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6/c0ec28fd-f390-4567-b53c-dd92cb772138/c0ec28fd-f390-4567-b53c-dd92cb7721381.gif)
![外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6/c0ec28fd-f390-4567-b53c-dd92cb772138/c0ec28fd-f390-4567-b53c-dd92cb7721382.gif)
![外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6/c0ec28fd-f390-4567-b53c-dd92cb772138/c0ec28fd-f390-4567-b53c-dd92cb7721383.gif)
![外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6/c0ec28fd-f390-4567-b53c-dd92cb772138/c0ec28fd-f390-4567-b53c-dd92cb7721384.gif)
![外国建筑史 复习资料.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9-12/26/c0ec28fd-f390-4567-b53c-dd92cb772138/c0ec28fd-f390-4567-b53c-dd92cb7721385.gif)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 国 建 筑 史(19世纪末叶以前) 建筑历史的研究对象是建筑的发展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讲述和阐释各时期建筑的产生、变化和衰亡,着眼于它们的历史意义。 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建筑。生产方式、国家形态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与建筑的变化息息相关。建筑时代风格反映着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反映着和它们相应的思想文化潮流。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也会渗透到建筑中去。建筑时代风格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建筑的材料、结构等技术条件。 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必定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一贯性。世界各国建筑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早、快和迟、慢之分。所以在建筑史的各个阶段,每个国家有它们自己的建筑特点。 外国古代史包括上古时期的五大文明地区的建筑(即奴隶社会的建筑、欧洲中世纪的建筑、15-18世纪的建筑及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外国古代史与外国近现代史是不可分割的,只是为了学习方便才分成两部分介绍。 五大文明:古华夏/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爱琴.第一篇奴隶制社会的建筑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建立之后开始的。 奴隶制社会里许多重大的建筑活动或多或少反映着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在奴隶制时代,埃及、叙利亚、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成就比较高,对后世影响比较大。埃及和波斯的建筑传统因历史的变迁而中辍。希腊和罗马的建筑,2000多年来,虽然有中世纪的曲折,基本上在欧洲一脉相承。欧洲人习惯于把希腊、罗马文化称为古典文化,把他们的建筑称为古典建筑。第1章 古代埃及的建筑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在这里产生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 埃及的领土包括上下埃及两部分。上埃及是尼罗河中游峡谷,下埃及是河口三角洲。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成为统一的奴隶制帝国,埃及的奴隶主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出来,民族公社没有完全破坏,公社成员受奴隶主奴役,地位同奴隶相差无几。因此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产生了强大的祭司阶层。皇帝的宫殿、陵墓以及庙宇因此成了主要的建筑物,它们追求镇慑人心的艺术力量。古埃及建筑史的四个主要时期: 第一、古王国时期。 公元前三千纪。反映着原始的拜物教,纪念性建筑物是单纯而开阔的。 第二、中王国时期。 公元前21-18世纪。皇帝的纪念物从陵墓向庙宇转化。 第三、新王国时期。 公元前16-11世纪,这是古埃及最强大的时期,频繁的远征掠夺来大量的财富和奴隶。皇帝纪念物从陵墓完全转化为太阳神庙。 第四、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建筑出现希腊、罗马因素。(1) 古王国时期陵墓“玛斯塔巴” 古埃及人迷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只要保护住尸体,三千年后就会在极乐世界里复活永生。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建造陵墓。 早在公元前四千纪,除了庞大的地下墓室之外,还在地上用砖造了祭祀的厅堂,其形式源于当时贵族的长方形平台式砖石住宅的模仿。内有厅堂,墓室在地下,上下有阶梯或斜坡甬道相连,后来的金字塔是从此发展起来的。多层金字塔 因为原始的宗教不能满足皇帝专制制度的需要,必须制造出对皇帝本人的崇拜来,皇帝的陵墓渐渐改变了形制。向高处发展的集中式纪念性构图萌芽了,最后形成了金字塔。 昭赛尔金字塔,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分为6层,高约60米。吉萨金字塔群 第四王朝3位皇帝的3座相邻的大金字塔,形成完整的群体,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代表。 包括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和大斯芬克斯。三大金字塔都是精确的正方椎体,形式单纯。 吉萨金字塔群,都是正方位,互以对角线相接,造成建筑群参差的轮廓。狮身人面像大斯芬克斯,大部分就原地的岩石凿出。(2) 中王国时期 中王国时期,埃及首都迁到底比斯,峡谷窄狭,不适合金字塔的建设。 