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写意精神漫谈.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写意精神漫谈.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写意精神漫谈.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写意精神漫谈.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写意精神漫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i 田j 写意精神漫谈 论文题目: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 中国画写意精神漫谈 专业:美术学 硕士生:张亢 指导教师:刘永杰教授 摘要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体验的特质,塑造了中国审美思想独特的禀赋。将自然 人化、将人物化,赋予物象以人格精神,以中和的心态关照自然万物,达到畅怀 味道的和谐境界。这看似玄妙的哲学体系,其实包含着中国人对主客体关系的独 特理解和包容、达观的生活智慧。写意精神作为这种哲学审美体系的衍生物,指 引着中国画发展的道路。而作为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承载体一一笔墨,随着时代 的变迁,艰难前行。尤其到了近代,随着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国文化意识形 态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围绕笔墨展开的争论和实践领域内的突破,使得传统的 写意精神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延续离不开对传统笔墨观的继承与 发展。笔墨在中国画中,并不单指一种绘画材料,它不等同于西画中黑白灰的构 成,也不是简单嫁接西画所产生的干擦素描效果的笔墨样式,笔墨是一种文化, 承载着中国特有的哲学审美思想。写意精神的根本在“意”,股脉在“写:l j 0 当审 美主体与物象进入精神交融、物我两化的境界时,驭笔使气、坦然落墨,这就是 “写意”。对于写意精神的探究,追根溯源,从原始器物遗存到商周青铜纹饰中 所表现的“天人、宇宙 的观念开始,那种不单纯照搬物象的表达手段,闪现出 写意精神的光辉。此后在独特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写意精神艰难成长,中间经 历了几个阶段的过渡期:从写意精神最为神全气足的魏晋,向隋唐五代重雍容富 贵的过渡;从写意精神老成中和的宋元向明清重机巧繁华的过渡;再至写意精神 气息奄奄的清末到西法东渐的五四时期的过渡,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过多地给写 意精神注入民族的、民生的、政治的要求。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 的文化改变,剧烈地影响着中国画的价值取向,衍生出“新文人画”“实验水墨” 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写意精神漫谈 这样的夹生物。但所幸中国画的笔墨硬件都还在,那么在物欲膨胀的当下,要完 成中国画跨越式的发展,呼唤写意精神的回归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写意精神笔墨主客体 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写意精神漫谈 s u bje c t :w r i t i n gd r a wo b je c t so u t s i d et h es i t u a t i o n ,p o e t r y c h u a nd r a wo u t s i d et h ei m e n d e d s p e c i a i t y :a j r ts t u d y n a m e :( s i g n a t u r e ) c h i n e s ef r e e h a n dd r a wt h es p i r i to ft a l k in s t r u c t o r :( s i g n a t u r e )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h i l o s o p h yo fe x p e r i e n c ef o c u s e do nt h en a t u r eo ft h o u g h th a v e s h a p e dau n i q u e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e n d o w m e n t s w i l lb ean a t u r a lp e r s o n ,a n dw i l l f i g u r e ,a n dg i v e np e r s o n a l i t yi m a g e st ot h es p i r i ta n dt h em e n t a l i t yt ot a k ec a r eo ft h e n a t u r a lw o d dt oa c h i e v eh a r m o n i o u sr e a l mt a s t e t h i ss e e m i n g l ya b s t r u s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s y s t e m ,i nf a c t ,c o n t a i n st h em a i no b j e c to f c h i n a su n i q u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ou