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摘要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抗统治 阶级的斗争,是对国家和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因此,立法者的目光往往只落在国家和 犯罪人这两个方面,刑法中无论是犯罪论还是刑罚论都是以犯罪人为中心进行建构的。 这种传统的刑法理论将犯罪人从其生活的世界中剥离出来, 将其放置于一个真空的环境 中,孤立地对犯罪人的行为及其主观恶性进行评价进而适用刑罚,割裂了犯罪人与其生 活之中的背景世界的关系。犯罪学的研究表明,任何犯罪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许多案 件中犯罪与被害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正是由于双方存在着的这种紧密联系,导致其 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相互作用,被害人的某些因素会影响到犯罪人,导致犯罪人的刑事 责任大小的变化,被害人过错便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因此,在规范法学的视野下考察被 害人过错对被告人量刑的影响对法院均衡量刑、司法公正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共 30915 字。 第一部分是被害人过错概述。从被害人及被害人过错的概念出发,通过甄别犯罪学 意义与刑法学意义、定罪意义与量刑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逐步清晰本文探讨的对象及 范围。同时围绕这一主题,归纳被害人过错类型。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被害人过错的性质。首先,本文认为被害人过错可以表征主观罪 过程度和人身危险性大小,明确被害人过错的价值与作用;其次,认为被害人过错具有 酌定量刑情节的性质;最后,通过明确被害人过错情节在量刑情节体系中的定位,澄清 被害人过错反映犯罪人主观罪过程度与反映犯罪人人身危险大小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部分是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的根据。首先,梳理被害人过错能够影响量刑的理 论学说;其次,突显量刑的理论基础。具言之,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的依据只能从刑事 责任构造中推导,两者的互证形成了量刑的正当性根据。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影响。首先,说明被害人过错情节适用的基 本规则即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并提取被害人过错情节的问题;其次,通过案例与评析的方 式分别论述不同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不同具体影响。 第五部分主要探讨被害人过错情节的法定化。 首先列举国外关于被害人过错的相关 法律规定,以期为我国的被害人过错情节法定化提供立法上的经验,其次论述被害人过 2 错情节法定化的必要性,最后提出自己对被害人过错情节法定化的具体建构的一些看 法。 关键词:被害人过错;量刑;刑事责任;量刑情节;法定化 1 abstract the criminal law is a crime and penalty provisions of the law,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criminal law tell us that, the crime is the struggle that isolated individuals against the ruling class, the damage to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so, legislators eyes tend to fall on the national and perpetrators, the commission of a crime or penalty on criminal law are criminal people-centered construction. traditional criminal law theory of crime stripped from their life in the world, and put them in a vacuum environment, isolation of the offenders conduct and its subjective malignant evaluation thus applicable penalties, separat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background world of his life and crime. criminolog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ny crime do not exist in isolation, in many cases, crime and victimization is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seen in this light,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rpetrator and the victim,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might affect the defendant criminally responsible; the victims fault is one of them. therefore, examine the effect that the victims fault takes to the defendants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a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urt balanced the sentencing, the course of justice and other issu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ollowing are brief: the first part is the overview of victims fault,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victims fault and the victim, the paper gradually clear that the object to explore is the fault of the victims in the sentencing sense by analyzing the victims fault on the meaning of crimin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criminal jurisprudence, 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 and introduce some types of victims fault on this basis.