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年开题报告.doc_第1页
胡万年开题报告.doc_第2页
胡万年开题报告.doc_第3页
胡万年开题报告.doc_第4页
胡万年开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育硕士学 位 论 文 开 题 报 告学位论文选题名称高中生厌学心理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专业学位类别教育硕士专业(领域)学科教学(英语)学号姓名胡万年指导教师许国新2012年 4 月 6 日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选题来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然而,教育领域却在诸多方面发展滞后,没有很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存在的很多问题需要教育者去思考,去研究,去探寻。国家教育部门早就意识到“厌学”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解决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从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积极推动课程改革,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厌学行为。英语作为高中生必学的外语学科,在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的背景之下,它又是最容易让学习者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科。而且部分英语教师课堂上片面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和心理问题的疏导,并最终导致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学生也越来越厌学的恶性循环。当今社会,高中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巨大的升学压力,容易出现学习动机缺失、意志力薄弱、考试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这又最终导致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厌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调查显示: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为10.7%,而高中生仅有4.3%。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有厌学情绪。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讨厌学习,不愿意主动学习,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严重的会导致旷课、逃学,甚至辍学。厌学情绪像一种瘟疫,容易滋长和蔓延,相互传染,最终会扩大厌学面。所以,不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个体成长,人才培养,将造成严重后果。研究意义:理论价值:通过研究,能够在丰富和充实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厌学现象,做出理论上的突破。并为后来的研究者在研究这一领域的过程中提供一个更高的研究基础,更广阔的研究思路,使以后的研究能进一步的深化。实践价值:我校是一所创立时间不长的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现有54个班级,近3000名在读学生;然而,大部分学生进校成绩都不理想,尤其表现在英语这门功课,学生普遍有畏学厌学的心理。通过研究希望能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走出困境。通过调查、研究、实验,真实揭示高中学生厌学英语的现状,以警策人心;探究高中学生厌学英语的诸多原因,对症施治;“以人为本”,寻找适合该类群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便于积极引导;创造出适合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对学生和家庭而言,通过调查、观察,找出不同学习水平的高中学生厌学英语的原因,对他们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找到矫正厌学情绪的方法,重新点燃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积极主动地迎接各方面的挑战,让他们的家庭更为和谐。对我们学校英语组教师而言,此课题研究能提高大家的认识,转变观念,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努力提高学校英语组的教育教学质量。二、文献综述(包括该领域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一) 国外研究现状未检索到直接讨论“厌学(be weary with school, be disgusted with school ,dislike of school)”的资料,相关资料是关于“逃学(truancy)”、“辍学(dropout)”和“拒绝上学( school refusal)”的研究。已占有的有代表性的对逃学原因、干预策略的研究包括:Peter Kooranan的研究认为逃学行为与学校班级内的社会性相互影响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Barbara Sammer在25个逃学者之间进行了对比研究,他对四个维度(家庭、友谊模式和兴趣爱好、对待学校的行为、认知因素)作了分析认为,逃学的最大原因是厌倦和讨厌学校和教师。Henry Kinherly在研究中发现父母亲的教育、放学后无人监管等与逃学有显著相关。K Christopher得出结论为,拒绝上学的心理机能很可能是评估拒绝上学的关键因素,也可能决定着我们对治疗方式的选择。Barbara Sammer认为学校变量的显著性暗示着逃学预防和干预策略应包括改善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风气。Svetlana Yamspolskaya等在对有逃学等行为的中学生进行早期感知和认识项目的干预后,发现参与组的逃学等行为明显下降。(二)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的研究基于对2012年7月份中国知网的期刊、博士和硕士论文、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和重要报纸等5个文献数据库的以“中学生厌学”作为“文献标题”检索项的检索发现,期刊论文131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4篇,会议交流文章10篇,报纸文章8篇。另外,以“厌学英语”作为“文献标题”检索项的检索发现,期刊论文30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3篇,会议交流文章0篇,报纸文章1篇。通过对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网站的检索发现,暂未出版相关学理研究专著(本综述不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著作中有关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的相关论述)。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内一般倾向于针对厌学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的综合研究:方双虎(1997)关于中学学生乐学与厌学的对照研究表明,学生的乐学与厌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优劣,厌学现象的产生并不能归为智力水平的差异。着眼于对学生主观根源的一些研究表明,厌学学生常表现出敏感、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易疲劳、抑郁、焦虑、稚气、表达自身感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不安全感、继发情绪紊乱、过分的行为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个性缺陷和人格障碍,女生更为突出。方双虎(1997)的研究还揭示了学业成就因素与厌学、乐学态度的高度关联。对某些学科门类的课程学习困难的研究则表明,学生厌学与这些课程的知识类型特征和学生本人的认知风格等有密切关系。就厌学对策展开的研究集中于阐述改进学校教学、家庭教育环境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见解,有人提出“用行为主义方法纠正学生的厌学行为”,有人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的对策更有利于克服厌学情绪;有人倡导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学经验,有人认为需要从网络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中寻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有人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周晶晶(2003)等在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研究中描述学生厌学的某些行为特征,调查了学生的厌学比例,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厌学与教师和现存教育制度相关;兰靖、张念蒙(2008)的隐形辍学论所界定的隐形辍学学生群中实际上还包括有学籍但心不在焉的“准辍学生”或“学困生”,两个群体相加,厌学者的人数规模超过七成。刘银元(2008)的研究表明,学生厌学实际上是对以学校课堂为传播环境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流文化的消极态度的表现,社会上的官本位文化、大众商业文化、严厉的学校制度文化、放任自流的家庭文化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等助长了学生的厌学心理与行为。另有研究则表明,农村学生的不利的家境、所处的地区社会经济发达水平和文化环境是其厌学的深刻社会根源,中学生大面积厌学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场社会悲剧。郑林(2010)在初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的研究(Research on Mental weariness of study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中表明“厌学”(be weary with school;be disgusted with school; dislike of school),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即讨厌学习,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或不愿意主动学习,对学习毫无兴趣,不愿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后果严重的会导致旷课或逃学,甚至辍学。