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研究.pdf_第1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研究.pdf_第2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研究.pdf_第3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研究.pdf_第4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要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全球共同行动的纲领。随着经济的持 续增长,社会的进步,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资源的利用,生态的破 坏也在不断加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我国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 强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因此,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 评价,有效地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实现地区持续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发 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以安徽省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的研究对象,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在借鉴国内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安 徽省实际情况,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筛 选出 27 个指标,构建了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法对安徽省 1990-2005 年的 8 年间的可 持续发展时序演变状况以及2005年安徽省17个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 评价。 (3)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一、在对 1990-2005 年的时 序演变评价中得到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均是可持续发展水平逐年上升; 二、在对 2005 年现状评价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中,我们设计了一种方法对 两种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判断,结果表明经济评价排名具有一致性,社会评价 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而环境评价不一致,最后得到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基本一 致。由此得出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中,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比 一种方法更全面和准确。 (4)总结了安徽省可持续发展时序演变状况:在评价期内,安徽省经济、 社会和环境发展均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发展相对较慢,而环境发展 较不稳定,时而有下降的趋势;安徽省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单调递增,呈现良好 的发展态势。 (5)根据评价结果,本文对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空间分区。首先 ii 基于协调度对安徽省进行空间协调分区,并以综合法评价结果为主,主成分分析 法为辅,对安徽省 17 个市进行综合排名,然后根据排名和协调度分区,对可持 续发展进行空间分区。其次,利用镶嵌法进行空间分区,得到的分区结果更为合 理,即将 17 个市分为了四类:第一类,马鞍山、芜湖和合肥市,可持续发展水 平较高,属于安徽省的发达地区;第二类,铜陵,淮南,淮北,黄山,蚌埠,宣 城,池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一般,发展潜力较大;第三类,六安,亳州,安庆, 巢湖,滁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第四类,阜阳,宿州市,中度失调,可持 续发展水平最低。 (6)论文最后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证明, 同时利用综合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评 价,更准确和全面。本文的研究充实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同时也为安徽省 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安徽省 iii abstract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me in the worl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social field.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short of resources, over-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 have hindered the progress. our country is in face of many difficulties, such how to improve social productivity,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standard of living of people and so on. evaluating the capacity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one hot topic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ies. taking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has been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1)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al situation of anhui, an index system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anhui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index system includes twenty-seven indexes, which have been chosen based on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2)in the pap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anhui has been evaluated b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rom the year of 1990 to 2005, th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seventeen cities in anhui has been evaluated by those methods in 2005, too. (3)the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we designed a metho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seventeen cities of anhui. (4)the last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kept develop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anhui kept increasing iv from the year of 1990 to 2005. (5) anhui has been divided into four function subareas. maanshan, wuhu, hefei were the first type of cities, which were developed cities in anhui. tongling, huainan and etc. were the second type of cities. luan, bozhou and etc. were the third type of cities, and some of them were not harmoniously developmental. fuyang, suzhou and etc. were the fourth type of cities, which were not harmoniously developmental cities in anhui. (6)countermeasures and advic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to make anhui province to kee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tudy in the paper, we can conclude that it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exact that function division is based on two methods. the research in the paper can provide science reference for anhui. keywords: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hui province v 目录目录 摘要摘要 . i i abstractabstract . iiiiii 目录目录 . v v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 1 1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1.1.1 可持续发展提出 . 2 1.1.2 可持续发展涵义 . 2 1.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5 第二章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概述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概述 . 8 8 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8 2.1.1 国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8 2.1.2 国内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12 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4 2.2.1 指标筛选方法研究现状 . 14 2.2.2 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现状 . 15 2.2.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研究现状 . 15 2.2.4 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现状 . 15 2.3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分析 . 17 2.3.1 安徽省概况 . 17 2.3.2 安徽省环境质量现状 . 18 2.3.3 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19 2.3.4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 . 20 第三章第三章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 2222 3.1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22 3.1.1 指标体系制定基本原则 . 22 3.1.2 指标体系建立 . 24 3.2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确定 . 26 3.2.1 主成分分析方法 . 27 3.2.2 综合法 . 29 第四章第四章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 3030 4.1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时序演变评价 . 