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专业论文)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pdf_第1页
(国际政治专业论文)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pdf_第2页
(国际政治专业论文)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pdf_第3页
(国际政治专业论文)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pdf_第4页
(国际政治专业论文)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王室彳 吼加r 口年多月2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 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 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 王里华f i 期: 叫9 年5 - 月力r 摘要 摘要 伴随着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一体化趋势在不同领域、不同地 区、不同层次上都变得愈发明显。从2 0 世纪初期的国际联盟到当前的联合国, 从欧盟到“东盟1 0 + 3 ”,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国际社会却实践着同样的选择。 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孕育期,而该时期中原文化则是其主体所在,对秦统一后的 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具有根源性的影响。与当代一体化趋势下的国际秩序构建问 题相呼应,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术语“大一统 与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基本概念 “国际秩序”相结合,提出了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的“大一统秩序”观, 是对国际政治理论中国特色的一种深化与丰富。同时,解读先秦时期中原文化 区域下的“大一统”秩序观,并以此考察当代国际政治实践,对于理解和应对 当前一体化趋势下国际新秩序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第一部分: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的产生基础对国 际政治实践的考察。在对先秦时期中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科技文 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四个方面对就其对国际政治的作用进行 归纳。以此为基础,再着力于从作为现代国际政治核心概念的“行为体”和“体 系”的双重视角对该时期国际政治实践进行新的考察和梳理。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首先,通过对“大 一统”一词出处的探源和对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基于不同视角就其内涵 所作的多样性阐述的比较,进而借鉴“天下”的概念将其界定为土地、民心和 制度三个层面的统一。然后,结合现代的“秩序”及“国际秩序”的概念,以 时间维度为主线对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形成与强化、重构与 升华的两个阶段所承载的外部特征和内在逻辑进行阐述,并进一步借用现代国 际政治中结构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研究成果,从当时的国际政治实践尤其是 国际体系的演变中抽象出以“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核心概念为支撑 的“大一统”秩序观的分析框架。 第三部分:当代价值分析。首先基于国际体系的视角对古今国际政治的共 通性进行分析,使得本部分所提出的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 的框架在理论上适用于对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问题的分析,并在对当代国际 体系结构从单极走向多极的实践的梳理中,对该时期国际秩序从强化走向重构 的结论进行证实。 摘要 第四部分:结语与启示。考虑到后冷战时期的国际体系在结构上从单极走 向多极这一内在趋势,使得当代“大一统”秩序的演进也将转入从强化到重构 之中,即从世界性大国发挥主导向由欧盟、东盟等区域集团推动的一体化进程 转变。为此,中国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做到:构建未来国际体系物质结构 中的相对优势;建构未来国际体系社会中的广泛认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实现 “大一统”秩序的升华。 关键词:先秦中原文化“大一统”秩序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g r o c e s so f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s i n c et h eg r e a tg e o g r a p h i c a ld i s c o v e r i e s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t r e n dh a v eb e c o m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a p p a r e n ti n d i f f e r e n ta r e a s ,d i f f e r e n t r e g i o n sa n dd i f f e r e n tl e v e l s f r o mt h ee a r l y2 0 t hc e n t u r yl e a g u eo fn a t i o n st ot h e c u r r e n tu n i t e dn a t i o n s ,f r o mt h ee ut ot h e ”10 + 3 ”,i nad i f f e r e n tt i m ea n ds p a c e ,t h e i n t e m a t i o n a lc o m m u n i t yi st op r a c t i c et h es a m ec h o i c e p r e q i ni st h ei n c u b a t i o n p e r i o d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w h e r ei t ss u b j e c ti s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c u l t u r ei nt h ep e r i o d , w h i c hh a v e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c h i n aa f t e