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教案设计.doc_第1页
菱形教案设计.doc_第2页
菱形教案设计.doc_第3页
菱形教案设计.doc_第4页
菱形教案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菱形教案设计老河口市第八中学 刘 军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2、能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学生动手剪纸折叠,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探究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在实际问题的应用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探究法教具准备:菱形拉花、长方形纸片、剪刀、平行四边形得到菱形的演示模型。教学过程:一、出示拉花,创设情景从同学们过生日PARTY的环境布置导入。师:情景展示拉花,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随老师一起剪图形,让学生回答剪出的是什么图形?生:平行四边形。师: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生:通过度量、折叠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大小有什么关系?师: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把它叫做菱形。二、模型演示、熟悉图形1、教师通过模型演示,得到菱形概念。2、比较平行四边形得到矩形、菱形所需的条件。三、合作探究,发现结论师:1、通过刚才剪出的菱形,在中间再根据自己的爱好剪出一些图形,就成为美丽的拉花。2、根据本组剪出的菱形,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能什么发现结论?根据小组的发现,师引导: 1、四条边的大小 2、两条对角线的关系 3、对称性 4、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师:板书: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师小结:1、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对角相等 B对边相等 C对角线互相平分 D对角线互相垂直2、菱菜具有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 )A、对角线互相平分 B、对角线相等 C、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D、对角相等O3、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O,BACD已知BD=6cm,AC=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四、出示例2如图,菱形花坛ABCD边长为20m,DABC=60,沿菱形花坛的对角线修建了OAB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别精确到0.01m和0.01m2)。C30017.321、学生读题,理思路,教师点拨,学生说思路。2、出示解题过程。3、教师小结出计算菱形面积的简便方法(板书:S菱=两条对角线积的一半)及利用菱形的特性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4、形成性练习(指生到黑板前说解题思路)五、学生谈本节自己学到了什么?六、出示教学目标。七、(供选,拔尖提高,思考探究)。八、作业:课本113页第5题附: 板书设计菱形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 例题分析 学生练习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 2、菱形的对角形互相垂直,并且 2、 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 3、S菱=两条对角线积的一半 4、联系实际 探究新知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片断与简析老河口市第八中学 刘军片断一:师:很多同学都到电影院或礼堂去看过电影。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在电影院或礼堂中是如何找到自己座位的?生1:我是根据电影票上的座位号找到的。生2:我是根据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先找到我的座位在哪一排,再找它位于这一排中的第几号。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简析:新课的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热爱的事例,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从而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片断二: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这是老河口市八中一(3)班的座位表,你们从这个可表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生1:我可以知道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生2:我可以知道全班每位学生在教室里所坐的位置。师:谁能告诉大家,小明坐在教室的哪个位置?(教师板书小明在第三组第二排位置)师:如果老师把1、2与3、4列中间作为Y轴,4与5排中间作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说明“某某”学生所在的确切位置,从而导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确定点的位置,即用“有序实数对”来确定前一个数表示横的方向表示的数(横坐标),后一个数表示纵的方向表示的数(纵坐标),进而引入X轴和Y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象限及每个象限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和坐标特征。简析:由学生的座位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同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片断三: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确定位置的方法,现在我们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师:画图:1、在四个象限内各找一个点,让学生说出该点的坐标 2、在X、Y轴上各找两个点让学生说出该点坐标。师:小结:X、Y轴上的点不在任何象限。师:反过来,我们能否根据点的坐标来确定某点所在的象限或坐标轴?教师举例(指学生回答)。简析:教师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探索与创新中获得成功。总析: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联系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时空,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课堂。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兴趣中学 自主中学 实践中学Unit9 When was he born?(上)英语课堂教学案例老河口市第八中学 张艳艳新英语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把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因此,老师要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并形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继系列,使学生用语言来完成任务,即用语言来做事,以达到掌握语言,学会运用语言的目的,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习策略。