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校合并后的整合策略研究.pdf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校合并后的整合策略研究.pdf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校合并后的整合策略研究.pdf_第3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校合并后的整合策略研究.pdf_第4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高校合并后的整合策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联合办学作为深化高等 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联合办学 的诸多形式中,高校合并以若干院校合并起来重新组建一所大 学, 实行一体化领导体制为特征, 以优化某一地区高等教育的结构和 布局, 合理使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合 并调整和改善管理体制为目 的,被称为联合办学的最高形式。 然而, 合并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 涉及办学体制的改变, 触及思 想观念的更新, 需要进行职、 权、利的重新调整。 作者认为, 整合是 高校合并成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研究高校合并后的整合要解决 三个问题: 首先是高校合并有什么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 其次是我国 的高校合并办学的实际情况; 最后是采取什么具体的整合策略去提高 合并办学的绩效。 本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 高校合并办学必然性的 理论及现实背景分析; 第二, 我国高校合并办学的实践研究, 包括合 并的模式, 合并后的可见成效分析, 制约合并效果的主要因素; 第三, 提出高校合并之后的具体整合策略。 本文提出了高校资源 整合概念,就被合并高校的学科资源、物 资资源、 文化资源、 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整合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促进 高校合并办学的绩效,加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关键词:高校合并整合策略高等教育 abs tract w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s o c i a l i s m m a r k e t s y s t e m , a s a i m p o r t a n t s t e p o f d e e p e n i n g t h e h i g h 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n o v a t i o n , u n i t e d r u n a s c h o o l b e i n g c o n c e rn e d m o r e a n d m o r e . o f t h e v a ry f o r m s o f u n it e d t o r u n a s c h o o l , t h e h i g h s c h o o l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 i n c o r p o r a t e s e v e r a l a c a d e m i e s t o r e g r o u p a n o t h e r h i g h s c h o o l . c h a r a c t e re d w i t h u n i t e d l e a d i n g s y s t e m , t o o p t i m i c e a f o r m a n d a r r a n g e m e n t o f t h e h i g h e d u c a t i o n o f a n a r e a , t o u s e t h e l i m i t e d h i g h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r e a s o n a b l y ,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b e n e f it o f e d u c a t i o n , i s c a l l e d a s t h e m o s t h i g h f o r m o f u n i t e d r u n n in g a s c h o o l . b u t , u n i t e d r u n n i n g a s c h o o l i s n e w t h i n g , c o n c e rn i n g t h e c h a n g e o f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 t o u c h i n g r e n o v a t i o n o f t h e i d e a l , s o n e e d in g r e a d j u s t i n g t h e d u t y , r i g h t a n d b e n e f it . t h e w r it e r c o n s i d e r s , c o n f o r m i ty i s a k e y o f t h e s u c c e s s o f t h e h i g h s c h o o l -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 t o e n s u r e t h e c o n f o r m i ty a ft e r t h e h i g h s c h o o l -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m u s t s o l v e t h r e e p r o b l e m s : t h e f i r s t i s t h e a c a d e m i c g i s t o f t h e h i g h s c h o o l -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 t h e s c h o o l i s t h e r e a l s it u a t