r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a n dt h ew h o l eo fe a s ta s i a c h i m i n gi nw i t ht h ei s s u eo fb u i l d i n ga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o r d e rw i t ht h et r e n do f c o n t e m p o r a yi n t e g r a t i o n ,c o m b i n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t e r m ”u n i t y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t u r e w i t ht h eb a s i c c o n c e p t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o r d e r ”o fm o r d e r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p r e s e n t i n gt h e u n i f i e do r d e r c o n c e p t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 sc u l t u r eo fp r e - q i n d y n a s t y , w h i c hd e e p e n i n ga n de n r i c h i n g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a lt h e o r yw i t h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t h em e a nw h i l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u n i f i e do r d e rv i e wo ft h e 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 c u l t u r er e g i o ni np r e q i n ,a n dr e s e a r c ho f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a lp r a c t i c e ,w h i c hh a ss o m e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f o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 r e s p o n d i n gt o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n e w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o r d e ri nt h ec u r r e n ti n t e g r a t i o n p a r ti :t h eb a s i so fp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u n i f i e do r d e rc o n c e p t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c u l t u r eo fp r e q i nd y n a s t y - 一h es t u d y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a lp r a c t i c e b a s e do n t h ed e f i n a t i o n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 sc u l t u r eo fp r e q i nd y n a s t y ,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m e a n i n g w h i c hi to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sf r o mt h ef o u ra s p e c t sw i t h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c u l t u r e ,s y s t e mc u l t u r e ,i d e o l o g yc u l t u r ea n dr e l i g i o u sc u l t u r e f r o mt h i sf o u n d a t i o n , t h e nf o c u so nt h en e wi n s p e c t i o na n dg r o o m i n go ft h ep r a t i c e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s f r o mt h ed o u b l e d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a c t o r s ”a n d ”s y s t e m ”w h i c ha r et h ec o r ec o n c e p ti n m o r d e m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s p a r ti i :r e s e a r c ht h et h ep r i g i no ft h et e r m u n i f y a n d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 d i v e r s i t ye x p r e s s i o n s o nt h ec o n t e n tb a s e do nt h ed i f f e r e n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1 1 i a b s t r a c t “r u 、m o ”、d a o ”、f a p h i l o s o p h e r s ,t h e nr e f e rt o w o r l d c o n c e p ta n dd e f i n e di t a st h et h r e el e v e lu n i f yo fl a n d 、p e o p l ed e s i r ea n ds y s t e m t h e n ,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 c o n c e p to fm o d e m o r d e r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o r d e r ,e x p r e s st h ee x t e r n a l f e a t u r e s a n di n t e r n a ll o g i co ft h et w op e r i o d s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s t r e n g t h e n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s u m b l i m a t i o no f u n i f i e do r