下面是我教学的一段实际,以此为例,谈谈我在新目标英语中的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中学、自主中学、实践中学。一、一石激起千层浪导入新课之前,首先复习旧知识,谈论当天的日期和天气,复习月份和日期。当然旧知识的复习,比较枯燥,为了抓住学生的积极性,我就将事先准备的自己的个人档案展示给学生,并自我介绍。Warm up: T:Hows the weather today? Ss:Its sunny。 T:Whats the date today? Ss:Its Novemeber 21th。Take a card,introduce myself:Name:ZhangyanyanAge:21Birthday:August 19thBorn:8-19-1984Job:teacherMy name is Zhangyanyan. I am 21. My birthday is Auguest 19th。I was born in 1984.(写在黑板上,学生跟读几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信息卡片,选出两名学生进行介绍,然后老师利用这个机会,进行采访:T:When is your birthday, Limei?Ss:My birthday is June 6th。T:When were you born?(写在黑板上)Ss:I was born in 1991.二、趁热打铁老师再给学生一次听和模仿的机会,再采访另一名同学进行练习:T:When were you born?Ss:I was born in 1991.Task1:Pairwork,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三、进行人称转换这时学生已练习充分,老师选出一些学生进行表演,然后采访两名学生(男生和女生)(First, teacher ask)T:Liming,When is your birthday?Ss:My birthday is July 5th.T:When were you born?Ss:I was bon in 1992.老师转向其他学生:T:When was he born?(写在黑板上)Ss:He was born in 1992.这时的课堂气氛不太活跃,我就选出一句“Teacher”,进行采访,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进行提问:“Ss(T): When is you birthday, Liming?Ss:My birthday is March 8th.Ss(T):When were you born?Ss:I was born on July 7th 1993.Ss(T):Class,When was she born?Ss:She was born on July 7th 1993.(写在黑板上)四、创设语境,布置任务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第三人称的用法,我又设计了一个活动。我将自己和学生们课前准备的名人的图片(有体坛的、演坛的、歌坛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讨论,用上所学语言:Task2:A:Who are they? B:They are Jackie chen、Zhoujielun、Dengyaping A:When were they born? B、They were born in(on) 。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就能轻松地完成任务,并且他们的兴趣很浓,多数学生都行动起来了。然后我又给他们布置了一个表格任务,调查小组内成员的情况(年龄、出生、爱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增强同学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如下表)。Task3:NameAgeBornHobby有些成绩好的同学很快完成了任务,于是我又根据他们的能力,设计了一个有难度的任务,调查你的同伴家庭成员的情况(Name、Age、Born、Job),并写成书面文字,以此解决优生吃饱的问题。教学反思:1、老师方面:为了在一开始授课时吸引学生,我就将自己的个人情况制成卡片(学生非常想了解老师的情况),他们会认真听我的介绍,然后我又让学生自我介绍,抓住他们的说。但每节课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样就需要我合理的安排更多有趣的活动(如用名人图片讨论他们的情况)去吸引每一个人,培养他们的兴趣。最后再结合活动布置相应的任务(如调查小组成员情况)和作业,让学生体会“用中学,学中用”的道理,让学英语变得更实际,更有意义。2、学生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活跃,并能通过自己的学来完成一定的任务,收获了许多。最值得说的是学生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兴趣中学、自主中学、实践中学。学生们喜欢这样的模式,让我更有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改革中做得更好,争取摸索出一条个性化的道路,让学生们在学的过程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作为一个用任务型教学法教学的教师,感到我从中收获了许多,学到了许多。它让我更加了解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当然,它也要求我们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掌握宽阔的知识面,这也是我今后努力提升自己的一个目标。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在这个舞台上导演出最美、最好、最动人的戏剧来。案例:平方差公式老河口市第八中学 李建荣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计算题:1、(1+2x)(1-2x) 2、(2a+3)(2a-3)3、(100+1)(100-1) 4、(x-6)(x+3)师:这4道题大家会不会做?生:会。师:用什么方法?生: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师:好,现在我和你们同时做,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准。开始。(老师在讲台上做题,学生独立做题,大约1分钟的时间老师告诉大家他已经做完了,学生发出惊叹声)。师:我已经第一了,看谁能第二。(大约3分钟,一个学生举手,老师点头说第二已经产生了,又过了2分钟,学生都已做完,老师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师:大家比较一下,我与你们做得一样不一样?生:一样。师:我与你们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方法是一样的吗?为什么我做得这么快呢?生:(做第二的同学)老师,你的做法一定与我们的做法不一样,我感觉到我的做法已经很快了。师:你说得对,老师不是用多项式乘法做的,而是用平方差公式做的,那么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呢?大家从这4个题中自己去找一找,看看存在什么规律,当你找到规律时,平方差公式就找到了。(学生个别学习,大约3分钟)师;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请把您的想法说给同桌,一个说一个听,然后调换角色。要注意说的一方首先整理思维,就是要把你要阐述的问题说清楚,最好列出几条;听的一方要仔细听对方的阐述,在哪儿阐述的清楚在哪儿阐述的不清楚应该如何调整。下面的时间进行交流(学生在组对交流)。师: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每个小组要推选一位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交流。(学生们按各自的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每组约4-6人,学生们讨论热烈,气氛活跃)(老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先是认真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他特别强调每个人要发言。