i o n o f t h e h i g h s c h o o l - in c o r p o r a t i o n o f o u r c o u n t ry , t h e l a s t o n e i s h o w t o t a k e m a t e r i a l s t r a t e g i e s s t e p s t o e n h a n c e t h e e ff i c i e n c i e s o f u n i t e d r u n n i n g a s c h o o l . t h e m a i n c o n t e n t o f t h i s p a p e r i s c o m p o s e d o f t h re e p a r t s :t h e f i r s t ,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t h e o ry o f t h e h i g h s c h o o l -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 t h e s e c o n d , t h e a c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t o c h i n e s e h i g h s c h o o l u n i t e d r u n n i n g a s c h o o l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s o c ia l 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 t h e m o d e o f t h e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e ff e c t o f t h e e y e a b l e a ft e r t h e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 t h e m a i n f a c t o r o f r e s t r i c t i n g t h e e ff e c t o f t h e in c o r p o r a t i o n , e t c , t h e l a s t i s b r i n g i n g f o r w a r d t h e m a t e r i a l c o n f o r m it y s t r a t e g y a ft e r t h e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 t h i s p a p e r p o i n t s t h e i d e a o f t h e c o n f o r m h i g h s c h o o l - c o n f o r m i ty , r e s e a r c h s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 m a t e r i a l r e s o u r c e s , c u l t u re m a n p o w e r re s o u r c e s , a i m a t p r o m o t in g t h e e f f i c i e n l y o f t h e h i g h s c h o o l u n t i e d r u n n i n g a s c h o o l , a c c e l e r a t i n g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t h e h i g h 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k e y w o r d s : h i g h s c h o o l -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 c o r f o r m i ty s t r a t e g y , t h e h i g h - s c h o o l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联合办学作为深化高等 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联合办学 的诸多形式中, 高校合并被称为联合办学的最高形式, 所谓高校合并, 是指将那些学科能互补或规模较小、设置重复而又具有一定办学条 件,且在区域上又相隔不是很远的高校合并为一所学校。 我国推进大学合并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优化配置办学资源, 是 高校扩大办学空间与规模, 增加办学实力与规模收益, 提高办学整体 质量和社会市场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然而, 合并办学是一个新 生事物,涉及办学体制的改变,触及思想观念的更新,需要进行职、 权、利的重新调整等等,可能成为制约合并成效的障碍。 对合并的高校资源进行整合, 就是要减少合并过程中的各种不确 定因素的影响, 提高高校合并的绩效, 实现高校合并的战略目 标。 研 究当前高校合并之后的整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 文提出了高校资源整合的概念, 认为合并高校要发挥出协同效应, 要 引进市场机制,对合并高校的学科资源 、物资资源、文化资源、人 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 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推理与实证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 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等分析研究方法。全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三个部 分: 第一部分, 我国高校合并办学必然性的理论及现实背景分析; 第 二部分, 可见成效 我国高校合并办学的实践研究, 包括合并的模式, 合并后的 制约合并效果的主要因素等等; 第三部分, 从学科、 物资 资源、文化、人力资源几个方面研究高校合并之后的具体整合策略。 第一部分 我国高校合并办学必然性的理论及现实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原有的高等教育结构己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高校合并是优化 配置办学资源, 增加办学实力与规模效益, 提高办学整体质量和社会 市场竟争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高校合并是指将那些学科能互补或规 模较小、 设置重复而又具有一定办学条件, 且在区域上又相隔不是很 远的高校合并为一所学校。