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关联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关联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关联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关联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关联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关联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中古汉语作为汉语史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阶段,在诸多方面体现出 了汉语发展演变的新面貌和新特点。本文所研究的中古汉语的假设复句关联词, 即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古汉语的关联词对上古汉语的继承关系,以及对近代汉语和 现代汉语的启发意义,而且通过对关联词的研究,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古时期汉语 的双音化、句型结构的严密化等变化。 我们选择了中古时期有代表性的文献作为主要的语料来源,如三国志、搜 神记、世说新语、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等,并辅佐以少量的上古汉语、 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文献资料。通过描写和归纳大量的假设复句及其关联词, 从而对中古时期的假设复句关联词在形态,特点等各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并希望 能够通过一定程度上的历时比较分析,反映出假设复句关联词在中古时期呈现出 来的发展情况及演变规律。 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对复句关联词作出了相关的界定。定义关联词的概念,并阐述关联 词的基本构成成分等。 第二章,对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关联词进行考察。不仅归纳出关联词在假设复 旬中的位置情况、假设复句的正句类型,还简要地描写了中古汉语时期极特殊的 假设复句关联词。并且对这一时期的假设复句关联词的词形构成方式,及其整体 特色作出了考察和分析 第三章,我们从极具典型意义的中古汉语文献中析出大量的假设复句,利用 这些语料,具体地考察占有表示假设关系关联词最重要地位的。若”及其双音词, 如“若有”,。若不”,“若能”等,周时,还对与“若”相关的,同样也表假设关 系的结构,如“若者”、。若时”等也展开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第四章,在上一章对“若”及其双音词或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 中古时期有特点的表假设关系的固定结构和关联词,如“若则”、。万一”等, 并尝试着从理论上揭示出这些特殊的形式所显示出的复旬关联词的发展趋势,以 及所体现出的特点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进一步讨论在研究假设复句关联词的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一些相关 的语法问题探讨中古汉语的假设复句关联词频繁地出现在对话体语境中,这一 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并从语用的角度,肯定了复句关联词对汉语句型结构严密 化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2 关键词:关联词 关联结构假设复句中古汉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m e d i e v a l - t i m e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i s q u i t es i g n i f i c a n t i n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h i s t o r y i ti n h e r i t sl o t sf r o mt h er e m o t e - a g e s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a n da l s oi n s p i r e st h e m o d e m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d e e p l y g r e a tc h a n g e sw e r et a k e np l a c e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 m e a n w h i l e ,s o m en e w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 e r es h o w e d i nt h i sp a p e rw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 c o n n e c t i v e so fh y p o t h e t i c m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i nt h em e d i e v a lt i m e s ,a n da l s oh o p et o s h o wl a n g u a g e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w o r d s c o m p o u n d i n ga n dc o m p a c t n e s so fs e n t e n c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es t u d yt h i st o p i cw i t hal a r