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从世袭到流动中国上古时期等级制度演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 士学位论又 1 i k 5 f r 尺 气 厂 ; 于 t 卜 abs tract t h e r e b e i n g a s o c ia l t r a n s it io n in a n c i e n t c h in a f r o m x iz h o u ( 西周 ) t o q in - h a n ( 秦汉) d y n a s t i e s , a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s o c i e t y m o b i l i ty s y s t e m h a d t a k e n t h e p l a c e o f t h e h e r e d it a ry o n e . t h r o u g h a n a n a ly s i s o f a s o c i a l m e m b e r s t a t u s , d e f i n e d b y t h e h e r e d i t a ry s o c i a l s y s t e m i n x iz h o u p e r io d s , d e f in e d b y t h e m il i ta ry - e x p l o i t - r a n k i n c h u n g i u - z h a n g u o ( 春秋战国 ) p e r io d s , h a d b e e n d e f i n e d b y h i s in t e l le c t u a l a n d a b i l ity i n t w o h a n ( 两 汉 ) d y n a s t ie s a t la s t , a n d h is g o tt e n s o c i a l s o u r c e s h a d b e e n d i s t r i b u t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o n e s b o r i n g i d e n t i ty t u rn e d t o o n e s c a p a b i l i ty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 . 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c o n c l u d e s a fl u i d ity s o c i a l e s t a t e s y s t e m h a d t a k e n s h a p e p r e l i m i n a r i ly i n t w o h a n d y n a s t i e s , t h i s s y s t e m a c t i v e s t h e s o c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 an d h a d m a d e g r e a t p r o g r e s s i n c h i n e s e e q u a l i ty p r o c e s s . a n d t h i s s y s t e m i s o r i g i n a l i ty o f t h e c i v i l o f f i c i a l i n s t i t u t i o n , m o r e o v e r , i t i s a g i an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h a t c h i n e s e p o l i t i c a l i n s t i t u t i o n h a d ma d e f o r t h e wh o l e wo r l d i n a n c i e n t . t h e b o d y o f 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c o n s i s t s o f f i v e s e c t i o n s . t h e f o r e w o r d g i v e s a c o n c i s e a c c o u n t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c o n d it i o n s a b o u t t h i s f i e l d b e f o r e , and t h e t h e s i s m a i n i d e a s . c h a p t e r 1 ana l y z e s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t h e h e r e d it a ry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s o c i e ty , i t s w o r k i n g r e g u l a t i o n and t h e r e as o n o f i t s c o l l a p s e i n t h e c h u n q i u p e r i o d , and t h e r e h a d c o m e i n t o b e i n g m any t h o u g h t r e s o u r c e s o f e q u a l i ty e ff e c t e d t h e l a t e r s o c i a l . c h a p t e r 2 m a i n t a i n s t h a t t h e m i l i t a ry e x p l o i t r an k i n s t i t u t i o n d e s t r o y e d t h e s y s t e m o f t h e h e r e d i t a ry , and t u r n e d t h e s o c i a l i n t o a fl u i d i ty s t r u c t u r e , o n t h