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镜花缘》疑问句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镜花缘》疑问句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镜花缘》疑问句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镜花缘》疑问句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镜花缘》疑问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镜花缘》疑问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镜花缘是清代作家李汝珍迁居海州板浦( 今江苏省连云港市) 后写成的 一部长篇小说,大约成书于1 8 1 5 年( 嘉庆二十年) ,比红楼梦晚三十年左右。 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同渐低迷,问世作品数量不多,而学术界对镜花缘的研 究着重于文学层面上,较少对其语言进行关注。因此,对镜花缘的语言进行 研究,可以了解这一时期近代汉语的发展变化,也对研究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 渡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镜花缘中的疑问句作为研究范围,对其进行详尽的分类统计, 并做出简要分析。本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镜花缘的作者、成书 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考察分析镜花缘中的特指问句,通过分 类描写和比较分析,可知镜花缘中的疑问词语和语气助词的使用情况和红 楼梦很相近,并且有很多语言形式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 对镜花缘中的是非问句和选择问句进行描写分析,镜花缘中无标志的是 非问句是主要表达手段,选择问句中的“可+ v p ”式表现出江淮方言色彩;第五 章是反诘问句的描写,镜花缘中的反诘问句句式齐全,并且更多地继承了上 古汉语时期表示反诘问的词语,对新兴的疑问词语也有使用。第六章考察设问句, 镜花缘中的设问句多是以特指问的形式发问。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镜花 缘的疑问句不仅有对古汉语的继承,也与现代汉语比较接近,表现出语言承上 启下的过渡性,并且书中还有一些多功能性质的疑问词语。 关键词:镜花缘;疑问句;类型;过渡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 a bs t r a c t “f l o w e r si nt h em i r r o r ”i san o v e lt h a tq i n gw r i t e rl ir u z h e nh a dw r i t t e na f t e r r e l o c a t e d b a n p u ( t o d a y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l i a n y u n g a n gc i t y ) t h ef i r s td r a f to f “f l o w e r si nt h em i r r o r w a sc o m p l e t e di n1815p o s t e r i o rt ot h es c h o l a r sa n dad r e a m o fr e dm a n s i o n sa b o u t5 0y e a r s t h i sp e r i o dn o v e l si n c r e a s i n g l yd e p r e s s e d ,c a m e w o r ki ns m a l lq u a n t i t i e s t h ea c a d e m i cc o m m u n i t y “f l o w e r si nt h em i r r o r 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 e do nt h el i t e r a r yl e v e l ,t h el e s s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i rl a n g u a g e t h u st h el i n g u i s t i c s t u d yo f “f l o w e r si nt h em i r r o r ”c a nm a k eu su n d e r s t a n dt h ec h a n g eo fm o d e m c h i n e s ed u r i n gt h a tp e r i o d ,w h i c hh a s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s t u d y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m o d e mc h i n e s e 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w es e l e c t “f o w e r si nt h em i r r o r ”i nt h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a st h es c o p eo fs t u d y , ad e t a i l e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 i rs t a t i s t i c s ,a