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启动信息整合的因素研究.doc_第1页
阅读过程启动信息整合的因素研究.doc_第2页
阅读过程启动信息整合的因素研究.doc_第3页
阅读过程启动信息整合的因素研究.doc_第4页
阅读过程启动信息整合的因素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过程启动信息整合的因素研究莫 雷 赵冬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广州, 510631) 摘 要 探讨句子完成和时间缓冲因素在阅读过程启动背景信息整合的作用。包括三个实验。实验1重复Guzman & Klin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单纯的句子完成因素是否能即时启动整合。结果表明,在单纯的句子完成条件下,一致版本和不一致版本的目标句阅读时间和探测反应时有显著差异,说明目标句阅读时已经即时启动了背景信息的整合。实验2探讨Guzman & Klin关于缓冲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的研究是否混合了句子完成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当在目标句后面增加连接词时,会产生句子完成的暗示,从而可以即时启动整合,Guzman & Klin关于缓冲可以启动整合的结果是值得商榷的。实验3从Guzman & Klin的研究设计中分离出句子完成因素,探讨单纯的时间缓冲是否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结果表明,单纯的缓冲不能即时启动整合。本研究的结果初步证明,句子完成是启动信息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单纯的时间缓冲不能起到这种即时启动作用。 关键词 句子完成 时间缓冲 信息整合 文本阅读 1 问题与目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是否会即时地激活已进入长时记忆的文本信息与当前阅读的信息和进行整合,这是当前文本阅读心理研究的热点,形成了三种理论假设。第一种是建构主义的跟踪追随假设,该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随当前阅读的内容不断主动地激活读者背景知识,将当前的信息完与先前的信息进行完全的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过程(Graesser et.al., 1994)1。第二种是最低限度假设,该理论认为,在自然阅读情况下,只要当前阅读的信息能与读者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着的文本信息进行整合,维持局部连贯,则文本先前已经进入长时记忆的相关信息都不会被即时通达,只有在当前加工的信息出现了局部联贯性中断的情况下,读者才会激活激活长时记忆的信息进行整合(Mckoon & Ratcliff,1992)2-3。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心理学界关于阅读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验证或否证上述两种理论而展开的。九十年代后,记忆文本加工理论被提出并逐步受到重视,该理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即使局部联贯性不中断,读者的背景信息也会通达。当读者读到某一句子时,该句子所蕴含的概念和命题以及存在于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都自动向长时记忆发送信号,背景信息则依据与这些信号的匹配程度而快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重新激活,读者不仅要将当前进入的文本信息与工作记忆中保持的文本信息进行整合维持连贯性,而且同时通过“共振”的方式激活已经进入了长时记忆的有关文本信息进行整合,维持连贯性4-11。Obrien等人在1998年所作的一项研究比较有说服力地证明了这个理论,他们在实验中使用了若干篇文章,每篇文章有三种版本,一致版本,不一致版本与限制性版本,要求被试阅读这三种版本的文本,如下例1:例1: Obrien等关于记忆文本加工理论的材料样例介绍性段落 今天玛丽约了一个朋友吃午钣。/她很早来到餐馆。/玛丽选好位置之后便坐下来开始看菜谱。/ 第一种条件:一致性版本玛丽很喜欢这家餐馆,/这儿有很美味的煎炸食品。/玛丽喜欢那种能快速填饱肚子的方便食品。/她每星期至少有三天会在快餐店里吃。/玛丽从来不偏好哪种食品,/也不忌讳油腻的食物。/ 第二种条件:不一致版本玛丽很喜欢这家餐馆,/这儿有很美味的健康食品。/玛丽非常注意饮食的健康。/她一直都吃素食。/她最喜欢的食物是椰菜花。/玛丽很小心地选择食物,/从不吃任何动物脂肪与肉类食品。/ 第三种条件:限制性版本玛丽耐心地等待朋友的到来。/她想起自己过去有一段时间一直吃素食,/那时她最喜欢吃椰菜花,/从不吃任何用动物脂肪与肉类食品。/但现在她对饮食完全不讲究了,/什么都可以吃。/ 屏蔽段落大约10分钟后玛丽的朋友来了,/她们俩已有几个月没见过面。/她们聊了各种各样的话题,/谈了大约半个多钟。/后来玛丽打了个手势让餐馆侍者过来。/玛丽再一次看看菜谱,/她很难决定自己吃什么。/目标句玛丽点了一份面包与炸鸡块。