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victims fault, first, investigate the nature that the victims fault can characterize the degree of subjective sin and the degree of dangerousness, clear the value and role of victims fault, second, discuss the nature of the discretionary sentencing circumstances that the victims fault has, clear the position of victims fault circumstance in the whole sentencing circumstances system, and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subjective sin of offender and the degree of perpetrators personal risk that victims fault reflects. the third part is the according that victims fault influence sentencing, first introduced the theories that the victims fault can affect sentencing, second, analysis the basis of sentencing, drawn the conclusion that sentencing is base on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2 therefore, try to clarify the legitimacy of the fault of the victim impacts sentenc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victims fault for sentencing, first explain the applicable rules of the circumstance of victims fault, that how to recognize and extract the circumstance of victims fault in practice, then discusses different specific impact of the different victims fault for sentencing by case and comment. part v discusses the statutory of the circumstance of victims fault, first lists the foreign law of victims fault, hopes to provide the experience of legislation about the statutory of the circumstance of victims fault for our country, and second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statutory of the circumstance of victims fault, finally, proposes some views about the specific construct of the statutory of the circumstance of victims fault. key words: victims fault; sentencing;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sentencing circumstances; legislation 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 1 一、被害人过错概述一、被害人过错概述 . 3 (一)被害人过错的定义 . 3 (二)被害人过错的分类 . 8 二、被害人过错的性质二、被害人过错的性质 . 12 (一)被害人过错表征犯罪人人身危险程度 . 13 (二)被害人过错表征犯罪人罪过程度 . 15 (三)被害人过错属于酌定量刑情节 . 17 三、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的根据三、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的根据 . 18 (一)责任分担与谴责性降低学说辨析 . 19 (二)由刑事责任构造推导根据 . 22 四、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影响四、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影响 . 25 (一)适用被害人过错情节的基本规则 . 25 (二)因被害人过错从轻处罚 . 27 (三)因被害人过错减轻处罚 . 28 (四)因被害人过错适用缓刑 . 29 (五)因被害人过错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 . 30 五、被害人过错情节法定化探讨五、被害人过错情节法定化探讨 . 32 (一)被害人过错的国外立法现状 . 32 (二)被害人过错情节法定化的必要性 . 33 (三)被害人过错情节法定化的具体建构 . 3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6 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 1 引 言 刑法的任务和刑罚目的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司法层面刑罚的正确适用。只 有在准确定罪的基础上合理量刑,切实做到罚当其罪,罪刑相适应,才能使刑法起到保 护人民、惩治犯罪、保卫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才能维护社会主义法 制的尊严和人民法院判决的权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于司法人员容易将注意力放在 定罪环节上,而对量刑环节的重视程度不足,理论研究也略显匮乏,再加上刑法对量刑 时需考虑的量刑情节规定较为模糊,也没有将被害人过错这一情节规定为法定量刑情 节, 因此在实践中造成法官量刑时该不该考虑以及如何考虑这一情节对量刑的影响等问 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量刑均衡。