e o t h e r h an d , t h e m i l it a r y e x p l o i t r a n k i n s t i t u t i o n w as n o t a b l e t o b e a s t a b l e and p r o t r a c t e d b u t o n l y a t r ans i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h e r e d i t a ry s y s t e m a n d t h e fl u i d i t y s y s t e m. c h a p t e r 3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n e w fl u i d i ty s y s t e m h o w t o e m e r g e , w o r k and it s p e c u l i a r ity . t h i s s y s t e m i s t h o u g h t a s t a b l e and p r o t r a c t e d o n e , i t a c t i v e s t h e s o c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 w as a b l e t o g i v e n e w i n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h e s o c i a l b o tt o m , r e n e w e d t h e s o c i a l u p p e r - c l as s e l e m e n t s , i t h a d t u rn e d t h e fl u i d i ty and t h e s o c i a l e s t a t e s e e m i n g a n o p p o s i n g f u n c t i o n i n t o a s y s t e m . t h i s s y s t e m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and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i n d i c a t e t h e fl u i d i ty s o c i a l e s t a t e s y s t e m h a d b e e n f o r m e d ro u g h l y . t h e e n d i n g p h r a s e s m a k e c o m m e n t s o n t h e fl u i d i ty s y s t e m a t p o i n t o f m o d e r n 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 o ry , t h a t i t h a d m a d e g r e a t p r o g r e s s o n e q u a l i ty - s e e k i n g i n 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y , and as a i n s t i t u t i o n , i t w as a l s o a g i an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m a d e i n anc i e n t c h i n a f o r t h e h u m an b e i n g k e y w o r d s : a n c i e n t c h i n a fr o m x i z h o u t o q i n - h a n ;s o c i e ty t r a n s i t i o n ; t h e s o c i e ty h e re d i t a ry s y s t e m ; t h e s o c i e ty m o b i l i ty s y s t e m t h e m i l i t a ry e x p l o i t r a n k i n s t i t u t i o n ; 泛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l l i f s i s 一_一一 一 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 真正称得上巨 变, 发生了 社会转型 的, 不管以 何种标准 确认, 恐怕任何人也不可能绕过两个时 期: 一是从西周到秦汉中国上古时期 . : 一是自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社会。今天的社会改革可以说仍是这一转型的 继续。为了探索当今中国将往何处去,以反思近现代的中国社会变化来寻找 答案, 似乎更贴近现实,更有指导价值, 人们便将目 光更多地聚焦在中国 近 现代史上, 对这一时期历史研究的成果可谓“ 汗牛充栋” , 各种理论五彩纷呈 ; 相比之下, 对前一时期的研究就显得不足了, 且多是分散的各个方面的零 星研究,将从西周到秦汉这一段历史作为一种社会转型进行整体研究的就更 少了。尽管如此不少学者对这段历史研究的辛勤耕耘,仍然为我们今天的 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对于春秋战国时代发生的那一场大的社会变动, 人们早就注意到了, 顾炎 武作了如此描述: 如春秋时 扰草礼重信,而 七国 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 扰宗 周王,而 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 扰严祭祀、 重聘享, 而七国则无 其事失; 春秋时 扰论宗 性氏 族, 而七国 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 犹宴 会赋诗, 而七国时则不闻矣; 春秋时扰有赴告策书, 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 士无定主, 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阔文, 而后 人可以意 推者也,不 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杜会转型是整个社会系统由一种结构状态向 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 它不是社会某个部分或层面的 局部发展,而是社会系统的全面的、结构性的变化。