皇帝陵墓新格局: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祀庙造在陡峭的悬崖迁,纵深布局,最后一进凿在悬崖里的石窟,墓室开凿在更深的地方。 这个时期皇帝崇拜渐渐摆脱原始的拜物教,比较复杂的宗教开始形成,祭祀庙宇中仪典的重要性超过了皇帝威力象征形象的重要性,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大约公元前2000年,在戴尔-埃尔-巴哈利造的曼都赫特普三世的墓,开创了新形制,为古埃及崖墓建筑的代表。建筑群有严正的纵轴线,对称构图的庄严性被认识到了;雕像和建筑物,院落和大厅作纵深序列布置。小金字塔是古王国传统的遗迹。哈特什帕苏墓 同悬崖联系更紧密,轴线更长,前沿有廊柱的平台,彻底淘汰了金字塔(3) 新王国时期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氏族公社的进一步解体,皇帝专制制度强化了,相应地,中王国时期,太阳神在天上取得了统治地位。 到新王国时期,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终于形成了。皇帝同高于一切的太阳神结合起来,被称为太阳神的化身。太阳神庙就成为皇帝崇拜的纪念性建筑物,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全国普遍建造。 庙宇形制 神庙的形制在中王国定型。太阳神庙也采用了这个形制,在门前增加一两对作为太阳神的标志的方尖碑卡纳克和鲁克索的神庙 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总长366m,宽110m。前后一共造了6道大门,而以第一道为最高大,它高43.5m,宽113m。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它的大殿内部净宽103m,进深52m,密排着134棵柱子。这座大殿里的柱子,细长比只有1:4.66,柱间净空小于柱径,制造了神秘、压抑人的效果。柱梁之间的交接非常简洁。承重构件与被负荷构件之间在视觉上是均衡的,艺术上很成熟。 鲁克索的阿蒙神庙的规模很大,总长大约260m。它没有完成,在两进院子之间现存7对20m高的大柱子,是原设计的大殿的中央部分。柱子形状比卡纳克的精致一些,但柱子上没有浮雕。阿布辛波 阿布辛波的石窟庙是典型的庙宇布局。它的最大特点是正面牌楼门和门前四尊雕像都是在悬崖上凿出来的。第2章 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这个地区的建筑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幼发拉底河和第格利斯河下游的,上游的和伊朗高原的。 在这个区域内,世俗建筑占着主导地位。虽然皇帝们也被神化,但宗教基本上是原始拜物教,所以,这里没有发展古埃及那种神秘的、威压人的建筑形制和艺术风格。两河下游的高台建筑,叙利亚和波斯的宫殿,尤其是壮丽的新巴比伦城,是这个区域里的代表性建筑成就。彩色斑斓的生土建筑两河中下游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重要建筑物大量使用土坯。山岳台 山岳台是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的多层高台,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坡道或者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这种高台建筑物,反映了人们对山岳或天体的崇拜。乌尔山岳台 古西亚乌尔(今伊拉克),约公元前2125年 两河流域下游古代建筑对以后影响最大的是它的饰面技术和相应的艺术传统。 起源和演变 为了保护土坯墙免受侵蚀,公元前四千纪,一些重要建筑物的重要部位,趁土坯还潮软的时候,楔进长约12cm的圆锥形陶钉。陶钉密密挨在一起,底面形同镶嵌,于是将底面涂上红、白、黑三种颜色,组成各式各样图案。墙的下部最易损坏,所以多在这部位用砖或石板贴面,做成墙裙。于是,在墙裙上作横幅的浮雕成了这一地区古代建筑的又一个特色。玻璃砖 土坯墙的保护和建筑物的彩色饰面因为有了琉璃砖而大大提高了一步。琉璃砖防水性能好,光泽美丽。公元前6世纪前半叶建设起来的新巴比伦城,重要的建筑物大量使用玻璃砖贴面。新巴比伦城的伊什达城门的构图是在大墙面上均匀地排列一两种动物像,简单地不断重复。伊什达城门 古西亚新巴比伦城(今伊拉克),约公元前575年巴比伦城 巴比伦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它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早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在古巴比伦国最出色的国王汉谟拉比死后,巴比伦不断受到外族的进攻,历经了500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领导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重建的巴比伦城成为西亚贸易文化中心,城市人口达到10万。然而,88年后,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人彻底毁灭。随着巴比伦王朝的覆灭,显赫一时的古城巴比伦,也日渐消失在荒草之中了。 城市跨幼发拉底河两岸,筑有两重城墙,内城有9座城门,主要大道达7.5米,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神面,成排列布局。宫殿附近时巴比伦城的正门伊什达门。神庙正对夏至日出方向,以此为中心确定全城规划布局系统。 传说中的空中花园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据传,尼布甲尼撒为了取悦于其在米底亚长大并对山景怀有深厚感情的王后或者是妃子而建造了空中花园。 第三章爱琴文化的建筑爱琴海的岛屿上和沿岸地区,在公元前三千纪时曾经有过相当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它的中心先后克里特岛和巴尔干半岛上的迈西尼。爱琴文化的建筑同埃及的互有影响。爱琴文化也被一些人称为希腊早期文化。 克里特岛的建筑,主要类型有住宅、宫殿、别墅、旅舍、公共浴室和作坊等。克诺索斯的宫殿位于一个不大的丘阜上,平面布局相当杂乱,空间复杂。宫殿里广泛使用圆柱,柱子最大的特点是上粗下细。这种柱子流行于爱琴海各地,影响到早期的希腊建筑。爱琴文化的城市迈锡尼 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成为爱琴世界的中心。迈锡尼主要的城市建设是城市核心的卫城。卫城里有宫殿、贵族住宅、仓库、陵墓等,外包城墙。 卫城是迈锡尼建筑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它不仅具有城堡的作用,而且是一个城邦的中心,它是以后希腊古典时代卫城建筑的先导。卫城一词来自西方,是指建在高处城邦国家的都城,利于防守。一般卫城内部建有宫殿、神庙、粮库、卫兵住所与水源等。在雅典、迈锡尼城和本溪市五女山等地都有卫城,其中雅典卫城是比较著名的卫城之一。 