因此对被害人过错进行准确的界定,以及正 确认识其对量刑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随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害人学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被害人问 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将被害人问题逐渐上升到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作用、 被害人过错对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和赔偿责任产生影响的理论高度。 国外刑法学者对被害 人过错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从研究犯罪活动中被害与加害之间的一种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入手,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具有过错。 从此以后,西方学者进一步对被害人过错的刑法意义进行有益探索,并提出成本与效率 理论、自我答责理论、分配理论等被害人过错影响刑罚裁量的理论根据。最终在大多数 国家的刑法典中都确立了被害人过错制度, 现在己经成为一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法定 的刑事责任的减轻事由。 我国大陆地区(下文简称我国)关于这一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中期,我国才逐步展开对被害人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这些研究主要围绕被害人 过错影响量刑的理论根据,被害人过错的含义,立法现状等方面展开,并取得了较为丰 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首先,在被害人过错的概念界定上,我国刑法学者意见基本一 致。其次,就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的正当依据,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提 出了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分担责任说” ,另一种观点是“应受谴责性降低说” , 此外,学者对被害人过错这一情节是否应法定化及被害人过错制度的具体建构也有论 述。 西南政法大学大硕士学位论文 2 本文立足于我国现有关于被害人过错的研究成果, 首先尝试对量刑意义上的被害人 过错进行准确的界定,其次对被害人过错的性质进行阐述,得出被害人过错可以表征犯 罪人的主观罪过程度与人身危险性大小, 以及被害人过错情节作为酌定量刑情节的一种 所具有的酌定的性质, 然后整理分析我国现有关于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的主要的两种正 当性依据,并依据量刑的根据及刑事责任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对被害人过错情节 的具体适用规则、其对量刑的影响以及被害人过错情节法定化进行分析,以便形成对被 害人过错情节具体如何影响量刑的具体认识, 也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过错情节进 行准确适用。 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 3 一、被害人过错概述 (一)被害人过错的定义 1.被害人的界定 被害人,又称被害者、受害者,其词源为拉丁文中的 victima,它最初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古代社会宗教仪式上对神的祭祀品。 当时这一术语仅指被杀害后供于祈祷仪式上 的人或者物。 二是因他人行为而受到伤害的个人或受到阻碍、 组织、 道德或者法律秩序。 后来引申为遭受侵害者或不利后果的承受者。 现在汉语词典对被害人的解释为: “被害人指刑事、民事案件中受犯罪行为侵 害的人。 ”1985 年在意大利历史文化名城米兰召开的联合国第七届“犯罪预防和罪犯处 遇大会”上通过的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对被害人 下的定义为: “系指个人或整体受到伤害包括身心损伤、感情痛苦、经济损失或基本权 利的重大损害的人,这种伤害是由于触犯会员国现行刑事法律,包括那些禁止非法滥用 权力的法律的作为或不作为所造成。 ” 在不同的学科中被害人这一因素产生的作用并不 相同,因此,在不同的学科中被害人也应当有不同的含义,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 究对被害人的概念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有的从宪法学角度进行分析;有的从刑事 诉讼角度进行理解;有的从犯罪学角度进行认识;还有的从被害人学角度进行阐释。本 文讨论的是被害人过错对被告人量刑的影响, 由于犯罪学和刑法学本身具有学科性质上 的差异,两者在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上都有不同,但在刑法学中研究被害人的概念必须 借助某些犯罪学中的基础理论, 因此有必要对犯罪学意义上的被害人和刑法意义上的被 害人进行比较分析。 (1)犯罪学意义上被害人的界定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经过德国犯罪学家汉斯冯亨梯以及后来以色列律师门德 尔松等学者对被害人的研究, 从刚开始的被害人的概念没有纳入研究范围到现如今的被 害人学已成为犯罪学研究内容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害人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此也使 得犯罪学的研究目光开始从单一的犯罪人身上转移到以犯罪人与被害人互动关系为主 西南政法大学大硕士学位论文 4 的二元模式上。 有关犯罪被害人的认识,学界有不同角度的定义:被害人与犯罪人的概念是相对而 言的,它包括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个人、团体、单位、社会阶层等;被害人是指由于受 犯罪行为侵害因而遭受一定程度损害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 1;被害人即是指 因犯罪行为而使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的人,是相对于犯罪人(加害人)而言的。 2被害人 亦称受害人, 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的危害结果的承受者。 