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巾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五寄摇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蕉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彳j | 权保留并向 圈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堂 量可以将学位论文的伞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雠鲱撇:魂琵 签字蝈:2 。彦fv j l , o h 导师签字 2 署杨 链引f 期:2 0 0 厶f l - m 乙 、 韩非子介词研究 中文摘要 韩非子一书计二十卷五十五篇,绝大部分为韩非的著作。该书系统地介绍了 “法”、“术”、“势”统一的法治理论,表达了韩非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富国强兵的 政治理想。韩非子一书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复杂 情况,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韩非子大体上能够反映先秦时期的口语 状况,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先秦汉语的研究方面,各种虚词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是对这一时期汉语 专书虚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介词在汉语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类虚词,是分析语言 中非常活跃的功能词。鉴于介词和动词的密切联系,学界在介词的界定方面尚存在一 些争议,这一复杂原因使得研究先秦汉语介词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首先对介词在汉语语法史上的研究状况作了整体上的描述,并对介词的性 质、判定和分类逐一进行了论述。在对介词性质明确界定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统计的 方法,对韩非子中的介词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描写,以期展现先秦介词使用的基 本面貌,探讨这一时期介词发展的一般规律。 除此之外,论文还着重就韩非子与世说新语两书介词的使用状况进行了 比较,用以研究介词的语法化情况和介词结构句法位置的变化。在介词的语法化方面, 论文首先对介词语法化这一概念加以界定,然后将两书中有关介词语法化的演变作了 详细阐述,并重点分析了同一介词从先秦到魏晋的历时演变状况:另外,论文还探讨 了介词语法化的一般途径以及相应的语法环境和语义相宜性。最后,本文还对历时形 态中介词结构句法位置的变化作出分析,既分析了韩非子中介词结构的句法位置 分布状况,又根据统计数字的变化分析了这一结构从韩非子到世说新语的历 时变化情况。这一介词结构从谓语中心后面向谓语中心前面迁移的现象对我们探讨汉 语语序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很大帮助。 总之,通过对韩非子介词的统计分析,借助韩非子和世说新语两书 介词语法化的演变,并依据介词结构句法位置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汉语句法 形态变化的重要特点,即具有语义标志功能的介词数量增多、功能分化的过程跟汉语 语序的变化过程同步进行,两者互相结合,使得汉语的表达日趋精密。 2 关键词:韩非子;世说新语;介词;语法化;语序 分类号:h 1 4 6 2 s t u d yo i lp r e p o s i t i o ni nt h e ”h a nf e iz i ” a b s t r a c t ”h a nf e iz i ”i saw r i t i n ga n da r i t h m e t i ci n c l u d i n g2 0c u r l sw h i c ht h em a j o rp a r tf o r h a r tf e i sw o r k w i t hs y s t e m a t i ci n t r o d u c t i o n ”l a w ”,”t e c h n i q u e ”,p o t e n t i a l ”u n i f i c a t i o n g o v e r n m e n tb yl a wt h e o r y , i th a st h es i m p l em a t e r i a l i s mt h o u g h t i th a dr e f l e c t e dt h e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t i m ep o l i t i c s ,t h ee c o n o m y , t h et h o u g h tc u l t u r ea n ds oo n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 c o m p l e xs i t u a t i o n i tc a nr e f l e c to nt h e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c o n d i t i o n o f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t i m e i th a st h ev i t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l a n g u a g ep h i l o l o g y i nt h ea n t i q u i t yc h i n e s er e s e a r c ha s p e c t ,e a c hk i n do ff u n c t i o nw o r dr e s e a r c ha l r e a d y h a dg e tt