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能源约束下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能源约束下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能源约束下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能源约束下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能源约束下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工业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对 能源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湖北作为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在现有的 能源约束条件下如何选择一条适合省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论文关注的主题。通 过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在湖北能源约束条件下,探讨湖北推行工业结构调 整的必要性,深入分析湖北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符合湖北实情的政 策建议,以期能为湖北工业结构调整有所借鉴。 论文的重点在于对湖北省工业结构与能源消费进行分析。以湖北工业部门主要 行业能源消费变动趋势和基本特征为基础,通过建立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行 业能源消费强度、行业产出、行业能源消费弹性间的量化关系,考察了各行业能源 消费与行业产出间的长期均衡及其短期动态调整,初步揭示了工业产出对能源的依 赖性及能源消费的具体特征。实证分析表明湖北省能源消费弹性和能源消费强度都 比较高,能源利用率比较低,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的中的比重与能源消费量之 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作为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中部内陆省份,经济发展面临的 能源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 最后,重点探讨了能源约束下工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分析认为,在现有的 能源约束条件下,必须走一条以集约型增长为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能发挥比较 优势和后发优势,与城市化适度同步,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 化道路。 关键词:关键词:能源约束;工业结构;能源消费弹性 ii abstract abstract industry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for the rapi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ever, the consumption of sources of energy is also increas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hubei, middle rises strategic important province as our country, how to choose on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to suit the province sentiment under the existing energy constraints, is the key problem tha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rough the normative analysis and the canonical parse,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ing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restructure in hubei province, as the conditions of the energy constrains, analysis in-depth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submitting the suggestion that conform to the hubei actual state of affairs thereby, in order to being as the hubei industry restructure uses for reference. this dissertation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hubei province. tak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major industry trends and changes of hubei industry sector as foundations, by establishing the co-integration model, analyzing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dustry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dustry output, the consumption flexibility of the industry energy with the empirical method, to inspect the long-term balanced and the short-term dynamic alignment of various sector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industry delivers, to reveal the dependence that output of the various industries on the sources of energy and the concret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itially.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energy consumption in hubei flexibil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are high, with relatively low energy efficiency, heavy industry in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the propor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energy constraint contradiction whi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es must be more prominent.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way choice of the industry restructure under the energy constraint as a key point, the dissertation thinks that under the existing energy constraints, the industry of hubeis industries must choose a way to grow with the intensive type primarily 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s the center, which can display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and the advantage, with the urbanized moderate synchronization,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ultimately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path . key words: energy constraint; industry structure; energy consumption elasticity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1 导 论 1 导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能源是现代文明、现代工业的动力和支撑,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缺的物 质资源,也是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人均量较少的国家。而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 也是经济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这些变化都刺激 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使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日益突出。能源利用效率低、消费结 构不合理、污染严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 源量非常大, 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是至关重要的。 