g eq u a n t i t yo fb o o k st h a tc a nr e p r e s e n tt h e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sf e a t u r ei nm e d i e v a lt i m e s ,s u c ha s “s a ng u oz h i ”,“s o us h e nj i , s h is h u o x i ny u ”“d u n h u a n gb i a n w e nj i - , z ut a n gj i ”a n ds oo n af e ww o r t h yl a n g u a g e m a t e r i a l sf r o mr e m o t eo rm o d e ma g e si su s e da sw e l l w en o to n l yi n v e s t i g a t ea n d a n a l y z et h ec o n n n c c t i v e s s h a p e s , b u ta l s o t or e f l e c tt h eg r a m m a rr e g u l a t i o n sb y c o m p a r i n gc o n n e c t i v e s a p p e a r a n c e si nd i f f e r e n t t i m e s t h e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s i xp a r t st o t a l l yo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h a p t e r1 ,c e r t a i nc o n c e p t so fc o n n e c t i v e sa r ed e f i n e d ,a n dt h eb a s i c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 ma r ee x p l a i n e d c h a p t e r2 ,w eg i v ee m p h a t i c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t o t h ec o n n e c t i v e so fh y p o t h e t i c a l 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i nt h em e d i e v a lt i m e s ,a n dc o n c l u d et h ec o n n e c t i v e s p o s i t i o na n d t h et y p e so ft h es e c o n dc l a u s ei n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 ,i na d d i t i o n ,d e s c r i b es e v e r a l s p e c i a lc o n n e c t i v e sb f i e f l ga n ds t i l lt od i s c u s st h e c o n n e c t i v e s f o r m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c h a p t e r3 m o ,a n di t s c o m p o u n dw o r d s ,f o ri n s t a n c e , r u o y o u ”, r u o b u , r u o n e n g a n d s oo n ,t h e yt a k e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c o n n e c t i v e si nt h e h y p o t h e t i c a ls e n t e n c e s s ow ea l s ot a l ka b o u tt h e s et y p i c a lp h r a s e sa n dr e l a t e ds t r u c t u r e s o f m o z h e ”。”r u o s h i ”a n ds oo n c h a p t e r4 ,s o m ep a r t i c u l a r c o n n e c t i v e sa n ds e t p h r a s e s w h i c h i n d i c a t i n g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 y p o t h e t i c a lr e l a t i o n ,f o re x a m p l e ,“1 3 1 0 z e ”, w a n y i ”a n de c t , t h e ya r ee x p l a i n e di n t h i ss e c t i o n a tt h eb a s i so ft h i s ,w ew i l lt r yt or e v e a lc o n n e c t i v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 a n ds e v e r a l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f e a t u r e s c h a p t e r5 ,i nt h i sp a r t ,w ef u r t h e rs t u d yo t h e rg r a m m a rq u e s t i o n s ,i n q u i r ei n t ot h e r e a s o no f c o n n e c t i v e s f r e q u e n t l yu s i n gi nt h et e x to f d i a l o g u es t y l e m o r e o v e r , f r o mt h e a n g l eo fl a n g u a g ea p p l i c a t i o n w ec a ns t h ec o n n e c t i v e sp o s i t i v e l y e f f e c t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o m p a c t n e s so f s e n t e n c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c o n n e c t i v e ;c o n n e c t i v es t r u c t u r e ;h y p o t h e t i c a l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 t h em e d i e v a it i m e s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突出表现在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的关联构成形式 上它不同于英语等语言在形式上对句子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例如在英语中,句 子之间必须使用连词。