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案例 沙家浜总规说明书.doc_第1页
城市规划案例 沙家浜总规说明书.doc_第2页
城市规划案例 沙家浜总规说明书.doc_第3页
城市规划案例 沙家浜总规说明书.doc_第4页
城市规划案例 沙家浜总规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熟市沙家浜镇总体规划(2010-2030) 说明书技术文件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常熟市沙家浜镇总体规划(2010-2030)(论证稿)院 长: 邹 军总规划师: 袁锦富证书号:建城规编第(081039)号项目编号:2010P11092010年12月 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现状分析及现行总规评估4第三章 发展目标与策略37第四章 产业发展引导44第五章 城乡统筹规划51第六章 镇区用地布局64第七章 综合交通规划76第八章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88第九章 旅游规划88第十章 空间景观规划123第十一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27第十二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135第十三章 综合防灾规划149第十四章 地下空间利用引导162第十五章 分期建设引导164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措施170176第一章 总则一、修编背景1、上位规划修编要求调整现行总规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对常熟市域空间利用做出新的部署安排,对沙家浜镇的发展方向与定位提出新的指导意见,对沙家浜旅游发展、历史文化保护等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现行总体规划期限至2020年,与上位规划的期限不一致。因此,沙家浜应及时对现行总规做出相应调整,以满足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的需要。2、资源约束倒逼促使修编现行总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沙家浜镇的经济快速增长是以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局部生态环境牺牲为代价的,以目前的土地保有量、地均产出效益、能源消耗水平等,已不足以继续支撑现状快速发展态势。随着资源保护压力的增大,沙家浜必须转变发展方式,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地均产出效益,以较低的资源消耗,获取更高的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长三角一体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08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间协作意识的增强和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使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区的沙家浜镇需要正视新的机遇和挑战。4、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修编总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沙家浜镇工业基础较好、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农业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二、规划原则1、尊重历史文化发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特有的资源优势,以历史文化保护和有效利用为契机,保持鲜明的城镇特色,融合现代城市文明,创造富有魅力的城镇空间。2、突出城镇特色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依托现有的水、城整体格局,创造富有特色、富于魅力的城镇景观,突显城镇特色。3、完善旅游发展在利用现有优势全面提升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的同时,加大力度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使其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同时,充分挖掘古镇的文化资源,打造人文景观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格局。4、促进城乡统筹突出城乡统筹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引导与调控作用,引导人口合理集聚,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合理的公共服务,提高城乡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培训,持续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促进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对生态敏感地区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突出产业优势,强化产业特色。