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兴城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吉林大学兴城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吉林大学兴城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吉林大学兴城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吉林大学兴城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兴城地球物理生产实习报告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二一四年九月十八日目录前言1第一章地质、地球物理特征2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2 第二节区域地质特征3 第三节前人物探工作程度及效果9第二章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10第一节测地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10第二节重力勘探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14第三节磁法勘探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21第四节电法勘探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25第五节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 29第三章地球物理资料的处理与初步解释35第一节 重力资料的处理与初步解释 35第二节 磁法资料的处理与初步释 36第三节 电法资料的处理与初步释 42第四节 地震资料的处理与初步释 50第五节 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释 57结论与建议58参考文献59前言1.实习目的在我们学完应用地球物理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次实习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实际工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学会客观地观察问题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以便将来能够胜任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和相应的科研工作。通过实践使我们对物探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验证、加深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观察问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物探理论、参加生产实践、科研实践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2.实习任务在辽宁省兴城市夹山地区进行地球物理勘探(重力、磁法、电法数据采集和资料整理,我们第三大组部分电法测深数据在海滨小树林,在地震勘探选在首山地区),通过对所测地球物理数据的初步处理,并结合区域地质概况进行初步解释,初步查明研究区内矿体的赋存状态(平面位置、埋深、产状)、种类、品位等情况。3.实习要求此次实习要求学生学会操作学校所提供的各种地球物理仪器,学会野外记录和填写各种计算表格。掌握精度分配的原则和单项技术指标的要求,确保所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常规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了解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各工种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的理解;了解应用地球物理各种方法常规数据处理流程;了解应用地球物理资料地质解释的方法步骤。第一章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吉林大学兴城教学实习基地位于辽宁省东部新立屯钓鱼台海滨。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中国泳装名城,中国书法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闻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中国三大泳装生产基地之一,东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2005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的城市,中国十大小资城市。