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呈现方式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呈现方式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呈现方式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呈现方式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呈现方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呈现方式研究 摘 要 摘 要 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材是关键。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呈现方 式。论文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念界定,国内外教材编撰的理论研究综述。语文教材呈现方式,就是语 文课程内容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即在“教什么”确定的情况下“用什么去教”的决断, 提供哪些资源以及如何组织,是其面对的主要问题。我国语文教材呈现方式的理论研究及 实践,主要局限在教材的编排体系和体例;2000 年以来对国外语文教材的评介与翻译,给 我们展现了语文教材呈现方式的多采景观。 第二部分,“苏教版”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述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中,“苏教版”和“人教版”使用面较广。这两种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各有追求,但 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需要研究者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和检验,加以不断的完善。 第三部分,外国母语教材呈现方式的评述和借鉴。分别考察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几部 语文教材。美国语文教材的强调过程性、“以读带写”的设计,英国语文教材的知识领 先、活动学习的教材设计,日本语文教材的“立脚高”、“落脚低”的编撰技巧等, 对我们都很有借鉴意义。 第四部分,语文阅读教材新的呈现方式的开发。从“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新的教材 体例开发”、“高中语文阅读教材新的教材体系开发”这两个角度展开讨论。语文阅 读教材的体例,要使得对话教学、探究学习和活动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 用;对于语文阅读教材的体系问题,教材编者需要有意识的关注每个阶段阅读教学的 阶段差异,体现阅读技能培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材, 教材呈现方式, 借鉴与开发 :语文阅读教材, 教材呈现方式, 借鉴与开发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reading material presentation modes for senior school abstract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the key in language curriculum reform. the theme of this study is the presentation of high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materials. this paper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definition and the theory research compiled teaching materials at home and abroad. display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the teaching language courses in specific expression .that is to determine is how to teach under what to teach of theory. which resources to provide and how to organize is the main problem. my pres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 is mainly limited to the system and style of presentation materials; since 2000,review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eaching materials in language materials has displayed of colorful landscapes. the second part is review of textbooks published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and textbooks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n senior experimental chinese textbooks of new curriculum, textbooks published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and textbooks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re used broader than others. the two materials in the pursuit of their own, but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researchers need to analyze and test with a scientific approach, that they could refine continually.