三、规划重点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制定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促进城镇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2、优化空间结构,统筹城乡布局综合评价城乡空间发展条件,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城乡建设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应区域协调和统筹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集约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3、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保护沙家浜丰厚的特色文化和优良传统,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服务于全镇的经济发展。4、塑造城镇特色,促进旅游发展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特色景观及风貌的塑造,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品质。5、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按照现代化发展目标构建高水平的支撑城镇未来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关注对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安全。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3、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5、江苏省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0991号);6、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7、国家和江苏省其它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六、规划期限1、近期:2010-2015年;2、中期:2016-2020年;3、远期:2021-2030年;4、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七、规划范围1、规划区沙家浜镇域行政范围,面积约80.4平方公里。2、中心镇区东至东环路,西至西泾塘,北至常昆公路、常台高速公路,南至南环路,总面积约11.7平方公里。3、历史镇区东至华阳桥金桩路一线,南至南新桥中环路,西至繁华街语溪里,北至万丰桥河北街沿线,总面积约22.6公顷。第二章 现状分析及现行总规评估第一节 发展概况一、地理位置沙家浜镇位于常熟市域东南部、阳澄湖与昆承湖之间,水陆交通便捷,北距常熟城区约18公里,东南距上海约78公里。东与古里镇、支塘镇毗邻,南与昆山市接壤,西南与苏州市相城区交界,西接辛庄镇、虞山镇,西北临昆承湖,北与古里镇、虞山镇毗连,镇域总面积约80.4平方公里。二、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沙家浜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多西北风,少雨寒冷;夏季多东南风,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气候呈现干湿、冷暖多变的特点。一年四季昼夜温差较大,全年以东南风为主。2、水文条件镇域河道密布,湖泊众多,主要河流有横泾塘、尤泾河、渔涟泾、外塘河、大滃江、青鱼塘、西塘河等,较大湖荡有芦苇荡、草荡面、市泽潭、朗城潭、小荡面等。3、地质特征位于扬子准地台地下扬子钱塘褶皱带东部,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东与北东。境内的地层类型属于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上段冲积湖积物,土壤以棕灰、青灰色粉砂亚粘土为主,间杂泥炭,具有明显水平层理。工程地质条件一般。4、地貌特征沙家浜属于昆承湖平原,境内水网稠密,地势低洼,湖荡密布,素有“江南水乡”之称,全镇地面高程(吴淞)最高为4.85米,最低为2.50米,地势由西向东降低,大部分农田在太湖平均水位以下。5、土壤特征沙家浜镇土壤的成土母质以太湖湖相沉积物为主,以乌黄泥土、乌栅土等为主要土壤。三、历史沿革早在新石器时期,沙家浜已有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唐代,唐市镇属常熟双凤乡,宋元两代隶属未变。明代正统年间,乡人逐渐聚居于尤泾河及渔涟泾狭窄处,形成集市,称为唐市。民国期间唐市设有行政局,后改为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日,唐市镇为苏州县政府直辖镇。解放以后,常熟县在唐市建区人民政府,随后建置区划历有变动。1986年撤乡建镇。2003年唐市镇与沙家浜镇合并成为沙家浜镇,镇政府驻地在原唐市镇区,原沙家浜镇区改为办事处。