h ec e r t a i na c h i e v e m e n t , b u ta l s ob e l o n gt ot h ei n i t i a ls t a g e 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i n c h i n e s ei saq u i t ei m p o r t a n tk i n do ff u n c t i o nw o r d b e c a u s e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ev e r b , i ts t i l lh a ds o m e d i s p u t e si n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a s p e c t t h i sc o m p l e xr e a s o nc a u s e dt h er e s e a r c h o ft h ea n t i q u i t yc h i n e s e p r e p o s i t i o ne x i s t e n c ec e r t a i nd i f f i c u l t y 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m a d ei nt h ew h o l ed e s c r i p t i o nr e g a r d i n g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i nc h i n e s e g r a m m a r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 b e l o n g st o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n a t u r e ,t h e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a n d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h a sc a r d e do nt h ee l a b o r a t i o no n eb yo n e i ti sc l e a ra b o u tt h el i m i t st ot h e p r e p o s i t i o nn a t u r ei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m 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c a r r i e do nt h ee x h a u s t i v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c e n t e rp r e p o s i t i o nt o ”h a nf e iz i ”u t i l i z i n gs t a t i s t i c a lm e t h o d i t c a l lu n f o l d st h eb a s i c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p r e q i np r e p o s i t i o n ,a n dw ec a l ld i s c u s s e st h e g e n e r a lr u l eo f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a d d i t i o n , t h i sp a p e ra l s oc o m p a r e de m p h a t i c a l l yo n ”h a r tf e iz i ”a n d ”s h is h u ox i n y u ”i nt h eu t i l i z a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 p r e p o s i t i o n s i n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 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c h a n g ep o s i t i o no f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s y n t a x i n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a s p e c t ,t h ep a p e rf i r s tp e r f o r m st o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ne l a b o r a t et h er e l a t e dp r e p o s i t i o n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i nt h et w o b o o k s a tt h es a n l et i m e ,t h i sp a p e rh a sa n a l y z e dt h el a s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 i d e n t i c a lp r e p o s i t i o nf r o ma n t i q u i t yt ot h em i d d l ea g e s a n df r o mt h i sd i s c u s s i o n ,t h e 1 p a p e rp o i n to u tt h eg e n e r a lw a yo f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 m a f i o na sw e l la s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s e m a n t i cs u i t a b i l i t y a tl a s t ,t h i