社会转型以结构转换为核心,同时带动社会体制 的转机、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变化等诸多方面的 发展。见郑杭生主编: 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 人民 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 1 3 0 页。 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商周秦汉这个时期 “现代汉语词典 ,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第2 版, 第 1 0 0 4 页) , 本文主要用来指中国西周至秦汉这一时期的历史。 奋见黄宗智: 中国经济史中的 悖论现象与当 前的规范认识危机 , 史学理论研究 1 9 9 3 年第1 期. 顾亭林: “ 周末风俗” , 日 知录集释卷1 3 , 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 1 9 9 1 年版,第5 8 5 页. 拿 石 贞 士学位; 1 a r r e 、曰 全文 其中“ 士无定主”以 及再无一言涉及 “ 宗姓氏 族” 说明了当时社会流动。 的形 成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袭等级社会遭遇了崩溃。 许悼云则依据班固 “ 古今人表”的记载,比较了 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中 “ 新人” ( 指那些没有任何正面证据提起他是贵族家庭成员或亲属的, 其姓氏 非巨家大族的姓氏,姓氏中也不包括官衔或称号的人们)在 “ 古今人表”人 物总数中所占的不同比重。根据他的统计, 在春秋时期,这种出身寒微、来 历不明的 “ 新人” 平均占总人数的2 6 ,战国则增加到5 5 %,如果在总人数 中剔除那些不可能是来历不明的公子,则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来历不明者 的百分比平均各为3 2 % 与6 0 % ,两组数字都显示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性倍于 春秋时期。社会流动在春秋战国之交可以说是骤然加快。 。 对于这一时期社会发生的明显变化,古人更多地以“ 封建废而郡县行” 来描述,并在 “ 分封制”和 “ 郡县制”孰优孰劣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 早在秦灭六国时, 71相王给等就向秦始皇建议分封诸子, 说“ 燕、 齐、 荆 地远,不为置王, 无以填之” ,于是秦始皇让群臣讨论, 大多数赞成,廷尉李 斯却持反对意见, 认为周初分封子弟同姓很多, 但后来却疏远了, 互相攻击讨 伐如仇敌, 周天子也无法禁止。 现在海内己经都是郡县, 诸子功臣可以以赋税 厚加赏赐,比较容易控制, 这才是天下安宁之术。 秦始皇听从了他的意见, 于 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后来博士淳于越又建议分封, 理由是如果仅皇帝一人有 海内, 而其子弟为匹夫, 若有权臣, 则难以相救,需师古以治,方能长久。 此 议又被李斯驳回, 并引 起焚书。 后来的历史发展, 按吕 思勉的说法又有过四次“ 封建” 的反动: 第一次是 秦楚之际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后的分封, 这次为时甚短。 第二次汉初刘邦封七 个异姓王和九个同 姓王, 异姓之王除长沙王外都旋踵而亡, 同姓王则酿成后来 的七国之乱, 七国乱后, 诸侯被摧抑,不能够自己治民补吏, 仅 “ 衣食租税而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体系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转移, 它包括了 人们的身份、 职 业、阶级、阶层关系的 变动。由 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兵有难以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理论上把 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 可参见郑杭生主编: 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1 9 9 4 年版,第3 1 0 页。 ) 不过,本文所说的社会流动,主要是前者. 这种社会流动的制度化和德定 化就形成了 本文所指中国 社会等级的流动机制。 许悼云: “ 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 , 求古篇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 9 8 2 年版, 第3 2 9 . 3 4 0 页。 事见 史记 奏始皇本纪). 、 易 s j 士学位; 又二 夕 , 入 i 于 卜 气 s f 】 1 !毛 _. . -一. 一- 一 已” ,后武帝又用主父僵治议,令诸侯将其邑 推恩分子弟,实现了贾谊 “ 众建 诸侯而少其力” 之策, 诸侯名存实亡。 第三次是晋朝有鉴于魏对宗室少恩而寡 助, 又想众建亲戚,以为屏藩, 结果导致八王之乱, 兄弟自 相残杀。 第四次是 明朱元璋定天下,封诸子3 9 人,使设官属,傅相,置卫兵,但诸王不得千预 政事, 封建实已 成强弩 之末, 而清初之封三藩, 只能 算是权宜之计。 至于历代 其他时候的封建子弟, 则大都只不过是以 爵名受康禄而己。 所以, 秦以 后的 封建比 之于西周的封建,只能说是一些回光返照,一点历史的惰性而己。 