n d e r s t a n da n da c c o m m o d a t e ,t a t s uc o n c e p tw i s el i v i n g i m p r e s s i o n i s t i ca e s t h e t i c s p i r i to ft h i sp h i l o s o p h ya sas y s t e mo fd e r i v a t i v e s ,t h eg u i d e l i n e sd r a wc h i n a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sac h i n e s ef r e e h a n dd r a wt h es p i r i to f t h ec a r r y i n gb o d y 一一i n k , 埘mt h ec h a n g i n gt i m e s ,t h ed i f f i c u l tb e f o r e i np a r t i c u l a r , t ot h em o d e r nt i m e s ,w i t h t h ef i e r c ec o l l i s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 s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h a sb e e n t u m e du p s i d ed o w n i d e o l o g i c a lc h a n g e s a r o u n dt h ei n kt os t a r ta r g u m e n t sa n d p r a c t i c ei nt h ef i e l do fa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t h es p i r i t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r e e h a n db ya n e n o r m o u sb l o w c h i n e s ef r e e h a n dd r a wa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t h es p i r i tc a nn o tb e s e p a r a t e d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e na n di n kc o n c e p to f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p e na n di n ki nc 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 ,d o e sn o to n l yr e f e rt oa k i n do f p a i n t i n gm a t e r i a l s ,i t i sn o tt h es a l t l ea si nt h ew e s td r a wi nb l a c ka n dw h i t ea s hc o m p o s i t i o n ,n o ri si te a s y d r a wg r a f t i n gw e s ta r i s i n gf r o mt h ee f f e c to f d r y e r a s ep e na n di n ks k e t c hs t y l e ,i n ki s ak i n do fc u l t u r e ,c a r r i e su n i q u et oc h i n a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a e s t h e t i ct h o u g h t 画写物外情,诗传j 田j 外意中国i 酥写意精神漫谈 f r e e h a n d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s p i r i to ft h e ”i n t e n d e d ”s h a r e st h ep u l s ei nt h e ”w r i t i n g ” w h e nt h ea e s t h e t i cs u b j e c ta n dt h ei m a g e sb l e n di n t ot h es p i r i t ,t h et w oo b j e c t so fm y r e a l m ,t h ep e nd r i v et om a k eg a s ,f r a n k l yi n kd r o p ,w h i c hi s ”i m p r e s s i o n i s t i c ”f o rt h e s p i r i to fi n q u i r yf r e e h a n d ,t r a c i n gt oi t ss o u r c e ,o r i g i n a la r t i f a c t sf r o mt h er e m a i n s t o t h es h a n ga n dz h o ub r o n z ed e c o r a t i o ni n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h e a v e n ,t h eu n i v e r s e , t h ec o n c e p to fb e g i n n i n g ,n o ts i m p l yc o p yt h ei m a g e st h a tt h ee x p r e s s i o nm e a n s , i m p r e s s i o n i s t i cs p i r i tf l a s h e db r i l l i a n c e l a t e ri nt h eu n i