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专业论文)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pdf_第1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pdf_第2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pdf_第3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pdf_第4页
(民族学专业论文)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苗族是我国南方极具特色、传统文化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之一。千百年来, 苗族人民在适应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 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独特的生态智慧。他们生活的环境,从山到水,从水到 田,到处是一片绿色。他们崇尚自然、爱护自然的心理特质,正是苗族生态文化 的实质所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促使美好的自然环境得以维持和发展。苗 族居住地区生态保护良好,与自古居住于这片土地人民的生态智慧密切相关。 本文运用民族学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对民族学、人类学、文化生态学、民 俗学等学科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对苗族生态文化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研讨,以 期对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所采用的研究方 法和本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从苗族的民居建筑、农林生产、人生礼 俗、禁忌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规约等六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挖掘其中蕴涵 的积极合理的生态因素与生态智慧。第三部分总结苗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特点,即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广泛性与权威性和神秘性与实 用性的特点。最后对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对当今的现实意义进行概括。 关键词:苗族 生态文化 生态智慧 可持续发展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 ii abstract miao nationality is the ethnic group in the south of china,which has bright characteristic and rich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ages the people of miao nationality have creat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stro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case of mee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hich contain the abundant ecological thought and unique ecological view. the environment of their life is green everywhere, from mountain to water, from water to field .the psychological speciality that miao nationality advocate and cherish nature is what essence of miao ecological culture is all about,the harmonious spirit of people and nature will keep and develop bright natural environment . miao residenc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s correlated with peoples ecological idea living on this stretch of land since ancient times. applying the study methods of ethnology and cross-subjects,this paper is going to investigate more completely and further on the ecological culture of miao, with the knowiedge of ethnology, anthropology, cultural eoclogy and folklor, so that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for pres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first part illustrat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present state and methods,the difficulties and creatives relevant to this research. second, it will analyse the content of miaos ecological culture from 6 aspects, such as miaos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eremonies of lif, taboo custom, folk literature and folk stipulation in order to excavate and settle the positive and rational elements of the ecological culture, preserve and develop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miao. third, the feature that points out ecological culture of miao ha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xtensive