3被害人是指犯罪 行为所侵害的刑法具体法益的直接保有者, 即自然人或单位。 4犯罪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 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和预防对策, 犯罪学研究被害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要在更深层 次了解犯罪发生的原因,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为刑法中处罚被告人提 供科学的处罚依据。因此如果将犯罪学中被害人的概念限定过于狭窄,将不利于犯罪学 作为一门社会学和刑法学交叉学科的发展。综合以上学界提出的犯罪被害人的概念,笔 者认为可以将犯罪被害人定义为一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或影响, 由此导致其物质或精神 受到直接或间接损害的人。根据这一定义,犯罪被害人的含义有以下四个: 第一,犯罪被害人是遭受了一定损失或损害的人。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相对应,是 属于同一个位阶上的概念。被害人之所以为“被害人” ,正是由于其作为犯罪人的对立 面,承受了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因此是否因犯罪行为遭受一定损失或损害是 区分真实的被害人和虚假的被害人的首要标准,也是是否构成被害人身份的首要要件。 第二,犯罪被害人是损害结果的直接或间接承受者。犯罪学的研究目的决定了犯罪 被害人范围的广泛性,其不仅仅指由于犯罪行为直接遭受侵害的人,也包括由于这种犯 罪行为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承受了损失或损害的人。 损害结果的直接承受者即直接被害 人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指向的人,如故意杀人罪中被剥夺生命的人,故意伤害罪中被侵 犯身体健康权的人等。 间接被害人是指由于与直接被害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从而承受一 定损失或损害的人,如故意杀人罪中被剥夺生命的被害人的家属,由于世界的普遍联系 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犯罪行为的间接被害人。但不管是直接 被害人还是间接被害人都是损害结果的承受者。 第三,犯罪被害人的损失或损害表现为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两个方面。犯罪行为对 1 魏平雄等: 犯罪学教程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87 页。 2 康树华主编: 犯罪学通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547 页。 3 阴家宝: 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1949-19995) ,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1997 年版,第 72 页。 4 刘易霖: “论被害人过错行为对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影响”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第 6 页。 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 5 被害人造成的损失可能是有形的物质损害,如抢劫、盗窃等造成的被害人财产权利的损 失,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造成的被害人人身损害,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可能是 无形的精神损害,如被害人在遭受物质损失的同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心理创伤、恐惧 以及其他心理疾病等。 第四,犯罪学意义上的被害人的外延不仅仅包括自然人,一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 承担损害后果的“人”都属于犯罪被害人。因此,犯罪被害人应包括自然人、法人、组 织、以及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国家等主体。 (2)刑法学意义上被害人的界定 犯罪和被害在刑法学中也是属于对立统一的两个概念。但与犯罪学不同的是,刑法 学主要是一门规范学科或者说司法学科 5, 刑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刑罚惩罚犯罪从而控制 犯罪,它所关注的是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 以及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等,在刑法学意义上讨论被害人的概念只能从这一角度出 发,探讨被害人这一因素对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承担多大刑事责任的影响。因此,刑 法学意义上的被害人的范围比犯罪学意义上的被害人的范围要窄。有犯罪学学者认为, 刑事被害人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是指所有遭受犯罪侵害致使合法权益受损的人,包 括:受到犯罪行为直接或者间接损害的个体被害人、团体被害人以及自然或社会利益; 狭义的被害人仅指个体被害人,即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损害的自然人。通过以上概念 也可以看出,被害人概念在犯罪学中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笔者认为, 刑法学意义上的被害人仅指由于犯罪行为直接侵害并由此承担物质损失 或精神损害的人或者单位。由于在刑法学中犯罪与被害属于相对应的两个概念,因此讨 论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的概念应紧紧围绕“犯罪”这一概念,无犯罪即无被害人。这一 概念含义如下: 第一,刑法学意义上的被害人是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人。这里的犯罪行为是指满足 刑法分则个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侧重于从规范角度理解犯罪行为,即评价一个行为属于 犯罪行为的唯一标准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以此区别犯罪学中从事实角度理解的犯罪行 为的概念。从另一层面讲,刑法学意义上的被害人只能是遭受了重大损害的人,这意味 着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害必须达到一定程度,需要刑法介入加以调整,即不法侵害必须达 5 张明楷: 外国刑法纲要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 页。 