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专业论文)文化人格的立体展演——江浙传统民居纹饰研究.pdf_第1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文化人格的立体展演——江浙传统民居纹饰研究.pdf_第2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文化人格的立体展演——江浙传统民居纹饰研究.pdf_第3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文化人格的立体展演——江浙传统民居纹饰研究.pdf_第4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文化人格的立体展演——江浙传统民居纹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传统民居纹饰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在具备一定建筑结构功能的同时,也给人以 审美的愉悦和情感上的震撼力。民居纹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特定历史文 化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愿望,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人生的思考;是 对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对自然环境的关照。民居纹饰凝聚了民间信仰、风水理 念、礼制规定、祈福思想、理想表达、装饰作用等等一系列的思想特征。论文建 立在丰富的田野调查和民居纹饰图像资料搜集基础之上,走访了江苏省的苏州、 木渎、周庄、同里地区,以及浙江省的平湖、南浔、乌镇、富阳、武义等地, 旨在通过对江浙地区的传统民居纹饰的考察,解析民居传统纹饰中所体现的人化 因素,从而对传统纹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指向作更深层次的研究和解读。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就江浙传统民居纹饰的定义作逐一论述,并概 述传统民居纹饰的研究意义和现状。第二章从民居纹饰的形制入手,探讨民居建 筑形制的人格化与民居纹饰的对应关系。第三章对民居纹饰的纹样形式进行分析 解构,通过对民居纹饰内外形式的分析,阐述其人化的符号属性和感性外观。第 四章则深入民居纹饰的文化层面,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间文化的世俗展现以 及个人日常生活的匠心设计三方面,深入浅出地勾画出一个立体的纹饰文化体 系,展现建筑纹饰中人的文化理想。最后一章由“传统”回到现代,探讨在新的 时代背景下,传统民居纹饰的生存空间和潜在意义,及其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 启示。 关键词:民居,传统,纹饰,文化人格 a b s t r a c t a so n eo f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e c o r a t i o n t h e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v i n gh o u s e s n o to n l yh a sac e r t a i nu t i l i t a r i a nf u n c t i o no ft h eb u i l d i n gs t r u c t u r e ,b u ta l s of r o m w h i c hp e o p l ec a nf e e lt h ea e s t h e t i cp l e a s u r ea n de m o t i o n a lp o w e r a sac u l t u r a l s y m b 0 1 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o m a m e n t a t i o nc o n v e y st h e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a n ds p i r i t u a l d e s i r eo fh u m a nu n d e ras p e c i f i c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i ti sat r a d i t i o n a l h e r i t a g ea sw e l la st h et h i n k i n go fl i r e :i ti st h ep o r t r a y a lo f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a sw e l l a s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1 1 1 et r a d i t i o n a lr e s i d e n t i a l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i st h ee m b o d i m e n t o fas e r i e so fi d e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l i k et h ef o l kb e l i e f s ,f e n g s h u ip h i l o s o p h y , 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a ls y s t e ma n dr e g u l a t i o n s ,p r a yt h i n k i n g ,i d e a le x p r e s s i o n ,d e c o r a t i v e r o l ea n ds oo n b a s e do np l e n t yo ff i e l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a n dc o l l e c t i o no fi m a g e s t h i s t h e s i sw i l ls t u d yo nt h e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v