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庄子天下篇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庄子天下篇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庄子天下篇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庄子天下篇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庄子天下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庄子天下篇是现存最早的一篇论述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性文章,对研究整个先 秦学术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传世文献资料,结合出土新 文献,对庄子天下篇内容进行再探讨,并提出一些初步意见。 本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分两个方面。首先是梳理20世纪以来前辈学者对于天下篇 的作者问题、写作年代问题、重要术语问题等方面所作的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天 下篇研究中的缺失点,并阐述选题的意义。 第二部分是在总结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庄子天 下篇中重要语句进行疏证。 第三部分为天下篇的内容研究。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学术史角度 对篇中重要术语“道术无乎不在”重新作出阐释: “古之道术”实指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 是后来史官之学与百家之学的源头所在,故称其为“无乎不在” 。二是分析天下篇中 评判诸子的标准“内圣外王” ,阐明天下篇中作者的诸子观。三是对天下篇 所见惠施之学进行了探讨。四是理清天下篇中所描述的先秦学术发展脉络,即由“道 术无乎不在”的神巫之学,到“旧法、世传之史”的史官之学,中经“邹鲁之士、搢绅先 生” ,再到百家之学的学术下移过程。并结合相关考古发现论述天下篇对研究先秦学 术发展史的重要意义。 最后为结语部分,介绍本文的结论。 关键词: 庄子天下篇 ;庄子;学术史 ii abstract zhuangzi tianxia is the earlist conclusive article concerned about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pre-qin period.i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tudying early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this paper interviews the relative research and excavated texts,then fully discusses he article of zhuangzi tianxia. this thesis comprises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 the author briefly interviews other experts works on tianxia,including the researches on the author and some terms.accordingly,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is illustrated.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some crucial sentences of zhuangzi tianxiapian,based on other scholars researches and the authors idea.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about tianxia in details.firstly it re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daoshuwuhubuzai from intellectual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secondl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eishengwaiwang, the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uthor of tianxia towards philosophers in pre-qin period.thirdly,it discusses about the school of huishi.fourthly,the skeleton of the pre-qi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described in tianxia is skimmed,meanwhile combined with relative excavated tes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is pointed out . the chapter four summarise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key words:zhuangzi tianxia zhuangzi intellectual history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 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 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 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 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第一章 绪 论 庄子天下篇是现存最早的一篇论述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性文章,对研 究整个先秦学术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顾实先生所说: “不读天下篇,无以明庄 子著书之本旨,亦无以明周末人之学术之概要也。 ”1 学者对天下篇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自晋郭象注庄子至清 末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学者对天下篇的阐释多零星散于各家所释庄子 书中,而没有对天下篇作专门的单篇校释。第二时期从 20 世纪初叶,即清末 民国初年,至建国前。此为研究庄子天下篇的第一个高峰期,成果显著。 第三时期从建国后至今。这一时期,学者发表了许多论文,对天下篇展开研 究,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天下篇研究的第二个高峰期。 自晋郭象作庄子注以来,前辈学者对庄子一书研究颇多。如宋林希 逸庄子口义 、宋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明焦竑庄子翼 、 庄子阙误 等等。但是他们大多是对庄子整部书进行总体性地把握,而系统专门地研究 天下篇的论著却很少;且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内七篇乃庄子自著,对外杂 篇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 天下篇的重要性在此时并未显现出来。 20 世纪以来研究天下篇的论著有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 、梁启超庄子 天下篇释义 、方光庄子天下篇释 、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 、马叙伦庄子 天下篇述义 、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 、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等等,研 究成果颇受学术界瞩目。同时,以论文形式来探讨天下篇内容的也是数不胜 数,但总体说来,对于天下篇的研究,以第二时期的成就为最高。 本章主要是对天下篇研究的第二、三时期的成果进行梳理。20 世纪以来, 人们对于庄子天下篇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庄子天下篇的写作年代及作者问题 天下篇争论最多的就是它的作者与写作年代问题,这也成为治天下篇 1 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七年八月版.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者绕不过去的门槛儿,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 天下篇的作者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 庄子自著,郭象、陆德明、王夫之、胡文英、王闿运等此持观点。另一种观点则 是对庄子自著持否定说,以朱熹、林云铭、吴世尚、陈寿昌、郎擎霄等人为代表。 而持否定论者主要有两点质疑:一是对儒家的评价问题。如叶国庆所言“其在于 诗书礼乐者云云,明言儒家于道所得独厚;其散于天下云云,明言诸家只得道之 一端;乃儒者的口气。 ”1二是关于惠施之学。 “怀疑论最大之理由,因篇中有桓 团公孙龙辩者之徒一语,谓庄周与公孙龙年代不应相及。 ” 2其争议迄今尚无定 论。 20 世纪以来, 天下篇的写作时代与作者问题仍旧是庄子研究的热点。 综合观之,关于写作时代,有战国中期、战国晚期、秦汉乃至魏晋时期三种观点; 关于其作者归属,有庄子自作和非庄子自作的争论,而在持非庄子自作观点的人 中,又有其作者究竟是属于道家还是属于儒家的分歧。 第一种观点,赞同庄子自著,认为写作年代应在战国中期,以梁启超、马叙 伦、张默生为代表。 梁启超认为“ 天下篇即庄子全书之自序” , “此篇文体朴茂,与外篇中 浅薄圆滑之各篇不同,故应认为庄子书中最可信之篇。 ”并依据庄子及各 史书记载,对公孙龙的年代进行考据,证明庄子与公孙龙存在交叉点,从而庄子 “上与惠施为友,而下及见公孙龙之辩,实在不足为怪”3。 马叙伦在 庄子天下篇述义序言之一中指出: “至于天下篇 ,我认为 是作一个时代的学术的结论,可能也是庄子写的。 ”虽然他用的是“可能”一词, 但其后又说: “如果说不是庄子写的,很难找出另外一个人有这样精通一个时代的 学术,更有这样的大手笔。 ”因此只有作为庄子自序,才能算得上是“天衣无缝” 4。 罗根泽肯定了天下篇为庄子自著,并对此论点展开了最为全面的论述。 他在庄子外杂篇探源中提出了五点证据来证明之:一、先秦各家中除庄子外, 1 叶国庆.庄子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八月版.31. 2 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a.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 77m.北京:中华书局,1989.1. 3 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a.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 77m.北京:中华书局,1989.1. 4 马叙伦.庄子天下篇述义序m.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没有注意到哲学产生的原因。