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心性与工夫——《孟子·告子上》的现代诠释.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心性与工夫——《孟子·告子上》的现代诠释.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心性与工夫——《孟子·告子上》的现代诠释.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心性与工夫——《孟子·告子上》的现代诠释.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心性与工夫——《孟子·告子上》的现代诠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毫避二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莲逊二一导师签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心性论是传统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因其内在性、 形上性与现代社会形成强烈的张力,现在学界很少正面讨论心性问题了。但要想 基于中国文化自身的脉络来讨论能够回应时代问题的中国哲学,心性是必须超克 的一个问题。本文就讨论儒家心性论的重要文献孟子告子上,在分析前贤诠 释之得失的基础上,尝试用新的诠释理路来解读此文本,以求较好的理解孟子心 性论。 孟子告子上共二十章,大致分三部分,前五章讲性善、仁义内在,这 是基础的出发点;第六、第七章讲以心论性、心之同然,这是道德之证明;第八 章后讲工夫实践,这涉及现实层面的问题。本文摹于此三部分,讨论了四位现代 学者的诠释。 牟宗二先牛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存有,那么定然的性善;性是客观性原则,落 实下来则是心,通过心的呈现就可以看到真实的性善;在工大实践上,心时时提 省发用即能成就道德,对于现实领域则要良知的自我坎陷。李明辉先牛以伦理学 来解读孟了,详细论证了孟子是自律伦理学,那么性自然是善的:比较四端之心 与康德的道德情感,认为道德丰体( 本心) 是理( 仁义礼智) ,也是情( 四端之心) , 理清心、性、情之关系;并且从隐默之知出发,梳理了孟予道德思考的论证过程。 杨泽波先生以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伦理心境来解释本心的来 源,以此来说明性善;进一步,认为性是欲性、智性、仁性二分的形态,以欲性 解释牛之谓性层面,以仁性解释孟子所讲之性,但孟子缺了智性,这就不够充分; 对于工夫,强调仁性的实践力量。袁保新先牛认为孟予为建立仁义的内在人性根 基,提出性善说,对治“即牛言性”的路了;对心,以海德格尔的存有论为基础, 解释为人所特有的领会、诠释自我的可能性,也是“在世存有 ;工夫论上,认为 新儒家的心性论不能很好的解释科学。 分析四位的诠释:牟、李从形上的道德出发,会有两界之网难,而杨氏、袁 氏的理路与孟- 了不相应。因此我们回到孟了的文本,认为孟予是以自我自律来讲 性善、仁义的,并没有设定一超越的性。进一步的展开需要心性分析,这不能是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心体、性体的本体论讲法:本文作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分析了初始状态的人 如何形成自我、知性、理性,如何在实践领域中有道德,并因为自然的因果序列 而有幸福的领域。在工大论上,自我能够向上的同时追求知性与道德,不会有良 知坎陷的上下张力。 基于这样的理路,我们重新诠释 孟子告子上。前五章是根据自我之自主 自律而判断人性即仁义,不能由任何别的地方讲人性;反过来,仁义必须内在于 主体,不能从对象上讲仁义。这是明确的自律道德,不需要把孟子所讲之性理解 成超越之性。第六、第七章是反驳“有性善,有性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 不善”这两种人性论的。对前者,通过心、性、情、才之不同层面的分析说明了 人之不善并不是性不善;对后者,以同类者相似说明心之普遍性,且理义悦心。 这两章讲到心,需要具体的心性分析才能理清复杂的心灵活动,从形而上的心体、 性体出发是不能做到的。第三,对于工夫,要从自我之初始状态出发,基于心性 分析所展开知性、道德、幸福各领域之丰体、动力、原则,从下到上一步步去做 即可,这样不会有在两界系统下做工大所无法避免的上下张力之网难。希望这样 的解释,能够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路,从而更好理解孟子心性论。 2 关键词:孟子孟子告了上心性工夫自我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s t r a c t x n - 甄n gt h e o r y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a n d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h o w e v e r , f o rt h ee x t r e m et e n s i o nb e t w e e nt h em o d e ms o c i e t ya n di t si n t r o v e r s i o na n d m e t a p h y s i c a lp a t t e r n , i ti sa b a n d o n e db yt h em a i ns c h 0 0 1 b u tx i n - x i n gm u s tb ed e a l 研mi fw eh o p ed e v e l o pak i n do fn e w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t or e s p o n s et h em o d e m s o c i e t y s oit a l ka b o u tt h ei m p o r t a n tt e x t :m e n c i u s t h e f i r s t p a r to f g a o z i a n db a s e dt h e p o i n t so fe a r l yp i l i l o s o p h c r1w i l lg i v et h eb e t t e r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t h r o u g han e w w a y m