狮子门建于公元前13501300年。该门由独石建成门柱,可供骑兵和战车通过。门上过梁是块巨石,重达20吨,中间比两头厚,在巨石的门楣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叠涩券,用以减少门楣的承重力,中间镶着一块三角形的石板,三角形叠涩券中嵌入一块雕着双狮的三角形的石板浮雕。 第四章古代希腊的建筑 公元前8世纪起,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的岛屿上建立了很多小小的奴隶制城邦国家。她们向外移民,又在意大利、西西里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许多国家。她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总称为古代希腊。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影响着欧洲2000千多年的建筑史。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的艺术形式的完美。 古希腊建筑史分4个时期: 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 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 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 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建筑的黄金时代。第一节圣地和庙宇的演进公元前8-6世纪,是初期奴隶制产生时期,这个时期里许多平民增强了对抗氏族贵族的力量,得到了相当大的胜利,平民获得比较多的政治权利,建立了共和政体。 古希腊的建筑就是在平民与氏族贵族的斗争中形成的,反映着平民文化的胜利。 这个时期的建筑历史的主要内容是:圣地建筑群和庙宇形制的演进,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渡和柱式的诞生錒圣地建筑群的演进 在平民取得胜利的共和制城邦里,氏族部落被地域部落取代,民间的守护神崇拜就代替了祖先崇拜。民间的自然圣地,也发达起来。圣地周围陆续造起了竞技场、旅舍、会堂、摊贩敞廊等等公共建筑物。圣地建筑群追求通自然环境的协调,构成活泼的建筑景色。建筑群中心建造守护神庙来统一全局。 德尔斐的阿波罗圣地就是这类圣地代表。是献给知识、光明、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古希腊人用戏剧、辩论、诗歌朗诵以及大型运动会纪念他。 神圣的圣地充满生活气息。 庙宇形制的演进 在民间自然神的圣地里,祭祀不再在贵族住宅内进行,各种活动露天化。庙宇作为公共纪念物,占据建筑群的高处。 围廊式的庙宇形制逐渐形成。柱式的演进从木建筑到石建筑的过渡,对古希腊纪念性建筑的形式的演化有很重要的意义。木建筑易腐朽、失火,逐渐被石建筑替代。柱式: 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形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长时期里,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结合上。公元前6世纪,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 成套的做法,这套做法以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两种柱式 有两种柱式同时在演进。一种是流行于小亚细亚先进共和城邦里的爱奥尼式,一种是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寡头制城邦里的多立克式。 爱奥尼式比较秀美华丽,比例轻快,开间宽阔,反映着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平民们的艺术趣味。多立克柱式沉重、粗笨,反映着贵族寡头的艺术趣味。人体的美与数的和谐 古希腊神话所反映的平民的人本主义世界观,深深影响着柱式的发展。这个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是:人体是最美的东西。 柱式中的度量关系,就模仿人体的度量关系。这体现了希腊人对人体的审美观。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在希腊,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柱头是简单的道理圆锥台,没有装饰。 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径与柱高的比例是1:5.5;开间比较小,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4或6:1。多立克柱雄健有力,象征男性美,又被称为男性柱。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 爱奥尼克柱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有柱础,比例修长,柱高是其直径的910倍,柱身有24条凹槽,棱上有圆面。 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富有曲线美。外形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人柱;爱奥尼克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它四个侧面都有涡卷形装饰纹样,并围有两排叶饰,特别追求精细匀称,显得非常华丽纤巧。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忍冬草形象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 科林斯柱式装饰性更强。希腊三柱式柱头古希腊柱式后来被罗马人继承,随罗马建筑而影响全世界的建筑。 雅典与雅典卫城雅典 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的阿提卡半岛,有良好的港湾、丰富的矿产,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及航海业的发展,平民阶层力量强大,与统治者展开了不懈斗争,城市中出现民主化倾向。雅典城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起来,改成背山面海,城市按地形变化而布置。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中心是卫城,城市发展到卫城西北角形成城市广场,最后形成整个城市。 广场是群众集聚的中心,有司法、行政、工商业、宗教、文娱交往等社会功能。为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坊。