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1页
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2页
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3页
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4页
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870628 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Hefei from Year 2006 to 2010作者 学位 学科、 研究姓名 类型 专业 方向学历硕士企业管理企业经营战略 导师及职称杨畴苏副研究员 2006年5月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旅游产业是一个高速度、高增值、高就业、高创汇、高效益的产业,在缓 解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压力大、需求不足等主要问题方面有明显优势。合肥 市谋求“十一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全面有效地发展旅游业至关重要。本文作为合肥市旅游局招标课题一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主要组成部分,在对安徽省和合肥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相 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 “十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现 状,指出旅游业已经成为合肥市的支柱产I,合肥市作为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 的地位正在逐步确立,同时在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旅游市场开发、旅游接待能 力、旅游行业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综合现状,总结经验,本文对“十一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环境进 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指出了合肥市旅游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并给出了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SWOT发展矩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实 施合肥市旅游业“1337行动计划,建设10个重大工程,实现合肥市旅游业的 跨越式发展;同时,辖射周边旅游景区,带动安擻省旅游业整体发展。到2010 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到2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 入达到140亿元,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 25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0 亿元。并提出了 “十一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政府主导型发 ,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品牌战略:区域联动和东向发展战略:科技兴旅战 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相应对策措 施:优化城市的软环境;完善交通枢纽功能;加强宾馆酒店设施建设;充分发 挥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加强旅游管理职能:走差异化市场竞争路线;加大旅 游业投资力度;加强旅游促销力度;提高旅游人力资源队伍层次;打造龙头旅 游企业;积极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文在综合分析了 “十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十一五”期 间旅游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合肥市“十一 五”旅游业发展战略的见解,对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一 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关键词:旅游产业;SWOT;战略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efei from Year 2006 to 2010AbstractTourism industry is an industry with high speed, high increment and high employment and high benefit. It has evident predominance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as inconsequence of industry structure, huge pressure in employment and deficiency of demand. It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tourism efFectuaUy for Hefeis remarkable development from 2006 to 2010.This articl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 of Hefei from Year 2006 to 2010, In the base of abundant investigati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actua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efei. Tourism of Hefei has been backbone industry of Hefei. Hefei has been central tourism city of Anhui province. And Hefei gets obvious achievements in tourism product system constructing, tourism market exploit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and so on.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nviron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efei from 2006 to 2010, and lists the superiority,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Then, this article makes the guideline and purpos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efei from 2006 to 2010. Hefei will actualize “1337 plan and construct 10 important projects. To year 2010, gross tourists will be 16 millions person-times, gross income of tourism will be 15 billions yuan.At last,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6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1 measur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efei from 2006 to 2010. This article will be some value and effect for the remark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efei from 2006 to 2010.