i n gh o u s e si nz h e j i a n ga n d 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 sw i t hav i e wt oa n a l y z et h ec u l t u r ep e r s o n a l i t ye m b o d i e si ni t ,s oa s t or e s e a r c ha n di n t e r p r e tt h ec u l t u r a la n d s p i r i t u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o ft h e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 s i nd e p t h t h e r ea r ef i v ec h a p t e r s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f i r s t l y , i nt h ep a r to fi n t r o d u e t i o n a f t e r a i li n t e n s i v e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ft h ed e f i n i t i o n s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r e s i d e n t i a l 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 ,t h e r ei sas u m m a r yo f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p u r p o s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w i l ld i s c u s sa b o u tt h ep e r s o n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v i n gh o u s e sa n d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d e c o r a t i o n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w i l l t r yt oa n a l y z ea n dd e c o n s t r u c tt h e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f o r m ,w i t hi t si n t e r n a lf o r mo f p e r s o n i f i e dc u l t u r a ls y m b o la n dt h ee x t e m a lf o r mo fh u m a ne m o t i o n i nt h ef o r t h c h a p t e r , t h e r ew i l lb et h r e es e c t i o n sd i s c u s s e df r o mt h ei n h e r i t i n go f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a l t h er e p r e s e n t i n go ff o l kc u l t u r a la n dd e s i g n i n go fd a i l yl i f eo nt h ea s p e c to fc u l t u r e i n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 , w ew i l lb a c kt ot h em o d e mt i m e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n dd i s c u s s o n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t h ed e s i g n i n go fm o d e ma r c h i t e c t u r ew h i c hb r o u g h tf r o m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r e s i d e n t i a ld e c o r a t i o n k e yw o r d :l i v i n g h o u s e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 ,c u l t u r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型:! 望 日期:! 里:苎型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迦:三 么 碜) 勿 导师签名:澜一导师签名:产唰一 日期:哒:! :望 引言:文化碎片 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峰期,在现代化建 设的浪潮中,无数个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延续了千余年的城市格局和历史街区被 毁,大量的明清建筑遭肢解,传统的街区被夷为平地。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徽州古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 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振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平遥古城的重建, 周庄、同里、乌镇的修建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方兴未艾。 许多古镇亦重金购买其他偏远地区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遗构用以当地古建筑维 修的“整旧如旧”。 而徽州古民居、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路线也一直占据着“黄金周”和其他节 假日出游的前几位。