sa r t i c l ea l s on e e d st om a k et h ea n a l y s i so f t h ec h a n g ew h i c h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s y n t a x p o r t i o n ,b o t hh a sa n a l y z e d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o f ”h a nf e iz i ”p r e p o s i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s y n t a xp o s i t i o n ,a n dh a s a n a l y z e d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n g ei n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s y n t a xp o s i t i o n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s t a t i s t i c a lf i g u r e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w h i c h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m i g r a t e st ot h e p r e d i c a t ec e n t e rr e g a r d i n gu se n o r m o u sh e l pi nc h i n e s ew o r do r d e rd e v e l o p s i nb f i e lt h r o u g hr e g a r d i n g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s t a t i s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i nt h e h a nf e iz i ”,w i t h t h ea i do fp r e p o s i t i o n sg r a m m a re v o l u t i o ni nt h e ”h a nf e iz i ”a n d ”s h is h u ox i ny u ”,a n d b a s e do nt h ec h a n g eo ft h ep r e p o s i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w em a yc l e a r l yf i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c h i n e s es y n t a xs h a p eh i s t o r y :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e so fp r e p o s i t i o nw h i c h s y m b o l i z et h ef u n c t i o nq u a n t i t ya n d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f u n c t i o n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t h ec h i n e s e w o r do r d e rc h a n g ei n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 t w op r o c e s su n i f i e sm u t u a l l ya n du r g e sc h i n e s et o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p r e c i s e l ya n da p p r o p r i a t l y 4 k e yw o r d : ”h a nf e iz i ”;”s h is h u ox i ny u ”;p r e p o s i t i o n ;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w o r do r d e r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h 1 4 6 2 一、概述 ( 一) 韩非及韩非子的有关情况 韩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思想家,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中国 的传统文化做出了独特而卓越的贡献。韩非大约生于公元前2 8 0 年,他出身于王侯之 家,是韩国的公子。史记老庄韩非列传中记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 名法学之术,而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苟卿。斯 自以为不如非。”【1 】在韩非活动的年代,韩国日益削弱,难以自立,因而成为秦国最先 夺取的目标。从公元前2 6 4 年起,秦国先后攻占了韩国的径城、上党、阳城以及另外 的十三座城池。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韩非“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2 1 公元前 2 3 3 年,秦国加紧了攻韩的步伐,于是,韩安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到秦国以后,韩 非上书秦王,主张保存韩国,却遭到李斯的反对。同时,韩非又因为在文章中批评为 秦始皇所宠信的姚贾而得罪了这一权臣。最后,李、姚合力陷害,在狱中鸩杀了韩非。 韩非子共2 0 卷5 5 篇,有人认为是韩非弟子编定,也有人认为是刘向所为。 汉书艺文志法家类著录韩子5 5 篇,与今本数目相符。