/(目标句)她把菜谱递给了朋友。/(目标后句)结尾 玛丽的朋友很随意地点了两个自己喜欢的菜。/然后她们又聊开了。/她俩很惊奇居然有聊不完的话题。/该研究运用动窗技术,由被试自己控制逐行(“/”是行标,下同)的呈现阅读材料,以目标句的阅读时间为因变量,根据Obrien,等人的设想,如果一致性文本与不一致文本、限制性文本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没显著差异,这表明在三种条件下读者在阅读目标句时并没有通达长时记忆的文本信息,可以认为局部连贯假设正确;反之,可以认为该假设不成立。如果按照跟踪追随假设,如果读者在阅读时随着阅读信息的进入建构了整段文本的情景模型并将它带到目标句的阅读中去,由于限制性版本的整体信息与目标句并不矛盾,那么,一致性版本与限制性版本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就应该没有差异。反之,如果一致性版本中目标句阅读时间显著快于限制性版本,就可以否定跟踪追随假设,支持记忆文本加工理论。实验结果是一致性版本的目标句阅读时间显著快于限制性版本,支持了记忆文本加工观理论11。当前,记忆文本加工理论逐步为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并进一步开展了对整合阶段的发生时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Albrecht和Myers的目标实验8;Albrecht和OBrien5,Myers 和OBrien 7等的矛盾实验,以及OBrien的情境模型更新实验1011,等等,这些实验都表明,阅读的减慢发生在目标句,而目标后句阅读没有发现减慢,这表明整合过程在阅读到目标句中的矛盾信息时就即时地启动了。然而人们注意到,在这些实验中,矛盾信息都出现在目标句末,然后紧跟着句号结尾,由此产生了疑问:整合是在出现矛盾信息后即时发生,还是需要到句子完成之后才发生。Guzman & Klin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12,他们用了类似OBrien等人1998年研究的材料,但每篇文章只有两个版本,一致版本与不一致版本,如前面的例子,一致性版本中,开始介绍玛丽喜欢吃肉类和油炸食物,与目标句“她点了炸鸡等食物”一致;不一致版本则介绍玛丽是一个素食者,与目标句“她点了炸鸡等食物”不一致。该研究第一个系列的实验取消了目标句后面的句号,结果表明,当文章的目标句(她点了汉堡包和炸鸡)没有以句号结尾时,一致与不一致版本的目标句阅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不一致版本的目标后句阅读时间显著长于一致性版本,据此认为,整合过程被延迟到目标后句,句子完成是整合的充分条件。该研究第二个系列的实验在原来目标句中增加了一段用“than”、“and”之类连接词连接的动宾成分,使表示矛盾信息的词的位置从原来句末前移,如上例,在原来的目标句 “she ordered a cheeseburger and fries(她点了面包与炸鸡)” 后面增加“and handed the menu(接着将订单交还侍者)”,目标句的句号取消,结果表明,将矛盾信息前移提供时间缓冲的情况下,即使目标句没有句号,不一致版本目标句阅读时间还是显著长于一致性版本,据此认为,整合加工在目标句阅读过程就即时启动,时间缓冲也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结合上面两个系列的实验结果,Guzman & Klin提出,句子完成与时间缓冲都是即时启动整合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Guzman & Klin的研究是很有启发性的,但是,认真分析他们的实验设计,其结果与结论是有歧义的。首先,Guzman & Klin关于句子完成因素对整合的启动作用的研究设计,并没有能将缓冲的作用分离开来。因为,目标句后面有句号就可以即时发生整合,而取消句号就不能即时发生整合,固然可能是句号提示了句子完成而启动整合,但是也可能是因为句号造成了停顿,产生了时间缓冲,这种时间缓冲才为整合提供了机会。可见,Guzman & Klin的研究结果,并不能排除时间缓冲是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可能。同样,Guzman & Klin关于时间缓冲因素对整合的启动作用的研究设计,也没有能将句子完成因素的作用分离开来。因为,他们所设计的实验,在原来的目标句末的矛盾信息后面增加了用“than”、“and”之类的连接词连接的动宾成分,目标句尽管没有句号,但是,这个增加部分尤其是连接词很可能就提示了前面的句子已经完成。因此,Guzman & Klin的研究结果,也不能排除句子完成是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可能。因此,Guzman & Klin的研究,实际上既不能确定句子完成、时间缓冲因素是即时启动整合的充分条件,也不能排除它们是启动整合的必要条件。据此,本研究准备改变Guzman & Klin的实验设计,将句子完成因素与阅读缓冲因素的作用进行分离,进一步探讨句子完成因素与时间缓冲因素在阅读过程启动信息整合的作用。2 实验1Guzman & Klin 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目标句后面没有句号的情况下,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的目标句阅读时间差异不显著,而在目标后句两者才有显著的差异,据此得出,目标句出现了句子完成的信号才可以即时启动整合。