来到古镇古村落参观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许多金发碧眼的 外国人更是对此啧啧称赞。 与此同时,在各地宾馆、饭店、茶楼甚至是家庭装修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许 多传统建筑中拆卸下来的构件。这些构件在空间的分割和装饰效果上大多给人以 静雅、质朴之感,让人深醉于传统文化所营造的古朴恬静的氛围之中。 于是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了这些古建筑的构件上,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人们对它 们如此痴迷? 这些建筑的碎片究竟在向现代的人们传达着怎样的文化信息?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传统建筑的白墙黑瓦、高脊飞檐带领人们走进了素雅、 幽深的江南寻常百姓家,而那些屋顶、门窗、梁拱上栖居的飞禽走兽、奇珍异草、 仙人名士更是将古民居点缀得异彩纷呈。这些雕梁画栋、镂窗花墙往往给人以细 微精致又纷繁复杂的印象,看得人眼花缭乱,却又不解其味。 古人对建筑的装修布置并不是单一的美化建筑,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建筑适合 于居住,民居建筑所携带的纹饰符号,往往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情感。 正是这些传统民居上的装饰纹样向我们诉说着沉淀千年的文化理念、诉说着 一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信仰,诉说着屋主的理想抱负、人生祈盼。而这些纹饰背 后的意义支撑着千年来地域文脉的传承,也成为我们现代人再次去解读它们的钥 匙。 这些民居建筑上的纹饰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虽然因为时间的磨 蚀、因为政治社会因素的损毁,许多纹饰有的已经斑斑驳驳,有的已经损坏肢解, 有的已经破碎不堪,许多纹饰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信息,但这些历史遗构正是文 化的碎片,亟待人们去辨认它们,了解它们,还原它们,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在一些旧宅老店的古玩店里,如今摆放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古民居构件, 或是金漆的雕花栏板,或是精雕细琢的牛腿撑拱,民居建筑中的各个部件被一一 肢解,应有尽有。不知相对于古人生活的本来面貌,我们所能复原的,是千分之 几? 在细小之处保存历史的一隅,以求用昔日的碎片复原真实的全景,研究建筑 纹饰的目的,或者说希望就在于此。传统民居建筑,在时光的堆积中,它留下的 是由最广泛群体所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化,而这种文化所代表的正为煌煌正史未曾 记录并流传。笔者希望通过对传统民居纹饰的文化解读唤起更多人对文化遗产的 精神传递,我们所要保护和传承的不仅是物质建筑本身,更是其中起着支撑的精 神砥柱。 2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的范围和内容 本文将以“江浙传统民居纹饰”为研究的对象,关于这一研究对象概念的表 述本文将咀单词为对象迓一进行说明。 1 、江浙吴越之属 在写作奉文z 前,笔者走访了江苏省的苏州、木渎、周庄、同里地区,以及 浙汀省的平湖、南浔、乌镇、富阳、武义等地。对当地的民届的形制、特别是 纹饰作了大量实地考察和现场果样。 在考察中亦发现,在杭嘉湖平原附近的水乡古镇、文化名城r p 的民属大多建 筑纹饰较为简明疏朗、雅致文气。而浙中古村落的民居纹饰质朴刚健、生动活泼, 其原创性和生命力更强。而筇州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以园林形式为t ,隽雅肛l 流、 意境悠远。 白商术周静j 起,吴和越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的江、浙地区逐渐形成,井于春 秋时j | | j 相继称霸。这一地r 竹公元前1 1 世纪“泰伯舞吴”之前,已经达到较高的 文明程度。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时期以d u 产生行存续于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 尚未形成种真f 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 直到六朝前期,吴越民众仍以尚武逞勇为肛l 气。 六朝覃隋唐的晋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埘温婉、清秀、恬静的追 求,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上族精神、书生气质”。南来 直至明清时期,吴越文化愈发向文剥、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工商实业的萌芽, 吴越文化除阴柔、精细之外,义平添r 消费特征和奢华之习。l u 清康乾盛世,苏、 杭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灭堂,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足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足择济社会发展的结 晶。见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 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 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 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 人爿,蔚然成风。足越文化的又一特征 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越之地商品 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 业传统、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部是 吴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而我们所考察的这一地区的民居建筑自然也大多秉承了吴越这一地区的文 脉,精致秀美、恬淡文雅。