另外,由于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崇敬经典,仰慕古代的一面,所以又 有许多学者士人, 不时主张恢复封建古制, 这样就和反对者构成了一种历史上 的封建与郡县之争。 魏有曹元首的 六代论 , 晋有陆机著 五等论 , 唐有李 百药的 封建论 、 颜师古的 论封建表 及柳宗元的 封建论 , 宋有苏东坡 论封建 ,一些学者如张载、胡宏、朱熹、颜元、李刚、顾炎武、王夫之、 章太炎 等都有过 对“ 废封 建” 或赞成或反 对的 各 种言 论。 其中以 柳宗元见 识 颇深, 他认为废除封建也就废除了世袭, 但是并不废除等级, 而是变封闭的等 级制为开放的等级制。 李学勤也根据近年来的 考古材料写道, 东周时期礼制规 定的等级遭到冲击,出现了一定变化, “ 不过决不能认为等级的阶梯已经彻底 摧毁了, 。 两者的 在这一点上的结论是一致的。 透过这些争议,我们可以看到郡县制意味着在两个方面与封建制相对立: 第一是打破分裂割据而实 现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第二是打破权力、 财富、 名位的世袭制而建立一 种人员流动的官僚体制。 我们似乎可以说 郡县制 与封建制的本质区别是社会朝着平等迈出的一大步。 对春秋战国间那场社会大变动,人们也试图用历史哲学来解释,如 商 君书 . 开塞 说: “ 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 中世上贤而说仁, 下世贵贵而尊官。 ” 韩非子 五者也说: “ 上古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赵 翼在 廿二史割记中 描述说: “ 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 始荡然净尽, 而 成后世征辟、 选举、 科目 、杂流之天下矣,岂 非天哉! ” 吕 思勉: ( 中国 制度史, , 上 海: 上海教育出 版社1 98 5 年版, 第4 3 4 页. 深入的了 解可参见何怀宏: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 ,北京:生活 读书 新 知三联书店 1 9 9 6 年版,第 1 4 -2 4 页。 李学助: 东周与秦代文明, , 北京:文物出 版社1 9 9 1 年版. 第2 0 6 页。 赵具: 廿二史剖记 。北京:中国书店 1 9 8 7 年版, 第2 2 页. 聂 夕 廿户;气 爪 近现代许多学者也对这一时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田昌五就认为战国变 法前后中国 在社会生产、生产关系、 剥削关系、 阶级关系、 行政建制和制度、 政治体制、 社会思想等七个方面都发生了 变化, 并特别指出, 这些变化都是“ 在 长期的、 反复的、 激烈的阶级对阶级、 社会集团 对社会集团的斗争中实现的” 郭沫若也认为“ 春秋和战国 之交恰好是古代社会的发展由 量变达到质变的时 期,当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 。 而梁漱溟则认为:中国 之封建贵族,唯于周 代见之。自 所谓 “ 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见 续文 献通考), 实际即早已废除。 战国而后,自中央到地方, 一切当政临民者都是 官吏。 官吏之所大不同于贵族者, 即他不再是为他自己而行统治了。 他诚然享 有统治之权位, 但既非世袭, 亦非终身, 只不过居于一短时之代理人地位。 而 况作官的 机会, 原是开放给人人的。 一些外国学者也力图用不同的专有名词将秦汉以后的中国与之前的中国 区分开来。 韦伯仅仅把中国先秦称为 “ 封建社会” ,秦统一后至清代的中国社会,他 则称之为“ 家产官僚制” ( 世袭君主下的官僚制) 社会。 并认为当时中国统治 者“ 为了防止封建等级制的复辟, 亦即防止官吏从中央集权中独立出去, 采取 了一套举世闻名、 成效卓著的办法: 实行科举,以 教育资格而不是出身或世袭 的等级来授予官职” , “ 这对中国的 行政和文化都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 。 艾森斯塔得把自 汉至清的中华帝国与古埃及、巴比 伦、古罗马帝国、拜 占 庭帝国、 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和从封建体系衰落时期到绝对专制时期的欧洲国 家等都称为“ 中央集权的历史官僚帝国” 或简称 “ 历史官僚社会” 气 近年来不少学者尝试着以 新的角度切入来考察这段历史, 何怀宏的 世袭 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 9 9 6 年版) 和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北 田昌 五: 古代社会断代新论 ,人民出 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4 4 -3 4 6 页。 郭沫若: “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 。 见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 卷,人民出版社 1 9 8 4 年版,第 1 1 -1 2 页. 梁漱淇: 中国文化要义 ,收入 梁漱溟全集, 第3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 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5 1 -1 5 2 页。 韦伯 ( m a x w e b e r ) : 偏教与道教 , 洪天,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 9 9 3 年版. 但王容芬译同名书 ( 北 京:商务印书馆 1 9 9 5 年版,第 1 9 3 页)中 称为 “ 世袭官份制” ,显然与秦后的中国情况不合. 韦伯: 儒教与道教 ,洪天宫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5 5 页. 见艾森斯塔得 ( s . n . e i s e n s t a d t ) : 帝国的政治体系 。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 版社1 9 9 2 年版。 