集城、泉、山、海、岛于一体。城是兴城明代古城,泉是温泉,山是首山,海是渤海湾的兴城海滨,岛是菊花岛。地理位置辽宁省兴城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带的中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西部起点,是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节点城市。兴城市是辽宁省辖市(葫芦岛代管),位于锦州市西南部,在辽东湾西岸,居辽西走廊中段。东南濒临渤海,西南依六股河与绥中县相邻远眺秦皇岛市,西北与建昌县接壤,北临葫芦岛市连山区。地处东经12006至12050,北纬4016至4050之间。全市面积2147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位于温泉区兴海南街三段11号。地形地貌兴城市在地貌特征上,属于辽西山地黑山丘陵的东部边缘,区域地貌为滨海丘陵。海拔高程一般为20500 m,相对高差200350 m,最高点位于兴城市西北的九龙山,海拔558.7 m。山体的总体走向为北东向,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河流主要有发源于兴城市西北青山笔架山大虹螺山一带的六股河、烟台河、兴城河和西北河,这些河流均自西北向东南流动,最终汇入辽东湾。气候兴城市属于北半球温暖带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干湿相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月平均气温为零下8 ,七月平均气温为24 ,年平均气温为9 ,年降水量约为620 mm。三月份平均风速为5.0 m/s, 一月份和八月份平均风速为3.6 m/s,全年平均风速为4.2 m/s。暑期七九月份,海水平均温度为24 ,海滩沙面温度为3133 。海滨地区环境优美,空气中负离子含量4000个/cm3,比一般城市高1020倍。交通兴城市交通发达,设施完备,公路、铁路、海运、空运形成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京哈铁路、京哈公路和京哈高速公路贯通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兴城地区兴城教学实习基地地理位置图)。兴城实习基地大部分实习点都分布在兴城市及周边地区,直线距离一般不超过25 km。本次地球物理(重、磁、电)实习研究区为夹山地区,地理坐标为(E120 42,N4037)。到葫芦岛市区乘车仅需半个小时,极为便利。图1兴城地区兴城教学实习基地地理位置图第二节 区域地质特征本地区较为系统的地质研究是19661967年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一分队完成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K-51-(25)(锦西幅)和K-51-(31)(兴城幅),1983年辽宁区域地质测量队对二图进行了修编。一、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兴城地区地处华北地台北部,燕山褶皱带。以三道沟,女儿河为界北面为冀动辽西古中隆起,南面为山海关隆起。区内断裂沿着或平行块体边界发育,所以将区域分割成若干长条装延伸的断块,一系列北东向的隆起和凹陷带相间排列,自东向西依次为:北票速昌凹陷,朝阳瓦房店中隆起,全岭寺兰山中凹陷,大柳河新台门中隆起,兴城锦西古中凹陷,绥中隆起。其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见图2。燕山台褶带图2 兴城地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二、构造地层太古代元古代构造层兴城地区早期构造强烈,其结晶基底由变质岩系构成。由于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太古界地层多在大面积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中呈残留体出现。中古生界的为海相陆源碎屑岩和内源碳酸岩建造。下部长城系由砾岩石英砂岩页岩和灰岩组成;上部蓟县系以灰岩为主,夹石英砂岩,页岩等上元古界称青白口系,由页岩夹灰岩组成古生代构造层古生代时期地壳运动以大面积震荡运动为主,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寒武系由海相陆源碎屑岩和内源碳酸岩建造组成,岩性有灰岩,泥岩等。奥陶系以海相碳酸岩建造为主,包括白云岩,厚灰岩等。中生代构造层中生代时期岩性复杂,地层厚度变化大。侏罗系为陆相碎屑岩及陆相火山岩建造,下部由含砾砂岩,玄武岩,页岩夹煤层组成;中部玄武岩,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砂页岩;上部凝灰质砂页岩及砾岩夹泥灰岩。白垩系为陆相火山岩及陆相碎屑岩建造,岩性还有砂砾岩安山岩玄武岩及砾岩。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相伴的另一种地质运动就是岩浆运动。辽宁省自太古代以来有过多次的岩浆活动,并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侵入岩和火山言。