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本科讲义-政治经济学课堂讲义.pdf_第1页
复旦大学本科讲义-政治经济学课堂讲义.pdf_第2页
复旦大学本科讲义-政治经济学课堂讲义.pdf_第3页
复旦大学本科讲义-政治经济学课堂讲义.pdf_第4页
复旦大学本科讲义-政治经济学课堂讲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政治经济学课堂讲义政治经济学课堂讲义 导论导论 一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 经济 的含义 A 经济 的最初含义 晋书中第一次出现 economy 家务 规则 B 经济 的现在含义 经济管理 经济制度 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 的消费 交换 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 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古希腊 色诺芬 家庭管理 蒙克来田 1615 年第一次把 政治 和 经济 结合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 17 世纪中叶 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 A 威廉 佩蒂 政治算术 B 魁 奈 经济表 亚当 斯密 国富论 大卫 李嘉图 二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 劳动者的劳动 生产劳动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 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 人 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 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分类 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 产的条件 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劳动资料 劳动手段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 主要是 劳动工具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 孤立 静止地研究 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 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 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 广义 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 交换 分配 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 经济规律 1 含义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 本质 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 作用是客观的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在物 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 客 观性 内在的 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 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 经济规律的特点 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 消失而消失 有阶级 性 有阶级的背景 4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揭示经济规律 5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 一般经济规律 共有经济规律 特有经济规律 三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 1 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 1 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 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3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2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 商品第一节 商品 一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1 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物的有用性 2 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a 社会分工 b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 3 商品的使用价值 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由物理 化学自然属性决定 怎样才能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 a 对别人有用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b 劳动产品的 使用价值 c 交换 4 商品的交换价值 商品交换在量上的比例 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 A 有效用 B 供求 5 价值 A 含义 B 社会属性 6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没有经过人劳动 虽有使用价值 不是商品 不用于交换 有使用价值无价值 矛盾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 价值属于社会属性 只能通过交换来实现 对于购买双方 只能 实现一种 7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 价值价值 含义含义 物的有用性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属性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形成形成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目的目的 满足消费的需要 商品生产者的需要 特点特点 财富的物质内容 二 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 具体劳动 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有目的和手段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具体劳动创造使 用价值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是唯一的源泉 具体劳动的含义 2 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 唯一的源泉 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的关系 4 商品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前者决定后者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5 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三 商品的价值量 1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量 劳动时间 并非个别劳动时间 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 2 商品价值量的比较 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质的规定性 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量的规定性 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平均熟练程度 水平决定 3 考察价值量应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 简单劳动 不需要专门训练 具体劳动换算成抽象劳动 劳动生产率 复杂劳动 需要专门训练 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 商品价值量 4 商品价值量的变动 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 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a 劳动者熟练程度 b 科技发展水平 应用水平 c 生产组织形式 d 生 产资料的规模 劳动工具 e 自然条件 四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的矛盾 3 1 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 社会份工的存在 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 生产资料私有制 各个生产者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 2 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的 商品的内部矛盾也源于这一基本矛盾 总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通过交换并且交换成功来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 的转化 第二节 货币 第二节 货币 一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价值形式 即交换价值 是商品的社会形式 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的最终结果 过程 1 简单的 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A 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 B 具体劳动成了抽象 劳动的表现形式 C 私人劳动成了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 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 一般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表现 A 简单的 B 统一的 优点 商品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缺点 直接的物物交换 意义 存在商品交换的媒介 是质的飞跃 出现一般等价物 4 货币形式 一般的等价物 特殊的商品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 5 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 货币的职能 1 价值尺度 货币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 商品内在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外 在表现形式 货币本身是商品 具有价值 可以是观念的货币 商品的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商 