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文以福建盐区与两淮盐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它们的比较性研究发现,明 政府对两淮盐区和福建盐区的管理存在政策上的差异,由此也导致两盐区的不同 管理走向。因行政效能的不同,福建盐区受政府政策钳制少,管理体现出主动性、 变通性:两淮盐区受政府对政策钳制严,管理体现出被动性、教条性。因而,处 于边缘地位的福建盐区起到分化明代盐业体制的作用,而处于核心地位的两淮盐 区则竭力维系明代盐业体制。 到明代中后期,传统的盐业体制因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而受到猛烈冲击,要 求变革的声音此起彼伏,然而明朝洪武后的继任统治者却墨守成规、维护祖训, 不愿意变革旧的体制。这个时候,推动旧体制变革的力量是什么? 旧体制又会通 过哪些途径完成此变革? 笔者视福建盐区为明代盐业体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并认为此种薄弱环节有 可能成为明代盐业体制变革的切入口。当然,传统盐业体制的变革是多种因素共 同起作用的结果,但边缘盐区主动要求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变化以及对此做出 变通性调整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传统盐业体制带来冲击和注入新的活力。这 些变通性的做法也很有可能代表了日后管理政策发展的走向或趋势,因而可视为 传统盐业体制变革的途径和动力来源之一。 关键词:明代;盐区;盐业体制 c o m p a r a b l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f e e d b a c ko f f u j i a na n dl i a n g h u a is a l td i s t r i c tt o w a r d sp o l i c yo f m i n g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o c u s e so nf u ji a ns a l td i s t r i c ta n dl i a n g h u a is a l td i s t r i c t b y c o m p a r i n gt h e m ,w ef i n dt h a tt h e r ei sa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m a r g i n a ld i s t r i c ta n dc e n t r a l d i s t r i c tb e t w e e nt h e m b e c a u s eo ft h i s ,d i f f e r e n tt r e n d so fm a n a g e m e n ta r et a k e no n t h a ti s ,f u j i a ns a l td i s t r i c ts h o w sg o - a h e a d i s m ,w h i l el i a n g h u a is a l td i s t r c tw a s f i l m l ys t e e r e db yg o v e r n m e n t t os o m ed e g r e e ,f u j i a ns a l td i s t r i c tb r o k eu p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 , w h i l el i a n g h u a is a l td i s t r i c tm a i n t a i n e di t d u r i n gm i d a f t e rp e r i o d i n m i n gd y n a s t y , t r a d i t i o n a ls y s t e mo f s a l tw a s c h a l l e n g e db yn e ws o c i a l a n de c o n o m i c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oi tn e e d e dt o c h a n g e a c c o r d i n g l y b u tg o v e r n o r sw e r e n tw i l l i n gt od ot h i s o nt h i sc o n d i t i o n ,w h a ti st h e f o r c et op u s hi tt om a k ea d j u s t m e n t ? w h i c ha p p r o a c hw i l lt h ec h a n g et a k e ? ir e g a r df u ji a ns a l td i s t r i c ta so n eo ft h ew e a k e rt a c h e ,a n dit h i n ki ti sp o s s i b l et o b r i n ga b o u tc h a n g eb yi t o fc o u r s e ,t h ec h a n g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s a l ts y s t e ms h o u l db et h e r e s u l to fm a n yf a c t o r s b u tt h eb e h a v i o ro fm a r g i n a ls a l td i s t r i c tp o s s i b l yi m m i tn e w v i g o r a n dt h i sk i n do fb e h a v i o rm a y b er e p r e s e n tt h et r e n do ft h ef u t u r ep o l i c y , s oi t a l s oc a nb ec o u n ta so n eo fi m p e t u sa n da p p r o a c ht oc h a n g e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m i n gd y n a s t y ;s a l td i s t r i c t ;s y s t e mo fs a l t i i 厦门大学学位沦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踟、垮 沙叩年莎月舌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吕小垮 日期:司年6 月6 日 导师签名: 功州卜日期:印年6 月 日 绪论 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 我的学士学位论文是王阳明与赣南盐政。就读厦门大学研究生之后,我 赓续前业继续做盐业史研究。起初,我仅是研究明代福建盐业,后来尝试将福建 盐区与两淮盐区进行比较。这就涉及到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个方面。 之所以做区域性盐业研究,原因有二个:一是从明代盐业史研究的趋势看, 早期的明代盐业研究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己取得了很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为后 来明代盐业区域性研究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相应地,各地盐业发展和管理情况亦不尽相同。明代盐业整体性研究所得多为一 般性的结论,其缺憾则在于这样的结论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地方盐业发展状况 的特殊性。