其他如隋书经籍 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均著录韩子2 0 卷,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著录2 0 卷。可见,从汉代到清代,韩非子一直流 传了下来,卷数没有变动。对于书中少数篇章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曾有过不同的意见, 但明确可以断定不属于韩非作品的只有首篇初见秦及存韩一文的最后两段。 同时,这一流传情况也说明韩非子在汉代已然编定成形。所有这些都表明,研究 古代历史文化特别是先秦历史文化,今本韩非子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韩非子一书全面阐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如“法”、“术”、“势”相结合的君 主专制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等等。韩非的思想博大精深, 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社会、法律等多个方面。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一本“帝 王教科书”,韩非子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此外,它还是先秦散文臻于成 熟的标志,其文章立意高远、结构严谨、论据充实、逻辑性强,具有大气磅礴、严峻 峭拔、明澈犀利的语言风格。更重要的是,由于该书保存了先秦时期大量的口语资料, 因而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代音韵 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语料。 在版本方面,清光绪丙申年王先慎撰写并刊成的韩非子集解汇集了多家校释, 5 是本世纪最为通行的本子。本文即以此版本为依据,并参考周钟灵先生等编写的韩 非子索引( 中华书局1 9 8 2 年) ,南京大学中文系主编的韩非子校注( 江苏人民出 版社1 9 8 2 年) ,对韩非子一书中的介词进行穷尽式归纳分析和描写,以此管窥先 秦时期介词应用的总体面貌,并通过韩非子和世说新语的比较,探讨历时形 态中介词结构句法位置变化和介词语法化的特点和规律。 ( - - ) 介词研究概述 马氏文通之前,传统虚词研究中已经有很多地方涉及到了介词,包括对某些 介词的个案描写和解释。元代卢以纬的助语辞和清代刘淇的助字辨略是介词 研究比较深入、系统的著作。马氏文通最早将介词作为一个词类提出,章士钊的 中国国文典第一次使用了“介词”这一术语,并把介词的研究上升到了短语的层 次,陈承泽的国文法草创沿袭了章氏的理论并有所创新,指出介词的重要特点是 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围绕着介词的取消和建立,不同的学者 发表了各自的观点,高名凯、赵元任、王力等先生对介词的独立的语法地位提出了怀 疑。五十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出台确立了介词为一类的观点。八十年代 以后,介词的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其内容包括介词的范围、介词的语法功能、介 词的语法意义的描写、介词语义语用功能、介词的语法化等问题。 在古汉语研究领域,王力的汉语史稿、汉语语法史,史存直的汉语语法 史纲要,向熹的简明汉语史等汉语语法著作对古汉语介词的发展和功能都有系 统的论述。专书研究中以何乐士( 左传) 虚词研究为代表,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 水平。 上述学者的有关介词问题的研究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引导意义,但是在专书 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对上古的介词使用状况,尚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从而影 响了对整个汉语史发展情形的精确分析和深入研究。 ( 三) 介词的性质、判定和分类 1 、介词的性质及其与动词的区分 作为一个封闭的词类,介词的性质各家争论颇多。陈昌来先生在介词与介引 功能一书中指出:“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对麻关系的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核,t b 问题之一。生成语法各个阶段的理论、格语法、配价语法等多种语言学理论,都把这 一问题作为其流派关注的核心问题。”【3 】范晓在动词配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 明确地提出配价理论和格语法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可以统一于 “三个平面理论”框架内的语义平面之上。因此研究动词的配价自然会延伸到动词所 联系的语义成分的角色。由此可见,当代许多语法流派和语法理论都十分强调动词是 句子结构的中心,因为词项之间客观存在的句法语义联系主要表现在动词词项对其他 词项( 主要是名词) 的制约上。从语义结构来看,动词作为句子语义结构的核心,要 支配一定数量的相关的语义成分,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时间、处所等,这些 语义成分要围绕动词来构成句子;而在句法结构中,这些语义成分要按照一定的句法 规则投射为或映射为一定的句法成分,占据一定的句法位置。从句子来看,这些语义 成分要在句子的谓语中心前后进行线性排列。跟动词关系密切的成分( 句法上的主语、 宾语:语义上的施事、受事) 往往是无标记的:而关系较为松散的,动词不能很好地 控制其句法语义属性的成分( 句法上的状语、补语、定语、间接宾语;语义上的工具、 凭借、时间、处所、关涉对象、原因或目的等) 则往往有标记。在缺乏形态变化的汉 语中,这些标记就需要用介词来显示某些成分跟动词之间存在的句法语义关系。总之, 介词的功能是在句中介引某些跟谓语中心相关的词语( 名词、代词、各类体词性词语、 部分谓词性词语) ,表明它们和谓语中心的句法语义关系。