第二节 经济社会一、现行总规概述(一)经济发展预测2010年与2020年GDP分别为60亿元和180亿元,人均GDP达到6.45万元和14.8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6.5:62:31.5和5:52.5:4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万元和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万元和4万元。(二)人口发展近期(2010年)镇域人口规模为9.3万,城镇人口6.3万,城镇化水平67.7%;远期(2020年)镇域人口规模为12.1万,城镇人口10万,城镇化水平82.6%。(三)镇村布局规划保留13个行政村,共37个农村居民点。二、发展现状分析(一)经济发展1、经济保持快速、持续发展,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0年以来,沙家浜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完成GDP为48.4亿元,人均GDP(按户籍口径)为11.99万元(约1.76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4年韩国12020美元)。从增长率分析,2000至2009年年均增长率为23.2%,其中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波动。2005年以来,GDP增长率逐步趋稳,GDP总量保持快速稳步增长。表02-1 沙家浜镇主要经济统计指标(2000-2009)年份户籍人口(人)从业人口(人)GDP(万元)三产结构人均GDP(元)总值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20004163327774743641565036988217262149.729.217862200140896304399254515514500892694216.854.129.1226292002403023637212559518392703923681114.65629.331163200340263444171715871711910810246366106327426172004402314842224239718192161844623617.566.825.7602512005402894899929707820457201294753276.967.825.3737372006404385285533654523048258368551296.876.816.4832252007404115510240278022145312126685085.577.517.0996712008404305642044328623750338710808265.476.418.21096432009403714921548396125190368533902385.276.118.6119878资料来源:沙家浜镇经济统计卡片,人均GDP以户籍人口计算;从业人口包括外来人口。图02-1 沙家浜镇GDP总量及增长率变动情况(2000-2009)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较好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来看,除了2004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沙家浜镇基本处于持续提升的态势。其中,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表明沙家浜镇经济发展质量较好。图02-2 沙家浜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情况(2000-2009)3、三产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升三产结构不断调整,第二产业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偏低。2000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2009年实现增加值2.52亿元;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提升,且年均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速,2000年至2006年是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平均增速达35.8%,2007年后二产经济增速放缓,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5.3亿元;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29.2%下降到2006年的16.4%,2007年随着沙家浜旅游的快速发展,三场比重逐步提升,但2009年三产比重仅为18.6%,比重仍然偏小。图02-3 沙家浜镇三次产业发展情况(2000-2009)4、第二产业以机械、纺织、轻工业为主,外向型经济有待加强沙家浜镇的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了机械、纺织、轻工、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其中以玻璃模具和印染服装最为突出。图02-4 沙家浜镇第二产业分行业经济指标比较(2009)从企业类型来看,沙家浜镇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外商投资企业比例较小。