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异常症状的识别.doc_第1页
水稻病虫害异常症状的识别.doc_第2页
水稻病虫害异常症状的识别.doc_第3页
水稻病虫害异常症状的识别.doc_第4页
水稻病虫害异常症状的识别.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病虫害异常症状的识别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症状相似的黄叶、叶斑、枯心、青枯、白穗等病症,很容易混淆,影响对症施冶,造成减少。现将其症状分别简要辨认:一、黄叶1白叶枯病黄叶 在叶片的叶尖或缘上,先是产生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着中脉扩展成斑条,呈灰白色,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病斑上常有黄色胶状菌脓。2黄矮病黄叶 先从顶叶下面1-2片叶的叶尖发病,后逐渐发展到全叶发黄,或变成斑花叶,植株矮缩,节间短,禾叶下垂平展,黑根多、新根少,往往纵卷黄枯死亡。3肥害黄叶 碳铵、氨水、农药等如果施用不当,会引起中毒,导致成块成片稻叶熏成鲜黄或金色,有时黄叶上有焦灼斑。二、叶斑1稻瘟病叶斑 急性型的病斑开始是暗褐色小斑点,后变成椭圆型,叶背有灰绿色霉状物;慢性型的病斑成棱形,旁边红褐色,中央灰白色,有一条褐色线贯穿病斑中间。潮湿时,病斑背面可见有灰绿霉。2胡麻病叶斑 病斑初似针头状的小点,后逐渐形成椭圆形斑点,形似芝麻。粗看病斑为黑褐色,较稻瘟病斑色深;细看颜色3层:外围有黄晕,边缘层较宽,黑褐色,中央多呈黄色。病斑两端无坏死线,病部难见霉绒物。3褐条病叶斑 病斑为短线状条斑,褐色与叶脉平行,以叶端处多,霉层难见,病株下部腐烂,发出腐臭气味,病叶枯心,心叶死于禾内。三、枯心1螟虫枯心 稻株下部可见有虫孔或虫粪,枯心易拔起。2蝼蛄为害枯心。 稻株基部无虫孔、无虫粪,枯心易拔起,茎基部和根部呈撒碎状。3条纹叶枯病枯心 病株心叶有黄色条斑,并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成假枯心基部无虫孔,不腐烂,枯心不易拔起。 4凋萎型白叶枯病枯心 稻株基部无虫孔,基部茎节变黄褐色,挤压基部病节有黄白色菌脓物,无臭味;剥开刚刚青卷的心叶,也常有黄色珠状菌脓。四青枯1生理性青枯 稻株茎杆干缩,手握稻茎基部干瘪,易倒伏,状如褐飞虱菌核病为害。但茎基部无虫体、无病斑,叶鞘及茎秆内无菌核,多在晚稻接近成熟期发生,成片成块青枯萎缩。 2细菌性基腐青枯 田间零星发生,一般每穴中有1-3株发病。病腿部呈鼠色腐烂,根系稀少腐烂,剥开基部茎秆,充满臭水,无菌核。3小球菌核病青枯 多见于晚稻后期,田间常成丛发生,也有一穴中几株发病。稻基部组织软腐,有黑褐色病斑。剥开基部叶鞘和茎秆,可见有许多比苋菜种子还小的黑色菌核。五、白穗1三化螟白穗 稻茎上有虫孔、虫粪,白穗易抽起,穗颈无病变,田间白穗团明显。2稻颈瘟白穗 稻茎上无虫孔,白穗不易拔起,穗颈、穗轴、枝梗生有黑褐色病斑,穗颈或枝梗易折断,潮湿时,病部生有黑褐色绒状霉。3纹枯病白穗 在叶鞘、叶片或穗颈、茎秆上,初期出现暗绿色斑点,后扩大成椭圆形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间淡褐至灰白色,茎部无虫孔,基部组织发软,白穗贴地倒伏。4细菌性基腐病白穗 田间零星发生,白穗不易倒伏,不折断,茎基部和根部呈灰色软腐,有腐臭味,茎上无虫孔,根稀少腐朽,剥开基部叶鞘和茎秆无菌核。 超级稻病虫害控制技术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利用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多种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加强重大病虫防治公共服务体系专业化防治体系建设,通过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提升重大病虫防治能力。二、工作目标:着力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工作,实现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5%以上;突出开展重大病虫防控,力争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5%以内;重大病虫草害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30以上。三、工作任务:(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水稻病虫草害防治体系建设。1、组织体系建设。政府牵头,成立市县乡三级病虫草害防治工作组织。政府分管领导挂帅,业务部门主抓,落实重大病虫草害防治属地管理职责,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病虫草害防治第一责任人。2、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水稻重大病虫发生种类多、周期长,突发性、爆发性特点明显,且各地栽培条件、茬口、不同流域气候差异存在,区域间病虫发生为害差异明显。为此,各地重点加强预测预报人力物力投入,适当增加病虫测报人员和系统观测点数量,做到布局合理、规范;完善病虫测报工作机制,执行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定期汇报制度和会商制度,县级推行重大病虫草害电视预报,提高信息发布覆盖率,做到直观明了。