兴城地区的岩浆活动以岩浆喷发为主。岩浆活动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晚古生代,三迭纪及侏罗白垩纪等几个时期。太古代有两期岩浆活动,岩石有橄榄岩,二辉岩,辉长岩等;元古代侵入岩岩石有辉长岩,闪长岩等;三迭纪及侏罗白垩纪时期是岩浆活动最强烈的时期,侵入岩体发育,分布广,以酸性岩体为主。中生代的燕山期火山岩最为发育。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时期仍有火山活动,形成玄武岩。下附有兴城地区区域地质演化史:三 兴城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作用地质条件兴城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上隶属于山海关古隆起与辽西中生代凹陷带的过渡区,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矿化点)分布广泛,其中位于实习区中部的杨家杖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钼矿生产基地,矽卡岩型钼矿床(如杨家杖子钼矿床)规模较大,开采历史悠久,一直作为典型矿床闻名于世。此外,一些规模不等的热液成因矿床(如铜、铅、锌)、沉积型矿床(如石灰岩、煤、铝土矿、建筑材料等)也具较高的利用价值。成矿作用该区的成矿作用很多,大致可分为:热液成矿作用矽卡岩成矿作用火山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岩浆成矿作用其综合地质图可见图3。图3 辽西南部综合地质图地质演化史兴城的地质演化史可参见图4图4 兴城地区地质演化史简图第三节 前人物探工作程度及效果19661967年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一分队完成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K51(25)(锦西幅)和 K51(31)(兴城幅)的地质添图工作。由于文革期间的影响,这两幅地质图的说明书极其简陋。上个世纪80年代相关地质部门编制了东北地区区域地层表;1989年编著的辽宁省区域地质志以及1997年编著的辽宁省区域地质等辽宁省区域地质系列总结性工作对研究区区域地层、岩浆活动及构造有所概略总结。辽宁省地矿局地质队还进行过区内数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有关研究院所、地勘、矿山部门在区内进行过一些专题性研究工作。我院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也曾在区内进行过野外教学实习工作。2012年我院重磁电震井,已经完成了重磁电和钻井取芯工作,地震工作正在开展。目前,兴城地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正在开展。总体看,目前区内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程度很低,物化探研究工作几乎是空白。只能根据有限的资料进行概括总结。本次实习由韩江涛副教授为队长,带领我们11级全体师生,于2014-7开始辽宁省兴城市的实习。实习任务与要求则是根据各个方法老师来规定,总体上要求学生不得缺席,实习中必须认真,刻苦学习,实习结束后,个人独立完成电子版和纸质版报告的编写,并小组完成此次实习的综合报告,准时交上。第二章 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第一节 测地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一、物探测网的概念形式与编号物探测量:就是按照物探设计要求以一定的网度布设物探测点,为物探工作确定物理观测点或为化探工作确定采样点。物理观测点或为化探工作确定采样点通常布设在一条直线上,称为物探测线物探测网的形式:物探测网通常依据物探工作比例尺的不同分为规则网(大于1:50000比例尺)与不规则网(小于1:50000比例尺),测线方向垂直于矿体的走向。对于物探测网的方位与位置要求有两种:一种要求按要求准确布设,称为固定网;另一种允许测网方位与位置有一定的变动,称为自由网,这种情况下,通常不清楚矿体的走向,起始点与起始方向都有选择余地,可以根据情况确定起始点位与方向,通过联测已知点,确定准确的坐标与方位角。本次实习工作采用规则自由网布设物探测网。物探测网的密度: 物探网的密度的选择取决于物探的任务、工作比例尺和所研究异常的规模。测网的密度用“线距点距”来确定,此次采用的是“4020”的测网。物探测网的编号:测点的编号用分数表示,分母为测线号,分子为本测线的点号;分子与分母都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增。本次实习采用双号法方式进行编号。即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顺序增加。共有90100号线,其中92100号线测点编号分子是从3474,90,91号线编号是1656.二、基线的布设布设基线首先拟定基线位置,确定起始点,然后确定基线方向,进而延长方向线,按基线点距确定基线点。1).拟定基线位置:拟定基线位置要考虑下列条件:对测线起控制作用,基线接近控制点,以便于测设和联测,避开地物繁多或地形复杂地区,以便于施设。