湖北省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代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多样化的 产业结构,在我国工业产业布局中占居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 工业结构单一,传统经济为主要支撑,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对高新技术的利用较 少,产品更新比较慢,能源利用率低,对新能源利用比较少,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 赖性比较大。 近年来,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 大省,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也是武汉市重回一线城市的良机。因此,必须认 识到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转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 提高能源率,减少能源消耗任重而道远。所以,推动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 业结构升级很重要,而在合理利用资源的条件下实现工业的飞速发展、加快工业结 构调整是重中之重。 湖北工业体制改造与调整的重点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结构又是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的核心,而能源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 目前越来越意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开始提倡节能减排,走可持 续发展道路,但是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与能源利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可持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续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研究能源约束下工业结构优化对湖北工业的调整改造、 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重要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工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研究工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研究 工业结构是指工业内部构成及与其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包括工业经济类型结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 区域结构等。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实际上是一个国家逐渐实现走向工业化。工业 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也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生产结构划分法以霍夫曼(hoffman,1931)工业化标准分类法为代表。霍夫曼提 出,一般工业结构存在由轻纺工业占优势向重化工业占优势,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演化占优势的演进规律;张培刚(1949,1984 中译本,2002 再版)结合世界工业化 国家经验,验证了结构演进三阶段论;罗斯托(rostow,1960)提出大国经济发展的 “六阶段”理论,钱纳里(chenery,1975)等提出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六个变动时期 的划分,考察工业化程度的指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人均收入水平 (库兹涅茨模式、 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钱纳里艾尔金顿和西姆斯模式) 、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 变动、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来判断。 这里要重点强调的是经济学家霍夫曼。霍夫曼在其 1931 年出版的工业化的 阶段和类型深入研究了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根据近 2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 产值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被称为霍夫曼比例。并得出霍夫曼定律,即在工业化的 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霍夫曼的分析表明了产业发展在经历工业化阶 段时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但是,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的经验性理论及工业结构演进趋势,还存在很多缺 陷,但是,通过很多学者的研究,霍夫曼定理也有其合理性,在工业化初期还是适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用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许多学者也使用 部门关系变动的有关标准, 判断我国工业化阶段,以提出工业化的新对策。刘世 锦(2004)从以重化工业增加值为主导产业的快速经济增长,吕政等(2005)等根 据人均水平、非工业产值比重和工业结构水平等,李佐军(2004)从英美亚洲四小 龙实现工业化所呈现的特征、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消费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等我国现阶段一些特点,判断我国进入工业化的第二阶段-重化工业阶段;林兆木 (2002)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 比重认为中国进入了半工业化国家阶段;陈佳贵和黄群慧(2006)等也提出中国进 入重化工业阶段;郭克莎(2000) 、王岳平(2001) 、甘智和(2000)等人认为工业 化的中期阶段。吴敬琏(2005)对我国工业化进程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不存在所 谓的重化工业阶段问题。不过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以上阐述,发现很多学者对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升级持有不同的意见,是 因为研究的重点和角度有所差别,而从本质上来讲,工业结构演进是一个工业结构 不断高度化的过程。 1.2.2 能源约束相关研究能源约束相关研究 能源是相关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国的资源禀赋对该国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一般而言,许多国家在发展产业时,往往注意发挥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本国 可以开发利用的丰富资源相关的产业,以积累资金进一步发展其他产业。但是另一 方面,资源对一国产业发展的制约,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在经济进步的阶 段,资源供给结构能在较大程度上左右一国产业结构。从早期国家的增长史来看, 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会导致产业结构变动,而由于不同产业的资源消费弹性和强 度不同,这种产业结构变动会引起资源消费总量的波动,这最终可能会产生资源约 束并引起长期增长轨迹的变动。 随着人们对能源问题的重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能源对工业结构升级的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影响进行了研究。 tae yong jung 和 tea sik park(2000)在分析韩国 1981-1996 年的能源消费 弹性时发现,由于重工业化趋势导致的钢铁、水泥和石油化工等重工业比重增加, 韩国该时期的能源消费状况恶化,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增长。 bhattacharya 和 paul(2001)曾对印度 1980-1996 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部门研 究。结果发现,在工业化过程中,尽管整个经济体的能源消费弹性是下降的,但部 门分解的结果发现农业部门的能源使用缺乏效率,虽然这种消极作用被其他部门的 强积极效应抵消了,但这暗示各个部门对能源的消耗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krausmann 和 haberl(2002)系统回顾了澳大利亚 1830-1995 年间的工业化过 程和相应的能源消费的结构变化,证实了能源消费的总量和结构上都与工业化带来 的产业结构变化存在很强的联系。 fisher-vanden.et al.(2004)收集了 1997-1999 年中国工业企业的数据,运 用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方法,发现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原因包括能源价格的上 升、能源研发的支出增加企业产权改革以及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等。 