当然在不影响语义表达的 情况下,也可以不用介词,如我们经常引用的“吃大碗吃食堂”等,这样一来,语义 上的方式或者处所关系就以方式宾语或者处所宾语的句法结构表现出来。 现代汉语的诸多论著往往涉及到动词和介词的区分,这对我们的研究有一定启发 意义。与动词相比,作为虚词,介词在句子结构上没有独立性,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 分,不能跟所介引的词分离;介词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不能构成独词句,不能做谓语; 不能重叠,没有体范畴。大体上说,介词的判定标准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有共同 性,这是我们可以参考现代汉语的根据。不过,汉语体范畴的产生要迟于介词范畴的 产生,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汉语研究领域,还应该强调古汉语的特殊性。另外, 由于古汉语句式较为简单,语序在区分句法语义关系方面的作用要比现代汉语更加重 要。现代汉语为了表达的精密,句式趋于复杂,而介词的发展变化恰恰在一定程度上 增补了现代汉语语序区分作用的局限,因此,介词语法化与介词结构句法位置句 子语序的关系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点。另外,在动介区分的标准上,我们可以 参考马贝加先生在论文中提出的方法:“义素分析方法、语义结构方法、次类比较方 7 法。”【4 】 2 、介词的分类 有关介词的分类,各家有不同的说法,我们采用传统的观点,从语义的角度对介 词进行分类。现代汉语介词的发展较为完备,其语义类型具有概括性,我们可以借用 其分类标准以防止遗漏。石毓智在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一文中分析了 介词从动词中分化出来的本质原因是时间的一维性特性。按照这种理论,他将介词分 为九类:引进施事、引进受事、引进与事、引进工具、引进处所、引进时间、引进范 围、引进原因或目的、引进方式,事实上, 是这几个方面。【5 l 石毓智的分类比较周全, 一个典型的行为动作特征主要包括的也就 我们可以参考他分类中的合理因素。 另外,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从而在研究中把握古汉 语的独特性。例如,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论文集中就按照介词的作用把它们分为 七类:引进与动作( 或状态) 相关的时间( 开始、经过、终结) ;引进与动作( 或状 态) 相关的对象( 如涉及对象、比较对象、动作的施事) ;引进与动作( 或状态) 相 关的处所( 起点、终点、趋向、距离、行经等)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条件、 依据等;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引进训告或言谈的内容;引进动作行为处置的 对象,即动作行为的受事者。 综合上面各家论证中的合理因素,根据配价语法、格语法等现代语言学理论,结 合古汉语的语言实际,我们将介词分为两个层次九个类别,分别为( 1 ) 引进与动作 行为相关的对象( 受事、与事、比事) ;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施事) ( 2 ) 引进其 他( 时间类、处所类,包括行为的起点与终点、原因和目的类、工具凭借类、 范围方面类) 。在前一个层次中,引进施事和受事的情况往往是一种语用的需要; 而与事虽然是一种必有的语义成分,但往往需要介词的引进;在第二个层次中,全部 的引用内容都是可有的语义成分,必须要介词加以介引。 二、韩非子介词的语法意义分析 在先秦典籍中,韩非子介词使用数量较多,因此对它的分析应该既详尽又确 切。考虑到这一点,在描写时我们采用一种综合的办法。首先,对其中出现的典型介 词作穷尽式描写,逐一阐述它们的各种意义;其次,在前者的基础上,再按照各种不 同的语义类型作简要的分类描写说明,以详细地辨别出在运用某一类意义时,各个介 词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下面对韩非子中的介词从意义角度进行分析描写。 ( 一) 於 韩非子中,介词用“於”而不用“于”,向熹先生在简明汉语史中指出, “于”在春秋之前运用较多,之后则渐为“於”所代。韩非子中的“於”介词用 法共出现了1 4 3 2 次,其中有引进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工具、根据 等多种用法。具体分析如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形成句法上的对象补语。在这种对象补语中,主要有交际 对象、给予对象、比较对象三类。 ( 1 ) 引进主语动作行为的交际对象,可译为“对于、向”。如: 反归,休兵数年,因令人请地於韩。( 1 0 - 6 6 ) 越王问於大夫文种日:“吾欲伐吴,可乎? ”( 3 0 3 1 1 ) ( 以上例句的出处依次按照篇、段、旬的数字顺序排列,下同) 在这种情况下,对象补语通常由人名、国名及其它有生名词充当,以下的 给予对象也是如此。在表示交际对象时,主语和对象补语之间通常有一种卑与 尊或相对被动的一方与相对主动的一方的关系。 ( 2 ) 引进动作行为的给予对象,可以翻译为“给、予”等。如: 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於晋文公,( 2 1 2 - 1 ) 楚人有卖其珠於郑者,( 3 2 8 1 5 ) 一般情况下,在施事主语和对象补语之间,在与物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有 得失关系。如例句的主语是施事,晋文公是对象,在他们二者之间,存在着 物品的得失关系。大多数情况下,补语是有所得的一方,也有一些时候,主语 是有所得的一方。 ( 3 ) 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如: 故日:罪莫大於可欲。( 2 1 2 9 ) 非所以强於诸侯也。( 2 3 - 3 4 ) 是异於上而下比周於奸者也。( 3 8 2 1 4 ) 形容词常表示带有主观性的特征和性质,一般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可以用于 构成比较式。