氰 硕士学位; 仑 文 1 1 4 s f i : r s c ii f , i i 一一一一_ 一- 一 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社1 9 9 8 年版)以基本相连的两本书从社会学角 度扫视了整个传统中国的历史, 其中有关部分对西周到秦汉的社会变化作了精 彩的阐释, 认为中国经历了从世袭社会到选举社会的转变。 阎步克的 士大夫 政治演生史稿 ( 北京: 北京大学出 版社1 9 %年版) 则从政治文化学角度叙述 了 周政、 秦政、 汉政、 新政的政治文化演进过程中学士与文吏这两个群体的分 合关系, 这个复杂变迁过程的结局, 则是经过“ 礼治” 与“ 法治” 的 对立与渗 透而演生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模式士大夫政治。 对中华帝国的官僚政治 以 学者( 文人) 作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这种特殊类型的官员构成的一个被称为 “ 士大夫” 的社会阶层这一历史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 为我们了解中国从西周 到秦汉的社会转型提供了另一视角。 另外, 有不少学者从这段历史时期中的某一领域出发作了 深入的研究, 如 朱绍侯、 高敏对军功爵制或爵 制的研究, 阎步克对禄秩与职位关系的探讨, 黄 留珠对仕进制度的研究, 马亮宽对士人在当时社会角色的转变的研究, 丁毅华 师对商教在制度开创方面的研究, 都为我们考察从西周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的 社会转型提供了帮助。另外,王先明 在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 北京:人 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中对传统与近代的社会流动的分析亦很有借鉴作用。 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想通过对西周到秦汉这段历史 时期社会转型的研究,来澄清人们认识中的误区,即人们多习惯于用 “ 等级 森严” 这个字眼来形容中国 传统社 会, 以 至 忽略了 严格的 等级制度下的 资 源。 流动性 ( 包括政治权力、阶级财富和社会地位与声望的不断再分配) . 纵观中 国历史,中国社会自 春秋战国的巨大社会变动开始了从世袭等级社会向 流动 的等级社会的过渡,依靠强力建立的秦王朝还来不及对这样的变化作一总结 阎 步克: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 稿 , 北京: 北京大 学出 版社1 9 9 6 年版, 第4 6 4 -4 6 5 页 资源一般是指“ 生产资料或社会资料的天然来源, 如地下资源、 水力资源等, 而 人力资源 则是 用作比喻义. ” (现代汉语词典 , 北京:商务印书 馆 1 9 8 3 年第2 版) 社会学家眼中的 “ 资潭是行动者 用以完成某种事情的工具” , 在吉登斯看来, “ 可以 把结构定义为行为者在跨时空的互动中 所使用的 规 则 和 资源, 。在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浑时, 行动者在时空中维持或再生产出结构” . “ 资源是支配性要 素,因为资源能调动物质手段和组织手段去完成任务” ; 柯林斯认为, “ 物质资源” 就是财富和对金钱 与财产的控制, 或者控制自 然环境和安排他人地位的能力; “ 符号资源” 是不同 水平的语言会话资源以 及使用文化观念的能力.如为自己的目 的而使用的“ 信仰、 意识形态、 价值观, 等等。 ( 参见 美 乔纳 森 h 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 浙江人民出 版社 1 9 8 7 年版, 第5 6 8 . 5 6 9 . 5 4 3 页) 本文所用 “ 资 源”一词主要指社会学愈义上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的能为 拥有者提供潜在的或可能获利的权力、 利益、 手段、工具等。 肇 b i 士学位: 士 又 、 ! sl l k s 【 州_ 、 和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范式就在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灭亡了,随之而来的 两汉于 4 0 0年间经过总结历史经验,对现存的问 题作了相应的调适,以汉武 帝时推行的察举制为代表逐步形成了一套流动的社会机制,实现了社会资源 流动的有序性和非暴力性操作,这样流动性又是建立在以等级制为前提的基 础上,把两个看似矛盾的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了,后汉阳嘉元年 ( 公元 1 3 2 年)的 “ 左雄改制”则把考试黝落之法引入了孝廉岁举,被举的孝廉还须通 过考试才能任官。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愈来愈作为主要手段,最后发展完善 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其后中国的政治历史就是基本上在这种流动的等级 机制上运作的,只不过愈来愈精致罢了。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来分析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对世袭社会的 瓦解,这一过程在各国先后开始和陆续完成,其重点在于破坏而不是建立, 且当时各国林立,以军功爵制形成的流动性是和当时战争频仍相联系的, 但 于此一巨大社会变动中形成的思想资源“ 诸子” 特别是儒法道等家对社 会的设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尊贤重能,平等以及西周初年就形成 的 “ 天命靡常,为德是居”的观念使得最高等级天子位置确乎也是可以 流动 的;其次本文对以商较变法为代表形成的军功爵制在秦统一过程中及秦统一 后直到西汉前期的赐爵制和其后爵制的变化, 说明军功爵制对社会流动性作 用最初是十分重要的, 但它不是社会常态, 在西汉政权稳固后渐居次要地位, 并且由于爵制与职位制的分离,使爵位只是作为等级社会的一种身份标志的 虚衔,或者说只是作为社会流动的一种激励机制而存在,其对社会资源的流 动性失去了以前的决定性作用,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新的社会机制稳 定的和平式的社会资源流动开始形成, 即从荐举制到科举制的完善过程, 其中以 汉武帝时的察举制推行的制度化为标志: 对西汉仕进情况的分析可以 看出当时社会虽然存在世袭制的残余,但其流动性已经非常明显了。