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与消费空间——以上海“全家便利”为例.pdf_第1页
便利店与消费空间——以上海“全家便利”为例.pdf_第2页
便利店与消费空间——以上海“全家便利”为例.pdf_第3页
便利店与消费空间——以上海“全家便利”为例.pdf_第4页
便利店与消费空间——以上海“全家便利”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 2 o l 4年第 2期 便利店与消费空间 以上 海“ 全 家便 利 为例 李铱涵 (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摘要: 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连锁便利店的渗透与扩张是 当代上海消费文 化的一种 突出表达形式, 在上 海便 利店 白热化的竞争氛围 中, “ 全 家便利” 可谓是 业 内龙头老大, 这与其消费空间具有综合多功能和高度标准化、 机械化特征的建构不无 关系。从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视角出发, 结合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 本文旨 在 考察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都市空间重构过程中, 人与空间本身如何互动, 分析“ 全家便 利” 的空间意 象的建构 以及个体能动性对之的表达与意义再生产。 一 、导 论 1 问题的提出: 上海的便利店热 本文的研究对象便利店 , 是指起源于美国的“ 连锁便利店 ” , 而非街头 “ 小卖部” 、 “ 小 超市” 等小型商店。“ 连锁便利店” 商业经营模式, 就是通过“ 统一订货、 统一配送、 统一结算、 统一品牌” 的连锁管理, 以开架自 选方式, 以即时食品、 饮料、 小百货、 香烟和报纸杂志为主, 向 消费者提供商品销售和便民服务。原国内贸易部发布的 连锁店经营管理意见 第七条, 对便 利店的经营业态做了如下规范: “ 连锁便利店经营商品以食品、 速食品、 饮料、 小百货、 副食调 料、 粮油制品为主, 以开架 自选售货为主, 营业时间在 1 6小时以上” , “ 必须建立时点销售 ( p o s ) 和电子订货( e o s ) 系统, 完善商业管理网络( m i s ) 系统。 ” ( 罗清明, 2 0 0 6 : 4 ) 。由此可 见, 除去分布密集、 营业时间长、 种类丰富、 服务全面等表面的特征外 便利店与“ 小卖部” 最本 质的区别来源于“ 连锁” , 即一种全球化的产物 。 便利店最早于 1 9 4 6年出现在美国, 2 o世纪 6 o年代到 8 0年代末为美国便利店高速发展 期。日本便利店是6 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的, 便利店在 日本经营最为成功, 也最具特色。便利 店在中国的发展始于 1 9 9 5年 , 也就是十几年的历史 。中国的便利店几乎是与超级市场一起发 展的, 当时其与超级市场一起被政府列为发展连锁经营的两个主要业态 , 但使用的是便 民店的 名称。这第一轮发展是政府推进的, 在条件上不够成 熟 , 准备上也不足 , 到现在几乎是全军覆 没。( 吴小星, 2 0 0 3: 3 ) 本研究受到第 2 6期“ 复旦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 资助 3 o 便 民店发展的同时 , 在一些发达城市 中如上海、 深圳 、 广州等也出现 了一批 由外资和国内 工业企业开设 的便利店 , 其 中有香港牛奶 公司( 该公司获得了“ 7一l 1 ” 在广东省的经营特许 权) 在深圳和广州开设的“ 7 1 1 ” 。1 9 9 5年香港某投资公司以国内公司的名义在上海注册了 一 家公司, 开设了百式便利店。1 9 9 6 年 7 月 日 本零售业老大大荣公司与上海华联集团合作在 上海开设了罗森便利店。在外资开始在 中国开设便利店的同时 , 1 9 9 5年 1月上海牛奶公 司将 自有的一批牛奶销售门市部组合起来 , 开设了可 的食品便利店。与超市和便民店一起发展起 来的外资便利店和工业系统的便利店, 是完全按市场原则在运转, 其运行的质量要远远好于政 策支持下的便民店的发展。1 9 9 7年以后 , 相继有一些外资公司在 中国开设便利店 , 如美 国的 a m p m在广州开设 了便利店 , 美国的倍顺在厦 门开设 的便利店等。可 以说 , 中国真正 的便利 店是在这些便利店公司中发展起来的。( 吴小星, 2 0 0 3 : 5 6 ) 台湾中正大学传播系教授罗世宏在 台湾被 7 1 1 统治爱憎“ 小七” 一文中形象地 指出便利店在当代台湾市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据说, 海外的台湾游子最想念的不是宝岛的 民主和自由, 而是无所不在的7 一 e l e v e n , 迄今, 台湾的便利商店总数已超过 l 万家, 平 均 2 3 0 0人就有一家 , 堪称是全球便利商店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其 中, 7一e l e v e n便利商店数 量最多, 全台和离岛共有 4 8 8 6家, 而且数量仍持续增加, 几乎到了三步一家、 五步一店的程 度。 ” 而反观上海 , 我们能发现某些与台湾的共 同之处。上海是中国大陆 2 4小时便利店最 多 , 发展最迅猛的一个城市 , 罗森、 可的、 喜士多 、 快客、 好德、 良友等便利店品牌不胜枚举 。 门店 随处可见 , 已经融人了上海居民的 日常生活中。 除了数量多和 2 4小时营业之外 , 上海的便利店还有以下特点 : ( 1 ) 形式多样性。