雅典卫城 雅典城最杰出的就是它的卫城。卫城一直是军事、政治及宗教中心。波希战争中,原来的城市被洗劫一空。战后重建时,军事意义消失,主要把它作为宗教中心与公共活动场所,作为雅典帝国强盛的纪念碑。 雅典卫城在城内一个陡峭的山顶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最宽处为130米,建筑物分布在平台上,山势险要,只有西边一个上下通道。 作为古希腊建筑的的代表作,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这些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的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文明、神话、宗教在希腊兴盛了一千多年。阿克罗波利斯包含四个古希腊艺术最大的杰作巴特农神庙、通廊、厄瑞克修姆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被认为是世界传统观念的象征。” 雅典卫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第一,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炫耀它的霸主地位; 第二,把卫城建设成为全希腊的最重要的圣地,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来,以繁荣雅典; 第三,给各行各业的自由民工匠以就业的机会,建设中限定使用奴隶的数量不得超过工人总数的25%; 第四,感谢守护神雅典娜保佑雅典在坚苦卓绝的反波斯入侵战争中赢得的辉煌的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工匠的积极性很高。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写到卫城建设时说:“大厦巍然耸立,宏伟卓越,轮廓秀丽,无与伦比,因为匠师各尽其技,各逞其能,彼此竞赛,不甘落后。 雅典作为最民主的城邦国家,卫城发展了民间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为了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主要建筑物贴近西、北、南三个边沿。 卫城山门:卫城西端陡坡上,是卫城的入口,为了因地制宜,做成不对称形式。主体建筑为多立克柱式。屋顶由于地面倾斜分两段处理,以使前后两个立面造型一致。内部采用爱奥尼柱式,装饰华丽。从山门口就可以看到雅典卫城的中心雅典娜女神铜像。 胜利神庙位于卫城山门南边的一个向西突出的陡崖上。山门两侧不对称,由南边的胜利神庙取得均衡。它的柱子上面雕刻的浮雕主要是表现希腊人打败波斯入侵者的战争场面。起着铭记、激励和炫耀其强大的作用。 帕提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坐落山上的最高处,在雅典的任何一处都可望见 。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它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 帕提农神庙是整个雅典卫城建筑群的中心。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外貌看,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作了许多创新,事无巨细皆精益求精,由此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几个突出其中心的做法:1.位于卫城的最高处,距山门也有很好的观赏距离。2.体量巨大,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庙宇,庙内的柱子比一般多立克柱式要修长。3.是卫城上唯一的围廊式庙宇,形制最隆重。4.是卫城最华丽的建筑物,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山墙尖上的装饰是金的,庙宇内的雕刻是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刻作品。 伊瑞克提翁神庙 传说这里是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东为争做雅典保护神而斗智的地方,是雅典卫城建筑中爱奥尼样式的典型代表,建在高低不平的高地上,各个立面变换很大,但是构图完整。它的形式是最奇特的,前无古人,建筑设计非常精巧。伊瑞克提翁神庙 是雅典卫城建筑中爱奥尼亚样式的典型代表,此为女神像柱廊。伊瑞克提翁神庙和帕提农神庙形成鲜明对比:1.柱式:爱奥尼和多立克柱式风格的对比;2.形体:不对称、符合的形体和对称、单纯的建筑形体对比3.建筑风格:活泼轻巧与凝重庄严的对比4.色彩:色彩淡雅和金碧辉煌的对比5.伊瑞克提翁神庙朝南的石墙和帕提农神庙北边的柱廊对比。 这些对比处理,使整个卫城的建筑群更丰富生动。第四节开拓新领域 公元前4世纪,自由民民主制度瓦解,马其顿统一希腊,后来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1年罗马人统一地中海地区,这个时期叫做希腊化时期或希腊晚期。 东西方经济文化大交流,建筑领域扩大,类型增多,结构和施工技术都有进步,艺术手法丰富。爱奥尼柱式以其华贵,成了主要的柱式。剧场和会堂 在公共建筑的形制方面,这时期最大的成就是露天剧场和室内会堂。如埃比道拉斯剧场等。公元前350年麦迦洛波里斯的剧场,直径达140m。座位沿三面排列,逐排升起。室内的柱子都按以讲台为中心的放射线排列,不致遮挡讲台的视线。从剧场和会堂看,这时期的建筑物在功能方面推敲深入,对声学有了初步认识。宗教建筑物的新形制 城邦瓦解之后,守护神的庙宇失去了政治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代替庙宇成了城市的中心。祭坛发展为独立的建筑物。帕迦玛庙斯祭坛是当时最大、最华丽的。它建在高于城市270m的高地上。(图4-21) 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 集中式建筑物是新的形制,它们的代表是雅典的奖杯亭和莫索列姆陵墓。这两座建筑物分别是纪念富翁的荣誉和君主的权威的。(图4-22)市场敞廊和叠柱式 早在古典时期,城市市场边沿就有敞廊。以长条形居多,偶尔有两端凸出的。许多敞廊是两层的,采用叠柱式,下层用粗壮质朴的多立克柱式,上层用颀修华丽的爱奥尼柱式。(图4-23)街坊和住宅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典时期曾经以方格形道路网为基础规划,为的是给公民以平等的居住条件。古典盛期,雅典住宅十分简朴。第五章 古罗马的建筑古希腊晚期的建筑成就由古罗马直接继承,古罗马劳动者把它向前大大推进,达到了世界奴隶制时代建筑的最高峰。罗马本是意大利半岛中部西岸的一个小城邦国家,公元前5世纪起实行自由民主的共和政体。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了全意大利,向外扩张,到公元前1世纪末,统治了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的广阔地区。