and authority and mystique and practicality. lastly, it will summarize therealistic meaning of the ecological culture of miao. keywords:miao ethnic group; ecological culture;eco-wisdo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图(一)黔东南锦屏县政区图 图(二)文斗苗寨一角 图(三)文斗千年古银杏树高 20 余米, 图(四)为古红豆杉,树高 30 胸径 2.8 米 余米,胸径 1.91 米 图(五)文斗林业契约的一部分 图(六)撰刻于清朝乾隆 三十八年的禁山碑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 论 一、研究缘由 现代化如同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由于滥用 科学技术、过度工业化,也带来了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恶果。我们不免要反思 以往学术界对少数民族研究的一个传统思维定势,即认为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 是落后的,亟待现代化的转向。诸如商品观念不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 进取精神等等。然而, “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理念的兴起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个 全新的视角,即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去考察少数民族社会。从充分发展市场经济的 标准看,少数民族的传统社会和文化无疑是落后的,但是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 却不乏可重估和借鉴之处。我国各民族都有一套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 传统知识。民族文化本身具有保护生态的作用,具有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 功能。充分挖掘、收集、整理、利用和发展具有保护生态功能的少数民族文化, 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课题,也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展开对 苗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项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探析苗族人民在探索认识自然规律,适应和改造生 存环境,实现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实践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环 境意识和生态智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苗族先民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仅造就了与自然环境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产生 了与自然环境及生存方式相应的宗教信仰、法律制度。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 民间习俗惯制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特点,苗族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生 态文化元素,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与现代生态伦理 学的精神一脉相承的,这些正是我们今天所要挖掘和借鉴的民族文化财富之一。 (二)研究意义 研究民族文化需要新的视角,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苗族传统文化 的研究不能停留在概念、综论性的介绍水平上,必须要选择一些具体问题进行重 点研究。把文化生态学的观点应用到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当中,挖掘和整理其传 统文化中的那些生态化的元素,致力于民族生态学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有着深刻 的理论意义。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 2 纵观全球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四伏,民族生态学的研究更是迫在眉睫。苗族 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为我们展示了独特的一面。返观历史,要在 人类已有的文化中,恢复和改造其中生态文化成分,用来补充更新当今的文化, 这在提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今天,本研究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 义。 (三)研究方法 就研究方法而言,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作为 根本的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本 文采用了民族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系 统地挖掘和整理苗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积极合理的生态因素。概括来说,采用的 主要方法有: 1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2007 年 7-8 月,2008 年 2 月,我到黔东南苗族侗族锦屏县的文斗、加池、韶霭、裕河、 控俄(重点在文斗)等苗寨进行田野调查,对苗族传统民居建筑、传统农林生产、 森林状况、民间习俗等作了调查和访谈,对民间神话、史诗、民间歌谣、民间谚 语、民间故事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 2文献研究法 记载有民族文化资料的历史文献和其他各种文献,如其他民族学研究者通过 田野调查所形成的文献资料,是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为此,我查 阅并收集了有关苗族的历史文献、民族志和其他学者的苗族文化研究成果。