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123.doc_第1页
痤疮123.doc_第2页
痤疮123.doc_第3页
痤疮123.doc_第4页
痤疮12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痤疮”经典验方集 -大雪山 发表 痤疮中医称为“肺风粉刺”主要发生于脸部,好发于青春期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素提肾阴不足,相火过盛,加之饮食不调惑冲任不调,肺胃之火上蒸于头面部所致 【验方一】清肺消痤汤(清肺泻热、凉血消痤) 桑白皮12克、黄芩10克、银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紫花地丁2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5克、生地12克、白芷6克、生甘草6克皮损感染者加公英、连翘皮脂多伴有痒者加山栀子、苦参有结节或毛囊肿者加红花、夏枯草、土贝母【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用 【验方二】加味麻杏甘石汤(清肺泻火、化瘀祛风除湿) 麻黄15克、杏仁15克、生石膏50克、甘草10克、当归20克、川芎20克、生地20克、赤芍20克、苍术50克、防风15克、苡仁50克【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用 【验方三】银花解毒汤(清热解毒、活血消痤) 银花30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桔梗9克、牛膝9克、野菊花15克【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用 【验方四】洗脸美容汤(外用洗面) 鲜樱桃枝叶30克、鲜桃树枝叶50克、鲜槐树枝叶40克、鲜柳树枝叶40克、鲜猪胆一个 【用法】将药全部切成一寸长、洗净后水煎,待微温后加入24毫升猪胆汁搅匀后洗脸,早晚各一次一日一剂 【验方五】内服美容煎(清肺养阴、凉血美容) 枇杷叶12克、冬桑叶12克、麦冬12克、天冬12克、黄芩12克、菊花15克、生地15克、白茅根15克、白鲜皮12克、地肤子9克、葶苈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陈12克、牡丹皮9克、苍耳子9克【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用 【验方六】痤愈汤 (祛风、清热、利湿) 荆芥、防风、黄芩、白芷、桔梗、浮萍、牡丹皮、皂角刺各10克、生首乌20克、苦参20克、牛膝15克、土茯苓20克有脓疮囊肿加银花20克、连翘15克有疤痕加丹参30克【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用 【验方七】消痤饮(利湿清热、开腠畅汗) 赤小豆20克、细辛6克、麻黄3克、银花10克、泽泻8克、茯苓15克、车前仁8克、神曲15克、红花3克、甘草6克【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用 治疗痤疮中药方剂 中医处方(一)辨证肺热郁滞治法清肺热,行郁滞 方名黄芩清肺饮组成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中医处方(二)辨证风寒外束,阳气内郁 治法滋阴清热化瘀,治疗痤疮秘方 方名滋阴清热化瘀汤 组成元参15克,天冬15克,花粉15克,赤芍15克,虎杖20克,生石膏20克,生山楂20克,桑白皮10克,白芷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出处李元文方 治痤疮的中药 组方:药用生石膏(先煎)、生地各30克,黄芩、茯苓、泽泻各15克,知母、黄柏、山萸肉各12克,丹皮、赤芍、桃仁各10克,甘草6克 脓疱加银花,蒲公英,硬结加皂角刺,穿山甲,囊肿加夏枯草、生牡蛎、溢脂加虎杖、草决明 服法:每天1剂,水煎,分早午晚服15天为1疗程,直至皮损完全消退,溢脂明显减少患部应避免搔抓、忌食煎炸、肥腻、酒、辛热之品孕妇、月经过多者禁服本方 功能:清肺泻火解毒,滋阴健脾利湿,凉血化瘀消肿 = = 痤疮验方 ;建议你可以内服龙胆泻肝丸,外擦药膏(甲硝唑0.2克的20片,吗啉胍0.1克的20片,绿药膏15克的一支,皮康王7克的一支,将药片研成粉末,与两种药膏混合均匀,每日两次,涂抹患处疗效经验证较好此方在天津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单位的同事也喜欢给家里的孩子配制使用)还要注意尽量少吃海鲜、羊肉、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油炸食品 痤疮常用验方::银花30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桔梗9克、牛膝9克、野菊花15克. 1、脓疱红肿疼痛,加黄芩9克、黄柏9克、紫花地丁30克; 2、结节囊肿多,加夏枯草30克、牡蛎30克、白芥子9克、丹参30克; 3、头晕目痛,加龙胆草12克; 4、便秘,加大黄30克; 5、胸胁痛,加柴胡9克; 6、尿黄,加白茅根30克; 7、气虚,加党参30克; 8、结节、囊肿迁延难消,加三棱9克、莪术9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浙贝母9克; 9、月经不调,加益母草30克、当归9克、丹参12克 水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 治痤疮验方:杷叶15克,山桅10克、薏米15克、黄柏10克、兰根10克、桑皮10克、花粉15克、白芷10克、赤芍10 克、茅根15克、夏枯草15克、黄芩10克、知母15克、仙合草15克、台乌10克、甘草6克工联方 治痤疮验方 配方:桑白皮、黄芩、夏枯草各20克,枇杷叶、黄连各9克,连翘、赤芍各15克,山楂、薏苡仁各30克,炮穿山甲10克 治痤疮验方 生大黄(后下),白芥子各10克,石榴皮、侧柏叶、丹参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焦山楂60克,甘草5克每日1剂,早晚分服主治:痤疮(粉刺,又名青春痘) 功能:本方具有通便泄热,消脂化痰之功 注:本病皆由胃肠积热日久,痰瘀积聚所致本方治疗痤疮大约服药1020剂,可获良效 .