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亚里士多德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doc_第1页
试论亚里士多德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doc_第2页
试论亚里士多德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doc_第3页
试论亚里士多德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亚里士多德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试论亚里士多德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摘要】一般与个别是贯穿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的阐述了一般和个别的范畴及这两个范畴之间的重要关系,形成了一般与个别之间的辩证法。尽管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错误和不足,但是他的一般与个别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字】亚里士多德 一般 个别 辩证法一、 亚里士多德的一般与个别思想(一) 亚里士多德以前的自然哲学家关于一般与个别思想的雏形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大自然科学家,他的理论是对古希腊当时各种思潮的总结和升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探讨过一般与个别的问题,虽然他们没能明确地论述一般与个别的系统的确切的关系,但是这些思想结晶为亚里士多德的对一般和个别的阐述奠定了基础。以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自然哲学家对世界的始基的探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气等,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用特定的物质来解释纷繁复杂的世界,这也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质的飞跃。毕达哥拉斯的“数”和巴门尼德的“存在”则标志着人们对世界的本原的抽象更进一步。苏格拉底使用其惯常的诘问法向人们发出类似“美是什么?勇敢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有意的为事物寻找普遍的一般“定义”,他至死也没有得出任何事物的确定定义,却为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柏拉图把现实世界中“个别”所对应的“一般”全部抛到“理念”的世界,看似华丽地完成了苏格拉底未完成的使命,但他却无法说明理念与现实世界是怎样联系的,个别的物体是如何分有理念。只有亚里士多德运用范畴理论,明确的提出了一般与个别的概念,并且对二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说明。(二) 亚里士多德的一般与个别概念亚里士多德曾说,“事物只是个别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个别性,它就全不存在。真实就在认识这些事物”,“每一事物的本体其第一义就在它的个别性属于个别事物的就不属于其它事物;而普遍则是共通的,所谓普遍就不止一事物所独有”。如他所说,只有例如一个人、一间房屋这样个别的事物才能独立存在,而像一般的人、一般的房屋这样一般的抽象则不可自存,他们是个别的人、个别的房屋的属或种,必须依赖于个别的实体存在。所以“那最基本的有却是那个什么,这是标示一样东西的实体的。而所有其他的东西之被称为有,乃是由于其中有些是基本意义上的有的量,有些是它的质,有些是它的影响,有些是它的别的规定”。亚里士多德把个别的事物(一匹马、一个人、一间房屋)称为“第一实体”,把这些个别事物的属和种(对个别事物的一般的概念,例如一般的马、一般的人、一般的房屋)称为“第二实体”。即个别是第一实体,一般是第二实体。一般与个别的思想贯穿于亚里士多德的诸多范畴中,所以若企图将一般与个别的轮廓的清晰的勾勒,有几个范畴概念是跨不过的门槛。首先是“实体”,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中,实体这一范畴被毫不犹豫的列在了首位,可见这一范畴在亚氏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存在”之所以“存在”就是由于它是“实体”,所以“实体”是存在中最为基础的东西,“是所有其他东西的基础和主体”。实体的提出具有着不可磨灭的本体论意义,实体就是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东西。作为关于“存在”的相关规定,亚里士多德列出了著名的十大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但它们并不是并列的,因为“实体,就这个词的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与一个主体中的东西,例如某一别的人或某匹马。”也即是说,实体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而其他范畴都是实体的谓词,实体则作为主词而存在,是“第一实体”。“但是在第二性的意义之下,作为属或包含着第一实体的那些东西也称为实体,还有那作为种而包括了属的东西,也称为实体。”个别事物的属和种都是“第二实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普遍性越强它的实体性(本体性)就越弱。(三) 亚里士多德的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在用“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区分了一般和个别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探讨了个别与一般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这是哲学史上的创举,填补了以往哲学家们未能正确道出二者关联的空白。第一,一般的东西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它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个别,“在一方面讲,脱离了个别,事物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存在。”只有个别是真正的存在,而个别事物的属或种即一般必然的存在于个别之中,并且不能脱离了个别。例如,个别的人和个别的马都是一个一个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作为一般的人和一般的马只能存在与个别的人和个别的马中。而动物则包含了个别的人和个别的马的共同性,离开了个别的人和个别的马等具体动物的一般的动物是没有的。无论最低的或最高的科属要脱离个别而存在都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的房屋。”第二,个别与一般不仅可以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二者还可以相互转化。亚里士多德认为,虽然只有个别性的东西才能被了解为本体,即主体或基础,“但普遍性虽不能像怎是一样成为本体,也许可以试作这样的看法:例如动物可以示现于人或马,于是人马间的共通性就明显地是一个怎是的公式。”“人”就“苏格拉底”而言是普遍、是一般,“马”就“这白马”、“那黄马”而言是普遍、是一般,这里的“人”、“马”虽然不能作为主体和基础,作为主体和基础的应是“苏格拉底”、“这白马”、“那黄马”等等个别,但“人”、“马”就动物而言,动物是一般,“人”、“马”则是个别性的东西了,这是的“人”、“马”则作为本体。只要与对方相对而言为特殊的东西,就可作为主体或基础,即“本体”。在本体的意义上,一般与个别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归结为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四因又可以归结为两因:质料和形式。任何事物都是由质料和形式结合而组成的。因此质料和形式是一切事物的普遍性、共性、共同的原因,是一般的东西。这是对一切具体事物原因的高度抽象和概括。这里所说的质料是抽去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质料,形式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纯形式。但是他有认为各种不同事物的质料和形式又是各不相同的、具体的。铜像的质料是青铜,形式是这座铜像的形状;房屋的质料是砖、瓦、木、石头等,形式是房屋的模型或建造房屋前绘制的图样。因此,质料和形式又是个别。