从汉初 的军功起家的布衣将相之局到公孙弘以布衣对策为儒宗宰相,社会的流动机 制日臻完善。两汉间王莽建立 “ 新”所采用的禅让制以及秦末汉末农民起义 造成的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是其后中国社会实现最高等级流动的两种非常态 机制, 是由于正常的流动机制遭受堵塞的结果, 它们对社会造成巨大的震荡, 特别是农民起义方式造成的社会成员等级的变动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同时两 汉政府的为史籍频繁记载的自 上而下释放奴婶活动,是社会底层成员的身份 :毓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 、 . , 洲 沪- 一一一一- -.-一- 一一.一 得以流动的和平方式.总之,通过对两汉社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流动的 等级社会在两汉己经初步形成, 其流动的方式主流逐渐制度化,为社会资源 的重新分配提供了不同于世袭社会的分配方式,其特点是不断为社会上层等 级提供能带来下层信息的新鲜血液, 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活力。这是中国能够 创造灿烂文明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对世界政治制度史的一大贡献,也是中国 社会朝着形式平等和实 质平等进步的一次飞跃。 a ) 士学位论文 1 4 c f p r s 丁 i i i ti i s 纂 第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等级的世袭机制及其瓦解 要了解中国社会在两汉时期流动的等级机制的形成,必须先了 解在此之 前中国是何种之一社会,其社会结构如何,社会机制如何运转,何以与两汉 之后之社会不同,又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其原因、过程及如何过渡到两汉之 流动的等级社会的。本章主要探讨此一问题。 一、春秋时期世卿世禄的等级社会机制 春秋时期的中国是一世袭的等级社会,这是史学界的基本共识。最能反 映春秋时期为一等级社会的史料是 左传昭公七年楚芋尹无宇的一段话: 天子经略, 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 之毛,谁非君臣 ?故 诗(大 稚 北山 ) 曰: 普天之下, 莫非王 土; 率土 之滨, 莫非王臣 . 天有十日 , 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 上所 以共神也. 故王臣 公,公巨大夫,大夫巨士;士臣皂,皂臣 舆, 典臣 隶,隶臣 僚, 僚巨 仆,仆臣台;马有困,牛有枚. 这段史料引用楚芋尹无宇 “ 人有十等”的话,但实际上古代社会并不只 有十等,而至少有十几等,也许还要更多。从字面看即有十二等,这还不包 括庶人、工商在内,而参照 左传中其它史料,即可知道庶人、工商也是 等级。如 左传襄公九年: “ 庶人,力于农稿。商工、皂隶,不知迁业、 又如桓公二年, “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襄公十四年, “ 庶人、 工商、皂隶、牧困” :哀公二年: “ 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困免” ,这些记载无 不有庶人、工商,而且无例外地列在皂隶之上。襄公九年之所以把商工、皂 隶合在一起,那是因为它们都有专业的缘故。为了使社会在这一种等级划分 中固定下来, 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制, 国 语 齐语说: “ 士之子恒为士, 工之子恒为工, 商之子恒为商, 农之子恒为农” , 不但士农工商等级不同, 并 、暴 b ,q 士学位论丈 % i a s t e r %丁 i f f i i 一一- .一 -. 一-一. .一 - 且是世袭的,不能更改的,即便他们的居住也不能“ 杂处”和迁移。另一方 面等级也是起源于血缘关系与周天子的 亲疏、 远近、 长幼、辈分,由 亲族渐 渐至于姻族,因此形成等级制度.至于被征服的不同族类,由于血缘关系根 本不同,只有处于被统治地位,对于征服者形成等级隶属关系。 由于等级起源于血缘关系, 因此家族称谓常常和表示社会地位的爵位( 等 级) 发生混淆。 但仍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 例如战国时期的 孟子. 万 章的记载: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 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 凡六等. 礼记. 王制将天子除外,分为公、 侯、伯、子男五等,即所谓五等 爵。前者是王朝的爵位等级, 后者是诸侯国内 贵族的爵位等级。五等爵中, 除侯外,公、伯、子、男原来都是家族称谓, 这说明了等级源于血缘关系的 亲疏远近等。 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血缘关系,并以其亲疏远近,辈分大小,年龄长幼 等定其爵位、等级,被统治阶级内部是否也有血缘关系呢? 左传桓公二 年说: “ 天子有国, 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庶人、 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 据此, 庶人、工商 ( 因为他们是平民) 可能也 有血缘关系, 并且还有家族组织, 不过没有像统治阶级那么严密的宗法系统。 至于皂隶以下的等级之间,因为他们大部分来自 俘虏,被迫作为奴隶,应该 己经打破了原来的血缘关系 ( 除非是整个民 族或部落被征服者) 。 