北面包括高卢(相当现在的法国、瑞士的大部以及德国和比利时的一部分),南面包括埃及和北非。公元前30年起,罗马建立了军事强权的专政,成了帝国。古罗马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伊达拉里亚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 传说公元前8世纪罗慕路斯建立罗马城,并开创了王政时代。公元前6世纪形成奴隶制国家。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和拱券结构方面成就突出。2.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10年公元前30年) 公元前510年建立共和国,并以武力征服北非、马其顿、希腊等地。战争中掠夺和聚集了大量财富和劳力,在公路、桥梁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发展世俗的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等。3.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经苏拉独裁、凯撒独裁后,公元前30年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帝,共和国制瓦解,开始了帝国时期。兴建歌功颂德的凯旋门、纪功柱和广场、神庙。从公元395年开始,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建都在君士坦丁堡,后发展为封建制的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建都于罗马城,于公元476年灭亡。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 是罗马建筑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混凝土大大促进古罗马券拱结构发展的是良好的天然混凝土。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活性火山灰,加上石灰和碎石之后,坚固不透水。摆脱承重墙筒形拱和穹顶需要承重墙符合,造成建筑物空间封闭单一。公元1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十字拱,只需要四角支柱,建筑空间得到解放。十字拱突破了承重墙的限制。拱顶体系拱顶组合成体系,平衡侧推力。(图5-1)肋架拱肋拱架的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分为承重和围护部分,减轻拱顶,节约材料,并且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承重墙。 木桁架 木桁架已经会分辨受拉构件和受压构件,并且采用了节点构造方法和形式。 墙 为了支承拱顶和穹顶,抵御侧推力,墙垣很厚。 施工能力 古罗马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建筑施工上的奇迹。尼姆城的输水道,跨过戛合河谷,有275m长的一段架在3层叠起来的连续券上,最高处有49m,最大的券跨度达24.5m。柱式的发展与定型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根据新的审美要求和技术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他们完善了科林斯柱式,广泛用来建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建筑物,并且创造了一种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上爱奥尼柱头的混合式柱式,更加华丽。他们改造了希腊多立克柱式,并参照伊特鲁里亚人传统发展出塔斯干柱式。这两种柱式差别不大,前者檐部保留了希腊多立克柱式的三陇板,而后者柱身没有凹槽。爱奥尼柱式变化较小,只把柱础改为一个圆盘和一块方板。塔斯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和混合式,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称为罗马的五种柱式。其风格的差异远比希腊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的差异为小,因而失去了鲜明性。罗马人创造了新的柱式组合,最重要的是券柱式。柱式和拱券相结合的一种结构形式,柱式不起结构作用,拱圈作承重结构,柱式成为壁柱只起装饰用途。墙上贴装饰性的柱式,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建筑十书古罗马建筑在理论方向,形成了系统的建筑理论体系,以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为主,成为自文艺复兴以后三百多年建筑学上的基本教材。 建筑十书是奥古斯都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学的著作。建筑十书的成就有:第一,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第二,系统总结了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第三,全面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第四,P68.建筑十书的缺点除了科学本身发展水平的历史局限外,主要是:第一,忽视共和末期以来的券拱技术和天然火山灰混凝土重大成就;第二,对柱式和一般的比例规则,作了过于苛细的规定;第三,文字有点晦涩,有些地方语焉不详。罗马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共和时期的罗马广场为市民聚欢的公共活动性质,到了帝国时期,帝国广场改变了性质,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雕像开始占据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又逐渐由开场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共和广场上的建筑物强调自我突出,而帝国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每个空间都有柱廊连接,端部的主要建筑起主要装点作用。帝国广场群的设计手法是每个帝皇的广场建筑群与另一个帝皇的广场建筑群在用地上彼此垂直相交,以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组成完整的整体,柱廊联系、过渡各个空间。罗马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平面 这样的设计手法使这些不同时间修建的建筑物之间建立了内在的秩序。