实行统一领导, 统一规划, 统一财务, 统 一机构,统一制度的多校区办学。 一、我国高校合并办学必然性的理论分析 1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西方经济学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该理论认为, 一个厂商和一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既不能过小, 也不应过大。 否则, 就 到导致资源浪费, 成本增大。 一所高校如同一个工厂, 也存在规模经 济与不经济的问题。自1 9 8 6 年世界银行的专家对我国的部分高校进 行了有关规模效益实证分析之后, 我国许多教育科学工作者应用规模 经济理论研究了我国8 0 年代高等教育的扩展形式。通过研究发现, 8 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依据 “ 外延式” 模式发展扩大的,虽然 数量扩张不少, 但普遍规模小且效益不高。 走一条以“ 内涵式” 为主 的发展道路, 扩大现有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 充分挖掘现有高等院校 的潜力, 应该是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实现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扩展的 主要途径。 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规模的扩大有利于: 第一,精简机构,降低人均实际费用,提高办学效益: 第二, 提高生师比 例,降低教育成本; 第三,提高物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2 、结构经济理论 根据系统论和结构学的观点, 要素组成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 功 能影响效益, 而结构性浪费则是最大的浪费。 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着组 织管理结构、 学科群结构、 师资队伍结构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 学术 力量、管理力量、 财富力量三者能否协调、 高效地运转、是产生结构 性增益的根源。 近年来, 虽然高校的组织层次、 学科、 专业等结构问题作了一些 调整。 但结构不经济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合并办学,可以使结构不经 济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第一, 合并办学, 有利于优化层次结构, 提高高等教育的宏观经 济效益; 第二,有利于优化组织和学科结构,更好地发挥专业效益; 第三, 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培养高质量人才, 更好地适 应现代市场及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3 ,资源基础理论 在要素资源处于稀缺和竞争状态下, 集聚同类资源可以提高资源 的使用效率, 发挥其比较竞争优势。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本身就严重投 入不足, 再加上,这些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 外延式” 发展道 路, 资金不能有效集中, 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 浪费严重, 实现高校 合并可以 集聚资金, 提高有限资金的集中使用度, 缓解高等教育之教 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二、我国高校合并办学必然性的现实背景分析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高校发展与之相 适应。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 标, 市场 经济体制下,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这势必要冲击和打破原有 的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原有高等管理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其特点是学 院办学和行业办学, 部分行业按照自己的需要决定高等院校的办学规 模和设校地点, 从客观上导致了我国高等院校平均规模偏小、 学科单 一、 专业面狭窄、 管理运行费用高、 办学综合效益低等问题, 直接影 响高校参与社会竞争、 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能力。 因此高校的 协作与合并, 是提高高校规模效益的需要,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必然要求。 2 、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由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 政府的政治体制进行了相应的调 整。 其中, 一个重要举措是政府部门精简机构和职能转化。 这在一定 程度上也推动了高校结构的调整。 改革前,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呈现出条 ( 部委)、块 ( 地方) 分割的局面。 从管理体制上, 高校实际上划为三类: 教育部属; 各部 委所属; 地方政府所属。 前两者就是通常所说的“ 条” , 后者即为“ 块” 。 一般地说, 部委高校的总体实力比 地方高校要强得多。 政府机构改革 后, 有的部委被撤销 ( 或相应转为非行政机构) ,有的部委转变了职 能。这意味着原来属于这些部委管理和资助的高校失去了依托。 从法律角度看, 教育部以外的部委举办高校的地位有被削弱的迹 象。如:1 9 9 8年 8月,中国分布了 高等教育法,该法第十条提 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目的与要求。 