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doc_第1页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doc_第2页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doc_第3页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doc_第4页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论文题目: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反思 论文成绩: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与反思 内容摘要: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推崇客观主义的方法论在西方影响很大,近几年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价值中立学说自流行之初便饱受争议,研究者们各执一词,多是围绕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能否真正实现“纯粹价值中立”这一问题聚讼不已。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深层含义的探索,来略加论述价值中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的实质意义所在,即反思价值中立是否真的能够得以实现。 关键词:价值中立;纯粹中立;实现;辩证思考 价值中立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带有唯客观主义色彩的方法论原则,运用该原则来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进一步澄清了科学与宗教的混淆关系。但是,这一命题所含有的合理因素并不能弥补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性,因此在探究它的合理性的同时分析其矛盾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关于价值中立的含义 价值中立(Value一neutrality)或价值自由(Value一free)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带有唯客观主义色彩的方法论原则。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探索和解释过程中,只陈述事实,而摈弃价值判断和个人的好恶,采取一种中立态度,因而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只管真假而与好恶、对错无 关。德国的马克斯韦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价值中立理论。这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在西方有较大的影响,曾在长时间居于主导地位,因而此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 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在概述价值中立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表述自己关于价值中立论的理解,这其中,学者对价值中立含义的探究算是相当成熟的。著名研究学者周家蔚指出,价值中立论是韦伯吸收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价值中立思想和新康德主义把事实与价值、价值联系与价值评价作了区别的思想的产物,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有如下两层意义:首先,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而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不管用这种资料研究的结果是否对自己有用;其次,对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要作出严格的区分,不能从“事实的陈述”推出“应该的陈述”。还有学者指出,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是继承逻辑实证主义相关思想而来,但有其深刻之处。即韦伯主要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范畴内阐释价值中立原则的,而且亦不排除与价值相关的研究,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论主要是指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不可有自己的价值倾向。而要回避、终止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援引科学为任何价值立场作出论证或辩护。这些关于价值中立含义的表述,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差别,仔细考察起来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虽然都认为韦伯价值中立论是继承此前相关思想资源而来,但继承某种思想、继承某种思想的程度,有细微的差别;都肯定价值中立论的核心思想在于要求研究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放弃价值执著、终止判断,但在价值中立论是否完全否定价值性理解方面,也有细微差别;对价值中立论出现的认识论意义,这些理解则表现出较大差异。21 一言以蔽之,韦伯的价值中立论一方面吸取了体漠关于在规范描述之间、事物的突然与应然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另一方面又承认价值判断的不可回避性,但坚持指认与评价的区别。并认为价值中立说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在科学发展以后对其根本任务的一种认识的反思,即在科学知识系统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有必要主动排除意识形态等主观价值干扰,以相对纯化的方式对待其研究,以便适应客观性要求。 (二)价值中立能否实现 社会科学领域究竟存不存在价值中立?学者们对此亦做了较广泛且认真的讨论,这些讨论多是质疑韦伯提出的纯粹中立是否真的能够实现,而且大多学者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从国外方而看,很多学者实际上都不接受价值中立主张。麦金太尔和哈贝马斯从不同角度对韦伯提出批评,认为价值中立实际上是虚假的、不存在的。麦金太尔认为,价值中立在韦伯的知识论和科层管理理论中对操纵性、控制性人际关系起着虚伪的掩盖作用”。哈贝马斯则认为,“价值中立是韦伯在理解人类社会行动时因偏执于目标合理性而产生的错觉”。在美国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的作者米尔斯,就批判了以帕森斯为代表的“价值中立社会学”观点,认为社会学的研究过程就是在不同政治取向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在欧洲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在韦伯诞辰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全面发动对价值中立的论战,认为科学技术并不中立,它创造了一个集权的“单向度社会”表面上是中立的,实际上是为现行社会制度作辩护的工具3。 从国内方面看也有很多学者对价值中立说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命题在总体上包含根本缺陷。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价值中立是根本不可能的。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如果把价值中立贯彻到底,那 就意味着对价值中立本身也必须保持中立”,否则“那就无异于承认有些价值是不能摆脱的、保持中立的”。有的学者指出价值中立论的要害在于割裂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其结果是导致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有的认为价值中立原则否认经验科学知识可以为哲学吸纳而进入人的主观世界成为实践的世界观基础,具有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取向和乌托邦性质4。实际上,理论认识与价值评价是构成社会学理论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只有在思维中才是可分的。 学者周蔚华明确表示,社会科学领域价值中立不可能。