可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质料形式说中已经包含了一般与个别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二、 亚里士多德的一般与个别思想的意义首先,在本体论方面,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第一实体”(个别)和“第二实体”(一般),明确提出了只有个别是事物的本体,克服了以往哲学家的缺陷。尤其是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柏拉图理念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将普遍的东西从个别的东西分离开来”,“我们不能说在若干栋房屋以外,另有一栋房屋”,“事物只是个别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的个别性,它就全不存在。”柏拉图把一般看作个别的模型是毫无意义的虚幻,“不过是诗喻和虚文而已”。柏拉图在个别事物之外另立一个理念纯属多余。“主张以意识为原因的人,他们为了掌握我们周围诸事物的原因,先引入了与诸事物为数一样多的形式,好像一个人要点数事物,觉得事物太少,不好点数,等到事物增加了,他才来点数。”他又指出,柏拉图理念论在一般和个别问题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同一事物又可以有几个模型,所以也得有几个通式;例如动物,两脚与人自身都是人的通式。通式不仅是可感觉事物的 ,而且也是通式自己的模型;好像科属,本是各品种所系的科属,却又成为科属所系的科属;这样,同一事物将又是蓝本又是抄本了,”。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判完成了哲学由极端唯心主义的转向,对本体论的发展有着熠熠夺目的贡献。其次,在认识论方面,亚里士多德从一般与个别的角度阐述了认识的过程和方法。他认为,认识的顺序应当由个别的、感性的经验开始,进而向一般的“通理”深入,知与行一样,都是由小到大、由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大众修学的程序,宜必如此经由个别的感觉经验所易识的小节进向在本性上难知的通理。”“我们必须在这些不甚了了的知识中,各就其少有所知以为始,进而试求那宇宙绝对不易的大义。”因此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感性的经验开始,没有这些感性的经验的积累,就无从形成知识,“从经验所得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一般事物的普遍判断。”但是只有这些感性的经验是不够的,这些感觉的经验是个别的,感觉知识只是停留在现象上,并没有对事物本质有所认识,我们不能以官能的感觉为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所勤求的学术应该是研究普遍性的。”必须从个别的经验上升的普遍的认识,才能形成对事物的普遍的知识。然而,有了普遍性的知识后还应该懂得把这些知识重新运用到实际经验中,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亚里士多德说,“医生并不为人治病,他只为加里亚或苏格拉底或其他各有姓名的人治病,而这些恰巧都是人。”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又从抽象的理性上升到生动具体的认识过程,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亚里士多德强调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实现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与认识论的初步结合。不言而喻,这为后世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把一般与个别的范畴运用于逻辑学,特别是同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他认为逻辑学是正确思维规律的科学,是获取知识的工具。他对形式逻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思维的三大规律,确定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以及三段论推理的格和基本原则。他把命题中的主词和宾词在判断中的关系看成是客观世界中个别事物与一般、属与种、主体与属性的关系,在这类判断中已经包括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如苏格拉底是人,马是动物,就是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从一般推出个别就是演绎法,从个别得出一般即是归纳法。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形式是亚氏对逻辑学的重大贡献。三段论就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逻辑方法,演绎的过程是“每当普遍性(无论其为肯定的或否定的)乃是用于大词身上,而特殊性则是肯定的形式用与小词身上时,就必然会有一个完全的三段论式。”可见三段论本身就包含着一个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亚氏对归纳和演绎方法的研究说明他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已经有相当深刻的理解。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在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三个方面都具备不容置疑的重大意义。然而,亚里士多德一般与个别的思想并不是完美无暇的,列宁就曾指出,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就是弄不清楚一般与个别、概念与感觉、本质与现象等等辩证法”。他在一般与个别关系上往往如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他在该思想中表现出的错误和混乱以此对其思想有个立体的把握。三、 亚里士多德在一般与个别关系上的错误和混乱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已经确定的一般与个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彻到底,因而走向了多种混乱。第一,离开个别就没有一般,但是他认为,除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外,还有一个永恒不动的非感性实体存在着,这就是“同感觉的单个物体并列和在它们以外的永恒实体”,甚至以为即便不知道感觉本体是什么,无疑地世上应该有一些感觉本体。这实际上就是主张存在着可以脱离个别的一般。并且,他还认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永恒的实体存在,就不可能说明万事万物生灭变化。从而就把非感性的实体作为事物生灭变化的最高原因退回到柏拉图那里去了。第二,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反对是不彻底的,这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在“暂时性”的个别事物之外,还存在着一种没有任何“质料“的永恒不变的“形式”,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就是神的化身,这个思想不幸的成为中世纪的人们追寻上帝之存在所挖掘的法宝。其次,他虽然批判了脱离个别东西而独立存在的理念,但是又认为,如果理念是单个实体,那么理念可以独立存在。似乎柏拉图理念论的错误是由于把理念当作“统一”的东西,即普遍的东西,如果理念是“单一”的实体,它就可以独立存在了。他不了解理念论的根本错误不在于理念是单一的还是统一的,而是颠倒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这样,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却又重蹈了柏拉图的错误。第三,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坚持认识是由个别到一般,另一方面又认为,在个别之中的一般可以先于个别,既是时间上在先又是本体上在先、逻辑上在先,即越是抽象的科学,越是在先和准确的。他宣称,一切科学认识地第一原理都是不能证明的,而是心灵通过直觉得到的,这显然是柏拉图关于一般比个别更实在的错误观点的再版。第四,亚里士多德虽然承认感觉的对象是个别,个别是外在的,但是又认为,个别事物只是感性的对象,不是理性的对象,因此对于个别事物不能有理性的认识,个别事物是不能下定义、不能证明的。而思维的对象是一般,一般是“作为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