q u es o i l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t h e s p i r i to fd i f f i c u l tf r e e h a n dg r o w t hh a sg o n et h r o u g hs e v e r a ls t a g e sb e t w e e n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p e r i o d :f r o mf r e e h a n dt h ew h o l es p i r i to ft h em o s td i v i n eo ft h ew e i ,j i n , a d e q u a t eg a st ot h es u i ,t a n ga n df i v ed y n a s t i e sa n d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w e a l t hr e g r a c e ; f r o mf r e e h a n ds p i r i tm a t u r ea n dt h es o n g ,y u a n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t ot h e r e s o u r c e f u l n e s sa n db u s yr e t r a n s i t i o n ;a g a i nt h es p i r i to fd y i n gt of r e e h a n dc e p h a s t h ee a s te n d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5 4t r a n s i t i o np e r i o d ,u n t i lt h ef o u n d i n go fn e w c h i n a , t o om u c hg i v ei m p r e s s i o n i s t i ci n j e c t e dt h es p i r i to f t h en a t i o n ,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 h o o da n dp o l i t i c a ld e m a n d s c e n t u r yu pt ot h ee i g h t i e s ,t h er e f o r ma n d o p e n i n g - u pb r o u g h ta b o u tb yc u l t u r a lc h a n g e ,d r a m a t i ci m p a c to nt h ev a l u e o r i e n t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d e r i v e df r o mt h e ”n e wp a i n t i n g s ”e x p e r i m e n t a li n k a n dw a s hp a i n t i n g ”t h i sf o l d e rb i o l o g y b u tf o r t u n a t e l y , c h i n e s ei n kp a i n t i n ga r es t i l l i nt h eh a r d w a r e ,t h e n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m a t e r i a la tt h em o m e n t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 a c h i e v ec h i n a sd e v e l o p m e n tb yl e a p sa n db o u n d sd r a w , c a l l i n gt h er e t u r no ft h es p i r i t o fi m p r e s s i o n i s ms e e m sp a r t i c u l a r l yi m p o r t a n t k e yw o r d s :i m a g et y p eo f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s ;v i s u a lf e a t u r e s ;c r e a t i v ee l e m e n t s ;a r t f e a t u r e s r e s e a r c ht y p e :a p p l i e dr e s e a r c h 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意写精神漫谈 绪论 傅雷在谈艺卷中说道:“中国艺术向来都是哲学、文学、伦理并重”。胎息 于思辨文化母体中的绘画样式,经过漫长的锤炼与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美 学思想与审美体系。这种迥异于西方的审美思想在萌芽之初,就刻意弱化审美主 体“人”在审美活动中的比重。将人放在一个与自然万物平等的位置上。在艺术 活动中,强调人的参与和主动的感知。也就是所谓的“天人”、“气、“宇宙 相 生相谐的观念,并在整个的中国美术发展中贯穿始终。这种独特的审美哲学,在 思想融合高度发达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而对于写意精神的探究,正是这株繁 茂的审美之树上的一颗奇葩。本文拟就从中国艺术审美的宏观角度出发,探寻滋 养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源头,以期对当代水墨画的发展,作一些粗浅的预估。 第一章写意精神探源 1 1 、史前写意精神的星火 中国原始社会的美学思想,虽未见诸尺牍,但闪烁在史前器物遗存里的审 美趋势却依稀可辨。