拟定基线位置,通常先在地形图上设计。如果是非固定网,根据实地情况还可以稍加改变基线设计位置。2).确定起始点:起始点可以是基线上的任一点,通常是先在图上选定,其条件是:便于测设或联测,点位安全,便于延长基线。本次所有小组实习的总基点均为各条测线的50号点,如50/98(我们小组绩点)、50/99。由该点定位出各个测线的其他基点。3).确定基线方向:本次实习所确定的基线方向为北偏西62.46,基本避开了复杂的地形。4).本次实习用的仪器是全站仪确定方向,在起始点上按基线方向和基点距用光电测距定出各基点位置,同时钉木桩并写点号。实习中定基线时遇到了不便于延伸基线的地形,采用了将仪器矩形转折法。5).基线水准测量:本次测线长400米,设基点11个,点距40米。基线水准测量采用了S3级水准仪按4等水准测量模式进行,基线水准路线布设成闭合与同一基线点的闭合水准路线,在测站上水准仪照准水准尺的顺序为:照准后尺黑面,读取上下丝与中丝读数;照准前尺黑面,读取上下丝与中丝读数;照准前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照准后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测网联测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测网取得统一坐标系,为地质物探成果和地形图吻合提供数学基础。三、测线的布设测线一般闭合于相应两基线点之间,布设方法与基线布设相同,只不过精度要求较低,闭合差要求小于2米(本次实习),距离测设采用全站仪测距。实习中本组选定的基点为50/98号点,组内分为两小组,一组布设测点,一组做水准测量。将全站仪安置在98号基点上,照准100号基点,水平角度置零,水平旋转,得角度为90或270的位置得到测线方向,然后用全站仪测点。布设过程中经常遇到树木和起伏地形,采用的与基线布设时一样的方法,也采用矩形转折法,设立转点。本次实习测线长400米,每条测线21个测点(含基点),测点距为20米。用钉有红布条的木桩标记,在红布条上标注点号。测线水准测量方法与基线水准测量基本一致,但由于要求精度不高,故不需要闭合。水准测量限差见表1表1物化探基线与测线水准测量线差表等级仪器类型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差m黑红面读数差mm黑红面高程之差mm四等S31003.010.03.05.0等外S3100或15010.050.04.06.0四、质量评价对于附和水准路线,理论上h理-(HB-HA)=0。但是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实际上所测的各段高差之和与高差之差不等于零,存在高差闭合差fh测,即h测-(HB-HA)=fh测。其容许值fh容对于等外水准测量一般规定为:fh容=50 (mm)(山地)。式中,L为等外水准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若fh测、fh容,则认为水准测量成果符合要求。对于闭合水准路线,理论上h(理)=0;实际上,h(测)= fh测,fh容对于等外水准测量一般规定为: fh容=50 (mm)(山地)。对于质量检查和精度评定,对于此次测线共用到以下两个精度评价标准:测线质量评定:式中fc为测线闭合差,Nc为测线闭合差个数。高程测量精度:式中为高差全中误差(mm);W为闭合差;L为计算各W时,相应的单程路线长度(km);N为附和路线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实测表见表2,实际测点基点位置见图5。表2小组实测测点高程汇总表点号34/9936/9938/9940/9942/9944/9946/9948/9950/9952/9954/99高程/m57.554 59.099 63.065 64.939 67.087 69.073 70.817 73.247 75.000 76.404 77.360 点号56/9958/9960/9962/9964/9966/9968/9970/9972/9974/99基点:50/99高程/m77.342 75.922 77.308 79.913 82.355 83.746 84.717 85.292 86.951 92.794 基线图5测区测点基点位置图第二节 重力勘探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本次重力勘探由范美宁老师带队完成。一、勘探前准备阶段为了保证仪器测量的精度,重力仪在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应进行必要的性能将差和常数测定;常规检查包括测量的检查与调节,纵横水准器仪器的检查调节和水泡曲线测试,灵敏度的检查和调节。重力仪的性能试验包括零点位置的检查(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多台仪器的一致性试验,以及仪器格值的检查和重新标定。但本次实习的仪器检查都是由老师代我们完成,所有的精度要求和质量评价都以标定:观测精度:0.3 g.u. 亮线灵敏度: 1620格/g.u. 读数精度: 0.1格零点漂移: 45 C条件下1 g.u.直接测量范围:约1400 g.u. 恒温精度: 0.2C ;测程:50000g.u.电源:2.5V电池组供电,功耗70-80h,其中h为覆盖层厚度,要求接地电极为非极化电极。不极化电极技术要求:1.确保不极化电极接地电阻较小,要求接地电阻Rmn15k。2.