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使各组的讨论既热烈,又深入。讨论大约持续了10分钟)师:下面请各组的中心发言人把本组的认识与想法向全班同学交流,组内同学加以补充。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特别要注意人家想到了你没想到的地方,然后做出评价。生:我们组发现除第4题是用多项式乘多项式外,其余3题的两个乘积式子中两个式子中含有的式子完全一样,只不过是中间一个是加号,一个是减号。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吗?生:(a+b)(a-b)=a2-b2师:好,这就是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谁能用语言来叙述一下?生: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师:好,这就是我刚才计算用的平方差公式。(教师板书:(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生:老师,我想问他一个问题(老师说可以)你能说说公式中的a和b都可以是什么吗?生:可以是一个数,可以是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式子,包括多项式和单项式。(老师充分肯定了各组合作学习的表现)点评:这个课例从多角度反映了合作学习。师:(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下面的时间大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到各组巡视,在一个小组,老师仔细看他们编出来的题,发现他们的题编得有特点,就让他们把编好的题写在纸上,送到面前,以备交流时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老师来到又一个小组,倾听学生的发言,看他们编好的题)师:你们能否再变换一个角度来编题?生:可以。(小组又继续讨论)点评:这节课,老师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情绪,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迸发人生智慧的火花,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当教完平方差公式之后,向学生提出,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运用题,这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到教师的赞许后,教师乘势鼓励学生“你们能否再变换一个角度来编题”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使我们看到学生的潜能的绽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做,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评台。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老河口市第八中学 曹君教学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了解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法,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准备: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的面前都摆放了两个透镜,用手摸一摸,它是哪种透镜?(凸透镜)凸透镜在生活中叫什么?(放大镜)通过凸透镜皖物体都是放大的像吗?试试看,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同学汇报一下(凸透镜也能成倒立缩小的像)二、探究凸透镜成像在讲台上演示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演出示几种不同特点的像:放大、缩小、正立、倒立等)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学生提出猜想。1、问题与猜想:(1) 凸透镜成像的不同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说出你的理由(凸透镜成像的不同可能与物距(u)和像距(v)有关系)(2)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2、制定计划:在学生弄清探究的内容和所给仪器的基础上,拟定科学探究的方法。(1)选用与实验相关的器具;(2)让物体经凸透镜分别成放大、缩小、正立、倒立的像;(3)量出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4)交流方案。请不同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同学们一起讨论,找出每种方案的优点与不足,确定出最佳的方案。3、收集证据:教师巡视,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分小组进行实验,记录每次成像时像的性质及物距和像距的大小)。4、分析论证:将一组学生实验中填写的表格用实验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或写在黑板上。各小组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然后进行交流。三、实验结论:凸透镜的焦距离f=10cm,2f=20cm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cm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cm像的情况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u2f2fvf倒立缩小实像U=2fV=2f倒立放大实像2fufv2f倒立放大实像U=2f不成像U2f正立放大虚像四、课堂练习:1、凸透镜的焦距是5cm,当物体放在离爱镜8cm处,能成 像;若要在光屏上看到缩小的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该 10cm。2、为了防止销售产销售过期产品,有的酒厂把瓶装酒的生产日期用印章在商标背面,贴在酒瓶上,虽然字很小,但我透过瓶中的白酒仍能清晰地看到日期,这是为什么?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法教学Unit.10 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九册上)老河口市第八中学 张艳艳一提起“语法教学”,人们就会觉得单调、枯燥。教师通常是在课堂上讲解一定的规则后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再对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希望学生课后能背会各语法规则,再进行一些练习性的操作,以完成教学目的。这样学生学的累,收效甚微,但如果将其转化为“视、听、说”教学的形式,并适于适当的情中教学,就可以向学生真实而立体地展现语法的运用背景和使用环境,克服语法教学中的公式化,例句简单化和情景的非真实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摆脱母语羁绊的环境,充分调动眼、耳、脑、口对语言信息综合化的语言习得环境,真正让学生体验“学中用,用中学”的道理。下面是我教学的一片实录,以此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标下的语法教学设计。一、温故知新Warm up:T: Class, Iwill ell you my morning activities, Do you want to know?Ss:yes.T:I usually get up at 6:30. then I brush my teeth. And eat breakfast. After breakfast, I ride my back to school.学生在听中,收集信息,复习常用的动词词组。