e n c i u s t h e f i r s tp a r to f g a o z ih a v et w e n t yc h a p t e ra n dc a nb es p l i tt h r e ep a r t t h e f i r s tt of i f t hc h a p t e rt e l l st h eg o o do f x i n ga n dt h ei n t r o v e r s i o no fr e n y i t h es i x t ha n d s e v e n t hc h a p t e rt a i k sa b o u tt h eq u e s t i o no f x i n t h et l l 砌p a r tt e l l ss e v e r a lk i n d so fw o r k t oa r r i v et h eg o o d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s e ,m ya n a l y s e sw i l lq u o t ef o u re a r l ym o d e m p h i l o s o p h e r s f i r s t , m r m uz o n g s a nd e e m st h a th u m a ni sr a t i o n a lh u m a n , s oi t sx i n gi s i n e v i t a b l eg o o d a n dx n gi so b j e c t i v ep r i n c i p l ea n ds h o u l db ee m b o d i e dt os u b j e c t i v e p r i n c i p l ew h i c hi sx n a tt h eg o n g f uf i e l d ,x nw i l lb ea c t i v ei na n yt i m es oa st oa c h i e v e t h eg o o d 舡f o rt h en a t u r er e a l m , s u c ha ss c i e n c ea n dp o l i t i c s w en e e dak i n do f s e l f - i m m e r s i o nf r o mt h ep u r ex n s e c o n d , m r l im i n g h u ie x p l a i n sm e n c i u sf r o mt h e e t h i c sd i m e n s i o n a l i t y h ed e m o n s t r a t e sm e n c i u sh o l dak i n do f s e l f - d i s c i p l i n e e t h i c sa n d d e f i n e st h ec o n c e p to fs i - x i n h ea l s or e f i n e st h ea r g u m e n to fm e n c i u s t h i r d , m r y a n g z e b oc r e a t e saw o r do fe t h i c s x i n - j i n gt oe x p l a i nt h er e s o u r c eo fx i n b a s e dt h a t , h e d e v e l o pat h e o r yo ft h r e e - x i n ga n de m p h a s i z e st h ep r a c t i c ep o w e ro fr e n - x i n g f o u r t h , m r y u a nb a o x i nt h i n k st h eg o o dx i n gi sb r o u g h tf o r w a r dt og i v e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r e n y i a n dh eq u o t e sh e i d e g g e r sb a s i co n t o l o g yt oe x p l a i nx n ,s od e v e l o pad i f f e r e n tt h e o r y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e sa b o u tf o u rp h i l o s o p h e r s ,it h i n kw es h o u l dr e t u r nt ot h er e n o fc o n f u c i u sa n dt h ef r e e d o mo fk a n t ,s os e l fw i l lb et h eb e t t e rs t a n d p o i n t n e x t ,s e l f s h o u l db eu n d e r s t o o df r o mt h ea n a l y s e so fx i n - x i n g ,w h i c hi sak i n do ft h o u g h t e x p e r i m e n t a tt h eg o n g f uf i e l d 。w ea l s ob a s e do ns e l ft od e a lw i t l la l lt h ew o r kw h i c h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置詈一 c o u l dh a v el e s st e n s i o n t h el a s t ,1w i l lr e t u r nt oe x p l a i nt h et e x t :m e n c i u s t h e f i r s t p a r to f g a o z i a b o u tt h e f i r s tp a r t ,b e c a u s ep e o p l ec o u l df o r mt h el e a s o na n dg o o db y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s e l f , i t s x i n gi sg o o d a n db e c a u s em o r a lb e h a v i o ri sd i s c i p l i n e db ys e l f , t h er e n y ii si n t r o v e m i o n a b o u tt h es e c o n dp a r t , x i n - x i n gh a st h ec l e a rd e f i n i t