自古以来,汉语复句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就较为松散,既可 以用意合的方式来连接,也可以在其间补充相应的关联成分,如连词、副词等, 来表现分句之间的语意或逻辑关系,而这些关联成分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 程才渐渐稳定和成熟起来的。 王力在汉语史稿第三章“语法的发展”中说道:“我们可以看出,在书 经里,复合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用意合的方式来表现的;而在易经、论 语里,这种关系是用故、况、则等语法成分( 连词) 表示出来的,这 样,句子的结构当然也就比较复杂而严密了。汉魏的散文,基本上是按照战 国时代的句子组织来写的。六朝骈文造成了书面语言的桎梏,我们在骈文中看不 出逻辑思维发展的痕迹来。到了唐代,才又是汉语句法严密化的另一个新阶段。 逻辑思维的发展在语言结构形式中的具体表现可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把要说的 话尽可能概括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逻辑思维的发展表现在语言结构 形式中的另一方面就是:化零为整,使许多零星的小句结合成为一个大句,使以。 前那种藕断丝连的语句变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样,句子虽然长了,但是语 言不是变为拖沓了,而是更简练了。从唐代到鸦片战争以前,汉语的句子组 织的严密性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就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也不过有一 些政论的文章( 如梁启超、孙中山的著作) 在某种程度上接近西洋的句子结构, 而且这种接近性是很小的。”由此可见,从以意合为主的上古汉语,到句子形态基 本规范成熟的现代汉语,中间历经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中古汉语时期,句法严密化 在这一阶段产生了质的飞跃。在中古汉语时期,复句的关联成分不仅有丰富多彩 的面貌,更有着体现汉语句法重大转变的研究价值。 本文中,我们主要借鉴的是为当代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汉语史的分期,同时 也参考关联词发展的具体情况,将汉语史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 上古汉语;先秦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两汉时期;( 二) 中古汉语:魏晋南北朝、唐五代时期;( 三) 近代汉语:宋元明 清时期;( 四) 现代汉语:清以后到现在。我们将以中古汉语时期文献语料的研究 为主,展现出由关联词所反映出的句法严密化的变化及特点,并着重对假设复句 关联词作出考察分析。另外,为了更清晰地展现中古汉语在句法严密化发展阶段 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我们也会严格地选择少量的上古汉语或现代汉语中的相关 语料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关联词必须先对单句和复句做出科学的划分,学术界从2 0 世纪5 0 年代 开始就开展过多次分类标准等问题的大讨论,但由于语意表达、句法形态等各方 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学术界至今也未能形成为大家公认的划分标准。现在,学术 界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传统的“二分法”,将复句划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邢福 义( 2 0 0 1 ) 提出的复句的“三分法”,将复句分为因果类、并列类和转折类。我们 选择更为大家普遍接受和长期使用的“二分法”,并将偏正复句再划分为转折、条j 件、假设、让步、因果、目的复句六类。由于写作篇幅和时间有限,在本文中我 们着重研究假设复句。 我们所选择的复句语料,中古时期以三国志、搜神记、世说新语、敦 煌变文集、祖堂集等文献为主,辅佐以上古的左传、史记等,以及近 代汉语的禅宗语录和明清小说等,并涉及到少量的现代汉语语料。我们希望在研 究中古汉语复句关联词的同时;又通过一定的历时比较研究来反映这一阶段关联 词承上启下的发展演变过程。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假设复句关联词的定义及构成 关联词的定义 汉语复句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不用关联词来表示,为“意合法”;用关联词来表 示,则为“关联法”。汉语重意合、轻形式的特点主要反映为通过语词意义的相互 激发映衬来反映意合的句意的理解机制。它无疑给复句关联法的广泛使用以消极 影响。但语言总是在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科学而规范的句子形 态是语言成熟的显现标志之一。因而,复句关联词在语言内部规律的作用下,在 重意合的汉语中逐渐发展起来,由较单一较少到丰富,由不发达到发达,由偶尔 使用到经常使用,由单音节到双音节,由一个词代表多种逻辑事理关系到一个词 较固定地表示特定的逻辑事理关系等等。 