该法强调以下 三个改革方向: 高等教育实行国务院统一领导, 国务院和省、 自 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 扩大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高等 教育事业的统筹协调权和省属高等教育事业的管理权; 加强国家教育 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职权, 弱化其他部门管理高等教育的 职权。 也就是说, 该法试图逐步改变中央各部门分管高等学院的体制, 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 将大部分可以面向 地方、 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 的中央部属高校交地方管理, 少量主要为全国培养人才的高校,由国 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情况特殊的委托其他中央部门管理, 这种政 府的机构改革与管理职能的转变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高校管 理结构。 3 、高校结构的调整 2 0 世纪5 0 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曾 进行过大调整。 那次大调 整是以学习前苏联模式为背景,以“ 分化” 为指导原则的。 为了满足 国家经济发展对专门化人才的需求, 许多综合性大学被分割成专门性 大学或学院。如当时的浙江大学被一分为四:浙江大学、杭州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生和浙江医科大学,同根同源为它 4 0 年后的结构回归 埋下了伏笔。 那次高校结构调整后, 不同类型的高校沿着新的发展模式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 但是也留下了后遗症。 其中,比较突出的缺陷是学校的 面过窄,专业划分太细,不利于学科综合。1 9 5 2年,高校院系调整 后,绝大部分高校都按文、理、财、法、外、师、工、农、林、医、 艺等类设单科院校, 有少数文理科大学, 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 大学。绝针对这一现象,有人甚至惊叹: “ 中国没有真正的大学”。 在有的人眼里, 这种规模过小、 门类单一的大学难以参与世界一流大 学的竞争。这是影响中国高校合并的结构因素。 4 、优化资源配孟的选择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人口 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个特定背景下运 营的。 人口多意味着高校面对的市场前景广阔;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 况制约着政府高校经费投入的力度。 目 前, 政府全力承担办学经费的约有一千多所普通高校, 近千所 成人高校。面对如此庞大的高校规模,政府要投入足够的办学资源, 确实举步艰难。 如何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美国哥伦 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亨利 莱文教授在2 0 0 2 年7 月下旬的中外大学 校长论坛上说: “ 在过去的 3 0 年中,我们发现,不同大学的资源配 置策略可以造成成本效益的天壤之别, 不是2 % 或3 %的差异, 有时是 4 0 % 或5 0 %的差异, ” 优化资源配置成为许多人心目 中少花钱多办事 的理想方案。 2 1 1 工程, 就是在这个思路下出台的。该计划乃是国家 “ 九五” 计划中唯一的教育重点建设项目, 其建设总经费达 1 3 0 多亿 元,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高等教育建设项目。即使如此, 从绝对值来看, 我国高校经费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为 了 进一步加强竞争实力, 政府又尝试把重点建设的思路从1 0 0 所再集 中到若干所。 在决策者的眼里, 这若干所又应该是经过重组, 办学实 力在中国最强的大学。 在这个宗旨下,高校合并成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个策略。 5 、转换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5 0年代的高校合并是为了 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满足国家计划经 济建设的需要,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培养大批专门人才。 因而, 调整的 目 标主要是发展专门学院, 将不同院校的相同、 相近专业合并为专门 的单科性院校, 并调整高校布局, 改变建国前中西部地区高校稀少的 状况, 使高校发展走上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培养专业人才的轨道, 建立 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校办学体制。但是,改革开放以来。2 0世纪 8 0年代初期,科学发展以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为主要趋势的形势, 学科专业、交叉配合、 新技术、 新产业层出不穷, 给我国行业部门办 学和管理造成的高校学科单一, 专业口 经过窄的情况, 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 特别是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由于社会、 经济发展的转型, 高 等教育界热衷于讨论专才与通才的关系。 复合型人材的培养日益引起 社会重视, 为了适应这种人才的培养, 重组综合性大学也成为一个重 要的应对之策。 正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近十年来,中国高校合并如火如茶。 其中,出现了一些办学层次较高的大学合并,如 1 9 9 8 年,原浙江大 学、 杭州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合并为浙江大学; 2 0 0 0 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2 0 0 0 年, 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等等。 第二部分我国高校合并办学的实践研究 2 0 世纪9 0 年代以 来, 我国出 现了大范围, 大规模的高校合并浪 潮,其影响和5 0 年代的高等院校调整一样深远。