上海的便利店门店具备多种表达形式 :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街边店外, 地 铁店、 公司店、 校园店也鲜活地渗入到上海市民的生活中。比如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位于第三教 学楼的小卖部 , 也被“ 全家” 便利店取代。 ( 2 ) 服务多样性。便利店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它所提供的货物 和服务的种类纷繁复杂 。除 了零食 ( 饮料、 膨化食品、 甜品等) 、 熟食 ( 关东煮、 盒饭、 饭团、 寿司 等) 、 报纸杂志、 日化用品外 , 各家便利店还提供各色便民服务 : 公共事业 ( 水 电费 、 公交卡等 ) 缴费、 信用卡还款、 演出门票预售、 快递收发、 冲印胶卷、 资料影印等。 经营特色带来上海便利店的全民性。它并不像某些购物场所那样具有排他性。如昂贵的 奢侈品店与廉价的批发市场, 又如高档的别墅区与破落的棚户区, 再如精致的料理店与嘈杂的 路边摊, 具有明确且不可打破的消费边界, 将不同的消费阶层区分开, 并在人们的日常实践中, 强化了彼此的阶层差距。它如同空气一般, 渗透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学生一族可以在便利店 享用流行的零食, 家庭主妇可以在便利店缴纳水电费, 商务人士可以在便利店购买报刊杂志, 外来打工者可以在便利店兑换零钱, 等等。这种各取所需, 各色人群共融在便利店的场景随处 可见。有的便利店还设有桌椅, 于是成了消费者吃饭、 休息、 聊天、 学习的场所。 如同罗世宏教授对台湾的“ 便利店帝国” 的担忧: “ 当我们的公共生活被7一 e l e v e n重重 包围, 当7 一 e l e v e n变成我们最鲜明的故乡记忆, 川流不息、 便利消费的现代性, 也同时正在 为我们打造新 的牢笼和枷锁。 ” ( 罗世宏 , 2 0 1 3 ) 便 利店在上海的发展态势和影响力度 , 也早 已 经不能被简单视为一种商业模式。它其实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我们反思的社会现象, 作为消费 罗世宏: 台湾被 7一 l l 统治 爱憎“ 小七” , 腾讯网 大家, h t t p : d a j i a q q e o m b l o g 3 1 9 2 4 2 0 5 3 2 3 2 6 4 0 , 2 0 1 2 1 1一l 4。 3 l 文化变迁的节点与城市发展的映射, 具有进一步探讨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文献 回顾和研究视角 随着 2 o世纪 7 o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 l e f e b v r e ) 的空间生产理论和新城市社会 学 的空间研究转向, 空间研究逐渐进入城市社会学视野 , 空间成 了一个新 的研究路径和切入点 。 列斐伏尔回归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 , 重新 阐释城市空间的再生产机制。在他看来 , 空 间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容器 , 它还是社会关系生产的场所 , 同时它 自己也伴随着社会关系的生 产过程被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全 球化、 城市化和日常生活空间是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三个维度, 并对此展开了政治经济学批 判 , 揭示 了在这个生产过程中的权力、 不平等与 同质性 等。一言以蔽之 , 列斐伏尔将关注点从 “ 空间内的生产” 转 向“ 空间的生产”, 即空间是社会 的产物 。 后现代主义者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和列斐伏尔有着不谋而合的一面。 波德里亚的 消费社会 开创了消费研究的新时代, 在他眼中, 我们消费的不是各种物品, 而是 各种符号 ,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 自己。当人们有意或无意地遵从社会逻辑消费时, 消费 其实就反映出了社会地位、 等级体系的差别, 并进行着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区分。与需求的 等级和 等级一样, 消费会“ 根据一种绝对的原则, 一种保持距离和符号区分的社会等级 的必要性” 。( 波德里亚 , 2 0 0 0: 5 1 )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乔治 瑞泽尔的 后现代社会理论 一书将消费作为后现代分析起点。 他通过分析波德里亚、 詹明信、 鲍曼等人相关消费理论, 提及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 者( 以及后结构主义者) 通过我们所消费的各种符号来表达我们的差异这个问题 的关注 , 但也 存在着运用符号来表达我们与他人 的共性这样一种情况。除了对理论述评外 , 他还展开了应 用层面的探讨 , 对其以往的麦 当劳、 信用卡研究进行后现代主义式的再分析 , 提出如何应对新 消费手段。瑞泽尔最著名的研究莫过于提出“ 社会 的麦当劳化” , 他承袭韦伯理性化的理论体 系, 在 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 一书中阐述了麦当劳化对社会各领域的渗透, 而这 种以“ 高效性、 可计量性 、 可预测性、 可控制性” 为特征 , 追求理性的麦当劳化 , 结果 又造成 了 “ 非理性化” 。 