实际上,目标句后的句号除了起到提示句子完成的作用外,很可能同时也会产生时间缓冲的作用。为了证实这个设想,我们首先进行预备实验。在预备实验中,选出30名大学生,让他们控制逐行呈现一篇阅读材料,其中4行目标句设计了有句号与无句号两种条件,采用了被试内与材料内设计,结果表明,句子有句号的情况下比无句号阅读时间要长500ms,也就是说,句号造成的时间延缓大约为300ms左右。由此可见,Guzman & Klin的研究结果与结论是有歧义的。本实验准备将时间缓冲因素进行分离,以确证句子完成因素对启动整合的作用。2.1实验1a2.1.1 研究目的在中文条件下重复Guzman & Klin 2000年所进行的关于句子完成符号对整合的启动作用的实验。2.1.2研究方法2.1.2.1 被试 从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中选出28名为被试,男女各半。2.1.2.2材料 按照Guzman & Klin的设计思路,编写14篇文章作为实验材料,每篇文章分为一致性与不一致性两个版本;另编写结构相似、长度大致相同的填充文章14篇。正式材料见下例:例2: 句子完成符号对阅读过程信息整合的启动作用研究的材料介绍性段落今天玛丽约了一个朋友吃午钣。她很早/来到餐馆。/玛丽选好位置/之后,便坐下来开始看菜谱。/ 第一种条件:一致性版本玛丽很喜欢这家餐馆,/这儿有很美味的/煎炸食品。玛丽喜欢那种/能快速填饱肚子的方便食品。/事实上她每星期至少有三天/会在快餐店里吃。/玛丽从来不偏好哪种食品,/也不忌讳油腻的食物。/ 第二种条件:不一致版本 玛丽很喜欢这家餐馆,/这儿有很美味的/健康食品。玛丽非常注意/饮食的健康。她一直都吃素食。/她最喜欢的食物是/椰菜花。玛丽/很小心地选择食物,/从不吃任何动物脂肪与肉类食品。/ 屏蔽段落大约10分钟后玛丽的朋友来了,/她们俩已有几个月/没见过面。她们聊了/各种各样的话题,/谈了大约半个多钟。/后来玛丽打了个手势/让餐馆侍者过来。/玛丽再一次看看菜谱,她很难决定/自己吃什么。/目标句玛丽点了一份汉堡包与炸鸡块/(目标句)她把菜谱递给了朋友。/(目标后句)结尾 玛丽的朋友很随意地点了两个自己喜欢的菜。/然后她们又聊开了。她俩很惊奇/居然有聊不完的话题。/每篇文章均有1个关于文章内容的判断问题,要求被试作出正误判断。如上例判断问题是“玛丽比她的朋友先到餐馆”。正式材料的问题都是正确的,而填充文章的问题都是错误的。2.1.2.3 做法与程序 本实验是单因素被试内设计与材料内设计,研究变量是阅读信息一致性,分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两种水平。14篇正式阅读材料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7篇,每篇有一致与不一致两个版本。用A组7篇材料的一致性版本与B组7篇材料的不一致版本组成第一套阅读材料(A1B2),用A组7篇材料的不一致版本与B组7篇材料的一致性版本组成第二套阅读材料(A2B1)。28名被试,一半阅读A1B2,另一半阅读A2B1。这样,所有的被试都阅读全部14篇正式材料,一致与不一致两种条件各半,两种条件同等地出现在各篇材料中。每套阅读材料都有14篇正式材料与14篇填充材料。 采用动窗技术,由被试自己按键进行阅读,每篇文章分为若干行,逐行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每次按键当前行被抹掉并出现下一行,计算机自动记录每行的阅读时间。各行材料中,有些行最后是句子的结束,行后有句号(或逗号),约占70%;有些行最后句子没有结束或行后无句号(或逗号),约占30%。可以参看上面用“/”隔开的各行材料。目标句与目标后句各独立为一行,目标句行虽然句子结束了,但没有标点符号,目标后句行后面是句号。每篇文章阅读完后,呈现一串“?”号,接着呈现判断正误的理解问题,要求被试按反应键盘上Y或N键作出相应的判断。为使被试熟悉程序,他们在实验开始前完成三个练习。填充文章的数据不计算。 2.1.3结果与分析 按照Guzman & Klin的研究的做法,阅读判断问题正确率75%以下的3名被试被删去,目标句与目标后句阅读时间超于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数据删去,删去的数据占2.4%。表1列出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目标句与目标后句的平均阅读时间。 表1 不同版本目标句与目标后句阅读时间的比较 版本 目标句阅读时间(ms) 目标后句阅读时间(ms) 一致版本 2425 2343 不一致版本 2512 2721 差异 -87 -378 经统计检验,当目标句没有句号的情况下,不一致版本的目标句阅读时间与一致性版本目标句阅读时间差异不显著,检验结果是: t1(24)=-0.833,SEM=214.43,p=.446;:t2(13)=0.318,SEM=305.33,p=.687 (t1为被试检验的结果,t1为项目检验结果是,下同)。而目标后句阅读时间一致版本比不一致版本要短,被试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t1(24) =3.022,SEM=120.91,p=.003;项目检验差异达边缘显著:t2(13)=1.924,SEM=189.43,p=.074。以上可见,中文阅读条件下的重复实验结果与Guzman & Klin 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当目标句没有句号时,不一致版本目标句阅读时间与一致版本差异不显著,只有目标后句的阅读时间才显示出差异。