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SWOT; Strategy图表清单表2-1 20012005年合肥市旅游业发展指标7表2-2 2001-2005年合肥市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7表2-3 2001 2005年旅游业发展速度比较8表2-4 十五期间合肥市各项旅游业指标与黄山市对比9表3-1 20012005年合肥市总体经济状况17表3-2 .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SffOT矩阵25表4-1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指标预测27学位论文作者签名:H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合肥工业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tf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签字曰期:年Jk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合肥工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査阅和借阅。本人授权i 肥工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曰 月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Ail签字曰期:导师签名:彳;礼. 签字日期:Ajo名年f月0日 电话: 邮编: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Sfr4f、彥通讯地址:致谢在合flC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的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让我不仅学 习到很多知识,而且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这是一段十分值得珍惜的时光。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院苏副研究员。三年来,杨老师对我严格要求,给 我孜孜不倦的耐心教导,督促我学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鼓励我积极参与科研 活动,对我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杨老师的悉心培养下,我的综合素质 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我受益终生。杨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敏 锐的学术思想以及积极幵拓的科研精神是我终身学习的棺模。在平时生活中, 杨老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给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谨借此机会,向杨老 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本文是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本论文的写作,杨老师倾注了大量 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写作的角度到论文整体框架的构思,杨老师都给予了精 心指导,提出了关键性的意见;在论文初稿完成后,杨老师又对论文的结构、 学术观点、语言措辞以及标点符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仔细的勘酌与修改,严格 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精益求精。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科研项目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在项目 的研究过程中,安徽省旅游局、合肥市旅游局、合肥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合肥 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擻师范大学、合肥学院及合肥市主要旅游景医景点、 旅行社的旅游专家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本论文的完成还要感谢严鸿和老师,他给了我许多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使 我收获至大-在此,谨向严鸿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读研究生期间,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还得到了刘心报、姚晓芳、毛家杰、 荣威等管理学院和研究生院的领导和老师们的培养和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 心的感谢。三年来,还得到了部幼明、胡伟、胡国良、李晓文、黄永直、朱霞桃、刘 大伟、丁晓玲、董登权等同学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我要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和亲人给予的理解、帮助和支持。他们为我提 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给予我精神鼓励,才使我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并且顺利毕业。作者:张凡 2006年5月于合肥工业大学前言本文是在参加了严鸿和研究员、杨院苏副研究员主持的合肥市旅游局招标 课题((合肥市“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完成的,是该课题成果的 组成部分之一。该课题已于2005年12月通过了项目成果验收。旅游产业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综合性很强的社会产业 旅游产业的迅猛发 展不仅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够带动一大批相关产 业的发展。因此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突飞猛进,持续高速发展, 己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合肥市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经济 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一朝 阳产业。在本文写作前,跟随严鸿和研究员、杨晚苏副研究员,实地访问了安徽省 和合肥市旅游局、各大旅行社、合肥市主要景区景点,与有关部门的负责人、 各方面的专家和专业人员进行了多次座谈和讨论,听取他们对合肥市“十一五” 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建议和思路;实地考察了合肥市各个景区景点的发展现状和 发展前景,取得了较丰富的有关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最新的旅游业发展动 态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本人还查阅了大量相关的统计资料、中外专著和相关报 刊文章,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讨论,本人对合肥市“十 一五”旅游业发展战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指出旅游业已经成为合肥市的支柱产业,合肥市作为安徽省旅游中心 城市的地位正在逐步确立,应将旅游业作为合肥市十一五期间或更长一段 时间内优先发展的产业。但同时指出合肥市旅游业在规模和效益上仍然处于发 展的初期,而制约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旅游拳头产品,旅游 交通网络覆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营销能力欠缺, 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产业链不够健全,建设与旅游往往脱节。(2) 详细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 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总体思路和总体 目标,即实施合肥市旅游业“1337行动计划,实现1个目标(建设安徽省旅 游中心城市),发展3个旅游圈,打造3个旅游带,完善7个特色旅游产品,同 时建设10个重大工程。