在先秦文献 里虽然有被称为若干家、若干室的,这只是指其配偶和儿女而言,不能说是 家族组织。这就说明被统治阶级内部尤其是奴隶阶级内部,是没有血缘关系 的。因而我们这里说的世袭社会主要指统治阶级且主要是上层而言:同时在 西周和春秋时期, 奴隶在社会中并非处于社会生产的主体,童书业认为:西 周时有关奴隶的史料甚少,而名称却甚多,大多数恐怕不是属于真正性质的 曰. 掌 少 一飞六 、 拼 三 ; 七 又 奴隶。 有的学者将史籍所见之奴隶名称归为两类: 政事奴隶:皂、隶、舆、阁、司宫、寺人; 生活奴隶:僚、有 卜 、台、困、牧、竖、奴、婶、徒人。 事实上,这一划分也非绝对,到后来私家势力上升,有些生活奴隶也成 为政事奴隶,这两类奴隶中又存在着一种常在政事与生活中才倾向于实行, 而在大规模生产中却不甚需要的严格细密的等级制,亦说明奴隶并非当时社 会生产的主体。奴隶名称之多并不从中直接推断出奴隶数量之多,反而见出 奴隶之少 。 国语 齐语记载的四民的身份和职役都是世袭的,因为他们 和统治阶级在血缘关系上有亲疏,而不属于奴隶。 那么这个世袭的等级社会是靠什么来维系的呢?这就是基于宗法制的 礼。一般来说,各等级间是不能升降和逾越的。只要一生下来是属于某一等 级的贵族,也就永远是某一等级的贵族了,否则就是膺越。 礼本来就是用来 维持社会等级秩序的,因而贵族阶级内不但有关于婚丧、祭祀、朝聘、宴饮、 御射的礼,极其复杂烦琐,而且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用什么器物,都 有明确的规定。然而贵族阶级内的等级只是上下级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隶 属关系,贵族的权力是很大的。 春秋时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联合 起来, 驱逐鲁君出国, 晋赵简子问于史墨说: “ 季氏出 其君而民 服焉, 诸侯与 之。 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 史墨对曰: “ 物生有两, 有三, 有五, 有陪贰. 王有公, 诸侯有卿,皆 有贰也。 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 久矣。 ” 可见,诸 侯是天子之 “ 贰” ,卿大夫是诸侯之 “ 贰” .因此,当时鲁国季氏不能被认为 是 “ 犯上作乱” 。 然而被统治阶级是整个隶属于统治阶级的,因此两者有一条 不可逾越的 鸿沟。 所谓“ 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 就是说, 礼与刑的对 象还是不同的,礼只施行于贵族阶级内 部.对于被统治阶级则施行残酷的体 罚,因此礼与刑成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一条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 总之,我国春秋时期是一世袭的等级社会,其等级高低是与周天子的血 童书业: 春秋左传研究 。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3 1 2 页. 何怀宏: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 代 ,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 9 9 6 年版,第8 7 页。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礼记 曲礼卜 、髻 b , 士学位论又 q : f r s f i f s i i 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相对应的, 但这也是指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而言, 而被统治阶级基本上与周天子是无血缘关系的;这种社会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是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世袭制来稳定社会,并以一套 “ 礼”的学说、仪式来 强化这种观念,杜绝各等级间的流动。 但我们也并非完全否认当时社会的流 动性, 比如 左传 中记载了 许多身份低微的人严重影响政局的情况, 如“ 竖 牛” , 是鲁叔孙穆子的非婚生子,曾 搅乱过叔孙氏, 参与该族废立之大事; 再 如一个卫叔氏之竖浑良夫,与孔姬私通,成为驱逐卫出公而迎立在外流亡的 卫庄公 ( 蒯破)的主力,另外还有得宠于齐桓公而在其死后乱政的 “ 竖刁” 等等。 二、世袭等级社会的没落与瓦解 世袭等级社会的没落是随着周天子地位的下降,诸侯争霸的兴起,长期 战争引起社会的 人口 极大的流动造成的。 大变动社会中个人身份是较难锁定 的,其流动性的加剧必然对前有的社会等级带来冲击,到战国时期,各国为 了加强国力, 吸收人才, 不再以 世袭的等级身份作为判断一个人的首要标准, 这就对世卿世禄制提出了挑战,新兴的势力在与旧贵族的斗争中,世袭的等 级社会逐渐瓦解了,新的机制在酝酿中,改变一个人的等级身份不再完全局 限于血缘等级,主要转向以耕战及政治才能为主。 自 公元前7 7 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后,周天子的地位与权威一落千丈, 控 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 益丧失,强大的诸侯发展到公然与 天子对抗。公元前 7 0 7年,周桓王亲自 率领陈、蔡、卫等诸侯国的军队讨伐 公然与之对抗的郑国,结果王师败绩,连桓王也被箭射中了肩膀,天子的威 严扫地, 从此一蹂不振。 “ 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 的时代成为过去, 继郑国之后, 先后崛起的齐、晋、秦、楚和以后兴起的吴、越等较强的诸侯国,他们励精 图治,努力发展自己的势力, 进行了争霸活动, “ 挟天子以令诸侯” 扩充自己 的力量。 与此同时各国“ 公室”与“ 私家”的斗争也都在进行中, “ 私家”即 大夫的地位有赶超诸侯国君的势头,如晋国的郑氏 “ 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 石 力 士学 二 ; 公几 摹 军” , 鲁国的季氏“ 富 于 周公” . 