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与书法之道.doc_第1页
书法艺术与书法之道.doc_第2页
书法艺术与书法之道.doc_第3页
书法艺术与书法之道.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艺术是最具特色的艺术之一,由于文字的隔阂,只有东方人才具欣赏品味,书法就成了中国独自的一门艺术。而书法艺术不是技术,而需要多年的功底加上丰富的知识修养才能具备的,从笔墨运用到架构章法,无不蕴含传统文化与知识的结晶。字的笔画上取势为美观,字的结构和形式是风格,书法,“法”方法也,深入练习写字而达到世人欣赏,给人美感,此乃“法”的境界。对中国的文化认识性,具有个人思维与思想,将书法渗入文化内涵。古今称的上“书道”的无不是大家, 所谓的真正的“书道”除了出世的怀素、石涛、八大山人、四僧和尚及入道的张旭及王羲之等等。只有大彻大悟的艺术大师、科学大师和哲学大师们,才能“为事业至终老而穷年,不以为苦”。因为他已经达到“齐物”之境界,并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了,这就是“书道”之境界。毛泽东在书法可以说无几人能写出他的字,世人临摹者甚多,但终究不可及,只有其形无其神,其原因是他具有领袖的胸襟、伟人的气魄、哲学家、思想家的融合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写的就是“文化内涵”,没有丰富的知识和高深的修养,不可能发挥的如此大气,古人云“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也就说明了知识的修养极为重要,想提高境界,在掌握笔法后就在章法上下功夫,同时提高自身修养与水平至关重要,章法是有序也是无序,按有序的只是临摹古今大家的方法,而达到无序才是自己的特色,毛泽东的书法讲的就是气势称之为无序。世人凭此一生临摹字帖,终究不可及,因字帖属于表面,而不悟其“性”,缺乏言传身教,书道是代表个人的整体内涵,非临帖可以超越,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甚少,世人常云以字观人,字品即人品之说,此说谬如“文如其人”之说。字,可观其性格,观其字可以见其人,在神医喜来乐中,有一段喜来乐从王爷的书法上可以看出王爷的病态,此段是否属实无需考究,但可以说明一点就是“见字如见人”,字从心生,心中有异,存至其表。其间也有一说,观其审美取向,以字品观人品如以才学取人,“失之宰予” 焉。诚可笑也。 现代书法,不受笔划、字体限制达成自己的风格,武中奇、舒同、启功、弘一法师等等大家都形成为自己的特点,都与自身的知识、修养分不开的,并不是在“法”上演变的,成就在与取“道”。在书法上也应具有其他艺术的融合,字态上有“静若磐石、动如脱兔”,笔墨上有“浓、淡、干、湿”之意境,神态上有“虚实变化,顿挫转折,行笔具有“轻、重、缓、急”“行云流水“之动作,章法布局上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等等。大胆洒脱去布局,严谨流畅去用笔,欣赏一幅字要比欣赏一幅画更要有看头,更具丰富知识修为的内涵,蕴藏着无限的玄机。书法就像武术与功夫一样,两者看似区别不大但深入后截然不同。道家常说的“悟性”皆蕴其中,所谓“天才”就是“悟性”的思维,就是比常人思维方式的优越,书法的修养在于自身的修养,多学、多看、达到眼高手低,才能提高水平,闭门造车练不出好字,字也不是“练“出来的,是“写”出来的,这个“写”是指写自身的心声、自身的修养、自身的知识、人生的理解,哲学的头脑等等的综合体现,并非单纯的一些特点就能造就成功,书法里无不包涵哲学思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法之道乃会于心者。文论尝云:“深识书者, 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窃以为此语不能尽得书法之妙也。少一“情” 字,情寄于笔,落而咏之,虽随手而写,然法度自存,是为神品,非可复制!练字之道,勤固须持也,不悟也无成。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破”, “行成于思”之“思”,黛玉之谓香菱之“揣磨”也。 笔者认为单纯的苦练很难达到一个高的境界,或者具有“匠气”、为写好字而练字,世间万物均从无法变有法,再从有法演变为无法才是高境界,世人常说的“先走进去,再走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只能进去走脱不开也不是前人所希望的,能先走进去再走出来,才能达成自己风格,在自己风格上想再提高就必须注重从字外功上综合提高,才有利与特长发挥,古今书画家一直注重字外功的修炼,但如何有效的提高是大家应该探讨的核心。李小龙成功短暂的一生是对我们最好的启迪,苦练、细钻、博百家之长为己用,创出自己简单而实用的截拳道。李小龙的真正看点不是在其功夫如何了得,与之抗衡之功夫不乏其人,甚至找出比他强的高手也太多,但他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就是思想认识所领悟的不同之处。现代比较有名气的女高音萨顶顶,也凭自己独到的思想领悟,出类拔萃,一举成名,使其歌声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如果中国人唱汉语和中国人唱外语均不可能将歌声走向世界。在书法上也具备同样参考价值。中国书法总有一天也会走向世界的。虽然现在很多人也都有自己的风格,但风格上所求不一,有多少人欣赏你风格的才是重点,书法是给别人看的,且文化层次的不同,角度的不同,均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从大众的角度去考虑风格的变化是否可行,风格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和知识、阅历增长而产生变化,大师门的作品把相隔数年的作品在一起比较不难发现其变化,原因很简单,就是知识在增长、审美在改变,越变越成熟,百变不离其宗,变的原因还是思想,并非熟能生巧,就是国画家们所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艺术和技术有所不同,技术可以孰能生巧而艺术则不然,艺术必须融入知识、思想、认识,甚至是文学、哲学等等,大凡成功的书画大师胸中都有倒不完的货,可谓五花八门,关系甚密。 