d e r o fc e n t r a lp l a i n sc u l t u r eo f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 a n d f u r t h e rt ou s e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o ft h es t r u c t u r er e a l i s ma n dm o d e r a t e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t , a b s t r a c tt h ea n a l y s i sf r a m e w o r ko fu n i f i e do r d e rc o n c e p tw h i c hi ss u p p o r tb yt h et w o c o r ec o n c e p t s p h y s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 a n d 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 f o r mt h ei n t e m m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a lp r a c t i c ee s p e c i a l l y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 p a r ti i i :c o n t e m p o r a r yv a l u ea n a l y s i s f i r s tt oa n a l y z et h ec o m m o n a l i t yo fa n c i e n t a n dm o d e m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si nt h ev i e wo f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 ,m a k i n gt h e f r a m e w o r ko ft h ep r e q i nd y n a s t yw h i c hp r o p o s e di np a r ti l ia p p l i e dt o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a li nt h ep o s t c o l dw a rt i m e s ,a n df r o ms o r t i n go u to ft h ep r a c t i c e o fm o d e m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s t r u c t u r ef r o miu n i p o l a r i t yt om u l t i p o l a r i t y , c o n f i r m e d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n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o r d e rf r o ms t r e n g t h e nt o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a r ti v :c o n c l u s i o na n di m p l i c a t i o n s t a k i n gi n t oa c c o u n tt h i si n h e r e n tt r e n do f i n t e m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s t r u c t u r ef r o mu n i p o l a r i t yt om u l t i p o l a r i t yi nt h ep o s t - c o l dw a r , w h i c hh a v ec a u s e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c o n t e m p o r a y ”u n i v e r s a l ”o r d e ra l s ow i l lb e t r a n s f e r r e ds t r e n g t h e nt o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t h a ti st os a y , t r a n s f o r mf r o mw o r l db i g c o u n t r yp l a y e dt h em a i nr o l et o 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w h i c ha r ep r o m o t e db y e u r o p e a nu n i o n ,a s e a na n do t h e rr e g i o n a lg r o u p s t h e r e f o r e ,c h i n as h o u l ds t r i v e t od o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a r e a s :b u i l d i n gt h er e l a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p h a s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o ff u t u r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w i d e l yr e c o g n i z a t i o no ft h e f u t u r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y s t e ms o c i e t y , ;t a k et h ep e a c e f u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hi no r d e rt o a c h i e v et h es u b l i m a t i o no fu n i f i e do r d e r k e yw o r d s :p r e q i n c e n t r a lp l a i n sc u l t u r eu n i f i e do r d e r i v 目录 目录 引言1 1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大一统”秩序观产生的基础对国际政治实践考 察( ; 1 1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及其对国际政治的作用7 1 2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界定8 1 3 国际体系的演进与特征1 1 2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1 5 2 1 “大一统”的概念及内涵1 5 2 1 1 先秦诸子对“大一统”的不同阐述1 5 2 1 2 “大一统”思想的渊源与发展1 6 2 1 3 本文对“大一统”的界定1 8 2 2 “大一统”秩序的界定及特征1 9 - 2 2 1 国际秩序的概念l9 2 2 2 “大一统”秩序的基本内容1 9 2 2 3 