在调 查点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文献资料,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纸契和石契(碑刻) 以及民间神话、史诗、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故事等口碑资料。还收集了诸 如姜氏族谱 、 三营记等史实性很强的手抄本等资料。并将这些文献资料与 实地调查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地挖掘和整理苗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 积极合理的生态因素。 三、对论文题目的界定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研究属于民族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研究,具体说 是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范畴。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沟通、 相互渗透,民族学与生态学两门学科交叉研究日益密切,对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 生态智慧的研究正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 生态文化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以最优化的办法解决人与自然 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与自然环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境发生互动关系的所有内容,诸如这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法律制度、风俗习惯等,从根本上讲生态文化是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体 系,也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观念体系。生态文化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存,还必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正 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本文系统地挖掘和整理苗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积极合理 的生态因素。 生态智慧是一种人们对事物的符合生态观点和生态规律的认识,其实就是人 们对自然界、社会、以及自身的思考,主要表现为生态的自然观、生态的伦理价 值观以及生态的审美观等三种思想类型。生态智慧作为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社会发展和谐、人的内在精神和谐的思想,是生态文化的核心部分,从最终 根源上来说, 生态文化无疑是高度依赖于自然, 深深地打上生态环境烙印的文化, 这正是人们对事物的符合生态观点和生态规律的认识的结晶。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人类的社会和文化从其产生之初就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文化与生态环境 关系研究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思想史上的“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 因素决定人类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 18 世纪的孟德斯鸠在宗教类型研究中引入 了环境决定论;20 世纪的亨廷顿对气候与宗教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尽管环境决定 论在对文化的研究中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但其包含的合理内核即环境对人类和社 会文化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却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解读人类社会文化的生态人类 学产生的思想渊源。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博厄斯所开创的历史特殊论学派认为每 个文化都强烈地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仅限于对文化发展方向或水 平的可能性的限制,而不是积极参与文化形貌的塑成。博厄斯本人也认为环境对 人的习俗和信仰有重大影响, 但这种影响只是有助于决定习俗和信仰的特殊形式。 克鲁伯在北美土著的文化与自然区域中强调了环境状况对北美印地安文化的 影响。20 世纪 50 年代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的主要观点是具体的环境塑模着特 定的文化特征,认为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物质环境对其所实行的社会文化制度和习 俗有着关键性影响。并指出,文化越简单、越早期,越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对 这部分文化内容的阐述可着重从自然环境角度进入。在交通通达性较差的地区, 地形地貌阻隔了异文化的主动或被动流入,当地文化形态发育滞后、文化分层尚 不明显,而基本囊括了其民族文化全貌的民族民俗仍较多、较直接地与群体所居 住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哈里斯所主张的“文化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要尽可能地 用技术去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以求得生存发展,从而不可避免地受限于环境条件 及环境规律,致使“在相似的环境中使用相似的技术,会产生相似的劳动分工和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 4 分配形式,这些又会产生相似的社会群体,这些相似的群体运用相似的价值和信 仰体系来证明和协调自己的行为” , 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行 为相关联。同时,哈里斯就文化诸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排序,认为决定 社会文化全貌的基础结构是“文化与自然界的主要相交处” , 并将认识论、哲学 观、审美标准等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划归于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很小的上层建筑之 列。 (二)国内研究现状 宋蜀华在探讨我国多种生态环境和多元民族文化的关系时, 他说: “我国地域 辽阔,地理环境多种多样。人们生活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 改造过程中,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相互关系,对民族 的发展、繁荣,具有长期的作用和影响既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其居住地 区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民族学学者在研究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传统 的同时,必须结合研究其生存空间的生态环境。 ” “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 关系密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是在寻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 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生态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是一项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 何星亮中 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一文从文化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生态与文化、生 态保护与人类理性的关系;着重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料,论述了中国 少数民族传统的保护生态的各种观念、行为、习俗和措施,并分别根据传统经济 生产、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中反映的生态保护事例加以说明。柏贵喜的南方山 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依据民族学、民俗学和文献等方面的资料,从 南方山地民族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农耕文化对生态环境的调适、对生态环境的保 护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南方山地民族保护生态环境的优秀文化传统。并认为,南方 山地民族农耕文化不是对生态进行掠夺性开发,而是一种通过开发和补偿两种机 制实现自调适的文化系统;南方山地民族尚有许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的文化行 为。 古开弼在民间规约方面从对我国南方近 20 个少数民族历代有关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的民间规约作了比较,并分析民间规约的形成机制以及在现代环境下如何传 承。杨庭硕从文化变迁论的角度提出了通过文化变迁改变原有文化形态,从而达 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张雷军、黄昌智的论民族文化的生成环境在分析人 类文化共同质性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对民族文化的生成环境 进行了论述,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廖国强在朴素而深邃:南 方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探析一文中指出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具有对自然的亲 夏建中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52253 哈里斯张海洋、王曼萍译 文化唯物主义m. 华夏出版社,1989,67 宋蜀华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纵横观j. 民族研究,1995(2) 宋蜀华 论中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 2002(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情和伙伴意识,对自然的知恩图报意识,并将义务观、善恶观从人类社会拓展到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为这些朴素而深邃的生态伦理观是可供我们借鉴、继承和 弘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指出当今人类必须重塑对自然的敬畏和亲善意 识,摒弃“人定胜天” , “征服自然”等无知、褊狭和虚妄的观念,建构心中的道 德律。要保护好生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仅靠科技的、法律的、行 政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全民族中培养一种信仰生态伦理信仰,使 保护生态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 白兴发的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从宗教神话、生产耕作方式、树木崇拜、丧葬仪俗等方面,探讨了少数民族的生 态意识。得出不同民族的许多文化行为对生态环境起着顺应和保护作用的结论。 贾登勋的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意识研究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 成的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所及的所有生态圈和资源领域的丰富环境保护意识有别 于西方的和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学理论。