这种趋势渊弊所至,直接影响和导致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美学思想的产生。在生产力及其低下的原始时期,艺术实践源于“趋利 避害”这一人的本能天性。利与害映射于人的心里,形成“好与“恶 的情绪, 继而以歌舞涂鸦的形式渲泄出来。这最初的美术活动作为生产行为的一部分,所 涉及的范围有人与自然和谐和共生的场面,也有人与自然竞争生息的场面。总体 来源都是与原始祖先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我们能看到因恐惧而被夸大了爪 牙的怪兽,以及因对食物的渴望而图在壁上的受伤倒地的野鹿。这些原始的艺术 家,当他的行动一经情绪的催化,变的躁动起来。在史前的器物纹饰,岩画的遗 存里,我们都能体会到变形与夸张中所包含的一颗冲动的心,在半坡文化与红山 文化的器物图饰以及北方的一些原始岩画中,史前艺术家发动想象力用寥寥的几 笔,将天人共生的场面浓缩在小小的罐壁与盆沿上。内容是那样的简单而纯粹, 无非是日常生活中最吸引他注意的对象:鱼、鹿、花草、星辰、猛兽都是与 他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绘制中他们带着强烈的情绪,饱含喜悦与恐惧,用粗糙 的麻皮制成的笔蘸着掺和动物血液和矿石粉的颜色,把自己的期盼与诅咒涂鸦在 日用器皿或用来容身的穴壁上。这种原始的写意精神与千万年后饱蘸墨汁在素白 的宣纸上泼洒的艺术家们所秉承的写意精神应该出于一脉吧1 1 2 、从青铜器时代的器物纹饰来看 画写物外情,诗传i 田外意中国i 田意写精神漫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等级观念的形成,对自然的恐惧与臣服逐渐掺杂进对 于人的臣服与恐惧。原始氏族内部的权贵逐渐转化为奴隶主,在君主专政的奴隶 社会,原始的“天人 、“宇宙”的观念被保留下来并得到发展。奴隶社会早中期, 巫与政的合一,神权与王权的合一,以及奴隶社会后期“德治 与阴阳五行思想 的盛行,都滋养着审美思想的成长。今天我们惊讶于商周青铜器物的装饰纹样所 带给人的那种慑人的张力与奇异的造型风格,那种咄咄逼人的审美经验,让人印 象深刻,甚至不解。但我们翻开历史一切都会了然:夏商周三代从形成到鼎盛, 王权被无限的放大,甚至与神权合在一起。为了烘托王权的凛然不可侵犯,器物 的装饰充满了象征与暗喻。影响老百姓日常生活生产的诸如节气、风雨、雷电、 野兽等,都以抽象的形式被王权所到l l n 并用来捍卫王权。我们看到的那些充满狞 砺之美的饕餮纹、云雷文、兽面文都是在极度夸张他的恐怖与威慑力,以此来凸 显王权的不可动摇。而那充斥一切的张力,也是写意精神的另一种注解吧1 1 3 、从先秦两汉至魏晋“尚意说的成熟与发展来看 先秦时期,在阴阳五行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以“气 为本的审美概念,这是 古代审美观念的一大飞跃! “天人、心物不离气化”,“气”这一玄妙高深的只存 在于中国审美经验中的概念,在古今的思想史中从来都找不到一个忠实的解释。 这是以“体验 为依据的中国艺术审美的产物。具体的画面上,我想那应该指的 是一种活脱脱的具有生命律动的节奏吧。“气 作为中国审美文化中最基本的条 件,它“播种于原始,滋生与春秋、初成于魏晋、扩展丰富与唐宋明清”。 在此基础上,儒家“心性美学”和道家倡导的“自然审美观 以及周易有关 “象、意、文 等内容的阐述,都深刻影响着以后的审美认识的发展。中国人对 “真、善、美”的理解之所以迥异于西方,根源也在于此。中国人在审美过程中 对“形声 之外的意境有着特殊的品味,而这种审美趣味中的“迁想妙得”必然 导致艺术家在创作中独特的禀赋,那就是“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 两汉是审美认识发展的过渡时期。在先秦艺术审美注重在艺术与政治理论结 合的基础上,逐渐注重对美的本质的掌握,并开始对艺术创作规律进行探讨,把 艺术品之美与人格之美结合起来,进行审美评价。从而为魏晋艺术审美注重风韵 的认识创造了前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审美思想飞跃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 段。在此阶段,哲学思想的成熟与发展,为艺术审美的进步与成熟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儒家传统思想的动摇以及玄学老庄思想的盛行促进了人的思想摆脱束缚, 进入了纯粹而深层次的文艺探索。随着审美重点和认识的变化,艺术创作与欣赏 逐渐成了寄托士大夫情感和“畅情、味道 的特殊方式。“传神 作为一个美学 概念被提出来,而大量的绘画理论专著的产生,使得全新的审美思想确立下来。 在这个“尚意 、重视人的才情的时代,对审美主体“人 自身的关注超过了此 2 画写物外清,诗传画外意中国i 铂j 意写精神漫谈 前此后任何一个朝代。人的官能作用被多方面的挖掘放大。客体与主体,此物与 彼物,视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各方面交并的审美经验,使得艺术创作的空间确 立起来,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对“意蕴、神气 的追求。这种追求对后 来中国审美经验中“写意”这一元素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导引作用。但值得注意的 是,魏晋六朝所倡导的“尚意 之“意 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写意 之“意”还 是有所区别的。我认为六朝时代的“尚意”这个词重点在“意 ,指人作为一个 独立的个体,他的个性与精神风貌。而今天的“写意 这个词重点在“写”,指 一种简率直接的制作方法。至于用这种方法表达什么似乎反倒被忽略了。当然历 史无法重演,随着魏晋氏族阶层的消失,崇尚个性解放,注重人格精神的一丝人 文曙光也逐渐暗淡乃至消失了。 