夏、商、西周时期“大一统”秩序的形成与强化2 0 2 2 4 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秩序的重构与升华2 l 2 3 “大一统”秩序观的理论框架2 2 2 3 1 “大一统”秩序观的基本内容2 2 2 3 2 “大一统”秩序的“物质结构”分析2 4 2 3 3 “大一统”秩序的“社会结构”分析j 2 4 3 当代价值分析2 6 3 1 从体系视角看古今国际政治的共通性2 6 3 2 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体系分析从单极走向多极2 8 v 目录 3 2 1 国际体系的单极结构2 9 3 2 2 国际体系的多极结构31 3 3 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秩序分析从强化走向重构3 4 3 3 1 “大一统”秩序的形成与强化3 4 3 3 2 “大一统”秩序的重构与升华3 5 4 结语与启示3 7 4 1 从单极走向多极的国际体系3 7 4 2 重构中的“大一统”秩序3 9 4 3 “大一统”秩序观与中国对策分析4 0 4 3 1 构建未来国际体系物质结构中的卡h 对优势4 0 4 3 2 建构未来国际体系社会结构中的广泛认同4 l 4 3 3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大一统”秩序的升华4 2 参考文献:4 4 致谢4 7 个人简历4 8 v i 引言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从国际层面看,伴随着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一体化趋势在不 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上都变得愈发明显。这不仅对现代意义上民族国 家的主权范畴不断提出挑战,而且成为重塑世界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秩序的持久 动力。从2 0 世纪初期的国际联盟到当前的联合国,从欧盟到“东盟1 0 + 3 ”,可 以说,在不同的时间、空问之中,国际社会却实践着同样的选择。且不说其背 后复杂多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如何,一体化趋势对构建国际秩序的普遍 意义显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从国家层面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实力和潜力已经成为 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其对未来国际秩序走向将产生何种性质的重大影响却引起 了广泛的猜测。因此,寻求历史文化传统中国际政治实践与理念的支撑就成为 中国构建新的国际新秩序主张的重要课题。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孕育期,而该时 期中原文化则是其主体所在,对秦统一后的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具有根源性的影 响。与当代一体化趋势下的国际秩序构建问题相呼应,在此提出先秦时期中原 文化下的大一统秩序观并探讨其当代价值,显然也是时代的需要。 ( 二) 研究意义 在借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将古代的国际政治实践与理念系 统化,对于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 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以区域文化为切入点梳理古代国际政治实践与思想,既 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术 语“大一统”与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基本概念“国际秩序”相结合,提出了先秦 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的“大一统秩序”观,亦是对国际政治理论中国特色的一 种深化与丰富。 同时,面对国际上对中国未来走向不确定性的担忧,通过梳理和挖掘传统 文化中国际政治元素,对于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合法性来源,无疑具有重要 引言 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古今国际政治具有相当的共通性。重新解读先秦时期 中原文化区域下的“大一统 秩序观,进而以此来考察当代国际政治实践,对 于理解和应对当前一体化趋势下国际新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三) 研究综述 对先秦时期国际政治思想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引起关注。目前,该方面研 究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一是叶自成先生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不同的外 交思想流派;二是赵汀阳先生提出“天下体系”概念并以此来分析当今国际政 治问题;三是阎学通先生挖掘了儒家主要代表人物苟子的国家间政治思想等。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对先秦国际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存在三大路径:一是从 历史视角挖掘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关系的思想。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1 ) 叶自成、庞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流派及其与西方的比较,载世 界经济与政治,2 0 0 1 年第1 2 期;( 2 ) 叶自成、王r 华: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 想流派,载国际政治科学,2 0 0 6 年第2 期;( 3 ) 叶自成:春秋战国时期 的中国外交思想,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二是从哲学视角去开发“天 下”的内涵,试图重构一个具有当代意义的天下理论。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主要 有:;( 1 ) 赵汀阳:天下体系的一个简要表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 0 0 8 年第 1 0 期;( 2 )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5 年版。三是以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为分析工具,阐释先秦诸子主要代表人物的国 家间政治思想。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1 ) 阎学通:荀子的国际政治思想 及启示,载国际政治科学,2 0 0 7 年第l 期;( 2 ) 阎学通、徐进:先秦国家 间政治思想选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 总的来看,学界同仁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也是我们后续研究 的基础。