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mments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in broad. they are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japan. american teaching materials emphasize o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design of reading takes time to write. design of britain teaching materials is a leading english teaching knowledge and learning in activities. design of japanese teaching materials is the compilation techniques of stand high and low settled. we can learn from all of them. fourth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ation in the new chinese reading materials. from the high school reading materials stylistic development of new materials to the new high school reading teaching module development , there are two angles to discuss. chinese teaching style is necessary to facilitate dialogue and teaching students to learn self-exploration; there is room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to text study, explore and experienc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modules. key words:reading materials, presentation modes in materials, reference and development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宁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签名:_ 日期:_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波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 签名:_ 导师签名:_ 日期:_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引 言 一直以来我国语文教材的改革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而一直以 来的教材改革主要是体例、体系的变更,“统观其体系的整体,特别是以之验 证于课文,实则都无大别”。 教材编写无法跳出旧有圈子的重要原因是理论的 匮乏,以至于到了“一纲多本”的时代,我国语文教材也未真正实现教材的多 样化。无法突破旧有模式的教材,反过来又影响到教材编撰理论的发展。 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相同的课 程内容如何呈现,使其适合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以达到教师更好的教和学生更 好的学。因此,教材的呈现方式成为影响实现教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 阅读能力是语文科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而阅读部分的语文教材呈现方 式的单一化情况严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从而使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成为空谈。因此,阅读教材呈现方式的多 样化研究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实现阅读教材呈现方式的多样化,需要在充分了解我国现阶段 阅读教材呈现方式的情况下,借鉴和开发新的阅读教材呈现方式。本研究一方 面,主要在明确不同阅读取向、姿态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母语教材呈现方式; 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把握阅读规律、阅读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语文阅 读教材呈现方式。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394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在王荣生明确区分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个层 面之后,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问题成为语文教材研究的新领域。语文教材呈现 方式,就是语文课程内容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即在“教什么”确定的情况下 对“用什么去教”的决断,提供哪些资源以及如何组织,是其面对的主要问 题。换句话说,教材呈现方式属于“教材内容”,它主要是考虑“课程内容” 的呈现问题,也就是对于一个具体的“课程内容”,教材通过什么方式指导教 师更好的教,使得学生更好地领会“课程内容”。 虽然本论文研究的教材呈现方式主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呈现,而教材的编撰 不仅仅涉及课程内容的呈现,但是,为了不过多出现重复的词语,文中出现的 教材“编撰策略”、“编排方式”、“编撰技巧”等术语,指得都是教材呈现 方式。 高中语文教材包括听、说、读、写等领域,其中,阅读一直最受重视。本 论文旨在研究语文教材中阅读部分的呈现方式,它包括文学阅读、实用文阅读 和古诗文阅读。 本论文试图通过阅读教材呈现方式的研究,开发和借鉴一系列的阅读教材 呈现方式,更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使用,也使教材能够向多样化迈出一大步。