1 4 、从隋唐师“师造化 说来看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到衰落的时期,也是美学思想繁荣发展的时 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着整个美学思想的发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意 境认识论要求艺术家既要重视观察、深入生活,又要重视心灵对物象的再创造。 在此期间,“非中和”的思想有了重大发展。这种“文以抒忿”的观念与“哲学 气化论 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深刻的影响着以后文艺思想的发展。 1 5 、从宋元明清文人画的兴衰来看 自宋元始,由文人士大夫引领的艺术潮流,悄悄地改变和完善着以表意抒怀 为主体的中国画,并使其褪掉茧缚走向成熟。以叙述记录与教化作用为主要功能 的传统庙堂画和宫廷绘画渐渐给这股新力量辟出一席之地。这股潮流中的主要力 量是文人士大夫。而宋代崇尚文才的社会环境使得这一绘画改革得以彻底而深刻 地进行下去。地位崇高的文人在此前的历史中似乎忽略了这种适于渲泄、抒发的 艺术形式,而将思想的智慧过多地盘亘在诗文书法中了。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宋 代文人画的兴起,竟是对笔、墨、纸、砚的某种拯救。转侧多姿的毛笔、变化万 千的墨、捉摸不定的纸,被渴望表达的文心所激活,流露出思想的智慧。这正是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也是中国给人类文明的天空带来的一颗瑰丽的星辰。独特的 中国画样式从此渐渐确立起来。在此后近千年的绘画史中,文人画始终处于领军 地位。作为文人画思想精髓的写意精神,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的审美趣味, 使得魏晋以来“尚意 和“非中和的审美思想与普通民众的审美水平之间找到 了契合点。由此,山水、花鸟成为最普遍的主题。门第高贵的士大夫在公务之余 借翰墨丹青抒发自己的雅兴幽思;在野的林泉之士将理想与情怀融入苍茫耿介的 山石和暗含象征之意的花草中,通过笔墨抒发出来,将物我具忘、笔意神来的效 果视为至高境晃。他们鄙视生硬浮华有功利心的匠人之作。那虚心报节的墨竹、 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i 田j 意写精神漫谈 空谷传香的幽兰、冰姿傲霜的老梅才真正暗含了文人心目中的君子之风。而对于 荒山古寺的摹写,正是他们渴望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精神写照。这时的中国画 引领着中国文艺的复兴和人文精神的复兴。作为游心骋怀于深壑幽谷、抱膝畅志 于茅亭古寺的主体一人,则正是人文精神的发端所在。因为不论是梅兰竹菊所 蕴含的君子之风,亦或是重山幽壑所表露的豁然飘逸的哲学境界,都是“人赋 予它的精神象征。但值得注意的是:人物画在文人画中,始终没有形成山水、花 鸟画那样独立而成熟的语言样式。它多半以点景的形式出现在山水画中,所占比 重很小,画中人物或停在涧边泉畔或隐在松柏幽篁之间,并没有形成像花鸟画那 样特写式的记录方法。虽然明清时期有一些野逸文人借鉴肖像画中的一些方法, 相互造像以助雅兴,但终归与写意抒怀的文入画精神相去甚远,以至有类犬之嫌, 反不如山水画中那些“两点是眼,不知是嗔是喜;一圈是脸,不知是丑是美”的 点景人物来得自然。我们仔细揣摩画史上一些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其中点景人物 虽然笔墨不多,但却是画家最为着意之处。位置的经营,形象举止的设计都极为 考究。那么,既然对画中的“人”那么重视,为何人物不能以单独的姿态作为绘 画的元素去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境界呢? 我想这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文人画在打破了以往 重记录重教化的功用艺术的窠臼后,其选材范围,表现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尤其山水画与花鸟画的发展惊人。而那种特写式的古圣先贤画像和赋予情节的德 教故事画,与文人“尚意 “畅怀 的艺术宗旨大异其趣,所以在还没有掌握新 的哲学和思想的画人方法或者干脆压根不愿将“人 这种“六欲 之灵作为表现 逸致的绘画元素之前,他们决定暂时封杀“人铆这个活脱脱的不容忽视的造化之 物,对此题材敬而远之。我们看宋元以来的文人画所涉及的人物,除了象征隐逸 生活的渔父、樵夫或寄托文人仙佛理想的高僧异道这些抽象人物外,几乎再无其 他了。生机勃勃的市井生活,健美迷人的村姑美妇,这些都被决然的排斥在绘画 表达的领域之外。不管魏晋时期的“传神论”还是隋唐时期的“师造化说”,一 经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过滤,便只能适用于除过“人 这个自然物质之外的世界了。 宋元文人画提倡自由的抒发自我情怀,却在表达范围方面自我设限,这对人物画 的逐渐衰落埋下伏笔。 这或许正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吧! 牺牲了将人做为摹画形象的这种艺术活 动,却拓展了人的精神表达领域。我们在一帧帧山水、花鸟的画幅中,能够深刻 地体会到那拟人化的与天地相往来的人的精神。我们这些在中西融合口号声中长 大、长期对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的人,或许在此种思维定式中,无法剖析古人的 精神原貌,但从一些优秀的古代作品中仍然能发现一些迹象。文人画主张与天地 宇宙相往来的玄妙禅机和逸兴,追求事物深层之美,蔑视由感官刺激带来的短暂 4 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意写精神漫谈 的美。人较之于宇宙万物并不完美,自然比人更崇高、更伟大,更能引起心灵的 超脱。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文人画的发展与走向,逐渐形成了一味追求古风, 而使艺术语言过于粗浅的流弊。