(3) 对“十一五”合肥市旅游业的产业、区域和市场给以明确定位:要把 旅游业作为合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巩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并成 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将合肥市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安徽省旅游中心城 市以及华东地区的旅游休闲基地:把国内市场作为“基本立足点”重点抓好, 同时着力开拓入境市场。(4)明确提出了 “十一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六大战略,即政府主 导型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品牌战略,区域联动和东向发展战略,科技 兴旅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针对合肥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系统地提出了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相应对策措施。希望本文能为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战略问题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也希望本文所提出的见解能为合肥市的旅游相关部门规划“十一五”旅游业工 作、落实相应对策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由干时间、资料的限制和作者有限的 学识水平,文中必然存在许多疏漏和缺陷,企盼各位专家和教授批评和指正。第一章旅游产业概述1.1旅游及旅游产业定义旅游是指人们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某些满足,以支付体力、财力为代价,通 过-i定的方式离幵他们通常的生活环境,前往某些地区进行短暂停留的活动。旅游产业是一个以旅游资源(自然或人文的)为核心,以旅游经纪、旅游 商品和服务、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旅店和旅游交通等为主要方式的不断 扩大的综合型产业。1.2旅游产业的性质1、旅游产业核心是一种商品化的旅游活动现代旅游经济活动是由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及旅游商品三方面有机结合的 社会经济活动,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规模、数量、消费水平、旅游目 的及游览路线不仅影响着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及内 部结构具有影响。旅游经营者是旅游经济活动实现的条件和手段,是旅游商品 的主要供给者。2、旅游产业是自成一体的经济行业旅游经济不仅是一个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多样性服务的综合性产 业,而且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个高速度、高增值、高就业、髙创汇、 高效益发鹿的新兴产业,其发展速度之快,经济效益之高,产业带动力之强, 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3、旅游产业是一种关联度极高的以服务为主的综合性社会活动旅游经济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涉及众多行业的非生产性行业,他不仅 促进旅游业自身各方面的发展,而且相应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带 动相关物质部门的发展正是旅游经济的综合性带动功能,不仅促进和带动国 民经济现有部门的发展,而且对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等 方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1.3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产业在我国很多地E都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甚至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 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十分突出的作用。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旅 游业在缓解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压力大、需求不足等主要问题方面具有一定 的优势。1、旅游消费推动国民经济的乘数效应显著在工业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可扩大2. 71倍,就 业可扩大0.79倍,投资可扩大0.25倍。在发展中国家其作用相对更髙一些, 分别可以扩大3. 7倍、2. 7倍、0. 9倍。根据经济学原理,旅游的这种经济拉动 作用可用乘数效应来表示。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旅游消费所带来的全部经济效 应大小的系数。旅游乘数效应发挥可分为三个阶段:(1)直接效应阶段。旅游收入最初注入的一些部门和企业,如旅游社、餐 饮业、交通部门、邮电部门及参观游览部门等都会在旅游收入初次分配中获益 旅游者原生旅游消费对于经济系统中旅游企业在产出、收入、就业等方面造成 的影响,成为旅游消费的直接效应。2)间接效应阶段。直接受益的各旅游部门和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要向有 关部门和企业购进原料、物料、设备;各级政府把旅游中交纳的税金投资于其 他企业、福利事业等,使这些部门在不断的经济运转中获得了效益,即间接的 从旅游收入中获利。(3)诱导效应阶段。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旅游部门或其他企事业单位 的职工把获得的工资、奖金用于购置生活消费品或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支出,促 进了相关部门和企事业的发展。此外,那些从旅游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运转过 程中受到间接影响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在再生产过程中不断购置生产资料,又推 动了其他相关部门生产的发展。2、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 日益显著。作为非贸易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为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 到了重要作用,旅游业在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方面具有其他方式的创汇所不及 的独特优势:(1) 旅游消费既是对旅游产品进行消费,又是对服务人员的劳动服务进行 消费,此种服务也要旅游者用外汇支付,它是旅游业外汇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旅游业获取的外汇都是现汇,比贸易外汇实惠。(2) 旅游外汇是财富单方面转移。旅游创汇从本质上说,是外国的社会财 富向本国的转移。此类外汇从一国转移到他国之后无须偿还,也可说是纯收入, 在国际收支平衡中呈现为顺差。(3) 不受贸易壁全的干扰和出口配额的限制。(4) 因为旅游商品就地出口,与外贸出口相比,减少了运输等环节,节省 费用,具有独特的优势。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旅游业是一种优秀的出口产业。据统计,2005年,我 国入境旅游人数约120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93亿美元。3、回笼货币,积累资金回笼货币的途径有多种,如:财政回笼,即通过征税回笼货币;信用回笼, 即吸收存款、收回贷款、发放国债等回笼货币;商务回笼,即销售商品回笼货 币;服务回笼,即服务收费回笼货币。其中,以服务收费回笼货币最为有益。 发展旅游产业,剌激旅游消费,就属于服务收费回笼货帀。发展国内旅游产业, 鼓励消费旅游产品,既可加速货币回笼,又能减轻市场压力,更能为国家建设 积累资金。国内消费者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可支配资金,并且幅度增长很大随 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方便耐用消费品的饱和,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而旅游可以使游客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文 物胜迹.