i o na n dn o tm e t a p h y s i c a la ta 1 1 t h a t m e a n sw ec o u l da p p r o v et h eg o o do fx i n gb e c a u s es i - x i ni sak i n do fg o o df a c t a n dw e l i k e 坳b e c a u s et y i sf o r m e db yo u r s e l v e s a b o u tt h eg o n 固r uf i e l di nt h et l l i r dp a r t , x i n i sg i v e nm o r ei n t e n s i o nw h i c hc h a n g e sf r o mt h ei n d e xo fa c t i v i t yo fs e l ft ot h ei n d e xo f s e l f s ox n g o n # , a c t i v i t yi n c l u d e st w o p a r t s :t h es e l fa n dt h ea c t i v i t yo fs e l f , w h i c h m u s tb ec l e a r l yu n d e r s t o o d s t a r t i n gf r o ms e l f , w ec o u l da c c e s st h e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 m o r a la c t i v i t ya n dw e l f a r ea c t i v i t y i h o p et h i se x p l a n a t i o nc o u l dr e s o l v em r m u st r o u b l eo ft h es e p a r a t eo ft w o w o r l d s ,t h em e t a p h y s i c a lo f x i n - x i n ga n dt h et e n s i o no f g o n g f u 4 k e y w o r d s :m e n c i u sm e n c i u s t h e f i r s t p a r to f g a o z ix i n - x i n gg o n g f u s e l f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引论 在当今学界,心性论基本上是被放弃的一个领域,虽然对哲学史上的心性论 还是有很多讨论。但总的来说,心性论被认为是传统的形上学,与现代社会距离 很远,心性的玄论不能运用于现代世界,我们需要现代性的理论。但是,从另一 个角度来说,心性论是一种中国哲学的形上学层面理论;那么,不讨论心性论是 否因为现代中国学者已经很好的解决了形上学问题昵? 好像现代学界还没有真正 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还是有待发掘。虽然中国哲学的形上学层 面有多种向度可以选择,很多学者还从欧美哲学引入了新的理路,但心性论至少 是一种可能的角度,现代新儒家提供的心性论路子还是有相当的牛命力的。退一 步讲,如果心性论确实是走不通的路子,我们也要充分的论证之并提供新的理路, 似现有的对心性论的批评也没能真正否定之。所以,从正反两面看,心性论还是 有讨论的必要,只要能找到好的切入点。 有人会从根本上批评形上学层面的理论,认为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还追求形上 学,这是一种与传统的丰体性、基础丰义、父权、大一统相联系的虚幻对此, 我们需要反思哲学这门学问的本义,哲学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这样的 有具体对象的学问,它本质上不是对某一对象问题的解决这是科学的工作, 而是对现有世界的超越,从而谋求前进。所谓超越,必定是从一向度出发而超越, 这个向度就是一种基础。所以基础的形上学在任何哲学中都会有的,那么,从形 上学层面考察心性论也是合法的,本文就尝试在此领域展开一点讨论。 ( 一) 简要的引题 孟子( 约前3 7 2 年一约前2 8 9 年) ,名轲,字予舆。孟予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 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早年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 成人,孟母育予甚力,其“迁地教予”、“三断机杼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 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 了受业于孔予孙了了思的门人。学成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尝试推行 自己的政治丰张,到过梁( 魏) 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国家。而当时诸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i - _ _ _ _ i _ _ _ l _ 曩舅- _ _ _ l l _ _ _ _ _ - i 葺_ _ _ 量_ _ _ - 侯以征伐为急务,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9 1 p9 , 没有得到实行的 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 子七篇 。 作为后世儒家尊崇的亚圣,孟子在战国中期张论儒学,远绍尧、舜、禹、汤、 文、武、周公,近承孔予、予思,私淑诸人 ,与当时诸家各流论辩,力争儒家系 统之正义,其功至大,其义至微,后世儒者多所推证。赵歧孟子题辞论之:“包 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 韩退之原道论之: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 武、周公传之孔予,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送王秀才序中言: “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程伊川论之:“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 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二程遗书卷十k ) 朱子 孟子序说引二程先生语 日:。