对万物之灵“人”的原始属性的恐慌( 压抑人的 感官冲动,以及对人体、肌肤、四肢莫名的禁忌) 使得文人画家所无法撷取古代 传统的精华。商周的器物雕刻,秦汉的砖画以及隋唐壁画中所显露出对“人 自 身进行探索的一些征兆,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消失在文人士大夫追求绝对寂静 与超脱的闲情逸致中了。而人作为具体存在所蕴藉的美,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丰 富与多样性,由于这种不可忽视的古训而得不到明了与洞悉。总之,中国人近距 离审视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所以,当1 9 世纪末期,西方文明携侵略之势相继 沓来的时候,中国文人画,尤其是其中的人物画显得那么的疲惫与脆弱。文人画 遭到无情的唾骂与摒弃。一些人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垂帘幽梦中,做着食古不化的 呓语。一些人决然的站在传统的对立面,无情的挥下掌中的利刃击杀这些懵懂而 老迈的善兽。更多的一部分人忧心忡忡的做着努力,想撑起这巨兽庞大的躯体。 但浩渺的传统文化的深海,最后淹至他的脖颈,茫然的嘴喑哑地发出不伦不类的 怪腔异调。是的,传统文化需要改变,更需要用心去体会。它所倡导的写意精神, 当被委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鼓舞民气的重任时,显得那么别扭与可笑。要知 道,文人画正是在摒弃传统绘画中艺术、政治与伦理相结合的功用色彩的基础上 形成的。在内忧外患,灾变连连的时代,写意精神气若游丝。 第二章写意精神的现状 弟一草与恧精硎嗣圳状 2 1 、五四运动后的写意精神 以上,从中国审美发展的历史出发,串联中国哲学思想运行的轨迹,对写意 精神的形成根源做了简略的梳理。接下来,主要从目前大的文化背景出发,谈一 谈写意精神的现状与去向。 中国人温和恭让的生活了几千年,浸淫其中的文人画如谦谦君子,又如贞女 守着自己如玉之身,她该如何走下去? 是要“老大嫁作商人妇吗? 抑或一辈子 守身如玉? 但这一切只是我的臆想,现实情况是,传统文人画早就遭受了强奸一 样的剧痛,清白的身体变得污浊不堪。我们过于粗暴的对待她,在她孱弱的子宫 内塞入无穷无尽的要求:政治的、民族的、民生的以及内容形式的,最终分娩出 了中西生硬嫁接后的新中国画这样的畸形儿,并衍生出“新文人画”和“当代试 验水墨”这样的不实之花。而文人画的精髓一写意精神,早就零落成泥碾作尘 了。在当前水墨画绚烂纷繁的表相下,掩盖不了孱弱的气格和空洞无味的境界。 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意写精神漫谈 笔、墨、纸等材料的个性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和迫害。中国人传承有序的写意精神, 按阴阳五行的学说去划分,她本应属金,宁折勿屈的气秉,使他在千年的发展中, 好几次险些毁于无形。从写意精神最为神全气足的魏晋向隋唐五代重雍容富贵的 过渡;从写意精神老成中和的宋元向明清重技巧繁华的过渡,都让她险遭不测。 好在中国传统哲学好像五行之火,以其雄厚、广博的文火,不紧不慢的焙烤, 使得这块易折之金几经转化,终能得以保全。而当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裹挟着物 欲的腥风吹来时,这纯正的写意精神,中国文化滋养出的娇儿,一瞬间如土委地, 烟消云散了。空留了“写意”的空皮囊,打着“写意花鸟、写意人物、写意山水” 甚至至于“兼工带写 的破旗,不伦不类地呐喊着。传统文人画把“自然人化, 把心灵物化 的主张以及所追求的“无人格性,非现实的绝对无为”的境界,与 现代文明世界的主张多么格格不入。正如傅雷在谈艺卷中所说:“中国经过 了玄妙高迈的艺术光耀着的往昔,如今反而固执地追求那西方已经厌倦将要唾弃 的物质,这是何等可悲的事情”。如何度过这尴尬的局面,我想,修复文化的 断层,树立自信,谦恭而贪婪地消化传统尤为重要。 2 2 、写意精神的蜕变 但这一切改变起来是何其困难。写意画失去了“写意精神”的依托,所遇到 的最大的敌人就是“媚俗”。而“媚俗”的根性在与“媚骨”。古代珍惜文人的社 会风气一去不返,即使是民国时期,那散落在穷乡僻壤间的穷酸文人,仍然能够 得到乡人们的最高尊敬。他们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不受金钱的驱使,以文人自 居的画家们,用手中的画笔抒写胸臆。或者清雅脱尘、或者生棘梗介,都坚决地 抵制媚俗之气和铜臭之气进入画面。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与崇尚物质的社 会风气,使得文雅尚意的文人精神沦为趋炎附势忧戚于名闻利养的小人之风。正 如聂危谷在中国画坛流行病批评一文中指出的“从题材、内容到形式、 情调,中国画的媚俗无处不在。妖冶的古今美人、风骚的文人墨客、虚假的民族 风情、娇媚的青山绿水、矫饰的明清故居、甜腻的花鸟虫鱼,这些挥毫必揽的俗 套题材早已令识者乏味,却因其能娱俗人耳目而充斥画坛工笔、写意、水墨、 彩墨扭捏的造型、轻盈的用笔、讨巧的构图、可人的设色,媚俗的内容与形式沆 瀣一气。勾画出风情万种、阴盛阳衰的中国画流俗的面孔”聂先生所言猛烈 直率,亦会落个“不入时人耳 的后果。但其中恳綮,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下大 的文化环境里,“俗”不可怕,怕的是“媚俗 。历代的文人对“俗”本身就不齿, 再奴颜婢膝的向俗献媚,就更让人感到“衰莫大焉了,现在的情况是,传统的 “写意精神 早就寿终正寝了,而今我们所谓的“写意精神”是种重“写”不 重“意”的精神,甚至不能称之为精神,只能算作绘画语言中的一种,姑且称之 为绘画的写意性吧! 按我们惯常的理解,“写意”之“写 通书法之写,似乎在 6 画写物外情,诗传商外意中国画意写精神漫谈 强调一种融书理于画理的含义,或者提炼书法中结字布局的特点,使画面具有另 外一种美感。但我想“写意”之“写 ,应通于“倾泻”之“泻 。当情绪充溢, 思想蟠结时,运毫于尺素之间,意气倾泻而出,略无阻滞,这才是写意之写。