此次高教结构改革 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且也引起了国际高等 教育学者的关注中国大学合并是如何开展的?合并以后, 新的大学运 行状况如何?合并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合并后利弊如何?这一 系列问题都值得高教界思索。 一、高校合并的模式 高校合并从 1 9 9 2 年开始,至今已有4 5 0 所高校 ( 其中普通高校 3 1 9 所,成人高校 1 3 1 所),合并组建为1 8 8 所 ( 其中普通高校 1 8 1 所, 成人高校7 所), 合并调整使一些地区高校重复设置, 单科性学 校过多、 办学规模小的局面开始改善, 形成了一些门类较齐全、 规模 较大的综合性大学。 1 、结合模式 结合的模式是指高校以什么样的方式合并在一起。 目 前我们提倡 的是“ 强强联合” ,即实力都较强的高校组合, 其目 标是创建世界一 流的、高水平的大学。 这种模式很有吸引力, 但实际上几乎不可能达 到目 标,而强校与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合作的 “ 兼并型”更为可行。 这是因为“ 强强联合” 的起点就很难。 两校合并首先面临着学校命 名的问 题。名校之名己不仅是个名称,而且是大学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一个大学的学术声誉、 地位的标志和象征, 放弃它不仅是隐性资源 的流失, 而且学校教职工从心理上也难以接受。 其次, 名校之间的合 并, 教职工利益波动量大。 合并后原有的一套行政组织机构或者合并 或者撤销, 相应的职位必然要削减, 从党政一把手到中层干部的安置 都是十分关键而敏感的问题。 名校实力相当, 行政干部的级别不相上 下, 在这个问 题上的让步是困难的; 合并后办学资源的重新调整是必 然的, 也自 然地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教职员工利益格局的调整。 教职工 的工资, 奖金及各种福利补助总会有一些变化, 过去各学校制定的政 策, 合并后势必统一。 这样, 肯定有一部分教职工不满意,必然引起 教职工之间的矛盾冲突,人们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 所谓 “ 兼并型” 就是强校与一个或几个相对较弱的学校在自 愿自 利基础上的联合, 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合并的积极性很高。 强校在 教育资源、 师资力量、 生源上都己具有相当的优势, 他需要寻求合作 伙伴以 扩大规模,优化学科结构,集中力量办大学,使学校上规模、 上水平、 上台阶。 实力较弱的学校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时多少有些力不 从心, 甚至生存都困难。 双方为了生存、 求发展, 合并的向心力自 然 就大。 弱较与强校合并后, 以强校为龙头, 培养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重点建设几个学科等都是可能的,真正能做到优势互补。 2 、运行模式 高校合并后的运行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涉及原来各校的 干部、教师、财务、设备等各个方面,必须慎重对待, 否则影响到合 并后的正常运行。 目 前合并组建的高校其运行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 独联体” 模式。即原校的法人资格和行政级别不变, 独 立办学,单独核算, 独立运行。总校集中规划建设发展,统筹调整专 业设置, 协同进行科学研究, 以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相互支持、 共同进步,达到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的目的。 第二,“ 联合体” 模式。即在同一城市的部委高校与地方高校合 并, 实行一个法人、一套班子、 一个财务, 但投资有部委和地方两个 渠道, 学校同时接受部委、 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 其优势在于原地方 相对办学条件较差的高校借助部委高校的优势得以发展, 而部委高校 则可享受地方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可谓相得益彰。 第三,“ 化合体” 模式。 即合并的高校实行一个法人、 一个班子、 一个财务, 投资渠道不变, 管理体制不变, 真正组建为一所完全统一 的大学。 这种“ 化合体” 的运行方式, 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实行统一布置, 统一规划,可充分利用办学条件,有效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目 标, 高校将逐步实行 中央和省( 自 治区、 直辖市) 两级管理, 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体制。 因此,“ 独联体”、“ 联合体”只能是一种过渡时期的运行方式,应 该逐步在运行过程中创造条件,过渡到 “ 化合体”的运行方式上来。 二、高校合并后的可见成效分析 高等院校的合并,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科交叉、 融合, 实现了 资源共享, 和优势互补, 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而且对盘活学 校的资金资产,降低办学成本, 提供了好的条件,产生了 “ 1 + 1 2 的 合并效应。 高层次大学合并后取得了哪些优势呢?概括起来说, 它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办学实力增强,规模优势凸现 高层次大学合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夯实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学科 基础。 1 9 7 8 年,中国有普通高校5 9 8 所,在校生8 6 .7 万人,平均每校 仅有 1 4 3 2人,其中在校生 5 0 0 0人以上的高校只有 4所,3 0 0 0 - -5 0 0 人的高校也只有3 4 所,1 0 0 0 人以下的高校有3 4 8 所,占高校总数的 6 0 %, 不足3 0 0 人的 高校多达9 9 所。 至1 9 9 2 年, 全国普通高校我中, 仍有1 3 . 1 %的本科院校, 在校生不足1 0 0 0 人, 甚至到1 9 9 5 年, 校均 规模达到2 7 0 0 人左右, 仍有1 0 0 0 人以下规模的普通高校1 4 2 所, 3 0 0 人以下规模的1 9所。显然这种办学规模的效益是很低的。