现代汉语词典对“关联词”的定义为:“在语句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定 义概念的同时也阐明了关联词的作用所在,它不仅仅连接起了各个松散的分句, 使其构成了一个在语意和形式上都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且有效地凸现了句群、语 段的结构,成为提示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还能部分地补充语意,例如我们 将在后文中详细分析的,某些关联词可以为句意的表达补充某种语气。 二关联词的构成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关联词语”的定义则在某种程度上阐述了关联词的构 成,。连词和有连接作用的副词和短语可以统称为关联词语”。邢福义( 2 0 0 1 ) 将 组成关联词的主要成分归纳为四类:a 句间连词,b 关联副词,c 助词。的话”,d 超词形式( 如“如果说“若不是”) 。他分类的依据是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的现 代汉语关联词,而现代汉语关联词是从古代汉语中承袭而来的,这四类也是中古 汉语关联词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落实到具体的关联词上,会有不同的词形,但 并无不同的类别。中古汉语的复句关联词尤以前两种为主,连词一般用于复句的 前一分句,即偏句中;而副词多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即正句中两者有时候搭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配使用,有时候单独使用。本文对关联词的考察以形态最丰富、也最具特色的连 词为主,兼及其他三种类型关联词,以及有关的关联成分。 汉语不像英语等语言,它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虚词和语序是其最重要 的语法调节手段。组成关联词的连词和副词都属于虚词的范畴,作为承担一定语 法意义的功能词,它们一方面行使着虚词的句法功能,一方面其位置的灵活性, 客观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语序。所以关联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词,它与 普通词类的性质很不相同,它由各种虚词或者短语结构构成,不可以完全独立于 句子之外,而必须依存于句子结构,因而我们也常常把它称作关联成分。关联词 或说关联成分,是超越了词一层面的语言单位,联系起了虚词、短语结构和句子。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中古汉语假设复句关联词的归纳分析 关联词的位置 我们从中古时期的文献中析出大量的假设复句,对关联词在假设复句中的使 用位置作简要地归类和考察。 1 正旬、偏句均使用关联词,如: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日:“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 ”( 三国 志魏志武帝纪) 若翁速还去,必有所见,亦当有所得也( 搜神记卷五) 母日:“若然,当为尔酝酒。”( 同上卷十一) 、 苟禀此气,必有此形。9 苟有此形,必生此性( 同上卷十二) 若天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 同上卷十三) 裴令往吊之,日:“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溶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世说新 语德行) 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同上赏誉) 群小叩头日:“若府君复不见治,便无所诉”( 同上规箴) 倘若蕃王垂一顾,于是无心朝汉天( 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 左右李陵,各自信缘,若至天明,必当受缚( 同上李陵变文) 若道一时一饷,犹可安排,岁久月深,如何可度( 同上t 1 3 昭君变文) 舜子抄手启阿耶:“阿耶若取得计阿婊来,也共亲阿姨无二! ”( 同上舜 子变) 若在家中, 若与我此山 ( 同上) 行者便云: 堂集卷二) 售守费人心力( 同上庐山远公话) 安乐,窄售从伊荸与我此山不安,汝俸当时发遣出此山中 。汝希如是,我帝如是,与汝同在黄梅不异,自当护持。”( 祖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日:“若踏倒,即不来此也。”( 同上卷四) 若有一道不通,便是不奉于君,此人命如悬丝( 同上卷六) 僧云:。某甲若道得,则是客中主”( 同上) 在偏句中使用关联连词,正句中使用关联副词,两者配合使用使得假设复句 呈现出最完整的形态。在偏句中使用最多的关联词是“若”及其双音词,如“倘 若”、“倘如”等,另外有“苟”、“如”等。在正句中使用的关联词则并不集中, 常用的有“则”、“必”、“便”等,也常使用“即”、“犹”“也”等,相当灵活。关 联副词也产生了许多双音节词,多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节关联副词复合 而成,如“必当”、“便即”、“便是”、“则是”等,其构词形式和语法功能都比较 简单,在此不作进一步地阐述。假设复句关联词在使用中偶尔也会出现搭配不当 的情况,如“倘如于是”等,表假设关系和表顺承关系的关联副词搭配使用,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关联词,在使用上不完全规范的个别情况。 2 假设复句仅在偏句中使用关联词,如: 北寇与国,壤地连接,苟有闲隙,应机而至。( 三国志吴志虞陆张骆 陆吾朱传) 潜日:。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 世说新语识鉴) 傥若在后得高迁,唯赠百金相殡葬!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答日:“若打一下,诸坊布鼓自鸣;若打两下,江河腾沸;若打三下,天 地昏暗”( 同上前汉刘家太子传) 陵亲若在,入楚救其慈母;陵母若无,共大夫却归汉朝,伏事圣体之君。 ( 同上汉将王陵变) 师日:“汝若如此,莫从人觅”( 祖堂集卷二) 莱甲若不遇和尚,空过一生矣! ( 同上卷三) 只在偏句中使用关联连词,这是中古时期最常见的假设复句关联词的使用形 式。