西南政法大学大硕士学位论文 6 到一定程度,该损害结果必须由刑法进行调整,遭受一般违法行为的损害的承受者不是 刑法学意义上的被害人。 第二,刑法学意义上的被害人是遭受直接损失的人。研究刑法学意义上的被害人必 须从刑法规范本身出发,只有构成刑法分则具体犯罪的行为所直接指向的,具体承受犯 罪损害后果的人才是刑法学意义上的被害人,这种被害人必须和犯罪人一样具体,而不 能是抽象的,由此将受到犯罪行为间接损害的人排除在外。 第三,刑法学意义上的被害人只能是自然人和单位,不包括社会和国家。从一般意 义上来讲,被害人既然为犯罪行为所造成损害的承受者,那么有犯罪必然有被害人,不 存在没有被害人的犯罪,从这个角度来讲,被害人可以包括自然人、法人、社会、国家, 甚至是抽象的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如德国学者施耐德就认为, “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 行为侵犯、危害或破坏的被害人,可能是某个人、某种团体、道德规范或法律制度,可 能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或抽象的,如作为整体的社会、信仰、国家等” 。 6但从这个角度 理解,任何犯罪的被害人都包括社会或者国家,因为任何犯罪都会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利 益造成损害, 因此将社会和国家等划入被害人的范围对刑法学中被害人问题的研究毫无 意义。如高铭暄教授等人认为,刑法学中所研究的被害人并非指一切遭受或间接遭受到 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因为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权利必须是具体的,而国家或社会的利益 是抽象的,因此,被害人只能是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并承担相应物质或精神损害的自 然人或单位。鉴于单位作为刑法中的被害人问题的复杂性,也不为本文的讨论重点,因 此本文讨论的被害人过错仅限于法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自然人的过错。 2.被害人过错的概念 被害人过错起初是一个具有犯罪学意义的概念, 最先研究被害人过错的目的是找出 犯罪发生的原因,从而预防犯罪。随着被害人理论的不断发展,犯罪被害人的有关研究 成果也逐渐被引入了刑法领域,刑法学者逐渐将被害人这一群体纳入研究范围中发现, 在存在直接被害人的犯罪中,犯罪与被害往往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被害人 的过错对犯罪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诱发或推动作用, 从而影响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因此, 在刑法视野下研究被害人过错具有重要意义。 6 德 汉斯约阿希德施耐德主编: 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 ,许章润等译,北京:中国人名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5 页。 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 7 关于被害人过错,不同的学者认识并不相同,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的学 者认为被害人过错是一种主观错误, 正是这种主观错误诱发了犯罪人的犯罪意识导致犯 罪行为发生;有的学者认为被害人过错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在被害人的主观故意或 过失的心态下做出的, 并且被害人的过错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或损害结果的产生存在 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此外,其认为被害人过错还应达到能够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有无 及大小的程度;有的学者认为被害人过错是一种责任,并且认为被害人过错行为是违反 了法律、道德或者其他社会规范的行为,这种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关系; 还有的学者在对被害人过错下定义时,将重点放在对犯罪人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如“被 害人过错,是指被害人实施非法行为对被告人产生突然的、强大的精神刺激,使其不能 自我控制,在激愤的作用下对被害人实施犯罪” 。 7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关于被害人概念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被害人过错 是一种主观过错还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又或者是一种应承担的责任?第二, 被害人过错 是否应达到一定程度?第三, 被害人过错只能是犯罪行为还是包括一般的违法行为甚至 是违背道德的行为? 笔者认为,要回答以上问题,首先必须区分犯罪学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与刑法学意 义上的被害人过错,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目不同,因此被害人过错的研究 范围也不同。犯罪学作为一门事实学科,主要从被害原因反面研究被害人过错,其目的 是为了研究某些被害人的特征如被害性问题, 以及被害人过错与犯罪发生率之间的内在 关系和规律,从而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而刑法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其研究被害人过 错主要着眼于被害人过错这一因素对被告人量刑影响的有无及程度。 因此刑法学所关注 的被害人过错的情形比犯罪学所关注的被害人过错类型和表现形式范围要窄, 犯罪学意 义上的被害人过错中只有能够影响被告人量刑的类型才能被纳入到刑法的研究范围。 其次,刑法中考察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应从主观罪过和客观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而 在刑法领域中研究被害人过错的最终目的是考察被害人因素对被告人量刑的影响, 当被 害人过错对犯罪的发生有一定的诱发或激化作用时, 可以使被告人的量刑在一定程度上 减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被害人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一种不利后果,这种不 利后果就是被告人量刑的减轻,或者执行方式的改变以及对被害人的赔偿数额降低等, 7 蒋鹏飞: “作为辩护理由的被害人过错: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认定标准”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年 08 期,第 29 页。 