据此可以认为,目标行末有句号的情况下才可以即时启动信息整合。 然而,如前面所述,目标句后的句号除了起到提示句子完成的作用外,很可能同时也会产生时间缓冲的作用。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无法确定句号是作为句子完成的信号启动了整合还是作为缓冲作用而启动整合。下面实验1b准备将阅读缓冲的作用分离出来,单纯考察句子完成因素对整合的启动作用。2.2 实验1b2.2.1 研究目的 各行均取消句号,探讨在排除了句号产生的时间缓冲的情况下,目标句阅读过程能否即时启动整合。2.2.2 研究方法 2.2.2.1 被试 从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中选出33名为被试,男生16人,女生17人。2.2.2.2 材料 材料与实验1a相同,由被试自己按键逐行呈现阅读材料,但是,本实验所呈现的每行材料均为1个完整句子,每个句子呈现时后面均没有表示句子完成的句号(或逗号)。2.2.2.3 做法与程序与实验1a相同。2.2.3结果与分析 删去阅读判断问题正确率75%以下的被试3名,删去目标句与目标后句阅读时间超于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数据(2.03%)。表2列出了排除了句号产生的时间缓冲的情况下,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目标句与目标后句的平均阅读时间。 表2 排除时间缓冲作用后不同版本目标句与目标后句阅读时间比较 版本 目标句阅读时间(ms) 目标后句阅读时间(ms) 一致版本 2400 2115 不一致版本 2710 2560 差异 -310 -445 据表2可见,不一致版本目标句的平均阅读时间比一致版本长310ms,被试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t1(29)=-2.441,SEM=126.65,p=.021;项目检验差异不显著t2(13)=1.118,SEM=318.10,p=.427。不一致性版本目标后句的平均阅读时间比一致版本长445 ms,被试检验差异显著,t1(29)=-2.108,SEM=187.46,p=.036,项目检验显著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t2(13)=1.503,SEM=353.26,p=.146。在本实验中,由于各行材料均是完整的句子而又没有句号,对于目标句行来说,既提供了句子已经完成的暗示,又避免了句号可能造成的时间延缓的作用,这样,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在目标句阅读时间的比较,就可以反映出单纯的句子完成因素对启动整合的作用。本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单纯的句子完成因素可以在目标句阅读过程中启动信息整合。但是,本实验可能由于项目数较少,因此关于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目标句阅读时间项目检验差异不显著。因此,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实验的结果的可靠性,实验1c准备用更为敏感的探测技术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2.3 实验1c2.3.1 研究目的本实验运用探测技术,探讨在只提供短暂时间缓冲的情况下,目标句阅读过程能否即时启动整合。本实验准备在目标句阅读后立即用前面阅读材料出现过的、与当前目标句信息会发生整合的词进行探测,如果目标句后有短暂间隔造成的时间缓冲会启动整合,那么在延缓探测情况下,由于整合已经发生,探测词正处在高激活状态,那么延缓探测的反应时就会比即时探测反应时要快。这样,通过比较即时探测与延缓探测的反应时间,就可以推测时间缓冲是否会即时启动整合。2.3.2研究方法 2.3.2.1 被试 从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中选出26名被试,男女各半。2.3.2.2材料使用与实验1a相同的14篇正式阅读材料与14篇填充材料,但正式材料只有不一致版本,目标句的结尾都没有句号。2.3.2.3做法与程序本实验是单因素被试内设计与材料内设计,研究变量为探测时间间隔,分即时探测与延缓300ms探测两种水平。本实验是通过移动窗口+探测技术来进行,被试通过按键逐行呈现阅读材料,方式与实验1a相同,阅读完目标句,随即用探测词对被试进行探测。阅读正式文章所用的探测词,是前面曾出现过的与当前目标句信息会发生整合的词,如例2所用的探测词是“素食”,因为该词会被当前阅读的目标句激活并与当前的句子信息进行整合;阅读填充文章所用的探测词,是前面没有出现的但与阅读内容有关的词。在即时探测条件下,被试阅读完目标句后按键,屏幕中央立即出现一串“XXX”,紧接着呈现探测词(如“素食”),要求被试尽可能快速而准确地判断该探测词是否在前面的句子中出现过,然后按Y或N键作出反应。在延缓探测条件下,延缓300 ms后屏幕中央才出现一串“XXX”,再呈现探测词。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对探测词的反应时。其他程序与实验1a相同。为使被试熟悉程序,每个被试在正式实验前完成三个练习。2.2.3结果与分析 删去阅读判断问题正确率75%以下的被试4名,删去对探测词作错误判断的反应时数据(4.49%),再删去探测反应时超于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数据(1.03%)。