枇杷清肺饮合茵陈蒿汤加减:(赵纯修-中医皮肤病学) 金银花30克,茵陈30克,野菊花15克,生槐花15克,白茅根15克,枇杷叶9克,山栀子9克,赤芍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甘草6克 水煎服 寻常痤疮 =oO鸢尾Oo 概述 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青春期的常见病,多发于1530岁男女青年c一般认为,本病多由于青春期间雄激素分泌增加,皮脂腺发育旺盛,使皮脂腺毛囊管壁出现角化,堵塞皮脂的排出而形成“月旨栓”,且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其确切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现代西医学亦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常因影响面部的美容而深感苦恼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痤疮,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痤”或“痤痱”,或称之谓“肺风粉刺”、“面疮”等最早的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郁乃痤”(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指出了汗湿为其主要病因,且“郁”字总括了本病的病机所在晋代肘后备急方提到本病发生在面部,故称面疮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别是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对本病的症状、病因、治法、方药等作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嘴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以上论述,说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诊治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的首篇论文发表于1958年在60年代,除了中医中药外;针灸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70年代段起,临床报道逐渐增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美的追求日益迫切至80年代,中医界对痤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察和研究,有关临床资料大量涌现在病因病机的探讨中,医家们通过临床实践,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古代“郁乃痤”的病机认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补充和完善在治疗方面,除沿用传统辨证分型进行论治外,强调内治与外治并重,辨证治疗与专方治疗并重,药物治疗与针灸治疗并重另一方面,在治法上亦有所创新,如在服药方面,有采用周期服药法治疗女性患者在针灸治疗方面,采用电针、耳针、埋针、刺血等法,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据统计,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右 本病的机理研究,近年来也开始引起重视,如进行了血清锌、铜及维生素A、E值的测定,结果发现,均比健康人明显降低,提示了痤疮患者体内微量元素代谢均呈紊乱现象实验研究亦表明,患者的血粘度较正常人为高,且较正常人产生过多的皮脂这些均显示皮脂代谢紊乱,血液循环不良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与中医认为瘀血、湿热致病说颇为吻合 病因病机 古今资料表明,引起痤疮的病因主要与外邪、饮食、血热、湿热之邪为患有关,其病理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邪袭腠理 肺为娇腑,易受外邪侵犯,劳累汗出当风,迫于肌肤,正邪之气相搏,闭阻卫阳之气,卫气郁滞则脂液津血运行不畅,蓄于玄府,发为痤疮 肺经邪热 本为阳热内盛之躯,又嗜烟酒,久则生热,邪热郁于肺中,皮毛为肺所主,而鼻属肺,肺经郁热熏蒸肌肤,血热壅滞毛窍而成 胃肠湿热 过食辛辣、炙赙之品,湿热内生,结于肠胃,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胃热盛,腑气不通,移热于肺,上熏滞于肌肤毛窍,瘀久生毒,痤疮乃发 脾失健运 思虑、劳累过度损伤脾气,运化水湿功能失职,致湿无出路而聚于体内,郁久化热生痰,湿热挟痰,凝于肌腠毛窍而发痤疮 辨证分型 痤疮一病由于好发于青春期,故绝大部分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以实热证居多,分析综合各地资料,可具体辨证分为以下三型: 1.