无论是苏州的园林建筑还是江南的水乡古镇都形成了 与北方民居建筑形制迥然不同的风格。“白墙黑瓦马头墙”,可以说是对这一带建 筑的精辟总结。而在装饰纹样上也呈现出自身的地域特色,重视木雕装饰,不着 色彩,雕饰纹样精美,反映生活意趣和仕途进取。 2 、传统民间智慧传承 传统这一词总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在本文中“传统”的这一意义也是并行 不悖的,传统民居指的正是与现代住宅相对的一种建筑形式。当现代建筑已经成 为“单调、呆板、沉滞的代名词,传统便应运而生。 同时本文所述的传统也是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是几千年来民 间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现存的传统民居主要为明清遗构明清时代作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最后缩影,恰恰也是中国工艺文化的顶峰。明清的古建筑群往往集合 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象征着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理想,记录了社会各地的 思想风貌和生活信仰。这些明清建筑遗构大多已经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 成为人们参观游览、凭吊欣赏的历史陈迹。这些建筑上往往布满各式雕花图案和 纹样,但在现代人眼中只能作为艺术来欣赏而无法解释其实际的生活功用或是文 化内涵。传统建筑的装饰是古人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而现代的民居建筑上这 样的符号已基本无处可寻。 在现代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我们也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农民房,这些民 居已经不是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而多是砖墙,水泥砌筑而成的,但许多民房的屋 顶上依然雕有脊吻、鳌鱼的图案。许多宾馆酒店,茶室温泉,都时兴用传统纹饰 来装点门面。我们在各地看到的这些木雕纹饰,许多图案和形制都几乎和传统民 居中的门窗装饰图案一致,远看也似乎颇具古典韵味,但我们走近细看,却往往 发现,这些新型的制品显得有些粗糙和失真,毫无灵气可言。许多民间的工艺都 是低格调的,缺乏过去的生气,只有在一些远离都市的山村,才能看n ) j i j 些精美 绝伦的雕饰。 不能说现在的匠人没有以前优秀了,或者说以前的那些建筑者拥有者某种优 越的力量,我们不能忽视在这些优秀作品背后起着巨大作用的力量,当他们接受 到十二分的力量时,我们看到的建筑纹饰就是美的,而当这样的力量被打破混乱 时,美也就崩溃了。这个力量就是传统。工匠本身的力量是薄弱的,是传统充实 了他们。 4 他们不可能以个人完成工作,在他们 的背后有许多人为之服务。他们从亲人或 师傅那里继承了技艺,教给他们技艺的人 又是从他们的师傅那里继承来的。这样就 积累了许多代人的智慧了,形成了宝贵的 经验。智慧一旦成为传统就是巨大的力量, 传统与历史同时得以发展和创造。匠人们 在传统的引导f 进行工作。传统作为土壤、自然、风土之故里,作为历史、习俗 之家哺育了他们的“自我”,又因地域、手法之不同而异。 正如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所说:“传统是所谓的律,是汇集人类经验的法 则,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指针。”与其随是匠人自己的工作,还不如 说是通过他们的工作体现了传统。传统使他们信心倍增并打消了他们的疑虑。 他们的智慧是有限的,而传统中则充满了智慧,因为传统是祖先们的理智和经验 的结晶。 在某个时代某个地方若能制作出优秀的器物,不能说在其背后没有被浓郁的 信仰气氛所笼罩。从土俗到高级信仰有种种阶段,可是任何信心都是对神、自然、 传统的深深敬重。信心使他们严肃认真。宗教时代就是工艺时代在今天这个时 代,都市生活的弱点就是失去了信心,疑惑就无法专注工作。一旦在制作美的器 物时失去了信心,美就失去了深度。 机械以巨大的力量传遍世界,被切断的传统,只不过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地域, 或没有城镇影响的农村中一息尚存。因而人们流连于远离都市的古村民居,田园 山水,这正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对传统的留恋。 3 、民居五行相合嵌筑生韵 梁思成先生说:“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斗争的记录。建筑又是一 种艺术创造,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状况;不同民族的衣食、 器物、居室都有不同的性格或特征;建筑是人类一些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 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旗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建筑上可以反映建 筑它的时代和地方多方面的生活状况。”2 建筑中深深烙有文化的印记,对于一地 建筑的考察往往就是对于当地文化历史的研究。 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征就是木构架建筑系统。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 是比较清晰的,在考古资料和古代文献的记载,一直可能追溯到东方文明的初始 期。中国建筑有两个直接的来源,这就是原始巢居和原始穴居。孟子说:“下 者( 南方地势低洼) 为槽巢,上者( 北方地势高真) 为窟。”3 术巢孕育了南方长 江文化特征的杆栏式建筑类型。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杆栏式建筑是迄今为止 最早的人类居住类型。