指出保护和发扬本地区固有环境保护意 识对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西部资源、实现西部的生态价值以及对于我国环境立法都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术界都注重对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 我国学者的研究多注重于发掘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分析民间规约的形成机制以 及在现代环境下如何传承,或者从宏观关系上注重生态、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思 想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联与作用,并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或者从文化变迁 论的角度提出通过文化变迁改变原有文化形态,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本文主要以苗族为例,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认真研究苗族传统文化中有关注重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以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挖掘民族文 化中的合理、有价值的成分,以期保存和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为当今的生态环 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难点与不足 本文涉及民族学、人类学、文化生态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但由于本人学 术功底有限,在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知识论证问题时常感欠缺和无法逾越,这样使 论文在研究深度上开展的不够彻底。 另外,从整体上看,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零散、短缺,完整保存下来的不多, 使得有些问题的未能研究得更为详细。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只是处于 探索阶段,可参阅的有关专著与论文数量有限。 (二)创新之处 转变传统的研究范式,即由社会发展史向文化生态学转变。长期以来社会发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 6 展史(即由“狩猎畜牧农耕工业” ) 研究范式几乎成为研究少数民族社会 和文化的“铁律” 。这样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就被认为是落后的,亟待现代 化的转向。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苗族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发生互动关系 的内容,为由社会发展史向文化生态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做出一些尝试。同时将民 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知识贯穿其中,将民族生态文化作为一有机整体加以分析。 从而为推动民族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扩大民族学的研究方法。 拓展民族学的研究范围。改变了传统的就民族而研究民族问题的思路,把民 族地区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纳入研究视野,在对民族文化和历史 的传统研究基础上,把研究的眼界放宽。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一章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上) 一、文斗苗寨概况 文斗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隅的一个古老的苗族村寨。 锦屏位于贵州省东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东经 1084837 1092435,北纬 262329261649。东与湖南靖州相邻,南与 黎平交界,西与剑河接壤,北与天柱毗邻。境内一般海拔高度 400800 米,最高 海拔 1344.7 米 (西南固本乡干山) , 最低海拔 282 米 (东部阳豆溪清水江出境处) , 南北最宽 39.6 公里, 东西长 55.5 公里。 全县辖 5 镇 10 乡, 207 个行政村, 206766 人,其中农业人口 191083 人,占总人口数的 92,有侗苗汉等 17 个民族,少数 民族人口占 85,属少数民族边远县。全县总面积有 1600.85 平方公里,其中耕 地面积 128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 0.62 亩;有森林面积 133 万亩,人均 6.5 亩,森 林覆盖率为 58,木材蓄积量 406 万立方米,是我国南方典型的集体林区县,盛 产杉木和楠竹,素有“杉木之乡”之称, 是贵州省的重点林业县。 文斗苗寨位于锦屏县城西南部,是一个在贵州省第二大河清水江下游南岸山 岭沿山腰(海拔 600 至 650 米)展开的带状聚落,距离县城 30 公里、距离三板溪 水电站坝址 8 公里,是一个以苗族为主,苗、侗、汉杂居的村落,分为文斗上寨 和文斗下寨,全寨 405 户,2098 人,苗族人口占 98%,下辖 10 个村民小组,总面 积为 11.5 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 95%,村民 70%为姜姓,居住的全是木质结构的 吊脚楼。 文斗原寨名为“文堵”,清顺治十一年(1654),饱学诗书、“精于堪舆”的 文斗姜氏先祖姜春黎游方到文斗, 见地形祥瑞, 就举家从铜鼓卫(今锦屏县铜鼓镇) 搬迁至此,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并改原寨名“文堵”为“文斗”,意为通过兴 教,希望这里能出文坛泰斗,所以文斗之名一直沿袭至今 。 相传文斗的祖先与上游 20 多里的邻村韶霭的祖先都认为两村应有个分界线 为好,一日二人商量分界,采用的办法是在同一时间内,从各自村寨骑板凳朝着 对方的村寨前进,在哪里会面即哪里为分界处。文斗的祖先则计谋从家里出发扛 着板凳跑,而韶霭的祖先则按约骑着板凳行进。结果二人在距韶霭村不远的一个 山坳会面,即以此处为界。 上寨与下寨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自然分布上的线,甚至也没有地理位置的高低 差别,而是依照下清水江水流的相对位置,江之上游为上寨,江之下游为下寨。 康熙年间(16621722),上下寨内部不和,出现了“归府”与“归县”的分离 参见:地方性文本姜氏族谱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 8 局面(三营记) ,即上寨归属于黎平府,而下寨却归属于天柱县,直至民国 初年重新区划行政,上下寨才同归属于锦屏县。 从山下到上、下寨,各有一条青石板路依山势延绵而上,两条石板街加上道 边的绿树,自然成了文斗金凤山的两支绿色尾毛。两条古青石板步道犹如两条青 龙蜿蜒顺山势而上,约两万级的青石板步道四面延伸把整个村寨连成一体,四通 八达总长约 5 公里。村寨为松杉、红豆杉、古银杏、古香樟构成的风景林所环抱。 寨内有胸径 50cm 以上的“古、大、稀”树种 600 余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 豆杉就有近 100 株。“夫妻树”、“千年白发银杏”、红豆杉群、“杉木王”等 古树,更是成了文斗这个大山里的绿色家园的见证者。