然而瑞泽尔强调社会如何形塑了个人的行为, 却忽略了个人在这种制度下的具体行为选 择和应对。能动性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学界经久不衰的议题。追溯到 1 9 世纪末。 涂 尔干更多地看到外在于个人 的社会制度、 结构 , 忽略 了个人对结构的能动的反应。2 o世纪 2 o 、 3 0年代,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个人是应对制度、 场景的主体, 从而更加关注个体对制度、 结构的 操弄搬演。随后 , 一批学者站在不 同的视角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 了不 同的阐释。到了 2 0 世纪 7 0 、 8 0年代 , 能动性与结构 之问的讨论 日益激烈。学界摆脱 了坚持把“ 能动性 ” 或是“ 结 构” 发展到极致 的僵持局面, 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求适 当的兼顾与融合 , 于是 , 布迪厄的“ 惯 习” 概念应运而生。“ 惯习” 作为跨越“ 能动性” 与“ 结构” 这一鸿沟的桥梁, 从而超越主观主义与 客观主义的对立。布迪厄的空间研究发展了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运用到了对柏柏尔 人卡比尔部落的住宅研究中。他指出: “ 住宅是一个按照组织宇宙的同一些对立组织的微观 世界, 它同宇宙的其余部分保持了一种对等关系; 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看, 住宅世界整体上与世 界的其余部分保持了一种对立关系, 其原则不是别的, 就是住宅内部空间和世界其余部分的组 织原则,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 是所有生存领域的组织原则。 ” ( 布迪厄, 2 0 0 3 : 4 3 4 ) 。“ 布迪厄 认为身体惯习的养成机制与房屋空间有着密切的关 系。但与列维 一斯特劳斯不同, 布迪厄并 不认为人们是通过内化体现在房屋之上的象征秩序来 习得社会 的文化传统 , 而是通过 与物质 32 环境和社会 中的其他人的具体互动对家屋的逐渐熟悉 , 对社会 中其他人思想和行为的观 察模仿来形成身体惯习 , 从而达成对社会文化的继承和传递。不难看出, 布迪厄关于人类 与人造空间关系的观点是实践性、 辩证性和历史性的, 布迪 厄对于列维 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理论的超越之处 , 正在于其将理论分析的焦点从原来静态的“ 结构” 和“ 意义” , 转 向动态的 实 践 和 过程 , 研究空间是通过怎样的社会过程而生产出来的, 反过来也关注空问对 于社会行 为的影响。 ” ( 张雯, 2 0 1 3 )。除了住宅空间的研究 , 布迪厄的惯 习概念还运用到了消费和阶层 的研究 中。他在 区隔: 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 ( d i s t i n c t i o n : a s o c i a l c r i t i q u e o ft h e j u d g m e n t of t a s t e ) 一书中, 通过惯 习、 场域 、 资本等概念 , 在 经验研究的基础上 , 推进了消费与社会分层理 论的发展。在布迪厄看来 , 消费是一种阶级 “ 区隔” 的方式 , 不 同地位的阶级在 消费活动 中形 成了不同的惯习这既基于群体社会地位的建构, 又是个体能动性的选择, 从而达成本群体 的社会认同, 与其他“ 品味” 不合的外群体相区隔。 此外 , 人类学家对消费空间也有 一些 田野研究 , 其 中不 得不 提到华琛 ( j a m e s wa t s o n ) 的 东方金拱门 ( g o l d e n a r c h e s e a s t : m c d o n a l d s i n e as t ) 这部研究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文化转 型的经典民族志。其携阎云翔 、 吴燕 和、 朴相美 ( s a n g r n e e p a r k ) 和大贯 惠美子 ( e m i k o o h n u k i t ie r n e y ) 等五位人类学家合作, 对香港、 北京、 台北、 首尔和东京这五座东亚城市的麦当劳进 行田野研究。研究发现, 麦当劳所传达的不是同质化的美国文化, 而是美式文化与当地文化所 交融生产的特殊全球在地经验( g l o c a l e x p e ri e n c e s ) , 根据当地经验 , 麦 当劳进行适 当的经营策 略调整 , 从而在各地形成 了极具特色的新型文化。其中, 阎云翔的经验研究 汉堡包与社会空 间 : 北京的麦当劳消费 给了本研究直接的启示 : 他将 中餐店 的失败归于社会空 间的失败 , 如 吉登斯所指出, 大多数社会生活发生在时空消隐的情境中。对于快餐店, 必须从用餐场所和社 会互动发生其间的社会空间两个方面加以审视。一方面空间情境如何塑造消费者的行为和社 会关系, 另一方面消费者又如何把快餐店转化为他们 自己的空间。( 阎云翔, 2 0 0 3 ) 而消费研究能在当代人类学界 占据一席之地 , 英 国人类学家丹尼尔 米勒( d a n i e l mi l l e r ) 功不可没 。米勒从 2 0世纪 8 0年代晚期开始 , 活跃于整个 9 o年代至今 , 期间关于物质文化和 消费的著作从未间断。他通过丰富的田野资料, 给我们展现 了人类消费文化 的差异性和 消费 行为的丰富性 。