而天下篇开篇即言“道术无乎不在” ,因此认定 天下篇的同于庄周思想,决非偶然;二、庄子哲学归结于“一” , 天下篇 也说“皆原于一” ,正是庄子的根本意思;三、认为古今论述庄子学说的,惟天 下篇独得要领,疑心这样的恰如其分,乃是庄子的自白;四、由于天下篇 中没有论及孟子、荀子以及阴阳家的邹衍之属,法家的商韩之属,因此认定它的 时代不应很晚,而恰当在庄子的时代;五,关于惠施、公孙龙能否相及,罗赞成 梁启超的考辩,同时举淮南子的要略篇来证明庄子自己评论自己也是正 常的。1 张默生从文体及庄周思想方面着眼,也认为天下篇乃庄周自序之作。他 先通过对天下篇组织结构的分析,发现其与内篇诸篇体裁相同,此证据一也; 对于庄周评论自家学派,他的看法是: “若说庄周自己不能批评自己,这话论正 名主义的儒家则可,论诡滑稽的庄周则不可。必谓庄周不能自称其名,然 则逍遥游 、 齐物论 、 德充符诸篇,均有庄子 庄周等文,亦不是庄 周所作的吗?”此证据二也;关于惠施一段,则认为“似当另为一篇,盖北齐 书杜弼传 ,言弼曾注庄子惠施篇” ,此证据三也。 2因此他认定庄子天 下篇为庄子自作,是全书的后序。 归纳起来,他们认为天下篇是庄子所作的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古人 著书,叙录都在全书之后,如淮南子要略 、 史记太史公自序 、 汉书叙 传等, 天下篇也是如此;其次,此篇笔力雄劲,微言深至,恰如其分,远非 外、杂篇所能及,除却庄子,难得再找出有如此精通一个时代学术之人;第三, 庄周自己评论自己也实属正常,若是他人评论,则不会有如此精当之语。 第二种观点,认为非庄子自著,应为战国晚期庄子后学所作。胡适说: “ 天 下篇是一篇绝妙的后序,却决不是庄子自作的” 。他据吕氏春秋及战国策 推断, “公孙龙大概生于西历前 325 年和 315 年之间,那时惠施已老了。公孙龙死 时,当在前 250 左右” , “公孙龙决不能和惠施辩论,又不在庄子之前, 庄子书 1 罗根泽.庄子外杂篇探源a.罗根泽.罗根泽说诸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60263. 2 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8.729.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中所记公孙龙的话都是后人乱造的。 ” 1王青论天下篇为庄子各派理论之总结 一文也从公孙龙与庄子在世的时间作对比,认为“庄子自作天下篇的可能性 可谓微乎其微。 ”2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指出“ 庄子天下篇是战国末年一个道家 的人所写的先秦哲学发展史” ,时间是“战国末年” ,作者是信奉道家的无名氏。3 刘笑敢论证天下篇当在至乐篇前,根据是“ 至乐篇首是天下有 至乐无有哉 ,本应取天下为题,但为什么不取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天 下篇已经取首二字天下为题” 4 。由于至乐篇作于先秦,他由此推断 天下篇的写作年代也应作于先秦。 张涅在 庄子天下学术史意义札记一文中认为: “ 天下篇的著作年 代宜定于公元前 300前 233 年之间” ,同时还认为天下篇著作时代的上限可 能还会提前些。5 第三种观点,也认为天下篇非庄子自著,而且写作年代还要晚至秦汉乃 至魏晋时期。 张恒寿先生认为天下篇的作者,当属“受老思想影响很深的儒家系统的 作品” ,而“ 天下篇的写作,当在司马谈以前、荀子以后,最早可与吕氏春 秋相接。约当秦汉之际的作品。 ”6 谭戒甫现存庄子天下篇研究一文,首倡西汉初期说,他认为天下篇 作于西汉初期, “惠施一段当作为惠施篇,其余为淮南王庄子要略之改名。 ” 7 李叔华 庄子天下篇的主旨和成文年代新探从思想史方面对天下篇 的作者进行考察,认为天下篇绝非庄子自著,且写作年代较晚。他提出三个 证据:第一, 天下篇的作者以儒家学术理论为纲,把儒家核心学说凝炼成内圣 1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a.季羡林.胡适全集(第 5 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408. 2 王青.论天下篇为庄子各派理论之总结j.南京大学学报,1993,1:17.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64. 4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9. 5 张涅.庄子天下学术史意义札记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0(9) ,17(3) :1722. 6 张恒寿.庄子新探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310313. 7 见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北京:中华书局,2005.1.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外王之道,而先秦时代没有提纲挈领标举为内圣外王之道的;第二, 天下篇将 学术划分为道术和方术两大层次,这是在先秦不可能出现的;第三,它与先秦著 作有明显不同的地方,超乎经济、政治、道德诸标准,而从哲学高度,根据体道 的深浅来区分人的等级,这是先秦诸子所不可企及的。同时他又从学派史、语文 史方面进行论证,最后,他明确地提出, 庄子天下篇的“具体写作时代在西 汉文、景之际” 。1 孙道升则持魏晋说,他认为“ 天下篇的作者,就是作庄子注的郭象, 天下篇乃是郭象为他自己删定的庄子所作的后叙。 ”2 对于 天下篇 的作者问题, 还有一种比较折中的观点, 如陈柱这样说过:“ 庄 子书末有天下篇 ,或以为庄子自作,或以为不然,今莫能定其是非。然若非 庄子之博学,或深知庄子者,不能道也。 ”3 以上观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至今仍争论不休。我们认为陈柱的这种折中 观点更加可取,也更易证明。从天下篇内容看, “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将” 字, “至今不决”之“今”字,可以证明,本篇写作年代不会晚于战国末期;而从 篇中对关尹、老聃学派及庄周学派的学说极其推崇的态度看来, 天下篇的作者 即使不是庄周本人,也当为庄子后学所作,且此人必能极准确地把握庄周思想。