南方的杆栏建筑提供了术构架的建筑构件构想和榫卵结构 的组装技术,这一建筑系统早在夏商时被宫廷确定为官方的建筑样式,最终定型 为“殿”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 中国古建筑的木架结构是由柱、粱、檩、椽等构件组成的一个框架结构支撑 系统因为中国特有的榫卯结构连接技术而具有良好的力学特色,它将墙从承重 要素中分离出来,只承担围护和分隔空间的功能,即所谓的“墙倒屋不塌”。 中国传统建筑有大木作和小木作之分,大术作是指建筑物中承重的结构构 件,如柱、粱、檩、椽以及榫卯结构和 斗拱形制等。这些建筑规制是与农业文 明社会等级体制密切关联着的,所以在 各种文献巾有极详尽的记载和说明。小 木作指门、窗、灭花、地板、护栏等, 这些建筑构件的等级规定不是特别严 格,民问可以比较自由地按照需要来制 作,这就为民间工匠的自由发挥留下了 余地。 我国传统建筑有两大体系,官式的和民间的。官式的建筑如宫殿、坛庙、陵 寝、寺庙、宅第等f 这些建筑形制比较受到官方重视,所以相关记载较多,论述 研究资料也比较丰富) ,民问建筑如民居、园林、祠堂等。本文所研究的民居是 相对于与官式建筑的,民众生活起居的建筑场所。故园林、祠堂等建筑中符合生 活场景的建筑群,也纳入讨论和研究的范围。民居,作为传统建筑内容之一,因 它分布广数量又多,并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故它具有明显的 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 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而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 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特别是在民居装饰中,人 们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 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因而各地 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特色。凼为研究对象的复杂和广泛 性,故本文将研究的民居对象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对于其他地区的民居只作为 参考和比较对象来进行论述。 如果说“民居”的“民”是群体的民众,是相对于统治阶层而言的一般民众。 那么“居”除了建筑属性之外又有什么文化渊源呢? “居”字在古代典籍中,常 被放在与吉凶福祸相关或社会安定相连的范畴中使用,如周易叶 就有“居贞 占”的卦辞。“居”还常常被作为道德规范来讨沦,如礼已中多次有“居处 有礼”、“居处不庄非孝也”等论述。论语中“居处恭”,“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等当成“君_ 之德”柬加以颂扬。盂子| 兑“居移气,养移体”,更是把建筑 对人的气质的造就和营养对人体的作用相提并论,明确提出了建筑的精神作用。 居住文化系统是整个社会文化构架中的组成部分,受到文化爿俗、行为模式 深层的影响,其人居形忐必然与文脉相适应,受制于历史、教化、风尚、方言、 民问文艺等。在古代农业社会,村民造屋是一件头等大事,倾注着深厚的感情。 凶为对于他们束说,有屋就有家,要世世代代在它的庇护下生息繁衍。如今人们 买商品房,有条件就换套,一生易换数回。而在古代乡村,一幢房数百年,一 代传一代,数不清住过多少人。所以立身之屋也是他们心灵的寄托精神的家 困。 4 、纹饰文化符号 在古代汉语中“纹”字出现得较晚,其前身便是“文”字,一者是相通的。 原始先民对于纹饰的实践和认识足十分悠远和丰富的。所_ l 3 “被发文身,以象鳞 虫”4 在效法自然,信奉神灵段巫术的精神文化牛活中,人的纹( 文) 身和器物 的纹饰是广泛存在的。在不同对象的表面刻绘纹饰,与符咒、崇拜、祭丰巳及电乖 等初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文身”即“纹身”,现在的“史化”其实 是“纹化”,这是文化本初的要义。本文在稍后论述中将借用文字学意义上这 早期的“纹化”概念,本文巾所提到的“纹化”均特指由刻绘纹饰演化而柬的文 化现致。 实际上,纹是先民运用线条、幽形、花纹和色彩的组织与描绘,反映和承载 其观念、信仰的行为方式,在进行巫术、战争、狩猎、祭祀和庆鲍有关的象征活 动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作用。早期的花纹、纹理、纹饰是先民认知、判断、记载 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从观物取象的早期文牛到亦节亦厕的余石纂刻罔形,都 是“纹化”与艺术的显现。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 得出,纹饰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表征。 我们也可以在传统纹饰叶1 找到这样一些对 应关系:蝙蝠稿,石榴多于,鹿禄 等等。这些纹饰的含义山于有着语音或者形缘的 联系而时至今门仍能为大多数人理解,这其中就 蕴含着纹饰的这样一种符号特征,抽象观念与具体事物的这种指代关系,所旧文 化传承的密码之一,直到现代仍然被j 。泛运用。“纹样如果是有意义的符号,那 必定是那个时代所能共识的符号,犹如今天我们一些著名标志一样是为这一世代 的人所共识的一。5 这种共识性不仅表现在对符号形式的共同的审美感受上,也反 映在对特定符号意谓的认同上,在漫长的过程中,它们的构成融汇了巫术礼仪的 观念,生产生活的场景,感知感受的特征等。无论是古图腾还是建筑上的雕饰, 它是为创造和使用者族群所共识和崇拜的社会标志,是共同观念的象征符号,表 现一个族群的文化、观念和审美。 如果说“纹 是人们最初用视觉来体认自然和世界的一种抽象和认识的结果 的话,那么“饰 就是人们用这一人化的符号来标记和制造自身器物的一种方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6 ,装饰作为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的艺术,是“道”与“器”在文化层面的整合。中国古人制造器物逻辑就是“尚 象制器 ,从“象 的认识结构中来获得造物行为的前提、标准和规范。 我们现今称之为传统装饰艺术的许多东西,在当时并没有被自觉地认作艺 术,而是为特定的需要及实际的用途而被创造出来的。装饰艺术本身的历史证明, 它是自然形态、技术形态、社会形态和人的思想观念形态的综合产物,是人类社 会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之下形成的有机体。