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学专业论文)女性文化的性别特征探析——以苗族女性服饰系统为个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女性文化的性别特征探析: 以苗族女性服饰系统为个案 中文摘要 服饰是走动的文化。服饰自从产生起,就不仅仅具备御寒的实用与伦理功 能,而且具备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意义,它反映着民族、风俗、观念、审美、性 别乃至心理等等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作为文化现象的服饰已经毫无疑问地被纳 入了社会学者和文化学者的视野,成为探讨文化特征一个重要的方面。 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作为替代物,苗族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 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服饰文化这部“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 服饰图案艺术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本论文以苗族服饰为切入点,从 符号象征学、社会性别的角度通过对苗族的服饰文化的解读和阐释中去完成对 苗族女性文化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借助苗族服饰这个个案,建立起其外在的服 饰符号特征与内在女性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折射出女性文化的性别特征。 本文所研究的苗族服饰文化,是一种无字的“历史记载”,它相对于以汉民 族为记载主体的中国史学传统而言,是少数民族对中国传统社会学的一种独特 的补充和奉献。相对于中国学术中政治、经济、军事研究的主导地位而言,本 课题着意于另辟蹊径,从少数民族妇女的服饰作品中分析民族文化传统,注重 考察社会生活发展的轨迹。相对于中国传统的男权社会而言,本课题以千百年 来民族地区女性生活的历史场景为主要描述对象,直接反映女性世界的情感、 体验和希冀。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梳理相关文献综述,阐述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方法和结 构。 第二部分,介绍苗族服饰的概况,通过对苗族服饰系统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 把握,构建起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三部分,从苗族的服饰的图案纹样入手,嵌入符号学、文化学的视角,通 过图片对照、性别对比等方法对苗族女性服饰的功能和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对女性文化性别特征的讨论以及对构建和谐的性别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文化,苗族服饰,性别特征 i i r e s e a r c ho ng e n d e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e m a l ec u l t u r e ac a s ea b o u tm i a oe t h n o sd r e s ss y s t e m d r e s s ,t h er a m b l i n gc u l t u r e ,i sn o to n l yf o rw a r ma n de t h i c a lu s e ,b u tas y m b o lo f c u l t u r e i tr e f l e c t st h ee s s e n c eo f n a t i o n 、c u s t o m 、c o n c e p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 s 、g e n d e ra n d e v e np s y c h o l o g y s od r e s sh a sd e f m i t e l yb e e nf o c u s e db ys o m es o c i o l o g i s t sa n d c u l t u r es c h o l a r s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a s p e c to fc u l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m i a oi sa ne t h n o sw i t h o u ti t so w nl e t t e r s ot h ed r e s sp a t t e m sh a sb e e na s u b s t i t u t eo fl e t t e ra n db e c o m eh i s t o r yr e c o r d st h r o u g hc e n t u r i e s ,w h i c hm a d em i a o g a i ni t ss p e c i a ll e t t e ri nt h ed r e s sc u l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i sf o c u s e do nm i a od r e s sc u l t u r e 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i l l u m i n a t i o ni nt h ef i e l do fs e m e i o l o g ya n ds o c i a lg e n d e ga n di s e x p e c t e dt of m d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d r e s ss y m b o la n df e m a l ec u l t u r e ,t o r e f l e c tt h eg e n d e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e m a l ec u l t u r e t h em i a od r e s sc u l t u r ei nt h i sp