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一引杨龟山日:“孟了一书,只是 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有宋以后历代儒者之推尊,无可胜数。 孟子一节,牟宗三先牛论其纲领为:仁义内在,性由心显。这丰要是从 心性论角度说告予上一章,孟了心性义理之学在此章全然彰显,为儒家学脉 建立了最根基的论证,因之孟予堪称心学宗主。而全面的看孟了七篇,并不 限于心性论,涉猎甚广:王政、民本;仁义、人伦;性善、本心;知天,立命, 凸现了理想丰义系统下的政治人牛之追求,读者品味其文,当机而发,自有所得, 无所限定。另外,孟了高扬的理想丰义追求,影响中国士的传统精神至深;其默 契易理、圆转自如的论辩方式也让人击节赞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孟了学是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部分,在现今思想界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现代的孟了学研究有多种研究角度,笼统的来看,有哲学和历史两个入路。前辈 学者从哲学意义上来解读孟了已有丰富的成果:首先,在形上学系统上的讨论丰 要有现代新儒家的诠释,新儒家以孟了为宗丰建构儒学之道统、心性之学,熊十 力、唐君毅、牟宗二、徐复观诸先牛开其端,蔡仁厚、李明辉、杨祖汉等继续深 化发展;还有同属儒学一脉的劳思光先牛关于心性天道的讲法。此外,近些年袁 ( 汉) 赵歧,f 二经沌疏孟子汴疏,影清阮元校刻术,北京:e r - 挣1 s j n j ,1 9 8 0 年,2 6 6 1 贞。 黄俊杰先生考证。巾【埘孟学诠释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i 版社,2 0 0 4 年,4 2 5 - 4 2 6 贞。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保新先生、杨泽波先生主要针对牟宗三先生的系统提出新的讲法。这些讨论基本 上可以视为新儒家的方向和修正新儒家的正反两个向度。其次是从较具体的领域 对孟予的专题研究,主要的有:杜维明先牛用“士的自觉 解读孟子,杨儒宾先 生讨论儒家身体观,西方汉学界如安乐哲、华霭仁、信广来等对孟子核心概念的 讨论。这样的系统与专题的两个方向是对孟子进行哲学诠释的路子。而思想史家 对孟子作的历史研究也有很多,比如:黄俊杰先生的孟子诠释学史研究,李景林 先牛儒家早期心性论发展的研究,董洪利先生对孟子成书和历史研究的系统整理。 以上还只是有代表性的研究,其它还有数不清的具体研究,也都有所启发。 不过,即使有这样丰富的研究,孟子依然有时代发展的新需要,是活的经典, 而且我们看到形上学方向的研究也还有很大的争议,后学不惮鄙陋,依然希望讨 论孟了学的问题。前贤从形上学系统上来解释孟子,多集中于孟子心性论,而文 本的基础丰要是 孟予告予上,所以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有代表性的几种对孟 子告了上的现代诠释丰要是牟宗三、李明辉、杨泽波、袁保新四位先生 的研究,考察其诠释之得失,来寻求较好的理路,对孟子告予上提出一种 新的诠释。 之所以选择此四位,是因为四位学者在诠释理路、思想传承上很有代表性。 牟宗三先牛以道德的形上学为基础,用心体、性体概念来解读孟了,代表着新儒 家丰要的思路。李明辉先牛是牟氏弟子,以伦理学解读孟了,并与康德作比较, 对牟氏有重要发展。杨泽波是大陆学界对孟子有独特解释的一位学者,对牟氏多 有批评,大致是人类学、认识论的路了。袁保新也是牟氏弟子,t 从海德格尔出 发,提出了与牟氏不同的解释。牟先生、李先牛有一个正面的立场,杨先生、袁 先牛的诠释则是在对牟氏的批评中展开的,所以我们分析此四位学者的诠释,就 有了正反两种向度,可能找到一种较好的诠释。 在进入讨论之前,我们首先简单考察哲学史上是如何理解心、性的。因为心 性概念很复杂,专门梳理一下是很必要的。 ( 二) 心、性的概念 心、性的概念在古文献出现得很早,在诗1 弓中有关于生、性的讲法, 论语中有“性与天道”,这时候性是如何规定还不是很清晰,t u 性与天道并列,可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说有超越的面向了,但这并不明显,要看如何解读。郭店楚简的文献中则有了 比较明确的心性概念,性自命出篇讲“喜怒哀悲之气,性也”,“性自命出,命 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 ,这里性主要是人之 存在之性状,心则是主体活动的根本。此时,超越的讲法并不显,而是深入了具 体面向的讨论,展开了很多问题。到了孟予,讲“君予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一圆, 讲“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讲性命对扬;讲 心官,讲本心,讲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讲“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这里,性有了明确的超越面向,心也有了本心与放失之心之分别。 但孟子所高扬的性善论在后世直到宋儒那里才接上,从苟子开始,直到李唐这段 时期,主要的还是自然的理解性。告子的“生之谓性 到苟子的“生之所以然者 谓之性” 到董仲舒的“如其牛之自然之资,谓之性” 、五行之性、性三品直到 韩昌黎的性三品说,这一个脉络下都有明确的自然论的立场,而心也主要以思之 功能来解释。大致来说,宋以前的心性观念还是自然的方式为丰,即使殊为卓出 的孟予对于性善、本心的讲法也更多是警诫的、点拨的意味,并没有有意识的给 出一个超越的论证。 到了宋明理学,心、性的讨论有了充分的展开,我们可以考察有代表性的朱 了和阳明的规定。朱予从“成之者性”出发,认为人物皆禀天地之理以为性;从 理气论出发,认为“心者,气之精爽”;并且心统性情。这样,性是从理而来的超 越之性,心是从气出发的能动因素,而理是最根本的超越本体。阳明则没有了对 理的绝对认同,而是皈依于心,“心者,身之主也”,“心即理”,前者是整体的形 上界定,后者则指出了一个根本的方向。在象山那里,搿心即理”更强调心与理同 一,所以朱陆之争是工夫路数的区别:是从本心的实践出发好还是从性理的致知 出发好? f u 阳明的“心即理意味着最高的价值出发点就是在人心中,理是从心 中出来的,这样原本存在于理的价值之绝对优先性就转到了心这里,外在的理更 像一种物理了;进一步,“性是心之本体也就相应而来,性也成为从属于心的对 李零:郭膳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人学 f j 版社,2 0 0 2 年,第1 0 5 1 0 6 贞。 