在外向型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沙家浜需要加强外资引进,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图02-5 沙家浜镇第三产业构成情况(2009)5、第三产业平稳发展,旅游业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沙家浜镇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旅游品牌效应已经显现,形成了“红色游、绿色游、特色游”的旅游品牌。2009年沙家浜风景区接待游客121.8万人次,风景区总收入超过5000万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全镇的商贸(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二)人口发展至2009年底,沙家浜镇域常住人口约7.4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04万人(非农人口1.14万人),外来人口为3.40万人,镇区现状人口为4.9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5.9%。表02-2 镇区现状人口构成一览表(2009)类别常住人口其中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合 计491082609523013其中中心镇区292641383315431办事处19844122627582表02-3 沙家浜镇域户籍人口变化一览表(2004-2009)年份地区户籍人口(人)非农人口(人)自然增长率()综合增长率()2004中心镇区225287821-2.57-1.27办事处177033681-3.05合计4023111502-2.782005中心镇区225497834-3.811.76办事处177403699-1.58合计4028911533-2.832006中心镇区226337835-2.393.34办事处178053684-1.57合计4043811519-2.032007中心镇区225917782-4.470.05办事处178203680-3.98合计4041111462-4.262008中心镇区225417755-5.59-0.37办事处178893654-2.29合计4043011409-4.132009中心镇区225097723-3.82-1.14办事处178623633-3.58合计4037111356-3.72资料来源:沙家浜派出所、芦荡派出所。2、镇域户籍人口呈负增长,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2000年以来,沙家浜镇户籍总人口整体呈负增长,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2004年后,随着人口落户政策放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镇吸引力提升,机械增长呈明显加速的趋势,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有所起伏变动。图02-6 沙家浜镇户籍人口增长情况(2000-2009)3、外来人口整体保持增长趋势整体来看,外来人口基本保持增长趋势,以从事第二产业为主(2009年从事二产的外来人口比例为91.2%),但每年人口数量的波动起伏较大,一方面是由于外来人口本身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沙家浜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不能稳定、持续的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图02-7 沙家浜镇外来人口发展情况(单位:人,2004-2009)(三)镇村布局1、镇村布局现状2009年,全镇辖2个居委会,13个行政村(162个自然村,约6772户),村庄建设用地约386.3公顷,农村人口约2.51万人,人均建设用地约154.6平方米。各村依赖不同的产业发展,而且村级经济发展不均衡。表02-4 沙家浜镇村级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表(2009)村名人均GDP(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生产总值(亿元)其中职工数(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唐北3.92 1.46 1.22 0.06 0.81 0.35 1785常昆3.93 1.45 1.08 0.12 0.54 0.42 995朗城2.58 1.40 0.54 0.23 0.15 0.16 246苏南6.20 1.41 0.54 0.14 0.26 0.14 304唐东2.22 1.41 0.56 0.13 0.24 0.19 310华阳7.24 1.40 0.67 0.35 0.17 0.15 189新湖2.48 1.39 0.62 0.24 0.16 0.21 212沙南6.93 1.42 1.50 0.14 1.16 0.20 1798横泾12.40 1.46 3.50 0.11 2.87 0.52 5186昆承湖9.15 1.43 1.66 0.08 1.38 0.20 2006昆南4.76 1.40 1.22 0.08 0.82 0.32 1448芦荡2.41 1.46 0.50 0.23 0.14 0.13 300红石3.94 1.45 1.09 0.14 0.54 0.41 904合计5.24 1.43 14.72 2.04 9.25 3.43 156832、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唐市老街,明中叶渐成,镇外河塘环绕,镇区河流纵横,小桥流水,石板街巷,枕河筑屋,为江南有名的水乡大镇,素有“金唐市”之称。