高校合并 是解决了分散办学、 重复设置、 规模偏小、 效率低下的最佳途径之一。 从现状来看, 高校合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合并后大学的办学实 力。 第一,学科覆盖面拓宽,层次提升; 许多大学的合并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如: 湖南师 范大学合并后, 学科覆盖面包括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 1 1 个,学科门类,学 科的层次也进一步提高, 截止2 0 0 4 年,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点己 达2 8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1 个,硕士学位点9 5 个。北京大学是我国 名校,强强合并以后,整体优势更为显著。截止2 0 0 1 年9 月,该校 拥有人文、社会、 管理、 教育以及自 然,技术、工程、医药等各学科 9 2 个本科专业、 2 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 9 8 个硕士专业和 1 7 4 个博 士专业。其有5 3 个全国重点学科,1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 个国家 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 个卫生部重点实验 室, 2 个国 家工程研究中心 1 个国际重点实验室, 3 个教育部开放实 验室,6 所附属医院 ( 所)1 0 所教学医院。 可见, 经过合并, 这些学校的学科实力得以显著提高, 其辐射面 进一步扩大. 第二,研究实力加强,成果聚合 一些大学合并后, 科研经费数、 重大科研项目 数、 科研成果数等 均成倍增长, 形成了相对厚实的研究基础。 其中, 许多合并的高层次 大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经费资助。 第三,师生队伍庞大,学校影响力加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为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是高层次大学的 一个重要使命。合并以后,庞大的办学规模为人才培养营造了新的, 多层次、综合性的教育环境。如:到2 0 0 1 年9 月,北京大学拥有教 职工 1 5 6 3 9 人,其中专任教师 4 5 3 7 人;共有在校生3 9 5 3 3 人,其中 在读博士后3 8 6 人,研究生 1 0 7 1 8 人 ( 硕士生7 2 6 9 人,博士生3 4 4 9 人),本专科生 1 3 8 1 2 人,成人教育学生 1 5 0 0 3 人。 2 、学科交叉与 渗透 学科建设是高层次大学生发展的重心, 合并以后, 许多大学在学 科交叉与渗透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浙江大学校 长潘云鹤提出“ 打造中国高校的航空母舰”,发挥不同学科优势,形 成合力, 浙江大学合并两年多来, 各项指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连连提 升,显示了合并的优势。 为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 合并后的大学纷纷扶持和加强学科 交叉、 融合, 优化学科布局形成新的优势和特色, 进而全面提升大学 科研的水平和竞争力。 其中, 设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是一种比较普遍 的做法。 这些中心试图瞄准学科前沿, 注重与国家发展目 标的紧密结 合组织和开展重大的学科交叉研究。 许多合并后的高校校长认为, 虽然在合并以后, 合并或多或少出 现过磨合困难, 但这些合并学校或快或慢地显示出了生机、 活力、 办 学水平面和实力显著提高, 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优化, 教学资源更好地 发挥了作用,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3 、办学环境的改善 第一,外部环境:巨人的形象 多样化是当代大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它预示着大学的发展没有唯 一的道路可循。 不同层次、 不同规模的大学有不同的办学方向。 因此, 评价大学的标准也是多元化的。 近十年来, 当中国大学合并如火如茶 的时候, 人们也不难听到反对的意见, 有的人提出疑问: 难道大学发 展的道路就是求大、求全?确实,大而全不是大学唯一的改革指向。 但是, 反而问之, 大学是不是就不能大而全?显然, 对这个问题,人 们也同样难以 提供满意的答案。 不同的大学以不同的形象矗立在人们面前, 吸引着不同兴趣与爱 好的学生, 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那么, 合并后的高层次 大学在中国高教界树立了怎样的新形象呢?有两个特点是人们公认 的: 合并推出若干所“ 巨无霸” 和充满竞争力的高层次大学。 有的己 经 获得了良 好的社会声誉, 这种声誉为这些大学的腾飞营造了良 性的外 部环境。学校大了,根据大舞台的特点,唱好大戏,充分利用这一形 象的优势办学己成为某些大学的共识。 第二,内部环境:教学资源的跨校区、学科组合。 为了适应 2 1 世纪初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 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合并后的大学试图发挥学科门类齐全、 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 跨校区、 多学科充分利用教学 资源,这一有益的尝试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孕育了新的基础。 三、制约高校台并效果的主要因素 高校合并的一个直接效果是办学规模扩大了, 但是办学规模的扩 大并不等于办学效益能够随之得到明显的提高, 而几所院校合并是多 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办学实体经过再组合形成一个新的办学实体的过 程, 是一项复杂的再造工程, 它要对各参与方原有的机构设置、 隶属 关系、 人员配备及地位待遇等方方面面进行调整, 涉及到各方的整体 利益, 又涉及全体教职工的个人利益, 所以实施的难度较大, 遇到的 矛盾也很多。 