然而,较之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成熟度之高,我们既缺乏以体系视角 对国际关系实践的具体梳理,也远没有达到以流派之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宏观 建构。具体地讲,从历史视角挖掘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关系的思想更大程度上 是传统上诸子百家之说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自然延伸,而非基于对当时国际 政治实践支撑的系统分析抽象而来,故该路径的研究虽容易入手却难以突破原 有框架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创新;当代意义上“天下 理论 2 引言 的提出无疑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划时代标志,但它更大程度还只是从哲学层 面对天下内涵的阐述,要形成名副其实的国际关系领域的“天下理论 则尚需 进一步的深入,故该路径的研究虽潜力巨大但具体成果有限;至于以西方国际 关系理论为工具分析先秦主要代表人物的国家间政治思想确实有独到之处,其 意在寻求中西国际关系思想的对话平台,是规范研究和提高成果应用价值的现 实选择,但其视野不够宽阔,故该路径的研究只能作为一种有益补充。 同时,学界对于“大一统”思想的关注也由来已久。截止到2 0 0 9 年4 月2 1 日,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 h t t p :w w w e d u c n k i n e t ) 中,包含或以“大 一统 一词为题名的文章共可搜得2 9 8 篇。这些文章广泛分布于各类各级报刊 杂志,在内容上涉及文、史、哲等多个社科领域,并从“大一统”的概念、内 涵、历史演进和对祖国统一的作用等多个视角来进行论述。其中,代表性的成 果主要有:( 1 ) 黄朴民:“大一统”与秦汉历史地位再评价,光明日报,2 0 0 4 年6 月1 日;( 2 ) 陈喜波韩光辉: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 0 0 5 年8 月;( 3 ) 计秋枫:“大一统”:概念、 范围及其历史影响,光明同报,2 0 0 8 年4 月2 7 日;( 4 ) 李晓宇:“大一统” 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学海,2 0 0 8 年6 月;( 5 ) 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 想,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 9 8 9 年版;( 6 ) 丁德科: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总体来看,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大一统”,在中国所具有的影响无疑是广 泛而深远的,其成果也已经较为丰富。然而,这些研究基本上没有超越中国国 家的范畴,即主要是指传统上中华区域的大一统。事实上,在“天下”理论的 当代解读已经得到引起广泛重视的今天,对与天下观念紧密相连的大一统思想 及其当代价值,亦应有与时俱进的新认识,即是全球背景下一体化趋势的另一 种表达。目前,相关研究在权威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类专业期刊上还鲜有见 到。这里主要是基于对2 0 0 7 年第5 期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上所刊( ( 2 0 0 6 年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综述中列出的十种主要专业期刊的考察,即国际政 治研究、国际论坛、国际观察、欧洲研究、外交评论、现代国际关 系、国际问题研究、美国研究、国际政治科学和世界经济与政治 引言 等。可见,从国际政治视角来挖掘“大一统”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很大潜力。 针对上述对先秦时期国际政治和“大一统”思想研究中存在的缺憾,本文 试图借鉴从哲学视角对天下观念内涵进行当代解读的研究成果,以作为华夏文 明源头的中原区域文化为切入点,首先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梳理先秦时期的国际 政治实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关于该时期国际秩序的“大一统 观,进而抽象 出以“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为核心概念的大一统秩序观之理论框架对当 代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进行再解读,并在最后结合和平发展战略从一个侧面提 出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及对策。换言之,本文即是在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梳理先秦 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国际政治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 际秩序 概念来“新天下观”背景下的“大一统 思想进行重新解读,以力求 理论建构与历史实践、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辨证统一。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以中原区域文化为切入点,基于对儒、墨、道、法等主流观点为典型 代表的诸子百家思想及其著作,还有对其它传世文本的详细考察,以先秦时期 国际政治实践为基础来搭建理论研究的平台,进而结合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国 际秩序 概念,首先提出了以传统政治术语命名的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的 “大一统秩序”观,并从力量对比和身份认同两个维度考察了该时期“大一统” 秩序的演进和不同阶段特征。然后,在分析古今国际政治共通性的基础上j 结 合欧盟的实践,对大一统秩序观的当代价值进行解读,进而为中国在走和平发 展道路过程中理解和应对一体化趋势下的国际秩序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为对先秦历史与国际政治学的交叉研究,这一特点决定了本文必须首先 是在广泛搜集和整理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次,利用体系分析法从 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考察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国际体 系和国际秩序的演进历程;再次,运用对比分析法来解读基于古今国际政治共 通性之上的“大一统“秩序观的当代价值;最后,使用逻辑演绎法提出一体化 趋势下未来国际秩序的新构想。总之,本文是在峰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 提下,灵活采用历史文献法、体系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等不同学 科、不同层次研究方法来进行的综合研究。 