它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记录和承载了一 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片段或某种观念意识的若干侧面,并且密切地服务于特定的社 会阶层或普通民众的物质、精神和审美需求。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自古以来并不乏著书立传者,中国古建筑技 艺的传承和其他的工艺一样,以师承言传身教为主,所以留下来的建筑书籍并不 多。现在往往我们只能通过古代的一些画卷、石雕中的建筑样式来参看远古建筑 的原型。宋代的营造法式7 、清代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8 和现代的营 造法原9 等著作,是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大木作和小木作等匠作标准化、制度化 的标志。 但这些讲解古建筑建造形制的主要记录的是官方建筑的营造方法。关于中国 古代民居建筑的制作规则、形制并无统一的规定,也无文字记录,我们所能考察 的只有祖先遗留给我们的这些珍贵的乡土建筑群。 官方建筑的大小木作,甚至一些装修的定法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而对于民 居建筑则并无定制,民居建筑的装饰更是各地风格迥异,式样多种多样。所以对 民居纹饰的采集、整理、分析并不为研究者所重视。随着近年来民间文化遗产保 护的呼声高涨,古镇旅游开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旅游爱好者步入田野, 试图揭开这些古建筑群的神秘面纱,所以相关的研究和出版物也逐年递增。如作 8 整体性研究的,如清华大学建筑系楼庆西教授编著的乡土瑰宝系列1 0 ,建筑 局部关照的,如潘嘉来 中国传统窗棂n ,居阅时弦外之音:中国建筑园林 文化象征1 2 等,以及地域性的 太极俞源”,浙江民居1 4 等。这些研究和 著作都从自身学科和领域做出了对民居建筑及其装饰的探索。 对徽州这一特定地域民居建筑的研究著述较丰富,有论述总体环境( 生态, 风水等徽州古民居的风水观) ,建筑造型( 外部构造,内部空间设计徽州民 居的庭园空间处理剖析) ,以及其对现代建筑的设计价值( 徽派古民居艺术对 现代设计的启示) 。就民居的装饰研究,也多以木雕,石雕,砖雕作一分类介绍 ( 徽州明清建筑室内木雕艺术) 或就某一具体的装饰图案作个别分析,而无从 民居纹饰的整体性出发,界定纹饰在民居中的作用价值和纹饰所体现的人的精神 信仰。 国外的研究来看,西方始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比较有代表 性的如:纽约州大学r o n a l d gk n a p p 教授的c h i n a 墨l i v i n gh o u s e s :f o l kb e l i e f s , s y m b o l sa n d h o u s e h o l do r n a m e n t a t i o n 中国民居:民间信仰,象征与装饰1 5 以 及c h i n e s eh o u s e s 中式住宅。相较国内的学者,国外的学者更注重对民居 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其深入层度与个案研究受到很 大的影响和制约。 立足民居研究的多为建筑行业的专家学者,因而偏重民居的建筑造型的技术 性展开问题,相关人文学科研究者涉足较少。此外,大多数关于建筑装饰方面的 研究,往往将民居的建筑装饰与建筑本身割裂开来,将装饰内容作为一个艺术审 美对象或文化研究范例进行考察,而较少将建筑装饰部位与纹饰文化研究作为一 个整体,也缺少纹饰在建筑中作为局部和整体的综合性研究。 本文立足民俗学视野,从民居建筑的“纹化 人格角度入手,以民居建筑纹 饰的人化特征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同时整合建筑学、文艺学、民俗学、符号学、 设计学等多学科视角,来挖掘民居纹饰艺术的人文价值和作为民间信仰载体的纹 饰的社会意义,以及对今天我们的居住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9 第二章民居纹饰与文化人格 第一节民居形制的人格化 古人对于居住环境认为:“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人 因宅而立,宅出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r 7 。因此,参天营居,法天作城, 力图达到天人合一至善境界的追求,便形成了在世界建筑文明中尤显独特的“中 国建筑的精神”。 传统民居建筑中,“屋顶、门面、正身”等的称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人 的身体类比的关系。在一些风水书籍中也确实透露了不少关于建筑与身体类比关 系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喜好拟人隐喻,万事万物的结构都终究归结到与人本身 的对应关系上来,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肢体化身天地万物、日月星辰的古老神 话,抑或星象变化与人旦夕祸福相照应的命理学说,还是古典文学中香草美人, 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都展现着中华民族把握世界的一个不二法门:神奇的象征和 高度的人格化。而这一方式也同样地体现在人在世界上的栖息之所建筑中。 关于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典籍易是这样认识的:人是宇 宙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的精华。天和人的结构形态,活动模式都是一一对 应的,天为一大宇宙,人为一小宇宙。汉代淮南子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 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埔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待居住问题,也绝不单单是把眼光放到居住场所上, 而是以人为主体,追求人和宇宙的和谐统一,把人的生命流程归纳到宇宙流程中 去。古人把住屋叫做“屋宇 ,道理就在于此。 那么如何达到这种人与物的和谐呢,我们居住的场所应该如何构造呢? 易 认为宇宙之间事物变化会出现征兆,人们当依据天象追求事理,并且模拟天象办 事情。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创作方法一“以象制器 。