a p e r , i sa nu n l e t t e r e dh i s t o r yr e c o r d ,a n da l s ot h e u n i q u ec o m p l e m e n t a r i t y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m i n o re t h n o st o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o l o g y , c o m p a r i n gt ot h em a j o rh i s t o r yr e c o r d sb y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i nt h el e a d i n g r e s e a r c hb a c k g r o u n do f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i c sa n dm i l i t a r ya f f a i r s ,t h i sp a p e rf o u n da p a r t i c u l a rw a yt oa n y z e t h ec u l t u r a lt r a d i t i o na n de x p l o r et h et r a c ko fs o c i a ll i f ei n t h ef i e l do fm i n o re t h n o sd r e s s r e l a t i v et o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t r i a r c h a ls o c i e t y , t h i sp a p e ri l l u m i n a t e dt h eh i s t o r i cf e m a l el i v i n gs c e n eo fm i n o re t h n o s ,r e f l e c t i n gt h e w o r l do ff e m a l ee m o t i o n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d r e a m t h e r ea r e4p a r t so f t h i sp a p e r : i n t e r p r e t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i d e a 、c o n t e n t 、m e t h o da n ds t r u c t u r e ,b a s e do nt h e n i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 , 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m i a od r e s sa n ds e t t i n gu pt h et h e o r yf r a m e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m i a od r e s ss y s t e mi nd i m e n s i o no f t i m ea n ds p a c e a n a l y z i n gt h ef u n c t i o n a la n d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i a od r e s s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p i c t u r ei l l u m i n a t i o n 、g e n d e rc o m p a r i s o ne t e ,t h i sa n a l y s i si sf o c u s e do nt h em i a n d r e s sp a t t e r n sl i n e s ,w i t ht h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s e m e i o l o g ya n dc u l t u r e d i s c u s s i n go nt h eg e n d e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e m a l ec u l t u r e ,a n d $ o m ei d e a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h a r m o n i o u sg e n d e r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f e m a l ec u l t u r e ,m i a od r e s s ,g e n d e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浙江师范:k 学硕士学位论文盲、聋人的识谎与说谎研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 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肩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庶f 童日期:一,。扣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 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庞1 壹 导师繇 余办眺驴占。f 。卜 了仓验 。p j 。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绪论 ( 一) 问题的缘起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占人类二分 之一的女人作为人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事实,她们的历史和男人一样久远。然而文 明初始,她们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中的作用却被忽视。女人就作为“类整体”从 社会中全面隐退,退入到夫权家庭生活之中,从此也就被封闭在那个“带墙壁的 世界”里。