4 引言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国际体系演进 的梳理、“大一统 秩序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价值解读;本文的研究难点是历 史资料的搜集,以及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大一统 秩序观的基本框架界 定和古今国际政治的共通性分析;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 中原区域文化为切入点来梳理古代国际政治实践与思想;二是将传统文化中的 政治术语“大统”与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基本概念“国际秩序 相结合,提出 了先秦时期中原文化下的“大一统“秩序观。 1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大一统”秩序观产生的基础对国际政治实践考察 1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大一统刀秩序观产生的基础 对国际政治实践考察 思想来源于认识,认识则来源于实践。对先秦中原文化区域下国际政治实 践的考察,是研究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 秩序观的基础。虽然先秦时期 国家概念与当代有一定的差别,但古今国际政治具有相当的共通性。从研究 对象来看,国际政治主要是涉及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而从研究内 容来看,则主要指围绕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基础的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 并受到诸如国际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关系要素的影响。可以说,本文对国 际政治的考察正是了遵循这样一条思路。首先,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的国际 政治思想来源于该时期的国际政治实践,是对该时期国际政治实践的抽象和总 结。而所谓国际政治实践,则主要指国际政治行为体,以及由此构成的国际体 系的形成和演进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认为,夏、商、西周时期是以共 主国为中心,包括诸侯国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在内的、稳定的、有序的、“单极 化”的国际体系,即天子在体系内位于权力的顶端,对内对外都是真j 下意义 上的“共主”;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以“得天下”为追求的、混乱的、无序的、 “多极化”国际体系,即从表象上看,当时周天子仍然保有“共主”的名分, 实质上权力几乎丧失殆尽;而主要诸侯国则以“得天下”为目的,争霸中原, 追求“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从该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秦统一 六国就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不断融合而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的历史。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当时的国际政治实践就仅仅包括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 只是考虑到对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明确并牢牢抓住国际政治实践 的主体,此办是我们本部分研究的主体所在;而阐述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与演 就互动机制而言, - 5 代国家行为体之间尽管在名义上是平等的,但更多以实力论英雄;而先秦时期中原 文化范畴下国家行为体之间名义上却有着较为严格的等级区分,如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当然,实力同样 是实现行为目标的基础。在实现目标的进程中,各行为体还要受到来自原始宗教和迷信因素的双重侵染, 如占卜盛行于商代,商王征伐之前都要进行占卜,这反映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上。就国际体系而言, 当代世界体系具有更多的分散性,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而先秦时期中原文化范畴下的国际体系则具有更 为明显的统一性。 圆本文“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与演进”部分有详证。 6 l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大一统”秩序观产生的基础对国际政治实践考察 进则是对国际政治实践的整体性宏观反映,即是从体系的独特视角对先秦时期 中原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实践做出系统性梳理,此亦可看作本部分研究的途 径所在。下面即是在阐述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及其对国际政治的 四点作用的基础上,对当时国际政治实践基于国际政治行为体和国际政治体系 两个主要方面的具体展开。 1 1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及其对国际政治的作用 我国关于文化最早记载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而西汉刘向则在说苑指武中正式使用了文化一词,即“文 化不改,然后加诛”,时指与武力相对的教化而言。中原文化显然具有鲜明的地 域特性,一般指“包括河洛文化在内的河南境内的文化”,或“指从新石器 时代开始延续至今的中原地区文明发展的总和”。而本文所指的先秦时期中 原文化则横跨其从夏到西周大约1 3 0 0 年的形成期和春秋、战国大约5 5 0 年的早 期繁荣。先秦时期的中原也是当时发生国际政治实践和孕育国际政治思想的主 要场所,故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以考古发现证明,包括青铜 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先秦时期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 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 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众所周知,中华文明的四大思想渊源之中, 道家发端于中原,儒家见用于中原,法家原生于中原。可以说,先秦时期的 中原文化就是华夏文化的童年时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 同时,结合其内涵界定还可以将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对国际政治的作用归纳 为四方面:其一,科技文化。