现保留有石板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新桥(尤泾河)、华阳桥等。办事处有千年古刹崇福寺、江南著名藏书楼及古阁等古迹。红石村留有许多新四军开展水乡游击战的革命遗迹。3、镇域双中心格局已经形成中心镇区和办事处集中了为本镇服务的行政、教育、文化、医疗、商业、金融等设施和主要的工业企业,镇域“一主一副”的双中心格局基本形成。4、自然村规模小且布局分散镇域自然村数量较多,人口规模基本在200人以下,村庄沿河分散布局,不利于基础设施的供给。虽然建筑质量普遍较好,但整体居住环境有待改善。表02-5 沙家浜镇镇村布局现状一览表(2009)序号村名自然村(个)户数(户)人口(人)建设用地(hm2)人均建设用地(m2/人)1唐北4883314054171.82常昆218871310.2142.93朗城24624221839.2176.54苏南9254103216.1155.95唐东24692259036.6141.36华阳12621228923.7103.77新2162.78沙9156.49横泾10526217030.2139.310昆承湖7473177425.4143.411昆南14737269550185.612芦荡20610211732.8154.913红石合 计162677224994386.3154.6资料来源:沙家浜镇农村住宅原规划保留撤并现状调查资料。表02-6 沙家浜镇自然村分布情况表(2009)序号行政村自然村合计1唐北常昆花园新村(含上圩、横河)、南桥新村(含八字桥)、溪沿(含溪上)、中段新村42常昆山塘址、三兴居住区23朗城许家宅基、沈浜、西草荡、东草荡、周家堰、葫芦湾、南朗城浜、北朗城浜、龚家桥、北张家、南张家、潘家、高家基、下段头、大宅基、宋家基、邵家堰、陈家桥、新宅基、顾家浜梢、唐家宅基、霍家堰、邬家、杨家244苏南西湖泾、朱家溇、赵泾、南沙堰、南沙巷、乌船堰、旺巷、张家堰、张家段95唐东火烧桥、仕旺浜、新开河、南浜、祁家宅、舍浜、车场娄、蔡家宅基、田堵、西湾、东塘、北白潭、王家基、夏泽村、范段溇、陆家宅基、邹家宅基、陶家宅基、缪家宅基、葫芦潭、田头、南白潭、横沟湾、苏家基246华阳红旗(含向阳)、杨泗浜、彭家宅基、天井里、东风、立新、杨家坟、蒲溇堰、东蒲溇、苏家堰、倪家堰、金桩浜127新湖龚家湾、石墩、许家宅基、西汀溇、大湖村、小湖村、包家娄梢、张泗浜、市泽潭、朱家堰、石堰、坟塘底、半塘市、庄下段、许家段、西堰头、鲁家浜梢、枉江188沙南西堰头、大田堵、小田堵、尤家浜、裴家庄、长浜、南长浜、北长浜、龚家浜、北泗泾、严家角、王家坝、下段泾、庙圩河东、杨木桥、庙王新村、胡家角、沈家坝189横泾胡家浜(含钱家潭、南村头、姚家角)、斜洪、潘家栅、湖甸里、闸上、泾西、沙宅堰、河北街、新泾上、李家角1010昆承湖昆承湖(含北里泾、石桥浜)、大宅基、张泾、陆申泾、王家角、长洪滩、石桥浜711昆南洋浩、南里泾、新泾浜、东蛇泾、西蛇泾、早头圩、堰底头、唐家湾、居家堰、陆家村、南张泾、溇里、横港、曹家堰1412芦荡颜家浜、庄基、黄桥、三家村、小河南、马家里、大河南、南湾、宋家宅基、黄家宅基、下浜、倪家村、钱家浜、毕宅、蔡家潭、尤石角、葡萄堰、芦荡、桥东、鲍家坝 2013红石合计162资料来源:沙家浜镇农村住宅原规划保留撤并现状调查资料。三、现行总规评估(一)经济发展由于宏观发展形势的复杂性,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现行总规对近期部分发展数据的预测偏高。地区生产总值未达到现行总规近期目标,现状产业结构也有待调整,第二产业比例较现行总规近期目标高,但第三产业比例偏低。(二)人口发展人口发展低于现行总规预期,现状镇域人口7.44万,低于现行总规近期目标,城镇化水平为65.9%,与现行总规近期目标基本相符。(三)镇村布局镇村布局基本按照现行总规落实,目前保持13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由2004年的215个调整为162个,基本达到现行总规的近期目标。第三节 城乡建设一、用地布局(一)中心镇区1、现行总规概述中心镇区布局结构为单中心团块状布局结构。居住用地主要居锡太公路和渔涟泾以南,工业用地主要居渔涟泾和锡太公路以北的格局,并保留唐市老镇的公共设施,新增公共设施用地主要沿中环路向西延伸。2、发展现状分析(1)居住用地现状居住用地约106.9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24.3%。现状居住用地主要位于锡太公路以南,以低层建筑为主,按建筑时序及分布位置主要分三类:明清传统风貌住宅:集中在尤泾河两侧,沿中心街、繁荣街分布,以传统民居为主,现状建筑质量较差;1990年代以后安置小区:以宅基地安置为主,独立院落,主要沿中环路向外逐渐扩展;唐市路东侧的居住小区,多为近些年新开发的小区,布局结构合理,居住环境质量较好;镇区周边的农居:主要沿河道及一些支路呈线形分布,建筑质量一般,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紧邻工业用地,居住环境较差。现有中学1所,位于中环路以北、中心街以西;小学1所,位于中环路以北、唐市路以西、渔涟泾以南,为近期新建校舍;幼儿园1处,位于繁华街北端,基本活动设施比较简易。表02-7 中心镇区现状中小学一览表(2009)单位名称建筑面积(m2)用地面积(hm2)教职工人数学生数唐市中学93001.86 70504唐市中心小学120004269900(2)公共设施用地现状公共设施用地28.5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1.8%。