hang.et.al.(2007)研究了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他们利用柯布 道格拉斯函数以及成本最小化原则构建了实证方程,发现中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与 能源相对价格成负相关关系,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了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减小。 在 1999 年中国出现新的重工业化趋势后,国内部分学者也对中国的重工业化和 能源约束问题进行了分析。 史丹(2003)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 中国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显著关系,重工业的比重上升严格导致能源 消费增加。 吴敬琏(2004)认为,国内相对贫瘠的自然资源无法支撑高资源消费的重化工 业的发展,简新华(2004)认为重工业化是必经阶段,只是需要采取合理的发展模 式,以减缓重工业化对资源消耗方面的压力。 吴巧生等(2006)运用 laspeyres 指数及其分解模型,把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 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作用,而产业结构调整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作用是正面的。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 魏楚等(2007)基于 dea 方法构建了一个相对前沿的能源效率指标,并运用 1995 2004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能源效率的计算,指出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能源 效率。 刘满平(2006)在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 来了对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在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能源消耗偏高,产出效率 偏低,能源效率损失较大,更加大能源的需求. 而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还面临着能源 供给的“流量约束”和“存量约束”的威胁。 齐志新和陈文颖(2007)研究了工业结构与能源强度的关系,鲁成军,周端明 (2008)对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替代情形进行了研究,此外相当多的研究普遍采用 单位 gdp 能耗国际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偏低的情况,并给出了许多 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 宋玉祥和杜晶晶(2008)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衡量工业化程度,认为不同的 部门、不同的行业即使生产同量的产值,所需的能源消耗也可能不同,甚至差距极 大,导致不同的产业结构或行业结构下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有所差异。一般而言,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成正比,而与低耗能产业所 占比重成反比。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通过生产过程的改进,生产出节能 型产品,推进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在一定限度内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相对就较小;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缺少资金,技术进步则相对缓慢,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就高。 陈诗一(2009)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总体上已经实现了以技术驱动为特征 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能源和资本是技术进步以外主要驱动中国工业增长的源泉, 一些能耗和排放高的行业仍然表现为粗放型增长,必须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 最终实现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世祥和成金华(2009)采用非参数的前沿方法对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 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行业能源效率普遍较低,而且能 源与技术、劳动之间的替代效应微弱,这主要是由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刚性高耗 能技术结构所导致的,从长期看,技术进步和能源价格对提高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 具有正向作用,这意味着节能减排的重点必须立足于长期,进一步推进能源价格改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6 革,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弱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耗能技术结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的研究内容 从湖北省的工业结构和能源状况出发,运用综合分析获得了许多材料,对其进 一步梳理和研究对湖北省的工业和能源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本文以实际数据资料 为基础,从湖北的工业发展和能源状况两个角度出发,对能源约束下湖北工业结构 的调整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过程中探讨了湖北省工业结构的特 征及存在的问题,为湖北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从而推动湖北省工 业的可持续发展。全文分五个章节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和背景,然后对到目前国内外已经做出的研 究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综述,最后简要介绍了论文的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二章主要是理论问题探讨,论述了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含义,然后对工业 结构升级、演进趋势、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费特征 和能源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研究做了准备。 第三章立足湖北省工业和能源的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发展的特征,以及工业发 展中能源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和能源约束的成因,在能源约束下,指出湖北省工业发 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主要是利用湖北省工业产值、消费等数据来计算能源消费弹性,考察湖 北工业的能源利用率,并计算能源消费强度,来衡量湖北工业产值增长对能源的依 赖程度。最后利用湖北省工业产值,重工业所占比重,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数据,做 出计量模型,来证实湖北省工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重 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和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第五章是根据湖北省的工业结构特点、能源储量和生产量,从可持续发展的视 角出发,在前面的一系列研究基础上,确立了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的政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7 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研究以工业结构优化理论为基础,研究能源约束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 响。实证分析是基于湖北省能源禀赋和利用特点,以及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实际 情况,研究促进湖北省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府行为。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定性分析,研究能源约束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点;通过定量分析,研 究工业中各行业的能源利用率、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对 新能源的利用,并进行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共同诠释了能源约束下 的工业化进程。 