T:What do I usually do in morning? The students answer. What do you usually do, class?教师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调查,然后要求每小题选出一句记者做汇报:Model:NameMorningLin danListen to musicGao linRead booksWang huanEat breakfast二、趁热打铁T: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morning?Ss:Were very busy.T:Do you like morning? Why?(学生举手回答,说出各自的想法)Ss1:No. I cant sleep for a long time.Ss2:I dislike either, I have to get up early.T:Yes, I agree with you. Have you ever gotten up late?Ss:Yes, we have, we have gotten up late.T:We have overslept(写在黑板上)Get-got-gottenOversleep-overslept-overslept三、创设情景,布置任务结合到前面的活动和呈现的新词,我利用自己的亲自经历向学生介绍自己过去的一个早晨的活动情况,调动学生学会养成动脑、动耳、动口的习惯,在听中感受到语言的运用。Last morning, I overslept, When I got up, my husband had left for work, so I had a quick breakfast, then I went to school. By the time(when) I got there, the school meeting had started. I was nervous so I decided to go to the teachers office, when I went there, I realized I bad left my keys at home. What a terrible day.听到老师的信息后,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时我在进行第二遍叙述,要求学生把听到的活动记下来,如下:A terrible morning1. overslept2. got up 3. husband had left4. had a quick breakfast. Went to school5. meeting had started6. went to the teachers office7. had left keys at home学生写出全部活动后,我又要求他们看词组进行描述,这时的课堂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大多数学生都动了口,但他们不能正确说出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利用这个时机,我很自然地就引出了重点单词“by the time”和“when”接着教学先使用它们将这些短语连成句子,让学生感知到两个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体会“过去的过去”这一时间上的概念。使用过去完成时,接着就让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morning”,最后评选出“最糟糕的早晨”、“最愉快的早晨”。如下,这是一位同学的描述:I had a happy morning. When I got up, my mother had cooked. So I ate delicious breakfast. Then I got to school. But I found I had left my backpack at home. So I went back home to take it. After fifteen minutes, I went to school again. By the time, I got there, the bell hadnt ring(rung),I wasnt late for school.有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他们不仅会将老师讲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而且创造性地使用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很浓,但也有些学生出现了一些语法错误,但他们愿意去尝试,喜欢钻研,这让我感到很角质层,也使我更有信心去教会他们。教学反思:1、老师方面:通过实践和学习,我认识到教师教授语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语法进行交际。语法教学中,我们可以沿用传统语法教学中合理、有效的部分,但我们可以做一些调整、创新,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按照任务型教学的方法,在巩固、操练和实际运用两个环节上多下功夫。任何语言的形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只有通过实际运用,特别是要通过在实际交际或者模仿实际交际活动中去运用才能内化其规则,才能真正掌握。2、学生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活跃,他们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学完成任务,理解新的语法知识,并能灵活地综合使用它们,收获了许多,最值得说的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在兴趣中学、自主中学、实践中学。因此,通过英语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切实地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语言现象,使学生使用知识时能做到驾轻就热,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老河口市第八中学 黄坤教学目的:1、知道测小电泡电功率的实验原理、实现器材的选择;2、会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及现象;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难点: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教学过程:一、引入:常用的小灯泡(例如手电筒中的小灯泡)标着额定电压(如1.2V、3.8V,而没有标明功率)。这节课我们学习怎样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二、课前热身:回忆一下前面讲过的测电阻的实验电路和实验器材,怎样利用它们测小灯泡的功率,可以画图解释。三、准备实验: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目的: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小灯泡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并加以比较。原理:P=UI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实验电路和记录数据的表格。3、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了解器材的规律和性能。四、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自己确定使用步骤,避免盲目地实验。接好电路后,让同组的同学各检查一次,观察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和正负接线柱,滑动变阻器的连接和实验前滑片P的位置,纠正错误,然后才能闭合开关。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巡视知道,选择一组实验数据让学生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五、分析实验:小组间进行交流。