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 它与商品价值本身的变化成正比 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价 格标准 2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实实在在的货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 使用的价值符号 3 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 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 职能是现实的 足值的金 属货币 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量 4 支付手段 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 租金 工资等的职能 减少了流通中的所需货币量 扩大 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5 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三 货币形式的演变 实物货币 各种自然存在的物品 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 包括 纸币 汇票 期票 票据 银行票据 电子货币 四 货币流通 一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二 纸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待销售商品总量 x 商品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次数 M0 基础货币量 流通的现金 纸币 硬币 M1 活期存款 信用卡上的金额 M0 支票 狭义 M2 M1 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广义 M3 M2 国库卷 股票 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 货币贬值 通货紧缩 物价下降 货币升值 通货紧缩的后果 资源闲置 失业加剧 借债困难 宏观经济增长放慢 通货膨胀 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 从而出现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好处 4 第三节 价值规律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客观规律 二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要求商品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 等价交换随着供给和需求关系的 不断变化 价格不断地和价值发生着上下偏离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 价值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的实现 等价交换 价格与价值相等 三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偏离价值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原因 a 总是围绕价值规律这个中心进行 b 上涨和下降可以抵消 平均趋于一致 c 总以价值为基础 供求关系的影响 价格与价值偏离 四 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 技术进步 以一部分生产者破产 社会劳动巨大损失为代价 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生产力不断遭到破坏 社会劳动浪费 市场价格是晴 雨表 调节器 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五 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发展 1 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 作为价值实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 也不管是凝 结在物质的 有形的商品上或无形的精神财富上 或凝结在流动形态的劳动 既服务上 只要市场所 需要的产品或劳务上凝结了人类劳动 就创造了价值 2 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 产品进入交 换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财富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产品 A 质的方面 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 其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财富的创造则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 产要素有关 其实体是具有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 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而不是结合在一起的 不孤立 B 量的方面 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不都是对立的 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中 知识 管理 科技以及资本都发挥了作用 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第二章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和剩余价值 讨论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货币转为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2 个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的一部分 第一节 货币转化资本第一节 货币转化资本 一 资本与货币 1 联系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 货币本身并非资本 货币在特殊的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 就变成了 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 间的关系 作为资本的货币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 区别 从动态看 运动形式不同 W G W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G W G 资本流通公式 运动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二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 货币与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商品流通公式 W G W 同量异质 资本流通公式 G W G 同质异量 三 资本总公式 G W G G G G A 产业资本 G W P W G 5 Pm 商业资本 借贷资本 G G 原有 利息 剩余价值的产生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 因为没有新价值的产生 也离不开流通 领域 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 四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 五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等价 不可能产生 G 流通领域 不等价 买的时候多了 10 卖的时候也多了 10 贱买贵卖 整个社会没有产生剩余 价值 G 储藏起来 G 不产生 离开流通领域 生产中 自产自销 无 G 三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1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商品外 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所需的社会必要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 中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a b c P48 49 劳动力商品价值规定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使用价值 劳动力买和卖形式上的欺骗性 3 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属性原理的再认识 只要存在商品经济 劳动力作为最主要生产要素 就需 要市场来配置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 劳动过程 1 涵义 P51 3 要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 劳动者有目 的地使用劳动资料 改变劳动对象 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2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劳动力属于资本 雇用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劳动 的强制性 A 对劳动者 被奴役 压迫的行为 B 对资本家 财富增加和价值增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目的 生产一个比他垫支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 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 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二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 1 价值形成过程 含义 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 创造新价值 2 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超过 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生产资料旧 价值转移 补偿劳动力的价值 超出劳动力价值 M 剩余价值 雇用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3 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发生变化 体现在 主体已转向第三产业 已从 体力劳动者为主转化为智力劳动者为主 剩余价值生产的载体发生变化 体现在 越来越多地凝结 在劳务 信息 知识 科技 技术等无形产品上 载体转变为可以是无形载体 剩余价值生产的范 围发生变化 体现在 不仅表现在地域上的扩大 而且还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直接 参与剩余价值生产 生产社剩余价值的手段发生变化 体现在 采取 行为管理 人民资本主义 二 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划分 6 1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靠剥削工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体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的关系 