孟子尽心i :第:i 章。 孟子佴子l :第:章 孟子尽心f :第。章。 苟子l i :名第:i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第三十五。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心之本质属性的规定。这样,心是人之事事物物之根源,性是指向心之本的本 质:所以朱子阳明是正好相反的方向。虽然有此不同,但朱予是超越的理解“性一, 阳明是超越的理解“心 、“性”。所以,可以说宋明理学下的心、性概念有了明确 的本体论深度的规定。 到了现代,因为西方哲学体系的引入,哲人在存有论( o n t o l o g y ) 、认识论 (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宇宙论( c o s m o l o g y ) 以及逻辑学( 1 0 9 i c ) 的框架下反向格义 中土心性论,自然的把心、性概念上升到存有论的高度,牟宗三先生的著作心 体与性体之书名就十分明确的表达了这样的判断,而且强调即“存有即活动一, 并把性作为客观性的原则,心作为丰观性的原则,以此两者为支点来诠释儒家学 问。而回应者则希望把高度形上的心体、性体概念通过海德格尔式的存在论来拓 展开,或者通过感性、智性、仁性的人类学脉络来取代。总的来说,现代的心、 性有了经过严格逻辑分析所展开的多种角度的规定,更为合理也更为有效,但心、 性概念以及由此展开的心性论依然有讨论的必要,本文就是一种尝试。 ( 三) 本文的角度与方法 首先要说明,本文是义理上的分析讨论,而不致力于对经典文本的文献学、 思想史、考据学等方面的解析。这一方面是希望专注于所讨论的问题,另一方面 这些工作也非篇简单的硕士论文所能容纳。进一步,告子上这段文本有性的 基础讨论,有心的道德分析,有工夫论的展开,这可以扩展到儒家之内圣外王的 全部学问,t u 进入这样的框架会扩展到政治哲学,或扩展到德福一致的问题,这 会涉及太多的问题,非本文所能讨论。所以本文只是基于:告予上所直接蕴含 的意思讨论,不做扩展,但讨论工夫时会稍微涉及一下知性、科学的问题。 其次,关于形上学的概念,这是直接相关于性之基础的讨论。形上学、形上 性等概念有太多不同的用法,而且本文希望避免形上的解读孟子,所以对此稍作 说明。形上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m e t a p h y s i c s ,可以理解成物理学之上或物理学 之后,是一种无对象限制的最高的或最后的解释,这样的观念系统因为整体性带 来的混沌和空洞而被现代学界拒斥,与之相关的本体论( o n t o l o g y ) 也被批评。但 火丁反向格义,请参看刘笑敢先生的论文“反向格义”与巾i 目哲学研究的困境,南京人学学报,2 0 0 6 年第:期。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广义的形上学还可以有超越层面的讨论,可以有基础出发点方面的讨论,这还是 可以赋义( m a k es e n s e ) 的,没有混沌空洞的问题,本文就涉及这样的分析,所 以还是会使用形上学的概念,或者说“基础的讨论”。 再次,本文希望引入诠释学的方法。诠释学有一个明确的历史维度,孟子 文本在孟子自己那里与后世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着重于更好的理解孟子,而 不是纯粹的回到孟子原意,即从诠释学角度上理解孟子文本的“正义 ,而不求 其“本义”。本文论证的基本策略是对现代学者的解读进行分析,考察其得失以及 对进一步推演的启发,寻找更好的理解进路;再回到孟子文本,对文献仔细考察, 与前者的讨论相互验证。这两个路了都是有意义的,先从前者开始讨论是因为后 人的诠释会把问题l i 、现出来,比较容易分析;而从文献出发则能够获得诠释的合 法性,能发掘潜在的问题,这也很重要,两个路予要结合起来。 最后,因为心性的讨论因为涉及自身的回环,而且心、性本就是很抽象的概 念,再加上工大要面对实然的世界,讨论中会涉及很多不同而且交叉的层面,所 以本文的分析希望采用结构性的分析方法,重点把心性的层面、角度、关系分析 出来,从而寻求一种更清晰的解释。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孟子告子上的文本 下文会讨论四位学者对告子上的解释,但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引用告子 上的文本会显得重复,所以在此先列出告子上的文本。在语义上各家对此 段文本的解释没有太多的异议,所以这里列出文献,并做一点基本的说明,下文 就可以集中于理路的讨论,但这并不是忽略文本,只是不再重复而已。 一 告子日:“性,犹杞柳也;义,犹栝椿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栖椿” 孟子日:“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栝椿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栖椿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 以为梧椿,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 二 告子日:“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 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日:“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 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三 告子日:“生之谓性” 孟子日:。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日:“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日:“然”“然则犬之性,犹 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 这二章孟了告予从杞柳喻、水喻、牛之规定三方面来讨论了人性之仁义、之 善的问题。对杞柳喻,孟予根据加工杞柳的过程有砍削,否定了杞柳、栖栳与人 性、仁义的对应关系,从而说明后两者不是如前两者那样是不同的,人性即仁义。 对水喻,孟了以水之本性就必然的向下来说明人性必然的善。