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连词较之关联副词,表示的假设义更明显,作为语句标 记的位置也更重要。我们经常根据偏句中标志性的关联连词来判定复句具有假设 关系的性质。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假设复句仅在正句中使用关联词,如: 官得其人,则政平讼理;政平故民富贵,讼理故囤圈空虚( 三国志魏 志任苏杜郑仓传) 此言奏彻高皇耳,必得诸州收敕文( 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 行者云:“我今明明与汝说,则是不密;汝若自得自己面目,密却在汝。” ( 祖堂集卷二) 峰云:。者老汉! 老僧臂长,则便打二十棒虽然如此,老僧这里留取十 人”( 同上卷七) 仅仅在正句中使用副词,偏句中没有出现表假设义的连词,这种复句在某种程 度上带有意合式复句的意味。我们往往不能仅凭副词“则”、“必”、“却”等- - i t l a 就判断出它们是假设复句。这种仅在正句中使用副词的假设复句不如仅在偏句中 使用关联连词的假设复句多。 二假设复句的正旬类型 假设复句的偏句多是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况,正句陈述假设在得到满足后所产生 出的结果。假设的前提是多种多样的,这也决定了在正句中,除了最普遍使用的 陈述句以外,还有诸如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各种类型。 1 疑问句 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 ( 三国志魏志袁张凉 国田王邴管传) ) )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日:。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 ( 世说新语言语) 桓日:。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 ”( 同上排调) 若道人无感,长城何为颓? ( 敦煌变文集孟姜女变文) 张良谓灌婴日:“凡人斫营,先辞他上命;若不辞他上命,何名为斫营! ( 同上汉将王陵变) 师日:“设使有,与汝向什么处著? ”( 祖堂集卷三) 洞山云:“先师若不知有,又争解与么道? ”( 同上卷五)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_ _ - _ _ _ - - - _ _ l _ - - - _ - _ _ _ _ _ _ - - - _ _ _ _ i _ _ _ _ _ - - _ _ _ _ _ _ _ _ _ _ - - 由于受到偏句中提出的表假设义前提条件的限制,正句中的疑问句多是以反 问的形式出现的,或者使用疑问语气词“邪”等,或是使用疑问代词“何”等。 2 感叹句 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 ( 三国志昊志周 瑜鲁肃吕蒙传)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凡人称王(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 傥若在后得高迁,唯赠百金相殡葬!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早知死若埋沙里,悔不教君还帝乡! ( 同上王昭君变文) 我若出家,恐断王种;若不出家,则断圣种( 祖堂集卷一) 正句的内容是因偏句提出的假设而发出的感叹,根据不同的假设前提而产生 遗憾、担忧等情绪。 3 祈使句 若其不如此,誓愿不还乡!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傥若一朝拜金阙,莫忘婊姨乳哺恩! ( 同上汉将王陵变) 若经与义相同,愿火不能烧之若经与疏抄经相同,水不能溺( 同上庐 山远公话* ) 太子发弘愿言:“我若不成无上菩提,誓不起于此座! 。( 祖堂集卷一) 若有本即合识主,是你试说看( 同上卷三) 若有见闻,请对圣说( 同上) 在假设复旬的正句中,除了表达劝说、请求等祈使语气,还经常表达某种愿 望。因为偏句中的假设情况多附带有一种希望实现的结果,这种希望的情绪就以 较为强烈的形式在正句中表达出来,例如使用“誓”、“愿”等词,有时为了让感 情表达得更为强烈一些,偏句和正句都使用否定词,如。不”,假设复句整体上以 双重否定的形式来进行语意的肯定和强调。 三假设复句关联词的构成形式 上古汉语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多是单音节的,如。若”、“诚”、“如”、。使”等,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中古汉语时期渐渐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大量的双音节关联词,这和汉魏以来汉 语语词的大规模的双音化的趋势是相适应的。根据中古汉语表假设关系的双音节 关联词的构词形式,我们归纳出两种最重要的类型。 1 近义重叠式 这是表假设关系的双音节关联词最常用的构词形式,它多由两个均可独立使 用的表假设关系的单音节词组合而成。构词方式简便、能产性极强,且意义表达 准确,易于理解。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有少量的双音节关联词陆续开始使用,如: 设如人君能广施恩惠于民,而能振济众民于患难者,此德行何如? ( 论 语雍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另外还有“假如“假设”,“如或”、“设如”、“设使”、“若使”、“如使”、。设 若”、“若苟”、“倘若”、“倘使”等等。在中古汉语中使用得较多的近义重叠式关 联词,如: 贼之为寇,几六十年矣,君臣伪立,吉凶共患,又丧其元帅,上下忧患, 设令列船津要,坚城据险,横行之计,其殆难捷( 三国志魏志王卫二刘 傅传) 宁有中违断金,甫怀择主,设使权尽其量,便当翻然去就乎? ( 同上蜀 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 王仲祖闻蛮语不解,茫然日:。若使介葛卢来朝,故当不昧此语”( 世说 新语言语) 假使边庭突厥宠,终归不及痰王怜。( 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 答日:。