资 本是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能够支配工人劳动 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m 生产中作用不同 不变资本 C 购买生产资料这部分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 具体体现为机器 厂房 设备 原材 料 只能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不会发生价值增值 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可变资本 V 购买劳动力这部份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 能创造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这部 分旧价值 劳动者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 发生价值增值 V 可变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意义 P55 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三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1 剩余价值率 准确地表明资本家对雇用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高低 m 剩余价值 m 可变资本 v 剩余劳动时间 a 必要劳动时间 a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2 剩余价值量 M m v K a a n 3 对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属性的探讨 A 资本的一般属性 垫支性 增值性 回归性 补偿性 资本是依存于商品经济社会的 资本首先表 现为商品形态 是商品经济主要构成要素 资本可以转化为各种生产要素 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条件 下 在资本价值运动中追求增值 B 资本的特殊形态 具有资本功能 能够带来增值的人力叫人力资本 是经济增长 社会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人力资本投资 收益受市场规律作用 人力资本的特点 有偿性 增值性 流动性 在价值实现和价值增殖中突破了传统资本形式在量和质上的 规模和水平 四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追求剩余价值 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 流通 分配 和消费的一切主要方面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都服从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需要 追求剩余价值 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 表现为 资本主义工业化 生产力与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冲突 经济危机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一 资本主义的剥削率 剩余价值率 m m v 物化劳动形式 m 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 活劳动的形式 二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依靠工作日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生产这种 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2 工作日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3 工作日的界限 A 最低界限 工作日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最高界限 道德因素 生理因素 4 绝对剩余劳动 三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 相对剩余价值 工作日长度不变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 值 生产这种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必要 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2 条件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降低劳动力价值 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生产资料的生产 四 超额剩余价值 1 超额剩余价值 某些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 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个别企业的雇用工人创造的 是相对剩余价值特殊形式 2 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 为相对剩余价 值的创造了条件 7 五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1 联系 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 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是相对的 相对剩 余价值是绝对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需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定在工作日一部分 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般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 并逐步发展而成的 2 区别 六 资本主义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总体工人的劳动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 资本家获得的巨额剩余价值 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任何先进的 机器和设备都只能作为不变资本存在 转移其价值 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创造 生产工人的概念扩 大了 价值和剩余价值由全体工人劳动创造 生产劳动变得更加复杂 复杂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 个 别生产技术高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使得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使劳动力价值降低 资 本家获得更多相对剩余价值 第四节 工资 第四节 工资 一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定性分析 工人所得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 转化形式 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如果说劳动是商品 它必须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 在 归出卖者所有 商品价值是由一般人类劳动形成的 如果工人出卖的是劳动 按照等价交换 原则 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应是工人全部劳动报酬 一 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P64 劳动不是商品 归谬法 劳动价格是指劳动力每小时的价格或计时工资的单位价格 劳动价格 劳动力日价值 日工资额 工作日小时数 二 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掩盖剥削关系的原因 1 形式上 商品交换 2 表面上 时间一年劳动 一年工资 3 工资为劳动所得 可换生活资料 4 工资与工人劳动熟练程度有关 二 工资的形式 1 小时工资制 2 计件工资 血汗工资制 资产阶级剥削的最残酷的残酷手段 是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三 工资的数量及其变动趋势和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 1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一致又不一致 名义工资 指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只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 不能真实反映工资实际水平 实际工资 指工人用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买到的生活资料数和劳务 能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 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 生活资料 包括劳务性支出 的物价指数 2 工资水平变动趋势 实际工资水平大体是呈现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 生产力发展 劳动力正常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结构发生了变化 新兴产业的出现 产业调整 社会服务行业发展加快 对外国殖民统治 放松了对 本国工人的剥削 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 第三章 资本积累 第三章 资本积累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 含义 连续不断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 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在原有规模上重复生产 扩大再生产 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按规模分 A 简单再生产 规模不变 B 扩大再生产 追加资本 规模扩大 按实现形式 A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增加机器 工人 B 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 8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分析的新特点 P79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 可变工资 是由工人所创造的 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所创造的 工人的个人消费是用来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 工人阶级在劳动过程以外 也是资本的附属物 是从属 于资本的 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 内容 物质资料再生产 生产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和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 生产和再生产形成资本家和 雇佣工人的社会条件 的统一 二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2 