对牛之规定说,孟 了认为如此规定导致不同牛命( 犬与羊、牛与人) 不能区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 告子日:“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日:。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 日:“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日:弋异于) 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 与? 且谓长者义乎? 长之者义乎? ” 日:“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 e 萨1 长楚人之长,亦长 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日:“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 l i d 五 孟季子问公都子日:“何以谓义内也? ” 日:。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日:“敬兄” “酌则谁先? ”日:“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日:“敬叔父乎? 敬弟乎? 彼将日敬叔父日:弟为尸,则谁敬? 彼将日敬 弟。子日:恶在其敬叔父也? 彼将日:在位故也子亦日: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 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日:“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日:“冬 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 这两章讨论了仁义内在的问题。第四章,告予认为,因彼长所以我长之,这 就是外在因素的作用;孟予则认为,外在的长者不是义,而是尊重长者的我才是 义。告予又认为,尊长无需尊敬者与被尊敬者有关系,所以就是外;孟子则强调, 尊敬本身是不能说外的。第五章,孟季了认为,敬兄与长乡人是两种不同选择, 那么只能是外在的影响,认为义外,孟了则以庸敬和斯须之敬之分别说明这种, 关键只是敬本身。 1 2 六 公都子日:“告子日: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日: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日: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 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日性善,然则彼 皆非与? ” 孟子日:“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 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日: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日: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故有 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七 孟子日:“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也 今夫辫麦,播种而稷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淳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 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 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 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 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 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 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日: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 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这两章进一步讨论人性的问题。公都了以三种人性说问孟子,其中告了的“性 无善无不善”前文已经讨论了,这两章就讨论后两者;在第六章孟予先回应“性 有善有不善。孟子说:以实情言之,人是可以为善的,为不善并不是才的原因。 人皆有四心,此就是仁义礼智,这是内在固有的,求则得之,弗思则不得,所以 即使有现实之不善也不能否定性善。在第七章,孟了回应“有性善,有性不善”, 即论证心之同然。孟了首先说明富岁凶岁之时,人表现不同并不是人本性不同。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鼍薯置e 量皇| 量量e 皇量暑詈鲁_ 置_ 置葛置_ 鼍置- 然后以辫麦、足、口、目来类比的说明心也是同然的,并点出心之所同然者就是 理义。进一步,如同刍豢悦我口一样,理义悦我心。 , 孟子日:“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 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檠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 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 可以为美乎?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 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 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日: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 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 这章描述了人如何放其良心。