按劳分配从来就不是一个科学命题.doc_第1页
按劳分配从来就不是一个科学命题.doc_第2页
按劳分配从来就不是一个科学命题.doc_第3页
按劳分配从来就不是一个科学命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按劳分配从来就不是一个科学命题张建华(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19世纪后期,马克思在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了按劳分配的思想,随后又在哥达纲领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中进一步作了详细论述。此后,按劳分配就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大理想,被列入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纲领,并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多少年来我国一直宣传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并把它看作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长期努力的结果很不如人意。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按劳分配更渐渐为人淡忘,日益显露出过时与落伍的迹象。对此,笔者的观点是:按劳分配从来就不是一个科学命题。本文拟就此作一批判性探讨。一、按劳分配理论概要关于按劳分配理论,辞海(1989年缩印本)785 页有一段堪称经典性的表述,现摘录如下:按劳分配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本文略有删节)从以上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按劳分配理论主要内容包括:(1 )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2 )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是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3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实行了公有制,但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存在劳动差别,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4 )实行按劳分配的主要目的和它的优越性在于消灭剥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5 )按劳分配会导致劳动者收入的不平等,所以它并不是理想的分配方式,只是由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局限,只能实行按劳分配。(6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要反对平均主义。二、按劳分配的谬误仔细分析上述按劳分配理论,就可以看出,按劳分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而是出于“消灭剥削、实现平等”这样一个来自工人阶级的朴素的愿望和朴素经验所形成的空想性质的东西,它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下面对按劳分配理论的根本缺陷作一些具体分析:1.实行按劳分配,缺乏必要的直接的理论依据从上述引证辞海的话看来,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二是劳动差别的存在。其基本推理过程是:社会主义实行了公有制,消灭了剥削,从理想的角度来看,最好实行“按需分配”,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存在劳动差别,所以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样一种推理程式,并没有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仔细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至少有四个错误:第一,从人的理想和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痕迹。主张实行按劳分配的基本出发点是“消灭剥削,实现平等”,根据按劳分配理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两个手段,一是“按需分配”,二是“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是最理想的,但可惜暂时行不通,于是退而求其次,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是人类主观行为过程中的“目的手段论”,而不是客观事物发展中的“原因结果论”。马克思主义本来是主张历史唯物主义的,然而,在这样一个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上,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却不幸是唯心主义的。不是根据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生产过程的分析,来论证按劳分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而是根据人们消灭剥削、追求平等的理想和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来论证按劳分配。这是站不脚住的。第二,用排除选择代替直接论证。为了达到“消灭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最好实行“按需分配”,但按需分配暂时行不通,于是只能实行按劳分配。那么,按劳分配能行得通吗?没有下文。这里还隐藏着一个错误,即产品数量决定分配方式。其基本含义是:按需分配是最理想的分配方式,但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高,产品数量不够,还不能充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所以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类似的错误还发生在对原始社会分配方式考察上。按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的观点,原始社会是实行平均分配方式的。为什么实行平均分配呢?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太低,产量太少,如果不实行平均分配,有人分配得过多,另外一些人就会饿死。所以只能实行平均分配。试将上述推理范式应用到现代社会,就可以发现其荒谬可笑了。我不知道我们当前的社会生产是丰裕呢?还是短缺呢?若说丰裕吧,可是年年都有大量的人因贫困饥饿而告别人世;若说生产短缺吧,可是实行的却是差别分配方式,贫富悬殊。按上述“产品数量决定分配方式”的观点,现代社会既然由于分配不平均,而导致一些人饿死,就应该仍然实行平均分配。当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是有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不是喊了多少年吗?但可惜的是,客观现实是没有心肠的,它并不担心谁会饿死,谁会病死,“均贫富”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碰了壁。