n dab r i e f a n a l y s i s t h e r ea r ea l t o g e t h e rs i xc h a p t e r s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 t r o d u c e d “f l o w e r si nt h em i r r o r ”,t h ea u t h o ro fab o o kb a c k g r o u n d , c u r r e n ts t a t u s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w i l ld e s c r i b et h e “f l o w e r si n t h em i r r o r ”i nt h e s p e c i a l l y r e l a t e d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t h r o u g h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a tt h e “f l o w e r si nt h em i r r o r ”i nt h e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w o r d sa n dm o d e lp a r t i c l e sa n dt h e “d r e a mo fr e dm a n s i o n s i sv e r y s i m i l a r , a n dt h e r et h ef o r mo fm a n yl a n g u a g e sa r es t i l lu s e d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 t h e t h i r da n df o u r t hc h a p t e rw i l ld i s c u s st h ey e s - o r - n oq u e s t i o n sa n dt h ec h o i c eq u e s t i o n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t h e i rt r a c k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w i l l d e s c r i b ea n da n a l y z et h er h e t o r i c a lq u e s t i o n s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w i l lm a i n l ya n a l y z et h e r h e t o r i c a lq u e s t i o n sa n d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 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i nm yo p i n i o n : “f o w e r si nt h em i r r o r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h a v en o to n l y i n h e r i t e db u ta l s oc l o s et om o d e mc h i n e s e ,s h o w i n gac o n n e c t i n gt r a n s i t i o n a l l a n g u a g e t h e r ea r ea l s om u l t i - f u n c t i o n a ln a t u r eo ft h eb o o kq u e s t i o n st h ew o r d s k e y w o r d s :“f l o w e r si nt h em i r r o r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t r u c t u r a lp a t t e r n ; t r a n s i t i o n 独创性声明 学泣论t 裁雪:一- 丝叠盛么毵趋国望缉霓 一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i ,辨:及敬搿笺 研究成果。论文e l l 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m 版j 2i f r 1 1 :究成聚文丰:已h i i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 仓文撰:写曾徽m 贡献的老师,碳友,:董 仁在文r 皇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萌 、, 学位论专:作者: 鸭丹 签字日期: 2 口肜年中,矗- j i o 露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两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朗羁!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义的复印p ;:和磁盘亢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劣j 学研究生院( 筹) - - - 以:晦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靖库进行检索,可以果删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 7 = = - 深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鋈名:随哥 签字日期:乃0z - r - z - 月0 日 导师签名:7 方甬 封- - 7 签字日期:户侈务午,嗣扣翻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镜花缘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字松石,直隶人兴( 今属北京市) 人,于乾隆年间随其兄李 汝璜迁至海州,并在此定居,成为一个地道的海州人。