30 4.1.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时序演变评价 . 30 4.1.2 基于综合法时序演变评价 . 33 4.1.3 结论 . 35 vi 4.2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 35 4.2.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现状评价 . 35 4.2.2 基于综合法现状评价 . 38 4.2.3 结论 . 39 4.3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39 4.3.1 时序演变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39 4.3.2 现状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40 4.3.3 结论 . 42 4.4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时序演变综合分析 . 42 4.4.1 经济可持续发展时序演变分析 . 43 4.4.2 社会可持续发展时序演变分析 . 44 4.4.3 环境可持续发展时序演变分析 . 45 4.4.4 可持续发展时序演变综合分析 . 47 4.5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空间分区 . 47 4.5.1 空间协调分区 . 47 4.5.2 镶嵌法空间分区 . 49 4.5.3 结论 . 49 第五章第五章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安徽省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5353 第六章第六章 结论结论 . 6161 6.1 总结 . 61 6.2 展望 . 6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6464 致谢致谢 . 696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070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1 1.1 论文研究背景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和意义 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干预能力越来越强。由于人们长期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越 来越严重了。20 世纪 80 年代,在一系列严峻的事实面前,人们提出了经济、社 会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提出后,其影响日渐广泛,逐渐从 环境保护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可持续发 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全球共识和指导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1992 年 6 月,联合国召开了联 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1后,我国政府编制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2,这是我国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纲领性文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中国 在未来发展中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对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需要建立一套可 持续发展指标以表征与评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进程。 区域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 重要单元,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重点 之一。 相对于世界区域发展进程,我国的区域发展起步较晚,区域化水平较低。 我国国情决定了区域在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来自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 的问题。经济发展滞后、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城市贫困等,这 些问题使我国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实现地区持续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的一项十分重要 和迫切的任务。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安徽省可 持续发展状况评价进行初步探索。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研究 2 1.1.11.1.1 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提出发展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研究的主题和热点,此概念最初是由西方 经济发达国家提出。而有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研究可追溯到马尔萨斯(malthus) 和达尔文 4-5。1789 年,马尔萨斯在其发表的人口原理中第一次指出,人口 和其它物质一样具有一种迅速繁殖的倾向,这种倾向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要保证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对人口增长进行有效的干预,这是西 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1859 年,达尔文也在其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论述 了生物与环境相互选择的理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这与马尔 萨斯的观点是一致的。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与 “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密切相关。1972 年,以 d.i.米都斯(meadows)为首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了关于世界 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 增长的极限 , 第一次提出了 “地球极限论” 。 该报告认为: 人类社会的增长由五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趋势构成,即加速发展的工业 化、人口增长、粮食私有制、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并且它 们均以指数形式增长。由于地球的有限性,超出这个界限的后果很可能是人类社 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而避免这种灾难的最好办法就是限制增长,即使 之成为“零增长” 6。 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会议的召开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发展。1972 年联 合国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发表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 , 在此会议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80年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 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 可持续发展” 。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1 世纪议程等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树立了环 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观点,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纲领。 同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宣布中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 年可 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中国的基本战略之一, 可持续发展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 关注。 1.1.1.1.2 2 可持续发展涵义可持续发展涵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 但由于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其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章 绪论 3 和应用的角度均有所不同,因此,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也丰富多彩,即到目 前为止,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众说不一。1980 年 3 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 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会议指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 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 1983 年联合 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该委员会于 1987 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对可持续发 展作了全面、详细的阐述,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性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 , 其英文原文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87)。该 定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在 1992 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 上达成全球范围的共识。 也有研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自然与社会系统的协 调发展,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人口(population )、资源( resource )、环境 (environment)和经济(economy )(总体简称 pree)四项关键要素的协调发展 7。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即发展 应能持续满足现代人和未来人的需求,达到现代和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 展的协调性,即可持续发展不单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单指生态环境可 持续,而是指“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复合系统的和谐统一。此后,生态学家、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等分别从各自学科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阐述 和释义,这些阐述和释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种涵义重点从自然属性出发来进行定义的。 