主要指以青铜器、铁器为代表的生产工具变革以 及其它重大科技创新在物质文化层面对当时的国际政治产生的基础性和根本性 作用。其二,制度文化。主要涉及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创设与变 。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河南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4 页。 。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河南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4 页。 罾老子,河南鹿邑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长期生活与活动在河南;代表作道德经写于河南。道家思 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列子分别是河南民权人和郑州人。孔子,出生于山东,祖籍河南商丘,儒家思 想的创始人,讲学和周游列国的主要活动地域在河南;儒家代表作( (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对他言行的记 录。韩非,河南新郑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作( ( 韩非子。墨子,名翟,河南鲁山人,墨家思想 的创始人,代表作( ( 墨子。 7 l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大一统”秩序观产生的基础对国际政治实践考察 革( 如商鞅变法) 以及其它隐性因素( 如生活民俗) 在制度文化层面对国际政 治产生的规范性与传承性作用。其三,思想文化。主要是以出生或长期生活在 河南的诸多流派代表人物及其经典著作为代表的思想观念在精神文化层面对国 际政治的发展所具有的指导作用。其四,宗教文化。主要指以“天命论 为核 心的神权等当时影响较大的宗教思想及实践行为在精神文化层面对国际政治产 生的凝聚性作用。因此,以下对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国际政治实践和思想 的探讨也主要从这些方面做出阐释。 1 2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界定 从国际政治的范畴加以观察,这种行为体首先是政治实体。这里所说的政 治实体,是指在政策或政治领域中通过冲突或合作,谋求实现一定目标的个人 或群体。把这样的界定用到国际关系中,则困际关系行为体就是能够独立地参 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其中,这种政治实体可能是主 权国家,也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诸如国际政府间组织( i g o s ) 、国际非政府组 织( i n g o s ) 、种族集团、跨国公司、地方政府、政党甚至个人。按照国际关系 的传统观点,在世界舞台上居支配地位的行为者是国家,或者说国家是国际关 系中的主要行为体。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人们 日益认识到多行为体的权威与影响。新一代学者不得不承认,尽管国家作为主 要行为体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但它已不再是惟一的支配性角色。不过,就本 文所进行的研究来讲,我们认为先秦时期中原文化范畴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 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共主国、诸侯国以及少数民族政权 等国家行为体。在当时的时空下,它们已具备了领土、人口、军队等一些构成 国家的基本要素,并且拥有对内与对外事务的相对自主权,这无疑在一定程度 上从历史的视角体现出反映国家本质的主权属性。其中,夏朝作为中国最早 参阅张季良:( ( 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4 2 页 o 参阅李少军:( (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1 2 一一1 1 3 页。 圆“九五”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夏商周断代工程1 9 9 6 - - 2 0 0 0 年阶段成果报告不仅明确提出了公 元前2 0 7 0 年夏王朝建立,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行为体形成;而且制定了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 年表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 9 9 6 - - 2 0 0 0 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北京,世界图书 出版公司,2 0 0 0 年版。史学界普遍认为,夏商周时期的诸侯国和其它少数民族政权,已具有国家行为体的 l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下“大一统”秩序观产生的基础对国际政治实践考察 建立的国家实体,因此它亦构成了本文论述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区域国际政治实 践的历史起点,而下面的论述将主要从该时期历史发展的视角来对主要国家行 为体作出界定。 公元前2 0 7 0 年,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 今河南登封) 。首先,夏王室 是当时最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因为当时的夏王室不仅能够根据国家利益的 需要自主调整对内对外政策,并确立了世袭制、刑罚制度、官吏制度以及保障 这些制度实施的强大国家机器,而且由夏王室直接统治下的天子之国,是当 时的国际政治中心。其次,夏王的同姓侯伯分布于天子之国之外,是夏王控制 天下的重要支柱。据史记夏本纪载,主要有费氏、褒氏、斟寻氏、彤城氏、 杞氏、辛氏、冥氏等。还有一些是异姓侯伯,它们接受封号并承认夏王的共 主地位。具体如祝融之后的“昆吾为夏伯”中的昆吾、“葛伯”、“薛,夏 车j 下奚仲所国”的薛等等。尽管这些诸侯尚不如夏王实力强大,但都拥有相 对独立的统治区域且在距离上使夏王难以施加充分的影响,因而可以看作较为 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再次,在上述夏族之外存在的其它民族。尽管文献 中记载很少,但它们在与夏王朝的不断互动中,包括正常交流甚至战争,不仅 是夏文明扩张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考虑到上述夏王室和主要诸侯 国都分布在今河南境内,因此,夏文化不仅带有中原文化的深刻烙印,我们甚 至将该时期的中原文化等同于夏文化也并算不为过。 约公元前1 6 0 0 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率领下夏桀,建立商朝。商 基本要素,可以认为是当代国家行为体的初始形态。 o ( ( 世本据篇。 。“据尚书、左传( ( 墨子( ( 吕氏春秋等书可知,夏代的官职有:六卿、三正太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