相对独立的高校要真正实现实质性的合并, 一般都有一 个“ 磨合” 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影响高校合并效果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以下几点: 1 、高校与政府的关系 目 前, 高校仍带有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附属机构的性质, 较强的依 附关系使高校类型、结构和布局直接受政府管理体制格局变化影响, 而非由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和高教自 身发展规律决定, 这既不利于高校 依教育规律办学, 也割裂高教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机联系, 导 致教育被动发展,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所以调整布局时应淡化学 校的行政隶属关系,高校应作为能动主体加以 培养, 政府客观调控, 高校主动适应并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 趋利避害, 灵 活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能。 2 、各校区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 由于不同类型的机构存在着各有差异的运营方式, 不同的机构存 在着不同的既得利益者, 这些机构一旦重组、 合并, 统一按某种特定 的方式运行,原本在其他运营模式中工作的人员在被消化的过程中, 必然会产生不适应, 甚至利益冲突、 大学合并中也很难逃脱这个怪圈。 高校合并要在整体优化的原则下重新配置办学资源, 就不可避免地涉 及到教职员工利益格局的调整。 教职工的工资、 奖金及各种福利补助 总会有一些变化, 过去各学校制定的政策, 合并后势必要统一。 这样, 肯定有一部分教职工不满意, 必然引起教职工之间的矛盾冲突, 人们 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 2 0 世纪6 0 年代末7 0 年代初,原联邦德国有些不同 类型的高校 曾合并成综合高等学校, 但是, 合并以后, 不同来源学校的教师之间 产生了利益冲突, 它成为导致综合高等学校没有实现预期效果的重要 原因之一。 3 、资源利用的问题 高校地址一般相距较远, 大多不具备合并的空间条件, 高校合并 是为了追求高校效益与资源共享, 但若条件尚未成熟而仓促合并, 合 并后将会出现重重困难, 协调难度加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合并后资源存在着一定的浪费, 管理成本提高, 管理效率下 降。 如果把地域分散、 相距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两所或多所高校 合并起来, 如何通过有效的集中管理使这些分布较散的学校成为名副 其实的一个整体, 便成为管理的难题。 由地域条件带来的管理层次的增加, 管理人员不但没有减少, 反 而带来领导体制的多元化, 造成管理松散, 扯皮增加, 缺乏集中, 结 果很可能是管理成本提高,而管理效率下降。 二是资源的配置情况,使个体很难实现机会均等。 高校合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然而, 它真 正实现这一点, 不是轻而易举的, 如: 合并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问题。 在实际运行中, 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行起来非常困难, 因为新校区的建 设和管理还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 原有校区的教学、 实验等硬件设 施无法立即移动, 特别是合并的理工类学校,由于存在房屋、 经费等 方面的影响, 一些大型的实验设备难以搬迁, 这就使新校区的学生不 能享有同校本部学生同等利用学校资源的机会, 对学生的发展在一定 程度上会造成影响。 4 、合并后各校区水平参差不齐的协调问题 对于层次相对差异较大的 情况,如重点大学与非重点本科院校、 专科院校、 成人高校进行合并, 合并后形成新的多校区大学, 在规模 扩大的同时面临着整体办学水平比原来单一的重点大学水平相对下 降的现实,同时这种合并也使得新的多校区大不学办学目 标不明确, 造成规模与办学目 标的冲突。 例如原同济大学是一所在教学、 科研上 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 学校的办学目 标是建设研究型大学, 但学校后 来合并了 上海城建学院、 上海建材学院、 上海铁道大学, 成为新的同 济大学。 新的学校在校生规模比原来扩大了数倍, 研究生与本科生比 例却大大下降, 如何在超大规模条件下将新的同济大学办成研究型大 学,将是摆在学校管理者向前的重大课题。 5 、教师的压力加大,评估教师的业绩成为难题 合并以后, 为了逐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以 校领导为首 的管理者将前进的步伐定位在一系列量化指标上,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 面, 最重视的是两院院士人数 ( 人文社科为博士导师数) 、 教师中博 士学位人员比 例、引进优秀人才数量等。 学校为了保证各项办学指标的完成, 规定了教学、 科研、 学科建 设及管理岗位的相应设置标准。按照公平、公正、效率优先的原则, 受聘各级各类岗位的人员享受岗位聘任津贴, 津贴的额度与受聘人员 的岗 位职责、 承担的任务和绩效挂钩。 为了竞争各级岗 位, 教师必须 努力达到这些要求。 如: 研究指标的考核分研究项目、 成果、奖励三 大块, 每块制定了不同的标准。 这些标准成了教师身上的压力。 在岗 位聘任中, 存在着一些难以 解决的问 题, 如“ 唯学术” 倾问、 “ 唯科研业绩是图” 等, 科研考核中如何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如 何正确评估教师的业绩是目 前大学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 大学不是研究院, 如果教授只沉溺于研究, 它显然不 利于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研究成果的数量多不一定意味着质量和水 平高, 也不一定能真正准确衡量出被考核者的学术成就。 特别是在人 文学科,量化的办法是否可行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 校园文化建设难以见效 校园文化具有伴生性, 一个历史悠久的高校由于长期与校外环境 不断交互作用, 在发展过程中将其受到的各种影响整合反映在学校的 精神及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形成了其本身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生 活方式, 这是新校区根本无法通过主观努力在短期内实现的。 