从孔子的“唯女予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论断到董仲舒以“三纲”构筑 封建纲常名教的基础,至汉代完成了对女性压抑的规范化、道德化,并在社会各 个层面形成压制女性、歧视女性的种种现象:诸如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以“三从四德”规范女性角色;片面针对女性提倡“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的贞 操观;“妇无公事”、“牝鸡无晨”观念对女性从政的排斥;以“女子无才便是德” 为借口对女性受正规教育权利的剥夺,种种不公平本质上都是社会性别制度的产 物。社会赋予男性以公共范畴,却仅赋予女性以家庭为中心的私人范畴。在很长 的历史时期内,女性由于与社会的生产、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相对隔离, 她们的活动天地主要在家庭中“1 ,致使女性的价值、女性文化被“忽视”被“贬 值”,在以文献记载为主的经典文化中,女人是“沉默”的。1 9 9 5 年9 月在北京 召开的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发出了重建中国女性文化的呼吁与倡议”1 - 更是将建设全球女性文化提到了熏要议事日程。 那么,在文化中“失语”,在狭小的社会领域“深埋”的女性是否其自身的 价值和特征,其女性特征对文化的传承起着怎样的作用。本文以苗族女性为个案 对此进行一个探索,并试图对女性特征进行展示。 之所以选取苗族服饰为文本,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因为本人自幼喜爱 民族服装,在大学时,父亲从云南带回的一件苗族服饰曾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 而在本科毕业参加志愿支教服务时我又凑巧被分配到了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美 仑美奂的服装,琳琅满目的饰品更使我萌发了对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兴趣。其二, 苗族是中国西南境内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2 0 0 1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全国共有苗族入口7 3 9 8 0 3 5 人。在5 6 个民族中人口数居第五位。苗族女性文化、 作为苗族女性生存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的积淀,不仅在苗族传统的乡村社会始终 存在而且在整个中国社会迈入现代化的进程相背景中,亦以人类的自然全面发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为终极价值追求而不断吐故纳新其三,研究中国女性文化,主要地只能从 人们的生活文化民俗中去寻找。诩而服饰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是精 神与物质,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最好体现,是民俗文化的产物,在这一点上是其 他艺术品无法比拟的。苗绣、苗族古歌、苗族芦笙舞、苗族蜡染技艺等均被列 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便于我们对应女性文化的 特征。 在对苗族女性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切入点的选取是决定其研究走向 的关键性因素。总结以往的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民族文化的物质、行为、 精神各个层面。嘲在这些文化纵横交错的大系统中,服饰系统正处于多路坐标交 汇集结点的位置,以女性服饰为核心。可以形成一个小的“文化集约丛”它粘 附、凝结着民族历史、人类起源、战争、迁徙、氏族分支、生殖繁衍、娱乐交际、 宇宙观、生死观、宗教信仰、伦理规范、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文化 因子。 这是因为和男性服饰系统相比较而言,女性穿着的服饰更凸显民族特色。这 首先是因为从性别的社会差异来看,男女服饰的差异主要来源予社会角色地位, 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分工和私有制以来,男女的社会角色地位就开始了与了一个 大致的定型,以男权为主的社会制度使得男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了政治、经济、 社交活动。因此,社会和政治的因素影响男子服饰的作用就更大一些,使男性的 服饰上特有的民族文化标志逐渐消失,走向趋同。与此相反,妇女的整个生活较 之男子的生活要更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她们在家中日夜耕作,将原始的民族 文化特色穿在身上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男女的社会角色地位不同,男女对待服饰的态度即 关注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男性来说,社会地位的取得、工作的成就感、对外部 世界的兴趣,不仅使他们转移以前灌注在衣服上的心理能量,在某种程度上取代 7 “关注服装”的兴趣。而对女性来说,由于传统的观念和心理的影响,人们对 他们的评价更多的来自于女红的技艺和外观的考虑,包括服饰的穿戴。”1 且大多 服饰由女性来编织创造,在编织和创造过程中不仅倾注了女性的汗水和智慧,更 体现了一种外显的物质文化,其中包含着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行为 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涵盖情感、意识、道德、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 2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因子。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旗,由于文化表现形式相对受到限制,其服饰 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对应性就愈强,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就愈多,因此,笔者以 苗族服饰文化为文本可以一管而窥探人类精神文化的许多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的 许多大部分领域,略显女性文化特征。