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 或者把剩余价值再转移为资本 这个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过程 剩余价 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商品所有权规律 劳动和所有权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并以等价 交换的形式才能占有别人的商品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 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 劳动产品 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力 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任 何的劳动产品 3 资本积累的动因 P81 内在原因 利益的驱动 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外在原因 及其必然性 竞争的压力 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的结果 反过来又是对工人剥削 的手段 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4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P82 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 m 积累与消费呈彼此消长关系 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 本化 积累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是一致的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也似决定积累量的关系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越高 同量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就 越多 从而积累量也就越大 通过工资压倒劳动力价值以下 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等办法 提高对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率水平 A 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生产商品数量增多 商品价值会下降 从而使体现一 定量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剩余产品增多 B 由于商品便宜 可以靠减少消费基金来增加积累 C 劳动力 的价值降低 同量的可变资本可以雇更多劳动力 同时吸取更多或劳动 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预付资本总额 雇用更多的工人 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而积 累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 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 资本有机构成 技术构成 物质方面 反映或表现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技术 水平越高 工人所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多 价值构成 价值方面 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例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 用 C V 表示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 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A 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并不是由技术构成变化引起 B 资本有机构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和企业是不一 样的 资本有机构成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 2 资本积累的两种基本方式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 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 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 许多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方式 A 通过竞争 大资 本兼并小资本 B 创办股份公司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 资本积累和集中既相互促进 又有一定区别 9 A 区别 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 实现途径 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 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增长速度 比较缓慢 非常迅速 对社会总资本的影响 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无影响 受限因素 积累基金 不受积累基金限制 B 联系 P85 86 资本构成的变化是影响无产阶级状况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资本有机构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不断提高的 二 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 一 相对人口过剩 超过资本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对劳 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地减少 绝对数量在增加 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加 1 产生原因 可变资本相对减少 劳动力供给日益增加 原因 2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原 因 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随时都能获得可以榨取的劳动力 资本可以加强对在业人口的剥削 3 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基本形式 P87 流动的过剩人口 潜在的过剩人口 停滞的过剩人口 二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就业的影响 1 对就业人数的影响 2 对就业人口结构的影响 3 对就业人口素质的要求 三 失业 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经济现象 1 失业是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时表现出的总体失衡 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2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 体制性失业 三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 1 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会引起资产阶级财富和无产阶级贫困的同时积累这种内在本质 的必然联系 2 资本主义积累发生作用的结果 造成了资产阶级的财富膨胀 无产阶级贫困化 贫富差 3 无产阶级贫困化 概念 两种表现形式 相对贫困 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 绝对贫困 无产阶级物质生 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4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间歇地有时存在的现象 贫困是一个世界问题 社会财富以资本形式在资本家阶级一端积累 贫困在无产阶级一端积累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一 资本的原始积累 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1 原始积累 概念 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暴力是使直接生产者转变为雇用工人的主要方式 手段 殖民 国债 重税 关税 暴力战争 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 2 通过暴力实现 建立 原始积累以暴力方式剥夺小私有者 发展 剥夺无产者和中小资本家 资本积累过程不仅是 对无产者的剥夺 也是少数大资本对小资本的剥夺过程 二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1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的客观物质条件及主观条件 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积累 不断进行所造成的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 2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第四章 资本循环和周转 第四章 资本循环和周转 资本形态 产业资本 借贷资本 商业资本 10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主要指产业资本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主要指产业资本 一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个循环过程 流通 生产 流通 1 资本循环 概念 资本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 依次经过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运动 相应 采取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2 产业资本总循环 产业资本 投在工业 农业 物质运输业 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商品资 本三种职能形式 使用价值得到增值 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这就是资本循环 A 劳动力 G W P W G Pm 生产资料 Pm 1 第一阶段 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 公式 G W A Pm 2 第二阶段 生产阶段 生产资本 公式 W P W A 3 第三阶段 售卖阶段 商品资本 公式 W G 是十分关键和特殊阶段 惊险的跳跃 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注意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只是产业资本再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 而不是三 种不同类型的独立资本 3 三者关系 互相连接 有机统一 保证产业资本循环的顺利进行 第一 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二阶段是总资本的生产过程 