表3列出了即时探测与延缓探测的平均反应时的比较。 表3 即时与延缓探测平均探测反应时和错误率的比较 探测条件 平均探测反应时(ms) 探测错误率(%) 即时探测 2311 4.18 延时探测 2170 4.80 差异 141 -0.62据表3可见,延时呈现探测反应时与即时推测的差异是141ms,经被试检验和项目检验,差异均不显著:t1(21)=-.734,SEM=192.26,p=.471;t2(13)=-.549,SEM=257.37,p=.594。22名被试的即时呈现和延时呈现的错误率分别为4.18%和4.80%,差异不显著(p0.5)。由此可见,即使目标句的矛盾词后面提供缓冲时间(300ms),整合仍然没有即时启动,这个结果与实验1b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目标句后的句号是作为句子完成因素而不是作为缓冲因素启动整合。另一方面,本实验结果也证明了短暂的时间缓冲不能即时启动整合。3 实验2Guzman & Klin的研究中在原来的目标句末增加“连接词+动宾成分”之后,发现即使目标句后面没有句号,不一致性版本比一致版本阅读目标句的时间也显著增长,据此认为,矛盾词后如果有时间缓冲,同样可以即时地启动整合。然而,由于目标句这个增加部分尤其是“than”之类的连接词,不仅会产生时间缓冲的作用,同时可能也有提示前面的句子已经完成的作用,因此,他们的研究结果还不能确证时间缓冲因素对整合发生启动作用。因此,本实验准备在原来的目标句矛盾信息后增加“接着”、“然后”之类连接词,然后探讨所增加的连接词能否起到提示句子完成从而即时启动整合的作用。如果不一致版本中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一致性版本,就可以证明,Guzman & Klin关于时间缓冲的作用的实验设计没有排除句子完成因素的作用,所得出缓冲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的结论有歧义。3.1实验2a3.1.1 研究目的探讨目标句后面增加“接着”之类的连接词是否能产生提示句子完成的作用,即时地启动信息整合。3.1.2研究方法3.1.2.1 被试 从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中选出25名为被试,男生11人,女生14人。3.1.2.2材料 使用与实验1a相同的14篇正式阅读材料与14篇填充材料,但正式材料根据本实验的目的作了一个重要改动,就是在目标句最后加上“接着”、“随即”之类的连接词,提示前面句子所叙述的行为已经完成。如例2的目标句后面增加“接着”,改变成“玛丽点了一份汉堡包与炸鸡块接着”,再接目标后句“将菜单递给朋友”,目标句后面没有句号。3.1.2.3做法与程序 与实验1a相同。3.1.3结果与分析删去阅读判断问题正确率75%以下的被试5名,删去目标句与目标后句阅读时间超于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数据(1.68%)。表4列出了目标句后增加连接词的情况下,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目标句与目标后句的平均阅读时间。 表4 目标句增加连接词对不同版本目标句阅读时间的影响 版本 目标句阅读时间(ms) 目标后句阅读时间(ms) 一致版本 3219 2500 不一致版本 3535 2865 差异 -316 -365 据表4可见,目标句后增加连接词后,目标句阅读时间不一致版本比一致性版本要长,被试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t1(19)=-2.133,SEM=148.35,p=.046,但项目检验不显著:t2(11)=1.118,SEM=305.33,p=.287。目标后句阅读时间不一致版本也比一致版本要长,被试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t1(19) =-3.022,SEM=120.91,p=.007,项目检验差异达边缘显著t2(11)=-1.801,SEM=232.72,p=.099。由此可见,当目标句结尾加上“接着”、“随即”之类连接词情况下,不一致版本目标句阅读时间长于一致版本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这个结果表明,在Guzman & Klin关于时间缓冲对整合的启动作用的实验设计中,实际上没有排除句子完成因素的作用,因此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同时,本实验结果再次证明了句子完成因素对阅读信息整合有即时的启动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本实验中,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目标句阅读时间进行比较,被试检验差异显著,但是项目检验不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支持本实验所得出的结果的可靠性,实验2b准备用更为敏感的探测技术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3.2 实验2b3.2.1研究目的运用探测技术,进一步探讨目标句后面增加“接着”之类的连接词是否能即时地启动信息整合。