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马大定理证明.doc_第1页
费马大定理证明.doc_第2页
费马大定理证明.doc_第3页
费马大定理证明.doc_第4页
费马大定理证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法1】 等轴双曲线方程的通解与费尔玛大定理的证明滕锡和(河南鲁山 江河中学 邮编:467337) 摘 要: 由等轴双曲线方程与费尔玛方程的内在联系,寻找到一种费尔玛方程是否有正整数解的充要条件,再由对此条件的否定,证明了费尔玛大定理,并且把费尔玛大定理与勾股定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关键词: 完全解;可导出解;连环解中图法分类号:O1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R通解本文所用数集: -自然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本文讨论不超出的范围。本文中方程及同类方程中的指数,以后不再说明。引理1 方程 (2) (1)有解的充要条件是它有解。引理2 方程(1)(2)有解的充要条件是它有既约解。这样,在以后的讨论中只需讨论解及既约解的情形,可使过程简化。引理3 方程(1)(2)有解的充要条件是方程 (2) (2)有解。证明 充分性 如果方程(2)(2)有解,设()为其解,则()-()1, 。于是方程(1)(2)有解。必要性 如果方程(1)(2)有解,设为其解,则,()-()1。于是方程(2)(2)有解()。证毕 引理4 如果方程(1)(2)有解,那么,只有两类:i)完全解;ii)可导出解。证明 第i)类属显然。第ii)类,把代入方程(1),得, 于是导出方程(1)的解。 除此以外,由其它任何形式的带无理因子的解,都不能导出解。事实上,设(中至少有一个且三个数中含有不可通约的无理因子, )为方程(1)的解,则由的定义知,它们的无理因子是不能从上式中完全提到括号外面去的,即由它不能导出方程(1)的解。证毕从引理4及其证明过程可以得到以下三条结论:(1) 若将第i)类解的三个数同乘以一个数(),得到,则此解仍是方程(1)的第i)类解;若将三个数同乘以一个数(),得到,则此解变为方程(1)的第ii)类解。(2) 若将第ii)类解的三个数同乘以一个数,得到,则此解变为方程(1)的第i)类解;若将三个数同乘以一个数(),得到,则此解仍是方程(1)的第ii)类解。(3) 方程(1)的第i)、ii)类解与非第i)、ii)类解之间是封闭的。即无论对数组的三个数同乘以一个什么正实数,它们之间都不可能互化。 定理1 方程(1)(2)的 解公式是 , 或 (。证明 当时,由得。根据引理3,这两个方程在是否存在解方面是等价的。从而得到 于是设,则。由此解得 。恢复和的比例系数后得,拆开后即得 。 又,由得。 设,则。仿上法又得到。若设, 则之间的变换关系是将两式分别代入方程(1),等式成立。因此,两式都是方程(1)的解公式。证毕定理1说明 i)方程(1)的任何一个解都可以由两式同时表出; 两式表出的任何一个数组,都是方程(1)的解。ii)如果方程(1)有(或)解,则必能用两式同时表出;如果两式同时表出(或)数组,则方程(1)有 (或)解。反之,如果两式不能同时表出(或)数组,则方程(1)没有(或)解。2 有N解的充要条件引理5 方程(1)(2)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或 能同时表出或导出数组。 证明 根据引理4的结论(3),可将两式的系数略去,因为这样,一者可使讨论简化,二者既不会使第i)、ii)类解增生,也不会使之消失,三者必要时再同乘以一个公共因子。先证。 必要性 根据定理1,如果方程(1)有解,必能用式表出或导出。根据引理4,其解只有两类:i)如果是第i)类解,即存在,当时,其解 是解,则能表出数组;ii)如果是第ii)类解,根据引理4,由这个第ii)类解必能导出第i)类解,从而能导出数组。 充要性 如果式能表出或导出数组,显然是方程(1)的解,即方程(1)有解。 对于式与式同理可证。证毕 根据引理1、2、5,不难找到思路:方程(1)有解的充要条件是两式能同时表出或导出既约数组。定理2 方程 ( (3)有解的充要条件是以下两式: 或 能同时表出既约数组。也可以是,奇,(,) 1。有且仅有这两种情形,因为自然数只有奇偶两类。此类情形与上同理,故未写出。无妨,下同。证明 必要性 如果方程(3)有既约解,根据引理1、2、5,必可由、 两式同时表出或导出。此时两式分别为 , .i) 证。根据引理4的三条结论,先让。为此必须设 ,一奇一偶,则必须再设,奇,则 ii)再证。根据引理4的三条结论,先让。为此必须设 ,二奇,则 。必须再设 ,二奇,则 。 同时易证 、中的底数分别两两互素。到此, 、两式仍必能表出方程(3)的既约解。于是 、必能同时表出既约数组。 充分性 如果、都能表出既约数组,同时易验知,、能使方程(3)成立,那么,此时这两个既约数组就是方程(3)的既约解。即方程(3)有解。证毕 推论1 方程(有解的充要条件是一下两式: (,一奇一偶,)或 (,二奇,)能同时表出既约数组。 不难看出,、两式内容详细,、两式简明扼要。它们各有所长,作用相同。定理 方程( (4)有解的充要条件是一下两式; ,或 (,二奇,能同时表出既约数组。 