广场群辉煌开阔,明朗有秩序,由巨大的建筑物构成巨大的空间。 帝国广场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奥古斯都广场建于公元前42年公元前2年,没有社会和经济活动意义,纯粹是为帝皇歌功颂德而建。方形的广场有又深又长的门廊,还有个平台伸展成半圆形的祭坛。 图拉真广场图拉真Traiano,罗马五贤帝之一,他在位期间的业绩显著,减税,贷款扶农和设立孤儿基金会,在他手中罗马帝国的疆土达到极限。广场上近40米高的图拉真圆柱是保存最好的古迹了。 图拉真广场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正门是3跨凯旋门,进门后是120*90米广场,广场中立图拉真青铜像,两侧长廊各有圆厅,广场底部是巴西利卡。巴西利卡之后是24*16米的小院子,中央立高达35米的记功柱。穿过院子是一围廊式院子,内有崇拜图拉真庙宇,是广场艺术高潮所在。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浮雕层层跃进,画面连续,似无止境,却又富于动感,展开后的总长度达200米图拉真柱,最大直径达3米,柱顶有一座带圆形阳台的小阁楼,顶端原站立着图拉真的黄金雕像,中世纪时期丢失,后换上圣彼得的雕像。 图拉真广场一连串空间的纵横、大小、开间的变化反映了用建筑手法造成神秘威严的气氛来神化皇帝的设计思想。从形式上来看,古代罗马的建筑已经和现代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剧场的设计,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而且逐排升起,观众进入剧场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处到达各区的座位,即使观众人数众多,也可以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台前是乐池,后面是演员的化妆室。大角斗场长轴188米,短轴156米,观众席大约60排座位,可容58万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为了架起这一圈观众席,它的结构是真正的杰作。运用了混凝土的筒形拱与交叉供,底层有土圈灰华石的墩子,平行排列,每圈30个。底层平面上,结构面积只占六分之一,在当时是很大的成就。 这座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和形式三者和谐统一,成就很高。它的形制完善,在体育建筑中一直尚用至今,并没有原则上的变化。它雄辩地证明着古罗马建筑所达到的高度,古罗马人曾经用大角斗场,象征永恒,它是当之无愧的。万神庙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是罗马城的万神庙(Patheon,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在现代结构出现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早期的万神庙也是前柱廊式的,但焚毁之后,重建时,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型制。新万神庙是圆形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它中央开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象征着神和人的世界的联系,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 穹顶用混凝土及砖浇筑制成。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厚1.5米 ,并且厚墙上开有壁龛,龛上有暗券承重,龛内置放神像。神像外部造形简洁,内部空间单一完整,几何形状明确单纯,饱满的半球形状可谓“宇宙的模型”。在圆形洞口射入的光线映影之下宠伟壮观,并带有神秘感,室内装饰华丽,堪称古罗马建筑的珍品。公共浴场古罗马时期的公告浴场具有重要的用途,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商店等都组织在浴场里,形成一个重要的多用途的建筑群。三世纪时,十字拱和拱券平衡体系的成熟,把古罗马建筑又推进了一步。卡拉卡拉浴场是其代表作之一。卡拉卡拉浴场卡拉卡拉浴场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浴场总体为575363卡拉卡拉浴场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米,中央是可供1600人同时沐浴的主体建筑,周围是花园,最外一圈设置有商店,运动场,演讲厅以及与输水道相连的蓄水槽等。主体建筑为228115.82米的对称建筑物,内设冷、温、热水浴三个部分,每个浴室之外都有更衣室等辅助性用房。结构是梁柱与拱券并用,并能按不同的要求选用不同的形式。 室内装饰华丽,并设有许多凹室与壁龛。建筑功能、结构与造型在此是统一的,并创造了动人的空间序列。卡拉卡拉浴场功能完善,内部空间简洁多变,开创了内部空间序列的艺术手法,结构十分出色。 浴场对18世纪后欧洲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组织有很大的影响。 住宅与宫殿罗马城市居住建筑大体分两类,一类是沿袭希腊晚期的天井式的或称明厅式的独家住宅,另一类是公寓式的集合住宅。 天井式住宅天井式住宅的中心是一间矩形的大厅,屋顶中央有一个露天的天井口。雨水下注,地上相应有一个池子。如庞贝银婚府邸天井。(图5-18)公寓公寓兴起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公寓决定了城市大部分地区的面貌。多层公寓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里毕竟是有生命力的。(图5-20)山坡住宅意大利本土的城市里的山坡住宅,背风向阳,是当时的高级住宅。几进院子放在几个高度不同的平台上,形成所谓台阶式住宅。巴拉丁山宫殿罗马皇帝的宫殿大多集中在巴拉丁山。它是罗马城最古老的核心,到帝国初期,山上是上流社会的居住区。阿德良离宫阿德良离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物堆砌装饰,极为奢华。戴克利乌姆宫4世纪初,皇帝戴克利乌姆建造了一所离宫。它的布局极象罗马的军事营垒,四面有高墙和碉楼。十字形的道路把它分成四部分,分别是陵墓、庙宇、寝宫和朝政机构。它占地面积是东西大约174m,南北大约213m,敞廊使用了连续券廊。(图5-21)古罗马建筑对以后的欧洲的、美洲的甚至全世界的建筑,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主要因为:第一,罗马建筑主要是为世俗的现实生活服务的,建筑类型多,形制成熟;第二,罗马建筑的结构技术十分杰出;第三,艺术手法十分丰富。古罗马成为世界建筑史最有创造力的时代之一。