关于李汝珍的生平没有确切的资料记 载。据胡适镜花缘考证李汝珍推测: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 1 7 8 2 ) ,李汝珍的哥哥汝磺( 字佛云) 到江苏海州做官,他跟到 任所。那时歙县凌廷堪( 1 7 5 9 一1 8 0 9 ) 家在海州,李汝珍跟从他受业。论文之暇,兼及音韵。 那时凌廷堪年仅二十六岁;以此推之,可知李汝珍也不过二十岁上下,他生年约当乾隆二十 八年( 1 7 6 3 ) 。,这一推论目前为学术界所认同。 李汝珍的前妻早死,到海州后,续娶许氏,有无子女不可考。其兄李汝璜于乾隆四七十 年到海州,次年任职板浦场盐科司。李汝珍随兄来到海州板浦,据胡适推断,此时他不过二 十岁上下。据文献记载,李汝璜任盐科司人使十六年,闲居三年后,于嘉庆六年( 1 8 0 1 ) 调 任淮南草绘场盐科司大使。而李汝珍则在板浦娶妻安家,寓居海州至少三十余年。其间,他 拜经学家、韵律学家凌廷堪为师。海州著名学者许乔林、许桂林兄弟也是李汝珍的至交,李 汝珍续娶的妻子许氏,就是二许族中的堂姐。此外,李汝珍经常和交往甚密的文人学士饮酒 行令、弹琴吟诗、切磋学问。诸如此类的交流,为李汝珍日后创作镜花缘提供了大量素 材。 李汝珍卒于何年何月,至今没有见到任何明确的记载。胡适推断“他夕匕时约道光十年 ( 1 8 3 0 ) ,已近七十岁了。据考证,海州并没有李汝珍的墓穴,李氏子孙也没有留在海州。 而许氏后人有的认为李汝珍乃扬州人,由此可知李氏晚年有可能移居扬州,和其兄李汝璜一 起生活,并最终卒于扬州。 镜花缘第一百同作者自言“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才完成了这部巨著,镜花 缘的初稿大约完成丁嘉庆二十年( 18 15 ) ,可以推出镜花缘的酝酿创作大约开始丁乾 隆末年至嘉庆初年这段时间,在李汝珍随兄移家板浦之后。 镜花缘的创作主要受剑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江淮人文传统的影响 明清时期,江淮是白话小说创作最繁荣的地区,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在当时都是 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作家,他们与江淮有着密切的联系。江淮文人重视小说创作的传统,大大 激发了李汝珍的创作热情,更对作品的内容及语言都产生了巨人的影响。 明清小说口语化特点1 卜常明显,作家在创作时人量使用贴近生活的口语,使作品不可避 胡适,中国章i o l d , 说考证镜仡缘考证李汝珍,安徽教育 | ;版社1 9 9 9 年,第3 9 2 页。 胡适,中围章l 口i 小说考证镜花缘考证李汝珍,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第3 9 6 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免地带上了方言色彩。方言词汇的使用,是明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随着江淮作家在小说 创作领域的巨人影响力,江淮方言随着小说的发展而为人们所熟悉。李汝珍虽是直隶大兴人, 但因其移居海州,作晶中大量使用了具有江淮特色的方言词汇和句式。这也体现了江淮文人 小说创作语言的影响力。 二、海州风貌及许氏兄弟的影响 李汝珍在海州生活了近三十年,并在此娶妻安家,可以说海州是李汝珍的第二故乡。海 州向来有重学传统,文人学士甚多。李汝珍与这些文人学十把酒论学、对弈谈艺,他们都对 镜花缘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地学者孙古吕、许祥龄等都曾为镜花缘做了批 注评论。 许乔林、许桂林兄弟家学渊博、著述丰富,“江淮学者,争出其门”,可以称得上是海州 当时的学术泰斗。尤其许梓林与李汝珍的关系甚为密切,李氏音鉴后序说:“松石姊大, 博学多能,方在朐时,与余契好尤笃,尝纵谈音理,上下其说,座客目瞪舌挢,而两人相视 而笑,莫逆于心。可以说,李汝珍一生的学术活动和创作活动都与二许兄弟有密切的关 系。镜花缘的创作成功离不开二许兄弟的帮助与支持。 第二节镜花缘及其疑问句的研究现状 一、镜花缘的研究现状 明清小说历米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镜花缘大约成j f 5 - j - 嘉庆二十年( 1 8 1 5 ) , 晚于儒林外史大约五、六十年,晚于红楼梦约三十年,比儿女英雄传早了约六 十年。因此,研究镜花缘的语言,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一时期近代汉语的一些发展变化, 对研究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度有一定意义。以2 0 0 0 年为界,在1 9 2 3 年1 9 9 9 年中, 关丁镜花缘的专题论文7 8 篇,专蔫4 部。从研究内容看,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李汝珍的生平及生活情状进行描写,以及对镜花缘真实作者的考证。 二是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文学方面对镜花缘进行研究。虽然也有学者着力于拓 宽镜花缘的研究思路,但成果较少,尤其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儿。 据不完全统计,从语言方面研究的论文只有张i ) i i 的 海、灌方肓浅释和张可 的我对张有鹤先生校注本 两条词注的商榷意见,这两篇文章都着眼丁 5 中的方 l 口。 