本实验准备在两个版本的目标句阅读后立即用前面阅读材料出现过的、与当前目标句信息会发生整合的词进行探测,如果被试在阅读不一致性版本目标句时即时启动了整合,那么,探测词就会处于较强的激活状态,从而造成阅读不一致版本目标句时对探测词的反应时要比一致性版本更快;反之,如果被试在阅读目标句时没有即时启动整合,则两种版本的探测反应时应该没有显著差异。3.2.2研究方法 3.2.2.1 被试 从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中选出28名被试,男女各半。3.2.2.2材料 与实验2a相同。3.2.2.3做法与程序本实验是单因素被试内设计与材料内设计,研究变量仍然是阅读信息一致性,分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两种水平。本实验也是通过移动窗口+探测技术来进行,被试通过按键逐句阅读材料,当阅读完目标句按键时,屏幕中央立即出现一串“XXX”,随即呈现探测词,要求被试尽可能快速而准确地判断该探测词是否在前面的句子中出现过,然后按键盘上Y或N键作出反应。与实验1c一样,阅读正式文章所用的探测词,是前面曾出现过的与当前目标句信息会发生整合的关键词,如例2所用的探测词是“素食”;阅读填充文章所用的探测词,是前面没有出现的但与阅读内容有关的词。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对探测词的反应时。其他程序与实验1a相同。为使被试熟悉程序,每个被试在实验开始前完成三个练习。3.2.3结果与分析删去阅读判断问题正确率75%以下的被试4名,删去对探测词作错误判断的反应时数据(4.49%),删去目标句与目标后句阅读时间超于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数据(1.37%)。表5列出了被试阅读不同版本目标句的探测反应时和错误率。 表5 不同版本平均探测反应时和错误率的比较 版本 平均探测反应时(ms) 探测错误率(%) 不一致性版本 1971 3.7% 一致版本 2455 2.6% 差异 -484 1.1%据表5可见,不一致版本探测反应时比一致性版本要快484ms,差异达显著性水平:t1(23)=-4.335,SEM=111.66,p=.000;t2(11)=-2.458, SEM=201.16, p=.032。同时,两种版本探测反应的错误率统计检验差异不显著t(11)=0.37,同计p=.88,这表明两种版本在探测反应时的差异是可信的,并没有以牺牲正确率为代价。本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实验2a的结果与结论。由于在实验1c中已经证明,在目标句的矛盾词后面提供短暂缓冲(300ms)不能即时启动整合,因此,可以认为,本实验(2a与2b)在目标句后增加“接着”、“然后”之类的连接词,不是提供了短暂缓冲而是提示了句子完成从而即时启动信息整合。然而,应该指出,本实验的结果只能证实Guzman & Klin关于时间缓冲的研究设计并没有分离出句子完成的因素,而不能作为否定时间缓冲可以即时启动信息整合的证据,尤其是不能作为否定较长的时间缓冲可以即时启动信息整合的证据。缓冲作用是否可以启动句子整合,实验3将进行探讨。4 实验3在实验1c中,已经对短暂时间缓冲是否能即时启动整合进行了探讨,并得出否定的结果,但是Guzman & Klin的研究所提供的是较长的时间缓冲,这种缓冲是否可以即时启动整合,本实验准备进行探讨。本实验的研究思路是,在原来目标句的矛盾词后面也增加一段短语,增加部分的长度与Guzman & Klin的研究基本相同,但这个短语不会产生前面句子已经完成的提示,因而只构成单纯的较长缓冲的条件,如果在这种缓冲条件下未能即时启动整合,就可以否证Guzman & Klin关于时间缓冲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的结论。本实验包括两个分实验,实验3a在中文情境下重复Guzman & Klin有关实验,而实验3b则按照上述设计思路,探讨时间缓冲是否能即时启动信息整合。4 实验3a4.1.1 研究目的在中文条件下重复Guzman & Klin 2000年所进行的关于时间缓冲对即时启动信息整合的作用的实验。4.1.2研究方法4.1.2.1 被试 从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中随机选出30名被试,男女各半。4.1.2.2材料使用与实验1a相同的14篇正式阅读材料与14篇填充材料,但正式材料按照Guzman & Klin的研究设计在原来的目标句后增加用“接着”、“随即” 之类的连接词连接的动宾成分。例如,例2的目标句“玛丽点了一份汉堡包与炸鸡块” 改为“玛丽点了一份汉堡包与炸鸡块接着将菜单递给朋友”,目标后句改为原文的下一句。目标句后面没有句号。4.1.2.3 做法与程序 与实验1a相同。4.1.3结果与分析 删去阅读判断问题正确率75%以下的被试2名,删去目标句与目标后句阅读时间超于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数据(2.14%)。表6列出了目标句后增加连接词+动宾成分的情况下,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目标句与目标后句的平均阅读时间。表6 目标句后增加动宾成分对不同版本目标句阅读时间的影响 版本 目标句阅读时间(ms) 目标后句阅读时间(ms) 一致版本 3384 2133 不一致版本 3821 2277 差异 -437 -144据表6可见,不一致版本目标句的阅读时间长于一致版本,被试检验差异显著:t1(27) =3.12,SEM=166.85,p=.0.013; 项目检验差异也达到边缘显著水平:t2(13)=2.061,SEM=360.63,p=0.0521。