厌学是学校教育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然而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却存在误区,在普遍的意识形态中一提到“厌学”二字,似乎立刻就会浮现出“差生”的形象,这种思维定势使得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差生的厌学情绪上。然而在现在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学习成绩中等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存在厌学心理,对这部分群体的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理论基础; 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开启了看待学生智力发展的新视角,每一个学生无论“聪明”与否,都存在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智能,都有可能获得成功;非智力因素(Non-intelligence Elements) 理论强调如何“对所有学生提供适时、必要的帮助”,这些理论与认知主义与人本主义理论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他指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9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一种是语言智力,即我们读、写和用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一种是逻辑或数学智力,即我们推理和计算的能力。其他七种智力是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或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却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按照Howard Gardner的观点: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如果考虑这些差异,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同时兼顾多种领域的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并提供有利于多种智慧发展的学习情境,让每个人的多种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那么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多元智力理论充分关注到个体的差异性和评价的多元性,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获得不同方面的成功,从而缓解失败带来的厌学情绪。2、非智力因素(Non-intelligence Elements)非智力因素是指能力和能力之外的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在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明显地涉及到动机、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的大量研究表明:90%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在于后天习惯方面造成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速度方面。如果对所有学生提供适时、必要的帮助的话,那么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这表明,智力因素影响教学质量只是一个速度的问题,并非决定因素。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对所有学生提供适时、必要的帮助”。教学实践表明:实践活动是“适时、必要的帮助”方式之一。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就是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是调动理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氛围、学习评价等因素的作用。既能鼓励学生在课内认真学习,又能延伸至课外补充完善所学知识,即“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尤为重要的是:实践活动在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发展运用能力的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缓解厌学心理以促进教学的成功。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等待,学会欣赏学生潜在的价值。3、认知主义( Cognitivism )与人本主义( Humanism)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都是在反对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是把学习看作是形成刺激反应的机械联结,主张反复强化训练,反复刺激,以接受知识。这一观点长期影响着基础教育。适当的训练并没有错,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过分强调长期的反复的机械性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而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两者都强调学习的内发性和主动性。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头脑中认知结构发展和完善的结果,学习不决定于对刺激反应的强化,而决定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适当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中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追求的内部心理变化的结果。早期的认知主义无论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还是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论都认为只有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学习效果和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主张。建议教师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人本主义则在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认为教师的作用是助产师、催化剂。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也重视学习的结果但更注重学习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人本主义也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教育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还应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促进个性化和发挥潜能,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培养积极、愉快、适应社会发展和健康的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强调创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强调学习的过程和让学生学到真实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并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由于长期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教师满堂灌、学生反复练”这一教学模式大行其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极少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评价的多元性,没考虑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滋生失败情绪,产生厌学心理。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核心思想,可作为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之一。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研究目标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包括罗杰斯(1956)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Carl Ransom Rogers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ory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Howard Gardners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非智力因素(Non-intelligence Elements)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ognitivism Learning Theory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实验数据对比统计分析,来论证高中生厌学心理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讨论教学对策。(二)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本课题以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2)对英语课堂“厌学”的研究:对“厌学”内涵的界定:本课题指的“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或冷漠态度,表现出逃避行为的心理问题。对“厌学”群体的界定:在目前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厌学”的学生群体既包括传统认为的“差生”,也包括学习成绩中等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后一部分学生群体的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厌学”程度分类:轻者,对上学不感兴趣,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烦躁不安,多思多虑,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重者,觉得学习就是一种折磨,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学生对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科失去了兴趣而不愿学习,绝大部分文化课学习成绩很差且抱毫不在乎的态度,这些状态均可认定为厌学。