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在中环路南侧,部分位于中环路北侧,如镇派出所、交管所等。常昆工业园管委会位于南新路以南,环境较好、交通方便。商业金融业用地:主要沿中环路、万安路两侧布局,主要是沿街门面及小型便民店,为全镇居民提供各种生产生活日用品,新建市场已投入使用。中国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唐市信用社及储蓄所等集中在繁华路与中环路交叉口。文化娱乐用地:现有文化站1处,位于尤泾河以东、金桩路以西,占地约1公顷,主要服务内容为文化宣传以及娱乐服务,内设沙家浜镇图书馆。医疗卫生用地:唐市中心卫生院1所,位于南丰路以西、中环路以南,医疗设施较为齐全,但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表02-8 中心镇区医疗设施一览表(2009)单位名称建筑面积(m2)用地面积(m2)职工数(人)床位数(床)年住院人次年门诊人数最高日门诊数(人次日)唐市中心卫生院537359075560162157180210其他公共设施用地现有福民禅寺1座,位于繁荣街,占地约0.4公顷。尤泾河与中环路交叉口东南角现有基督教堂1座,占地约0.04公顷。现有北新桥、华阳桥两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新桥位于中心镇区北部,跨尤泾河,为石质三孔拱券结构;华阳桥位于中心镇区东部,横跨金桩浜,为石质单孔拱券结构,桥墩有不均匀沉降现象,需保护维修。(3)工业用地现状工业用地约240.9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54.8%。现状工业用地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零散分布老镇区内,主要沿常昆公路及尤泾河两侧布局,以二、三类工业为主;一部分位于常昆工业园,以纺织、轻工为主;一部分位于常昆公路南段两侧,主要有中利电缆等。(4)仓储用地现状仓储用地3.62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0.8%。主要是唐市粮管所仓库,位于渔涟泾北岸,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5)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约7.1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1.6%。主要有变电所、邮电局、加油站、污水处理站等。(6)对外交通用地现状对外交通用地约12.0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2.7%。主要为东西向的锡太公路及穿越镇区的常昆公路(中环路),其中环路东端设有长途客运站。(7)道路广场用地现状中心镇区道路广场用地22.7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5.2%。详见综合交通规划。(8)绿地现状绿地约17.7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4.0%。以公路两侧的防护绿地为主,中心镇区缺乏集中连片的公共绿地。3、现行总规评估(1)中心镇区内部功能逐步调整目前,中环路两侧工业用地已经开始“退二进三”,工业与居住用地混杂的问题开始缓解。(2)历史镇区保护工作尚未全面开展目前,历史镇区内部缺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确定的历史建筑和其他传统民居都亟待整治和修缮,尤泾河的通航功能对历史镇区有一定影响。(3)公共绿地匮乏,绿地系统有待完善现状集中的公共绿地严重匮乏,绿地系统有待完善。(4)市政设施不够健全,环境治理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市政设施配置远低于现行总规的要求,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二)办事处1、现行总规概述规划居住用地分别向南北发展;保留现状阳澄路、湖滨路沿线的公共设施,新增公共设施主要沿沙霞路和沙南路以南地街区布置;工业用地保留现状位于沙蠡路两侧、锡太公路以南的工业小区;度假区用地沿湖向西发展。2、发展现状分析(1)居住用地现状居住用地约108.6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42.6%。第一类是沿横泾河两侧分布的传统民居,以一层为主,砖木结构,具有一定的传统特色,但环境质量较差,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第二类是近期建成的居住小区,以独院式住宅为主,如沙霞新村、阳澄新村、北厅新村等,布局合理,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第三类是镇区周边的农村居民点,主要沿河流及支路分布,部分居住与工业用地相混杂,环境较差。办事处现有中小学各1所。沙家浜中学位于湖滨路以北、新泾河以东,占地约2.2公顷;沙家浜小学位于沙南路以南、阳澄路以东,占地约1.8公顷,办学条件较好;现有幼儿园1所,占地约0.1公顷,规模较小,设施比较简易。表02-10 办事处现状中小学一览表(2009)单位名称建筑面积()用地面积(hm2)职工数学生数沙家浜中学110002.263476沙家浜中心小学110731.81231020沙家浜中心幼儿园67000.1248447(2)公共设施用地现状公共设施用地16.1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6.3%。行政办公用地:主要位于湖滨路与阳澄路交叉口,沿湖滨路两侧布局,建筑质量一般,环境质量较好,主要有房地产管理所、税务所、工商所等。