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语文教材的研究还长期停留在教材介绍。语文教材呈现方式的理论 研究及实践,主要局限在教材的编排体系和体例。 据笔者的整理,有关教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部论著。曾天山在教材 论 里大致列举了教材史上出现过直线式、圆周式、螺旋式、过渡式等这几种 编排方式。顾黄初、顾振彪著的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区分了几十年来中国 语文教科书的两类编制,分别是分编和合编。王相文主编的语文教材研究 在分编和合编的基础上对编排方式再细分。分编有文言和白话分编、文学和汉 语分编、阅读和写作分编;合编主要有范文选编法、主次配合法、综合组元 曾天山:教材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语文教材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法。在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 里王相文进一步归纳,分编方式还有课内和 课外分编,合编的方式有按照文章发表时间编排、按照思想内容编排、按照文 体编排、按照语文能力的培养编排。而语文能力的培养编排又有以培养阅读能 力为主、以培养写作能力为主。大多数有关教材的论著都会涉及形成完整语文 教科书的范文系统、知识系统、训练系统和助读系统这四大系统,以及各大系 统的编制与使用应注意的原则和策略。 从整体上来看,在上一个世纪,高校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文教材的研究 建树不大,正如朱绍禹所说,“多数是教材介绍而不是教材研究”。 同时,旧有的编排体系不断遭质疑。人教社中国语文研究室的周正逵先生 认为,“语文教材的要害是教材体系陈旧,而且是年深日久,已经延续了上百 年。” “一是“文选系统”以选文为主要内容;二是“文体序列”以 常用文体读写知识循环为主线;三是“讲读中心”以讲读教学为基本方 法。这三个基本特征结为一体,就构成了语文教材旧体系的核心。” 据何文胜(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地区语文教育初探 )曾经做过一项 测试,结果表明,各编选体系在其训练主线的项目成绩上未有明显的优势。简 言之,以阅读为主线的编选体系教科书,不论哪一水平的学生在阅读理解的测 试成绩均未有明显的优势;同样以写作为训练主线、读写能力结合及四种能力 等训练为编选体系,其测试成绩也未能在四种能力明显反映出来。这意味着旧 有以能力编排的教材体系,不能更好地起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作用。因此我 们需要打破旧有范围内教材呈现方式的研究,从而使教材多样化。 国内对语文教材呈现方式在理论研究上有较大推进的,是王荣生的专著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和韩艳梅的博士论文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另外 在他们之前,黄显华对教材呈现方式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黄显华在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中提到三个教材组织要 素:先行组织者、标示、附加问题。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三个教材呈现方式到底 有什么作用,能解决学生学习的什么困难,更适合什么类型的学生。黄显华的 成果对实践有很强指导意义,但这种教材呈现方式是从学生出发,它缺少对各 王相文、韩雪屏、佟士凡: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46 页。 周正逵 :方向 素质 教材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 5 期,第 81-82 页。 倪文锦、何文胜: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地区语文教育初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韩艳梅: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 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科课程内容的分类研究,即缺少语文知识本身和语文知识传递的特殊性出发研 究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而从这两个角度更适合语文教学。 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从功能的角度将语文教材的选文分成“定 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功能的选文,使用不同的教材呈 现方式,而且针对每种方式,书中均提供使用范围、处理方式等操作性问题的 详细说明。这种教材呈现方式打破了旧有体例、体系的编排,使得每一篇文选 可以根据不同功能进行处理,发挥其在教材中最佳的教学作用。 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是建构语文教科书的编制研究理论迈出的第一 步。文章主要构建了语文教科书的编制框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内容”、 “结构”、“呈现”。三要素可以转化为编制的三个问题,分别是语文教科书 有哪些内容构成,这些内容怎样来组织,如何有效呈现这些内容。教科书在呈 现上要注意两点:呈现的多样性和突出“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设计。论文最后 提出从文字叙述、图表编排、结构性线索和版式设计四个方面来研究教材的呈 现方式。韩艳梅在语文教科书呈现方式上的这些成果,为教材呈现方式的研究 展开了视野。但是这些教材呈现方式依然不具有语文学科的针对性,而是任何 教材的编写都可以采用的。 目前,专门讨论语文科的教材呈现方式的文章有杨元建的试论“不完 满”阅读对话文本的编制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呈现模式创新 。“不完整” 阅读对话文本的教材呈现方式,是相对于过去完整阅读对话文本编制的扬弃。 文中提出四种新的教材编制,分别是有障碍的,缺结论的,无结尾的阅读对话 文本和“不完满”的主题单元文本。