孟了以牛山之木为喻,如果人在旦昼的行为使 平旦清明之气梏亡,那么就会放其良心。所以需要养,即“操则存,舍则亡”。 九 孟子日:“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e l 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 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 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 若与? 日:非然也。 + 孟子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妄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夹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十一 孟子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 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十二 孟子日:。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 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十三 孟子日:“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 爱身不若桐梓哉? 弗思甚也” 这五章讨论了具体做工犬的原则以及价值选择的问题。第九章讲专心致志, 第十章讲勿为富贵失本心,第十一章讲学问之道只在求其放心,第十二章警戒不 知轻重之人。第十二章讲不明养身是因为弗思。 十四 孟子日:。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 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 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 大,无以贱害责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损,养其槭棘,则 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 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 十五 公都子问日:“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 孟子日:“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 1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 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十六 孟子日:“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 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十七 孟子日:“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 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 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这四章论大体小体、天爵入爵、良贵人贵之别。第十四章认为,虽然人应兼 所爱,但专力于大者为大人,专力于小者为小入。第十五章认为,耳目之官不能 思,心官能思,如此能够立乎其大者,不会蔽于物,即成为大人。第十六章以仁 义忠信为天爵、以公卿大大为人爵,并批评今之人把天爵当做工具。第十七章认 为他人给与的富贵并不是良贵;相反,如果有了内在的仁义、有了令闻广誉,就 不会羡慕他人衣食之奢了。 十八 孟子日:“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 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十九 孟子日:“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二十 孟子日:“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学者亦必以规矩。” 这三章再论做工夫的原则。第十八章讲为仁不能浅尝辄止,第十九章讲为仁 只在熟之而已,第二十章讲无论教还是学,都要有规矩。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观孟子告子上二十章,各章节前后逻辑连贯,步步推演,以至圆成。 此卷精义良多,可以展开多种向度的发挥,但为了谋求讨论清晰,本文按照其内 在理路,大致将其处理成三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讲性、第六章第七章讲心,第 八章以后讲功夫。这三部分构成了孟子心性论的基本脉络,本文后面的讨论基本 也是以此三部分为框架展开。此卷在孟子中非常重要,讨论此一卷就可以旁 通孟子很多别的思想,所以本文能够集中于此卷的分析,这样既可以让本文的讨 论不关涉到太多无法承载的问题,又可以使本文的讨论有相当程度的完整性。当 然,本文依然会引用讨论孟予别的文本,但重点是告子上。 下面讨论四位现代学者的诠释,丰要是梳理其内在的理路。各家的诠释都有 明确的文本基础,牟宗三先生严格按照 讲演录是最集中的论述,而且都直接的按照孟子告予上来展开,下面就 依此两书为主简要的分析并讨论之。 ( 一) 牟先生诠释的基本脉络 牟先生讲孟予集中在告子上,此文本已经是一个很系统的整体,牟先牛就 依之展开讨论。首先,有一个基础的预设,即把人看成h u m a nb e i n g 、r a t i o n a lb e i n g , 不能看成动物,牟先生赞孟了有创辟性的心灵,就在于孟了看到人之为人的那种 几希的东西。这是上承孔了对于人文价值、对于仁的上提而来的。基于此,就有 了超自然的性,也就是说性就是体( s u b s t a n c e ) ,这样就有了超越讨论的基础了。 其次,牛之谓性的讲法会导致仁义与人性的关系是一个经验综和关系,但孟子认 为这样人与禽兽就分不开了,而从超越的性体上讲,善本来就是基于人而来的, 换句话说,所有的善必然从体一i - 来,所以人性和仁义就是分析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