3模型分析法 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能源消费和工业结构特点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 衡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 1.4 创新点 1研究视角创新。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对能源约束下如何进行工业结构优 化调整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在选题角度上有一定新意。 2分析模型创新。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构建本文的模型。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8 2 能源约束与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理论 能源约束与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理论 2.1 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内涵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的量和质的关系,而工业结构则是指工业内的行业之间 量和质的关系。产业结构包括资源配置结构、产出结构和生产能力结构三个层次。 资源配置结构是指投入形态的产业结构,即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在各产业之 间的配置。 研究工业结构升级问题,首先要对整个产业结构问题有准确的认识。因此,在 进行理论回顾时,应该从产业结构入手。 产业结构的基础为产业的分类。想要准确把握产业结构的涵义,关键是要了解 产业分类的方法。从研究产业结构不同的取向出发,至少有六种产业分类方法马克 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标准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工业结构分类、生产结构分类 和资源集约度分类等。本论文只对需要用到的产业分类法做进一步介绍。 三次产业分类法经常被用于研究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工业发展水平。它先后由 阿费歇尔、柯林克拉克和库茨涅茨提出、论证和深化。虽然,这种分类法有一 些不合理之处,但目前来说,它是研究产业结构最为常用的分类法。本论文就是以 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的第二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在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虽然三次产业 分类法适合于研究产业间和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相关性,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 路线。有学者认为第三产业可以进一步分类,可以从中分离出第四次产业,即“知 识产业”或“信息产业”。这种分类法是人们意识到第三产业在分离信息产业后, 增长并不显著, 而事实上增长比较快的是信息产业。 但是这种分类法很难统计归类, 所以不常使用。 霍夫曼工业化标准分类法是生产结构划分法的主要代表。霍夫曼工业化标准分 类法以三次产业划分法为基础,将全部工业产业分为资本资料产业、消费资料产业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9 及其它产业,用于衡量不同时期的工业发展,来划分工业化阶段。工业结构分类法 将工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主要是为了分析社会资源如何在两者之间分配,进而 研究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 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视角,各有所用。需要指明的 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产业间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有些产业很难定义和划分, 即所谓的“产业融合”。由于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出现了替代产品,各产业之间 相互介入比较多,产业间的合作和竞争开始增多,如果只是从企业角度分析,很难 划分某一企业到底属于什么产业,但是从产业角度来讲,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所 以,没有必要重新划分产业。 2.2 工业结构调整 2.2.1 工业结构演进趋势工业结构演进趋势 本文所要讲的工业结构演进主要是指工业结构内部的变化规律,在一个国家的 工业化进程中,一般都是从轻工业的发展开始,然后向以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慢 慢转移,最后进入附加值、技术含量、加工度都比较高的阶段,因此,工业结构演 进的趋势表现为轻工业化重工业化发达工业化的三个阶段。由第一个向第 二个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品工业的比重会不断上升,并趋于优势地位,而消费 品工业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这种趋势被成为工业结构调整中的重工业化趋势。 工业化道路上的“先重后轻”是一种必然趋势。从理论研究上来看,霍夫曼对 此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生产资料生产更快增长从另外的角度对此规 律做出了概括,库茨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对工业部分细分部分的研究中也 进一步的证实了这个规律。英、法、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际经历有力证明了这 一规律,工业化首先从轻工业化开始,然后逐步向重工业化推进。只有不断的提高 重工业化的水平,用高科技的设备和技术改造、武装农业和轻工业,才能最终完成 工业化的任务,从而才能实现发达工业化。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0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然而又受到经济结构、国际环境、 认识偏差、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了一段比较特殊的工业化道路,从而导致中国工业 结构内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交替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可以通过图 2.1 看出. 轻重工业比重(%) 35 40 45 50 55 60 65 195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1 1995 1999 2003 2007 重工业轻工业 图 2.1 中国轻重工业比重(1952-2009) 图 2.1 中国轻重工业比重(1952-200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9 年数据网上获取。 如图所示:19522009 年期间,中国工业结构内部的轻重工业比重交替变化, 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1978 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变化趋势是轻工业比重大幅下降,与此同时重工业比重快速上 升。自从 1958 年重工业比值第一次超过轻工业,一直到 1978 年,这 21 年中 17 年 重工业产值比重都高于 50%。所以,这一阶段中国工业结构内部的变动非常大,而 这种变动和建国初期所奉行的“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二阶段(19791998 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变化趋势是重工业的比重开始下降,而轻工业快速发展。重工 业比重从 1979 年的 56.3%下降到 50.7%,与此同时,轻工业的比重从 43.7%上升到 49.3%,虽然这一阶段的变化没有上一阶段的变化剧烈,但是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趋 势。 第三阶段(19992009 年):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1 在这一阶段中国工业结构内部又出现新一轮的剧烈变动,主要趋势是重工业的 比重大幅上升。在这短短几年里,中国工业重新重工业化。 通过上面对中国工业结构内部轻重工业比重变动的分析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工业结构也表现了显著的变化趋势。 2.2.2 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影响工业结构升级的因素是多样的。这些因素会影响工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方 向,影响升级的进度、质量和结果,从而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实际上,钱纳里对此 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影响工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是需求、贸易和技术,并且在著 作中对此做出实证分析。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 影响工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包括需求、 供给、外国直接投资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然而这四个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又是相互联系的。 (一) 需求 需求和需求的结构的变动将导致产业结构变迁和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又分为生 产需求和消费需求两大类。 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产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资金投向不同的产业所形 成的投资配置量的比例就是投资结构。企业投资结构的变动必定会改变已有的工业 结构,对全部产业投资的比例不同就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的程度有所差异,导致产业 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内部各个行业结构的变化。政府经常以调整投资作 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手段,从而实现其设定的产业发展目标。 个人消费结构是指消费者在衣食住行以及文化、保健、娱乐和旅游等方面的消 费支出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消费资料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影 响为消费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工业产业发展。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可支配收入也 在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会随之变化,这无疑会改变消费资料产业的内部结构和整 个产业结构。 在给定的时期内,如果不考虑外资流入等因素,消费量和投资量存在着此消彼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2 长的关系,平衡的投资和消费结构对于产业的合理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 以,投资和消费结构必须以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 (二) 供给 资源供给对一国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源的供给结构是由自然资 源、人力资源、技术等资源的拥有状况和供给价格构成的。 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许多国家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一般比较注重 利用资源的优势,首先发展该国能够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相关的产业,以积累资金 基础去发展其他的产业,同时资源对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制约作用,在经济发展初 期,自然资源的供给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该国的产业结构,然而随着经济的快 速发展,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就会有所下降,因为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可以通过进口 开补充。 人力资源对工业结构也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人力资本的状况会影响工业结 构和工业化发展。其次,人力资源的供给结构也会影响该国的工业结构和发展,人 力资源充足时会使劳动密集型工业快速发展,反之会使资本密集型工业快速发展。 生产技术也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技术的进步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新技术、 新工艺会产生新的产业部门,引起较大的产业结构变化。 (三) 外国直接投资 外商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工业领域,外商在工业上的投资占全部投资资金 的一半以上。外国直接投资对于工业结构变动的实际影响,首先表现在外商在工业 内部各行业间的投资分布上,外商对我国工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而在电 气水部门和采掘业上的投资比较低,这必将使制造业发展速度加快,在工业中的比 重增加。其次,外商直接投资会影响我国工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国内富余劳动力资 源和引进的外资结合在一起,促进工业结构向比较优势原则转化。促进了整体工业 部门的资源配置效率, (四) 环境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认识提高, 意识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目前,在我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已经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3 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并很大程度上威胁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当前的产 业结构调整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着重 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产业,从而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2.2.3 工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工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主导产业演变理论最早起源于熊彼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时所提出的创新 理论,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引导性作用的产业,主导产 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且主导产业可以快速吸收 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从而创造较多的附加价值和更高的生产效率。作为产业结构 升级的“领头羊”的主导产业,引领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所以应该选择技术进 步比较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从而不断的降低生产成本,取得竞争优势地位,吸 引生产要素大量流进,使产业本身快速发展。 李斯特是早期主张扶植本国幼小产业的代表人物,对工业后发国家来说,产业 结构调整路径的选择中,除了选择主导产业外,扶植幼小产业也极为重要,幼小产 业指在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和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成熟的同行产业相比,处 于“幼小稚嫩”阶段的产业。在开放的产业结构体系中,一个新行业的产生和发展, 必然会受到系统外部同行的竞争压力,工业后发国家为了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从 而发展民族产业,势必要对其采取扶植政策。 罗斯托在主导部门和起飞一书中提出了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他认为,主 导产业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产业,把主导产业的优势效应传导到产业关联 链上的各个产业中,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日本的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中也提出了主导产 业的选择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被称之为“筱原两基 准”,主要的政策含义是,应该选择需求收入弹性比较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因 为这些产业的市场前景比较宽阔,收入比较高。还应该选择生产率上升比较快,技 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这些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例比较高,生产费用下降比较快。后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4 来的学者对“筱原两基准”产生质疑,认为两基准不够充分,不能反映主导产业的 全部特征。虽然“筱原两基准”在实践中存在着部分失效,但是也不失其普遍性, 目前被认为是关于主导产业选择最具说服力的基准理论。 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还要重点考虑环境 保护的问题,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来衡量,突出“绿色产业”的重要地 位,可持续发展性主要表现在能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在确定主导产业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客观选择基准以 外,还应当充分考虑产业发展所要面临的外部约束条件和各地的具体经济情况,如 果忽视了前者就失去了判断标准,忽略了后者就是失去了可行性。