而目标后句的阅读时间一致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的差异是144,差异不显著:t1(27)=-1.400,SEM=111.67,p=.173;t2(13)=1.663,SEM=132.52,p=.120。由此可见,当原来的目标句后面增加连接词连接的动宾成分后,即使没有句号,不一致版本目标句阅读时间也显著长于一致版本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这表明被试在阅读目标句就即时启动了整合。这个在中文阅读环境下的重复实验结果与Guzman等关于阅读缓冲因素对阅读信息整合的启动作用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4.2 实验3b4.2.1 研究目的将目标句后面增加的动宾成分改换与矛盾信息并列的成分,探讨这种改动造成的时间缓冲是否能即时启动背景信息的整合。4.2.2研究方法4.2.2.1 被试 从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中随机选出28名被试,男女各半。4.2.2.2材料使用与实验1a相同的14篇正式阅读材料与14篇填充材料,但正式材料的目标句后面增加部分改为“连词+(与矛盾词)并列成分”,使增加部分只构成阅读缓冲的作用,避免产生句子完成的提示,增加部分的长度与实验3a的材料大致相等。例如,例2的目标句“玛丽点了一份汉堡包与炸鸡块”改为“玛丽点了一份汉堡包和炸鸡块以及一杯新鲜的果汁”,与实验3a的目标句“她点了一份汉堡包和炸鸡块然后将菜单交还侍者”相比,增加部分的长度相同,但构成不同。目标句后没有句号。4.1.2.3 做法与程序 与实验1a相同。4.2.3结果与分析 删去阅读判断问题正确率75%以下的被试2名,删去目标句与目标后句阅读时间超于平均数3个标准差的数据(3.03%)。表7列出了目标句增加连词+并列成分的情况下,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目标句与目标后句的平均阅读时间。表7 目标句增加并列成分对不同版本目标句阅读时间的影响 版本 目标句阅读时间(ms) 目标后句阅读时间(ms) 一致版本 3452 2021 不一致版本 3400 2577 差异 52 -456 统计结果表明,不一致版本目标句的阅读时间与一致版本差异不显著:t1(27) =.312,SEM=166.85,p=.758;t2(13)=-.061,SEM=360.63,p=.952。目标后句的阅读时间一致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的差异是456,被试检验差异非常显著:t1(27)=3.400,SEM=111.67,p=.003;项目检验差异边缘显著: t2(13)=-1.963,SEM=132.52,p=.091。本实验在原来的目标句后面增加与矛盾词并列的成分,提供了时间缓冲,但没有给予句子完成的提示,在这种条件下,不一致版本与一致性版本的目标句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显著,只有在阅读目标后句时才表现出显著差异,可见,目标句矛盾词后面增加部分形成的时间缓冲并没有即时启动整合,Guzman & Klin的结论是值得推敲的。 5 讨论本研究对文本阅读中激活的背景信息与当前阅读的信息整合发生的时程与启动因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往有关研究表明,一致性版本的目标句阅读时间要短于不一致版本,然而,Guzman & Klin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目标句后面没有句号的情况下,一致性版本与不一致版本的目标句阅读时间差异不显著,而在目标后句中两者才有显著的差异,因此,目标句出现了句子完成的信号才会即时启动阅读信息的整合。本研究在中文阅读条件下重复了Guzman & Klin的实验并得出一致的结果之后,同时考虑到,目标句后的句号是作为句子完成的信号起作用启动了整合还是作为缓冲作用而启动整合,因此,本研究的实验1b与实验1c对后面一个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目标句的矛盾词后面没有句号造成的缓冲,而只是暗示句子已经完成,也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相反,如果只提供时间缓冲而没有暗示句子完成,那么,在目标句阅读过程中整合就不能即时启动。可以说,本研究首先是确证了目标句的句号是作为句子完成因素起到启动信息整合的作用。进一步,本研究对Guzman & Klin关于提供时间缓冲也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的研究结果与结论进行了质疑。主要疑点是,Guzman & Klin的实验设计在原来目标句后增加“连接词+动宾成分”,虽然获得了可以即时启动整合的证据,但是这个增加部分尤其是连接词可能也会起到提示前面句子(原目标句)已经完成的作用,因此该研究结果有歧义。为此,本研究实验2首先探讨了在原来目标句后只增加连接词是否会提示句子完成而即时启动整合,结果表明,原来目标句增加连接词后可以即时启动整合。进一步,本研究实验3在原目标句后增加与矛盾词并列关系的成分,将句子完成因素进行分离,探讨在单独的时间缓冲是否能即时启动整合。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的时间缓冲并不能在目标句阅读过程中启动整合。