这种教材的呈现主要是对范文系统的处 理,从而带动作业系统、助读系统等的变化。这是一种阅读教材呈现方式上的 创新,是教材多样化的尝试。 还有很多学者做了语文教材呈现方式的研究。如郑桂华在语文教材训练 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使用新教材的一个视角 谈到语文教材的练习要明示教学 的过程阶梯,每一阶段都有目标和到达目标的步骤。张勇在关于语文教材练 习设计的类型归纳与思考 里将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分成四类,积累、理解、 迁移运用和拓展延伸。马恩来在语文教材动态转化的重要环节 要求将教材 动态化,也就是构建一个清晰有序的导学系统,让学生清楚已经学了什么,正 杨元建: 试论“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的编制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呈现模式创新, 教材教学教法,2003 年第 11 期。 郑桂华:语文教材训练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使用新教材的一个视角,语文教学通讯,2005 年第 14 期。 张勇:关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归纳与思考,语文建设,2005 年第 5 期。 马恩来:语文教材动态转化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 年第 9 期。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要学什么和将要学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这些研究虽然拘 泥于原有编排体系和体例,但在一定程度向语文教材呈现方式的科学化迈进。 1.3 国外研究现状 总体来说,中国的语文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单一化。2000 年以来对国外语文 教材的评介与翻译,给我们展现了语文教材呈现方式的多彩景观。柳士镇、洪 宗礼主编的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洪宗礼主编的当代外国语文课 程教材译介、同心出版社编译的美国语文以及邓涛的我们需要怎样的 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示了外国母语教材多样化的呈现方式。遗憾的是很少有 人对这些教材从教材呈现方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本论文会花大力气分析和 借鉴国外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付宜红博士的日本语文教材研究对日本小 学语文教材进行了研究,我们试图从教材呈现方式角度去思考,提取经验。她 的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一)教材内容倾向及编排特点 和日本小学 语文教科书研究(二)单元类型与编排体例 也是从教材呈现方式角度进 行研究,展示日本教材的一种单元类型分三部分,分别是导入单元、基本单元 和活动单元,对我们语文教材呈现方式的借鉴也有很大启示。 本论文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借鉴和开发出多样化的阅读教材呈现方 式,方便教师教学,更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打破以往单一的教材 编撰模式,真正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对教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均有推进意义。 付宜红: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一)教材内容倾向及编排特点,学科教育,2003 年第 1 期。 付宜红: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二)单元类型与编排体例,学科教育,2003 年第 2 期。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2 “苏教版”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述评 2.1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呈现方式述评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之一,是促生了五套新的高中语文教材。五 套教材中,“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普遍受到好评。它的优点体现在哪里,本文 试图从教材呈现方式角度,对“苏教版”阅读部分的教材进行述评。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者,有关于此教材呈现方式的介绍,主要是 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结构的专题式。对教科书进行综合立体的设计,以专题方式呈 现,在专题内部采用板块式的组合,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入专题结构。 专题内部的结构安排是: (1)专题名称:对专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 (2)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 (3)学习板块: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之间有较 明显的递进、拓展关系。 (4)积累与应用:侧重对文本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 并给予指导。 