在青山绿水华夏文化间陶冶性情,无疑是精神上的莫大享受和充实。 事实上,我国国内旅游业己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其经济作用也日益显著。 据统计,200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约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286亿元。4、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 大要素。要使旅游业很好地运行;就需要有相应的、齐备的配套设施,要有吃、 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的买,有处去娱乐.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不 断带动与这些要素直接和间接相关的饮食、建筑、交通、邮电通讯、园林、商 业、轻纺、保险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1) 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产业,必须修筑机场、码头、车站、 城乡道路,以解决行的问题;必须开辟旅游景点,建造博物馆、展览馆,以解 决游的问题;必须兴建饭店、餐馆、商店、娱乐场,以解决食、住、行、购、 娱的基本设施问题。与之相适应方面的供水、供电、供暖、供气、排水、排气、 噪音处理、垃圾处理、卫生设施、邮政电讯等市政工程就应跟上去,这就为建 筑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2) 促进了交通客运业的发展。旅游活动是人的空间位移,“行”是在旅游 活动诸要素中的首要活动。现代旅游交通客运的要求是快捷、经济、安全、舒 适,髙质量的公路、铁路、航空客运成为旅游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游客对高速 公路、快速铁路等地面交通网络以及航空的空中交通网络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 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之间、景点景区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客运交通都会 迅速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发展势必会加速交通客运业的建设发展。(3) 促进了轻工业、农副业、装饰业、商业的发展。旅游是现代人们生活 方式中的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消费。这种消费特点,不仅剌激着生产的发展, 而且对消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之相应的是,轻工业、农副 业、装修业、商业等生产和服务部门必然大显身手,尽量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 技术新工艺,不断为旅游者和旅游业提供花色多样、品类齐全、货真价实、适 销对路的产品。旅游消费刺激旅游生产,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旅游消 费和旅游产业不仅需要轻工业、农副业、装饰业、商业等相关产业和部门的支 持,而且对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也给予了促进。5、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许多工作需手工操作,且需直接面对客 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服务,因而需要大量劳力,本身就可以带来相当数量的就 业机会D同时,旅游产业又是个具有综合性、联带性的产业,不仅自己可以直 接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够联带其他行业提供就业机会,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 增多,据测算,旅游产业提供直接就业人数与间接就业人数的比例为1: 5。而 且旅游产业是就业层次较多的产业,许多工作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需短期培 训即可很快胜任,进入门概较低,因而为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就业和下岗职工 再就业提供了机会。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2002年世界旅游业报告中预测, 到2010年,全世界旅游经济就业人数将达到2. 54亿人,将有9%的就业依赖于 旅游业D因此,在解决就业方面,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6、促进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国际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国的财富向旅游目的国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世 界财富进行再分配:国内旅游则能把国内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移, 使国内财富在区域间进行再分配。一般地说,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外出旅游的人 数较多,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少。当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的旅游 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区域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 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一种外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 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 展也是个促进。经济欠发达区域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 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社区的差距。第二章“十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评价2.1 “十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十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规模和效益并举,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旅游 产品的开发建设得到了加强,旅游国际、国内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旅游 商品的幵发、生产和销售达到了相当规模,旅游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建设得到 了较快的发展,旅游业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旅游业的产业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旅游业在合肥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2.1.1旅游业作为合肥市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确立表2-1 2001 2005年合肥市旅游业发展指标年份 20012002200320042005入境游客人数(万人次)1924.934.325.78662国内游客人数(万人次)409.9650950551.20615.50676.42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2317.092712.093031 40 3325.034005.81国肉旅游收入(亿元)27.3133,6636,3842,3554.00旅游业总收入(亿元)29.2335.8038.8945,H57.23数据来源:20012005年合肥市统计公报。“十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发展迅速,相比“九五”末(2000年),“十五 末”(2005年)接待入境游客增长了 91. 