证明 必要性 如果方程(4)有既约解,根据引理1、2、5,必可由、两式同时表出或导出。此时两式分别为 , 。将、的证明同时进行,以便比较。下面分四种情形讨论:i)根据引理4 的三条结论,若,则必须设 ,一奇一偶,则 。必须再设,奇,则 ;若,则必须设 ,二奇,则必须再设,二奇,则 。 ii)根据引理4的三条结论,若,为了让,必须有。为此必须设,则 若,为了让,必须有,为此必须设,二奇, 则 但是,在情形ii)下,方程(4)若有既约解,必须被、两式同时表出。于是得到 比较后发现,式中左边的底数不是完全平方数,而右边的底数是完全平方数;式的情形恰好相反。为此必须再设,则; 必须再设,二奇,则 。 这样,情形ii)就归结到情形i)中去了。同时易证中的底数分别两两互素。至于情形iii)和情形iv),显然被情形ii)所包含。到此,两式仍必能表出方程(4)的既约解。于是,必能表出既约数组。 充要性 如果都能表出既约数组,同时易验知分别能使方程(4)成立,那么,此时这两个既约数组就是方程(4)的既约解,即方程(4)有解。证毕推论2 方程(4)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以下两式: (,一奇一偶,) (,二奇,) 能同时表出既约数组。 将推论1、2归纳到一起就是 推论3 方程(1)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以下两式: (,一奇一偶,) (,二奇,) 能同时表出既约数组.顺便指出,当时,由二式便可得到: 推论4 方程 (5)的既约解公式是以下二式: (,一奇一偶,)或 (,二奇,)3 连环解定理3 方程 (6)没有。推论5 方程没有解。 推论6 方程没有解。推论7 设,那么。定义1 如果都是方程(1)(2)的解,那么就把它们称做方程(1)的一对连环解。引理6 设,一奇一偶,;,一奇一偶,那么,方程组 没有解。证明 假设方程组有解,则由式变形后设 代入式,得 当时,式左正右负相矛盾;当时,将式两边开平方,得 根据推论7,。那么,式左边是有理数,右边是无理数,相矛盾。故原方程组没有解。证毕定理4 方程(1)(2)没有连环解。证明 假设方程(1)有连环解,则可设是它的一对连环解。根据推论3中的式,它们必可表示为(,一奇一偶,)(,一奇一偶,) = 对比、两式得方程组根据引理6,上方程组没有解。此与的定义相矛盾。故方程(1)没有连环解。证毕推论8 设,那么,中至少有一个。证明 假设不是这样,那么,可设,。 , 。于是恰好构成方程(1)的一对连环解。此与定理4中方程(1)没有连环解相矛盾。故原结论成立。证毕4 费尔玛方程没有N解引理7 设,那么, 。定理5 方程(4)(没有解。证明 假设不是这样,那就是说,方程(4)有解。根据定理中的式,必有 (,二奇,)再根据引理7,必有+,-, 。此与由推论8中得到的与中至少有一个相矛盾。 因此,方程(4)没有解。证毕 推论9 方程没有解。 现将有关内容概括一下:1) 推论6 方程没有解。2) 定理4 方程没有解。3) 推论9 方程没有解。由此得到: 定理6 费尔玛方程 没有解。 这就是说,当自然数时,任何一个自然数的次幂都不能分成两个自然数的次幂之和。参考文献1 闵嗣鹤 严士健 初等数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2 梁宗臣 世界数学简史【法2】五个相似直角三角形与费尔玛大定理的证明(摘要)1 通解 引理1 设、的一个锐角分别为、,其度数都为,如图,那么,它们的三边之长可以分别表示为以下五个三角数组: ;。证明 首先,对于,设, ,则,即, ,。 其次,易知, ;当时,;当或时,。因此,这五个直角三角形在上述变换条件下都相似(或全等),且它们的三边之长可以分别用三角数组表示。定理1 方程 (2) (1)的解公式是以下四式: , , , 。 证明 由引理1,都是方程 (2)的解,即。所以对任意的,都有。从而 是方程(2)的任意解。故。令就是方程(1)(2)的解公式。证毕2 有N解的充要条件引理2 方程(1)(2)有解的充要条件是它有解引理3 方程(1)(2)有解的充要条件是它有既约解引理4 如果方程(1)(2)有解,那么只有两类:i)完全解; ii)可导出解(证明及三条结论同法1,略)引理5 (同法1,略) (下接法1的第4页第5行引理5)Equilateral Hyperbolas General Solution And Fermats Last Theorems Demonstration Teng Xihe(Jianghe Middle School, Lushan County,Henan P.C:467337)Abstract: Ba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lateral Hyperbola and Fermats Equation to make sure if there is some necessary request for positive integral solution in solving Fermats Equation . Then according to the negative conclusion, Fermats Last Theore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