2、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1)“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 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 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2)“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 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3)“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 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 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 3、以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每个专题有多个学习板 块,有的专题部分板块设计两种以上的学习方案。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介绍,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 年第 12 期,第 3-6 页。 同上。 同上。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 4、重视“文本研习”方法的指导,通过阅读实践,梳理阅读基本知识和方 法,使阅读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除了教材编者的介绍外,对此套教材进行研究分析的人很多,但是从搜集 的资料看,对教材褒奖得多,批评得较少,而且褒奖也只是重复编者话语而已。 事实上,教材本身远没有达到编者所宣扬的实际效果。本论文在调查了一线教 师使用此教材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此教材的优劣。 2.1.1 基本结构的专题式,综合立体的教材呈现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很多专家对旧有教材中以同一文体为单元的编 排提出异议。认为这种编排容易“以单篇课文为中心”,使整个单元内部支离 破碎。而每个单元都是同一文体或者同一知识点,容易造成“形式刻板”,知 识点教学的重复。对此,“苏教版”采用了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 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也不是第一次尝试,与以前不同的是,“苏教版”不 仅仅是同一个主题组成单元,而是综合立体的组合。它表现在,第一,一个专 题下分几个学习板块,几个板块“有明显的递进关系、拓展关系”。第二,设 置积累和应用环节,学生在一种主题语境中思考、探讨、活动,为开展综合性 学习创设条件。这样的编排是创新,有利于学生在一个创设的主题情境中进行 语文学习,能更有效的培养人文精神,也便于教师开展综合性活动和探究性活 动。特别是“积累与应用”部分的综合性学习能结合整个专题,的确可以革除 以往孤立单篇教学的弊端。同时,预设板块间的层次关系,体现了教材的系统 化,它是教材进步的表现。 但“苏教版”各板块间的关系编排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板块只是涉 及文本主题,而主题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因此所设置的板块无法深入或拓展主 题。如“月是故乡明”单元的三个板块分别是“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 人”、“恒久的烙印”。教参中说“漂泊的旅人”和“恒久的烙印”是前一板 块的拓展,但是无论从板块名称上看,还是组成板块的课文看,都很难找到拓 展的痕迹,毕竟“乡愁”、“旅人”和“烙印”之间根本不存在层次关系。教 材在此单元所选的都是关于乡情的好文章,对于每一篇的学习都可以深入,而 相对独立的几篇文章间,不可能在主题的学习上区分出深浅的层次性问题。总 不能刻意为达到深入的效果,第一篇文章的主题讲的肤浅些,把最深刻的主题 挖掘放到最后一篇文章中。又如“像山那样思考”单元的三个板块是“谛听天 曹勇军: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三种呈现方式,语文教学研究,2005 年第 4 期,第 37-39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教材参考书中说三个板块是理性思考的 深化,具体怎么深化,又只字不提。从字面理解,似乎是理性思考层次的深 入。理性思考如果指的是对文本主题进行哲理层面的思考,难道第一板块的第 一篇文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里没有哲理的思考?第一板块就有哲理思 考,接下去几篇文章又该如何深入?生搬硬套的要把逻辑关系强加于板块间, 往往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笑话。笔者从调查问卷 中看,教师对于板块间的层次问 题是忽略的。或许这种忽略是对的,不然生搬硬套,更容易扭曲了语文教学。 但是忽略了也是有问题的,这意味着教师依旧以单篇课文为中心教学,而以专 题为单元的综合立体设计形同虚设。 总的说来以专题划分单元,每个专题下几个板块循序渐进的设计,本想改 变以单篇文章为中心重复教学的情况,但事实上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2.1.2 以探究为核心的三种呈现方式,改变了旧有的教和学的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很重视探究学习这种方式。而探究就是理性思 维、反省思维、批判性思维。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里说“在整个反省思维 的过程中,居于持续的和主导地位的因素是解决疑惑的需要。” 也就是说探究 是对面临的问题进行的思考。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 能力。此教材中也花大量篇幅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设置“问题探讨” 的教学方式,“文本研习”和“活动体验”中有涉及,“积累与应用”中也有 很多。但是通过笔者理论分析和调查显示,问题如下: 首先,很多“问题探讨”里没有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针对选文内容 的简答和分析。约翰宾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到许多妨碍学生成为投入的研 究者的障碍,其中第一条就是不知道“怎样提出研究问题”,还有“发展学生 图书馆收集资料的能力” 。这表明要进行有效探究,寻找有效问题很难,也很 重要。那什么问题值得探讨?约翰宾没有告诉答案,但是提供了方法。“提 出一个适合于本课程的有趣的问题或难点,这将要求你去图书馆(或是野外或 实验室)收集资料,并结合自己对答案的分析能力。” 