如若凭脚足而行,虽劳一生,终不得见;汝若有其能,得至心启 请,必舍得见”( 同上前汉刘家太子传) 我如今不识好恶颠倒,与汝诸和尚插偈,歌咏告报,尚不能察得;偿希 依于正令,汝向什么处会去? ( 祖堂集卷十) 2 近音替换式 组成关联词的成分多是无实义的虚词,它们或由实词虚化而来的,或本身即为 虚词,其作用也并非表达具体实意,只是作为形式上较为固定的逻辑语义标志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联词的基本作用是构成形式,而非补充意义。就其意义而言,其形式大于其内 容,形式包括了词形和语音形式,语音形式十分重要,由一个经常使用的关联词 语音引申开去,通过近音的方式就能生成大量语音相似的关联词,来标识和原关 联词一样的逻辑关系。例如与“向使”音近,同样也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乡 使”、。曩使”等等。 向使婴幼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 未当绝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9 乡使文王疏吕尚而不与深言,是周天子之德,而文,武无成其王业也( 同 上范雎蔡泽列传) 曩使桓、灵不废高祖之法,文景之恭俭,太祖虽有神武,于何所施其能 邪? ( 三国志魏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在实际运用中,近义重叠式和近音替换式不断融合。如“假使”的“假”不仅 仅有。如果、假如”的意义,还有“借”的意义,于是本无假设意义的“借”通 过相近义项之间的语意渗透而替换了“假”的位置,出现了“借使”,而“借”又 与“藉”音同,因而又出现了“藉使”。同理生成的新词还有的“假令”、“借令”、 “假如”、“借如”等等。通过多次近义、近音的多重转换,关联词大量生成。新 词的意义或许已与表假设关系的意义相差甚远,作为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来说, 这毫无影响,因为它只是起了一个以固定语音的外在形式标识相应逻辑关系的作 用。 在关联词产生和发展初期,近义和近音两种构词法使用得相当频繁。大量同 音、近音或近义的关联词产生,在语言节约原则制约下,又历经淘汰,筛选出为 大家普遍认同的关联词并且加以推广使用。 关联词通过语音和语意相近的关系生成大量的新词,使用起来灵活方便。虽 然这种语意相近,功能相似的词的成规模的生成方式并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但在关联词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大量产词的方式来加强其自身在重意合的汉语 复句中的地位,却也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巩固手段。双音节关联词内部的两个 语素可以在语序上自由替换、表达相同的意义并行使相同的语法功能,则是这种 造词手段使用臻于极至的表现,如“若或”和“或若”两个词内部语素的位置交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换后仍成立,并作没有任何区别的使用: 欲取饮者,皆洗心志,跪而挹之,则泉出如飞,多少足用,若或污漫,则 泉止焉( 搜神记卷十三) 乃遗嘱其太子日:“汝缘年少,或若治国不得,有人夺其社稷者,汝但避 授南阳郡彼先有受恩之人,曲合救汝”( 敦煌变文集前汉刘家太子传) 近义重叠式和近音替换式是两种晟主要的关联词双音化的构词方式,通过梳 理中古汉语的假设复句语料,我们还发现了其他比较特殊的双音节关联词的生成 方式,将在后面的论述中作迸一步地阐述。 四假设复句关联词的特点 中古时期正是汉语词双音化蓬勃发展的时期,顺应这股潮流,关联词也发展出 了众多双音节关联词。除了词语的双音化,中古时期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还呈现 出许多特点,以下将一一作出分析。 “若”及其双音节关联词表假设关系的意义在上古时期已经使用,中古汉语 时期仍是最重要的表假设义关联词。因此,我们以。若”及其复合词为例,来考 察中古时期表假设义关联词的特点。 l - 关联法和意合法并存 公日:。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禽耳”( 三国志魏 志武帝纪) 若天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 搜神记卷十三) 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 世说新语- 德 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日:“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 ( 世说新语言语) 贞夫日:。宋王有衣,妻亦不着:王若有食,娄亦不尝”( 敦煌变文集韩 朋赋) 思日:“速去速来你若迟晚些子,不见吾你若不见吾,不得床下大斧” ( 祖堂集卷四)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师云:“汝若与么。我有一句子,盖却天下人舌头。( 同上卷六) 。若”及其复合词表假设义,完全是承袭于上古汉语,而意合的特色,也多 有显现。在“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禽耳”和“宋王有衣, 妾亦不着;王若有食,妾亦不尝”中关联法和意合法的并存形式体现得尤为突出, 均为对称的句法结构,两个并列的假设复句,一个使用了关联词而另一个没有。 这类在形式上被省略的关联词,完全可以根据上下文自然被补充,并不会影响到 对语意的理解。 2 假设复句中主语的位置 假设复句关联词。若”所引导的成分多是动宾或介宾结构的短语、小句等, 因而在假设复句表假设义的小句中多会出现主语,有时在不影响句意表达的情况 下,也可能对毛语进行省略。以下我们以“若”作关联词的假设复句为例,来考 察主语在假设复句中的位置。 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 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 桓日:“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 ”( 世说新语排调) ( 母) 语康伯日:。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 同上德行) 我若命尽此江潭,死活总看今e t 夜(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高声唤言舜子:。