商业金融业用地:沿阳澄路、湖滨路、沙南路、沙霞路两侧布置,主要是沿街店面,其中阳澄路两侧及与湖滨路交叉口处较为集中,形成商业中心。金融业主要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农贸市场位于阳澄路与沙霞路交叉口西南部,占地约0.8公顷,交通比较便利,内部设施条件较好。昆承湖东南畔的度假村占地约34公顷,是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拓展培训、旅游娱乐、健康体检为一体的综合型疗养基地。文化娱乐用地:现有老干部活动中心1处,位于湖滨路南面,占地约0.1公顷,设施比较简单;现有广播站1座,位于南塘河以北;其它文化娱乐设施主要结合商业设施沿阳澄路、湖滨路两条商业街布置,设施都比较简陋。医疗卫生用地:现有卫生院1所,位于湖滨路以南、镇办事处以东,占地约0.7公顷,建筑质量及医院内部环境较好,各种医疗设施比较齐全。表02-9 办事处卫生院概况(2009)建筑面积(m2)占地面积(m2)职工数(人)床位数(床)年住院人数(人次/年)年全院门诊人数(人次/年)最高日门诊数(人次/年)319066673130150045000150(3)工业用地现状工业用地约86.8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34.1%。主要沿沙南路、沙蠡路两侧布局,以二、三类工业为主。其中沙南路两侧工业比较密集,工业门类以服装及玻璃模具为主。(4)仓储用地现状仓储用地约1.7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0.6%。主要是横泾河以南的粮管所仓库,另有少量堆场用地沿河流分布。(5)对外交通与道路广场用地对外交通用地主要为镇区南侧的锡太公路及东侧的227省道复线,道路广场用地约12.9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5.1%。详见综合交通规划。(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5公顷,占办事处现状建设用地的0.6%。主要有变电所、邮电局、加油站、施工维修用地等。(7)绿地现状绿地约25.0公顷,占现状建设用地的9.8%。以道路两侧防护绿地为主,公共绿地位于沙南路以北,面积较小。3、现行总规评估(1)工业用地仍需调整现状仍有大量工业用地且布局分散,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应适当搬迁工业用地,体现办事处旅游度假为主的性质。(2)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偏小,服务功能不足现状公共服务设施规模远小于现行总规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没有很好的发挥对度假村服务、支撑作用,应适当增加与度假村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3)公共绿地匮乏,市政设施不够健全办事处严重匮乏集中的公共绿地,市政设施配置远低于现行总规的要求,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二、用地评估1、建设用地增长迅速,部分用地已超出现行总体规划范围至2010年,镇区现状建设用地总量已经突破现行总规远期控制的规模,工业用地指标甚至已经超出现行总体规划远期控制指标的10倍以上。2、绿地指标绝对值和所占比例均偏低镇区内绿地主要是沿公路两侧的防护绿地,镇区内部缺乏集中的公共绿地,部分街头小型绿地公园也已荒废,未达到现行总体规划的发展预期。3、建设用地总量远超现行规划,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用地指标的大幅度提高满足了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确保了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也正是因为这一指标的迅速提高,打破了镇区用地结构的整体平衡,使得其他用地处于相对较低比例,影响到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影响。表02-12 沙家浜镇区现状建设用地构成表(2010)序号用地编号用地名称面积(hm2)占镇区建设用地人均(m2/人)1R居住用地215.50 31.03%43.89 其中R2二类居住用地135.99 19.58%27.70 R3三类居住用地71.20 10.25%14.50 Rc中小学用地8.31 1.20%1.69 2C公共设施用地34.09 4.91%6.94 其中C1行政办公用地10.63 1.53%2.16 C2商业金融用地17.10 2.46%3.48 C3文化娱乐用地2.28 0.33%0.46 C4体育用地0.06 0.01%0.01 C5医疗卫生用地2.15 0.31%0.44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0.49 0.07%0.10 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1.38 0.20%0.28 3M工业用地322.76 46.47%65.74 4W仓储用地5.29 0.76%1.08 5T对外交通用地14.42 2.08%2.94 6S道路广场用地35.70 5.14%7.27 7U市政公用设施8.55 1.23%1.74 8G绿地39.70 5.72%8.09 其中G1公共绿地0.00 0.00%0.00 G2生产防护绿地39.70 5.72%8.09 在建用地 18.48 2.66%3.76 合 计镇区建设用地694.49 100%141.44 注:中心镇区现状人口2.93万人,办事处现状人口1.98万人,现状镇区总人口4.91万人。