对此,笔者理解为:探 由笔者在导师指导下编写的调查问卷,在富阳新登中学和山东枣庄第十四中学对教师进行的调查 ,一共发送40 份问卷,收回36 份,网 上收到12 份调查问卷。据统计,58.8%的教师认为“珍爱生命”专题三板块间存在拓展关系,23.5%认为存在并列关系。但在具体访谈 中,教师又说不出怎么拓展和并列。因此推测这个结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来自教材编者的宣传,又或者是教师在四项选择中随意选择 的一个最顺眼的答案。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第 20 页。 约翰宾 :研究性学习,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 第 67 页。 同上, 第 179 页。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9 - 讨的问题是产生争议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由于问题本 身无法探讨,直接导致探讨方式的不科学。如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有四个问 题: (1)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 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 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 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3)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 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 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4)下列有关“杰作”的论述,表明了黑塞德阅读主张。请围绕“获得教 养的途径”这一话题,说说它们的含意。 前面两题的答案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到,第三题和第四题是谈体验。“说说 句子的含意”,如果不是要求找到这几句话的原著出处,然后根据上下文来理 解句子和理解黑塞德的思想,而单单只是围绕某一个话题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则与理性阅读相差甚远。 其次,有些问题值得探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进行充分探讨。第 一,没有提供探讨所需的资料。如“珍爱生命”单元“积累与应用”第4题: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查找资料,说说什么是文眼,并结合专题中的散文作 品进行分析。”如果探讨安排在课内,教材却没有提供资料,学校也缺少搜集 资料的硬件设施,探讨就无法进行。第二,没有探讨的操作性指导。就如刚才 上文中“文眼”的探讨性学习,对文眼的研究资料很多,搜集和整理这些资料 需要方法。用文眼来分析散文作品的方法,需要老师教。在教师能力有限的情 况下,教材就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资料,便于教师指导,否则探讨题只能是摆 设。 还有,编者为降低探讨难度所采取的策略有问题。编者考虑到学生能力有 限,难以完成问题探讨,欲通过降低探讨难度来解决。但是如果降低难度就是 不需要资料应证自己的假设,随心所欲地想,恐怕会导致探讨的变味。如“历 史的回声”里“积累与应用”题2:“史论与怀古诗都以历史为题材,但表现手 法各不相同。请结合本专题学习材料作简要分析。”不同文体对同一个材料的 使用是不同的,这个不同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对阅 读和写作都会有很大的启示。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完全靠自己探索是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困难的。降低难度的办法应该是多些指导和多提供资料以及教师做示范,但教 材采取的措施是“作简要分析”。可以想象,没有提供任何材料的简要分析只 能是凭自己已有的体验和感悟,它丧失了探讨的意义和价值。教材中除了“简 要分析”,还有“谈体验”,“你认为”等课后练习都有编者刻意降低学生学 习难度的嫌疑。 除了以探讨为中心的编排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另一个闪光的创新 点,是用三种教材呈现代替旧有单一的教和学。用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可以培 养不同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这三种教材呈现方式分别是“文本研 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严格意义上来说“文本研习”、“问题 探讨”和“活动体验”是教和学的方法、策略。而它在教材中的设置和编排, 便成了教材呈现方式问题,这也就是范印哲所说的从“研究教学策略在教材设 计中的作用” 角度来研究教材。 “文本研习”培养的是学生解读和鉴赏能力,其对象是经典文学作品。 “问题探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思考能力的方法,此方法最适用的对象是 实用文,比如新闻、科技文、学术论文等,但也不排除文学作品也可以进行理 性阅读。“活动体验”与前两者有些区别。前两者更恰当的说是培养阅读能力 和阅读思维能力的方法,而“活动体验”是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包含“问题探 讨”和“文本研习”环节。“活动体验”是为更有效的学习提供环境和契机的 方法,在活动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挑战,而这个综合能力就不仅仅是语文 素养和能力。三者在教材中的呈现问题就是关于在教材中如何设置各教学环节 和提供哪些资料来培养“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等的能力。 但是在“苏教版”里,三种教材呈现方式并没有发挥其很好功效。上文已 经具体讲到“问题探讨”在实施中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原因是提出的问题不 值得探讨。