所以该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 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 两个过程的统一 二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 特点与片面性 产业资本循环集货币资本循环 生产资本循环 商品资本 循环于一体 Pm 一 货币资本循环 典型和一般形态 公式 G W A G 缩写 G G 特点 最明显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特征 一般性 片面性 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片面性 货币生出货币 增值的价值在流通过程中产生 所以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二 生产资本的循环过程 P W G W P 缩写 P P 特点 克服了货币资本循环过程中的片面性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生产过程的决定性地位突出地 暴露出来 一次循环就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 M 的生产和再生产 片面性 G 仅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价值增值过程没有得到表现 掩盖了资本资本主义目的是对剩余 价值的追求 三 商品资本的循环过程 W G W P W 缩写 W W 特点 商品资本是生产过程的结果 揭示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 片面性 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 的目的 片面性 流通过程在资本运动中占首要地位 说法错误 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不是为了 追求剩余价值 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说法错误 不仅是资本价值的循环 而且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循 环 综上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都各从某一侧面反映出资本运 动的特性 都是为了价值增值 但同时又都有一定片面性 四 资本价值不断增值的实现 是以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三种循环形式统一地运动为条件的 连续 性是三种循环同时不间断地在各种职能形式上和各阶段上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征 三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 1 三种资本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 11 2 三种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一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 不断反复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起点和基础 资本完成一次循环也就完成一次周转 区别 资本循环是从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 资本周转是从出发点重新出发 反复不断地循环 资本循 环解释的是资本在一次运动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采取了哪些形式及所行使的职能 资本周转解释资本在不 断重复的周期性运动中所需要的时间 速度以及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1 周转时间 指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劳动时间 决定因素 产品性质 生产技术条件 资本的生产时间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劳动时间 决定生产部门 的性质 生产技术水平 购买时间 资本的流通时间 销售时间 三个因素 厂址 市场距离的远近 运输 通讯 商品供求状 况 资本的流通时间 主要指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 原材料 销售商品的时间 购买时间短 销售 时间长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相互排斥的 缩短流通时间能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 2 周转次数 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周转方式不同 1 固定资本 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 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 本 以产房 机器等形式 2 流动资本 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 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购买原料 劳动 力 注意 出在流通领域中的货币与商品资本叫做流通资本 不是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只适 用于生产资料 3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区别 P110 A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 周转时间不同 C 价值收回方式不同 D 实物更新方法不同 4 划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与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划分依据 P111 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 生产资本可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划分目的 内容 P111 三 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度的影响 1 固定资本的损耗 有形磨损 从物质形态 使用价值 来分析 同资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结合在一起 的 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磨损 可以加强维修 无形磨损 精神磨损 与物质磨损无关的贬值 生产技术进步 出现新技术 固定资本的维修分为 小维修和大维修 小维修属于流动资本 大维修属于固定资本需要折旧基金补偿 2 固定资本的折旧 折旧基金 资本家在出售商品后定期取出相当于固定资本损耗程度的金额 每年提 取折旧基金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比 叫做折旧率 提高折旧率的影响 A 使利润总量下降 B 削弱产品竞争力 四 预付资本和总周转 P112 预付资本的周转只能由资本的各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来确定 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是指预付资本的总周 转速度 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 固定资本年周转次数 X 预付固定资本额 流动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 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 X 预付流动资本额 12 五 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的效果 1 加速资本周转 可节省预付资本 特别是预付可变资本 2 加速资本周转 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A M M V m n B 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含义 m m v M M V 表示的关系不同 m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 表达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率 数量 n 1 M m C 加速资本周转 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收益 六 资本周转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1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再生产资本所占的比重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的速度 2 两种趋势 有机构成提高使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减慢 技术进步为资本的周转速度加快提供了物质手 段 七 加速资本周转的途径和意义 一 方法 1 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缩短生产时间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2 充分掌握市 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 采用现代化手段搞好市场营销 缩短流通时间 3 合理分配固定资本和流 动资本的比例 二 意义 1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潜能 节省资本的投入量 避免和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 2 增加年剩余价值量的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M m n M 为年剩余价值率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总产品 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总产品 一 社会总资本 一 含义 个别资本 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的资本 就是个别资本 社会资本 相互联系 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构成了社会总资本 运动总和就构成了社会总资本运 动 二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1 在单个资本的循环中 资本家购买消费资料的过程不包括在单个资本的循环过程中 而社会总资本运 动不同 2 单个只包含生产消费 不包括个人消费 社会总资本运动则全部包括 3 单个资本循环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资本价值存在特殊形态 只包括资本流通 不包括简单商品流通 社会总资本运动全部包括 总之 社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 既包括预付资本的价值实现过程 又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既包 括生产消费 又包括个人消费 既包括单个资本的流通 又包括一般的简单商品流通 三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联系 联系 运动的目的相同 实现价值增值 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二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一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 