从2 0 0 0 年至今,关于镜花缘的研究论文如雨后春笋,数革较之以前人人增加,但 土要还是集中丁文学方面。关于语言研究的论文有顾海芳的 中的语气副词“毕竟” “再”( 2 0 0 2 ) 和 海州方言词汇例释( 2 0 0 2 ) 。学位论文有:顾海芳的 语言现象散论( 2 0 0 2 ) 和马济萍的 副词“才”的语义考察( 2 0 0 8 ) 。 二、疑问句的研究现状 0 i 自镜仡缘研究论文选,连港市镜仡缘研究会编,第2 4 7 页。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丈第一章绪论 以2 0 世纪4 0 年代为界限,在( - 5 氏文通问世以前,我国并未出现系统研究疑问句 的专著和文章,只是散见丁古人的注疏和虚字著作中。直到4 0 年代,以吕叔湘先生的中 国文法要略为代表,汉语疑问句开始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著名学者,如吕叔湘、朱 德熙、赵元任、高名凯等都对疑问句做了专门的研究。至今,疑问句的研究程度不断深化, 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也趋于多元化。代表性著述有李宇明的反问句的构 成及其理解( 1 9 9 0 ) 、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 1 9 9 7 ) ,张伯江的疑问句功能 琐议( 1 9 9 7 ) ,徐盛桓的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 1 9 9 9 ) 和1 方梅、张伯江的硕士研究生邓 晓华的学位论文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 2 0 0 1 ) 等。 在古代汉语疑问句研究方面,一部分研究散见于专门的语法著作里面,如张美兰的 语法研究、何亚南的 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和吴福祥 语法研究等。但更多的则是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出现,代表性的博十学位论文有:高列过 东汉佛经被动旬疑问句研究( 2 0 0 3 ) 和刘开骅中古汉语疑问句研究( 2 0 0 4 ) 。硕士学位 论文有:阮氏排 的疑问句研究( 2 0 0 2 ) 、朱妹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语用分析 ( 2 0 0 4 ) 、盛晓楠 疑问句研究( 2 0 0 5 ) 和殷伟 反复问句及选择问句研 究( 2 0 0 6 ) 等。疑问句研究语料也很丰富,涉及论语、苟子、晏子春秋、国语、战 国策、吕氏春秋、论衡、世说新语、列子、搜神记、敦煌变文、禅宗语录、聊 斋俚曲、水浒全传、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各个时期多方面的语料。 对于疑问句的分类,各家意见不一。范晓先生认为,句子根据句法平面特征分出来的类 别称为句裂;根据语义平面特征分出来的类别称为旬模;根据语用平面特征分出米的类别成 为句类。如果在分类时不区别二个平面,就会出现角度混乱、类别不一的情况。就笔者收 集的材料看,目前疑问句有以下入种分类法:一是以吕叔湘、房玉清为代表的两分法;二是 以朱德熙、胡裕树为代表的三分法;三是以黄伯荣、廖序东为代表的四分法;四是以杨伯峻、 何乐+ 为代表的无分法;五是以段业辉为代表的六分法和以沈祥源为代表的七分法。 以上的分类方法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四分法,将疑 问句分为特指问句、是- | f 问句、正反问句和选择问句。又遵从朱德熙先生的观点“反复问句 是选择问句的特殊形式”( 1 9 8 2 ) ,并根据疑问句句式的特点以及疑问科度的高低,将镜花 缘中的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句、是1 卜问句、选择问句、反诘问句和设问句无种类型,并以 此为据,再根据表示疑问的不同手段进行详细的小类区分和描写。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二个: 一是穷尽统计法:对镜花缘中的疑问句进行穷尽式调奄,统计疑问句总量。 二是定性分析法:将所有疑问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对它们的使用情况进行细致 范晓,三个f 面的语法规,北京语苦义化人学版社,1 9 9 6 年,第3 7 5 页。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的描写。 三是比较法:将镜花缘疑问句的使用情况放到汉语发展史这个大框架中进行考察, 探求近代汉语逐步演变的过程。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镜花缘的疑问句进行详尽的分类描写,对近代汉 语研究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语料。 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镜花缘的特指问句 第二章镜花缘的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是指特意对某个问题进行发问,需要听话人做出回答的疑问句。所谓特指,即 说话人心中已经预设了想要知道的人物、事件、原因等情况,只是不明确具体是指哪一个人、 哪一件事、哪一种原因等,要求听话人对这一特定内容做出明确的同答。表示特指问句的方 式有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数词、语气助词等,语气助词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前儿种 方式联合使用。镜花缘中的全部疑问句共有2 3 4 9 例,其中特指问句有9 4 4 例,约占全部 疑问句的4 0 2 。 