比如其在特立尼达岛的研究 , 回应了全球化学者们对 同质性的担忧 : 特立尼达 岛岛民将全球 品牌可 i: 1 可乐转为了属于 自己的本土饮料这 项研究也呼应了 j a m e s wa t s o n 的麦当劳研究。而通过对该岛圣诞节的研究, 米勒更是对圣诞节完全丧失它的原始意义和宗 教思想, 投身消费这套论调进行修正。在米勒众多的消费研究中, 值得关注的是 , 他针对布迪 厄关于消费和阶层的论点提出了挑战: 英国许多人对各阶级领域都太了解, 以至于他们不认为 自己专属与某个阶级。在 商品、 地点与身份 ( s h o p p i n g , p la c e a n d i d e n t i ty ) 一书中, 米勒以两 个不同的购物场所 b r e n t g r o s s ( 布伦特十字 )和 wo o d g r e e n ( 伍德格林 ) 为 田野点 , 分析阐述 了其在建构两个不同阶层人群、 形成身份认同的意义与过程 。前者是伦敦的典 型中产阶级商 店聚集街区, 后者则是路边市场和小商小贩的聚集地 。米勒在 田野 中发现 , 同样的消费者在两 个不同地方的表现大相径庭, 甚至有时连口音都变了。他将这种转变归结于人们受到太多英 国电视节目中对阶层典型形象的宣扬的影响, 从而在 自我实践中进行了不 自觉的“ 代码转 换” 。米勒的结论是 , 身份认同是购物实践的结果 , 而非购物的先决条件 ( d a n i e l mi l l e r ,1 9 9 8 : 1 8 9 ) 。 - 同样地, 我们也试图将购物场所理解为购物行为 的结果 , 而非前提。他强调 了购物场 所的文化意义 , 认 为场所不仅仅是机械地、 无意识地对历史进程的反应 , 或 日一种 “ 话语” , 它 们作为其所属时代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的鲜活印证 。 得益 于特定群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其的创 3 3 造与保持。( d a n i e l mi l l e r , 1 9 9 8 : 1 8 7 ) 列斐伏尔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 , 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是构成社会空问的最基本 要素。和瑞泽尔的研究一样 , 在他的研究中, 我们看到的更多 的是 “ 社会 ” , 而非“ 个体” ; 更 多 的是“ 同质” , 而非 “ 个 性”; 更多 的是 “ 结构”, 而非 “ 能动性” 。在社会互动并非频繁 的场 所 内如本文的研究对象, 不妨将关注点从空间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 转 向人与空间本身的互 动 , 最终指向的是人与 自身的互动。物是有生命 的, 因为物可以经过人的能动性 得以表达 , 意 义得到再生产 , 所 以空间意象是一个社会建构与 自我诠释互动后的结果。换句话说 , 如果说社 会学的空间研究关注社会关系, 人类学的空间研究关注人与空间的关系, 归根结底其实是人与 自身的关系。如同人类学家对消费的研究所持 的观点 : 将人视为行动者, 而不是文化研究中将 人视为被动的被广告建构“ 消费需求” 的受害者 , 研究人们在消费的过程 中, 如何享受和制造 意义, 以及借由消费来表达 自己。具体落实到对上海便利店消费空问的研究 , 我们要看到在貌 似同质性 的全球化侵袭下 , 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在地方实践 中是如何再生的。 二 、 田野概 况和研 究方法 1 田野点的选取 在琳琅满目的便利品牌中, 选择“ 全家便利” ( f a m il y m a r t ) 作为田野点是出于以下考虑: 它 虽是上海地区便利店 的“ 后起之秀”, 但 目前发展速度最为迅猛 、 规模最大 、 辐射最为广泛的品 牌。 “ 全家便利” 于 1 9 7 2 年发源于 日 本, 虽然直到 2 0 0 4年正式进入上海市场, 但现在俨然已是 上海便利店市场的龙头老大。“ 全家就是你家” 的口号深人人心, 在百度地图上就可以搜索到 5 3 1 家全家便利店, 相信实际数量远不止这个数字。在如火如荼的上海便利店之争中, “ 全家 便利” 采取了密集 的“ 圈地运动” , 在城市空间中占尽 优势 , 在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除 了以 上“ 量” 上的因素 以外 , 更值得予以关注的是 , “ 全家便利” 在“ 质” 上的突出特点 : 植根上海 , 最 标准化、 最 国际化的便利店毫不夸张地说 , “ 全家便利” 就是另一个 71 1 。相 比较其他 国 营便利店品牌( 如好德、 可的、 快客等) , 全家在保持其全球化特色的同时, 也相应进行了本土 化调适, 尤其在其空间布置上得以呈现。因此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对于上海的其他便利店 品牌 , “ 全家便利” 的胜利是一种空间的胜利。空间成了一个研究“ 全家便利” 与上海地方消费 文化、 透析全球化在地方的本土应对、 反思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性的切入点。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 笔者将“ 全家便利” 归为以下四种类型, 每种类型均选取几个代表作 为具体田野点 : 一 ( 1 ) 商业街区店: 南京东路全家、 雁荡路2 0号全家、 复兴公园全家、 国定路全家、 五角场百 联又一城全家 。 ( 2 ) 社区店 : 山东中路全家( 仁济医院店) 、 陕西南路全家( 瑞金社区店) 。 ( 3 ) 地铁店 : 黄陂南路站全家 、 陕西南路站全家 、 人 民广场站全家。 ( 4 ) 校园店 : 复旦非洲街全家 、 武东路全家( 复旦北 区) 、 大学路全家、 同济全家 。 全家已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外资便利公司, 预计在2 0 1 2年在华总门店数将突破 1 0 0 0家大关, 营业收入将倍增至 2 o亿元。( “ 厮杀便利店” , 2 0 1 2 ) 只有全家和 7 1 1 这类走白领客户路线的便利店才能做到 7 0 0 0 8 0 0 0多元 日销售额, 本 土国资便利店日销售额远低于全家、 7一 l 1 , 相当一部分本土便利店日 销售额仅3 0 0 0多元, 根本无法盈利。( “ 日营业额5 0 0 0 元 保本 本土便利店 日销仅 3 0 0 0多元” , 2 0 1 2 ) 3 4 除了全家便利不同类型门店之间的比较以外 , 笔者也对同一地理位置的“ 全家便利” 与其 他品牌便利店进行对 比研 究 , 如 山东 中路的“ 便利店一条街”, 围绕仁济 医院 , 全家、 好德、 可 的、 快客各大品牌云集 , 是一个观察不同品牌空间竞争的绝佳场所。 2 研究方法 除了基本的文献研究以外 , 本研究采用人类学的 田野研究方法 , 通过参与观察 , 获得大量 关于上海居民的日常消费实践的第一手资料。 ( 1 ) 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人类学一直推崇的田野调查方法, 指的是调查者长时段 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 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庄孔韶, 2 0 0 6 : 1 6 3 ) 其包 括参与和观察两项 内容 , 需要调查者投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之中 , 以当事人的角度观察并理 解诸文化事项及其行动的意义。因此, 在对便利店以及消费者观察的同时, 笔者以“ 消费者” 的 身份参与其中, 力求深刻理解所观察对象行动背后的思维与行为规则。 ( 2 ) 个案访谈法。采用非结构性访谈、 半结构性访谈与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系统 地、 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和资料。在初步的访谈后, 选取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为主要报道人。 进 行多次 回访 , 最终 以个案方式呈现。 ( 3 ) 网络资料分析法。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访谈 以外 , 对网络资料进行分析也是本 文一个 研究方法 。重点关注体现消费者主体性的网络资料 , 即对论坛、 网站、 社区中消费者的发言、 评 论进行话语分析。例如豆瓣小组“ 很爱便利店” 、 大众点评网、 街旁网等, 这些消费者在“ 无意 识” 下发表的言论 , 更能表达其在 日常实践 中的心态 。 三 、 “ 全 家便利” 的空间特征 首先可以发现, 不同类型的便利店在空间布置上具备不同的特征: 便利店类型 门店 空间特征 南京东路门店、 五角场门店、 雁 商业街区店 消费者流动性强 、停留时间短暂; 有窗边桌台; 荡路店 瑞金社区店、 山东 中路店 ( 仁 无桌椅; 食品、 油盐酱醋较多; 消费者多为妇女。 穿 社区店 着随意; 店员与消费者基本熟识 ; 仁济医院全家还 济医院店) 设有医用物品专柜; 贴有店员健康合格证 人民广场站、 陕西南路站、 黄陂 店面较小 ; 有的有两个收银台, 方便人流疏散; 品 地铁店 种较少 , 以面包、 饮料、 包子等方便快捷的食品为 南路站 主 复旦非洲街全家、 武东路全家 店面较大, 桌椅齐全, 消费者多为学生, 逗留时间 校园店 ( 复旦北 区) 、 大学路全家、 同 较长( 比如武东路全家在夏天还会置放投影仪, 直播欧洲杯) ; 盒饭、 关东煮等熟食比其他类型门 济全家 店丰富; 设有咖啡吧 与不同类型的外部空间相匹配的是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 但若与其他品牌便利店进行对 比。 进行进一步归纳和挖掘 , 会发现“ 全家便利” 的空间享有以下共性 : 35 1 消费空间的转向 : 从单一销售空间到综合多功能的空间 “ 空间的转 向” ( s p a t i a l t u r n ) , 即是从物理与功能理解空间, 向探讨空间与社会属性的范式 转向, 成为消费地理学和空间社会学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 。交易功能之外丰富的社会属性 , 消 费空间从被消费者挪用的空间, 发展到商家主动迎合、 再造的公共空问的演变过程 , 从而可以 预见具备商业空间与公共空 间双重属性的消费空间, 将成为取代单一功能的消费终端和卖场 的必然过程。( 朱虹 , 2 0 0 1 : 8 7 ) 。借用“ 空间转向” 的研究范式 , 能发现全家便利店的消费空间 具有该发展趋势。全家便利店里并置着各种功能的服务终端机, 提供诸如加热服务、 报纸订 阅、 演出票预售、 a t m机、 信用卡还款、 公共事业费缴纳, 等等。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竟 然可以被同时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内, 着实令人感 叹现代化对市民生活的渗透。 全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仅仅是出售的商品本身 , 很多时候是伴随消费的附属品, 这种附 属品可以是消费积分换购的赠品, 可以是便民服务措施 , 甚至也有可能就是空问本身。 “ 我儿子总要 去全家, 因为他要集那里的球星卡。这个其他 小卖部没有的, 只能 去全 家 了。 ” ( p某, 男, 4 9岁) “ 全家经常有积分点, 每次买东西满 1 2块吧还是多少的就能有一个点, 集到多 少个就能拿许 多赠品。比如之前有海贼王的钥匙扣 , 还有公仔 , 我特别喜欢海贼王。 我朋友每次有 了点都会给我, 然后我就去换 了一个, 可开心 了。现在又可以换 h e h o k i t t y的杯子 了, 也挺 漂 亮的。全 家总是会 有这 个那个 的, 这 些其他 店又 没有 的 。 ” ( h某, 女 , 2 5岁) 学校附近的全家空间会尤其大 , 桌椅齐全到甚至让你觉得它已经不是一个便利店 , 而是一 个小型快餐店或者咖啡店了。每当走进校园店, 你会发现找寻到一个空位是一件困难 的事情。 总会坐满了各式各样 的学生 , 他们一边吃着喝着 , 一边或看书或敲电脑或者讨论。武东路的全 家便利更是充斥着异域风情 , 因其靠着 留学生公寓, 所以全家成 了许多中外学生语伴结对学习 语言的场所 。 2 0 1 2年的夏天, 适逢欧洲杯, 武东路全家也适时发挥了空间的多功能性, 每天夜里直播欧 洲杯。看足球 的人最讲究氛围, 一群人一起看球 , 喝酒欢 呼才是恰到好处 的看球氛围 , 而复旦 北 区附近缺少这样 的场所 , 全家的举措满足了球迷对看球场所 的需求 。本着人类学参与观察 式的田野工作要义 , 笔者作为一个“ 伪球迷” , 在为了熬夜痛饮几杯咖啡提神后 , 跟随球迷 同学 来到全家观战。 每晚有两场比赛, 分别是凌晨 0点 1 5分和 2点4 5分, 一个投影仪 , 一块幕布, 四 张桌子就简单地成 了一个看球场所。场地虽然看似 “ 简陋” , 却丝毫没影响球迷 的热 情。我们于晚上 2 3点多到达 , 准备看第一场。那时除 了等待看球的人 , 没有其他客 人 , 店员在准备场地 中相对空闲。我借此和他们 闲聊起来 : ( 欧洲杯期间) 晚上这里人很 多, 有的人 9点半就 坐这 儿 了。有的“ 变态” 从 l 2 点坐这儿, 一直看到 5点多, 两场看完才走。晚上水 ( 指饮料 ) 卖的很好 , 老外爱 喝酒, 一晚上能卖到 5 0 0 0元。老外吵起来, 周 围邻居都有意见。 接近播 出时间后 , 人陆续多了起 来。当然仅有的四张桌子显然提供不 了太 多位 由于此全 家靠着留学生宿舍 , 所以外国人较 多。 3 6 置 , 大 多数球迷就站着看 了。伴随着比赛进程 , 他们喝 着啤酒, 叫啊 , 欢呼啊 , 除 了我 这种“ 伪球迷” 淡定地坐着 , 其他人有的激动得 坐在了桌上 , 时不时发 出各种声响。 在便利店看足球赛 , 这在过去可谓天方夜谭 , 但是在这样一个功能高度综合化 的时代, 这 的确发生了 1 2 高度的标准化与机械化 : 都市空间重构下的功能转置? 在 田野工作中, 笔者惊讶地发现“ 全家便利 ” 的高度标准化 , 不同类型 、 不同地 区的 门店 , 物品陈列具备高度一致性 , 一致性不仅只体现在产品分类上 , 还细化到 了某类产品下各品牌 的 摆放 , 也就是说, 无论在哪家全家便利 , a牌的橙汁右边必然是 b牌 的橙汁 , 而下层才会是碳酸 饮料 。这种统一规范的空间陈列方式 , 可谓是全球化 、 现代化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 除去本就是“ 物” 的商品不谈 , “ 全家便利” 的营业员也变得 “ 物化” 了起来当然这种 “ 物化” 却掩饰在一张张青春笑脸之下。“ 全家便利” 对营业员的年龄有着严格的要求 : l 82 5 岁 , 这符合其青春 、 年轻 的市场定位 。于是 当你进入全家便利时 , 你首先会被营业员 的热情活 力、 青春洋溢的一句“ 你好 , 欢迎光临” 所 “ 感染” 。而 当去多了以后 , 笔者发现 , 这笑脸却是充 满了疲惫与敷衍 , 而热情的招呼声恰似复读机一样 , 反复播放着 “ 你好 , 欢迎光临 , 面包三件八 折” 。相较于传统 的私人杂货店 , 甚至是当下的国营便利店 , 可 以明显感受到消费者与营业员 之间关系在全家便利与其他店之间的巨大差异。 冬 日的一天 , 我像往常一样走进复旦北区的全家便利店 , 恰逢一个 面无表情、 眼光呆滞 的 店员从员工办公室推门而 出, 伴随着一声“ 欢迎光临, 关东煮热销 , 请随意挑选一下。 ”我 当即 一 愣 , 因为他眼睛根本就没有看到我 , 怎么知道我进来 了, 并且在对我说话呢?随即, 收银台那 个员工也重复了一遍 同样 的话 , 而此时恰好有顾客走进来了。我终于发现 了端倪 , 每当有人进 门的时候, 感应门就会发出叮咚的音乐声。员工凭借这个叮咚音乐声, 就能判断有人走进来 了, 接而条件反射地说 出那句每天不知要重复多少遍的话。也就是说 , 他们根本不是对人发出 问候 , 只是对声音罢了。于是眼神空洞也有 了更好的理解 。有一个技术上的漏洞是 , 进门提醒 铃音是没有方向性的, 只要经过必 响。于是就出现 了这样戏剧化 的一幕 : “ 一个全家 的工作人 员走出全家, 经过门口时 自然响了一声 ” , 可惜他 的工作伙伴头也不抬 , 自然继续程式化 的“ 欢 迎光临, 关东煮热销” 。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我的另一次消费体验中: 刚入冬的某个下午, 寒 风大作, 我走进一家 c o s t a 咖啡寻求温暖, 点完单站在柜台旁等候咖啡时, 营业员微笑着跟我 说: “ 你好, 今天出来逛街的吗? ” 听到这句来自一家全球著名连锁品牌店员的个人问候, 我心 中一阵惊喜 : 看来 c o s t a要区别于它们的老对手 s t a r b u c k s ( 星巴克) , 走人性化路线了么。然后 我立马回应了一句 : “ 今天风好大 , 好冷啊。 ” , 期待 以此继续 与店员的互 动。谁知道, 店员再也 没有 回复我了。随后发现 , 原来他们对每一个顾客都会报 以同样的问候 : “ 你好 , 今天 出来逛 街的吗? ” 此刻觉得 自己当时的回应是多么可笑啊。 