这里的要害仍然是唯心主义,认为原始社会是由于害怕饿死人,所以实行平均分配,用人的主观思想来解释客观存在的社会产品分配方式。这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格格不入的。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论调又恰恰出现在大量以宣传历史唯物主义为己任的教科书中。笔者认为,决定分配方式的是产品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方式。产品怎样生产出来,就会怎样分配。原始社会之所以实行平均分配,并非由于当时产品少,害怕分配不均,饿死一些人,而是由于当时实行集体劳动方式,且基本不存在劳动差别。而现代社会之所以置大量饥寒交迫的人于不顾,实行有差别的分配方式,是因为现代社会通行的是协作劳动方式、个体劳动方式,人与人之间存在劳动差别。第三,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据就是社会主义实行了公有制,用辞海原话来说就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马克思历来主张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而在这里却事实上变成了“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疏忽。第四,想当然的错误。主张实行按劳分配,却不去论证按劳分配的可行性,这是在头脑里想当然地认为按劳分配是能行得通的。这又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唯心主义。总之,实行按劳分配缺乏必要的直接的理论依据。这里关键是缺乏对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研究。一般来说,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产品怎样生产出来,就将怎样分配。脱离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具体分析,抽象地空谈社会主义分配问题,是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的。2.实行按劳分配,难以解决个人劳动的衡量问题,缺乏现实可行性按劳分配的核心是按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多少来分配个人消费品。要做到这一条,必须首先能够准确地衡量每一个人的劳动的多少。如果是一个车间里的两个车工,两人干着同样的活,谁好谁坏,谁多谁少,还比较容易看得出来。如果是一个电工,一个车工,两人干的不是一样的活,要对他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比较就困难了,显然不能简单地根据个人劳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衡量。至于企业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等与普通工人之间的劳动,就更难以比较了。更何况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技术分工极其发达,各行各业千差万别,要准确衡量每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是根本行不通的。这就使按劳分配失去了基本的现实操作依据,最终不免流于空想。如果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话,首先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对千差万别的各种具体劳动进行衡量和比较。按马克思的观点,具体劳动只有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才能进行数量上的比较。那么怎样“化”呢?靠会计师在办公室里核算是不可能“化”过来的,只能在市场上通过讨价还价的办法去“化”。结果,从按劳分配的理想出发,兜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资本主义市场分配的老路上去。3.按劳分配实际上只是一种朴素的空想按劳分配思想实际上萌芽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一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摆脱剥削的愿望。就一般资本主义企业而言,通常情形是资本家出资购买机器设备、原料、燃料等物质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劳动产品由资本家组织销售,除了发给工人工资外,其余全部由资本家占有。这整个过程给人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就是资本家不劳而获。特别引起工人强烈不满的是,工人出力流汗,历经磨难,所得却十分菲薄,常常不得温饱,而资本家不劳而获,反倒尽享荣华富贵,二者反差之大,很自然地就使工人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并由此萌生出摆脱剥削的朴素的愿望,而要摆脱剥削,从工人的角度来看,自然只能是实行按劳分配。二是工人劳动的局部可比性。一般工人由于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往往只看到自己周围一小块天地,而看不到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劳动是可以比较的,因为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就经常对周围的张三或李四评头论足,谁劳动得多,谁劳动得少,谁好谁坏,他们是清楚的。工人劳动所具有的这种局部可比性,就使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人的劳动都是可以比较的。这也是理论界在没有充分论证按劳分配的可行性之前,便竭力主张实行按劳分配,想当然地认为按劳分配能够实现的原因之一。朴素的愿望和局部的表象,是靠不住的。科学的结论只有用系统的、发展的观点对客观现象进行细致的理论分析才能得到。如上所述,按劳分配在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在实践上则是行不通的。4.实行按劳分配,不能根除平均主义,更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推行按劳分配制度,试行过多种形式的分配方案。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以前,实际经济生活中一直盛行的却是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革20多年来,只是因为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形式”的实行,才逐渐改变了以往那种沉闷局面,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这里关键在于按劳分配本身就是行不通的,又何谈用它来反对平均主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际上按劳分配从来就没有真正实行过。三、结论综上所述,按劳分配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出于消灭剥削,追求平等的相素愿望,而提出来的一种空想性质的东西,是将工人局部生活经验不加思索地套用到整个社会生产的结果,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产物。主张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既缺乏必要的理论根据,又缺乏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