辞系 说“易者,象也;象者,像也。 “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绥,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周易日:“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 之法。观物取象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 把对自 然和人观察得到的“虚像 ,通过理性概括,有目的有计划地制作“实像 。”建 筑也不出其例,作为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建筑实际上为人类的活动构筑了一个小 的天地,而在这个小天地中,一切的形制必然也需按照“天人合一”的法则来进 行设计和构筑。 人的身体与自然环境相类比,建立了身体与空间的初步关系。“凡人物者, 1 0 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 加“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 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2 1 在许多关于风水的论述中,都延续了这一思想, 许多住宅本身就是作为一个身体来看待的。以阳宅的命名来看,用的大多是与身 体有关的器官或部位,透露宅体和身体的关联性。如单耳,双耳,偏身。在风水 典籍中,对宅拟人已有具体而完整的描述:“门楼如人之首,体统关乎一身”“大 门如人之口,出纳关乎五脏 “正屋为主人,为本身。两廊为仆人,为手足 2 2 我 们可以确信,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形体意象与空间的名称用语与身体有着密切的 关系。 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配置主要是由两种单座房舍所组成( 厅堂与厢房) ,宅 体的概念源自于身体的类比,建筑的开口部可比拟为人之五官。窗为眼,门为口, 而三开间头部,末两端之五间( 即梢间) 当作肩膀,至于两侧伸手( 厢房) 则视 同双手,屋顶则为帽。除此以外,顶,身,腰,裙,脚等拟人化的对应关系充分 反映了身体认识与民居名称的密切关系。 房子象征人的五官,窗为眼,门为嘴,厅与房所占的三开间属头,两侧的五 间为肩膀,厢房为双手,屋顶则是帽。因此,一定要前高后低,这样戴起帽子才 好看,这正是传统工匠对于民居建筑的普遍认识。 “中国古代基于形、气、神三重结构的身体观,提出了以气为本,形、神相 卫的修炼思想。此思维的外在表现即为环卫、围护的宅体配置。 2 3 风水观念中 的气的聚散,更塑造了空间的环抱观。这样采取与之相应的运行模式,主要是为 了达成人天相应、宅人相合之境。 住宅与身体类比后,赋予宅体空间特定的拟人化性格,进而拉近人与空间、 人与建筑的距离;展现人们的内心世界、思维与情感经验,烘托了家的熟悉感, 给与居住者一种真实感作用。 7, 同时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或建筑的吉凶判别也据此而来,一方面身体观念赋 予空间特定的拟人化性格,另一方面,有了人的属性后,才能赋予空间或建筑吉 凶判别的依据。因此,当住宅条件缺乏或状况不良时,宛如身体遭病而被称为风 水不好。住宅由此构成一个相互连结、组构完整、活生生的平衡整体。 有了上述认识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民居各部分与人身体大致呈现的一种 对应关系: 门口 窗眼 9, , 屋顶帽子 厅堂脸面 木架构骨骼 栏杆( 钩阑) 腰带 左右厢左右手臂 第二节民届纹饰与装饰部位 毋庸置疑民居空间构造与人体部位的这种紧密对应关系,成为了工匠们营 造建筑的一种重要参考。古代建筑的形制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样一种风水观念的 左右,建筑的高矮、造型、架构都是有严格的标准的。因为住宅的好坏将直接影 响这一家族的兴衰存亡。而民居建筑上的纹饰,最初多是起到实用性的功能,然 而随着建筑形制的发展变化,装饰和审美的涵义越来越突出其中又杂合着诸多 信仰、心理的因素,其意义也显得更加庞杂和无序。为了更好地整理和研究这些 纹饰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我将不按照一般的图像内容归类的方 式来解读这些纹饰,因这样的方式将图像与建筑造成一种割离,许多层的意义可 能就在分解中失去其附着的依据。因而我希望将民居的纹饰与其所依附的建筑个 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探究其所在的位置与功能涵义,以建筑部位与身体相对 应关系理论为佐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这些图像被隐藏尘封的迷思。 在此,鉴于中国民居建筑各地不尽相同,纹饰风格内容也有着较太差异,故 以江浙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同时,在解析中也将旁征博引 各地建筑纹饰的实例,在相互比较中以窥民居纹饰之秘。 一、门“谨护闭塞门当户对” 中国人常说:“门口”,这一语道明了门在建筑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门与人 体器官的对应。门既然是脸部五官中起到重要沟通和戒备作用的“口”,那么我 们也就能够很顺利地联想到门的丰要功能足提供交通出入,分隔和联系建筑空 间,防御、防盗和防灾,有时也起通风和采光的作用。因而在门的装饰上,太多 有这样两个现实功能:i 、防御和驱辟邪恶。2 、标志建筑物等级和主人身份地位。 首先说第一个功能防御和驱辟邪恶。门者,户也,户者护电,门有“谨 护闭塞”之功。门关闭之时,室内之人不能互相看见但可以相互听见室内外的 声响。故有“门,闻也”之解。门的基本功能自然在于防卫以求居者安全。 同时门又称为“门面”门可以说足中国建筑的“面孔”。白虎通有云: “门必有阙者何? 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门的有些构造也确实具有一定 的伦理色彩。门上装饰所代表的等级色彩,自古有之,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句“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中的朱门即是暗指有钱有势的官宦人家。清朝工部 颁发的营造则列中对门钉的数目也有等级的限制,门的色彩有红绿黑,门钉 的数目从九行九列到五行五列。 官宦人家的大门具有鲜明的装饰,相较而言一般普通百姓的院落大门虽没 有“朱门”的富丽堂皇,但在简单的装饰中却体现着质朴之美。