不值得探讨的问题硬拿来探讨,结果肯定是探讨成类似“文本研 习”的模样,最终将混淆“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据笔者课例搜集和调 查 显示,教师完全没有区分“问题探讨”和“文本研习”的意识,全都笼统的 对文本进行鉴赏,谈感受、体验。而教师混淆两者,很大程度上是教材编者也 没有很充分的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或者说是没有强调两者区别的结果。如果在 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28 页。 由笔者在导师指导下编写的调查问卷,在富阳新登中学和山东枣庄第十四中学对教师进行的调查 ,一共发送 40 份问卷,收回 36 份,网 上收到 12 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显示 41.23%的教师分别用“人教版”和“苏教版”上荷塘月色,基本没有区分。但是“苏教版” 中,编者将荷塘月色排入“活动体验”,它本应区别于传统“人教版”的文本分析教学。同样,传统课文雷雨在“苏教版”中 处于“问题探讨”的教材呈现方式,笔者搜集了网上和杂志上的 28 个课例、课堂实录、教案等,也并没有发现传统教学和“问题探 讨”的明显区别,大多都是内容的分析和鉴赏。即使是“问题探讨”的美名下,做的依旧是“鉴赏式”阅读。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1 - 编撰过程中明确指出两者在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区别,或者再进一步,设计好两 种方式不同的操作步骤,就可避免混淆。 如果混淆“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的根本原因是概念认识不清,那么 “活动体验”就不存在方面的问题。但是从调查 中看到,很多教师都没有实施 教材中的一些活动。原因很多,比如一直以来就比较轻视活动教学,教师一时 难以适应,或者学生也害怕在活动中表现自己,而教材编撰问题也有重要关 系,具体表现: 一方面是习题设计太笼统。笼统的活动设计,缺少详细的步骤和相关资 料,让教师和学生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知道是否该借助课外资料, 该到哪里查找资料,也不知道是否该咨询其他专业人士等。教材不提供详细的 活动步骤,教师就必须作为研究者去开发,这对教师的时间、精力和研究能力 都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个问题表现最典型的是第三册“文明的对话”的模拟法 庭听证会。活动很具吸引力,但也让师生手足无措。什么是法庭听证会,它有 哪些人列席,主要干些什么事,按什么程序进行,需要什么准备活动等等,教 材中均未涉及。听证会最后还有篇跟踪报道,与报道相关的知识、材料,教材 不提供,也造成操作上的困难。 另一方面,活动设计与阅读教学的结合不充分。培养阅读的活动体验,关 键是阅读和活动的相互促进。活动是学习方式,阅读是目的,也是手段。也就 是说,通过活动带动阅读能力的发展,并达到人文教育目的。活动的成功开展 需要主体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场景中,同时也需要充分阅读。就如模拟法庭听证 会,在一个虚拟的法庭里,学生投入活动角色中,通过阅读,了解具体情节, 深刻体会不同立场、人物的感受,并在表演中体会中美文化的差异,进一步加 深阅读体验。这种阅读中的感受和体会,通过活动而变得深刻、丰富。也就是 说“活动体验”所获得的体验比单纯阅读所获得体验更深刻。遗憾的是这种类 型的活动在教材中屈指可数。大部分活动,根本没有“动”起来,反而更像是 “文本研习”,过多注重阅读。 “苏教版”第四册“走进语言现场”,设置了很多问题,却都和活动不相 关。“在演讲厅”板块里看到都是“谈谈看法和体会”、“讨论”、“分 析”,为何不直接让学生听演讲,或者直接上讲台模拟演讲来感受和体会? “问答之间”看到的也都是“听访谈”、“想想、谈谈”,为何不直接让学生 调差显示,“苏教版”第一册“向青春举杯”里设计未来的两个方案,58.84%的教师只分析了两篇课文,未开展活动。35.56%的教师 选择方案2我的五样,访谈得知,教师认为这个活动实施较方便,可操作性强。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就某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访谈活动?当学生访谈受挫的时候才会更深刻的体会 到提问需要有很多技巧。需要活动的文本省略了活动,剩下的阅读,其效果已 大打折扣。而只有活动,不重视读、反复读,也会使活动只是作秀。 2.1.3 以学生为本 ,创设弹性机制 教材的很多板块里都有几种可以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的方案,很多板块还打 星号,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教。但是从调查 看,75.15%的教师没有做选择, 依旧像以往一样,各种方案都教,每一个板块都不遗漏。 弹性机制无法落实,板块设计问题是原因之一。看“向青春举杯”方案a, 通过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向伟人马克思看齐,思考对于人生的 追求。“活动体验”中有三题,第一个是有关文本内容的理解:马克思提出了 哪些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对自己在未来从事什么职 业,有明确的选择吗?你能否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说出他所向往的职业?方案b 是我的五样,通过活动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活动体验”里有三题, 前两题是主要内容的理解,分别为:(1)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 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试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2)结合自己选择 的体验,阐述下列两句话的含义(两句话省略)。练习题都是文本内容的理 解,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师,容易陷入内容讲解的泥沼里。活动要真正具有可选 择性,可选择的是到达目的的路径,但必须保证目标的一致性。 说打星号的板块可以让教师自由删选,编者本身就是犯了“自相矛盾”的 错误。一方面大力宣扬每个主题下的各个板块之间有联系,“步步深入、拓 展”,在另一个方面又说打星号板块可以有选择的删选。有联系的板块又怎么 能随意删掉其中的部分! 2.1.4 多种阅读鉴赏方法明朗化 曹勇军说,传统教科书比较擅长的“文本研习”,对此,“苏教版”有新 的尝试和突破,即重视“文本研习”中方法的指导。 