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了苗族服饰为个 案,通过对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的解读和阐释中去完成对女性文化特征的研究。 当然苗族服饰只是一个个案,笔者以此为例证,并非想将建立苗族女性文化与整 体女性文化之间的类推的规律,而在于这个个案的典型性,它自身可以建立起其 外在的服饰符号特征与内在女性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从中折射出女性文化 的现状和发展。 ( 二) 对苗族服饰的相关研究的评述及相关概念的说明 1 对苗族服饰的相关研究的评述 对于苗族服饰图案纹饰的研究,前人已做了大量的收集、分类、研究工作。 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汉文典籍文献当推甜苣南子,在淮南子齐俗 篇中有“三苗坐首”的记载,描述的是“三茁”时代苗族先民用麻掺头发混编 后盘于头顶的风俗。此后对苗族服饰记载的汉文文献数量不断增加。据后汉书 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瓤蛮”、“武陵蛮”的苗族 先民用“织机”纺织树皮,用百草染以颜色,制成有尾型的“五色衣服”。由此 可以推断当时苗族的纺织生产水准和能力己经得到认可,受到了当时中央王朝的 重视,并开始向他们征收“口赋”。历史文献中的“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 丈”就是指的此事,这条记载在后汉书南蛮传的史料为我们研究苗族先民 的服饰提供了可贵的佐证。1 另外,隋书地理志中也记载了分布在南郡、夷陵、竟陵、永安、义阳、 阮陵、清江、襄阳、春陵、汉东、安陵、九江、江夏等广大地区的“诸蛮”,“服 装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文化状况,文献中所说的“诸蛮”当然也包括苗族先民 在内。根据专家们的考证,文献中所说的“斑布”,就是现在苗族蜡染的直接源 头,而现在被称之为“蜡染”的工艺,在苗族几乎每一个支系中都生机勃勃地保 持着,而在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中几乎消失殆尽。 旧唐书南蛮传记载唐代五溪地区女人穿“横布两幅,穿中而贯首”的服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装,唐太宗会见那位穿百鸟衣的“南蛮”酋长的故事更是众所周知阱。自此后的 文献资料不断记录,甚至今天的苗族生活中仍能找得到“贯首”衣和“百鸟衣” 的物证。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给我们留下了当时生活在五溪地区的 苗族服饰的纪录,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说当时五溪地区的“男子未娶者,见习插 髻,女子未婚者,以海螺为珠挂颈上”。o ”居住在贵州、广西交界处的苗族民众 还有这种“以海螺为珠挂颈上”的习惯。t :h - 舆胜览卷3 1 记载了当时生活在今 湖南通道、靖县一带的苗族民众,生产出一种专门供给中央王朝的“贡白绢”, “”足见当时这一带的苗族人生产的绢、麻及工艺制造水平已相当高超。 对于苗族服饰比较系统的分类记录则是在明清两代。明朝弘治年间的贵州 图经新志“”是一部对中国苗族各支系服饰记载比较详细的早期典籍之一。书中 记载,居住在今黔中贵阳一带的苗族“男著短衣,无袖,惟遮覆前后而己。 裙亦浅蓝色,细褶,仅蔽其膝。”龙里一带苗族“男子科头赤脚,衣用清白花布, 领缘以土绵。妇人盘髻,贯以长替,衣用土绵,无襟当,幅中作孔以首纳而服之。 别作两袖,做事则去之”。这一地区另一被称为“西苗”的苗族支系“男子椎髻, 上插白鸡毛,衣白布短衣。妇女尽蜡花布,首饰用清白小珠”镇宁一带的苗族 “男则束发不冠,女则服花衣,杂以五色,细珠为饰”贵定一带的苗族有的“服 短花农”,有的“服红花衣,头插白鸡毛”,有的“椎髻赤脚,服短白衣”。石叶 一带苗族“妇女尖发,被细褶裙”黎平一带“男女所服衣裳,多者红色,有 裙无裤”三都一带“短裙苗”“男女著花衣穿短裙,给髻插木替”。 清代记载苗族及苗族服饰的典籍十分丰富。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图说”的 方式对苗族服饰进行形象描绘和记录皇清职贡图、苗蛮图册、番苗图册 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除上述三种外,流传在民间的还有各种“图说” 从这些文字和图画资料可以看出,清代大部分苗族支系装束的共同点是:盘髻插 替,穿绣花衣服,女子著百褶裙,佩戴银饰。 黔南识略记载:菌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去蜡而花现黔西南 一带苗族“衣裳以花饰为主,领、袖及裳皆绣五色或以红绿布为源男子结发 作髻,以色绒扎之,加梳于顶前。”“”四川南部地区“有花苗、青苗、鸦鹊苗之 别男皆编发和缠头,上包花布尺许,身着麻布衣,两臂及领贴以五彩绣花, 短裤。脚穿木屐,妇挽发作盘髻,红黑毛线缠之,缀以小宝,富者大耳环如钩, 4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贯两耳,以差两鬓角替如碗,以为美观。著花衣不著中衣,腰系百褶花裙,法 以蜡点绘布,染后去蜡则空白处皆极为细致的花纹。亦有以五色丝线挑成花纹者, 以五彩绞缎镶成者,谓之茁锦。”“”以上典籍主要对苗族服饰做了追溯性的记载 和考证。 对于苗族服饰系统的、科学的研究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一大批民族 学、人类学工作者深入到苗家山寨进行社会历史调查,其中有不少美术工作者参 加。他们在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和进行民族志的撰写过程中,也将目 光投注到少数民族艺术上,开始注意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抢救、发掘、 整理工作。“” ( 图1 ,苗族老年服装:来源。苗族服饰图案研究) 如民族文化富编的中国苗族服饰( 民族出版社1 9 8 5 年版) 大型彩色画册, 是根据展览资料编印的。根据苗装款式和苗语方言的划分,将展出服饰分成湘西、 黔东、川黔滇、黔中南、海南5 个类型,继而又分为台山、雷公山、丹寨等2 1 式, 为研究苗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贵州省文化厅编苗系列 画册苗装( 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9 2 年7 月版) 指出:苗族男、女服饰按年龄分, 有童装、青壮年装和老年服装( 见图一) :按生活礼仪分,有盛装和便装。