江浙的民居不同 与北京的四台院民居的形制基本为三合院,中央为天井,三面为正房和两厢。 三合院的民居都有一个主要入口,这便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院门了。一般门设在 整座院子的东南隅。它的位置,正应在周易文王八卦方位图的巽( 木) 上按易 理,巽为入。古人认为在这里安设院门自然风水是很好的。还因为巽位的两旁 的卦位、卦性也很好的缘故,东为震卦、南为离卦、震为雷,离为火。那么这个 院子一定是非常红火的。 作为具有辟邪和标志等级作用的门,其纹饰的部位也大多具有这样的效力: 1 门钉、看叶 门本身最主要的部分为门扇,小门仅一扇,人门为双扇,还有更大的多扇门。 古代门扇多木制由长条木板左右拼舍而成,拼合的方法是用几条横向的腰木, 上下匀布在板门之后,用成捧的铁钉将术扳与腰串联在一起。门上的这种铁钉称 为门钉。除此之外,在宽度较大的门扇上,还在门的上下两头包以铁皮以增强板 门横向的联系,这种铁皮被称为“看叶”。看叶般被压制成如意或者福寿的纹 样。 木扳门扇上排列整齐的门钉,本身就具有一种形式美后来又被赋予了社会 内容,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将天下万物皆分为阴阳,男为阳,女为阴,数字中单 数为阳,双数为阴,所以帝王当然属于阳,而阳数种又数九最大所以宫殿中门 钉的数量就为九。 2 辅首 门扇要能开能关,关闭时外人来访要叩门,主人 外出的时候要锁门,所以门扇上要安门的叩环和锁 链。这种门叩、门环称“辅首”或“门钹”。( 图2 - 1 ) 有些大门的横档上雕麦有太极图案,足辟凶取吉 的符镇。是风水观念在民居中的反映。兽环即门环, 相传鲁班在河边等候螺从壳中钻出,把它画下来但 蝶始终紧闭不出也无法打开,鲁班受到启发,用螺 的头形做成门环寓意大门紧闭保险。后人又做成虎“、 螭4 、龟、蛇等各种形象,借其寓意镇宅辟邪。 3 门当与户对 “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 装饰现今存留不多了。所谓“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有的抱鼓石坐落 于门础上: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辟邪,故民问广泛用石鼓代 “门当”。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尧舜时期有“尧设谏鼓,舜设谤木”之说。 谏鼓指当时统治者听取民意,特别在官衙门外设的大鼓,百姓有事可以击鼓进谏。 由此门前设鼓有了欢迎人来的象征,所以后人将大门外的圆鼓与谏鼓相联系。“户 对”,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 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 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户对”用短圆柱形意在表明人们生殖崇拜中重 男丁的观念,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 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后成了社会观 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在一般人家我们是很少看到门当的,门当一般 在宗祠官家等一些比较重要和尊贵的建筑门庭前才会出现。门当的高低直接显 示着这一宗族的地位高下。 国 门当叉叫门枕石( 图2 - 2 ) ,是建筑门上的一个 构件,他的位置在门框两侧边框的下面其功能是 承托门扇。由于要承托门扇的重量,还要经受住门 的转动,门枕石的一半需要留在门外以保持自身 的稳定。建筑的大门是一户人家的门脸门两侧的 门枕石自然也成了装饰的重要部位。我们可以见到 的最常见的门枕石装饰是狮子和圆形的石鼓。狮子 性凶猛放在大门的两侧作为护门的神兽,在紫禁 城的重要宫殿建筑的大门前都可以见到这样的狮子。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 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 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 或者两前爪之自j 放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 间卧一幼狮。圆形的石鼓直立于门枕石的石座上,下面常用花叶托抱,所以又称 “抱鼓石”。门鼓可大可小各地式样风格多种多样,造型也非常丰富。 4 门头 在宋代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院墙上的大门形式,左 右两根术柱上面一条横术组成门框,框内按门扇,门框上面有简单的屋顶,可 以遮阳和挡雨这门上的小屋顶称为门头。如果门开在墙上,则门头就成了从墙 卜伸出的一面坡屋顶这种门头后来遮阳挡雨的功能逐渐消退门头成为一种装 饰,只在形象上,屋顶挑出越来越小,屋顶上下的构件越来越复杂,成为罩在门 上的一种特殊装饰,所以又叫“门罩”。 理呲余华武望靶洞村凡传带咛皇门怖r 罔! 一,、为咧解析门饰纹样 郭洞村的儿豫常这一 f 罩下方的砖雕刻画的是 雌雄两只风凰追逐求爱的 场景,雌风展翅欲飞,双 爪却尚未离地,似要飞走, 却仍在徘徊。雄风已然腾 空而起,追逐着前方奔走 的雌风,似乎在倾诉对爱 的渴求。雌雄风凰的中间 足光芒四射的太阳,积风 的周围缠绕着舒卷的植物 图案,似乎预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欲求。据当地人介绍,这幅双风朝阳图是非常 少见的,因为刻画的是雌雄风凰求爱的场景,这在3 6 0 年前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户人家的主人非常开明,将对男女自由求偶的思想如此这般搬上自家门庭町 见对自由婚恋的向往和追求了。 在这幅双风朝阳图下面,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个小圆孔,孔中雕刻了四种小动 物。这四个孔在一般的木制门上是突出来的柱状物,叫做“户对”。从右往左, 依次为蝙蝠、梅花鹿、仙鹤、喜鹊象征着福禄寿 喜。 这一家的门环( 图2 - 4 ) 简洁古朴,为一“八 角星”状。关于八角星图案有学者认为八角圆轮 其实是八卦的另种表征也是一种八卦图。1 9 8 7 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出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