所以,应该将选 择基准和外部约束条件结合起来,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之上,来选择区域 主导产业, 使之快速发展, 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2.3 能源约束下中国工业结构的特征 2.3.1 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费特征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费特征 (一)供求状况特征 尽管我国能源绝对储量较为丰富,但是人均资源量较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 能源的需求而言,能源资源非常不足,如表所示,和主要矿产资源的世界人均水平 相比,我过的人均拥有量非常低:石油、天然气、煤炭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6.7%、6.71%、62.59%. 表 2.1 中国主要矿产能源人均拥有探明储量与相比较(2008 年) 表 2.1 中国主要矿产能源人均拥有探明储量与相比较(2008 年) 人口(亿人) 石油(桶) 天然气(立方米) 煤炭(吨) 世界 65.32 185 27780.3 139175 中国 13.14 12.4 1863.1 87107 中国世界 20.12% 6.7% 6.71% 62.59% 资料来源:由相关数据计算得出,中国人口数量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能源数据取自bp 世界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5 能源统计(2009)世界人口取自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9。 随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快速扩大的经济规模,我国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过 分追求眼前利益、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能源开发过度、利用率低和极大的 浪费,我国的能源供求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能源均缺乏持续供给能力,供需矛盾加 剧。 自 1992 年开始,我国能源消费量就超过了生产量,而且供需的绝对差额逐年 加大,而这种矛盾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第一,能源安全受 到了威胁。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更大,能源供求矛盾给我国经济 发展带来了压力。第二,加大了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品种结构特征 近几年,由于气、油价格的上涨,对于煤炭的需求持续增加,图 2.2 显示了我 国近年来能源消费结构情况,显然,我国能源消费过分依赖化石燃料。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0 15 30 45 60 75 9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等 图 2.2 中国主要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图 2.2 中国主要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数据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注:水电等包括核电、水电和风力发电。 这种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消费结构给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6 且以煤作为主要的动力燃料和化工原料, 必然会导致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目前, 以大气污染为例,我国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经分别居于世界第二位和 第一位。 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持续稳定上升,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天然气作为环保又清洁的能源,在居民消费和交通业 的使用中必将进一步增加,而在未来的能源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的调整中将具有重 要的意义。 (三)部门结构特征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加, 这也决定了工业能源消耗比较大。 如图所示, 目前, 我国的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中, 工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已经达到了 71.5%。由此可见,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在于降 低工业消耗能源和提高工业能源的利用效率。 能源消耗部门结构(%) 3.0 10.0 3.81.9 7.9 1.9 11.7 68.4 第一产业 工业 生活消费 其他第三产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 邮政业 批发零售业、餐饮 业 图 2.3 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 图 2.3 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也比较快,将成为能源消耗的生力军,这与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人口及城市化的进程有关。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7 2.3.2 适合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适合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和谐社会的路线方针,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提 高工业发展的技术含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走“高、精、尖”的新 型工业化道路。同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两种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较,中国目前 在面临能源约束条件下,应该形成以下工业化最优路径选择: 第一,以集约型增长为主的工业发展道路。中国以往的工业是以以粗放型工业 为主,对能源的依赖度高,技术进步慢,资金使用率低,工业发展的成本很高,工 业产值不高,工业结构不合理。而以集约型增长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道路,以科技 作为第一生产力,加大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更新设备、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 成本、改变经营理念、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从而走向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第二,优先发展优势产业的工业发展道路。不同的国家的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储 备状况和技术条件有所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并会伴随经济发展的不同 阶段,这种比较优势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具备劳动力资源丰富且陈本低 廉、利用先进技术的成本较低等优势,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要优先利用这些优势 资源,提高工业化水平。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人力资源丰富且价廉,又是发展 中国家中较有实力的,应该更好地发挥这两种优势来实现工业化。 第三,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和城市化,二者互相促进、相 辅相成,城市化过度发展会影响城市发展的质量,增加工业发展的负担。城市化发 展落后也会影响工业化发展的速度,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二者协调发展 才能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顺利进行。 第四, 各产业比重合理的工业发展道路。 工业结构调整有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而各产业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调整变化,开 始的发展主要依赖农业, 然后逐步开始以发展轻工业为主,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基础重工业的比重不断升高,以后的发展开始注重高新技术的利用,高加工度重工 业的比重开始增加,而最终还是要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发展趋势。 第五, 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工业发展道路。 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8 工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9 3 湖北省工业发展及能源状况 湖北省工业发展及能源状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