结合实验1c的研究结果,可以比较明确地证明,在控制了句子完成因素的情况下,单纯提供时间缓冲,无论是短暂的缓冲(大约300ms),还是较长的缓冲(矛盾词后面增加一定长度的并列成分),都没有观察到整合的即时启动。总的来看,本研究结果表明,句子完成的因素是即时启动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单纯的时间缓冲并不能即时启动整合。本研究对句子完成因素才能即时启动整合的结果作出如下解释:目标句如果没有句子完成的信号,读者可能会期待句子余下部分对矛盾词有新的解释性信息,因此没有启动整合;只有句子出现已经完成的提示,读者才能确定该句子矛盾信息的存在,从而启动整合。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结合前人有关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文本阅读过程长时记忆的通达与整合的进程提出初步看法。在阅读过程中,随着文本新命题的进入,读者一方面将新命题与工作记忆保持的命题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局部连贯的课文表征,同时会自动化地激活先前阅读的、与当前新命题的语义有关的、已经进入了长时记忆的信息,这个激活是即时的、瞬间实现的。如果激活的信息与当前阅读信息一致,阅读过程就会继续进行;反之,如果激活的信息与当前进入的信息不一致,读者就要对信息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是在读者确定不协调信息存在的情况下即时发生,由于读者这个确定通常要在认为句子已经完成的前提下才能作出,因此,句子完成因素是即时启动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 6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纯的句子完成条件下,一致版本和不一致版本的目标句阅读时间和探测反应时有显著差异,说明目标句阅读时已经即时启动了信息的整合。2、当分离了句子完成因素的作用之后,单纯的缓冲作用不能即时启动整合。本研究的结果初步证明,句子完成是文本阅读过程启动长时记忆信息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单纯的缓冲不能起到这种启动作用,Guzman & Klin有关研究结论应该进行修正。 参 考 文 献1 Graesser, A. C., Singer, M., & Trabasso, T. Constructing inferences during narrative text comprehen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101, 371-3952 Mckoon, G., & Ratcliff, R. Inference during read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2,99,440-4663 Klin C M,Causal inference in reading:From immediate activation to long-term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Cognition,1995,21: 1483-14944 Glenberg, A. M., & Langston, W. E. Comprehension of illustrated text: Pictures help to build mental mode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1992,31, 129-1515 Albercht, J.E., & OBrien, E. J. Updating a mental model: Maintaining both local and global coher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3,19, 1061-10706 Mckoon G, Gerrig R J , Greene S B. Pronoun resolution without pronoun: Some consequence of memory-based text process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Cognition,1996, 22:919-9327 Myers J L, OBrien E J. Accessing the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during reading . Discourse Process,1998, 26: 131-1578 Albrecht J E, Myers J L. Accessing distant text information during reading: Effects of contextual cues. Discourse Process,1998,26,87-107 9 Kintsch W. 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8, 95: 163-18210 OBrien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