不极化电极不可埋在流水、污水或废石堆中。3.当接地点受自然条件限制要移动电极布设位置时,其移动方向应垂直测线,移动距离不超过点距的。4.梯度装置测量时,在东(或正北)方向的电极接仪器的N端,西(或正南)接仪器的M端。联合剖面采用的仪器与参数:DWD2型微机电测仪,AO=50m,MN=20m,点距20m,无穷远极C,AO/3约为所能测量到的深度,即为覆盖层厚度。要求:1.测站是野外作业中枢。2.检查仪器和控制版面线路连接情况,并检查仪器及通讯设备的电源及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检查通讯设备传话和收听效果。3.检查仪器、导线及线架是否漏电并记录结果。4.核对各电极的点线号。5.导线敷设(不交错,避免拉太紧,远离高压线,接头牢固绝缘)吉林大学教学基地操场发射线圈与接受线圈之间距离保持不变,两者同时移动,逐点观测,即动源式装置。由于磁偶极子的一次场具方向性,我们采用了技术可靠,也容易理解的(Z,Z)工作方式。偶极矩10m,点距5m,测量参数电导率。三、各种方法图件的绘制(第三章附有)四、质量评价1.基本观测及技术要求1-1对电阻率法基本观测的技术要求:a供电电压不宜低于15V。b在观测进程中,应将供电电流的变化控制在2%以内。c对于单个测回,应采用短暂而相同的观测时间。d应选择合适的量程来测量输入讯号。e供电电流和总场电位差应该估读到三位有效数字。f当变换测量极距观测时,应当在测量极距改变的两相邻供电电极距上同时获得两组测量电极距的观测值。1-2对激发极化的基本观测的技术要求:a在供电过程中,供电电流变化不得超过2%。b供电时间的相对误差不得超过5%c断电后某一瞬间的二次场电位差U2一般不小于0.5mV。d观测供电电流,总场电位差和断电后某一瞬间二次场电位差时,应尽量读取三位数字,直读视极化率时,读取到小数点后一位。自然电场法在一个野外工作日开工之前,须测定不极化电极的开工极差不得超过2mV。当整个工作日结束之后,应测量不极化电极的收工极差,收工极差不得大于5mV。2.重复观测2-1电阻率法在下列情况下需要重复观测a当读数小于0.3mV或0.3mA时b电测深曲线的突变点,与相邻测线对比显得无规律的测段c电测深作业,当供电电极距离超过500m时2-2激发极化法测量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需进行重复观测a断电后某一瞬间的二次场电位U210%)。c在观测过程中发现有明显干扰现象,单次观测难以保证最终结果精度时。当用均方误差衡量质量时,其误差辨别式:式中M为设计的无位均方相对误差,n为参加平均的s值的个数。第五节 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本次地震勘探实习有王德利老师带队完成。一、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部分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作用是将接收换能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存储,并传送到计算机,是完成模拟信号数子量化的关键性电路单元。地震勘探仪器一般由地震检波器、传输电缆、地震记录仪及震源装置组成。地震检波器是一种传感器,是一种机电转换装置,他将地面质点的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的频率与质点的机械震动频率相同。传输电缆是传输地震信号的载体,他将检波器输出的电信号传输到地震记录仪系统。地震记录系统是将电缆或其它方式传输的地震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格式转换等,并将地震信号记录到磁带上。 图9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图另外,与地震记录系统相配套的还有地震回放显示系统、质量监控及测试系统。二、地震数据记录的信号流程地面机械振动转变为电信号是通过地震检波器实现的。陆地检波器由外壳、线圈、磁铁和尾锥组成。检波器里有一个惯性弹簧和外壳相连,当地震波来到地面引起地面振动时,埋在地表的检波器的尾锥和外壳也就随地面一起振动。这时惯性体由于本身的惯性不随外壳同时运动,于是产生了惯性体对于外壳的相对运动。在检波器里,惯性体是一个线圈,一块永久磁铁与外壳固定在一起,惯性体(线圈)又套在磁铁外面。因此,当惯性体对于外壳以及固定在外壳上的磁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线圈两端产生交变电压,这样,检波器就把机械振动转变成了电讯号。震检波器根据其应用面的不同分为纵波检波器、横波检波器及三分量检波器等类型。每种类型的检波器又有不同的响应频率,如1Hz、8Hz、28Hz、60Hz 、100Hz检波器等。在海洋地震勘探中使用根据压电效应制成的晶体压电检波器。三、反射波法、折射波法野外施工过程简介1.折射波法野外施工过程1-1基本原理折射波法的测线根据激发点与接收点相对位置的不同,测线可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当激发点和接收点在一条直线上时,称为纵测线,当激法点与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称为非纵测线。在非纵测线中,根据各种不同的排列关系和相对位置又可分为横测线、侧测线和扇形测线等。