寨边古木下有一凿于乾隆 五十三年的古井,青石镶嵌,泉水清冽,古色古香。寨后古树中,有嘉庆十三年 修的几口古井,井均用方条石砌成拱形,四旁皆为林木,井前的古花街上,落英 缤纷。寨边的古树下都放有大石墩或立有木凳,这样方便行人休息、乘凉;距离 寨门 50 米处的一块空地是斗牛场,村民议事、集会、唱歌、等活动也在此举行。 寨脚是依山而造的层层梯田。寨中井边路旁,随处可见绿树翠竹,纵横交错的小 路串起一幢幢木楼。这里人、鸟、兽和谐相处,山、水、田、林、路、宅融为一 体,构成高山园林的独特景观。 据文斗族谱及碑志所载,清代中叶,清水江中下游一带木业鼎盛,木材采运 贸易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挖山栽衫之声不绝于耳,木排蔽江,万缆横系,数十丈 宽之江面,过渡无需舟辑,踏木即可过河。人工造林技术日渐成熟,从播种、育 苗、栽种、管理、伐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技术。不仅本地人热衷造林,湖南、 江西、江苏、福建等地的手工业者和破产农民也蜂拥而至,争相租地造林。栽衫 造林迅速补充林木资源,开发利用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木材贫易和人工造林 已成为锦屏人民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在经营林木过程中逐渐 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的,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林区乃至世界林业史上都堪称独特 的林业生产关系。文斗作为境内木材的重要产地,得风气之先,木商云集,周边 佃户民工潮涌而至,远客土著,揖为睦邻,一时人丁兴旺,号称“千家寨”。现 文斗保存完好的古青石长阶,石刻雕花护栏古井,工艺精致的古门楼,雄居要道 300 年的古寨门,已有 220 多年的古环保碑等等。而今,文斗的林业契约文化、 环保文化、古寨堡文化,已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 的古老苗寨不动声色中迎候不同肤色的人们探寻的目光。 二、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生态观 人类进入 21 世纪, 民居建筑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加快。 现代建筑在设备、 舒适、 三营记一书是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 年)前,由锦屏县平敖寨乡绅姜海闻草创,经文斗寨乡绅姜元卿等 加增校对,并呈送近 30 个村寨寨老审核,流传于民间的手抄本。所记事实有详细的时间、地点、人物可考, 甚为详实,史实性非常强,类似于一本地方志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卫生等方面确有其高度的科学性、先进性,但现代建筑给人们在精神上带来了贫 乏、无人情味和建筑物的千篇一律,这些地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的消失,也不 同程度地存在着。而以文斗苗寨传统民居为代表的民居建筑经历了上千年的考验 和发展,具有扎实深厚的建筑文化基础,是自然条件、民族渊源、宗教文化、习 俗意识等的融合。巧妙的空间构思,轻巧优美的体型组合,精湛的结构和构造, 因地制宜,材料巧用,是一个极具民族文化内涵的生态家园。文斗传统民居中含 有许多遵循生态原则的经验和营造方法。 (一)继承优秀的传统生态观 传统生态观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优秀的生态观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使 之持续发展。文斗的传统民居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保护山林和环境绿化 等方面,利用自然资源时注意了资源的繁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民居往往建在不 宜耕种的坡地上,因而保护了大片的农田和山林的植被。 在寨脚的魁星塘边,50 多棵楠木、红豆杉等珍稀古树簇拥在一起,翠竹、芭 蕉丛生其中。寨子里,300 多幢吊脚木楼顺着金凤岭的半山腰,绵延了九冲十一 岭。寨后古木参天,望之蔚然而深秀。在村头寨后栽种的保护自然长青树木,体 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同时古树也被视为风水的一种象征或寄托。经过长期 实践,人们总结出根据生态、观赏和实用功能在民居建筑周围绿化的经验:如梅 树树干不大,不挡阳光,造型优美,宜植于稍高又避雨的住宅北面;榆树速生, 樟树枝叶繁茂,还能吸附烟尘、防虫,种于房屋四周能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人们 常以竹喻高风亮节,生产工具也多以竹加工制作,竹生长快、耐阴,因而宅后常 植竹。 村寨内的道路都是用“青石板”或“鹅卵石”铺成的花街,这样既便于交通, 又有利于防火。石块间的缝隙有还利于雨水的渗入。这样强调了植被和土壤通过 吸收水分来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村落中树木、池塘、草地来蓄储雨 水,净化污水。通过土壤滤掉污染物,缓解洪水压力,还可补给地下水存量。 (二)因地制宜 文斗传统民居的建设力求依山傍水、避风朝阳,讲求自然的形势,根据不同 地理形貌进行合理布局。吊脚楼一般都建在斜坡上,地基分为两级,这样就可以 变不平的斜坡为“天平”了,而且十分节约土地面积,房子也相当稳固、通风, 避免潮湿。既节省土方,又能造成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的优美气势。人与自然环境 的和谐相依是文斗传统民居设计的总体思想。 无论是平底楼还是吊脚楼都是因时、 因地来创造人之根本居所。它们在寻求居住环境时,一般都背山面水,负阴抱阳。 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寒风,前方开阔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可以接纳夏日的凉风。 四周山林可以提供木材、燃料,山上的植被既能保持水土流失,防止山洪,也能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 10 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与农田灌溉用水。又适宜水中养殖。因此, 文斗的传统民居基本都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村落的整体环境布局,满足人们长期 的基本生活环境的需求,以求子子孙孙,世代兴旺。寨内的房屋之间穿插着堰塘, 散落寨中的堰塘使房屋保持了一定的间距,有助于通风采光,火灾时亦能提供消 防用水。堰塘上常设置架空的小仓房,储存粮食等,有利于防虫鼠和通风及防火。 这里的传统民居经过长期演变,仍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绿色生态”的环境理念。 从自然生态、建筑技术角度出发,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是古代民居建筑的优秀 特征和经验。 (三)吊脚楼构架及其功能的可持续性 根据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就地取材建房是文斗苗寨传统民居的精魂。他们 根据长期的生活经验,最大的利用自然的优势,避自然之害处,最经济地建造自 己的家园。在这样的家园里,常常能够充分地利用自然能源。他们采用周边的天 然材料来建房,这些材料来自大自然,建筑过程也经济,节约了耗资(如运输费), 是节约型的建筑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的。 寨子里的房屋全都是杉木装潢的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有 2 层、或 3 层,4 层 以上的少有。间数以 3 间的占多数,2 间或 5 间的也有,4 间的因为这个数字传说 不吉利所以少有,即使有也要在房子的两侧配上偏厦(一边是进入大门的走廊, 一边是灶房) ,3 间的也是这样配,但 5 间的大多只是配大门,很少配灶房。根据 地形的特点,房屋又分为平底楼和吊脚楼:平底楼多建在平地上,地基只有一层, 3 层楼的房子多从侧面设立走廊安大门上楼,2 层的房子多从正面设立大门上楼; 吊脚楼一般都建在斜坡上,地基分为两级,这样就可以变不平的斜坡为“天平” 了,而且十分节约土地面积房子也相当稳固、通风,避免潮湿。由于这些房屋都 是顺着山势建在山岭或山冲,所以吊脚楼比平底楼要多些。不管是平底楼还是吊 脚楼绝大多数的房子在前排柱外加一排顶天不立地的悬空檐柱,有梁枋来承挑, 这样不但扩大了二、三楼的空间,而且柱子下面可以当通道方便行人通过。有的 房子还在顶下檐 1.31.5 米的地方加设二檐, 这样建既可遮挡房屋下半部分的风 雨,又可以晾晒东西。 一栋房子建成之后还要合理安排内部结构:凡是 3 层楼(包括两层吊脚楼的 房子)底层都围成小圈,用来放置农具、堆放杂物、关养牲畜等,中间层住人, 上层装修成仓库和客房。中间层是整个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各家各户都规划和 装修得很好,划分为堂屋、火塘、内房、卧室。走廊是由大门到堂屋的通道,位 于房屋前沿,长度为一间房架那么长,宽大约 1.8 米,前侧下半部分是用 0.5 米 左右的木板镶装的,上半部分则设有窗子,包括堂屋前侧都全部设窗子,这样整 个堂屋显得很明亮。堂屋位于房子的正中,3 间房架的就设在中间的那间,左右 两间设卧室。堂屋的面积比房间都要大,而且很宽敞。堂屋的后壁安设有神龛,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板壁上设有神位(祖先的牌位) ,神龛下面放有神柜,神柜前面摆有一张木质的大 桌子,两侧放有板凳,供家人议事、聊天,也相当于客厅,方便接待客人。 木构架结构的吊脚楼,尽管从保护森林和结构的坚固、耐久性来看,它存在 许多问题,但却是一种开放式结构,它含有一种思想值得吸取。这些吊脚楼民居 结构由立柱、横梁、檩条、椽子等结构构件组成、哪个构件损坏了,可以替换而 不影响整个结构。围护结构的门窗、屋面上的瓦等构件更可以随时更换。这使民 居易于维修,使之可持续使用几代人,甚至可以随时从一地搬迁到另一地。传统 的木构架吊脚楼民居在使用上,本着节约性原则,在保证风格完整、结构稳固前 提下,尽量节省木材量。用料有计划、按尺寸规格适当使用。此外,苗族民居自 然灵活的布局对建筑的可持续性、逐渐地扩大、延伸带来了一定的活力。文斗苗 族民居修建之后,似完而未完,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横向和纵深,都具有可 延伸、扩展的余地,并不因此而终结。这是苗家人从动态的观念来对待民居建筑, 并不是把所有的建筑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模式。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文斗苗寨民居 建筑依山傍水的布局和木质吊脚楼的民居架构是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需求,反 映了苗家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文斗苗寨所在的清水江流 域的苗族人民是以水稻耕作和人工林业为主要生计的山地民族,所以文斗苗寨的 民居建筑布局筑深深地打上了山地民族和稻作民族的双重烙印。依山傍水的布局 原则,可以带来生产和生活上的方便。大山是苗家人生活的坚实依托,水是人们 生命的源泉。依山在生产方面可以收林木之利,给发展林业提供广阔的天地,同 时,又可以在有水源的地方开辟层层梯田,也便于就近开荒种粮。在生活方面, 建房用的木材、做饭用的薪柴都有了保证,森林中的菌类、山果、野菜等等还可 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傍水,在生产方面,有利于开凿渠堰、挖池凿塘、引水灌溉, 用来种田和养鱼;生活方面,不仅可以用作日常生活的洗涮、游泳,还可用作交 通,如通船或放排。 与自然和平共处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已经发 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在创造如此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使自然遭到严 重破坏。在人们所生活的城市里,出现了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严重、 人居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等一系列至今仍然无法解决的严重问题。人们不得不仔细 思考如何运用和借鉴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利用一定的现代理 论和科技手段来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营建一个具有良性生态循环和民族特色的 生存空间,努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 12 三、农林生产中的生态智慧 人类要生产要发展,就必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生 产史、生活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改造自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创造 就会有破坏。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既相互限制,又相互 联结。如何解决生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的生产史。人类要在 坚持自然环境保护的原则下改造自然,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最大限度的利 用自然资源,又最大限度的消除对环境的伤害。以文斗为代表的生活在清水江流 域的苗族人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 情况下,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护了自然环境,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矛盾 的双方在彼此制约的过程中达到统一。 