在这一类表比事的介词结构中,述语由形容词担当。表示比较的对象 9 补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物、事在某种性质特征的程度上超出 补语所表示的人、物、事,如例句中的、:第二种情况是表示在主语和补语所 表示的事体之间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关系,这样的“於”语义上可以理解成“与”, 如例句中的。 2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形成句法上的施事补语,可译为“被”。如: ( 1 ) 诱於事者困於患。( 1 8 2 1 1 ) ( 2 ) 故以义则仲尼不服於哀公。( 4 9 6 2 1 ) ( 3 ) 三世劫於季氏。( 3 8 2 3 ) 在“於”宾补语表示施事时,述语常是行为动词,有时也可以是状态动词,而“於” 的宾语常是有生名词,如例句( 2 ) 、( 3 ) 。 3 、引进处所。在韩非子中,介词“於”引进处所的用例比较常见。如: ( 1 ) 悉其士民军於长平之下,( 1 4 1 1 ) ( 2 ) 昔者黄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 1 0 5 1 0 8 ) ( 3 )( 晋公子重耳) 今穷而出亡过於曹,曹遇之无礼。( 1 0 1 1 3 1 ) 有时它并不表示具体的处所,而只是一个大体的方位,如: ( 4 ) 断死於前不至千人,( 1 - 2 1 9 ) ( 5 ) 是故兵终身暴露於外,士民疲病於内,霸王之名不成。( 1 3 7 6 )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介词在引进处所时,可以有具体处所和抽象方位的不同, 这和介词的语法化程度密切相关。因为介词是从动词转化而来的,作为典型的动词( 主 要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而非表示状态、关系等形式动词) ,后面往往连接一个具 体的事物;而随着动词的虚化,就逐渐可以连接抽象的事物,等到一个动词已经完全 虚化为介词后,引进连接抽象的事物已经成为常态。在表示处所时,句子中的动词一 般是居止动词,即表示停留、存在、限定在某处的定点活动。这类动词绝大多数是不 及物动词,其共同特点是常带由“於”这一介词组成的介词短语表示处所,少数也可 以带处所宾语。 由于补语前动词意义的不同,“於”字补语表示的处所,可以是所在、所至,有时 也可以是所从。当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变化通常总是局限在某个处所之内时,“於” 常表示所在。当表示所在时,不管“於”字补语之前是动词还是述宾结构,主语和 宾语所表示的人物,一般总是处在同一个处所之内,如上面的例句( 2 ) 。 在动词包含有使施事者自己或使他人移动的意义时,“於”字补语常表示所至或所 1 0 从。在表示这两种情况,而且前面是单个动词时,一般总是施事主语在移动,如例句 ( 3 ) 。 4 、引进动作行为的范围方面。如: ( 1 ) 智困於内而政乱於外,则亡不可振也。( 4 9 1 5 3 4 ) ( 2 ) 上古竞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 4 9 4 3 4 ) 在表示范围方面时,“於”字补语可以用于动词之后,如例句( 2 ) ;也可以用于形 容词之后,如例句( 1 ) 。 5 、引进时间。如: ( 1 ) 是仁义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4 9 4 1 5 ) ( 2 ) 今乃欲审尧舜之道於三千余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 ( 5 0 1 3 5 ) 6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或者目的。如: ( 1 ) 是周灭於从,卫亡於横也。( 4 9 1 5 1 6 ) ( 2 )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民固骄於爱、听於威矣。( 4 9 7 1 8 ) 在“於”字补语表示原因时,其宾语常是谓词性词语,述语大多是状态动词。 这种句子的意思是说,某种状态变化的出现是由于“於”的宾语所表示的内容造成 的。这种表示原因的用法应该是从表示范围引申而来的。 韩非子中,介词“於”的应用相当广泛,同一个句子中,往往可以连续使用, 而它们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却截然不同。这充分表明了介词“於”在语义表达上的灵活 性,也说明在先秦时期常用介词不得不兼有多种语义功能,所有这些都是介词种类尚 不丰富的反映。如: 今不行法术於内,而事智於外,则不至於治强矣。( 4 9 1 4 8 4 ) 在这个例句中,前两个“於”引进短语表示的是范围、方面,而最后一个则表示 目的。 ( 二) 以 关于“以”的本义,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说文以“反巳”训释,章炳麟认 为是“胎”之本字,高亨先生认为是“耜”的本字,裘锡圭先生认为在甲骨文中象人 手提一物,故有“提携”、“携带”义,后多用做抽象的“带领”义。不管各种说法如 何不同,有一点可以肯定:“以”最终发展出了动词“用”的含义。“以”在西周时, 一部分语义已经发生虚化,表现为不再单独作谓语,宾语可以不是具体的事物。同时 从结构上说,“以”可以在另一动词前后出现,为其虚化创造了条件。在韩非子 中,“以”作为介词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共有7 0 6 次。主要用法有如下几项: 1 、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支配的对象,或者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包括操纵、 率领、携带等) ,上述两种用法在书中非常多见,前者是早期处置式的雏形。引 进对象的用例如: ( 1 ) 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2 1 1 4 9 ) ( 2 ) 尝以中山之谋微告赵王。