李廷 贵等主编苗族历史与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1 0 月版) 一书列章“苗 族的服饰艺术”,将苗族服饰沿承( 中国苗族服饰画册划分为“大襟栏干型”( 湘 黔川鄂型) 、“褶裙型”( 黔东型) 、“蜡染型”( 黔中南型) 、“几何花衣披肩型一 序(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 9 8 1 年第3 期) 、( 瑶) 周索莲民 族服饰浅议( 贵州民族研究1 9 8 6 年第2 期) 从全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的角度, 对苗族服饰做过一些考证。李涛的苗族的服饰( 中国建设1 9 8 5 年第2 期) 、 驼铃的苗族的装饰( 贵州文史丛刊1 9 8 6 年第l 期) 、杨昌文等苗族服饰 分类浅谈( ( 贵州民族研究1 9 8 7 年第1 期) 、杨鹤的中国苗族三大方言区的服 饰形态(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9 4 年第2 期) 、王瑞莲的浅谈苗族服饰的演 7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变与款式花纹( 民族论坛1 9 9 4 年第4 期) 及杨鹃国的鬼神人t 苗族服 饰的巫教精神( 贵州社会科学1 9 9 4 年第2 期) 、李炳泽的贵州苗族妇女的梳 饰习俗( 民俗研究1 9 8 9 年第2 期) 及们发廷的饰之蕴:中国少数民族佩饰文 化( 九) 贵州苗族头饰和( 饰之蕴:中国少数民族佩饰文化( 十) 六省区 苗族头饰( 民族画报1 9 9 9 年第l 期、第2 期) 对苗族的服饰、装饰及分类等问 题进行研究探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众多的著作文稿为人们了解、研究苗族的服饰艺术打开了一扇扇窗口,但大 都停留在考证苗族服饰的样式、历史。对从民问艺术文化中寻找女性文化的渊源 与活力的路径,多是浅尝辄止。笔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为探寻妇女在历史上 的地位与角色以及被形塑的过程而做些努力。 2 、相关概念的说明 ( 1 ) 社会性别 般来说。“性别”指的是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 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差异的 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这是一 种比较中性的观点,可以包括社会文化中对性别差异的各种解释。简单地说,社会 性别就是社会、文化、历史形成的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的不同期待和认识。 社会性别的概念,最早是由盖尔卢宾( g a y l er u b i n ) 在女人交易一一性 的政治经济学初探( t h et r a f f i ci nw o m e n - - n o r eo nt h e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 ”o f s e x ) 中提出。1 9 7 0 年代之后,女权主义者援用以区别生物性别与社 会性别差异。人类学家米德( m m e a d ) 在对三个原始部落的三种不同性别模式的 进行研究后,还在其著作性别与性情( 1 9 3 5 ) 中正式提出人非生而为男女的 结论。西蒙波伏娃( s i m o rd eb e a u v o i r ) 在第第二性( 1 9 4 9 ) 中进一步 阐述“女性是后天养成的。她认为,相对于男子,女性是它者,是第二性的。妇 女是男子定义的,在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中是客体,与作为主体的男子相对 ( 2 ) 关于女性文化的把握 在女性创造论看来,“女性文化”即是女性所创造的文化,是女性在人类社 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按照女人的意识理解女性或用女人的意识塑造女性所形成的 8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观念,意识、风俗、习惯、社会制度、行为模式、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等等。然 而本文中所指的“女性文化”并不尽然在整个女性文化的内容中,一部分并非 女性自己创造,也非用女人的意识对女性加以理解和塑造的产物也应该属于女性 文化。女性文化中相当一部分是在男性文化的强力影响( 或日灌输) 下形成的,女 性文化本身实际上包括了女性自我意识和社会( e p 在男性中心社会中处于主体地 位的男性) 对妇女的认识及其这种认识对妇女意识的影响这样两个方面,女性受 男性社会影响下所形成的那部分文化,同样归于本文研究的女性文化的范畴。 关于女性文化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在相当意义上本文也只 能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本文所指的女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文 化形态存在着的女性生存与活动的方式,以及为这种活动方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 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女性意识、观念、道 德、理想、追求、价值标淮、审美情趣、社会制度、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等人类 社会中女性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全部活动方式。本文并不在此刻意论述或追求 使人们都能接受的女性文化概念,而只把立足点放在对女性文化本身特性及内在 确定性的进一步认识上,以此使概念本身的确定有助于人们对于女性文化特性和 内涵的认识。 ( 三)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 文献资料是研究的基础,笔者在研究时,主要采用的是古籍资料文本中和前 人脚踏实地做过的田野作业。