当地保存了一本明代万历(15731619 年)年间编修的姜氏族谱 ,该族谱 记载:“文斗在元时,丛林密茂,古木荫稠。虎豹距(据)为巢,日月穿不透,诚为 深山箐野之地之乎!”又载:“明中,苗人只知开坝砌田,挖山栽杉,不肯迎师就 读,教子求名。 ”可见元末明初期间,文斗地区尚是一片原始森林,现寨中保存的 500 多株差天古树大多都有 600 年以上历史,进一步佐证了这点。到明代中期, 这里的苗族人民已开始人工植树造林,并习惯了“开坝砌田,挖山栽杉”这种山 田互补、林粮间作的生产方式。 (一)农业生产中的生态智慧 文斗苗寨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在肥料的使用 上,基肥以牲畜(如马、牛、猪等)粪、绿肥、塘泥、沤肥等为主。追肥以人粪 尿、草木灰为主,适当追加化学肥料。在施肥过程中看禾施肥。在施基肥时,要 根据田地土质情况施不同的肥料。烂泥田多施表土肥,锈水田多施阳沟肥、草木 肥,百娇泥田多施牲畜粪肥和绿肥,黄泥田多施厩肥和沤肥。在施肥时,根据禾 苗生长的情况进行施肥,按块定量,对症下肥。 苗族属于农耕民族,世代以耕作为主,对土地有一种特别的珍惜感。苗族人 民围绕农耕生产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多种经营,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苗族农民有稻田养鱼的悠久传统。 苗族史诗这样唱道:“开荒要留沟,留 沟让水流,把水引到田里,好在田里养鱼。 ” 可见稻田养鱼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 占据着重要的分量。稻田养鱼是文斗人的悠久传统。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人 都爱吃鱼、养鱼。鱼类来源有稻田养鱼、池塘养鱼和溪河捕鱼三种方式。稻田养 鱼,一般先在鱼将要产卵时,将大叶蕨或卷柏草放入鱼塘,使鱼卵沾满草上,取 出铺于架上,盖上树枝以肥皂或香皂水淋晒,然后再放入鱼塘,这样鱼的孵化率 就高,待鱼苗长到一寸左右的时候就捞起放入稻田。到了秋天,水稻成熟了,肥 马学良今旦译注苗族史诗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195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大鲜美的鱼也可食用了。用作水利灌溉的山塘、水库也用来养鱼。一般养鱼的山 塘,必须在春水来之前把水放干,再丢进大叶蕨或卷柏草等鱼草,春天雨水来时 再灌满,然后放入体壮的种鱼,任其交配产卵、孵化,冬天便可以捕来食用。 放养鲤鱼的人家,都在寨边修一个清水配种池,在养鱼的稻田中挖许多直径 和深度均为一米左右的圆形鱼窝,通向鱼窝的长短不一的纵横交错的水沟。在稻 田的排水口处插上一排排的细竹片,以防止鱼往外跑。在每年的春末夏初时节, 人们便把带叶的树枝或鱼草用清水洗净并在阳光下晒,这样做的目的是消毒。然 后,一簇簇地放在配种池里,并从鱼塘里捞出种鱼放进去,让种鱼产卵配种附树 叶或鱼草上面。再把这些树叶或鱼草捞起来放到盛有水的大木盆里,经过一天一 夜的孵化小鱼苗便出来了。这时就可以把小鱼苗送到水田里放养,在晒田、浅灌 或喷洒农药时,鱼群经过水沟游到鱼窝里栖息,免遭搁浅和药害。等到复水还田、 药力消失的时候,鱼儿又出来活动。稻田养鱼的特点是鱼稻互养、稻鱼共生,相 辅相成。鱼在田中觅吃杂草、昆虫和微生物,既可以减少对水稻的危害,又可以 因鱼的活动搅松田泥,有利于土壤肥料的分解,代替了人工耕除草,减轻了稻劳 动程度。再加上鱼排出的粪便又成为肥料,有利于禾苗生长,促进稻谷增产,形 成良性循环。到了金秋十月,田里稻谷金灿灿,鱼儿也肥胖胖的。此外,由于鱼 类在稻田中能消灭危害人畜健康的蚊幼孑孑,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减少某些 疾病的发生。由于稻田养鱼将水稻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结合起来,互相利用,形 成新的生态农业,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做到地尽其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苗族农民经常在田间套种麻、 竹、豆等经济作物。 苗族史诗载:“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上栽麻,麻 长三庹高。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脚种竹,竹笋就有三庹长。 ” 文斗人 们还喜欢在田埂上种豆 (如黄豆、 绿豆、 豆角等) 。 他们修砌的田埂一般都比较宽, 每年的播种季节,人们便在添埂上每隔一尺左右种一棵豆,在豆苗长到五、六寸 高的时候就把田埂里边的肥泥扶上田埂,并逐蔸培土追肥。豆子(尤其是黄豆、 绿豆)成熟了,成为文斗苗寨人们打油茶的好配料。这样年复一年的轮番耕作, 不仅使稻田土壤得到了改良,田埂的泥土得到了更新,而且使稻谷和豆类得到稳 产和高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二)林业生产中的生态智慧 苗族人民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摸索和掌握了聚居区域内动物、植物的生长 与发育规律,并能动地适应这个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来调整生产。文斗苗寨所在 的清水江流域气候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大,土壤有机质积累多,分解缓慢,适合 林木生长;这里云雾多,光照柔和,昼夜温差较大,特别适宜茶树生长。人们正 马学良今旦译注苗族史诗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195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智慧以文斗苗寨为个案 14 是利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广种杉树、油桐和茶树。这里的苗家人精心管理着区 域内的生态系统,尽量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增长自然生产力。 苗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在农林生产中掌握了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等自 然条件的农林技术。在当地还传唱着这样的歌诀: “移栽选哪天?阴天拔苗栽,阴 天活得快。 ” 、 “枫是祭祖的树木,栽它在路旁;杉木挺拔梢尖美,栽在山湾里,枝 娅平平长;松树干长松针美,栽在斜坡上,枝娅平展展,如果栽它在山脊,长大 了就平头;香樟栽在山坳旁,来往行人好乘凉;还有弄基树,栽在山娅口,木叶 声声恋姑娘,讴她们心花怒放;麻栗树和化香树,栽在山顶崖脚。” 这其实 是人们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文斗的苗族人们在植树育林前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