第一节用疑问代词标志的特指问句 在镜花缘中,用疑问代词作为语言形式标志的特指问句有6 5 6 例,约占全部疑问句 的2 7 9 。主要有“何”、“何以”、“甚”、“甚的”、“怎”、“怎样”、“怎么”、“那”、“那个”、 “谁”、“安在”、“某”等小类。下面分述之。 一、“何”字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在镜花缘中,用“何”字及其复合形式构成的特指问句有3 8 3 例,约占全部疑问句 的1 6 3 。 ( 一) 单用“何”字标志的特指问旬 “何”字单用为标志的特指问句有2 4 6 例,“何”在句中作定语、宾语和主语,表原因、 事物、时间、地点等。 1 、“何”字作定语有1 8 0 例,询问原因、事物、人等方面。 a 、询问原因,5 0 例。如: ( 1 ) 而且语音不同,倒象五方杂处一般,是何缘故? ( 第二十七回1 9 1 ) ( 2 ) 青钿道:“姐姐说的固然不错。但我们是一百人,今只九十八位,这是何意? ”( 第 七十七回5 6 5 ) b 、询问事物,3 9 例。如t ( 1 ) 九公此药,不啻仙丹! 是何妙品,如此神效? ( 第二十七回1 9 4 ) ( 2 ) 适才姐姐言茶叶多假,不知是何物做的? ( 第六十一回4 4 7 ) c 、询问人,3 3 例。如: ( 1 ) 仙姑所访何人? ( 第四十四回3 4 2 ) ( 2 ) 这个尼姑又是何人? ( 第九十回6 7 7 ) d 、洵问时间,8 例。如: ( 1 ) 伯伯何日到此? 今在异乡相逢,真令侄儿梦想不到。( 第二十四回1 7 2 ) ( 2 ) 近e l 史书,都以天干、地支纪年,此例始于何时? ( 第五十三回3 9 0 ) 此处的数表刀例句红镜仡缘中d ;现的页数,下同。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镜花缘) ) 的特指问句 e 、询问事件或状况,5 1 例。如: ( 1 ) 贤契今来外洋,有何贵干? ( 第十五回9 8 ) ( 2 ) 今阿舅忽来天朝,有何公干? ( 第六十六回4 8 1 ) 2 、“何”字作宾语,询问地点、时间等,1 4 例。如: ( 1 ) 此时既无内应,侄儿又难入内,令旗从何到手? ( 第二十五回1 7 5 ) ( 2 ) 米兰芬道:“请教女试来源究竟从何而起? ”( 第八十九回6 6 6 ) 3 、“何 字作主语,6 例。如: ( 1 ) 唐敖道:“何谓离乡病? ”( 第三十一回2 1 9 ) ( 2 ) 锦春道:“何为眠张儿? ”( 第七十四回5 4 6 ) “何”字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厚的词语,自先秦产生以来,在古典文献里普遍使用,近 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 二) “何”字的复合形式构成的特指问句 “何”字构成的复合形式有“何如”、“何以”、“何至”、“如何”、“若何”五种类型,共 1 2 0 例。 1 、用“何如”标志的特指问旬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3 4 例,用于句尾,作谓语,相当于“怎么样”的意思。 如: ( 1 ) 愚见如此,阿妹以为何如? ( 第四十九回3 5 5 ) ( 2 ) 若花道:“我对菊花别名何如? ”( 第七十七回5 7 2 ) 2 、用“何以”标志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5 0 例,作状语。如: ( 1 ) 徐承志道:“不知伯伯何以学得此技? ”( 第二十五回1 7 6 ) ( 2 ) 锦云笑道:“设或王充竟是这样驳你,你却何以对答? ”( 第七十一回5 2 1 ) “何以”是个宾语在前、介词在后的介宾短语,用在特指问句中询问方法、原冈等。 3 、用“何至”标志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3 例,询问原因。如: ( 1 ) 人值未年而生,何至比之于羊? 寅年而生,又何至竞变为虎? ( 第十二回7 9 ) ( 2 ) 章荭道:“按这酉水二字而论,无非是个酒字,何至如此利害? ”( 第九 十七回7 3 3 ) 4 、用“如何”标志的特指问句 用“如何”标志的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3 0 例,位于句中或句尾,作主语、状语、 谓语或宾语,询问方法、原冈等。 a 、“如何”作主语,仅l 例。如下: ( i ) 林之洋道:“但俺口中这股酸气,如何是好! ”( 第二十三回1 6 6 )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丈第二章镜花缘) ) 的特指问句 b 、“如何”作状语,7 例。如: ( 1 ) 唐敖还礼道:“贤侄如何认得老夫? ”( 第二十四回- 1 7 3 ) ( 2 ) 这个“十”字是最要紧的,如何倒要删去? ( 第七十回- 5 13 ) c 、“如何”作谓语,2 2 例。如: ( 1 ) 唐敖道:“此地寿相如何? ”( 第二十七回1 9 3 ) ( 2 ) 昆骞国王道:“王兄意下如何? ”( 第三十九回2 7 6 ) 5 、用“若何”标志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3 例。“若何”与“如何”意思相当,位于旬尾,作谓 语。如: ( 1 ) 多九公道:“不知此人除了吃斋念佛,别的行为若何? ”( 第十回6 1 ) ( 2 ) 若花道:“主人之意若何? ”( 第八十二回6 0 9 ) ( 三) “何”系词语与语气助词搭配构成的特指问句 与“何”系词语搭配的语气助词是“呢”,有1 7 例。 1 、用“何呢”标志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4 例。如: ( 1 ) 长股国王道:“但你一时撒起尿来,小弟却朝何处躲呢? ”( 第三十九回2 7 3 ) ( 2 ) 今日姐姐是何用意呢? ( 第八十二回6 0 7 ) 2 、用“何以呢”标志的特指问旬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1 2 例。