伟人和普通人的主要分别是在于思想。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打拼”其实就是思想上、思维上的打拼。书法只要在开始把基本功打扎实了,剩余的除了加深练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走自己的路,如何走出传统,标新立异,全在个人“悟性”,“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苦巡适合自己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博百家之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潜修字外功,探索书法之道。与书法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承载中华文明的两艘大船,都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哲学、养生之道和处世境界。宋代苏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 ”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可见古代文人将茶与书法融合在一起,磨砺自己的品性。读关于茶的文赋诗词,神游于行文墨迹中,使人悠然忘世,心归于静,有一种“杯水如名淡”的意境。1、 茶与书法的发展 汉字产生初期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东汉崔瑗草书势云:“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汉字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并由实用逐步发展为一门能够抒情写意、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都是一种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它还可作为其他学科资料的一种补充。 茶的产生也是缘于实用。茶叶最早以药用为主,到三国、两晋时期,饮茶之风渐盛,尤其是文人雅士品茶、论茶,逐渐将饮茶融入他们的艺术活动,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到唐以后,出现了茶宴、茶会等文化形式。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余,或把卷清谈,说古论今,或吟诗作赋,欣然命笔,或挥毫泼墨,寄情书画。茶的功能也由实用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需要。茶与中国传统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茶被世人誉为“国饮”,书法被视为“国粹”。在茶和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台,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茶和书法珠联璧合,可以追溯到汉代之前,汉印分合韵编中有多种写法的荼字。又据报载,曾在湖南长沙魏家大堆4号汉墓出土有古文物石质“荼陵”(即今湖南的茶陵)官印一枚。说明茶作为艺术的表现内容至少在两千年前就登上了书法的大雅之堂了。茶助文思,文人爱茶,其中书法家更是数不胜数,从颜真卿、怀素、苏东坡、黄庭坚到倪云林、徐文长、郑板桥、吴昌硕,他们都以优美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写茶、赞美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唐代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一幅著名的信札苦笋贴中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有十四个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心情。 与怀素的身世和性格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的另一位书法大家也是酷爱书法,崇茶爱茶,此人便是僧怀素传以及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年幼聪慧的陆羽被河南尹李齐物赏识并资助其到邹夫子别墅读书。隐士邹夫子书法宗晋朝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陆羽拜师苦学达四五年之久,笔酣墨饱,初显才华。上元初,陆羽“更隐苕溪”。为了创研茶学,他常年深入浙江、江苏广大茶区访茶问泉,以求真知。但因囊中羞涩,常借宿寺院。适逢苏州永定寺修缮大殿,上座慕名请他题写匾额。他酝酿片刻,饮了一杯浓茶之后,书意勃发,欣然命笔,如疾风骤雨般地写下了永定寺三个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的大字,因而名噪遐迩。有一次张志和与陆羽等一起畅谈,陆羽问张志和“孰与往来者?”张志和则答“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有何往来”。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恬淡、寂寞、虚空、无为。他的道家思想对陆羽以后整合“大唐茶道”有所启迪。陆羽与书法“颜体”创始人颜真卿交往甚密,常聚首赋诗品茗,切磋书法艺术。陆羽在论徐颜二家书中评颜真卿和徐(浩)吏部的书法之别时言道:“盖以徐得右军皮肤眼鼻也,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也。”