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 题 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婚姻风俗 清末民初 反对包办婚姻 主张婚姻自主 殡葬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 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社交礼仪 民国初 握手和鞠躬取代跪礼 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近代服饰 清代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后 西装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现代服饰 20c50年代 60年代中期 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主 6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军装和 干部服 盛行 改革开放后 从封闭走向开放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中国菜系 鲁 粤 川 淮扬菜影响最大 统称四大菜系 西餐传人 鸦片战争后 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影响 西餐常用原料 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受欢迎 居室建筑的演进 传统建筑 地域差别大 北方以四合独院为主 中西合璧 鸦片战争后 在上海租界出现西式住房 新式住宅 20c30年代 京津等地出现住宅完全欧化 习俗风尚的变革 男子 女子 旗袍 例2 番菜争推一品香 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 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 a 明朝b 清朝c 民国d 新中国 题组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答案 d b 例1 有关右图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 错误的是 a 孙中山设计的 定名中山装b 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 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d 出现于19世纪末期 例3 戊戌变法时期 有人作诗日 大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裁作短衣裳 腿跟形式先融化 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倡导婚姻自由b 易服 废止缠足c 全盘西化d 反清革命 例4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 洋帽洋衣洋式鞋 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 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 服饰的西化b 洋货倾销中国c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 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答案 b c 一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1 原因 1 鸦片战争后 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 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 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 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 富商 洋行职员 留学生等仿效西方 开风气之先 3 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 如维新派人士倡导的不缠足运动 在婚姻 家庭关系上主张平等 自由等 4 政府的政策以及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如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法令 政策等 从根本上说 首先是由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 经济 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 然后中国在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结果 疑难突破 2 特点 1 受西方影响明显 2 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 发展不均衡 如在空间范围上 开放口岸 都市变化快 大 广大农村 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 小 从主体上看 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 农民接受较慢 不平衡 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也不平衡 如 服饰 类的变化大于 居住 饮食 类的变化等 4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 又有东西文化交融 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3 影响 1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 增添了新内容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 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 例5 千龙网曾披露 从大脚到多变 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 的文章 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 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 西方文化传人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 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成为国家的主人 a b c d 答案 b 例6 1912年3月2日 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 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 有大人 老爷等名称 受之者 增惭 施之者 失体 义无取焉 嗣后各官厅人员 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日先生 日君 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些称谓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 西方观念的影响b 政治制度的变革c 领袖的个人决策d 底层民众的呼声 答案 b 例7 1869年 教会新报 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 虽经此例 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 女归女医 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虽已开放 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例8 民国时期 民间多因循传统 视农历正月初一为 元旦 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 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a 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 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 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 西方节日融人了中国文化元素 答案 a d 请回答 1 判断图 图 图 各反映的历史时代 2 图 的着装一时成为中国时尚 可能是受到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哪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的影响 例9 阅读下列材料 图 长袍马褂图 西装图 列宁装 答 2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的签订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图 红卫兵服装图 穿毛料大衣的皮尔 卡丹走在北京街头 3 判断图 图 各反映的历史时代 4 说明图 图 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根源分别是什么 答 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 思想上 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打破了个人崇拜 审美多元化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考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马车 轿子 传统代步工具 人力车 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以平 津 沪最多 自行车 19c中后期传人中国 20世纪初逐渐普及 电车 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汽车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轮船 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火车 19c末20c初 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飞机 20c20年代民航事业起步 30年代中期形成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 交通运输快速发展 特点 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显著 在乡村迟缓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更新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邮政事业 19世纪中叶仍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邮路通信 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 1896年正式办理 辛亥革命后 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1949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电信事业 有线电报 1877年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 无线电报 1906年创办 电话 1882年 电话传人中国 民国成立后 线路与营业局 所继续增加 20c80年代后 通信技术和网络发展迅速 2003年 电话用户数居世界第一 电报 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 b c d 例1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据 上海研究资料 该表反映了上海 题组二 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 答案 a 注 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二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原因及影响1 特点 1 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铁路 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 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 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疑难突破 2 原因 1 外因 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 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 控制清政府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2 内因 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 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 影响 1 积极方面 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有利于近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 消极方面 有利于列强的政治 经济侵略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 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例2 1898年 袁世凯为向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 不料 慈禧仅试坐一次就把它打入冷宫 弃置不用了 原来 汽车解决不了 尊卑 问题 司机不但坐在慈禧前面 而且还和她 平起平坐 有伤 体制 最终被闲置起来 这一事件反映了 a 汽车的使用在中国受到封建意识的阻碍b 汽车的引进受到中国上层社会人士的普遍抵制c 汽车的引进不符合中国的国情d 汽车的推广受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 答案 a 例3 轮船 火车等交通工具传人中国 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促进了人口流动 信息交流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减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a b c d 例4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 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 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 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 进步 应包括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内地与西北 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 b c d 答案 a a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 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993年 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 我国互联网用户已居世界第二位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大众报业的发展 西人办报 19世纪40 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 国人办报 1873年汉口出版 昭文新报 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中 中外纪闻 强学报 时务报 影响最大 广播影视的普及 广播事业 第一座广播台 1923年 由英美报商创办的 大陆报 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在上海正式开播 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7年 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 1928年 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电影事业 电视事业 首映 1896年8月中国首次放映电影于上海 民国时期 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电视事业 特点 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 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1958年5月1日 北京电视台试播 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78年5月 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互联网 例1 1919年 京报 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 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 图文并茂 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 传播时事新闻 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 舆论监督 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 通达民情 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大众传媒的更新 题组三 答案 b 例2 1909年 大公报 上的一篇文章称 第一是开眼界 可以当作游历 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 真如同身历其境 亲眼所见一样 时常看看 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使人们 开眼界 的是a 电视b 电影c 报纸d 广播 例3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 www m1905 com bbs 网址设置为 1905 的寓意是 a 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 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c 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 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答案 b b 例4 1932年 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中国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在张学良将军的资助下从上海搭乘轮船赴美参加奥运会 刘长春在洛杉矶受到当地华侨热烈欢迎 当时传播这一消息可运用的媒介有 电话 电视 网络 电报a b c d 答案 d 一 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1 报刊业走向繁荣 它的影响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报刊成为宣传改良 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发挥着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成为中共向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 各种报刊真实 及时 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信息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 影视事业的发展 它的影响有 电影和电视作为传播媒介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它奇妙的教化功能 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疑难突破 3 互联网的神奇魅力 它的影响有 1 它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 文字 图像 声音兼备 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 浏览报刊 看电影 看电视 听音乐 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 互联网都能办到 而且价格低廉 2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 双向传受 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 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 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以实现 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 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3 通过互联网 人们可以更主动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纹绣学员合同协议书模板
- 兼职协议合同
- 学校油漆翻新合同协议书
- 自动扶梯合同增补协议
- 饮用水改造合同协议书
- 接口协议合同
- 货物承运合同协议书范本
- 学员安全协议合同
- 检测合同保密协议
- 网络代销协议合同书
- 退费账户确认书
- JCT587-2012 玻璃纤维缠绕增强热固性树脂耐腐蚀立式贮罐
- 个人养老金涉税政策
-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宣贯
- (初级)心理治疗师历年考试真题汇总整理(含答案)
-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说课课件(二)
- 电磁阀的原理与结构
- 审计报告XX(中国)能源审计报告
- 典范英语2b课文电子书
- 部编初中语文培训:部编语文教材解读及自读课文和语文知识教学建议教学课件
- 2022新能源区域集控中心建设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