3、应急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四项制度:一是重大病虫信息及时发布制度;二是多渠道信息及时传递制度;三是重大病虫防治技术培训制度;四是病虫防治工作通报和督查制度。完善六项措施:一是根据病虫发生程度分级启动重大病虫防治预案;二是各级政府农业部门主导病虫防治工作,利用多种平台,发布和传播信息;三是层层落实,开好三级现场会推动;四是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田间地头划片包干落实防治技术;五是落实防治责任开展防治任务督促检查工作;六是开展农药市场管理和安全使用技术宣传培训,促进科学用药技术普及。4、检疫控制体系植物检疫工作主体是市县(区)两级植保站,依法开展植物检疫工作是控制检疫对象转播的主要措施。水稻检疫对象防控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财政应列出财政专项,用于水稻检疫对象的封锁、控制和铲除工作;植保部门强化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植物检疫法律法规;严格把关,切实做好水稻制种基地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开展植物检疫行政执法活动,严格查处无证调运现象;广泛开展水稻检疫对象普查工作,准确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二)落实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1、防治策略加强水稻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大力推行预防控害和生态控害技术,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平衡;坚持“预防秧田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稻田管理策略。2、主推技术(1)生态控害技术。选用抗性品种;科学管理肥水;栽培避病、虫技术;天敌保护利用技术等。(2)重大病虫应急治理技术。“两迁”害虫、稻螟虫、纹枯病、水稻穗期病害。(3)水稻重大病虫总体防治技术。种子处理技术、秧苗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穗期总体防治技术。水稻播种至秧田期:重点防治种传病害(恶苗病、苗瘟病、干尖线虫)、灰飞虱、一代二化螟等。一是抓好种子处理环节;二是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准药剂,适期防治,带药下田。水稻破口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稻曲病、穗颈瘟等病虫害。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的效果。水稻穗期:根据病虫发生实际,以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害。(三)强化行政保障,确保技术措施落实1、严格把好植物检疫关口,控制检疫性病虫草传出、传入。力争做到两个全覆盖:水稻制种基地开展产地检疫和调入水稻品种的调运检疫。2、强化农药市场管理,推进农药安全使用工作健康开展。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现象;打击违禁农药、超范围使用高毒农药行为;做好高毒农药替代和新农药、新技术普及推广工作。3、整合“民生”、“高产攻关”、“产业提升”工程等资源,广泛开展农药实用技术培训和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农药经营人员、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化防治组织队员和各种农业专业协会会员。茶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假眼小绿叶蝉识别:该虫属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体长34毫米,全身黄绿至绿色。卵长约0.8毫米,香蕉形,若虫除翅尚未形成外,体形与体色与成虫相似。该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为害。被害芽梢生长受阻,新芽不发,为害严重时幼嫩芽叶呈枯焦状,无茶可采,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成虫多栖息于茶丛叶层中,无趋光性,卵产于嫩梢组织中,若虫怕阳光直射,常栖息在嫩叶背面。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912代,以成虫越冬,翌年早春,成虫开始取食孕卵,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是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因此各虫态混杂和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全年一般有两个发生高峰,6月份和10月份。成、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有利于该虫发生。防治要点:(1)分批及时采茶或轻修剪能采除大量的卵,抑制其发展;(2)喷施白僵菌或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3)叶蝉发生较大年份,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茶毛虫识别:成虫体长613毫米,雌蛾翅淡黄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卵近圆形、集产。