在复旦北区同一条街道上 , 与全家仅隔几十米的一家私人小卖部里 , 顾客和店员的互动却 构成了一副完全不一样 的景致 : 慢节奏的、 针对个体 的互动模式。买东西的时候 , 小卖部 的阿 姨操着带有乡音的普通话 , 有时会跟你闲聊几句。不仅 如此 , 复旦周边的几家私人小卖部 , 由 于长期的交往 , 我都可以清楚 的知道每家 的店主老家是 i iul 的, 小卖部 的阿姨 同样 也会记得 我 , 甚至对我头发长短的变化都会有察觉。当得知复旦南 区第六教学楼 的小卖部被拆除的时 候 , 面对空出来 的一块 , 我心中也有 了些许失落 , 现在店主们又去干什么营生了呢?相反 , 在我 几乎每天都去的全家便 利店 , 却不 曾有 这样 的感情。我不知 道店员 的籍 贯 , 也没 有兴趣知 道就如同他们不知道我的一样 。对于我 , 这些店员是 “ 熟脸” , 不过我们从未有机会停下 3 7 来交谈过 。而对于他们 , 或许我这张脸毫无印象 , 因为每天的客流量之大、 运转之高速, 使他们 根本无暇顾及 。如果有一天它被拆除了, 留给我们的记忆也就是吃不到热腾腾的关东煮了, 但 是店员此后的生活怎样 , 我们并不关心。 问题可以追溯到老上海居民的消费方式。在没有现代连锁便利店的时候 , 上海人买些小 东西基本都去烟纸店 。它们往往就开在弄堂里, 老板就是天天打照面的邻居。这些烟纸店成 了社区居民遭遇与互动的场所 , 店 主( 或者店员 ) 成 了搜集各居 民信息 的中介 , 杂货店随之成 为了社区八卦的集散地与中转地。而在当下的上海街头, 越来越多的夫妻老婆店被拆除, 或者 转型成为连锁便利店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 在都市空间转型与重构的今天, 连锁便利店 是否转承了当初夫妻老婆店的功能呢?而通过实地考察, 笔者发现, 连锁便利店虽然在空间上 取代了夫妻老婆店, 但在空间功能上却没能同样取代。在全家便利店里, 消费者与营业员的互 动甚少 , 即使是在对居民相对较为熟悉 的社区店里依旧如此。营业员挂着冷漠的笑脸 , 重复着 一 成不变的礼貌用语 , 消费者则直奔主题 , 各取所需 , 在不算宽敞的空间内来去匆匆。或许这 是我们从熟人社会转向生人社会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姑且称之为阵痛, 毕竟这不是笔者希 望看到的局面。 这种冷漠的人际关系也给田野工作带来困难: 笔者多次尝试直接在门店里与“ 全家便利” 的营业员攀谈, 但均遭受失败。当然他们依然是面带微笑地拒绝: “ 我有什么好采访的?我什 么也不知道。 ” 在拒绝 的同时 , 手上也从未停止过收银工作 。最终 , 笔者通过熟人关 系, 找到一 个曾经在全家便利兼职的同学, 才算完成了一次对便利店营业员的访谈。他之所以去全家便 利兼职, 出于对其的美好印象, 而当他实际工作以后, 却发现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 我 自己就好喜 欢便利 店的, 觉得 那里又干净又温暖, 卖的食 物好可 口, 想着在 那里工作一定很开心。但真的工作起 来, 才发现现 实与想象总是有差距的。当然也 不是说全 家的工作环境不好。 只是 不像我想的那样。就是感觉没什么个性吧, 大家都 像整 齐划一的机器人一样 , 每天上班也是忙得和陀螺一样 , 根本没什 么时间闲扯。我 本来还以为, 工作环境是很轻松愉悦, 同事之间有说有笑的呢。和顾客也不会 多哆 嗦, 当然也没精力多闲聊。记得有一次, 我给客人拿关东煮, 忘记带口罩了, 偏偏 被 经理发 现 , 还 被 骂 了。 ” 当我向他抱怨在店里的失败经历后, 他很理解地说道: “ 没办法的, 每个店 里都有摄像头。经理看到就不好 了。我们每 天说什 么 话, 做什么事 , 各项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不能 出乱子。 ” 值得庆幸的是 , 恰是这种阻碍也给本文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 既然便利店这个空 间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 此稀疏 , 为何不关注人与空间内的物 , 或日人与空间本身的互 动 呢?在空间要素被忽视的烟纸店里 , 这样的分析视角或许是荒谬可笑 的。而在空间布置 自成 一 体的全家便利店里, 这样做或许奏效。 四、 空间内的人与物 : 意象的建构与人的能动性 全家在“ 空间” 上的胜利, 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自我感知, 甚至其他竞争者也能敏锐地感受 到这一点。记得有一次, 笔者在全家隔壁的一家私人小卖部买茶叶蛋, 和小卖部阿姨的对话 中, 阿姨一针见血地指出全家“ 环境好” 的优势 , 也让我小小吃惊 了一把 : 我 : “ 还是你们这儿便宜, 鸡蛋 才 1 2 , 全 家都要 两块 了。 ” 3 8 阿姨 : “ 全家东西都比我们责。 ” 我 :“ 那抢 了不少生意吧? ” 阿姨 : “ 还是他们 生意好” ( 停 了一会儿, 张望 了下, 继续说道) “ 他们环境好 。 ” 疑问就此产生了, 全家的所谓“ 环境好” , 究竟是指 什么呢?或 日, 全家建立 了怎样的“ 空 间感” , 又是通过何种手段达到该效果的呢?消费者 又是如何将全家的空 间转变为 自己的空 间, 赋予个体的象征意义的呢? 1 多感官调动 全家所营造 的空 间感不仅仅是视觉体验 , 而是视觉 、 听觉、 嗅觉等多感官同时被调动起来 : 萦绕耳边的电台广播 、 明亮的灯光 、 热气腾腾 的关 东煮 , 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阵阵香味。消费 者对这种空间感喜欢且依赖: “ 喜欢全 家, 不喜欢可的, 因为气味。