大学合 并后, 原来各所大学成员为之奋斗, 为之献身, 并获得认可的大学突 然 “ 消失”了, 熟悉的同事可能被新的面孔代替, 惯有的工作秩序被 打破, 努力多年的学业阶梯被阻断, 在自 觉或不自 觉中“ 失去”了原 有的身份;同时,对集体归依的新的多校区大学感到陌生甚至怀疑, 对学校的认同处于在失落中重新寻找归宿的“ 无身份” 游弋阶段, 解决 认同感,形成强烈的归属意识需要时间,不能一墩而就。 第三部分我国高校合并后的整合策略研究 综上所述,由于多数的大学合并未能发挥大学合并后的协同效 应, 有的甚至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正常开展, 伤害或动摇了主 体大学的基础。 作者认为, 整合是高校合并成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 素。 合并后的整合包括被合并高校的学科整合、 物资资源整合、 人力 资源整合、文化整合等,下面作者将逐一阐述各自的整合策略。 一、整合的定义及原则 “ 整合”( 英文为i n t e g r a t i o n ) 是 几个新 鲜词, 近年来常常出 现 在刊头报端, 辞海 解释其意是一指两套地层的走向 和倾斜都一致, 在沉积上没有明显间断的接触关系。 表示在它们的沉积期间, 这一部 分地壳只在水下作缓慢的升降运动而没有升出水面, 因而沉积物得以 连续沉积。 在现实应用中人们将这一涵义大大扩展了。目 前学术界使 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是资源整合。所谓资源整合 ( r e - s o u r c e i n t e r g r a t i o n ) ,目 前 还 没 有 一 个 一 致的 定 义。 作 者根 据 研究需 要 对 整 合下了 这样的定义: 整合, 着重于对资源整体的改善与开发, 从而提 高总体的作战能力。 合并高校对其资源进行整合, 就是要减少合并活 动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 对高校内部的资源进行取舍和重新 配置, 并引导各种资源的目 标尽量与组织目 标一致, 形成资源的良险 循环, 提高高校的绩效,实现高校合并的战略目 标。 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并校改革能否健康地达到目的, 取得预期 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了取决于以下原则: 稳定性原则 当前, 合并高校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就是结合社会需求情况对自 身教育结构重新调整。 这种调整应抓准合并后的机遇和优势, 采用渐 变式的手段和方法对合并双方原有教育结构进行评估或“ 会诊” , 在此 基础上, 建立更合理的, 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基本结构体系。 教育基 本结构一旦建立后, 还须有一段相对的稳定时期, 以便顺利地过渡到 新体系。 而且由于合并前的双方或多方原有的隶属关系不同, 办学模 式,培养目 标等不一样,合并后各校区之间必将有一段较长的 “ 磨合 期” 。 在这段“ 磨合期” 里, 合并各方在工作中容易产生一些观点分歧、 利益矛盾, 行为冲突等现象, 会影响合并后新大学协同效益的正常发 挥, 甚至会影响和干扰各项工作全面正常的开展。因此, 合并后的新 大学应该以稳定各项教学工作大局为重, 务必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 转。 2 、全局性原则 合并高校不管在人员、 设备方面, 还是在资金和物资的积累等方 面,其规模都会较之合并前有所扩大,而且内部的子系统也会增多, 这些子系统的整体性功能的发挥可能会有相当的难度。 因此, 我们要 坚持全局性原则, 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并后新大学的总体效能和社会功 能,理顺内部关系,按照合并后新大学的统一发展规划和办学目 标, 努力寻求学校各子系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按照高效精简、 统一规划、 统一布局、 统一行政领导机构的原则, 合理地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和内 部体制改革活动。此外, 还要在日 常的管理、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 全体教职工作为新大学的主人翁意识,不断促进各校区教师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3 、自主性原则 合并院校, 尤其是多所高校的合并, 原有单位己经成为二级单位, 成为新大学的一个子系统。 这个大系统的整体功能能否大于原有多所 院校的效能之和,关键在于各子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协调作用的发 挥。因此, 合并院校要坚持“ 自 主性” 原则, 要在发挥和提高整体效益 的同时, 将权力重心放到各校区或各院 ( 系),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 主 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保持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三峡大学是由国家电 力公司管辖的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与原湖北省管辖的三峡 学院合并而成的, 其管理体制、 办学模式、 办学层次以 及服务面向等 都完全不同。 一年来, 合并后的新三峡大学在继承和保持原两校几十 年来形成的自 身办学特色的基础上, 重新定位新的大学办学方向和办 学特色。 同时, 各二级学院根据实际情况, 求大同, 存小异, 坚持“ 自 主性” 原则,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推动新大学的整体发展中保持 并越来越突现了各自 的办学特色, 完成了在为三峡地区的经济繁荣和 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创新合格人才目 标上的跨越式发展的飞跃。 二、学科整合 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校合并的最终目 标, 教育质量和办 学效益又主要体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 水平上。 在这三大职能中, 每一职能的开展都是以学科作为支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