阿耶厅前枯井,三二年来无水汝若淘井水出,不是儿 于家了事? ”( 同上舜子变) 寺主日:。师兄若这个善心,莱甲身自不能去得,某相共造善因师兄但 去,莫愁其姊,某甲孝顺,但唤来他房里。”( 祖堂集卷三)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表假设关系的偏句的主语多在关联连词的前面,即在偏句的 旬首。这种关联词在主谓之问的位置,实际上是继承了上古汉语的用法,如;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毅?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镁孟子梁惠王上) 但在现代汉语中,假设复旬中主语的位置则有更细致的科学的区分,如果前 后分句的主语相同,那么前一分句的关联连词在主语后,主语统领整个复句;如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果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则前一分句的关联连词一般在主语前,主语只统领偏句; 而后一分句不论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是连词则都在主语前,是副词则都在主语 后。由此看来,中古汉语假设复句的主语多在连词前面的位置,只适合于前后分 句主语相同的情况。因而“汝若为选官”、“汝若淘井水出”、“我若命尽此江潭” 这些假设复句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中的语序相一致;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却仍将主 语放在连词前,如“我若不为此”、“师兄若这个善心”则是不尽规范的。至于。若 贼负固深藏”在前后分句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将主语放在了关联连词后的位置, 这样有正确语序的句予则非常少见,可是,在其后的正句“则士马不能逞其能” 中,它的主语却放在了关联副词后面的不规范位置,说明了主语规范使用是一种 偶然的正确行为。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在中古汉语时期,人们并不过多地考察主 语和整个句子在逻辑上的涵盖关系,习惯性地将主语置于假设复句偏句的句首。 现代汉语根据前后分句主语的是否一致来确定主语和连词的位置,则有着科学的 理据,它充分考虑到主语和复句两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中古汉语假设复句中主语的位置灵活随意,一方面反映了关联词发展的不成 熟和人们使用关联词的不熟练,也从另一方面促进关联词的积极发展。“若”在主 谓之间的位置一是对上古汉语的继承,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稳定性。主谓结构是 汉语句子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结构,那么,起标记作用的关联词,在一种 意合的思维方式颇具影响力的语言中,想要得到迅速的承认和肯定,就必然要从 各个方面努力来展示并加强其对复句的意义其在复句中位置的选定即成为了巩 固其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关联词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句子的核心部分,处于主 谓之间,而不是在句首游离于核心的主谓之外的位置上,词形上得到了充分地保 护现代汉语中的复句关联词向主谓结构之外的迁移,则是由于随着汉语句法严 密化的巩固,关联词提示句子逻辑关系的作用已得到肯定,自身的意义已明确, 所以它只是单纯地行使逻辑标志的作用 虽然中古时期的假设复句主语的位置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逻辑思维的严密 性,但绝不能由此否定汉语思维的严谨性。在一些假设复句中这种严密的逻辑思 维就在形式上极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如: 妾死若留故地葬,临时请报汉王知( 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妾死若留故地葬”中“妾死”是必然的事实,语意假设的重点在“留故地 葬”这件可然但未然的事情,因而“若”直接放在它前面的位置上,“妾死”则仅 作为可然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说明,而不作为“若”假设的部分。 然而,在关联词发展得不尽成熟,口语化特征又极其明显的中古文献中,更 多的语料还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语言发展得不尽成熟的面貌。以下从同一篇中析 出的假设复句语料则没有充分地体现出严密的逻辑形式。如: 早知死若埋沙里,悔不教君还帝乡( 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 句子的主语是“妾”,但在这里以第一人称“我”的1 3 吻叙述。其假设的内容 是整个句子。早知死埋沙里”,因而“若”应处于句首来统领全句,实际上却处在 句中的位置。省略的主语和位置并不规范的关联词,对随意性较强的口语地如实 记录,正体现出中古汉语语言的特色。 3 关联词的时态意义 假设复句关联词自身在一定程度上隐性地附带了时态的意义。“若”所引导的 偏句多是陈述未发生的假设情况,只有当它得到满足后,正句中陈述的内容才会 实现。因此,假设复句常常被默认为是将来时或现在时。那么,当事情是过去时 的话,就补充进相应的时间名词或时间副词加以说明,如用副词“曾”: 师云:“诸人若未曾见知识则不可若曾见作者来,便合体取些子意度, 向幽岩雅嵩,独宿孤峰,木食草衣。”( 祖堂集卷五) 有些时候把默认的将来的时态也用“将来”、“后”等表明出来,并予以强调, 如: 络秀曰:。门户殄瘁,何惜一女! 若联姻贵族,将来或大益”( 世说新语贤 媛) 后若高迁富贵,莫忘一朝(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在上古汉语中,有的关联词本身就包含了时态意义,这与构成双音词的语素 的本意有关。