第三篇 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的封建制度是在古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395年,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东罗马帝国建都在黑海口上的君士坦丁堡,名为拜占庭,从4世纪开始封建化。47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经过漫长的战乱时期,西欧形成了封建制度。 直到14-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的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着统治地位,生产范围狭窄,欧洲四分五裂。建筑不能为狭窄的自然经济容纳,深深影响了建筑的发展。10世纪之前,欧洲文化很不发达。欧洲封建制度主要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基督教。基督教早在公元4世纪古罗马帝国晚期,就已经盛行。它在中世纪分为两大宗,西欧是天主教,东欧是正教。教会不仅统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甚至控制着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成了最高的权威。封建分裂状态和教会的统治,对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发展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宗教建筑在这时期成了唯一的纪念性建筑,成了建筑成就的最高代表。封建分裂时期的欧洲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强烈的地方建筑风格。尤其是民间居住建筑,极其活泼自由地适应了千变万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10世纪之后,城市经济逐渐恢复,建筑开始复苏,世俗文化也重新发展起来。第六章拜占庭的建筑5-6世纪,拜占庭是一个强盛的帝国。7世纪之后,由于封建分裂状态,拜占庭帝国瓦解,后来被土耳其人灭亡。 在封建前期,拜占庭文化适应着皇室、贵族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的要求,世俗性很强。它的建筑在罗马遗产和东方丰厚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体系。4-6世纪,是拜占庭建筑最繁荣时期,建造了一些庞大的纪念性建筑物。从7世纪起,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却趋向统一。同时,阿尔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建筑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第一节穹顶和集中式形制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4个或者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这种形制主要在教堂建筑中发展成熟。 在罗马帝国末期,东罗马和西罗马一样,流行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5-6世纪,集中形制的教堂逐渐增多。东正教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强大的帝国需要纪念性建筑物。因此,之后盛行正教的东欧的教堂的基本形制都是集中式的。穹顶与帆拱集中式教堂的决定性因素是穹顶。拜占庭的穹顶技术和集中式形制是在波斯和西亚的经验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做法是,在4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4边发券,在4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重量完全由4个券下面的柱墩承担。这个结构方案不仅使穹顶和方形平面的承接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而且把荷载集中到4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连续的承重墙。它对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鼓座:在水平切口上砌一段圆筒形的鼓座,穹顶砌在鼓座上端。帆拱: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帆拱、鼓座和穹顶,这一套拜占庭的结构方式和艺术形式,以后在欧洲广泛流行。穹顶的平衡穹顶向各个方向都有侧推力。拜占庭匠师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四面对着帆拱下的大发券砌筒形拱来抵挡穹顶的推力。希腊十字式这种教堂,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得名为希腊十字式。叙利亚的一些巴西利卡式教堂,划分为许多正方形的间,逐间用穹顶覆盖。例如君士坦丁堡的阿波斯多尔教堂和以弗所的圣约翰教堂。(图6-4)还有一种形制,用穹顶代替中央穹顶四面的筒形拱,来平衡中央穹顶,并用鼓座举起,外观显现出一簇5个穹顶,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在拜占庭集中式正教堂的形制发展中,结构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所有帝王在此加冕。教堂集中式布局,结构体系成就非凡,内部空间统一又多变,装饰色彩灿烂夺目,并且利用空间、光线的效果达到了神秘、肃穆的宗教气氛,是建筑史辉煌的一笔。东欧小教堂外形有改进:穹顶逐渐饱满,统帅整体称为中心,比早期的穹顶更舒展均匀。第七章 西欧中世纪建筑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 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封建制建筑大体上分二个时期: 一、10-12世纪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 二、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罗马风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廷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包括古罗马迁都后帝国西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长达三百余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 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一度统一后又分裂成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和英格兰等十几个民族国家,并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时的经济属自然经济,社会秩序较稳定,于是,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各国发展起来。