觉得全 家连味道都不一样。感觉里面就是 热气腾腾 , 关东煮、 包子的香味 , 很诱人很好吃。可的里面的气味很 不好 闻, 一进去 , 就是那种常年 卖不掉 , 一直煮着的鸡蛋的怪味。 ” ( z某, 女 , 2 3岁) “ 觉得全 家的东西看起来就是卫生、 干净 , 其他小卖部什 么的, 怕有 问题 , 让人 觉 得不放心。 ” ( y某, 男, 2 4岁) “ 全家现在变成 了我对上海的一个印象, 可能到 了其他城 市, 看到全 家, 就 有很 亲切的感觉。我 同学来上海 , 我都会 带他们去全 家买吃的 , 上 次我 同学来 , 还专程 点 全家的那酱肉包, 可惜现在没有了。有一次在梅赛德斯一奔驰文化中心看演唱会, 结 束后 1 1点 多, 也没有公交车 , 在黄浦江边吹 了风 , 头本来就很疼 , 朋友说要走去宾馆 休 息, 但其 实还蛩远的 , 几个人一直走 , 就冻得要死。路边没人没车, 当时看到全家的 灯, 就好像看到 了希望。漆黑的街道上, 对我来说 , 它们简直是灯塔 。三个人看到都 大叫, 冲进去 了, 进去买了热饮和面包, 路上拿热饮边喝边捂手 , 继续往 宾馆走 , 整个 人 状 态就 好 了很 多。 ” ( w 某, 女 , 2 4岁) 2 空间建构 的手段 :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对消费者需求的建构早已是学术界老生常谈的议题。阿帕杜莱以“ 消散” 概念来形容当下的全球化与现代性。这首先有赖于电子媒体的兴起, “ 电子媒体之所以能改 变大众媒体, 是因为它提供 了崭新的资源和规则来建构想象中的自我和世界” ( a p p a d u r a i , 1 9 9 6 ) 。“ 全家便利” 在其空间建构方面依赖大众传播媒介, 铺天盖地的营销策略在明目张胆 地对消费者进行冲击。全家的网站可谓制作精 良, 甚至还有 “ 食物连连看 ” 的小游戏 , 让人 印 象深刻 , 甚至会对网站都流连忘返。除此之外 , “ 全家便利” 还邀请到在年 轻人 中影响力巨大 的台湾当红组合“ 五月天” 担任代言人, 除了各种广告海报之外, 还拍摄系列微电影 , 在网站以 及全家便利的门店播放 , 可谓赚足眼球。对于空间的征服和整合 , 已经成为消费主义赖 以维持 的主要手段。因为空间带有消费主义的特征 , 所以空 间把消费主义关系( 如个人 主义、 商 品化 等) 的形式投射到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 消费主义的逻辑成为了社会运用空间的逻辑, 成为 了日常生活的逻辑。同时, 消费主义也开启了 全球性空间 的生产的可能性, 于是, 对于差异 性的普遍性压抑转化成了 日常生活的社会基础。 ” ( 包亚明, 2 0 0 3 : 1 0 ) 3 便利店情结 : 新消费阶层的兴起 39 就消费与礼会阶层关系而言, 消费行为可视作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社会分层在象征领域 的 延伸( 王宁 , 2 0 0 1 b : 1 o ) , 消费可以确认并强化差别 , 具有 区分意义 , 消费场所也 承担起这区隔 功能。便利店是全民性 的。它并不像某些购物场所那样 , 具有排他性 。如昂贵的奢侈品店与 廉价的批发市场 , 又如高档的别墅区与破落的棚户 区, 再如精致 的料理店与嘈杂的路边摊 , 具 有明确且不可打破的消费边界 , 将不同的消费阶层 区分开, 并在人们的 日常实践中, 强化 了彼 此的阶层差距。便利店如同空气一般, 渗透在市民的 日常生活中: 学生一族可以在便利店享用 流行的零食 ; 家庭主妇可 以在便利店缴纳水电费 ; 商务人士可以在便利店购买报刊杂志 ; 外来 打工者可以在便利店兑换零钱等等 。这种各取所需 , 各色人群共融在便利店的场景随处可见 。 但这并不意味着, 像阎云翔笔下的麦当劳餐厅那样, 便利店已经完全转变成大众的公共空 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参与观察与针对具体人群的访谈中,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正如“ 一 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不同的人群对于便利店 的印象也是 千差万别这种差 别并不简单地只是同一个层面的不同感受 , 而是不同层面的映射 , 即便利店在不同的群体中的 位置有着天壤之别。即使它参 与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 它对 于有 的人来说 , 毫无意义, 而对有 的人来说, 却意味着全部。 便利店 的消费群体已经逐渐分化出这样一部分人群 : 他们是便利店的常客和拥戴者 , 便利 店对于他们来说并不 只是一个购物场所 , 而在高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被赋予 了新的象征意义 : “ 其 实总之就是这样, 凌晨三点不论你想什么, 都 能找 着, 下楼就是 了。这 一份 安定的高兴。 ” “ 感觉就是一个在小世界 可以遇到很 多人 的地方 , 而且什么都有。 ” “ 漆黑的街道上, 看到开着的便利店, 对我来说, 它们简直是灯塔。 ” “ 等城里的人都睡的时候 , 里面的 2个人还是醒的! ” “ 我就想要开家 2 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 , 就像 电影里那样的静谧而让人 觉得依 靠 的地 方 。 ” “ 总有一个地方能2 4小时的不论地点, 时间的收留你。 ” “ 楼下有家全家, 每天去上课前 买份早餐。晚上回 家后 买份 点心。偶 尔深夜还 会去吃关东煮。好温暖好贴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