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具有包含着各类复杂现象的特性,而何种现象进人主体研究范围,与主体的价值、益有关;第二,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强烈的主体性,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体都是有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的,这些主体性必然带进研究活动;第三,社会科学规律的倾向性,社会科学中的规律有强烈的阶级性,其价值不可能是中立的。 齐修远亦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存在价值中立问题。因为第一,社会科学研究中不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割裂开来,因为社会生活中不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割裂开来。社会生活中事件、关系和规律都是存在于意义关系中的,而社会科学中的认识主体必须用某种规则、规范、意义标准等与客体中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和批判;第二,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放弃对人类活动有目的评价,绝对地区分“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并不在于能否达到只能存在于幻想中的所谓“价值中立观”,而在于如何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第三,从人的认识角度讲,合理评价的参与,是认识的一个必要条件,而认识过程中价值所具有的主体性不能等同于主观性。 朱红文认为,社会科学的价值性所具有的两方面含义,表明社会科学研究做不到价值中立。从研究客体的价值特性看,社会科学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人的行 动及其结果,这就决定研究者在阐明社会现象时需要采取价值分析法;从研究主体价值特性看,由于研究主体各属于不同的特定利益集团,他们必然把所属的社会集团的目的、理想和价值带进研究过程。但朱红文同时指出,像统计学、会计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社会学科,阶级性较弱或没有;而即便阶级性较明显的学科如政治学、法学等亦有非阶级性的社会性因素。这实际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社会科学领域价值中立的存在。 丁麒纲认为,从理论检验过程看,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价值判断。在选题阶段,表现为伦理学价值观;在预设阶段,表现为韦伯提出的方法论价值关联观;在资料收集阶段,表现为实证论的价值中立观;在研究结论阶段,表现为实证论的价值中立观和韦伯的价值关联观;在对研究的评价阶段,表现为真理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相区分的价值观5。 上述观点表明,社会科学领域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基本上成为中国学者的共识。为了证明和维护这种立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论证,而这种论证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认识;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在某些学者的论述中,部分地肯定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价值中立存在的可能性。 (三)对价值中立的辩证思考 众所周知,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对象的系统的知识探究,以追求关于社会事实知识为基本任务,其方法主要是归纳法、统计法等科学方法,因而价值中立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并不全然违背社会科学特性,应该努力于事实与价值、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区分,以使二者在更高层次上达到统一。 关于对价值中立理论的思考,我们要辩证的去理解。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存在超意识形态的“纯客观的科学研究”,因为社会科学存在的根据也就是意识形态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韦伯的价值中立论对于坚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议题兼论社会工作专业中的价值中立问题xx-11-2317:28:26|分类:社会工作|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马震越 摘要:价值中立作为一种方法论在西方影响较大,近年来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以及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从“价值中立”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价值关联”这两个概念的入手,揭示价值问题的内涵和实质,同时结合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方法论;价值中立;价值关联;价值判断 作为一种“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方法论在我们的研究中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基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上的差异,在社会科学领域所引起的关于方法论的争议要远甚于自然学科领域。在众多的问题之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核心争论:科学的认识和知识本身,在价值上是否是无涉的或中性的?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或客观态度,是否就是在科学研究中表现为对价值和评价的回避?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中立”问题。 一、关于价值问题的由来、发展及评价 1、缘起 社会科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无论在理论内容还是在研究方式上,都要受到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价值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蕴涵于社会科学领域中。但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想家们认为,社会现象就是“事实”或“实物”,社会科学知识应当同自然科学知识一样,是对社会现象作客观描述,具有真理的客观性,应保持价值的中立。如果社会科学理论可以包含主观的价值判断,就无法形成一致的规范,就不能称之为“科学”了。所以社会科学应当是“价值无涉”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意义在于追求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从而将社会科学从神学及传统的形而上学统治下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科学”,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混淆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 与此相反,人文社会科学派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就包含着价值因素,人的各 种活动本身就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既然是对社会现象、人的社会行为的研究,那就必然地包含价值渗透。因此,社会科学应当是“价值关联”的。由于深受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影响,他们主张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作径渭分明的区分:自然科学属于可感觉的科学世界,旨在探讨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一般规律性,它属于“规范性科学”;社会科学,属于不可感觉的价值世界,研究的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个体人及其行为,它属于“表意性科学”。