这时的建筑除基督教堂外,还有封建城堡与教会修道院等。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拉丁十字的巴西利卡。早期的教堂的建筑者主要是修道士,教堂不事装饰,也不讲求比例,反对偶像崇拜,连耶稣基督的雕像都没有。墙垣和支柱十分厚重,砖筑很粗糙,沉重封闭,毫无生气。 后期,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和兴起,出现了由世俗工匠建造的城市教堂,表现出追求感性美的强烈愿望。教堂内的装饰逐渐增多,追求构图完整统一,教堂的整体和局部的匀称和谐等也大有进步、砌工精致多了。哥特式建筑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建筑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商业和逐渐活跃,在一些交通要道、关隘、渡口及教堂和城堡附近,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工人与商人聚集起来的城市,并从封建领主和教会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但反映城市经济特点的城市广场、市政厅、手工业行会等也不少,市民住宅也大有发展,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哥特式教堂结构特点:1.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为框架式。2.使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和骨架券一起使整个教堂结构近于框架式体系。3.全部使用尖券和尖拱。所有细部都用尖券代替半圆券。一系列的结构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发生重大变化,成就辉煌。哥特式教堂的形制特点:基本上是拉丁十字式平面中厅不宽,却很长尖拱券和骨架券有很强的向上升腾的动势几乎没有墙面,窗子很大,用彩色玻璃镶嵌垂直突出,形态轻巧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早期:巴黎圣母院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125米,可容近万人。东端有半圆形通廊。中厅很高,是侧廊(高9余米)的三倍半。结构用柱墩承重,使柱墩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顶,飞扶壁等。正面是一对高60余米的塔楼,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又把三段联系起来。正中的玫瑰窗(直径13米)西侧的尖券形窗,到处可见的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是哥特建筑的特色。特别是当中高达90米的尖塔与前面的那对塔楼,使远近市民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上举目可见。“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志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内部中厅宽约15米,高约43米,由于起伏交错的尖形肋骨交叉拱与把柱墩造成束柱的样面,看上去比真实的还要高科隆主教堂始建于1248年,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平面14384米,西面的一对八角形塔楼建于1842-1880年,高达150余米,体态硕大。教堂内外布满雕刻与小尖塔等装饰,垂直向上感很晚期:威尼斯总督府威尼斯总督府是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建筑物之一。平面式四合院式,南面临海,构图极富独创性强。总督府的主要成就在南立面和西立面的构图。立面最高约25米,分为二层。第一层券廊,圆柱粗壮有力。最上层的高度约占整个高度的二分之一,除了相距很远的几个窗子之外,全是实墙,墙面用小块的白色和玫瑰色的大理石片贴成斜方格的席纹图集,没有砌筑感,从而消除了重量感。这一处理方式,虽然受到伊斯兰建筑的影响。这个立面构图极富独创性,奇光异影,世界建筑史中几乎没有可以类比的例子。它们好像是盛妆浓饰的,却又天真纯朴,它们好象是端庄凝重的,却又快活轻俏,似乎时时在变化着它的性格。第9章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法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历史特点: 国王在15世纪末就在城市资产阶级支持下抑制了贵族,统一了全国,建成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王权逐渐在各方面加强了影响,资产阶级建立的新的思想文化被利用来建立宫廷化。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天火之谜教案苏教版
- 申请补助申请书
- 二零二五年度路灯照明工程灯具回收利用合同3篇
- 2025年度建筑安全防护设施租赁合同范本
- 房租申请书范文
- 二零二五版能源项目合作居间服务协议2篇
- 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与创新方向分析讲座
- 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书
- 2025年度国际电影节制片人合作意向书
- 2025年度仓储柜子租赁与维护服务合同
- GB/T 16475-1996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
- GB 4706.20-200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滚筒式干衣机的特殊要求
- 无纸化会议系统解决方案
- 佛教空性与缘起课件
- 上海铁路局劳动安全“八防”考试题库(含答案)
- 《愿望的实现》教学设计
- 效率提升和品质改善方案
- 中山大学抬头信纸中山大学横式便笺纸推荐信模板a
- 义务教育学科作业设计与管理指南
- 《汽车发展史》PPT课件(PPT 75页)
- 常暗之厢(7规则-简体修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