陆羽这段论述,寓意深远,富含哲理,阐述了学习要掌握形似与神似的辨证关系;要学中有创,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使艺术富有生命力。陆羽在惊闻怀素辞世噩耗后怀着悲痛撰写了僧怀素传,传中论述的古钗脚、屋漏痕、壁拆路的精巧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还为书法家们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着重大影响。纵观陆羽一生中的种种成就,无疑当推茶经为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陆羽还是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宋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无论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君谟)。蔡襄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他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上品龙茶)。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更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一个发展。而且,蔡襄的茶录书迹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除此之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的书迹传世。宋代宣和书谱对蔡襄书法作如是评论:“大字巨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缜密,小者不失宽绰。尤长于行,在前辈中,自有一种风味。”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和啜茶帖、米芾的苕溪咏茶诗帖、郑燮的竹枝词、徐文长的煎茶七类、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都极负盛名。其中很多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至于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2、 茶与书法的共性品茶和书法同为文人雅事,在大的人文环境中,势必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很多茶人本身又是书法家,二者在操作要求、思想观念上必然会相互渗透,息息相通。首先,两者都强调“得器”。器具的选择和使用对品茶和书法都非常关键。品茶讲究“精茶、好水、活水、妙器”。陆羽在茶经中详细介绍了28种茶器,从生火、煮荣、取水到饮用、清洗、蘸陈,完全配套,一应俱全。书法必需书房四宝:笔、墨、纸、砚。对水的运用可以说是二者最为精妙之处。明代张源茶录云:“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何为真水?陆羽则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徽宗则在太观茶论中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后人综合起来以“清、活、轻、甘、冽”为上。元代陈绎曾朝林要诀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古人研墨,要用新汲的水,要求新鲜、洁净。挥毫之际,笔墨中含水要适量,且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风格在创时笔墨中水的分量也各有讲究,使用得当才能扬长避短。 其次,两者都强调“得法”。煎茶讲究茶、水、火、器四者相配。其难点在于煎水,水煎得好,才能保持茶性,煎出滋味。陆羽茶经中煮水有“三沸”之说,南宋李南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背二涉三”的水最佳,也就是煎过第二沸,刚到第三沸时渝茶最合适。还有品茶也要得法,做到“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荼涛,手摩茶器,可臻五美”。书法之“法”,亦颇为复杂。不但要求笔、墨、纸、砚相称,而且在创作中更要讲究笔法、字法、墨法、章法。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神、气、骨、血、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要将用笔的曲、直、露、藏,用墨的枯、湿、浓、淡,结体布局的疏、密、虚、实等方面和谐统一起来,融为一体。茶与书法,原本都是有着生命的孪生兄弟,他们都是等待着复活的生命,茶与书法都怕光线,所以必须全封闭;茶与书法都怕潮湿,受潮的茶与书法都会生霉,从而永远失去青春焕发的那一天;他们需要深藏不露4。第三,两者都强调“得境”。首先是清幽雅致的客观环境,它往往令人神清气爽,怡然自得。因此,文人雅士常常将苓室和书房布置得极为雅致,为品茶或书法创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剑桥大学为教授和学子们创造了环境优雅的茶厅,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张扬个性的环境,当一杯清幽的香茶下肚,思想与梦幻就像那叮咚的泉水汩汩地流淌出来6。难怪有人说,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国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里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外,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