自然科学要描述事实,寻求一般规律,与价值无涉;而社会科学则属于价值领域,研究任何社会现象都与构成这一现象的人的行为有关,人的行动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和在一定的动机驱使下做出的,为此,必须借助价值判断或价值关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历史功绩在于明确划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对象、方法、目的等方面的区别,进而区分了事实与价值、价值关联与价值评价的界限,从而纠正了实证主义者的唯科学主义倾向。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陷入了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否认社会历史领域里的规律性,认为人们对社会历史事件的把握只能依靠伦理的和审美的体验,从而进一步由主观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 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问题的冲突,有其深刻的哲学认识论上的根源,造成了二者在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分野,也使价值问题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被提了出来。 2、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论 马克斯?韦伯是最早试图对社会科学方法这两种传统作理论综合的思想家,他力图使二者结合起来,以避免19世纪社会科学在价值问题上所遇到的困难。实证主义为了使社会科学合乎自然科学的标准,强调价值中立,但却造成了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韦伯摆脱了实证主义价值中立的局限性,他认为,“价值中立”不是取消价值关系,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确定经验事实与价值评价判断的界限。所谓价值判断就是人们根据伦理原则、文化观念或哲学信仰而对事物所做的判断或评价。这是人们基于情感或特定观念等主观的东西对客观事物的性质所做的评价。而事实判断是人们对现实事物或经济实事的认识,它不应带有任何主观的感情或功利的色彩,它要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价值判断是规范知识,它要回答的是事物应该如何的问题。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事实判断 不能教给人们应该做什么,而只教给人们能够做什么,或者在特定的环境下他希望能做什么;价值判断则教给人们应该做什么,至于能不能做或做了以后的结果如何是在所不计的。1因此,科学的任务不是提出实践活动的模式和理想,而是提供客观知识,使人做到“头脑的清明”。 韦伯将价值中立限制在研究过程中,而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目标的确定是与价值相关的,研究者的宗教信仰、物质利益和其它偏见促使他们选择某个研究领域并确定某个研究目标。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了研究课题,他就应该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而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2 这一点对我们是富有启迪意义的:作为研究者,不可能没有情感、没有价值地去研究社会问题,完全的价值祛除是不可能的,但相对地做到这一点,即避免自己的价值偏向对客观观察的影响,避免放任各种简单化的价值判断妨碍正确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则不仅是必须,也是可能的。这也正是韦伯在倡导人文主义的同时融合实证主义方法把两者结合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当然,韦伯的这种“把两者结合”的试图也造成了其理论表述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暧昧性,以至于使得他的整个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和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追求都带有一定“乌托邦”性质。 3、当代西方关于价值问题的争论及其评价 韦伯之后,西方理论界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问题仍存有较大争议。 整个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竭力提倡科学与价值、描述与规范、实然与应然判断的严格区别,要求社会科学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有些学者,尤其是技术统治论者,更是把科学与价值完全对立起来,以科学性反对价值性,以科学的中立性来否定价值因素。丹尼尔?贝尔认为,科学不应包含价值等因素,不应有价值的参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独特的体制,科学“没有意识形态,因为它没有一套必要的正式信仰。”科学是独立的、自由的。3 在某种意义上、某个特定范围内科学价值中立说是可以成立的和有意义的,价值中立说充分注意到不同认识主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异乃至对立和冲突,主张尊重事实,服从证据,不因主体价值观而影响认识的进程,这对确保科学认识的“客 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中立说提醒科学不能僭越其范围,去处理自己力所不及的价值评价问题,这对维护科学发展的“自主性”、“客观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与人类无关的,而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事业,与社会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逻辑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说”,后来受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者的批判和挑战。 库恩以来的历史主义学派深刻地批判了科学的积累发展观,论证了科学理论的根本转变不简单地只是对关于事实的增长了的知识作出的理性反应,而科学不同学派之间的转换更像是信仰的转变,没有太多的合理性基础可言。劳丹则指出,一个理性的行为者持有各种目的以及关于世界的预设信念,为了合理地接受一个信念,他必须能够限定与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有关的推理范围。科学实在论者普特南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看法具有某些独特的意义。他认为,事实陈述本身,以及人们据以决定什么是事实和什么不是事实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都预设了价值。他提出了价值事实的存在,认为价值与事实是分不开的,价值就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而我们的每一个价值也都负载事实”。4因此,追求真理的科学活动不是与人的价值无涉的中性活动。 以上关于价值问题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在科学发展以后对其根本任务的一种认识论反思。这些观点为我们合理思考、解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提供了借鉴。综观各家之言,笔者认为,韦伯的理论虽缺陷,但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辨证地分析韦伯的“价值中立”的思想。在韦伯那里,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相伴而生的,两者不可分离,不可单独抽取某一方加以分析批判。韦伯思想中的价值中立并不意味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彻底排斥价值因素,社会活动与现象都要由一定的价值来支配,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是相对于价值关联而言的。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区别,社会科学的理解恰恰必然包括在特定的价值之中,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念去解释社会现象。例如,社会科学在分析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行为时,都必须探讨这些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而为了理解这种价值就必须探讨行为者在什么观念驱使下做出行动,这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