图10 折射波勘探中使用的测线形式在地震勘探工作中,主要使用纵测线,而非纵测线一般只作为辅助测线来布置,它可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以弥补纵测线的不足。根据炮点与接收点相对位置的不同,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在纵测线观测中,根据测线间不同的组合关系可分为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多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以及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等。1-2.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浅层折射波法勘探中经常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是为了提高解释精度而设计的一种观测方法。所谓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就是在测线两端放炮,在全测线观测它所激发的弹性波。由相遇观测得到两支时距曲线称作相遇时距曲线。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可弥补单一方向时距曲线的不足,它可从不同方向反映界面的变化。图11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图12多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1-3.测线的布置原则测线布置的原则是测线方向要与探测的地质体的走向大致垂直,且要有一定的密度分布。理想的测线是平面的直线,但在工作区内并不是所有的测线都能满足这种条件。如在山坡上布置测线,当地表坡度角变化时,如图所示,这时线段AB在C点两侧的斜率不同,可分别设两条测线AC和BC。如果测线长度不够,可分别向外侧延长,设计为AC和BC两条测线。图13地表角度改变时的布线方法1-4.测线长度的计算测线长度与探测深度的关系对于合理设计测线是重要的。以下介绍根据探测深度确定测线长度的方法。如图水平二层构造的深度为H,第一层速度为V1,第二层速度为V2,则测线长度L为:式中:为A点至XA点的距离,x为XA至排列上最后一个地震道检波点的距离。图14水平两层构造示意图1-5.震源间距设计在折射波法勘探中,震源间距对调查结果有重要影响。震源间距越小,测量精度越高,通常按12至24个检波点设计一个震源点。震源间距的设计也要考滤到震源能量、施工效率和勘探成本等因素,在满足对目的层有效调查的条件下,亦可适当增大震源间距。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间距称为炮检距,离开主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主炮点的间距称为最大炮检距,最大炮检距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并受地形、地质及地层波速的影响。最大炮检距至少要为目的层或新鲜基岩深度的7 至10倍以上。最大炮检距长度不够便不能掌握深部基岩状况。2.反射波法野外施工过程利用反射波法原理勘探地下地质情况需要沿每条地震测线按一定规律和方式多次激发接收地震波,为了明确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相对位置关系,设计了一种专门的图,这种图在地震勘探中称作观测系统。2-1.综合平面图表示法表示观测系统的图采用的是综合平面图,它适于各种观测系统。一般沿地震测线上设计了多个激发点,根据激发点之间的距离按一定比例尺标在厘米纸的水平直线上,然后过激发点向两侧分别画45角的斜线,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坐标网。过激发点(或炮点)的45度角的斜线叫共炮点线,炮点之间的地段叫地震排列段,按设计的道间距安置多个地震检波器,这就是一个地震排列。地震排列上的每一个地震检波点向炮点线上作投影,地面排列上的地震道检波点的序号(称为道号)与共炮点线上的投影点的序号是一一对应的,共炮点线反应了地面上沿测线的排列,因此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就表示了激发点(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2-2.简单连续观测系统想获得地下界面连续的界面形态或构造特征,就需要有一定长度的测线上连续追踪观测反射界面,地震勘探采取的方法是每放完一炮,相应的排列沿测线移动半个排列长度,这样进行下去以获得地下连续追踪的地震剖面,称为一次剖面或单次剖面。这种观测系统叫简单连续观测系统。2-3.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绘制假设地下界面近似水平,通过有规律地同时改变炮点与接收点的位置实现重复观测地下同一点反射波的观测系统称为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针对所要压制的多次波和要加强的有效波的特点而设计。为此该观测系统有相应的参数。即覆盖次数n、偏移距道数、炮点距道数v、仪器记录道数N、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