西南政法大学大硕士学位论文 8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害人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 ,因此对被害人过错的考察,也应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出发,即被害人过错实际包含主观过错和客观行为两个内容,而从一 般生活意义上理解, 所谓的过错是指过失和错误, 8因此被害人过错中的主观过错包括故 意和过失。 再次,刑法中的被害人过错应达到一定程度。刑法只研究能够影响被告人量刑的被 害人过错,由此必然要求这种被害人过错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即达到能够影响被告人量 刑的程度,笔者认为,这种程度的最低要求是被害人过错对犯罪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激发 或者促进作用,当然每个人对于刺激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判断被害人过错是否会对犯 罪人产生影响,是否会激发或者促进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不仅要从社会的平均标准出 发,也要考虑犯罪人的自身条件,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 最后,被害人过错可以是犯罪行为,也可以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还可以是违反社会 伦理道德或者善良风俗习惯的行为。 有学者认为被害人过错仅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的违 法行为,而不包括违反社会伦理道德和善良风俗习惯的行为。但笔者认为,社会伦理道 德和善良风俗习惯作为调整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是法律的重要补充形 式。在某地偏远地区,习惯起着和法律同样重要的作用,违反习惯的危害后果并不比违 法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小, 因此被害人过错也应包括违反社会伦理道德或者善良风俗习惯 的行为。 综上所述(基于本文主题) ,所谓被害人过错是指被害人故意或过失实施的,直接 诱发或激化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足以影响犯罪人最终量刑的违法或不道德行为。此 种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不仅有“质”的要求,同时还有“量”的要求,从而和犯罪学意 义上的被害人过错区别开来,它仅对对被告人的量刑产生影响,而不会影响到对被告人 的定罪,从而和定罪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区别开来。 (二)被害人过错的分类 对被害人过错进行分类, 有助于进一步理清和细化被害人过错和犯罪行为之间的互 动关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被害人过错的内涵,但理论界关于被害人过错的分类标准 不一,由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第 525 页。 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 9 第一,根据被害人对犯罪发生所起的作用大小,可将被害人过错分为较大被害人过 错、较小被害人过错、无被害人过错。 9较大被害人过错是指,被害人积极主动与犯罪人 制造矛盾冲突或放任矛盾冲突的发生, 这种被害人过错使被害人行为与犯罪行为两者之 间出现了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较小被害人过错是指,由于被害人处于不自觉或无意识 状态下而实施了过错行为,因此才遭到犯罪行为的侵害,使被害人行为与犯罪人所实施 的犯罪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间接因果关系;无被害人过错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前被害人 与犯罪人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 被害人在被动甚至积极避免冲突发生的情况下 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 第二, 根据被害人过错发生的次数, 可将被害人过错分为偶发性过错和惯常性过错。 10偶发性过错是指,被害人所实施的侵犯犯罪人利益或者诱发、促使犯罪行为发生的过 错行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数量上只有一次或者不多的几次; 惯常性过错是指, 被害人实施的这种过错行为不是一时的,而是属于一种经常性的反复的行为。惯常性过 错使加害人不断地受到反复的刺激, 因此引发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比偶发性过 错要大许多。 第三,根据被害人违反规范的性质不同,可将被害人过错分为违法过错,不道德或 者违反习惯过错。 这里的违法不仅仅是限于违反刑法, 应当理解为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和。不道德过错,一般是指违反人们所普 遍遵守的,符合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的一些规范的行为。违反习惯过错一般指违反某一 地方的风俗或者习惯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习俗习惯多种多样, 它同法律一样, 调整并且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第四, 根据被害人过错的内容不同, 被害人过错可以分为故意与过失两种过错。 11故 意的被害人过错是指被害人积极主动地制造冲突或者放任冲突, 如被害人积极地实施侵 害犯罪人利益或者引诱、激怒犯罪人的行为,最后导致被杀的犯罪,或者家庭成员因长 期遭受虐待行为而发生的杀害虐待者的犯罪,多次遭受强奸、敲诈,不堪忍受心理或身 体上的痛苦奋起反击而杀死强奸者、敲诈者的犯罪,这些犯罪中所存在的被害人过错就 是故意的被害人过错; 过失的被害人过错是指被害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所实施的行为或 者一种被动的过错,如在匆忙之中忘记锁车,被犯罪人抓住时机顺手牵羊盗走了被害人 9 张宝义: “暴力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关系特征及过错责任分析” , 青少年犯罪研究 ,1999 年第 8 期,第 13 页。 