指一国在一年内所提供的商品 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表 现为总商品资本 G W P W 表明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既有垫支资本价值和剩余价 值得实现 又有资本价值的补偿和资本实物的替换 以 W 及生产消费形成的资本流通和以个人消费形式的一般 商品流通 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G W 个人消费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 实现 资本家必须把商品卖掉 收回预付资本价值 实现剩余价值 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资本家必须从市场上能买到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进行再生产 资本家和工人必须从市场上买到所 13 需消费资料 三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基本理论前提 1 社会总资本的价值构成原理 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可以划分为三部分 W 不变资本 C 可变资本 V 剩余价值 m 2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 由社会两种消费 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决定 第一部类 生产 Pm 生产资料 的部类 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形式的商品 第二部类 生产 Km 消费资料 的部类 轻工业 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形式的 商品 第二节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第二节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一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图式及其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 费 不进行资本的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特征并不是简单再生产 而是扩大再生产 为什么从简单再生 产开始分析 1 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设条件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 给出了 4 个假设 整个社会只存在资 本家和工人阶级 不变资本 C 在一年全转移 价值与价格一致 封闭 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示 9000 6000 3000 C V 4 1 m 100 4000c 1000v 1000m 6000 4 1 1 2000c 500v 500v 3000 4 1 1 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看实际问题 4000C 1000V 1000m 6000 500V 500m 表示第 部类内部的交换 4000C 表示第 部类内部的交换 2000C 500V 500m 3000 1000V 1000m 2000C 表示第 部类与第 部类交换 必须借助于 货币流通 结果 对消费资料的需要和 对生产资料的需要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两部类预付出去的货币最后 回到资本家自己 等价交换 谁也不会发财致富 3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内部交换 内部交换 之间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规律 v m c v m c v m v m v m c c c 4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 基本实现条件 v m c 2 派生实现条件 加 c c v m c c 经济含义 A 价值 总产品 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 B 实物 生产的 Pm 跟两大部类 对 Pm 的 需求是相等的 加 v m v m c v m v m 经济含义 A 价值 生产的所有价值总量 两大部类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总量相同 B 实物 生产 的 Km 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资料的需求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各部类内部的比例 按第 部类部门生产的产品的不同经济用途划分 可以分为两类 a b 第 部类两个分部类产品交换的实现是以 v m c 这一比例为基础的 且 bv c c 多余 Pm v m c 14 v m c v m x v m x 多余 Km v m m x v m x 2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示 9000 6000 3000 m 100 4000c 1000v 1000m 6000 4 1 1 1500c 750v 750v 3000 2 1 1 4000c 400 C 1000V 1000 C 500m x 6000 4 1 1 1500c 100 c 750v 50 c 600m x 3000 2 1 1 二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平衡条件 1 基本实现条件 V V m x C C 经济含义 A 价值 可变资本和追加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不变资本和追加不变资本 B 实物 提供的 Pm 满足 对生产资料和追加 Pm 的需求 2 派生实现条件 c v m c c c c 生产资料的平衡条件 c v m v v c v m v v m x v v m x Km 的平衡条件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 主要现象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的相对过剩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趋势和劳动者购买力日益缩减的矛盾 A 内在主力的要求 外在竞争的压力 B 科技的广泛应用 C 生产社会化的提高 物质条件 金融 支持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 周期性 2 经济危机周期的阶段 危机 衰退 萧条 停滞 复苏 恢复 高涨 繁荣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 社会范围内扩大规模的固定更新为资本主义摆脱经济危机奠定基础 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又为下一轮的经济危机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六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第六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第一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一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 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所费 k c v 耗 生产成本 c v 成本价格 k 所用预付 不一定耗 w c v m k m 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 c 过去的 物化劳动 v m 现在的劳动 活劳动 劳动支出 生产费用 C V 资本支出 意义 P155 2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M P 利润 w c v P w k P 3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m p p m c v m m v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A 经济关系不同 m 表现剥削率 P 表现增值程度 B 数量不同 m P C 揭示的意义不同 15 影响 p 高低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 m 正比 资本周转速度 正比 资本有机构成 C V 反比 不变资本 C 的节省 反比 二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 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1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 C V 的差别 周转速度的差别 P 的差别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本质 3 平均利润形成的具体过程 不同利润的差别 部门之间的竞争 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 一资本周转为特征 行业内部竞争 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 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 平均利润率 m 总 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 X 预付资本总额 二 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三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W c v m w k p 生产价格 k 平均利润 2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 作用形式发生变化 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 各部门存在差异 总的没有变化 不违背价值规律 P161 总额一致 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致的 价格变动的 规律基于价值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 商业资本 1 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职能 商业资本 商人资本 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 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 产生 条件 生产力提高 第三次社会分工 商人 职能 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家 W G 商业资本家 G W W G 作用 积极作用 A 产业资本集中精力生产 B 节省流通时间 C 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D 提高周转速度 E 扩大销售市场或市场占有率 消息作用 A 产业资本家 虚假繁荣 B 产 销脱节 二 商业利润 一 商业利润的实质和实现途径 1 G W G 转让剩余价值 2 实现的途径 购销差价差额 3 商业利润量的规定性 生产价格 k P n 4 商业利润率 m 产业资本 商业资本 5 商业利润 三 商业的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一 商业流通费用及其分类 1 含义 生产性流通费用 使用价值 包装 运输 管理 纯粹性流通费用 价值 广告 通讯 邮资 商业工人工资 会计 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