可持续性这一 概 念 是 由 生 态 学 家 首 先 提 出 来 的 , 即 所 谓 生 态 可 持 续 性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表征自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 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该专题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和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 自然属性,将其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即可持续发 展是非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从自 然属性方面表述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代表, 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研究 4 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可持续发展的第二种涵义主要从社会属性来定义。1991 年,由世界自然保 护同盟(incn)、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 保 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该书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 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并且提出可持续生存的 9 条原则。在这 些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 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又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和 130 个行动方案,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 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环境。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brown)认为可持续 发展是指“人口增长趋于平稳、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 发展” ;而奥尼尔(oneil)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现 在和将来给社会上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 。 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涵义着重于经济属性。这类定义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但都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 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的作 者巴贝尔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 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皮尔斯(pearce)的定义为:“自然资本不变前 提下的经济发展,或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 。定义中的经济 发展已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 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第四种涵义重在科技属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和管理 因素之外,科技进步起着重大作用。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便 无从谈起。因此,有的学者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如司伯 斯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 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世界资源研究所则认为, 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差、效益低的表现 8,因此,他 们的定义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 除了从学科分类角度概括已有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之外, 还有研究者根据定义 内涵的宽泛程度,将其概括为以下三类: 第一章 绪论 5 (1)狭义的定义。这类定义的论述范围仅限于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相互关 系。 (2)广义的定义。这类定义强调人类的健康和长远发展,即关注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的协调与和谐,也注重人类社会本身的公平与完美,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经 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和科技等领域,但不涉及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 思想道德和安全问题。这是广泛采用的定义,我们在文章中也将采用这种定义。 (3)泛义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战略,不仅包括广 义定义所囊括的范围,还应涉及社会制度和人们的思想,以及社会安全、腐败等 各种社会问题。 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引出另一个概念,即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衡量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程度的基本标志, 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着力培育 的物质能力和精神能力的总和 9。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义可描述成: “一个特定系 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稳定地约束 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 。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及其生 态与地理条件。为了有效地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 力进行现状评价,对当前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节,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趋势 预测,以使区域的发展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总之,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 战略,它是对深埋危险的传统发展理念的“扬弃”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一 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特别指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 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 它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也是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思维方 式的革命性变化, 它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保护相互对 立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它们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保 护为开始,直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其内涵己扩展至人口、资源、环 境与经济等各个方面,必将对人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1.2 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研究 6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同时采用 两种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探讨研究,能增加其准确性,更能客观地反应出区 域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状况。本文考虑指标多样性、复杂性和方法的通用性,选用 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综合评价法。经过文献检索,关于同时利用两种方法来评价 安徽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几乎无人涉及。 本文的各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 绪论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以及 对可持续发展涵义的概述。最后还总结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为全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首先介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进展,包括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现状;接着介 绍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了指标筛选的方法,指标的标准化方 法,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模型等的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安徽 省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分析。首先概述了安徽省的基本情况;然后对安徽省环境质 量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也作了简单的介绍; 最后总结了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的 研究进展,包括了安徽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评价与分析,模型与方法 的研究,子系统的评价与分析等。 第三章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 合、普遍性和区域性相结合、数据的权威性与可获取性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定性 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 三个层次,利用理论分析法,共筛选出 27 个指标。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安 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最终选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 第四章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本章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部分。 (一)同时利用主成分 分析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分别对安徽省 1990-2005 年 8 年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以及 2005 年安徽省 17 个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价; (二)接着对评价结果 进行了比较;在对现状评价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中,我们设计了一种方法对 两种评价法的一致性进行了判断。 由此得出综合法比主成分分析法更适合可持续 第一章 绪论 7 发展的评价研究。 (三)根据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并对安徽省整个可持续发展 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四)最后对 17 个市进行了空间分区,协调分区和镶嵌法 分区,得出镶嵌法分区更为合理,即分为了四类区域,并对四类区域进行了定性 分析。 