10 周晓杨、陈洁: “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研究” , 法学杂志 ,2003 年第 24 期,第 34 页。 11 庄绪龙: “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细化研究” ,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1 期,第 52 页。 西南政法大学大硕士学位论文 10 的车辆。这种过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被害人所应当预见的,但却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 自信而实施了这种过错行为。 第五,从更有力地指导司法实践的目的出发,根据被害人过错对犯罪行为所起到的 不同作用,可将被害人过错区分为迫发型过错、激发型过错、引发型过错、同意型过错 四种类型。 12迫发型过错是指被害人所实施的过错行为首先侵害了犯罪人的权益,由此 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致使自身成为了被害人。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种是被害 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对犯罪人进行严重的挑衅或者侮辱,使犯罪人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刺 激,由此导致犯罪人情绪激愤而实施犯罪行为。第二种是在互殴、群殴案件中,或者是 由于被害人单方面加重侵害程度导致冲突升级或者是被害与加害双方都对冲突的升级 负有责任,由此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激发型过错是指被害人所实施的过错行为导 致犯罪人的情绪异常激动从而实施犯罪行为,在此情况下,犯罪人针对被害人实施的过 错行为立刻实施反击行为,具有爆发性强、持续时间较短、情绪表现异常激烈等特点,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此类犯罪行为也被称为“激情犯罪” 。引发型过错,是指被害人 所实施的过错行为与犯罪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相“结合” ,共同引发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此类过错的重要特征是被害人将自身的重大利益置于事先可以预料到的危险中, 即被害 人事先可以预料到自己的这种轻率行为可能给自身造成危险,但却依然实施这种行为, 由此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在该分类中, 迫发型过错与激发型过错虽然都是被害人先实施过错行为侵害犯罪人 利益而后引发犯罪行为,但迫发型过错所包含的被害人过错的行为类型却相对广泛,包 括挑衅、刺激以及侮辱行为,而激发型过错仅存在于犯罪人激情犯罪的场合,被害人实 施的过错行为导致犯罪人情绪激动, 并使犯罪人在这种强烈的情绪激动状态下实施了犯 罪行为,迫发型中,虽然被害人也有挑衅或者刺激等行为,但这种过错行为并没有使犯 罪人进入情绪激动或失控的状态,因此与激发型过错有一定的区别。 同时,该学者指出,在迫发型过错中,被害人由于事先侵犯了犯罪人的法律领域, 并有意识地使自己处于一种危险之中,因此其具有重大过错,可以减轻犯罪人的刑事责 任。对于激情型过错,由于激情状态下行为人的认识和控制能力都有所降低,因此让其 承担与正常人相同的刑事责任显然显失公平,因此在此情况下,应减轻犯罪人的刑事责 任。对于引发型过错,该学者进一步指出,其主要存在于交通肇事案件和非法行医等案 12 吕锐: “刑事被害人过错的认定” ,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3 期,第 20 页。 被害人过错的量刑意义 11 件中,其对犯罪行为产生所发挥的作用应结合具体案情具体分析,而并非必然地减轻犯 罪人的刑事责任。 第六、根据被害人过错的强度,可以将被害人过错划分为以下六个等级:诱发、促 进、挑衅和促成、加害、合作、鼓励。 13以上六个等级代表着被害人过错强度由低到高。 诱发是第一级水平,是指被害人进入了一种会导致自身危险的情境,这种危险情境既可 以是一种地理环境也可以是一种人际环境,因此与被害人的主观过错无关。促进与诱发 相比,被害人在主观上出现了一定的过错,由于被害人无知、疏忽等没有采取有效的措 施防止犯罪的发生,因此其对犯罪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责任。挑衅与促成属于第三 级水平,从这一层级开始,被害人开始在一种有意识的状态下主动实施针对他人的挑衅 行为。第四层级是加害,依其字面意思理解,是指被害人首先对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 其主观上具有侵害犯罪人人身或财产权利的故意, 此种情形类似于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 害。合作是第五个层级,即被害人同意犯罪人对自身实施犯罪行为,正是由于双方行为 的合作性质才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生。第六个层级是鼓励,是指被害人对犯罪人实 施犯罪行为持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没有被害人的鼓励,犯罪就不会发生,从这个意义 上理解,鼓励是最严重的被害人过错。 第七,根据被害人在不同的互动形态中的具体表现,可以将被害人过错分为被害人 受攻击形态的过错、被害人推动形态的过错、冲突形态的过错、可利用的被害人形态的 过错、 “自愿”的被害人形态的过错。 14在被害人受攻击形态的过错类型中,在被害人没 有制造冲突也有没有事先挑起纠纷的情况下,犯罪人首先对被害人发起攻击,但却因为 被害人一味顺从,没有积极避免自己遭受损失,因而需要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在被害 人推动形态的过错类型中,与前者不同的是,被害人成为首先制造冲突的人,正是由于 被害人首先对犯罪人实施了攻击行为或者侮辱、挑衅等,才导致犯罪的发生,被害人的 行为是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因此被害人具有一定程度的过错。冲突形 态,也叫做双向推动形态,是指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具有长时间的互动关系,并随着双 方互相作用与互相影响, 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 最终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在该形态中, 犯罪人与被害人往往会出现互换角色的情况, 谁最终会成为犯罪人或者被害人完全是随 机的。 但在整个互动过程中, 被害人一般具有严重的过错, 是导致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