39%,接待国内游客增长了 97. 24%, 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 94.04%,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 108. 74/,旅游总收入增 长了 107.66%。2001 2005年,年平均接待入境游客5. 11万人次,平均增长 率为13.86%;年平均接待国内游客552. 52万人次,平均增长率为14. 55%; 年平均旅游创汇3078. 28万美元,平均增长率为14. 18%,年平均国内旅游收入 38. 74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5.86%:年平均旅游总收入41. 25亿元,平均增长 率为5.73%。(详见表21)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6)8.048.678027.656.70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CO8.7312.673.787.514.59旅游业总收入相当子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19.9921.7019.3218.9113.68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21.6931.709-1120.746.74表2-2-2005年合肥市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数据来源:根据20012005年合肥市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而得。“占有率”和贡献率的比较反映旅游业在区域国民绝济中的规模扩张程 度和旅游产品实现深度,显示其发展对区域经济有效需求的促进程度;反映旅 游业的素质和效益,显示其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 影响程度。从表22结果分析,2001-2005年合肥市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民 生产总值平均比重为7. 对国民经济增长年平均贡献率为7. 46%,旅游业 在第三产业中的平均比重为18.72%,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18. 00%,对国民经济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旅游业总收入年增校率(、)16.622.58.316.026.9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15.315.417.616.216.9第三产业产值年增长率()14.014.014.514.516.0表2-3-2005年旅游业发展速度比较数据来源:20012005年合肥市统计公报。从表23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旅游业总收入增长率较快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扣 除2003年SARS因素),旅游业凸现出产业发展的超前性特征,对合肥市国民经 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综上所述,合肥市旅游业已经成为合肥市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对经济 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对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明显的贡献,充分展现了 出众的活力和极好的发展潜力,旅游业已经成为合肥市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2.1.2合肥市作为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正在逐步确立“十五”期间,通过在产品幵发、市场促销、行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多 方面的努力,合肥市己经逐步建设成为安徽省的旅游中心城市。省领导和省旅 游界已经认可了合肥作为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并正在形成以合肥 为中心,以黄山为龙头的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全新的战略格局。通过表2-4可以看出,合肥和黄山分别作为安徽旅游业发展的中心和龙头 的地位已经确立。在国内游客人数上,从2002年起,合肥就幵始超过了黄山, 并正快速拉大对黄山的领先地位。在入境游客人数上,合肥增长速度也快于黄 山,并且合肥入境游客的平均逗留天数是黄山的3倍,平均花费也都远高于黄 山。来合肥的游客有近一半是参加商务会展的客人,这些客人中有很大比例要 去黄山旅游。而去黄山的游客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经过合肥中转,他们又是合 肥的重要客源之一。合肥与黄山在旅游业发展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基本上不 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合肥旅游将为黄山旅游提供巨大的支持,而黄山旅游也将会牵引合肥旅游的发展。同时,合肥对院西、晚北、院东和院南的旅游业发 展的巨大促进带动作用是其他城市难以替代的。合肥旅游业的发展必定会大大 促进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指标城市2001200220032004入境游客人数合肥3.924.934.325.78(万人次)黄山26,2031.6!16.0132.56国内游客人数合肥409.96509 5055).20615.50(万人次)黄山411,68473.17464.10472.09旅游外?收入合肥2317.092712.093031.403325.03(万美元)黄山5012.825812.922779.105954.49国内旅游收入合肥27.3133,6636.3842.35(亿元)黄山36.6042.4636.1646.35平均旅游人天数合肥3.133.023.793.10(天)黄山08&0.951.031.08;2-4十五”期间合肥市各项旅游业指标与黄山市对比数据来源:安徽雀旅游局- 2.1.3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完善合肥市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种类丰富,拥有相当可观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 源。目前合肥市主要的旅游产品有中国包公园、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明教寺、 逍遥津、徽园、安徽名人馆、三河古镇、巢湖、紫蓬山、伤山湖等。旅游产品 种类涵盖了国内大部分的景点类型,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一定的内涵。在原有景 点不断保护和完善的同时,一大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建设和利用。例如环巢湖旅游区、紫蓬山风景区、 ffi山湖旅游度假区等大型项目正处于幵发过程当中。“十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营原有旅游 产品并深入挖掘内涵,提高品位的同时,逐步开发出一系列有合肥特色的、具 有独特吸引力的旅游产品。1、着力幵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中国包公园,通过整合资源,丰富内涵,提升包公文化旅游品牌; 着力打造淮军文化旅游品牌:编制并着手实施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积极创建 和申报多个国家AAAA级景区。2、积极探索旅游产品开发和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新途径“十五”期间成功建设了旅游名镇三河镇。贯彻“旅游兴镇方针,围 绕旅游抓城建,抓好城建促旅游。实施了三水贯通,加快了古镇改造,复建了 一批古民居,再现了三河镇“小桥流水人家,古镇水乡特色”的风貌。3、大力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利用合肥市周边紫蓬山、伤山湖、四顶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兴建一 批优秀的休闲旅游产品吸引广大的市民及长三角地区游客,为将合肥市打造 成为长三角的休闲旅游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利用和幵发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和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等一大批重 点红色旅游基地,保护和修复重要历史文物单位,提升其旅游的功能,使其成 为系列产品。