如: ( 1 ) 国王道:“何以孤家身为人君,反令王妃违此定例呢? ”( 第三十五回2 4 8 ) ( 2 ) 宝云道:“但姐姐何以一望就知各杯轻重呢? ”( 第七十九回5 8 5 ) 3 、用“如何呢”标志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句仅1 例。如f : ( 1 ) 紫芝道:“设或把后十名弄到前面,又将如何呢? ”( 第七十六回5 6 1 ) 二、“怎”字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怎”字及其复合形式构成的特指问句有1 6 3 例,约【l i 全部疑问句的6 9 。其形式有 “怎么”、“怎能”、“怎样”等类型。 ( 一) 单用“怎”标志的特指问旬 镜花缘中片j “怎”字标忐的特指问句有6 6 例,位于句首或句中,作状语,洵问原 因、方法等。如: ( 1 ) 多九公道:“不好了! 此必贼寇约会多人前来报仇,这便怎好? ”( 第二十六回18 1 ) ( 2 ) 武后道:“朕何惜此三四人,无如人才难得,这便怎处? ”( 第六十八回5 0 0 ) ( - - ) “怎”字的复合形式构成的特指问句 1 、用“怎么”标志的特指问句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住论文 第二章 镜花缘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5 8 例。如: ( 1 ) 今舅舅既已回家,怎么父亲又不同来? ( 第四十二回3 1 0 ) ( 2 ) 紫芝道:“好好的行令,怎么忽然把祝大姐夫请出来? ”( 第八十三回6 17 ) “怎么”一词大多位于句中,作状语,询问原因、事件等。“怎么”来源于“作勿生”, 冈禅宗语录里有“作麽”、“作麽生”,“作”字受了“麽”字的影响而使声母产生了音变,读 作“怎”。“么”字早期也写作“勿”和“没”。“怎么”最初多用作“怎”,现代则以“怎么” 为主。镜花缘中“怎么”与“怎”运用的次数相当,也可看出此时处于新旧语言交替 时期。 2 、用“怎能”标志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旬在镜花缘中有2 例。如下: ( 1 ) 林之洋道:“将来到了昏迷时,怎能有人当头一棒,指破迷团? ”( 第十六回1 0 5 ) ( 2 ) 这人比天还大,不知怎能抬起头来? ( 第二十回13 7 ) “怎能”相当于“怎么能”,用在句中作状语,询问方式、方法。现代汉语中古,普遍 使用“怎么能”。 3 、用“怎样”标志的特指问旬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2 4 例,位丁句中作状语,询问方法、原因。如: ( 1 ) 忽听婉如道:“请问姑夫,若照张真中珠,不知方字怎样读? ”( 第三十一 回2 2 1 ) ( 2 ) 玉芝道:“秦字之多,莫过于战国策,不知怎样行法? ”( 第九十一回6 8 2 ) ( 三) “怎”系词语与语气助词搭配构成的特指问句 与“怎”系词语搭配的语气助词有“呢”、“么”,共有1 3 例。 1 、用“怎呢”标志的特指问旬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2 例。如下: ( 1 ) 掌乘珠道:“妹妹解的虽有点意思,但殿试在四月,怎说三月就殿试呢? ”( 第六 十五回4 7 5 ) ( 2 ) 紫芝道:“闺臣姐姐拈在末席,怎讲呢? ”( 第七十一回5 2 3 ) 2 、用“怎么呢”标志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5 例。如: ( 1 ) 宝云道:“第九行是一八七二,怎么说是二五二呢? ”( 第七十九回5 8 5 ) ( 2 ) 青钿道:“我记得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两句倒象出在刘向( 说苑,怎么说 是韩婴诗外传呢? ”( 第八十六回6 3 7 ) 3 、用“怎样呢”标志的特指问旬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仅l 例。如下: r 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f f j 版社,1 9 8 5 年。 8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镜花缘的特指问句 ( 1 ) 兰芝道:“若摆十二桌,每桌八人,只坐九十六人,还有四位怎样坐呢? ”( 第七 十八回5 7 3 ) 4 、用q ”怎样呢”标志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4 例。“怎样呢”连用,位于句尾,作谓语。如: ( 1 ) 玉芝道:“请教姐姐:野人见了螬子怎样呢? ”( 第八十三回6 1 7 ) ( 2 ) 紫芝道:“倘你们说过之后,我也说出一个,怎样呢? ”( 第九十一回6 8 9 ) 5 、用“怎么么”标志的特指问旬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仅l 例。如: ( 1 ) 卞滨笑道:“怎么你们八个也是我门生么? ”( 第六十七回4 9 6 ) 三、“那”字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那”相当于“哪”。“哪”字最初一直写作“那”,五四以后,为了要跟读作去声的指 示代词“那”相区别,才提倡写作“哪”。镜花缘中由“那”字及其复合形式构成的特 指问句共有2 l 句,约l 叶全部疑问句的0 6 。主要形式有单用的“那”和复合形式“那个”、 “哪个”、“那里”和“那位”。 ( 一) 单用“那”字标志的特指问句 “那”字用作特指问句有1 1 例,在句中作定语或状语,询问人、事件,相当于“哪”。 1 、“那”字作定语,1 0 例。如: ( 1 ) 众宫娥立起道:“任凭多少,奴婢无有不遵。不知那三件? 一一只管吩咐。”( 第三 十七回2 6 3 ) ( 2 ) 青钿道:“那四个字? ”( 第六十五回4 7 3 ) 2 、“那”字作状语,仅1 例。如下: ( 1 ) 但他们那知我大王喜吃燕窝,就肯送来? ( 第五十回3 6 4 ) ( - - ) “那”字的复合形式构成的特指问旬 1 、用“那个”标志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5 例,“那个”位于句首或句中,作兼语、主语或宾语。 