幼虫黄褐色,各节的背面与侧面有8个绒球状毛瘤,上着生黄色毒毛、雌蛾产卵于老叶背面,幼虫有群集性,3龄前群集性很强,常数十头至数百头挤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呈半透明黄绿色薄膜状。3龄后开始分群迁散为害,咬食叶片呈缺刻。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下或浅土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发生规律:一般一年发生2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翌年4月幼虫开始孵化,为害期分别在46月、79月之间。防治要点: (1)利用茶毛虫的群集性,结合田问操作摘除孵块和虫群;(2)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流行年份,收集虫尸,喷施病毒;(3)灯光诱杀成虫;(4)在低龄幼虫期喷施Bt制剂。茶刺蛾识别:成虫体长12一16毫米,茶褐色、趋光性强。卵散产于茶丛中、下部老叶背面的锯齿附近。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幼虫共6龄,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渐转为枯焦状半透明斑块,3龄后自叶尖向内取食叶片成平直缺刻,一般食去半叶左右即移至另一叶为害,虫口密度大时常将全叶食尽,每头幼虫可为害10张叶片。发生规律: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各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9月中、下旬。一般每年的第2代发生较多。防治要点:(1)冬季进行茶园深耕,可阻止翌年成虫羽化出土;(2)灯光诱杀成虫;(3)低龄幼虫时喷施Bt制剂,霉雨季节收集罹病虫体,再喷施到田问。茶丽纹象甲识别 :以成虫取食茶树叶片为害。成虫体长7毫米左右,灰黑色上覆黄绿色鳞片,其羽化后,先在土中潜伏23天再出土活动取食。成虫善爬行,飞翔力弱,具假死性,咬食叶片呈不规则缺口,上午露水于后及下午2时至黄昏期间活动最盛。卵椭圆形,黄白色,散产于土表。幼虫孵化后在表土中活动取食、老熟后入土化蛹。蛹为离蛹,长椭圆形。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l代,以幼虫在表土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出土,一般6月上旬至7月上旬成虫盛发,因此一年中以夏茶受害最严重。防治要点 (1)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人工捕捉;(2)喷施球孢白僵菌;(3)冬季深耕,减少越冬虫口数。茶橙瘿螨识别:成螨体小,桂红色,呈胡萝卜形,卵球形,白色透明,幼虫螨体色浅,体形与成螨相似,但腹部环纹不明显。成螨和若螨以针状口器刺吸叶汁,主要为害嫩叶,被害叶正面主脉发红,叶背出现褐色锈斑,芽叶萎缩。发生规律:一年约发生25代,以卵、幼若螨及成螨在叶背越冬。世代重叠严重。成螨常在叶正面活动,幼若螨几乎全栖息为害在叶背面。夏茶受害最重,秋茶其次。高湿多雨和高温干旱对其发生均不利。防治要点:(1)及时分批多次采茶,能一定程度抑制该虫的发展;(2)喷施浏阳霉素;(3)发生较多年份,秋季用石硫合剂封园。茶黑刺粉虱识别:该虫一生经过成虫一卵一幼虫一蛹四个发育阶段。成虫灰白色,栖息在茶丛中,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卵产于成叶和新叶的背面。卵经过一段时间后孵化为幼虫。幼虫是黑刺粉虱为害茶树的主要虫态。孵化的幼虫固定在叶背刺吸茶树汁液,同时分泼排泄物,落到下方叶片正面,诱发煤病,阻碍光合作用,影响茶树的发芽和树势。幼虫经过3龄后在原处化蛹。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第1代幼虫于4月下旬开始发生。第14代幼虫发生盛期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该虫喜郁闭,在茶丛中下部叶片较多的青壮龄茶园及台刈后若干年的茶园中容易大发生,在茶丛中的虫口分布以中部为多,上部较少。防治要点: (1)结合茶园管理进行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可减少其发生量;(2)喷施黑刺粉虱真菌制剂,或人工助迁罹病茶枝;(3)注意保护黑刺粉虱寄生蜂。茶尺蠖识别:成虫体长912毫米,体翅灰白色,卵短椭圆形,堆积呈卵块,幼虫有5个龄期,蛹长椭圆形。以幼虫取食嫩叶为害茶树,12龄期形成发生中心,3龄后分散取食,4龄后开始暴食,虫口密度大时可将嫩叶、老叶甚至嫩茎全部食尽。发生规律 :一般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丛根际土中越冬,翌年3月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堆产,幼虫 l一2龄多在叶面,3龄后怕光,常躲于茶丛荫蔽处,幼虫具吐丝下垂习性,老熟时入土化蛹。防治要点:(1)结合秋冬深耕,消灭虫蛹;(2)灯光诱杀成虫;(3)利用雌成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虫,干扰交配(4)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5)在低龄幼虫时喷施Bt制剂。茶白星病识别 :本病主要为害嫩叶、新梢和幼果,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