( 3 1 2 1 4 ) ( 3 )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 5 1 1 1 ) ( 4 ) 应之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4 0 5 3 4 ) ( 5 ) 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 3 2 2 5 2 4 ) 在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支配的对象时,“以”引起的状语有人称之为“与物状语”, 在这里,“以”所支配的事物往往是从旋事的一方转移到宾语所表示的一方,而“以” 时常用在双宾语动词的前面。“以”作为引进处置对象的介词,其语法功能同现代汉 语的“把、“拿”非常相似。在现代汉语中,“把”字句是一种得以频繁使用的句型, 它具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把”字句中,介词“把”的主要作用是把动词后的宾语提 到动词之前,组成介宾短语,充当动词的状语。在先秦汉语中,具有同等功能的句子 是由“以”这一介词来组织完成的。需要注意的是“以”后面既可以连接具体的事物, 如( 4 ) ;也可以连接抽象的事物,如( 1 ) 、( 2 ) 、( 3 ) 。应该说在“以”从动词逐渐向 介词转化的过程中,连接抽象事物的概率增大;相应的,在连接具体事物时,“以” 在语义上还带有动词的残留痕迹。 在引进动作行为率领、操纵、携带的对象时,状语大多由“以”带有生名词来充 当。当“以”引进的短语表示率领的对象时,全句主语所表示的施事,支配“以”的 宾语所表示的人,一起完成述语所表示的行为,如例句( 5 ) 。 在表示操纵时,如果施事自己不直接参与其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变化,而只是让 “以”的宾语去完成该行为、变化,那么,此时的“以”与“使”的作用有些相近。 有时,“以”所表示的操纵意义比较轻微,只是说明主语所表示的施事是主导的一方, 而“以”的宾语所表示的是协同完成的一方,这样“以”跟“与”的作用比较接近。 表示携带时,“以”的宾语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没有自主权的人,动词经常是运 动动词。 2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如 ( 1 ) 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 1 4 8 3 9 ) ( 2 ) 我以忠信事上,( 1 4 2 2 3 ) ( 3 )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4 9 9 1 ) 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时,既可以引进具体的事物作为工具凭借,也可以引 进抽象的事物作为工具凭借,上面的例句( 1 ) 是引进具体事物,( 2 ) 、( 3 ) 则是引进 抽象事物。由此可见,“以”所引进的补语是广义的,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材料、 凭借之物和遵循的标准。在“以”的这种用法中,有一类论断句可以直接用介宾短语 做谓语,表示与工具或凭借有关的论断,如: 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 5 2 1 1 2 ) 在“以”引进的工具状语中,“以”可以理解为“用、拿、凭借、根据、占有”以 及“按照”等意义。这种状语中的介词宾语通常是无生名词,即使有时是有生名词, 也并不表示人,而是表示抽象事物,特别在表示“凭借、根据”时宾语更是经常表 示抽象事物。在表示“按照”时,“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一方面为施事所用, 另一方面又对施事是一种约束或限制。 3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构成句法上的目的状语。目的状语主要表示行为的 目的、原因和服务的对象。如: ( 1 )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2 1 1 0 1 2 ) ( 2 ) 以罪受诛,人不怨上,以功受赏,臣不德君,( 3 3 1 4 ) ( 3 ) 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 3 0 5 5 9 ) 在引进原因或目的时,“以”经常可以连接一个用以指代前面情况的代词,如例 句( 3 ) 。 4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如: 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 3 4 1 0 3 ) 由于“以”有支配的意义,故在表示时间时,它包含有“用”的意味,在韩非 子中,引进时间的介词“以”仅此一例。 介词“以”在韩非子中组成了各种固定结构,值得我们注意,主要有: 1 、 “以为”、“以为” 这种固定结构有些是处置式的最早雏形,介词“以”和动词“为”相结合,可以 翻译为“把当作”。如: 仲尼以文王为智。( 3 7 6 1 9 ) 需要注意在韩非子中并非所有的“以为”结构都是介词结构,有时“以”是 1 3 连词,而“为”是介词,如: 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智伯报襄子之仇。( 1 4 7 1 0 3 ) 6 、“自以上” 这种结构表示一种大体的范围,如: 自三百石以上皆效之子之。( 3 5 1 2 6 5 ) 3 、“是以” “是以”本来是个介词结构,“是”为代词,做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不过逐渐 凝固成一个连词,相当于“因此”、“因而”的意思,如: 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诉。( 1 7 3 1 8 ) ( 三) 与 介词“与”从动词演化为介词的痕迹非常明显,作为动词它有“给予”意义,先 秦的许多典籍也保留了这种用法。虚化为介词之后,它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共同参与 者,即引进与事状语。在与事参加该行为活动时,有较大的主动性,并不直接受施事 支配。 