好像指出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地方,进行汇总,对于发现的新问题,大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对于发现的新问题,大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板书设计:7.3 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原理:P=UI实验器材:待测小灯泡一个、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源一组、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导线若干。实验电路图:(略)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电路图,连接实物图。2、调节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分别为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的1.2倍,低于额定电压的1.2倍,记下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记在下面的表格里。次数电压电流I/A电功率P/W发光情况实验讨论: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滑片P应放在 。2、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3、本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什么?4、会进行故障分析。长城万里行教学案例老河口市第八中学 韩晓红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梦的含义,并从作者的“梦”中获得启示。2、体会课文以“梦”作为主线贯穿文章的特点。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梦”的含义,并从作者的“梦”中获得启示。教学方法:激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齐唱长城谣教师:一首长城谣牵动着多少中国人的长城情结,你们出外旅游,游览过长城吗?请说说你的感受。没有游览过的同学可根据查找到的资料,介绍长城,了解长城。2、学生展示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互相交流。3、教师简要介绍长城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及有关长城的诗歌。4、在中国人心目中,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古今中外,人们都期盼登上万里长城。今天,就让我们与刘雨田一起结伴长城万里行。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只自读课文:第一步圈出你不认识的字,读不准的字;第二步查找过勾画出有关长城万里行的信息。(1)教师正音:跻ji 蓟ji(2)交流信息:a、时间1984年5月13日,历时两年;b、地点:嘉峪关;c、旅行方式:徒步;d、穿越的省区甘肃、宁厦、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e、经历:艰难困苦。2、教师质疑,小组合作,探究解疑。(1)提问:A、开头写“我的两个梦”,“梦”的含义是什么?和作者在后文写我沿着长城旅行的内容有什么关系?B、作者为什么决心用脚量完长城?C、作者长城万里行有哪些收获?D、结尾作者的梦也还在继续,这个梦指的是什么?(2)学生分四大组合作,探究解疑。教师指导方法:第一步找出问题所对应的文段,概括主要内容;第二步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第三步组长整合探究结果。3、四小组组长分别发言,汇报探究结果。4、教师汇总交流结果。板书。提问:(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本文写作者徒步长城万里行的原因、经过和收获。全文以梦为主线贯穿全文。三、学生自由提问质疑,师生共同即要解疑。四、拓展延伸:你和作者一起长城万里行之后,你有什么收获?(1)小组内讨论;(2)全班交流;(3)明确:人生要有理想,要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的真正财富。五、小结:梦让我们看到窗外的阳光,梦让我们看到天边的彩霞,梦给我们不变的召唤,梦引领我们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让我们整装待发,用美梦打扮,从实干开始,相信我们定能美梦成真!板书: 15 长城万里行 刘雨田践行梦想他人的梦儿时的梦梦后收获永远追梦读 行万 万卷 里书 路为 实 现 理 想 而 奋 斗 光 的 反 射老河口市第八中学 李敬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什么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中道路是可逆的。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以及它们的作用。会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2)过程与方法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注意当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时反射光线的变化,学会关注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通过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的位置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运动的体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教具:笔、刻度尺、平面镜、激光笔、光具盘、玻璃板、手电筒、香、火柴、一块可对折的半圆形硬纸板、量角器。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课件展示自然美景中水面的倒影。2、演示光的反射定律,介绍光的反射的有关术语。用激光笔、平面镜、光具盘、演示光的反射定律。用课件介绍: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相应位置。3、实验猜想与探究学生猜想:光的反射可能遵循那些规律探究问题:光的反射定律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利用课桌上的器材、激光笔、平面镜、可对折的半圆形纸板、量角器。同学们探究每验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并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记录下表。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234根据实验现象及结果,总结光的反射定律。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尝试总结概括光的反射定律,不完整部分学生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演示光路的可逆性,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利用平面镜互相看对方的眼睛。5、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一束平行光射向粗糙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这种现象叫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向平面镜反射光仍然是平行光线、这种现象叫镜面反射。6、课后探究,用手电筒照射白纸和镜子,看谁更亮,为什么。岳阳楼记教案老河口市第八中学 杨靖晓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境界。教学过程:1、导入: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这篇名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