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琦:让教育充满人文光辉(4).doc_第1页
于晓琦:让教育充满人文光辉(4).doc_第2页
于晓琦:让教育充满人文光辉(4).doc_第3页
于晓琦:让教育充满人文光辉(4).doc_第4页
于晓琦:让教育充满人文光辉(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于晓琦:让教育充满人文光辉(4)谁在大地上仰望星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活了多少,而在于你感受了多少。卢梭文学,正无限地丰富着我们的人生体验,让我们感受到更多。寻找仰望星空的人最近偶然在新浪读书频道发现了一本好书,韩少功最新散文力作山南水北。有一篇散文月夜,其中有一段文字是描述作者躺在乡间的竹椅上遥望星空的情景,写的非常精彩: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读了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我想,每个人脑海中浮现出的,除了关于夏夜星空的图画,还应该包含许多东西,比如我们对作者的文字所流露出的情怀的感同身受,比如对神秘宇宙的敬畏,对大自然的追问,以及说不出的人生感怀和对生活境遇的思考,或者,你会脱口而出:原来作家写出的正是我们心中早就存在而未尝说出的话韩少功的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的墓碑上铭文刻着: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 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哲学大师康德生前最喜欢凝望那浩淼的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淼深邃的蔚蓝色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伟大而神秘的力量如波涛般汹涌迩来”当我读到这诗一般的文字,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你想,茫茫夜色下,大地上一个伟大的思想者独自仰望着星空,思索沉吟,是什么使他的表情如此庄严肃穆?他的胸怀有该多么广阔啊!这个画面本身,就是一个诗的意象,引发出我们无限的遐想。我觉得,那个仰望星空的人,首先是个了不起的诗人,然后才是个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澎湃的激情,这么崇高的境界,这么善感的心灵,这么绮丽的诗句呢?其实,人类文化历史中许多大文豪大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往往都是仰望星空的人。他们在仰望天空的同时,也组成了历史文化天空上最灿烂的星群,让我们后人世代仰望。比如庄子老子,柏拉图,伽利略,钱学森今天我们就来读几行屈原 的天问吧: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何闰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楚国的大地上,仰望满天星斗,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他问的是,天为什么和地上下相合?十二个时辰怎样划分?日月附着在什么地方?二十八个星宿根据什么排列?为什么天门关闭?为夜吗?为什么天门张开?为昼吗?角宿值夜,天还没有亮,太阳在什么地方隐藏?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我在想,康德,屈原,以及韩少功,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物,为什么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会不约而同地“受到了上帝的召唤”,是偶然巧合还是历史必然呢?即使他们身陷不见天日的黑暗牢笼,即使他们在酷刑中被刺瞎了双眼,他们依然用自己智慧的“天目”在“仰望星空”!为什么要仰望星空星空,蕴涵着神圣的美,它是“一种诗意的自然”,“是一扇使我们可以看到无限本身的窗户”。“仰望星空”, 这是一种朴素的心愿,这是一种精神的情结,是人借助自然的启迪,达到一种对生命和信仰的深刻反思。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哲人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温总理提到哪个哲人,就是黑格尔。为什么黑格尔这样说呢?有个故事,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一晚望见满天星斗,预言明天要下雨,却不小心掉落脚下的坑里;有人救起他时,他告诉对方这是个预言。泰勒斯的预言,成为笑话,哲学家也就成了“只关注天空、不理现实”的代名词。二千年以后,黑格尔以那句“仰望天空”的话,为哲学家正名,他甚至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天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为什么要“仰望天空”呢?因为只有仰望天空,人类才知道宇宙的浩瀚,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才懂得心存敬畏大自然的心;只有能够仰望天空的人,才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理想的勇气,才有精神的自由,不为利欲所薰心。关注天空,意味着关注自然,关注宇宙,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思考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未来我个人理解,这应该是一种敬畏自然、胸怀天下的博大的而温暖的人文情怀。仰望天空不是思想家哲学家和伟大人物的专利,而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时常操作的“心灵体操”。一位戏剧大师说:即便躺在阴沟里,也要仰望天空。更何况,我们都是身心自由的人,完全可以在夜晚电视剧播放间隙的广告时段里,推开窗子,放飞自己的双眼和心魄文学给了我们仰望天空的眼睛周国平在论述诗与哲学的关系时说:“从源头上看,哲学和诗本是一体,都孕育于神话的怀抱.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没有诗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他们受同一种痛苦趋逼,寻求着同一个谜的谜底”。“哲学是诗的守护神,只有在哲学的天空里,诗的精灵才能自由地、耐久地飞翔。”“我剪除哲学的晦涩,为它嫁接上诗的含蓄。”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校园里流行一句话: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以至到了今天,周国平的作品更加备受青睐。为什么周国平这么红?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作品,让我们透过文学的美丽面孔,隐隐看见了哲学的深沉模样。因此说,我们通过文学,能顿悟哲学家的智慧,认识世界的本原,感悟人生的真谛。哲学的永恒智慧,是文学送给我们的又一份珍贵的礼物。是感悟文学擦亮了了我们一双仰望星空的眼睛?还是仰望星空拓宽了我们感悟文学的视界?我给出的答案是因果难分,相得益彰,互惠互利璀璨的星空为感受文学插上了想象翅膀;辉煌的文学为解读星空提供了智慧的视角。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温家宝总理写的诗,让我们和他老人家一起“仰望星空”。仰望星空温家宝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综上所述,就是我一向对“仰望星空”这个动宾词组情有独钟的缘由。我拿来作为我讲稿的一个小标题,决不是在天文学的意义上,而是对一种崇高而温暖的人文情怀的比喻。谁在仰望?答案应该是我们大地上的每一个拥有博大人文情怀的人。因为这种仰望,可以使每个渺小的人在精神上加入进宇宙繁星的行列,使短暂的生命历程融入宇宙的无限永恒中去。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我们在给别人祝福的时候,常常会说:祝你“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但是,生活中的不如意却十之八九。“正因为生活中有痛苦,有阴暗,有这样那样人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才需要构建精神家园,来对物质世界进行支持和超越”。王蒙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学的抚慰。如果你觉得自己境遇不好,看看雨果的悲惨世界,如果你觉得自己孤独无助,读读卡夫卡变形记,如果你遭受病苦的折磨,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比起来,我们的这点遭遇算什么呢?生活中有许多遭受打击而失意落魄的人,但是只要你读过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依然可以在诗中找到精神的家园我们的灵魂需要文学的滋养。有人说:“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许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没有文学滋养的灵魂是干瘪的,浮躁的,粗鄙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常常感叹钞票多了,时间少了;朋友多了,能谈天的少了;忙碌多了,快乐少了。人们往往在享受物欲的同时感到灵魂的空虚,在功成名就之后感到人生的虚无在这世情冷淡、精神异化的年代,我们多么需要借助文学保存一些可贵的温情与高贵。之所以人变得匆忙而无聊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自我,甚至失去了灵魂而文学,就恰恰是一剂让你找回自我和灵魂的良药。捧读一部好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