在韩非子中介词“与”共出现了2 1 2 次,主要引进动作行为的偕同对象,是 句子中的必有语义成分。如下面的例子: ( 1 )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3 2 5 2 3 ) ( 2 ) 故人来,方与之食。( 3 2 5 4 1 3 ) ( 3 )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3 2 - 8 2 4 ) ( 4 ) 与人相若也。( 5 0 3 7 ) ( 5 ) 今夫与人相若也。( 5 0 3 4 ) 介词与在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时,后面可以连接名词、代词或短语结构,上 面的几个例子就非常典型。介词“与”在语义上属于典型的与事介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引进动作行为的针对对象,可以称之为当事,如例句( 1 ) ;一是引进动作行为的 协同参与者,可以称之为共事,如例句( 2 ) ;还有一种情况是表示比较,而且主要是 表示等比的关系,可以称之为比事,如例句( 3 ) 、( 4 ) 、( 5 ) 。 除此之外,“与”还有表示“替”、“为”的义项,如: 其为法也,且欲以与万乘致功。( 3 4 2 8 1 9 ) ( 四) 自 甲骨文中已经可以见到“自”的介词用法。马贝加先生考证,“自”是汉语 1 4 书面语中最早的表示运动起始的介词之一,它的成形不会迟于春秋时期。在韩非 子中,介词“自”的用法尽管只有1 1 次,但语义种类非常丰富。 1 、引进处所。如: ( 1 ) 其夫早自外而来。( 3 1 1 3 5 ) ( 2 ) 公子自曹入楚。( 1 0 1 1 4 6 ) 在表示处所的用法中,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之前的所在之 处,即动作的始发处,其宾语可以是地名,表示处所;也可以是方位名词,表示动 作始发的方向。 2 、引进时间。 作为引进时间的介词,“自”从上古已经产生,韩非子中也有这样的用例, 如: ( 1 ) 白天地之剖判以至於今。( 2 0 1 3 1 2 ) ( 2 ) 自是以来,( 4 3 2 - 5 2 ) 3 、引进范围。 引进范围时,介词一般用在一些固定的结构中,如: 自三百石以上皆效之子之。( 3 5 - 1 2 6 5 ) ( 五) 从 说文解字解释“从”的本义是“随行”,它在动词中最经常的用意是行为 动词“跟从”、“随行”,在上古汉语中这样的动词用法非常多见。在动词的用法中, “从”的本来语义是人与人相随而行,当这样的语义关系逐渐变为人与空间或处所 的关系时,就出现了介词的语法意义。在韩非子中,作为介词,“从”共出现 1 4 次,有下面的几种用法: 1 、引进处所。 在引进处所的例子里,“从”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始发处、所在处、经由等多 方面的意义。 ( 1 ) 表示动作行为始于何处,“从”后面一般多为地点名词,有时也可以带方位 名词,如: 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 1 0 1 1 1 6 ) 从韩而伐赵。( 2 3 6 ) 有玄云从西北方起。( 1 0 5 1 3 0 ) ( 2 ) 表示动作行为经由何处,后面可以带地点名词。如: 从室视庭。 ( 8 6 3 7 ) 从下害於上者也。( 3 3 2 1 1 9 ) ( 3 )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之处。如: 其一人从后而循之。( 2 3 1 4 ) 庞恭从邯郸反。( 3 0 1 7 - 2 1 ) 2 、引进对象。 在引进对象的例子中,“从”有“由”或“跟从”之义,一般用在谓语动 词的前面,并同名词或代词结合做状语。如: ( 1 ) 从是观之。( 1 4 4 1 ) ( 2 ) 从平公饮。( 3 4 6 2 ) 在第二个例子中,“从”意为“和”或“跟从”,而且可以看出它从动词发展过 来的轨迹。在韩非子中,“从”这个词兼有动词和介词的双重词性,两者的使 用频率都非常之高,说明它正处于从动词向介词虚化的过程之中。 ( 六) 由 “由”在韩非子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做介词使用只有9 次,而且后面都 是连接代词做它的宾语。这个代词宾语经常是“是”或“此”。如: ( 1 ) 由此观之。( 1 3 1 7 ) ( 2 ) 由是观之。( 1 4 7 1 ) 我们注意到,上面的说法还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到,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结 构,介词“由”在这儿也就相当于介词“从”。 ( 七) 为 “为”的本义是“驱象以助劳”,后来引申出“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票预订系统的javaweb课程设计
- 机电设备评估课程设计
- EMC电磁兼容性测试
- 挤塑板外墙保温施工组织方案
- 外墙外保温-膨胀玻化微珠-施工方案标准版
- 高级卷烟商品营销员技能模拟考试卷二答案
- 税务会计试题
- 农田水利土方工程承包协议书
- 垃圾分类器具
- 2024人工智能实验室共建合同
- 完整2024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专题课件
- 2024-2025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5《通过感官来发现》课件
- 昆明地区废弃花卉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建议
-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底稿之银行询证函模版
- 浅谈如何提高煤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2022年胸腔镜辅助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的护理配合
- 六上数学《圆》练习题(超全)
- 月饼生产质量控制要点
- 马铃薯去皮机的设计说明书
- 陕鼓离心压缩机技术附件讲解
- 现代教育技术在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