当 然,时移世易,对于时下的“写意精神,我们不能苛求太多,但是寻根溯源之 后,我们因从一些细微处入手,摸清时代的脉搏,吸收传统的精华,形成新的写 意观,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换汤不换药的仍一方面举着改革文人画的旗帜,另一 方面老眼迷离地回望着古人所营造的甘甜醇美的写意王国,那只是掩耳盗铃自欺 欺人而已。 第三章不可回避的写意精神的载体一一笔墨 3 1 、笔墨“非材质”的特点 对于写意精神的探究,不可回避的是写意精神的承载体一笔墨。以下就 近现代笔墨观念的变化以及当下的笔墨现状,结合实验水墨、抽象水墨作一些粗 浅的分析。中国画,尤其重笔墨趣味的写意画,由于制作材质的特殊性,决定它 不易于反复修改或逐层叠加。绘制过程中对水的应用不同与世界上任何其他的用 水稀释颜料的画种。比如那纯以墨之五彩取胜的水墨画,水是画面的主导,至于 墨,只是记录了水的流动、渗画、生发的印迹而己。至于赋色的彩墨,亦是充分 利用水的不稳定性,将墨与色的交融变化,整合统一起来。而其他以水调和颜色 的画种,水只起一个稀释作用。此功用一经完成,水便失去了任何主动性。而且, 其他任何画种所用的纸或者画布却不如生宣纸那样,能达到放大水的作用的效 果。生宣、毛笔、水与墨,缺一不可,我们设想一下,将生宣纸改为不具晕化能 力的其他材料,那写意画所崇尚的许多特质都将失去。首先笔在运行中将失去顿 挫、急缓的节奏感,因为失去了渗化的作用,无论怎样改变下笔的力度与速度, 出来的墨迹都是一样的。其次,墨韵与五彩被僵死呆板的墨痕所代替,更不用说 以心驭气、以气御笔、笔意神来的艺术境界了。其中水的作用非凡,如何运用水 呢? 就像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水的见解一样,要因势利导掌握其习性,使其枯泽 有致,流聚有节。而墨的干湿浓淡,正是水在纸上运行的表征。至于纸对墨的生 发作用更易助成笔精墨妙、浑厚华滋的艺术境界。这种活脱脱的气机,至始至终 都依托于一种中和达观的艺术素养。 3 2 、西法融入对笔墨的影响 上世纪初,一些怀揣艺术报国梦想的人,试图用他们眼中全新的西方审美思 想来拯救气息奄奄的中国画。在广泛吸收西方绘画经验后,中西生硬嫁接,也就 7 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意写精神漫谈 是在不改变传统国画材质的基础上,生硬套用西画的表现方法。焦点透视代替了 旧有的平远、高远、深远的散点透视法;略分阴阳、着意气韵的造像法,被强行 加入黑、白、灰甚至反光、投影的元素;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构图法则被视为 糟粕;随类赋彩的着色法,受到西洋画中环境色、固有色、中间色等因素的冲击。 一时间,笔墨狼籍之作比比皆是。这些作品在时代更叠的年代,因其刻画形象真 实、效果强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宣传,或重大题材制作上。各美术院校、 美术机构都将此视为正统。一则事例,可以看到当时绘画理念的混乱和盲目,在 苏派艺术大行其道时,很多水墨人物画高手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竟多将其归功 于对列宾一路画家作品的临摹,那就是用水墨去蹭出油画的效果。那些学界泰斗 ( 法则制定者) 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己开风气之先所带来的殊荣,美滋滋地看着 徒子徒孙们齐刷刷步调一致地走在他们制定的艺术大道上。传统绘画观念中所倡 导的重气韵、重意境被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离生活太远。这场梦一睡就是半个世 纪。八十年代艺术思想的开放,使得苏联式的艺术模式受到冲击。西方现代美学 思想的进入,提醒我们反观传统艺术的价值。尤其对传统写意精神的探究也得到 了重视。 3 3 、当前的水墨状况 写意之“写”,虽通于倾泻之“泻 ,但绝不是指那种血脉喷张、神驰意乱的 状态,而是心手恰和,相得益彰,收逸有度的和谐之境。因为柔软的毛笔、流动 无常的水墨、高度渗化的宣纸,都有极强的变化因素与不稳定性,如果再用一颗 冲动无常的心去统役,那只能算是涂鸦的行为了。 当代实验水墨,正是利用水墨画材质的特点,抓住水墨、纸相碰撞后产生 的不确定效果,突出其实验的意旨。但所失大于所得,那就是在水墨试验的过程 中几乎损害了笔的一切长处,甚或至于传统的与宣纸水墨具有同样柔软特性的毛 笔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实际上当代实验水墨的兴起,是一些艺术家将艺术 试验与水墨这种材质相结合的产物。这中间,有绝大多数中国画领域之外的艺术 家参与。他们所作的水墨抽象,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西方抽象主义绘画层面, 但究其根源乃兼承着西方的审美心理。水墨在他们的手中只是一种全新的表达工 具。而与中国传统的审美哲学乃至写意精神无涉了。我认为,这种与传统写意精 神无关而借助传统笔墨材料的艺术活动未尝不具备率直的写意精神。穷则思变, 在这个重观念,重象征,重表现,重精神性的国际艺术环境里,仍然墨守古来的 一些成法,显然是不合适宜的。而实验水墨,抽象水墨,不关笔墨改革的行动, 反倒完成了中国传统笔墨改革的先手。其作用就是消解了旧的艺术规范对笔墨的 限制,完成了水墨语言的现代转换,使得“传统的写意精神 与西式的“抽象, 象征,精神 等艺术主张相接洽。至于能否互通姻好,则当别论。 8 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意写精神漫谈 但中国人行之几千年的审美思想,不可能朝夕问既被弃置。更何况这种审 美哲学中所蕴涵的智慧愈来愈广泛地播种于异域,而照国人惯常崇外的习惯,此 时又不禁自大起来。于是实验水墨之风刮过之后,非但未形成气候,至此反遭时 人唾骂。这矫枉过正的流弊,使得空泛拟古俗艳意淫式的风气又流行开来。我们 随意抛舍先人几千人对笔墨,纸砚等材料所总结出的现成经验,完全将其视为无 物或割截其整体而执其一端,拱若圭臬,这都是极可叹的。我们不妨放下一些成 见或偏见。认真总结前人和今人的经验,不要神化笔墨与传统写意的精神世界, 也不要全然否定它的益处。