a 、“那个”作兼语,有2 例。如f : ( 1 ) 不知凤凰手下那个出来招架? ( 第二十一回- 1 4 3 ) ( 2 ) 但大家明日就要起身,乳母此地又生,却教那个把我送去? ( 第四十三回3 1 8 ) b 、“那个”作主语,有2 例。如下: ( 1 ) 昨日那个劫去宋素? ( 第六十回4 3 9 ) ( 2 ) 玉芝道:“那个是的? ”( 第八十四回6 2 4 ) c 、“那个”作宾语,仅1 例。如下: ( 1 ) 究竟用那个为是? ( 第九十二回6 9 7 )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版社,1 9 8 5 年。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丈第二章( ( 镜花缘) ) 的特指问句 王力先生认为“那个”是“那一个”省略了数词“一”,但【l j 法及意义相同。“那一个” 询问人或事物均可,但它要求在既定范围内一定指出一个。 2 、用“那里”标志的特指问句 晚唐五代时期,由“那”字构成的疑问词语已有较大发展,使用频率也比以前有明显增 高,同时还出现了“那个”、“那里”。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2 例,在句中作宾语。 如下: ( 1 ) 兰芝道:“妹妹到那里去? ”( 第七十六回5 6 1 ) ( 2 ) 紫芝道:“求之弗得,那里去了? ”( 第八十七回6 4 4 ) 3 、用“那位”标志的特指问旬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2 例,在句中作兼语或主语。如下: ( 1 ) 墨香道:“但不知那位会画? ”( 第七十二回5 3 1 ) ( 2 ) 究竟那位接令? ( 第九十二回6 9 3 ) ( 三) 用“那个呢”标志的特指问句 与语气词“呢”搭配的特指问句在文中仅1 例。如下: ( 1 ) 今日却教那个丫环暂伴一宿呢? ( 第九十九回7 5 1 ) 四、“谁”字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谁”字见于先秦,专门用于询问人,并且不限单数复数。 现代汉语中的“谁”继承 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镜花缘中用“谁”字标志的特指问句共有9 例。 ( 一) 单用“谁”字标志的特指问旬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共有8 例,位于句中或句尾,作主语、定语、兼语或宾语。 1 、“谁”作主语,仅1 例。如下: ( 1 ) 戴琼英道:“我这笑话谁肯替我说,我好吃酒? ”( 第九十一回6 9 0 ) 2 、“谁”作定语,仅1 例。如下: ( 1 ) 至于颜府这多宝塔,不知是谁的大笔? ( 第七十二回5 3 0 ) 3 、“谁”作兼语,仅1 例。如下: ( 1 ) 红女道:“咱姓颜。不知谁是小山姐姐? ”( 第五十四回4 0 1 ) 4 、靠谁”作宾语,5 例。如: ( 1 ) 你丈夫姓甚名谁? ( 第二十四回1 7 1 ) ( 2 ) 颜紫绡道:“姐姐你道这人是谁? ”( 第五十九回4 3 5 ) ( 二) 用“谁呢”标志的特指问旬 此类问句在文中仅1 例。如卜: ( 1 ) 小春道:“这个差使教谁办呢? ”( 第八十二回6 11 ) l i 力,中困现代语法,商务e 1 j 书馆,1 9 8 5 年。 吴福祥,敦煌变义的疑问代词“那”( “那个”“那里”) ,古汉语研究,1 9 9 5 年第2 期。 i i 力,中固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 1 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 ( 镜花缘的特指问句 五、“甚”字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疑问代词“甚”始见于唐代,宋元以后广泛使用。现代汉语中,“甚”基本不再使用, 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在方言地区,尤其是陕西、甘肃等地,“其”字依然很常见。镜花 缘中用“甚”字及其复合形式标志的特指问句共有7 7 例,约占全部疑问句的3 3 。 ( 一) 单用“甚”字标志的特指问句 单用“甚”字的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2 6 例,位于句中或句尾,作定语、宾语或 谓语,询问原冈、人、事件等。 1 、“甚”字作定语,2 0 例。如: ( 1 ) 林之洋笑道:“这芥子忽变青草,这是甚故? ”( 第九回5 1 ) ( 2 ) 紫芝道:“不知当e l 带去是甚等酒坛? ”( 第七十回5 1 5 ) 2 、“甚”字作宾语,6 例。如: ( 1 ) 唐敖道:“此人姓甚? ”( 第x 1 亘4 6 ) ( 2 ) 林之洋道:“俺又不刻酒经,又不刻食谱,吃他作甚? ”( 第九回5 4 ) ( 3 ) 闺臣道:“请问那个红女姓甚名谁? ”( 第五十四回4 0 1 ) ( - - ) “甚”字的复合形式构成的特指问旬 “甚”字的复合形式有“甚么”、“其的”两种形式,有4 9 例。 1 、用“甚么”标志的特指问旬 “甚么”和“什么”是两个j 忙写形式不同、但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词语。现代汉语中 “甚么”不再通用,都写作“什么”。镜花缘中用“甚么”标j 占的特指问句有4 8 例,位 丁句中或句尾,作定语、宾语和兼语,询问人、时间、原冈、地点等。 a 、“甚么”作定语,2 0 例。如: ( 1 ) 林之洋道:“他心生在甚么地方? ”( 第二十六回1 8 3 ) ( 2 ) 章荭道:“那八个丫环都叫甚么名字? ”( 第九十九回7 5 1 ) b 、“共么”作宾语,2 7 例。如: ( 1 ) 多九公道:“那文稿写著甚么? ”( 第二十- - - - i 亘1 5 5 ) ( 2 ) 红红道:“你们二位谈论甚么? ”( 第八十一回6 0 2 ) c 、“甚么”作兼语,仅1 例。