总体上,以文物古迹、山水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观光产品日趋完善和成熟, 会展、民俗风情、科教、生态、工业、农业等专项主题旅游产品正在形成,一 批体现合肥市旅游总体形象的名品、精品正在显现。合肥市旅游业己经初步形 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产品体系,产品的适应力和竞争力逐步增强。2.1.4旅游市场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五”期间,合肥市加大了旅游市场开发的力度,实行开放式办旅游,积 极参加国内外的旅游交易会和各种宣传促销活动,大力拓展客源市场。合肥市 加快了与周边城市协作和联合,谋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在融入长三角大旅 游圏工作方面初见成效。在市场开发策略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和 分散相结合,促销形式多样,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1、国内市场开发有序开展在抓好省内市内客源市场的同时,加大了全国范围内客源市场开发的力度。 首先加快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把长三角市场的幵发作为重中之重。十五期 间成功举办了中国中东部旅游交易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其次着力于中原地 区、京津唐、东北及西部地区的市场开发。r大了合肥市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 影响力。2、入境市场促销力度加大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台湾、港澳、日韩、东南亚等重点入境客源市场的促销。 组织参加了一系列诸如香港国际旅游展览会等海外市场促销活动,并赴日本、 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洲等国开展旅游促销。合肥市旅游在海外的影响力日益 扩大。3、旅游宣传工作成绩显著加强了合肥市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提升了合肥美誉度。分别在安徽卫视、 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及中国旅游报等媒体上开展宣传活动,效果显著。在旅 游宣传品方面重点抓好“七个一”工程,即VCD光盘、旅游图、旅游画册、旅 游精品指南、旅游招贴画、旅游景点导游词、旅游形象策划,丰富了宣传的手 段,增强了宣传的效果.4、旅游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强建成了合肥旅游信息中心,并调整充实了合肥旅游网站,提高其时效性、 针对性和服务性。加强了网站与顾客互动,网上展示、推介,大大丰富了促销 形式,收到了好的效果。2.1.5旅游接待能力得以提高截止到2004年底合肥市拥有星级饭店43家(其中五星级3家),床位数达 到15000张;旅行社10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6家)。以合肥路岗机场为中心的 空中交通网络,以淮南、合九、宣杭、院赣等铁路为主体的铁路交通网络,以 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县乡公路组成的公路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了立体的旅 游交通网络体系,为合肥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正在建 设的合铜黄髙速公路以及沪汉蓉快速铁路将使合肥到各重要旅游市场地区的交 通能力进一步加强。2.1.6行业管理成效显著2002年3月,合肥市旅游局正式成立。合肥旅游的行业管理从此走上了正 规化的道路。合肥市旅游局在指导和协调旅游企业和事业单位,旅游所涉及的 各部门工作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为合肥市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合 肥市旅游经济活动日益规范,旅游产业形象日益鲜明。合肥市严格执行国家和 安徽省有关旅游的法律法规,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与合肥旅游相关的法律 法规,为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坚持星级饭店评定及复核, 旅行社业务年检,提髙了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总体素质。另外,围绕建设一 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开展了多层次、专题性的培训和讲座,效果十分明 显。同时,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积极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统一执法,统一对外宣 传促销,统一幵展行业监察、行业审计,积极受理游客投诉,开展优质服务评 比活动,使旅游业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2.2合肥市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经验2.2.1抓好节假日旅游工作和节庆活动抓好每年三个黄金周的旅游工作是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十 1期间,合肥市旅游部门每年都对黄金周的旅游活动安排和客源市场开拓做 了精心的策划和严密的组织。成功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又有吸引力的节庆旅 游活动,如桂花节、功夫节等主题活动。形成了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 参与良性运转机制。这些活动突出了合肥特色,提高了合肥市的知名度和美 誉度,起到了以旅游节庆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2.2.2成功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十5”期间合肥通过挖掘社会旅游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办旅游,成功推出 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在国内率先推出科教旅游,并举办了科教夏令营等活动 充实其内容,打造合肥科教一日游品牌。还相继推出了工业游、农业游、生态 游、城市新貌游、名胜古迹游等。与合肥荣事达集团、江淮汽车集团、合肥卷 烟厂、合肥海尔工业园、合肥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等合肥知名企业合作,联 合推出了工业旅游。为使农家乐旅游更具特色,相继推出了古镇水乡游、梅花 节、长丰草萄釆摘节、大好菜花节等特色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已经 成为合肥市旅游的一大亮点。2.2.3把旅游大篷车作为宣传促销的重要手段旅游大篷车活动是合肥市旅游业进行市场幵发的一种符合合肥市旅游业实 际的、有特色的促销手段。十五”期间,分别赴郑州、济南、徐州、南京、上 海、苏州和无锡等中原、长三角地医开展了宣传促销,并逐步将市场促销范围 忙大到京津唐、东北、沿海和西部地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形成以长 三角和中原市场为核心,贯穿全国的旅游促销网。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旅游大 篷车足迹遍布全国很多省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国内客源市场逐步扩大,合 肥市旅游在全国各地的影响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髙。2.2.4扎实推进区域合作11“十五”期间,合肥市旅游业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加强区域旅 游合作,谋求资源互补,错位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珠三角。参加了赴粤、 赴港招商活动和“15+1”黄山旅游高峰论坛。召开了安徽省部分城市旅游协作 年会,签订了安徽省部分城市旅游合作协定,将合肥旅游协作圈城市扩大到 9个。先后与开封、藥庆两市开展合作,签署了包公文化旅游框架协议,共同培 育推介包公文化旅游品牌。与济南、长春、大连、烟台等25个城市签订了 “旅 游城市联盟合作协议”,倡导实施无障碍旅游,资源共享,产品互补,线路共建, 市场共拓,客源互送,推动旅游联合协作,实现共同发展。