肺经热毒 颜面痤疮以鼻周多见,其疹舨热红痛,或中有脂栓,用手指挤压,有小米或米粒样的液体排出,甚者可见脓疮,伴颜面潮红,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微黄,脉来浮数 2.肠胃湿热 颜面丘疹色红,微肿,疼痛,皮损部以额部、口周为多,皮脂分泌较多,炎症严重时伴见脓疮同时可见口苦口干,纳呆腹胀,小便溲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象濡数 3.血热瘀滞 颜面皮疹呈黄豆或指头大小,色红或紫红,同时伴有囊肿、结节、疤痕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搔痒和疼痛交替出现,严重者呈橘皮脸舌质暗红或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来细涩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皮疹消退,无新疹发生,局部仅残留极少数皮肤损害 显效:皮疹缩小,皮肤损害消退在70以上 有效:皮肤损害消退在30以上或炎症明显减轻 无效:皮疹稍见减轻,或无变化,或较原先加重 分型治疗 (1)肺经热毒 ;治法:清肺解毒消疹 处方:桑叶9克,菊花9克,枇杷叶(包)15克,荆芥7克,黄芩15克,生地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玄参12克,桔梗6克,栀子5克,川芎9克,蒲公英20克 加减:若搔痒甚者加蝉衣、防风;疹色紫红加紫草;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月经不调加丹参、益母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319例,基本治愈135例,显效122例,有效5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8.1 常用成方:枇杷清肺饮、桑菊饮、银翘散、防风通圣散、普济消毒饮等 (2)胃肠湿热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处方:茵陈10克,黄柏7克,知母9克,枇杷叶9克(包),生地30克,黄芩9克,丹皮9克,米仁20克,茯苓12克,制大黄9克,生甘草3克 加减:有脓头形成加蒲公英、蚤休;痒甚者加地肤子、白藓皮;纳呆乏味者加山楂、炙鸡内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水湿敷患处 疗效:以上方为基本方加减共治疗417例,基本痊愈286例,显效76例,有效4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8.3 常用成方:三黄汤、黄连解毒汤、黄连泻心汤、龙胆泻肝汤、清胃散、承气汤等 (3)血热瘀滞 ;治法:清热凉血化瘀 处方:丹参30克,生地36克,赤芍15克,土大黄15克,当归尾9克,红花6克,丹皮12克,蛇舌草15克,凌霄花10克,生甘草3克 加减:搔痒甚者加地肤子、苦参;疤痕形成加马勃、牡蛎、皂刺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78例,基本痊愈15例,显效22例,有效3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8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丹参饮、桃红四物汤等 专方治疗 (1)蛇舌山楂饮 ;组成:蛇舌草、山楂各30克,生地,紫丹参各20克,玄参15克,枯芩10克,生甘草5克 加减:气滞血瘀加郁金、红花、莪术;脾胃湿热者加炒白术、炒山栀、地肤子;肺热加桑白皮;有脓头加紫花地丁;皮脂溢出盛者加龙胆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54例,基本痊愈33例,显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6 (2)清肺消痤饮;组成: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银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紫花地丁20克,赤芍10克,丹皮15克,生地12克,白芷6克,生甘草3克 加减:皮损感染重,脓血疹多加蒲公英、连翘;皮脂多加苦参;有结节或囊性皮损重者加红花、夏枯草、土贝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饭后服用),4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0例,基本痊愈45例,显效28例,好转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 (3)三皮四物汤 ;组成:地骨皮、白藓皮、丹皮、生地、当归、川芎、赤芍、川牛膝适量 加减:夹湿者加黄柏、苍术、米仁;挟风者加防风、蝉衣 用法:月经干净后1215天服药,每日1剂,连服69剂,共服3个月经周期闭经者,服完9剂,间隔20天再服9剂服药期间忌辛辣,并停用其他一切药物 疗效:共治疗女性患者88例,显效61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6 (4)搽剂 ;组成:赤石脂、密佗僧、硫磺、樟脑、天仙子、白果各10克,冰片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入75乙醇300毫升中,分瓶装之,密封5天后即可用之用前先将药物充分摇匀至未见沉淀,以棉签蘸药外搽皮损处,早晚各1次,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44例,基本治愈76例,有效6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8 (5)痤疮搽剂 ;组成:硫磺5克,枯矾10克,生大黄5克,黄连3克,黄柏3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加冷开水70毫升,拌匀,装瓶备用于每晚临睡前将药液摇匀,用消毒脱脂棉蘸稀糊状药液搽于患处,第2天早晨洗脸时洗去,须坚持天天用药,连续730天 疗效:共治疗Z0例,皆近期治愈,疗程最短仅7天,最长25天痤疮 其他疗法 (1)针灸 体针 取穴:主穴:曲池,合谷(双)配穴:肺经风热加大椎、肺俞穴,肺脾风热加足三里,冲任不调加三阴交 操作:以上穴分2组治疗,针刺组57例,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分钟;电针组87例,用G6805治疗仪,断续波,每次通电20分钟,均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针刺组57例中,基本痊愈30例,显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电针组87例,基本痊愈76例,显效11例,全部有效 穴位注射 ;取穴:足三里 操作:抽取患者自身静脉血2毫升,迅速加人生脉注射液2毫升,摇匀即注入双侧足三里抽血和穴注均按常规消毒,每5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12例患者,治愈105例,占93.8其中一个疗程治愈者35例,占31.25,二个疗程治愈者70例,占62.5余经12个疗程治疗均获显效 耳穴刺血 ;取穴:a.耳前(热穴),耳后(相当于降压沟);b.内分泌、皮质下穴 操作:每组每次取一穴,仅用一侧,两侧轮番使用常规消毒后,用细三棱针(亦可用眼科小手术刀片)迅速刺出血(划破表皮0.1cm),以酒精棉球拭净,随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眼,以免感染每隔一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17例,基本痊愈132例,显效59例,好转2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53 剃络拔罐 ;取穴:主穴a.大椎、至阳;b.身柱、筋缩;c.神道、命门配穴:降压沟、热点、胃穴(均为耳穴) 操作:主穴每次取1组,以三棱针或皮肤针叩刺数下,出血,然后拔罐20分钟,起罐配穴用三棱针或手术刀片(15号)割治,出血数滴,每次选12穴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254例,基本痊愈161例,显效22例,有效6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2 (2)单方验方 天葵米仁方;组成:紫背天葵草50克(干品15克),薏苡仁30克 用法:上二药用淘米水500毫升煎煮半小时,内服半小碗,分3次服,同时取热药汁适量擦洗患处,隔日1次 剃猬油(外用);组成:刺猬油 用法:取刺猬脂肪,入锅慢火熬油,凉后微凝为浅黄色,涂于患处皮肤,每日1次 其他措施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忌用手挤压痤疮,以防止感染 饮食保持清淡,富于营养,如多吃糙米、萝卜、白菜、豆制品等含大量维生素A、C的食物因清淡食品能减少皮脂腺的分泌,维生素A和C可以防止皮肤及毛囊角化,使毛囊口通畅,有利于脂液分泌物的流出,减少痤疮形成的机会 - - 中医战“痘”进行时-本文同时由 平常心 发表 坊间传言,长在不同部位的痘痘,除了影响美丽程度不同,还代表着人体不同脏腑的功能状况,所以可针对性地用不同方法调理有道理吗?记者特地请教了中医皮肤科专家 分区战“痘”有无道理? 坊间流传,痘痘长在身体、面部的不同部位,意味着肺火旺、肝火旺或肠胃湿热等不同的身体状况,根据这些判断,再相应进行食疗或药疗,去痘的同时也有利于对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调理这些说法是否科学? “青春痘就是痤疮,从西医看,发病原理是雄性激素旺盛,引起皮脂腺分泌增多,使毛囊、皮脂腺堵塞,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因此痤疮多发于青春期不过,现在都市人生活紧张,面部清洁不到位,不少人过了青春期还会有青春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查旭山博士告诉记者,“而中医则强调整体的观念人体经络血气运行到某处遇到堵塞不畅通,会有一定表征故以痤疮生长部位及色泽作为身体状况的表征,有一定的道理针对性地喝凉茶、刮痧,以中医药辨证治疗,对于治疗痤疮是有一定作用的” 简单而言,通常长在额头上的痤疮表示心火旺,长在面颊部则表示肠胃热,长在下巴是表示肾阴虚,长在后背表示肺火旺,长在鼻部则多与脾脏有关”查旭山说,“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医生会给予不同的引经药,如长在额头可选用白芷、黄芩,长在面颊部可选用大黄、枳实等,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这不等于只看痤疮的生长部位就可下结论,还要结合皮疹的色泽及全身症状辨证调理才准确,这充分体现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