如下: ( 1 ) 紫芝道:“我这脚缝疼的很,不知甚么塞在里面? ”( 第七十六回5 6 0 ) 2 、用“甚的”标志的特指问旬 “甚的”相当于“什么”,镜花缘中此类特指问句仅1 例,作宾语。如下: ( 1 ) 紫芝道:“姐姐! 是甚的好,这样拍桌子打板凳的? ”( 第八十回5 8 9 ) ( 三) “甚”系词语与语气助词搭配构成的特指问旬 1 、用“甚呢”标志的特指问旬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仅1 例。如- 卜: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丈第二章( ( 镜花缘) ) 的特指问句 ( 1 ) 林之洋道:“淑士国从来买卖甚少,俺带甚物去呢? ”( 第二十二回1 5 7 ) 2 、用“甚的呢”标志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仅1 例。如: ( 1 ) 掌红珠道:“若论称呼,宝云姐姐该算我们甚的老师呢? ”( 第六十五回4 7 4 ) 六、“某 字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某”字相当于“什么”,尤其特指“哪一个”,需要听话人给出确切的答案,可询问人、 事情、事物等。在镜花缘中,用“某”字作标志的特指问旬有3 例。如下: ( 1 ) 请教大贤:应从某说为是? ( 第十七回1 1 6 ) ( 2 ) 但不知大贤所说百余种,其中讲解,当以某家为最? ( 第十八回1 2 2 ) ( 3 ) 宋素道:“据文家哥哥意欲先破某关? ”( 第九十六回7 2 2 ) 上述3 例都是用来询问事物的。 第二节用疑问数词标志的特指问句 镜花缘中表示特指问句的疑问数词有“若干、儿、儿何、多、多少”五种形式,产 生的j f j 例共5 6 例,约i 叶全部疑问句的2 4 。 一、“若干”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此类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1 8 例。“若干”位于句中或句尾,作定语、宾语或谓语, 询问数量等。 ( 一) “若干”作定语,1 5 例。如: ( 1 ) 唐敖道:“城郭离此还有若干路程? ”( 第三十八回2 6 8 ) ( 2 ) 他这船上共有若干货物? ( 第五十回3 6 4 ) ( 二) “若干”作宾语,2 例。如下: ( 1 ) 表侄如在外面读书,每岁惰金约须若干? ( 第十三回8 7 ) ( 2 ) 红红道:“请问仙姑:大可盛得若干? ”( 第五十一回3 7 3 ) ( 三) “若干”作谓语,仅1 例。如下: ( 1 ) 你丈夫姓甚名谁? 现年若干? ( 第二十四回1 7 1 ) “若干”用于询问数量,后面可以不出现量词。 二、“几”字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疑问代词“几”始丁先秦。近代汉语中,除了数值是无定的,“几”的州法完全就是一 个数字。所以,“儿”常常洵问一定或具体的数量,并且在语法上,“儿”后面开始出现量 词。“几”字刚丁特指问旬在镜花缘中有2 7 例,位丁- 句中作定语,询问时间、度量等。 如: ( 1 ) 若花道:“请问阿父:此去岭南,再走几日就可到了? ”( 第五十三回3 9 4 )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i f ;版社,1 9 8 5 年。 1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丈 第二章 镜花缘) ) 的特指问句 ( 2 ) 请教姐姐:这桌周围几尺? ( 第七十九回5 8 4 ) 三、“几何 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镜花缘中的“几何”仅l 例,用在句尾,作谓语,询问年龄。如下: ( 1 ) 丽蓉道:“二位小姐现年几何? ”( 第五十七回4 1 8 ) 四、“多 字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用“多”标:占的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6 例,位于句中作定语。如: ( 1 ) 唐敖道:“请问小姐:贵府离此多远? ”( 第十三回8 5 ) ( 2 ) 春辉道:“若将此桌改为方桌,可得多长、多宽? ”( 第七十九回5 8 4 ) 五、“多少”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多少”用于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3 例,作谓语或定语,询问年龄、数量等。 ( 一) “多少”作谓语,仅1 例。如下: ( 1 ) 唐敖道:“今年贵庚多少? ”( 第十三回8 7 ) ( 二) “多少”作定语,2 例。如下: ( 1 ) 章荭道:“奶奶缠足要用多少布,却要派人专管? ”( 第九十九回7 5 0 ) ( 2 ) 玉女儿道:“将军今晚要带多少兵丁进阵? ”( 第一百回7 5 6 ) “多少”用作疑问代词,始见丁唐代。它的后面一般不带量词,可直接跟名词。 第三节用固定结构标志的特指问句 汉语中常常会有一些不同词性的词配合使用,长久以来就形成了l 司定结构。同定结构一 般不拆开米解释,它的产生是语言发展变化的结果。古汉语以单音。1 ,词t 叶优势,后来双音词 或多音词逐渐普及,吲定结构止是汉语双音节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镜花缘中的固定结构主要集中在“为”系词语中,有“为甚”、“为甚么”、“为什么”、 “为何”四种形式,共有1 9 8 例,约占全部疑问句的8 4 。 一、 “为甚”作标志的特指问句 “为甚”用于特指问句在镜花缘中有2 5 例,在句中作状语,询问原冈或状况。如: ( 1 ) 林之洋道:“好端端的人,为甚这一身长毛? ”( 第十五回10 2 ) ( 2 ) 紫芝道:“丽辉姐姐为甚不高兴? ”( 第七十四回5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