广泛幵展区域合作, 合理利用互补资源,对合肥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强劲的推动作用。2.3旅游业在合肥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2.3.1旅游业具有优先发展的条件和实力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部署,2004年,合肥市 制定并组织实施“1346”行动计划,提出建设“四大产业基地”,即:国内外重 要的制造加工基地,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国内重要的旅游、 文化和教育产业化基地,全省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相比制造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和教育产业,合肥旅游业具备优先 发展的条件和可行性,因此应将旅游业作为合肥市在“十一五”期间或更长一 段时间内优先发展的产业1、与“四大产业基地”中的制造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 投资回报高,就业程度高的综合优势制造加工业是合肥市经济发展的中流破柱,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合肥市的 经济实力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在合肥市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不可动摇的地位。 但制造加工业在投入产出方面存在回报率偏低,回报周期偏长的问题。而旅游 业是一个投资回报率很高,投资回报周期也很短的产业,恰恰弥补了制造加工 业的这点不足,为合肥市经济在短期内的快速发展,加速资金的聚集起到关键 性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产品附加价值高、投资回报率高的特点,但高新技术产 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存在不足。而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恰恰弥补 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这点不足,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合肥市的就业压力, 吸收大量劳动力,加速合肥城市化进程。因此,从投资回报和解决就业两方面来看,旅游业较制造加工业和髙新技 术产业具有短期效益高,就业程度高的综合优势。在重视发展制造加工业和髙 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将旅游业确定为合肥市的优先发展产业,不仅不会对这两 个产业造成影响,反而会对它们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从而加速合肥市的总体 经济发展。2、与“国内重要的旅游、文化和教育产业化基地”中的文化和教育产业相 比,只有旅游业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和实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覆盖面广, 影响力大。但合肥市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软件和硬件还在逐步建设当 中,规模和影响尚不能与己经具备支柱产业素质的旅游业相比。而对于教育产 业化问题,国家目前不再提倡。因此“国内重要的旅游、文化和教育产业化基 地”中,只有旅游业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和实力,可以为合肥市经济发展提供启 动迅速、影响广泛、效益显著的巨大支持。2.3.2旅游业对合肥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凸现旅游业在合肥市经济发展中的独特而显著的地位, 对旅游业自身以及合肥市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优化合肥市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服务业在合肥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更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功能,有效带动包括合肥市第一、第二产业在 内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好旅游开发工作,合肥市郊区 和肥西、肥东、长丰三个县可以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山区旅 游项目和度假休闲基地、农业科教基地,通过这些新的途径,转移部分剩余劳 动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门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 重要的作用。在合肥市的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中的轻工、坊织、电子 等行业,可以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另 外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精心策划,可以积极发展工业旅游项目。做好旅游业同其他服务业的结合也是很重要的内容。商贸流通、交通等传 统服务业,可以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服务中求得自身的更大发展;信息、金融、 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也能同旅游业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共同发展。“十一五” 期间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005年合肥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 2: 44.8: 49.0,产业结构尚不够合理, 服务业总量不足比重偏低,距离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而服务业的兴 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 项重要内容。统计显示,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第三产 业产值就增加4. 3元;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美元,利用外资额就相应增加5至 9美元。旅游产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几乎覆盖了从 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加快 发展旅游业,巩固并加强其支柱产业的地位,不仅可以大大提髙服务业在合肥 市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进一步推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使其向标准化、 规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可以剌激合肥市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创新步 伐,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2、有利于扩大合肥市的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合肥市现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 新增劳动力多、就业矛盾突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数量大 劳动力转岗适应快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缓解合肥市的就业压力而不 断提高合肥市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合肥市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扩大内需、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旅游业在其中正是扮演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