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明君与枭雄.doc_第1页
刘备——明君与枭雄.doc_第2页
刘备——明君与枭雄.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备明君与枭雄 屡败屡战成帝业韩永辉 食品学院 09包装工程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即今河北涿州市人。出身于汉室的刘备,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故史人称其为“王室之胄”。他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家境寒酸,自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织草鞋为生计谋生。但刘备年少而有大志,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早期表现为“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凭着这种良好修养,他先是得到了族人资助,得以在名儒著名学者卢植门下求学,获得了好声望;进而又与辽西太守之婿、同门同学公孙瓒结识并相交好,为日后投靠升迁打下了基础。后来刘备积极进取,从镇压黄巾军起义有功的“崭露头角”,到陶谦临死让徐州给自己的“一跃跻身群雄逐鹿浪潮”,再到与孙吴联合上演惊世赤壁之战大败曹操的“显赫战绩”,到最后三国鼎立的“建立蜀国自立成帝”,一步一步攒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这些经历,刘备从卑贱出身到发迹,直至建立蜀汉,并非像孙权那样,有父兄遗业可以继承坐守;亦不像曹操那样,能仗恃自身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基础而起家。刘备他一无所有,靠的是自己的主观努力和雄才大略,把握契机,籍乱世而成英雄,白手兴业。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等名将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然而,现代的相当一部分读者、研究者对刘备形象却评价不高,甚至颇有非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刘备形象是“苍白无力”的。巴蜀文化网究竟应当怎样看待刘备的形象,是一个关系艺术价值的问题,也是一个辩证唯物史观的问题。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既享有“明君”之美誉,又有“枭雄”之霸称。作为“明君”,刘备的一生主公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史书对这两方面都记载颇多。就“仁德爱民”而言,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刘备领平原相时,郡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此为仁德。曹操南征荆州时,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袭击刘琮而夺取荆州,他却答道:“吾不忍也”。刘备由樊城向南撤退逃脱曹军追杀时,队伍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武帝纪此为爱民。在此安危之际,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评论可见刘备之仁德、爱民、有道,已得到历代史学家的普遍承认。就“尊贤礼士”而言,刘备的表现亦是尤为突出。为官以后,刘备厚待宾客,“士子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皿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见本传注引魏书在形成一定势力以后,仍然礼贤下士,招揽英才,最著名的要数那猥自枉屈,三顾孔明于茅庐之中的千古佳话三顾茅庐和隆中之对。但仅仅做到尊贤礼士,而没有知人之明,知人善任,还是不行的。对比项羽,项羽“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但“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绶敝,忍不能予。”见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刘备比项羽高明得多,他待人之道,有功必赏,有能必用。刘备既重用跟随他的有功能臣,也恰当地安置了刘璋的旧部属,于是贤能皆乐为之用,“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刘备病危时还嘱托后主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传刘备把蜀国政事托付给诸葛亮,使偏安西南一隅的蜀汉得以在自己去世后又延续了四十余年。这固然要归功于诸葛亮治国的正确战略,但首先要归功的还是刘备的知人善任,心神无贰。还是陈寿在先主传末的评价比较公允:“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作为“枭雄”,史书记载也不少。所谓“枭雄”,现代人们普遍习惯接受的意思是“骁悍雄杰的人物”。几乎是白手起家的刘备,要想在天下大乱,群雄并立之时开创江山,没有几分骁悍之气是根本行不通的。事实上,“枭雄”恰恰是刘备的一大特色,成为当时许多人对他的定评。一书中记周瑜上书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同书又载鲁肃同样进说:“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刘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周瑜、鲁肃是其时的杰出人物,当他们为孙权划策时,都看出了刘备的雄才资质。周瑜临终前,曾又上书孙权,称“刘备寄寓,有似养虎”。那“枭雄”的具体含义到底是什么呢?有学者说,“枭”、“骁”二字是通用的,都有勇健之意,并非贬义词。但问题在于,刘备被称为“枭雄”,是否可以作如此解释。官渡之战前夕,在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中,有写到曹操的罪名为:“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除忠害善,专为枭雄。”后汉书袁绍传 从这檄文本身就可以看出,“枭雄”显然是一个严重的贬义词。“枭”是恶鸟,“枭雄”是恶鸟之强,刘备所以被看作“枭雄”,这也很可能是其中一个解释。三国志蜀志刘备传注引魏书也说过:“刘备反覆难养,宜早图之。”所谓“反覆难养”,是指刘备生性反覆,难于驯服,如不早除,将遭反噬之祸。我想这也应该是对“枭雄”一词的最好注解。表现在政治上,刘备属于“恶鸟之强”的“枭雄”,在军事上,刘备也不是特别突出的军事家。“拙于用兵”、“多败少成”,这是来自曹操、孙权两方面对刘备所做的评语,也是从刘备以往的战争经历中得出来的。所有这些,都说明无论在政治还是在军事上,刘备都不是当时特别拔尖的人物,但为什么在鼎足三分中,却可以成为一国之主?当然,刘备自有他的长处,如“甚得众心”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便是其一。刘备所体现的人性矛盾,正是历史中真实刘备的本色体现。一方面,由于他微寒的出身,与下层百姓接触广泛,使他的性格中有淳厚、悲天悯人、善待百姓和爱憎分明的游侠性格;另一方面,幼年时期的商贩生涯,使其有着反覆难养的秉性,塑造了他韬晦、乃至狡诈以及残忍的一面。纵观历史,那些在乱世中崛起的、真正有所作为的开国之君,差不多都有几分这种骁悍之气。从汉高祖刘邦到唐太宗李世民,从宋太祖赵匡胤到明太祖朱元璋,均可称为枭雄。而在封建时代,枭雄与明君并非截然对立,而往往是同一君主的不同侧面。从公认的明君唐太宗身上,我们不正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麽?从刘备的屡战屡败,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不是一流的政治军事家;但从他的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我们又可以看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