如“向使”: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也( 李斯谏逐客书) 自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未当绝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向”本意是“从前、原来”,真正表示假设关系的是“使”,两者复合为双音节 关联词后,保持了其表假设关系的意义,并仍隐含着表达过去时态的意义,“向使” 即表示。如果从前存在着某种情况或发生某种事情”。因此,假设复句关联词在实 现双音化的方式上,并不只是用到了前面已论述过的近义重叠式或近音替换式。 组成双音节关联词的两个语素,可能是原来都可以独立使用、表假设关系的关联 词;也可能是更复杂的情况,如以上我们看到的由时间名词。向”和表假设的关 联词“使”复合成的双音节词。又如我们在下一章中,要详细论述的表示假设关 系的关联词。若”及其相关形式。 五特殊的假设复句关联词 到中古时期,假设复句的双音节关联词已发展得相对成熟,随着关联词的数量 迅速增加,也开始了选择和淘汰,现代汉语中留下的是其中的一部分约定俗成普 遍使用的关联词,如“倘若”、。如若”等。还有很多的被淘汰,不见于现代汉语 中,如“若使”,由表假设义的“若”和“使”复合而成, 三国志中即有这种 用法,在 敦煌变文集中继续使用,如: 帝又日:“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没包羲氏作乎? ” ( 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 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世说新语言i 吾- 1 ) ) 殷仲文天才宏赡,而读书不甚广博,亮叹日:。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 才不减班固”( 同上文学) 若使交他教化时,化尽门徒诸弟子:我即如今设何计,除灭不交出世间 ( 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 特别是在敦煌变文集中出现的表假设关系的双音节关联词,不仅形态丰 富,而且极具特色。常用的有。傥如”、“如若”、“傥或”等,如: 傥如得称圣情,万国和光善事( 伍子胥变文) 答曰:。如若凭脚足而行,虽劳一生,终不得见;汝若有其能,得至心启 请,必合得见”( 前汉刘家太子传)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若是浮灾横疾,渐次减除;傥或大限到来,如何免脱( 不知名变文卜- 】) 另外,还有一些仅从词形上难以很快地判断出它们的性质,必须根据上下文 的语意才可以知道它们表假设关系的作用。在敦煌变文集中大量使用的“忽 尔”、。忽而”、“忽然”,“可中”、“忽若”等,如: 忽尔天道开通,为父譬冤杀楚( 伍子胥变文) 婆教新妇,不敢违言;于后忽而儿至,遣妾将何申吐? ( 秋胡变文) 若是生人须早语,忽然是鬼奔丘坟;问看不言惊动仆,利剑钢刀妊损君! ( 捉季布传文) 朱解忽然来买口,商量莫共苦争论;忽然买仆身将去,擎鞭执帽不辞辛 ( 同上) 可中论房课,定是卖君身( 燕子赋) 可中修善到诸天,居处生涯一切全,要饭未曾烧火烛,须衣何省用金钱 花开花舍分朝暮,龙起龙眠辩岁年,忽若共君生那里,寻常自在免忧煎 ( 佛说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假设复句的关联词“若”及其双音词 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中,“若”及其双音词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 作为假设复旬关联谪韵代表,极具典型性。我们将在这一章里通过描写大量的假 设复句来考察分析。若有( 无) ”、“若不”、“若( 不) 能”、“若要”、“若也”、“若 是”、“却笪”、。( 若) 不者”、“若( 也) 时”和“若呵”,这些表假 设关系的关联词和关联成分。 一若有 然汝有灵圣,使我见汝生平之面若无神灵,从兹而别( 搜神记卷十五) 师云:“个个与他相似”洞山云:。若有个个,则不相似”( 程祖堂集卷五) 假设复句的偏句先假设一种情况,正句再陈述假设成立后将产生的结果。从 事理上看,假设的情况无非是两种状态,即假设一件事情发生或者不发生。以上 两个例句用动词。有”和“无”来表示其后所接的宾语的存在或不存在。“有”、。无” 所接的宾语多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形式,句式也多为相对简单的。若+ 有无+ 宾语”的形式,表示。如果有没有”。单从语句形式上看,。有”和“无” 既可以在语意上与其后面所接的成分语意相连,也可以往前向。若”靠拢,渐渐 独立为“若有”、“若无”双音节关联词。当其后接的是动词小句的时候,。若有。 的独立性比较明显,如: 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 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若有”中的“有”与动词的无语意联系,完全可以仅仅说“若不守”在此,“若 有”无论是语意还是词形上都粘连在一起,“有”表“存在”的意义已渐渐虚化 。有”的虚化,特别是其后接动词的“有”虚化使用的例子,现代汉语中的。有 请”意为“请一,亦可为证。 “若有”、“若无”在很多时候即可看作表假设关系的双音节关联词。如: 经:“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座卧者。乃至“无所从来亦无所 去,故名如来者”若人言真身,亦有去来,即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也( 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 若有举得,试对众举看若举得,免辜负上祖,亦免埋没后来( 祖堂集 卷十三) 蒂有智人能计算,此人劝德复如何? ( 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若有一时同礼拜,一般获福唱将来( 同上) “若有人言如来”,初看我们可以点断为“若有人言如来”,“有人言如来”本身 就是一个主谓宾俱全的句子,单看这一句似乎“若有”在此作为双音节词的理据 并不够充分,但同句中的“若人言真身”省略了“有”,这即证明了“有”在此旬 中并不和“人”构成紧密的联系,也不是句子不可或缺的成分。因而我们不妨将 其点断为。若有人言如来”。“若有举得”和。若有智人能计算”亦然,可看作。若 有”后面接谓语或主谓小句的形式。若有一时同礼拜”所接的谓语动词受到一些 成分的修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