笔者主要采集和参考的是中国苗族服饰和苗 族服饰文化中对苗族服饰的文字分类和图片描述,试图从中探寻到相关苗族女 性文化的脉络和特征。 2 、词曲研究 词曲是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等的浓缩,同时,在古歌、民间 故事和传说、词曲中,也对服饰文化进行了解读。这些都对本文的研究,起到了 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本文在写作之前,尽量搜集了苗族中涉及女性的古歌、词 曲等。在研究过程中,有多处运用古歌词曲进行论证,并加以分析。 3 、服饰式样实物对照研究 9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于文字表述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此笔者在文中加人了大量的实物图片比 较,实物本身就是可以直观的历史,用服饰实物在客观上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 全方位把握民俗事项,提供第一手资料。 4 、比较研究 社会人类学的比较方法的首要任务是寻找那些过去常称之为“类似事物”的 东西,寻找出现在今天或过去各种不同社会中相似的社会特点。“”比较方法关注 的不是个别的“起源”、“发展”等,而是整体的“本质”、“功能”和“通则” “”从女性文化的诸多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 综合概念,也是一个较难用量化指标来确定的概念;如果没有男性的参照,很难 凸显出女性文化。故而,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尝试着运用男女服饰相比较的研究 方法,来关注男女性文化不同的“本质”和“功能”。 5 、历史研究法 历史学所面对的历史事实是已经完结了的历史事件,表现为历时性;而妇女 文化研究所面临的“历史事实”却仍然在现在延续,具有共时性。由于中国文化 的连续性和妇女生活的千年一贯性,使得许多上古社会的风俗习惯、观念意识至 今仍保存在妇女的日常生活中。笔者就是从今天仍然存在的民俗现象出发,追溯 它的“过去”,追寻过去的服饰样貌,在对比过去与现在服饰样貌的时候,不仅求 异,找出其间的变化,而且求同,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 ( 四) 研究的局限性 1 、时间问题 本课题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它不仅仅要运用性别社会学的有关知识,还需 要精通了解民族学、宗教学等方面的学科著作,本课题也是- - f - 跨理论研究,将 综合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符号学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美学理论、民族史等各 种学科理论。这都需要涉猎大量的著作,对于一个仅有两年半学习时间的硕士研 究生来说时间相对比较仓促。 2 、资料问题 尽管对少数民族服饰方面研究的书籍、文章比较多,但是从性别社会学视角 论述的资料却不多见。本人身处浙江无法直接地采集第一手的资料,只能依靠已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的文献和实物来补充我的研究。恐论述的不够全面,难免有其片面性。 3 、自身问题 因水平所限,恐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文中难免有偏颇及不足之处。 ( 五) 研究理论框架 r 表层物质形态( 服饰形式、纹样) 服饰系i 喜嚣 匕层三俗活动。祭祀、婚娶, l 。 装饰 l it i 深层精神内涵( 民族宗教精神 e 銎耋器 男女两性服饰系统对比l 符号象征的自我性 l传承文化的方式 展现女性文化的性别特征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二、苗族服饰概况 苗族服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衣裳类,主要指用来遮盖和保护身体的物 品及附件,如交领衣、对襟衣、翻领衣、百褶裙、筒裙、披肩、护腕等;二是配 饰类,主要是指用来增加穿戴者外表魅力的物品,如头饰、项圈、银簪等。 ( 一) 苗族服饰的总体特点 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历练形成了自己服饰风 格,在此笔者对苗族服饰的总体特征简要地做了一些概括。 1 、支系繁多 苗族,在历史上就有“百苗”之说,其服饰之丰富、样式之繁多为中国5 6 个民族罕见。 清朝乾隆贵州通志卷七就对苗族的十四种支系做了详细的描述,这十四 个支系分别是花苗、白茁、青苗、红苗、黑苗、九股菌、东苗、西苗、克盈牯羊 苗、天苗、谷蔺苗、平伐茁、紫姜菌、阳洞罗汉茁。关于这几支苗族的服饰特点 的描述,摘录如下; “花菌,衣用败布缉条以织,衣无领,窃二纳诸首,男以青布裹头,妇 人敛马鬃杂发为髻,大如斗,笼以木梳。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指。既染, 去蜡则见花。饰袖以锦,故日花苗。” “黑苗,衣服皆尚黑,故日黑苗。夫人绾长髻,耳垂大环,银项圈、农 短,以色锦缘袖。男女皆跣足” “红苗,衣服悉用斑丝,女红以次为务。” “青苗,衣尚青,妇人以青布一幅着之首” 2 、银饰丰富、衣裳附件众多 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 习俗,特别是女盛装,一般不用金玉,以银质饰品为主,苗族女饰包括银冠、银 角,银花、箩簪、银梳、手镯、耳柱、项圈、压领、披肩、垂饰等数十种名目。 每种银饰有各种各样的花款,并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以大 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茁族妇女很少穿一件独立的单衣,常常由许多附件如背牌、披肩、围腰、腰 带、护腕之类共同组成一件完整的上衣。穿戴的一般顺序是:裙子一腰带一围腰 1 2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上衣一背牌一披肩一结发椎髻一包头巾、头帕一带银饰一绑腿。 3 、色彩丰富 苗族服饰色彩绚丽多彩,后汉书、搜神记等书都有记载苗族“好五色 衣服”的文字资料。早在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就开始穿多彩的服饰,直至今日, 苗族仍然将五彩斑斓的颜色搭配在服饰上。如果把所有苗族支系看成一个统一体 的话,那么可以说他们的服饰包容了所有的色谱,而且往往是几种颜色交叉使用, 却能让人在视觉上感到层次和主次色的搭配。