第四节 综合交通一、现行总规概述1、对外交通规划规划建设东环路,常昆公路沿三塘路改线,中心镇区以南提升为一级公路。加强中心镇区及办事处之间的道路联系,形成北(沙常公路常昆公路)、中(锡太公路)、南(春来路草荡公路芦倪路)三条东西向联系交通线。规划申张线提升为三级航道,北闸滃提升为七级航道,取消尤泾河中心镇区段航运功能,改由西泾河绕行,取消青鱼塘航运功能。规划沿锡太公路北侧和227省道复线东侧预留轨道交通S2线通道。2、镇区交通规划镇区道路网中主干路采用“方格网”布局形态,中心镇区形成“四横两纵”布局,办事处形成“两横两纵”布局。规划在办事处春来大道与锡太公路交叉口东北角预留轨道交通换乘站用地。二、发展现状分析1、镇域综合交通(1)公路镇域范围内已基本形成以常台高速公路、227省道复线、锡太公路、常昆公路为骨架,沙蠡公路、沙常公路、芦苇荡公路等支线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高速公路:常台高速公路从镇域中部斜向穿越,境内全长约8公里,与227省道复线相交设置服务互通一处。一级公路:227省道复线:从镇域西部南北穿越,南起常台高速公路沙家浜互通,向北下穿锡太公路,与沙常公路平交,境内全长约5.3公里,是办事处与常熟城区联系的主要通道。锡太公路:东西向穿越镇域,上跨227省道复线及常台高速公路,境内全长约12.7公里,是现状办事处与中心镇区的重要联系通道。东环路:从镇域东部南北穿越,境内全长约4公路,与锡太公路平面相交。银河路:向北联系古里镇,下穿常台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常昆公路:自西北部至东南部折线穿越镇域,上跨常台高速公路,是联系昆山市的重要通道。其他公路:沙常公路、芦苇荡公路、沙蠡公路、金桩公路为水泥路面,通行状况良好。镇区与各居民点之间的联系道路多为石子路面及泥土路面,路幅较窄,路面状况较差。(2)航道镇域内主要航道有申张线、西塘河、外塘河、大滃江、北闸滃、青鱼塘、尤泾河、山泾河、金桩浜、渔涟泾等,其中,申张线为五级航道,西塘河为七级航道,其他均为等外航道。现状航道淤积较为严重,航道净空、净宽达不到要求,通航条件较差。2、镇区综合交通(1)对外交通公路:中心镇区对外交通主要依靠东环路、银河路、锡太公路及常昆公路。东环路:一级公路,向南在中心镇区与中环路相接,向北连接204国道可至常熟城区;银河路:一级公路,向南与常昆公路“T”型相交,往北联系古里镇;锡太公路:一级公路,从工业区南侧通过,往西连接办事处,往东可至太仓;常昆公路:二级公路,从镇区中间穿越,对镇区交通有一定程度的干扰,往西北连接常熟城区金山路,往东南可至昆山。办事处对外交通主要依靠锡太公路、227省道复线、沙常公路、沙蠡公路。锡太公路:一级公路,紧邻办事处南侧通过,往西可至无锡,往东可至太仓,是办事处与中心镇区的主要联系通道;227省道复线:一级公路,从办事处东侧经过,向北与常熟城区新世纪大道相接,向南连接常台高速公路沙家浜互通;沙常公路:三级公路,向西在办事处与沙南路对接,向东与常昆公路相接。沙蠡公路:三级公路,向北与沙南路“T”型相接,向南联系苏州城区。目前中心镇区有一处客运站,位于中环路与东环路交叉口西南侧,占地面积0.45公顷。办事处现状没有专门的客运站。现状常熟城区与中心镇区及办事处之间公交联系便捷,长途客运主要至常熟进行换乘。中心镇区及办事处均没有专门的货运站,货运主要通过个人运输以及各主要工业企业自身的货运队承担。航道:中心镇区主要航道有尤泾河(等外)、山泾河(等外)、金桩浜(等外级)、渔涟泾(等外级);办事处主要航道有西塘河(七级)、南塘河(等外)。其中,西塘河向南可至苏州城区,向北可达昆承湖。(2)镇区交通镇区道路:现状中心镇区尚未形成网络,老镇区道路路面较窄,且线型曲折,通行状况较差。锡太一级公路以北区域为工业区,现状路网骨架已基本形成,但道路等级不成体系,系统不够完善,尚待进一步完善。表02-13 中心镇区现状道路一览表(2009)编号名称起迄点长度(m)1常昆路三塘路中环路34282中环路陈家桥东环路20103繁华街唐市小学-中欣路7004万安街中心桥老集贸市场3005金桩路中环路东环路25916聚隆路常昆路河北街6757青年路锡太公路常昆路14458金唐市路常昆路凌云路7439永欣路常昆路凌云路64110凌云路锡太公路永欣路76711马惊庵路青年路常昆路52212唐市南路 中环路陈桥新村40213南丰路中环路苏浜路42214中欣路南丰路繁华街79015河北街中心街聚隆街35816中心街河北街万安街29317新建里繁华街老街22418中兴路常昆路锡太公路121019金仓路北新路南东路49020北新路常昆路尤泾河102021白雪新路中兴路常昆路101722南新路中兴路尤泾河110023复兴路中兴路顺德路79024顺德路白雪新路南新路45625中利路常昆路尤泾河78426维阳路东方科技公司常昆路84927三塘路常昆路尤泾河84328荣升路常昆路徐家段646办事处现状规模较小,镇区道路主要依托“十”字形的阳澄路和湖滨路展开,现状道路比较少。表02-14 办事处现状道路一览表(2009)编号名称起止点长度(m)1阳澄路沙南路锡太公路15172湖滨路李家角227省道复线7603茂盛路芦荡市镇桥李家角6154阳澄东路沙南路东来路10605沙霞路阳澄南路沙蠡路7106沙南路沙蠡公路227省道复线12667东来路春来大道阳澄东路8158春来大道东来路锡太公路3099水南路沙霞路锡太公路832城乡公交:现状中心镇区城乡公交有四条,包括三条日间线路及一条夜间线路(常熟中心镇区),分别联系常熟城区及昆山。表02-15 城乡公交线路一览表线路名称经过道路名称停靠站点里程(km)车辆(辆)日发车班次人民桥-中心镇区环城路、阜湖路、琴湖路、沙家浜路、渠东路、南三环、新安江路、黄山路、香江路、芦山路、黄浦江路、银河路、常昆路阜湖路、广播电台、杨家桥、新世纪大道、百盛花园、藕渠、加油站、渠中工业坊、热电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