至 于对儒家的评论问题,我们下文另有讨论,暂不赘述。因此,本文认为天下篇 的写作年代在战国末期之前,笔者虽不能确认是否为庄周自著,但肯定与庄子之 学有必然的联系。 实际上, 天下篇究竟是否为庄子所作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看重的是 作为一个整体的庄子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而不是只研究庄子其人。 天下篇 不管是庄子自著亦或庄子后学所著, “并不妨碍庄子全书思想基调或体系上的 一致性。 ”4我们所关注的是天下篇已经成为庄子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1 李叔华.庄子天下篇的主旨和成文年代新探j.哲学研究,1995(5) :7281. 2 见张涅.庄子天下学术史意义札记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0(9) ,17(3) :1722. 3 陈柱.诸子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十月版.75. 4 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4.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二、天下篇中重要术语研究 (一) “道术” 现代研究天下篇的学者颇多,对“道术”的理解是不一致的。总的来说, 学术界对“道术”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哲学层面论“道术” ,认为“道术”等同于“道” 。 崔大华认为,在天下篇中, “道”指的是世界万物与精神的统一和最后根 源,以及一个人能够通过某种认识和修养途径对宇宙根源之本有所认识而达到的 “无自而不可”的逍遥精神境界。1 陈鼓应认为: “所谓道术,就是对于宇宙人生作全面性、整体性、本源性的把 握的学问。 内圣外王为理想的人格状态” 。2 曹础基将“道术无乎不在”与庄子知北游篇“庄子答东郭子问”相对 照,从而指出“道无处不在,广大无边” 3,这也是从哲学层面论述的。 钱基博的论述更为详细,他从齐物论的“道无封”到知北游 “庄子答 东郭子问”的“道无不在” ,来论证“道术无乎不在” ,并与印度佛法相参。其根本 也是从哲学层面 “道” 的角度来论述 “道术” 的, 认为 “道术” 等同于 “道” 。 4但是他释“道 术”为“行道之谓术 ” ,好像又认为“道术”不等于“道” ,因此似有矛盾 之处。 第二种观点则是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解释“道术” ,认为“道术”指“学术” 。 顾实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着眼,论证了“方术”与“道术”在时间上具有前后 相接的关系。认为“道术”是已逝去的五帝三代的治术,而“方术”则是当世所 行的法术5。张默生也持此观点。6 高亨的论述比较详细,他认为“道术”在本篇中指的就是“学术” 。他指出: “下文曰: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 是旧法古史之中有道 1 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9.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852. 3 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335. 4 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版.11. 5 见王青.说“道术将为天下裂”j.管子学刊,2007(2) :82. 6 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8.729.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术也。曰: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是诗书礼乐之 中有道术也。曰: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是 百家之学之中有道术也。其述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 关尹、老聃、庄周各家之术,并曰: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是各家之术之中有 道术也。 道术无乎不在为全篇之关键。 ”1 对于这两种观点,后者更贴近天下篇本义,但遗憾的是,顾实、高亨等 先生并未明确解释出“道术”的真正含意。业师江林昌教授在中国上古文明考 论中指出“ 天下篇所说的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即宇宙生成问题,而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即氏族起源问题。而宇宙生成、氏族起源其实包括 了自然与社会的一切,故曰道术无乎不在 。 ”他认为“道术无乎不在”是指五 帝时代的神巫学术。2我们结合天下篇上下文来看,此说更为合理。 (二)“内圣外王” 庄子天下篇在总论部分云: “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郁而不明,暗而 不发道术将为天下裂。 ”由此可见,作者是以“内圣外王”之道来扬榷诸子的。 “内圣外王”的思想就是天下篇的主旨所在,这在学术界并无异议。但是, 学者对“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解则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内圣外王之道”的提出是儒道结合的产物。 谢皓祥在庄子导读中指出:内圣,言其德具有体道之圣质;外王,言其 术可为治世之王业;故内圣外王,实合儒、道为一体。3 曹础基给“内圣外王”作注云: “内圣,从本身说具有圣人的品格。外王,对 外说可以为王。 ” 4虽未明确说明是儒还是道,但其注释可以看出,它与儒家的“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是有相通之处的。 程潮在儒家“内圣外王”的源流及内涵新探一文中指出“内圣外王之道 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同时“也道出了天下篇作者对儒家学说的 1 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a.高亨著作集林文史述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72. 2 江林昌.中国上古文明考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73. 3 谢祥皓.庄子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8.330. 4 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494.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好感。 ”1 另一种观点认为儒道两家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侧重点不风,道家所倡 “内圣外王”偏重于自然,而儒家更偏重于社会。 钱基博认为“ 圣之为言通也,所以适己性也;故曰内 。 王之为 言往也,所以与物化也;故曰外 。 内圣外王 ,盖庄生造设此语以阐道 之量,而持以为扬榷诸家之衡准者” 。2 郭齐勇、吴根友在诸子学志中也赞成钱说,二人认为“内圣”是内在精 神的得其所哉或超脱解放, “外王”是宽容对待众人众物众论,与外物同体融合。3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内圣外王之道是古之治道术者皆有的,并不私为某一家。 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中认为该篇作者提倡“古之道术”即内圣外王, 文中罗列的五派都偏于一隅,或仅有内圣,或执于外王之事。由此,他还对于儒 家为何不在该篇出现且与各家并列也隐然作答:儒家因提倡内圣外王,当不与偏 于一隅的各派并列。此说一出,颇受学界瞩目。4 梁启超认为“内圣外王之道”是“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的, “中国学术, 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所谓古人之全者即在此也。 ”5 马叙伦在庄子天下篇述义中认为, “内圣外王”是“一”之“相” “用” 之异、内圣为相,外王为用,此见解可与梁启超解释相资为用。6 汤一介也把“内圣外王之道”释为“天下之治道术者所共同追求的” , 认为 古代之治道术者皆以内圣外王之道为准。但是“因百家纷争,道术不行,天 下大乱,而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这是很不幸的事。 ”同时他推断这种“内圣 外王”的思想“大概也不是始于战国中晚期之天下篇 。 ”7 1 程潮.儒家“内圣外王”的源流及内涵新探j.嘉应大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59. 2 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版.21. 3 郭齐勇,吴根友.诸子学志(第六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11. 4 见包兆会.二十世纪庄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文学理论研究,2003,2:3039. 5 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a.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 77m.北京:中华书局,1989.5. 6 马叙伦.庄子天下篇述义序言二m.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 7 汤一介.内圣外王之道a.汤一介.在非有非无之间m.台湾:台湾正中书局,1995.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三) “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民” “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民”是指体道者的层次性,在这 些层次中,学术界对他们的划分不甚相同。 梁启超把“天人、神人、至人、圣人”释为“有契于道之本体者” ,而“君子” 则是“能有协于道之作用者” 。篇中“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 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六句,言“道之条理,演而为法,播而为名, 析而为数,皆官守之事也。 ”1可见,他是把“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看作是 第一层次, “君子”为第二层次,以下则为第三层次。 高亨认为篇中把“天人、神人、至人”列为第一等人而异其名, “圣人”为第 二等人, “君子”为第三等人,法名参稽之辈为第四等人。2他认为这一段话也是 品次诸家,而列道为最高。 而马叙伦则从“内圣外王”的角度来评论此段话,他认为“不离于宗” 、 “不 离于精” 、 “不离于真”是内圣的体现。而“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 于变化” ; “以法为分,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 ; “以法为分, 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 ; “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 寡为意,皆有以养”则是外王的体现。