一时出 现了“ 私肥于公” 、 “ 大夫皆富” 的局面,当时己经有人预感到“ 大夫皆富, 政将在家” , 说明以大夫为代表 的 “ 私家”取得政治上的权力已不可避免了.鲁国出现了“ 三桓与鲁公室的 斗争” ,齐国则有 “ 田氏 代齐”的政治变动,晋国也有 “ 三家分晋”之举,这 些巨大的社会变动的冲击对社会身份地位的世袭制机制起了瓦解作用。 周天子地位下降及诸侯国“ 公室”与 “ 私家”的斗争,可以说是社会上 层的变动,同时各诸侯国或私家为了在斗争中取胜, 不得不壮大自己的力量, 也就不得不采取许多措施来吸引各种力量, 如公元前4 9 3 年, 新兴的赵、韩、 魏与范氏、中行氏联合的郑、齐、鲁、卫等在铁地 ( 河南淮阳西北)发生战 斗, 赵鞍为了争取战争的 胜利而宣布的誓词中说: “ 克敌者, 上大夫受县, 下 大夫受郡, 士田 十万, 庶人工商遂, 人臣隶困免。 ” 这种按军功赐爵、 赐田, 提高庶人工商业者的地位以及依军功免除奴隶身份的政策,为其赢得了广泛 的支持,另一方面这也是新的确立身份地位的机制在连绵不断的政治斗 争与战斗中以军功的高低作为重新界定身份地位的标准。 春秋末期出现的新的地位晋升机制标准,到战国成为普遍推行的思想观 念。在战争更加残酷与频仍的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在内外的压力下不得不 实行变法,通过考察这一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奖励军功与废 除官爵的世袭制成为新旧交替的关键点, 新的社会流动的等级机制在形成中。 魏国在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时 ( 公元前4 4 5 一前3 %年) 任用李怪为相, 进行变法。 李埋变法中 就有了 废除官爵世袭制, 按照“ 食有劳而禄有功” 的 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并作 法经六篇,不仅集以前各国法律 之大成,而且是秦汉法律的张本,所以李怪被列为战国时代法家的始祖。其 法经六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是在新的机制下 对流动等级制的一种确认,也是对重建中新的等级的法律肯定,是世袭制下 维护等级制的 “ 礼”在新的形势下的发展。原先的 “ 礼”是只对统治阶级内 部秩序的维护,所谓 “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而 “ 法”是开放性的针对 国语 晋语八) . 论语 先进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左传哀公二年。 说苑 政理 . 一拿 硕士学位论文 、 ! a s t e r st 目 f 弓 1 5 - - - -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社会所有的人, 所谓 “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 罪” , 这就打破了原来的等级限制, 不管其在施行中情况是否如此 ( 当时不同的爵位仍享有大量不同的特权) , 但 此一观念的出现己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是社会变动朝向平等进步的一大 贡献。 但另一方面, “ 法” 必然意味着对新的等级制秩序的维护, 意味着新的 身份等级又在固定过程中。 公元前 3 82 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规 定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 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这种做法虽然还带有以 血缘关系亲疏为标准 的意味,其实质必然是对新的晋升机制的认可,所以楚国旧贵族才会对吴起 恨之入骨。 而秦国的商鞍从公元前3 56年至前3 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的两次变法可 以说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最有效的最彻底的一次,其有关社会新的等级秩 序的规定包括 “ 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 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的 多少来计算, 斩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田一顷。 ) 即根据 “ 劳大者 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原则,建立了一套军功爵制, 汉书 百官公卿表 详述了二十等爵制的顺序及名称: 爵:一级曰 公士;二,上造;三,替袅;四,不更;五,大夫; 六, 官大夫;七, 公大夫; 八, 公乘;九, 五大夫; 十, 左庶长;十 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十七, 驹车庶长;十八,大 庶长;十九,关内 侯;二 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 按照爵位的高低授予种种特权,按此一制度,人的政治地位要由 有无军功来 决定, 史记 商君列传说: “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 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而 无所芬华。 ” 这里我们可以 看到, 商鞍并不反对特权制的爵秩等级制, 而是把 由 世袭而来的贵族特权转让给军功贵族,并且在等级划分上更明确,有所谓 “ 二十等级爵制” , 其所以 增加等级是在于奖励军功, 使更多的 人可以获得“ 军 功” 的 机会和权利。 据新出 土的 秦简所见, 这一新的 制度可以 说是开放性的, 、 肇 乏 士学位论又 、 干 7 f r s c n h ti t s 不但平民,甚至奴隶、刑徒,只要能斩获首级,也就可以获得爵位,循序升 级。虽然要获得高级的等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