例如,湘西一带盛行的一种百褶裙, 是由2 4 道黑红相间的色块组成,但是这种色块搭配却突出了以红色为主色调。 4 、家庭、社会身份的差异在服饰上表现鲜明 在苗族传统社会中。等级制度不明显,因而在服饰上没有严格的等级界限, 至多只是因贫富程度的不同而出现衣料、配饰上的优劣和多寡差异,但苗族服饰 在群体内是界定社会角色的重要标志。苗族在传统社会中的宗教角色,成年与未 成年、成婚与未婚、性别、年龄以及人嗣后是用服饰来标志的。 以婚否未例,“红苗”的未婚姑娘,额发中分,结辫于脑后,以海锡玲彩珠 为饰;已婚者脑后盘髻,绾以银簪。“黑苗”的未婚女性或绾髻于顶,戴覆额无 底帽,或头顶缩褶帽,外缠三角巾;已婚者或把发髻盘成波浪状覆额式,挽高辔 于顶,插银簪、银梳,或头戴无底覆额褶帽,外缠紫色方帕洲。 ( 二) 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苗族服饰系统的把握 苗族服饰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这些服饰形貌构筑了一个时空交错的, 多层次的复合文化体系。苗族服饰的演变可从时间维度上把握:苗族服饰文化的 时间维度即文化的纵向面,有其产生,发展、变迁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苗族 服饰的历史发展、现代形貌及未来变迁三个层次。苗族服饰的演变也可以从空间 维度上来把握:苗族服饰文化的空间维度即文化的横断面,有其结构和状态。这 种结构和状态包括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次。本章将从以下时间和空间两个方 面来简略地梳理苗族服饰的概况。 1 、对苗族服饰系统的时间维度把握 ( 1 ) 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 苗族服饰源远流长。早在三苗时代,就曾以麻掺头发盘髻于头顶。淮南子。 齐俗训中记载:“三苗髻首,羌人括颔,中国冠笙,越人黪发”“髻”据作者解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释为:“以果束发”,果就是麻,也就是用麻盘头发而为“椎髻”。汉代,苗族“好 五色服”,“衣裳斑斓”,即服装色彩艳丽,并有以羽毛为饰的习惯。唐代,男子 穿左饪衣、椎髻、赤角;妇女“横布两副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宋代,在 今湘西一带,当时称五溪满的地区,未婚男子椎髻,头插野鸡毛;未婚女子戴海 螺项链,均穿麻布衣服。婚后,男去野鸡毛,女换银项链。 元代以后,许多人把苗族服饰的式样和颜色划分为数十种乃至百余种。明代, 贵州中部的苗族男子头挽椎髻,“斑衣左饪,或无襟领,窍以纳首,别做两块。” 没有结婚的耳戴银环,结婚后脱去。“妇人杂海,铜铃、药珠、结璎珞为饰”。还 有一部分苗族,男子椎髻。穿浅兰色的短衣,头上以织花布条束发。妇女上穿无 袖花衣,下穿浅兰色的细摺短裙。还有的穿蜡染花农或土锦衣,无襟、从中穿空 而服。装饰品有铜铃,清、白、绿等色珠子。 、 清代,绝大多数苗族男女仍盘髻插簪,穿绣花衣服,女子穿百褶裙,佩带银 饰。具体而论:湘西和黔东北一带,男女头上发髻挽于头顶偏后部,男子带一、 二根银项圈;女子穿镶有花边的红色窄袖短衣和百褶裙。道光年间,湘西苗族妇 女仍以青红相间的锦布为裙,再在裙上订锡片或锈绒花,衣服斜襟,用锡片或绣 花为饰。头上以网巾束发。未婚姑娘额发中分,单辫垂于脑后。银饰有项圈、银 手镯、耳环、银簪等。 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男子发髻头顶前部,穿青黑色绣花衣服,男衣袖 口较大,女农袖口较小。妇女佩带银首饰,有银花、大银环、银圈、手镯等。贵 阳一带的苗族,男女均穿绣花的“贯首衣”,以青布裹头。所谓“贯首衣”,即以 一块布间挖一洞而成领口,无襟无袖。男子穿长裤,女子穿绣花短裙,头发左右 延伸盘成大髻,上插大木梳。“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去蜡而花现。” 有的穿白色短衣,男子科头铣足,妇人盘髻长簪。有的穿青衣,男子穿竹笠,妇 女戴青布衣服。黔西北的苗族男女均穿“贯首农”,衣领、衣袖及衣边绣各色花 纹图案,发髻扎于头顶中部,并在发髻前边插上木梳;男子穿麻布裤子,妇女着 筒裙。 清初,云南东川府( 今会泽县) 的苗族,妇女穿短衣,着彩色长裙,头戴高 巾。禄劝县苗族男着麻布或羊毛布衣服;女穿筒裙,有素净和桃花两种。未婚的 姑娘的头上左右各挽一髻;婚后挽髻于额顶,盘旋缠垒成螺丝状。 1 4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道光以后,许多苗族妇女改裙为裤。首先是鄂西、川东、湖南城步、贵州 天柱等地的苗族妇女逐渐易裙为裤;其次是湘西、黔东北一带裤子逐渐流行,至 清末已经普遍代替裙子;再次是贵州局部地区的苗族妇女也开始改穿裙子。嗍 相对而言,男子的服饰变化不大。而女性服饰则各富于时代的特色,有其自 身的特点。 , ( 2 ) 苗族服饰的现代形貌: 成年男子的现代的苗族服饰大多已不具备民族特点或民族特征不明显,仅有 少数地区还保留着古装,但也仅限于节日或重大场合才穿。而苗族女性服饰款式 繁多并在女性的日常穿着中被保存下来,苗族女性服饰如同一座繁花似锦的百花 园,令人惊叹。苗族地区究竟有多少种服饰至今尚无一个确切数字,般估计约 在2 0 0 种左右( 主要指女装) 。每种款式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内涵,都是一种文化, 都承载着大量的古代文化信息,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无穷智慧。 根据苗族服饰文化中对苗族服饰的介绍,笔者将苗族上衣款式归纳为以 下几类; , a 交领衣。交领衣是苗族传统上装的基本款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 以台江、黄平、凯里、雷山等地较为典型。交领农是这里女上装的基本款式。苗 族的交领衣全身绣花,工艺十分复杂、考究。有些盛装,还钉很多银片、银铃等。 此外,贵州西部的安龙、盘县、善定、织金,黔西、安顺等县的苗族妇女,也穿 交领衣,但风格与黔东不同。其中安龙、盘县一带的交领衣后摆短而两幅前襟 特长,近两米,穿时将其交叉系在腰问当腰带用。但因绣花、长短、质地等差异, 各地的交领衣,又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交领衣也是清代以前,在中国大 地上广泛流行的主要上衣款式。 b 对襟衣。主要流行于贵州的丹寨、镇宁、安顺、安龙等县以及海南省的苗 族地区。 c 翻领农。主要流行于贵州安龙县与广西隆林县部分苗族地区。这类女装上 衣左枉外翻,颇似西服领,上钉缀宽1 5 厘米、长约3 0 厘米的长方形绣片,绣片上 满绣传统几何图案。 d 披领衣。此种衣后缀酷似海军水兵服那样的披领,披领大小不一,因地而 异。