这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事功。3 谢皓祥从“体道”的角度入手,认为“天人、神人、至人” ,当为第一个层次, 他们都是“道”的化身。 “圣人”为第二个层次,他们具有“天人、神人、至人” 的神圣性质,又能直接导引现实社会的发展。第三个层次是“君子” ,则明显表现 了孔门儒家的思想倾向。第四个层次是“百官” ,尽为“名法之士” 。第五个层次 是“民” ,即普通的老百姓。同时他认为“这个层次顺序的排列,明显地表现了作 者之思想观点的驳杂性质。 ”4 张默生则把“天人、神人、至人”看作是庄子的自况。 “圣人” ,指关尹、老 聃,彭蒙、田骈、慎到诸人。 “君子” ,乃暗指儒墨各家。 “以法为分百官以此 相齿”句,指名法诸家。故在分论中,作者先论“以自苦为极”的墨翟,禽滑厘; 1 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a.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 77m.北京:中华书局,1989.5. 2 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a.高亨著作集林文史述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72. 3 马叙伦.庄子天下篇述义m.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4. 4 谢祥皓.庄子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8.331.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次论“情欲寡浅”的宋钘,尹文;次论“块不失道”的彭蒙、田骈、慎到;次论 以“道有精粗体用”的关尹、老聃;最后则论述“无乎不在”与道同体的庄周。 自墨翟,禽滑厘以至庄周,依次渐近于道,至庄周始得妙道之全。1 钱基博的论述最为丰富,他认为, “不离于宗民之理也”一段为“庄子品 次天下方术” ,在庄子的眼中,天下之治方术者,道者为上,儒次之,百家之学又 次之,而农家者流为下。2 我们认为, “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民” 依旧是“古之道 术”的体现。而由于体道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故存在了这些层次。但这些层次性 还是属于“古之道术”的范畴,是对古代的体道之人的判定。后来的诸子百家对 这些层次的偏重度不同,从而各自学说的重点也不相同。比如儒家侧重于君子的 体悟,而墨家则侧重于对民的体悟。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后来诸子百家的前身 或源头,但不能依此认定这是评论诸子百家。 (四) 墨经 天下篇在品评墨家之学时这样说道: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 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 。 墨经究竟是指何书? 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种认为是墨子卷一亲士 修身 所染 法仪 七患 辞过 三 辩七篇称经 ,以钱基博为代表。 一种认为墨子经上 经下两篇称经,而经说上 经说下 大取 小 取四篇附之,梁启超的墨经校释 、马叙伦的庄子天下篇述义以及高亨的 庄子天下篇笺证等都持此说,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最具影响力。 第三种观点认为墨经即墨子全书,以张默生为代表。 我们认为,第二说更为妥当。以高亨的解释: 墨子经上 、 经下 、 经说 上 、 经说下四篇,自题曰经,曰经说,则此处所谓墨经 ,即墨子题篇 曰经者,明矣,其证一也。本篇下文云: “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 相应” 。考坚白同异之辩,觭偶不仵之辞,皆在经及经说及大、小取 1 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8.729. 2 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版.1112.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中,则此处所谓墨经即经上 、 经下明矣。其证二也。1 三、惠施之学 学术界对惠施之学的关注焦点主要有两点: 一是天下篇对惠施之学的评价问题。这一问题我们在下文另有探讨,此 不赘述。 二是对惠施“历物十意”的解释。如惠施“历物”名学思想的自然哲学基 础2、 惠施逻辑思想评析3等等,对惠施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我们也要知道, 研究惠施的“历物十意”以及其他辩者的论题, “需要相当名理及数学的基础,而 天下篇写作年代如此久远,里面词意不免有双关之处,现在的研究很容易把 我们今天的思想加进去,而和原意相背了。 ”4因此,对惠施的研究,我们需要一 个极无偏无私的学术态度;对于其名辩哲学,则要有深厚的名理基础,这样才能 不背当时的原意,还原一个真实的惠施。 综观上述,20 世纪以来,学者对于庄子天下篇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三个 方面:一是天下篇的作者与写作时代问题,这仍旧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二是篇中重要术语问题。由于对它们的解释不同,导致对整篇内容的理解也不尽 相同。三是关于惠施之学,这是目前学术界研究天下篇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庄子天下篇的研究仍存 在着较多的分歧,因此对天下篇进行不断深入地研究成为必要。 从天下篇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天下篇的作者及写作年代问题的论 著较多,对天下篇内容进行疏证、阐释的也不少见;但是对天下篇作具 体、系统地研究还比较缺乏。