“厌学心理”的成因:本课题尝试从学校教育、教师行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课程设置与开发等方面探究“厌学心理”的成因,为寻找缓解“厌学心理”的策略提供“病理参照”。(3)对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实践的研究:本课题重点研究英语教学策略实践对学生厌学心理的作用,即构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实践活动,在课堂中进行实验、论证,为改善或消除学生“厌学”心理,寻找“良方”。具体体现为: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情景演练、思维方法训练、识记训练等训练活动,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实验操作,学科兴趣小组的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等。 总之,教师通过积极开展各种英语教学策略实践活动,对高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形成积极干预、积极影响,以期对高中生的厌学心理起到缓解、矫正作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Outline of the thesis: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Thesis1.2 Motivations for the study 1.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4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Key terms in the study 2.1.1 Definition of Mental Weariness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2.1.2 Defini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2.2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2.2.1 Carl Ransom Rogers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ory2.2.2 Howard Gardners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2.2.3 Non-intelligence Elements Theory2.2.4 Cognitivism Learning Theory 2.3 Empirical study on the weariness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2.3.1 Empirical Study on the weariness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Abroad 2.3.2 Empirical Study on the weariness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At Home 2.4 Related study on Classroom Teaching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The Experiment Design 3.2.1 Subjects 3.2.2 Instruments 3.2.3 Treatment 3.2.4 Data Collection 3.2.5 Data Analysis 3.2.5.1 Scoring 3.2.5.2 Comparison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The Effects of the weariness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on Classroom Teaching 4.2 The Strategy of dealing with the weariness of the English learning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5.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三)拟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重点问题:1. 高中生对英语的厌学心理现状如何?2. 高中生厌学英语的原因有哪些?3.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取积极心理干预效果如何? 难点问题:1. 实验中干扰变量的控制2. 实验的设计3. 数据的统计分析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 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非等值控制组设计技术路线:本选题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心理学理论观点,对高中生厌学英语案例进行细致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用数据证明研究结果。对高中生厌学心理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教师加深对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新探索,可以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新视角,对教学实践具有启迪和指导性意义。研究方案: 本选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从更为具体的角度展开研究。实验前:对我所教的高二两个平行班学生进行英语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得出数据和高二上学期期末市统考、统判两个班的英语成绩作为前测数据。实验:通过对这两个班学生采取非等值控制组设计。对控制组的学生进行纯知识性的课堂教学;实验组的学生在控制组教授任务的基础上,在课上还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并在课堂上采用新型教学策略,实验时间大概三个月。实验后:给两班学生再次进行英语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得出数据和高二下学期期末市统考统判两个班的英语成绩作为后测数据。统计分析:将问卷数据和两次统考成绩分别统计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可行性: (1)导师的精心指导(2)理论基础(3)案例充足,实验对比有效性强五、研究的预期创新之处及其它需说明的问题预期创新:理论创新: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把情感发展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之中。改变传统的一元教学评价机制,向多元化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把多元智力理论与认知主义与人本主义理论交织在一起来研究高中生厌学英语现象的高质量文章不多,本文将会为后来者提供一种理论参考。实践创新:纵观我国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为数较多的有关厌学方面研究的学术论,可以发现其中重点大部分在于研究厌学对于学生的影响,而对于厌学在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影响及对策提及很少。因此,本课题将厌学方面的理论研究结合高中英语课堂展开实证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能够调动更多的学者和教育者从事厌学在高中英语教育中的研究,此外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研究的预期不足:1. 样本容量较小,可能不足以广泛推广。2. 教学实验时间可能不够长,从而使得部分学生无法完全克服厌学心理。3. 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受到时间限制,从而导致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效果不明显。六、论文工作进度计划安排起止日期工 作 进 度2012.22012.32012.32012.42012.42012.52012.52012.9 2012.92012.122012.122013.22013.32013.52013.52013.6查阅文献,进行选题咨询,并确定论文题目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拟定论文提纲,并查找案例提取语料,整理资料,完善论文提纲 撰写论文初稿 修改论文 论文定稿 论文答辩七、主要参考文献(要求30篇以上) 参考文献1Gardner, Howard.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2Robert Slavin . (2009).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 117 ISBN 0-205-59200-73J. B. Carroll. (1993). Human cognitive abilities: A survey of factor-analytic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Gardner, Howard, and Seana Moran. (2006). The scienc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 response to Lynn Waterhous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Volume 41, Issue 4, Fall 2006, pp.2272325Mandler, G. (2002). Origins of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38, 339-3536 U.S.Department of Health,Education and Welfare. (1964).The 1963 Droupout Campaign. . 7 Mischel H N,Mischel W. (1983).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knowledge of self-control strategies. Child Development. 8 Iram,Y,schmida,M. (1996).The Educational Systems of Israel. . 9 Freudenberger. H.J.Burnout: (1980).The High Cost of High Achievement. 10 Maslach C,leiter M P. (1997).The truth about Burnout: How organizations cause personal stres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 11 Bandura A.Guide for constructing self-efficacy scales. . 12 Why Youths Drop Out of School. . 2004 13周晶晶 唐婉 张颖捷. (2003).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与研究J.网络时代,(12):3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