云南文山的苗族女装披领最大,宽约3 0 厘米,长约4 0 厘米其他各地女装披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肩,一般只有其一半大小。披肩是此类女装的重要装饰部位,上面多用桃花、镕 补等手法装饰以精致美观的几何图案。此种上衣主要流行于云南丘北、文山、麻 栗坡以及贵州的望摸、安龙,广西隆林等县部分苗族地区。 e 披肩衣。多在白色麻布长衣上钉缀两幅披肩,披肩上或织、或绣、或镶补, 装饰以各种精美几何图案。此类上衣男女同穿。因披肩大小不同又可分大披肩和 小披肩两类:小披肩长、宽各约5 0 厘米左右,中间分开,留作领口,前面两幅正 好钉在两肩上。小披肩图案精致,风格细腻。主要分布于贵州省毕节、贵阳、普 定等地。大披肩分左右两幅,搭在双肩,最长的披肩长约i 米,宽约6 0 厘米,穿 时垂至腰下,图案风格祖扩、豪放。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阳通、大关、永普、彝 良、楚雄、武定、镇雄以及贵州省的威宁等地。 、 f ,蜗肠衣。此衣腋下非常宽松,应为世上最古老的蜗螟衫。主要流行于贵州 省的安顺、普定、平坝等地。其盛装多为红色,周身以镊补、挑花等手法装饰以 情黄、蓝、绿等颜色的花卉变形图案。风格富丽而典雅,别具一格。 g 大襟衣。因受清代满族旗装影响而形成的上衣款式,主要流行于湖南的湘 西,贵州的松桃、靖隆、丹寨、普定、毕节以及云南的屏边,四川的叙永、纺连 等苗族地区。 、一 苗族地区不仅上衣的款式丰富,也是女裙的“王国”,世上所流行的各种女裙 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品类之多、工艺之精、装饰之美,为其他任何地区所 无可比拟。可以说,苗族地区集人类女裙之大成,完全可举办世界上第一流的“苗 族女裙艺术博物馆”。, 。 a 、百褶裙,苗族地区是百褶裙的故乡百褶裙是各地苗族妇女的主要下装款 式,也是苗族女装的代表款式。据流行于贵州台江等地的民间传说,世上的第一 件百稻裙是古代一位苗族老妈妈上山砍柴时,看到树林中的蘑菇受到启发而缝制 的。苗族地区最长的百褶裙长至脚面,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台江、雷山、黄 平、凯里、剑河等地。最短的百褶裙裙仅2 5 厘米左右,是世界少见的超裙短,主 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雷山、台江、凯里、麻江、剑河等县交界的雷公山周围高地。 绣花最多、最漂亮的百褶裙是贵州省黄平的绣花裙。这里的百褶裙做工极为精致, 以青色亮布为料。裙脚以上有3 0 多厘米的红色绣花图案总的说来,贵州东部地 区的百褶裙花样繁多,工序复杂,做工严密,裙褶多达5 0 0 余。而贵州西部的苗 1 6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族地区,妇女多穿麻布蜡染花裙。贵州惠水等部分地区的苗族百褶裙皆为青色, 无一点花饰;而云南丘北、文山,贵州遵义等部分地区的菌族百褶裙,全为白色 麻布制作,纯白无理。苗族地区的百榴裙,不但品类齐全,多姿多彩,而且在穿 着习俗上,也独具特色。仅以贵州为例,很多地区苗族妇女平时穿四、五条裙, 节日期问要穿七八条裙。而在西部的毕节等地,结婚时,苗族新娘须穿二十多条 百褶裙,进门时,要亲友们连推带拉才成。 、 b 大稻裙此类裙打开来如同一幅大被单,穿时在两侧打褶。大档裙主要流 行于贵州的普定、安顺、关岭、织金、大方、纳雍以及广西隆林、云南个旧等苗 族地区。此类裙一般周长5 至6 米左右,裙长至脚面。裙体上或蜡染或挑花或镶补, 装饰有各种花纹图案。 、 c 筒裙。此类裙较窄,一般周长不足两米,穿时不打格,在苗族地区较为少 见,主要有两种。一种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镇宁、紫云、安顺三县交界一带,以镇 宁的江龙为代表。此类简裙为六截,黑自相间,别开生面。盛装女裙,第二截为 装饰段,上有精致、考究的红色挑花几何图案。另一种为始染裙,主要分布在海 南省。此裙为黑底,下半段绘有规范的谈蓝色“a ”形纹与树纹组成的传统几何 图案,通常被称之为“楼花”。古朴、素雅,别有韵味。o ” 2 、对苗族服饰系统的空间维度分析 郭沫若曾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作为人类物质文 化之一的服饰,其质料、形制、款式、色彩等不仅直观地反映出一定地区、一定 民族乃至一定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工艺技术水平,而且也浓缩积淀着历史的、 社会的、性别的、习俗的、文化的、宗教的诸多内涵意蕴,体现出穿着者本人和 周围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甚至体现出一定程度的 社会文化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反馈与改进策略试题及答案
- 宁夏中卫市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统编版专题练习((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小学课题申报书范例
- 项目管理学术评价试题及答案
- 注会考生个性的试题与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关键考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练习题试题及答案
-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5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 准确识别项目管理考试的题型和难度试题及答案
- 关于课题申报书字号
- 浅论文浅谈跆拳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 2023国家开放大学《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天然井口气回收方案
- 健康体检重要异常结果管理专家共识(表格版)
- 铁路调车作业标准讲解
- DB31T 684-2023养老机构照护服务分级要求
- 餐饮单位食品采购进货验收台账(范本)
-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
- 一个咨询顾问的职业化素养培训课件
- 分公司与总公司合作协议范本(11篇)
-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及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