如“月是故乡明”中介绍 了“评点法”,让学生运用“评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如果说这种指导还属 于渗透式知识学习的话,那么慢慢走 ,欣赏啊(现代作品阅读)笔落惊风 雨 (古典诗文阅读)两个专题,则是集中地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慢慢走, 由笔者在导师指导下编写的调查问卷,在富阳新登中学和山东枣庄第十四中学对教师进行的调查 ,一共发送 40 份问卷,收回 36 份,网 上收到12 份调查问卷。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3 - 欣赏啊通过阅读实践,展示了散文小说鉴赏的一般流程,梳理了阅读的基本 知识(如细节、情节、人物 环境等)和方法(如涵咏品味、比较鉴别、分析评价 等),而笔落惊风雨专题,则运用多样的古典诗文素材,展示了诗文阅读 的般流程,梳理了鉴赏的基本知识(如意境、意象、衬托等)和方法(如知人论 世、风格即人等),使阅读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但从笔者搜集的大量课例来看,大多数教师没有明显的鉴赏方法教学。笔 者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教材没有方法的指导。比如评点法,在教材中只有“漂 泊的旅人”习题里有概念的介绍,缺少程序性知识。缺少程序性知识可能不会 影响评点法的教学,毕竟学生非常熟悉这种方法。但是到底怎样的评点才是精 彩的,估计学生所知不多,而这个知识又很重要。在教学参考书中对此有进一 步的阐释,评点要求“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即文本对话;进一步与作者对 话,对作品意义把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点评时会想到别人怎么看,即与文 章的其它读者展开对话;评点时提出不同意见。” 教参强调的是评点的实质, 即对话,却无法指导教师如何使用评点法。不仅是评点法,还有小说的鉴赏流 程和诗歌的鉴赏流程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教师缺少明确的程序性知识来教学 生。 编写教材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学,从以上的分析得知,“苏教版”高中语 文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已经有很大的突破,但是不足依旧存在,需要研究者以科 学的态度去分析和检验,加以不断的完善。如此,语文教材的编撰才可能在理 论和实践上有学术累进式的发展。 2.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阅读部分呈现方式述评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总的编撰方针是“守正出新”,就是在保持 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取长补短。遵循旧有教材风格的创新总是很难。 到底“守正出新”是否成功,下文仍从教材呈现方式角度进行分析。 编者宣扬此套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优点有以下几条: 1.按照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设计“综合”型语文教科书结构。 2. 教材单元结构“守正”:每册“阅读鉴赏”部分的四个单元都分别由 “单元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三个部分组成。 曹勇军: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三种呈现方式,语文教学研究,2005 年第 4 期,第 37-39 页。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参考用书必修(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4 - 3倡导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把培养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 科书的重要方面。 2.2.1 以“过程与方法”切入,三维整合的“综合”型语文教材书结构 教科书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切入,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整合知识和 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方面的要素,也有利于体现本教科书对“综合 型”的追求。另一方面,“怎么读”,实际上就是“读什么”,语文阅读能力 的培养就是充分重视语文知识。因此教材从“过程与方法”切入,整合知识, 使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进入正确的轨道。也正如顾之川所说,由于“教材所设 计追求的是浸润式的学习过程,又重在方法上的引导,学习训练的落 脚点在能力,从而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偏重课堂灌输的方式,有可能使 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创造性来学习,在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也自然受到陶冶。” 这套教材以“过程与方法”来构建“阅读鉴赏”部分的框架如下 : 品味与赏析:情感与意象(中外诗歌)、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 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人 物与环境(小说一)、感受与共鸣(唐宋诗词)、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 情思与意境(词曲)、情节与语言(古代传记)、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 思考与领悟:品人与品文(中外记叙散文)、提要钩玄(古代叙 事散 文)、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理清思路(词曲)、融会贯通(文艺学论 文) 沟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