第五章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本章是根据前面的评价结果, 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的对 策建议: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环保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 机制,试行资源环境核算制度,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速生态安徽的建设,建 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估、预警和监测机制。 第六章 结论 本章给出了全文的研究结论,简单介绍了文章主要具有三方面的创新点,最 后还对本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希望能够得到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研究 8 第二章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评价评价研究研究概述概述 2.1 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概念和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 可。国内外学者从宏观上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但 在将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和理论逐步推向实践的过程中, 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如何评价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国家、地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前进的能力。该能 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和体制的能力及其生态与地理条件。 为了有效地解决 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现状评价,对当前的发展进行 适当的干预和调节,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趋势预测,以使区域的发展朝着可持续的 方向前进。 体系一般是一个由某种规则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的关系统一起来的事物 的总体或集合体。 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指标组成的科学的、 完整的总体 10。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不同的地区提出或正 在研究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类:一是单一性指标, 侧重于描述一系列因素的基本情况;二是综合指标体系,即选择有代表性专题领 域,制定出相应的指标。但是区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存在着地域分异规 律的差异,各个区域发展的基础和本底不同,发展也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如何构 建某一区域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与关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过程中,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 部分,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专家和学者对其做出了较全面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 种: 2.1.1 2.1.1 国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国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单一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新构造一些新指 标,侧重于描述一系列因素的基本情况,作为对传统的gdp,gnp等指标的重 要补充和修正,以满足需要 11-15。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人文发展指数(hdi )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概述 9 等。 (1)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法(green gnp):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法是对传统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的调整,是在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 活动的计算之中, 从而得到一个经过资源环境要素调整后的指标, 即 “持续收入” 。 其计算公式为:nnps=gnp-dm-dn。这里 dn 表示环境资本的消耗,dm 表示人工制 造资本的折旧额。 绿色 gnp 方法在尽量保持原有国民经济体系核算概念和原则的 情况下, 将自然资源利用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治理与保护成本从原有的净国民生产 总值中扣除,相对于原有的核算体系,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而且对于可持续 发展的衡量来说, 指标简洁、 意义明确, 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在资料的收集上, 存在许多困难,因此目前难以被广泛接受。 (2)人文发展指数(hdi):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数(hdi) 是由三个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平均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寿命用以衡量居民的健康状况,成人识字率和平均受教育年 限用以衡量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以衡 量居民掌握财富的程度。 (3)新国家财富指标:世界银行开发的新国家财富指标虽然由生产资本、自 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成,但它仍属于单个指标-国家财富。它既包括 生产积累的资本,还包括天然的自然资本;既包括物方面的资本,还包括人力、 社会组织方面的资本,应该说是比较完整的。但是用新国家财富指标来衡量可持 续发展仍然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方面和内容很多,四种资 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们的大部份内容都包括进去, 甚至连主要的方面也不能包 括进去;同时四种资本之间可以互相替代,反映的仅仅是弱可持续性发展。这种 类型的指标优点是综合性强,容易进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比较,缺点是反映 的内容少,估算中有许多假设的条件,大量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难以得到,难以 从整体上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全貌。 2)多指标评价方法:即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由于单一指标的局限性, 事实上,人们更多地采用的是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为了回答一个地区或国家 的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问题,国外学者从自己研究的领域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衡量指标体系。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研究 10 (1)opschoor 和 reijnders(1992)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污染、资源 和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jackson 和 marks(1994)在 daly 和 cobb(1990)的经济 福利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体系:净资本增长(+), 净国际地位变化(+),加权的个人消费量(+),家庭劳动服务(+),医疗卫生政府 支出(+),耐用消费品服务(+),耐用消费品支出(-),健康与教育个人支出(-), 交通成本(-),个人污染控制成本(-),交通事故成本(-),空气污染成本(-),水 污染成本(-),噪音污染成本(-),湿地损失成本(-),农地损失成本(-),非再生 资源耗蝎成本(-),长期环境破坏成本(-),臭氧耗竭成本(-)。 (2)pieri 等(1995)为了量度土地条件或质量的变化,促进保证自然资源持 续利用的土地管理实践提出了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他们把土地质量定义为相对于 土地利用需求的土地条件,包括农业生产、林业、自然保护和环境管理。在“压 力一状态一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框架的基础上,土地质量指标体 系被分为三个子集: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压力指标集;土地资源的状 态指标集,尤其是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社会对人类活动压力和土地质量状态变 化的反应指标集。 (3)holmberg 等(1995)为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指导规划过程,提出了 4 个可持续发展原则:从岩石圈提取的物质不能故意地堆积在生态圈 (ecosphere);不能有意地把社会产生的物质堆放在生态圈;不能有意地使 生态圈中的自然生产条件和多样性退化;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资源的使用必 须高效。根据这四个原则,azar 等(1995)发展了一个指标体系,它包括四个方 面:岩石圈原料的社会使用;社会生产物质的使用;自然和生态系统长期 生产力的社会控制;资源利用效率。 (4)世界银行(1996)为了解决自身和它的成员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提出了发展 的社会指标体系。它由 3 个子集组成:优先考虑的贫困指标子集,包括短期收 入指标和社会指标;增补的贫困指标子集,包括使用基础服务设施和社会安全 网的机会;其它指标子集,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支出等。 (5)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依据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最先提 出的“压力一状态一反映(pressure -status-response,简称 psr) ”的指标体 系基本结构框架模型,以菜单(manu)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共收录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概述 11 了 130 多条指标,构成一个庞大的指标体系。其中驱动力指标用以表征那些造成 发展不可持续的人类的活动和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的一些因素; 状态指标用以表 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各系统的状态; 响应指标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可持续发展 进程中所采取的对策。其缺点是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很难获得所希望的因果关 系,并且有些指标应归属于“驱动力指标”还是“状态指标”有时还模糊不清。 此外,该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数目庞大,操作难度大。 (6)美国政府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由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 事会于 1996 年创建,由 10 大目标组成:健康与环境、经济繁荣、平等、保护自 然、资源管理、持续发展的社会、公众参与、人口、国际职责、教育等,共计 54 个指标。其中健康与环境目标包括空气质量达标程度、饮用水达标程度、有 害物质处理率等;经济繁荣包括人均 gdp、就业机会、贫困人口、工资水平等指 标;平等包括基尼系数、不同阶层环境负担、受教育的机会、社会屏障、平等参 与决策的机会等;保护自然包括森林覆盖率、土壤干燥度、水土流失率、污染处 理率、 温室气体控制度等指标; 资源管理指标有资源重复利用率、 单位产品能耗、 海洋资源再生率等;持续发展的社会指标包括城镇绿地面积、婴儿死亡率、城乡 收入差距、图书利用率、犯罪率、入网覆盖率等;公众参与包括公民参加民主活 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