前人对篇中批判先秦诸子学派的讨论比较多,而对 被批判的这些学派之间的联系探讨的较少。 庄子天下篇是最早论述先秦学术 1 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a.高亨著作集林文史述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乔旭,翟锦程.惠施“历物”名学思想的自然哲学基础j.郑州大学学报,2006,39(3) :3032. 3 刘良琼.惠施逻辑思想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28(1) :2428. 4 劳干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251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发展历程的总结性文章,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本文正是在总结前人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新的考古发现,从天下篇所见“道术无乎不在”的真 正含义、各学派之间的关系、惠施之学以及天下篇的学术史意义等方面,进 行全面阐述,并提出一些初步意见。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第二章 庄子天下篇疏证 前辈学者对庄子天下篇的注解很多,成果显著,故在此不对全文逐字 句地进行解释,只对其中重要段落以及争议较多的语句进行分析。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方术”与“道术”对言,为“道术”之一隅,盖指百家之学。不可加,意 谓至美至善。 治方术者,皆以其所治之“方术”为“道术”之顶峰,无可复加。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 “无乎不在。 ”曰: “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 “道术” ,指学术。古之道术,在本篇中指五帝时代的神巫学术。 “一” ,指道。 神圣与明王之所由生成,皆本原于道。 江林昌师认为此处所述 “神无乎不在” 之学术, 正是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 “神 何由降,明何由出”即宇宙生成问题,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即氏族起源问题。 而宇宙生成、氏族起源其实包括了自然与社会的一切,故曰“道术无乎不在” 。 “道 术无乎不在”为全篇之关键。 ( 中国上古文明考论 )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宗、道之宗本。精,道之精髓。真,道之真谛。天人、神人、至人,皆指体 道者言。 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事,指民事,指平民的工作及劳动。蕃,蕃衍,繁殖。息,生息。畜,同“蓄” , 蓄积。藏,藏储。蕃息畜藏指平民的生产与收藏。梁启超认为“老弱孤寡为意, 皆有以养”句不通,疑“为意”二字当在“养”字下。即“蕃息畜藏,老弱孤寡 皆有以养为意” 。蕃息就子姓言。畜藏就财贿言。子孙蕃衍,生计饶裕,穷苦者皆 有所养,以此为意向,此民之恒性也。 ” ( 庄子天下篇释义 )按此说。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 备,完备。配,合。醇,依章太炎庄子解故说,借为准。醇天地,以天 地为准,即效法自然。 “备”字上承前文“不离于宗,谓之天人,民之理也” 等句,下括“配神明,醇天地其运无乎不在” ,证明“古之道术” “无乎不在” 。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 、 书 、 礼 、 乐 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 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 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 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这一节,学术界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的极大肯定,因而否定天 下篇是庄子所著,如叶国庆 1。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笼统而言,并没有对儒家展开 重点的论述,因而肯定天下篇是庄子本人写的,如罗根泽。他在 庄子外 杂篇探源 中说: “我以为孟荀两大师, 似乎应当特别论述, 不应当泯没在死读 死 书六艺的搢绅先生之内。我们退一步言,孟荀的可以附在这里,而阴阳家的邹 衍之属、法家的商韩之属,也不应当一字不提。 ”意谓此篇没有专门批评孔子,对 孟、荀更是未曾有半字提及,感觉庄子是有意拒绝对孔子思想作一客观的学术批 评,而孟子、荀子则因与庄子同时或更晚所以也未被谈及。也有学者认为天下 篇没有再设节论述儒家恰恰表现了庄子对儒家的尊重,如褚伯秀就说庄子不将 孔子列于百家之学来批评,是不把孔子当一曲之士看待,由此看出庄子实最尊孔 子,而把庄子学说与孔子所存在的巨大差异解释为“庄子之时,去圣已远,道德 仁义,裂于杨、墨;无为清净,坠于田、彭,于是宋钘、尹文之徒,闻风而肆。 庄子思欲复仲尼之道,而非仲尼之时,遂高言至道以矫天下之卑,无为复朴以绝 天下之华,清虚寂寞以拯天下之浊。 ” (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上述说法皆各持一 家之言。梁启超认为这一节是在论儒家,并且认为这一节给予儒家极高的评价。 他说: “此论儒家也。道之本体,非言辞书册所能传,其所衍之条理即明而在数 度者 ,则史官记焉而邹鲁之士传之。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之六艺 实为其宝典。 ” ( 庄子天下篇释义 )也就是说在儒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身上, 在儒家经典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六书中体现了了古代“道术”的 1 叶国庆.庄子研究m .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八月版.31.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某些精神。梁说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一节并非独论儒家,而是体现了古代学术的 传承以及“邹鲁之士、搢绅先生”这些早期儒者对古之道术的贡献。 数度,指前述本数末度。旧法、世传之史,指古老的神谕法令、世系传说之 类的史书, 齐物论曰: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春秋,此处指历 史言,非孔子所修之春秋 ;经世,世纪编年。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 ,即此处的 “旧法、世传之史” 。即指夏、商、西周的史官之学。搢绅,亦作搢绅、荐绅。搢, 插;绅,束腰的大带。搢绅即插笏于绅。古代做官的人,垂绅插笏,所以称士大 夫为搢绅。搢绅之学是学在官府向私学的过渡。江林昌师指出,此处“百家之学” 即道术为天下裂之后的学术,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之学。 ( 中国上古文明 考论 ) “ 诗以道志”六句,马叙伦疑为古之注文,后传写误入正文。 ( 庄子天下 篇述义 )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引徐复观语: “就这一段文字本身看,原 文不应当有诗以道志等六句。兹试将此段落略加分析如下: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 ” “其在于诗 、 书 、 礼 、 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 (下 文诗以道志六句)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 “上面一段文字结构, 系分三项加以陈述; 每一项皆以 其 字开首, 以 之 字收尾。若第二项加上 诗以道志六句夹在一、三项之中,于上下文体实为 不类。删去六句,此段文字之结构,始统一而完整。由此,可断言此六句系后人 在正文旁所加之附注,后来始错为正文。 ”这一分析非常精当。依此说。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 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 一曲之士也。 俞越曰: “察当读为际,一际犹一边也。得其一际即得其一边,正不知全体之 谓。察、祭并从祭声,古音相同,故得通用耳。 ” ( 诸子平议 )从俞说。该,备。 一曲,一隅。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判、析、察,皆是分裂之义。察,犹际,梁启超认为 “察”字亦作“际”解, 与判字析字并举,皆言割裂天地之美万物之理古人之全,而仅得其一体。 ( 庄子 天下篇释义 ) 称,配。言百家之学不能体察古之道术之全貌而只得其一隅。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方” ,即“天下之治方术者”之“方术” 。 内圣,内在精神的得其所哉或超脱解放。外王,宽容对待众人众物众议、与 外物同体融合。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解: “ 圣之为言通也,所以 适己性也;故曰内 。 王之为言往也,所以与物化也;故曰外 。 内 圣外王 ,盖庄生造设此语以阐道之量,而持以为扬榷诸家之衡准者。 ”按此 说。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 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以上为总论。开篇即言道术“无乎不在” ,无所不备,而后世学者只取一偏, “各自为方” ,便自以为无可复加。虽“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但道术作为一个 整体则被割裂了,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由道术之通变为方术之曲, “百家往 而不反” 。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 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 梁启超云:墨家专讲现世主义,故曰不侈于后世。常爱惜物力,故曰不靡于 万物。排斥繁文缛节,故曰不晖于数度。 ( 庄子天下篇释义 )晖,炫耀也。 “古 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是墨家之术之中有道术也。墨家要义,便是俭朴勤劳、不讲 享受和虚文、爱惜物力、备世之急,在这些方面继承了古代的道术。 为之大过,已之大循。 大,即太。马叙伦曰:为之太过,谓“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太过于己也。 已之大循者, 谓 “泛爱、 兼利而非斗, 其道不怒” , 太顺于人也。 马释 “循” 为 “顺” 。 烟 台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 庄子天下篇述义 )高亨释“循”为“遁” ,引申为退。言“墨子尚兼爱,则爱 无差等;贵自苦救世,则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此其为之太过者也。墨子以厚葬 为不可,则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日;以乐无益,则废王音, 黜六律,此其已之太遁者也。 ” ( 庄子天下篇笺证 )二说皆可通。 作为非乐 ,命之曰节用 ; 高亨依此认为:庄子所见墨子 ,殆非乐篇属于节用篇,不自为篇 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