甚至可以从局部着力,单纯结合今人与古人对笔墨的 经验,完善这种材质在当代的表现方式。贺天健在总结笔法中有:“直笔中锋, 卧笔中锋。侧笔卷上,倒笔提上,卧笔旋抱,放笔直下,仰笔伸缩滚檫,重笔揩 擦,侧锋轻斫,仰笔剔掠,仰笔旋拖,卧笔拖搁,卧笔横拖战动、 以及总 结墨法的“烘,染,渲,破,飞,揉,积,渍”这样中肯活泼的见地。这种对笔 墨纸表达出尊敬的论调,在古来的画论里屡见不鲜。再比如还有一种观点:“作 画有如剑客行刺,一击即中,一击不中,则将错就错,因错而成之,不必悔改。 这是多么生辣,朴素而虔诚的写意精神。这种向外生发的活泼积极的艺术态度, 足以化解所有艺术见解的坚冰。它所体现出的“行动 的力量憾人心魄。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画种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密切,艺术家妄图冲破一切界 限去表达自己文化冲突与交融后的审美感觉,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一桌视觉的杂 烩。总想剑出偏锋,出奇招来唬住受众,却总是虎头蛇尾败下阵来,因为那违背 了艺术创作的本质,艺术家的品质在于利用美的元素来化解人与物、彼与此的隔 阂,最后升华人的心灵与境界。当我们不能有效地控制躁动不安的情绪时。我们 面对那么多的审美元素,却只能做到浅尝辄止,最终使本来极具创造力的大脑被 折磨的疲惫不堪,过早的木然呆然了。我们的艺术活动应该符合审美与创造的规 律。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主张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 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段书法学习的规律,适用于一切艺术 的创作过程,也适用于审美欣赏的过程。在我们的学习中,不妨借鉴作坊式的工 作经验,心无旁鹜地投身到自己真情所系的某个艺术经验中( 虽然,艺术创作与 艺术审美需要触类旁通以及发散拓展的感性引导) 哪怕机械性的重复,又有何妨。 单说绘画材料这一端,笔、墨、纸、砚,好多人对他们的出处来源,制作工艺说 的头头是道、条分缕析,但却不屑于用它们去在斗室中挥汗耕耘。中国画用笔上 的奥妙在没有用秃千百支笔前是不易说出来的。实际上,多数人的发言都没建立 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基本上多半是胡话,而这胡话积得多了,局内局外的人反 倒都胡涂了:老祖先创造这软塌塌的纸笔,简直是多事,没有任何的科学性! 所 以我认为,既然你对手中握一支手笔还不反感,不妨放开膀子去用。把它吃透, 9 画写物外情,诗传画外意中国画意写精神漫谈 把它一支支用秃了,让他成为你手的外延,心的外延。不要太多地把精力放在“具 象与抽象,精神与观念”等不着边际的争论上,只认准一条,手中的家伙什用着 乘手如意,麻溜地把事情给办了,那叫一个“爽”! 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资迅 世界里,这架巨型机器将触须伸向你生活中每一处细微的角落,时时证明它骄傲 的权威,它带来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美术信息的同时,也让你变得无所适从。审 美标准和审美思想的变化以数学方程式的魔幻状态发生着变化。而中国画写意精 神中,所强调的气韵与意境,需要深刻简静的文化修养和不刻意间,轻酌慢饮而 渐入佳境的非功利的达观态度。精力的分散与求一时之快的心理都不能领会这种 写意精神的神髓。就像夜晚暗吐幽香的腊梅,唯有在静穆,清冷的深夜,调整好 你的呼吸,那渐次加强的幽香竟能泌到心髓里,我们在提倡打破神化中国画意境 说的同时,不得不承认要达到中国画审美中涉及到的至高的哲学境界,着实需要 作许多画外之功,而这些画外功夫的辐射圈越广越好。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至关重要的。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传统与现代的观念永远是无常的。今天的现代 就是明天的传统,反之亦然。凝聚中国文化精华的中国水墨画,它所产生、发展、 成熟的阶段,中国正处在一个长期封闭的年代。古来的画家总是在内部寻找问题, 解决问题,以求突破。我们的前辈大师,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画外之 功。来追求中国画的至高境界,它们承载的人文含量,历史积淀是非常深厚的。 以前我们听到一些外行的人俗话“敞的功夫深”总认为这话不通,艺术品的高 低怎能用“功夫 深浅衡量呢。现在想来这话其实是通的,当一个画外功夫做得 深的画家,他首先能作到“成竹在胸”其次能做到“运笔如运斤 下笔便妥切、 精神,这不正是俗人所说的功夫吗? 我们常常有一种误解,觉得自己从d , n 大耳闻目染。对中国文化一定很了 解,其实不然。我们虽然生在此山中,却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甚至 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并不见得比对西方的了解深刻。我们从小 接受的教育,形成的思维模式,基本上都是西式的。政治、经济的落后,使得我 们极度不自信地否定自己的文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医学界,作为医生,中西医 都要去接触,但侧重却不同,对中医的认识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比对与关照的对象 来看待。而很少有人纯粹用中医来作为他的立身之本,或医学思维的工具。而对 作为国粹的中国画,亦是如此。中国画虽然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和审美思想自立于 世界文化之林,但却从未能构建中国画的现代理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