区域性研究可以通过对地方盐业的微观研究,把握明代盐业发展一般 性中的特殊性。基于上述两点认识和考虑,我选择做明代盐业的区域性研究。本 选择福建盐区和两淮盐区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盐区,是因为它们很 有代表性:福建盐区可视为典型的边缘盐区,而两淮盐区则可视为典型的核心盐 区。 下面是两淮盐区与福建盐区的概念界定:就字面意义而言,“两淮”是指淮 河南北的广大地区,以淮河为界,在淮河以南者谓之淮南,在淮河以北者谓之淮 北;从地理上而言,则包括除了长江以南的整个江苏及河南的南部,当然整个湖 南与湖北也在其内。但本文“两淮”并非指淮河全流域的南部与北部,而是专指淮 河入海处的海盐产区。全区南界浙江,北接山东,位居黄海之滨,大致在江苏东 部。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长达三千三百多公里的海岸线,在这漫长的海 岸线分布着众多的海盐产区,福建盐区就是指这些海盐产区及其辐射的周边地 区。 做区域间比较研究的缘由是: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我发现,尽管 研究明代盐业的论著、论文颇多,学界对明代长芦、山东、两浙、两淮、福建、 河东六个都转运盐使司,以及广东、海北、四川、云南黑盐并、云南白盐井、云 南安宁盐井、云南五井等七个盐课提举司也都有专门性的研究,成果亦不少,但 l 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 是运用比较法研究的论文却少之又少。目前仅瑞士学者傅汉思对中西盐业史做过 比较研究。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当时政策、法令在不同地区实施的具体 情况,更清晰地再现当时社会的面貌。所以,笔者认为采用比较法深化对明代盐 业的研究会是个不错的方法。本文拟选择处于边缘地位的福建盐区和处于核心地 位的两淮盐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将区域研究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有机地结 合起来。这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与述评 有关明代盐业的研究,成果特别丰富且朝着日益细化的趋势发展。 ( 一) 2 0 世纪以来明代盐业的研究状况 早期的研究成果有:3 0 年代,何维凝概述了明代盐政的特点是政府严格控 制食盐,消费者和灶户因此受害其中。0 4 0 年代,刘厚泽指出,虽然政府严禁私 盐,但私盐仍很活跃。5 0 年代,陈诗启对灶户制盐的实际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 藤井宏则通过探讨两淮、两浙盐场的生产关系,得出结论认为其间出现了工场手 工业性质的生产和包买商性质的关系。此外,藤井宏还将中国长期以来的盐业管 理分为两个时期: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1 6 1 7 年为第一时期,国家有专卖或中问 专卖权( 官专卖) ;第二时期从1 6 1 7 年至近代,这时期国家将食盐的生产、收购、 运输和销售权部分或完全转让给了商人( 商专卖) 。 此后,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大陆的历史研究工作几乎处在停滞不前的 状态中,盐业史研究也毫无进展。但是,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研究仍在继 续。 台湾学者徐泓教授于7 0 年代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主要关注了食盐运销制 度及其变迁、盐政改革与商业专卖制度的建立、私盐等问题。这深化了对明代盐 法的研究。 何维凝:明代盐务政策概观, 人文1 9 3 3 年第4 卷第9 期。 刘厚泽:明盐杂考,中和1 9 4 3 年第4 卷第2 期。 陈诗启:明代灶户和盐的生产,厦门大学学报1 9 5 7 年第1 期。 藤井宏:明代盐场研究,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1 9 5 2 年第1 期。 李龙华:明代的开中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 9 7 1 年第4 卷第2 期。 徐泓:明代的盐法,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 9 7 3 年: 徐泓:明代前期的食盐运销制度,台大文史哲学报1 9 7 4 年第2 3 期; 徐泓:明代中期食赫制度的变迁,台火历史系学报1 9 7 5 年第2 期; 徐泓:明代后期的盐政改革与商业专卖制度的建立,台大历史系学报1 9 7 7 年第4 期; 徐泓:明代的私盐,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1 9 8 0 年第7 期。 2 绪论 8 0 年代以来,明代盐业史研究也像其它领域一样迎来了学术的春天。薛宗 正在盐专卖制度是法家抑商思想政策化的产物一文中探讨了盐专卖制度的起 源及其演变。方志远在明代的户口食盐和户口盐钞一文中,对明代的户口 食盐法在全国各地的实行情况、户口盐钞变化过程中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等问题作 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明代的户口食盐制度是以严密的黄册制度作为征收盐钞的依 据,并将户口盐钞与国家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达到了发达的程度。圆 9 0 年代,刘淼所著的明代盐业经济研究是大陆明代盐业经济研究的第 一部系统性著作。 此书系统地阐述了明代的盐业资源分布与机构设置、生产技 术、产权形态和灶户组织、灶户赋役、盐课收入、运销与食盐配给制度等方面的 问题。作者通过对盐业经济的探讨总结传统经济的性质与运行规律,在政治控制 与产业关系的结合点上寻找传统社会的要素,并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盐业经济本 身的传统结构模式的演变、整合及变迁的过程与特点。 此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学者佐伯富和瑞士学者傅汉思。佐伯富的中国盐 政史的研究以历代中国盐政史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盐政的变迁 与所带来的影响。傅汉思对中西盐业史做过比较研究。首先,从发展进程来看, 他将欧洲盐业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领地、寺院阶段”,此阶段在九到十二世纪, 其特点是盐业产业为从前皇帝或君王所赐予;二是“财政、政治阶段”,此阶段是 在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其特征在于盐业由于国家垄断或专卖而成为财政收入的 对象;三是经济阶段”,该阶段从十三世纪至今,其特征是贸易繁荣,尤其表现 在海外贸易发达和各国及各盐场之间所展开的生动竞争上。其次,他认为中国就 没有“领地、寺院阶段”和经济阶段”,而只有“财政、政治阶段”。 这两位国外学 者的研究成果,为从事盐业研究的中国史学工作者者提供了开阔的视野。 2 l 世纪以来,盐业研究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开始有学者尝试采用跨学科的 研究方法,其中代表人物是汪崇簧。他突破传统简单的文字叙述方式,引入经济 学中“利润 、“利润率”等概念,对盐利做详细的数字分析。他的论文在下文的 区域性研究当中会有详细地介绍。另外,学者也在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创办 薛宗正:盐专卖制度是法家抑商思想政策化的产物,盐业史研究1 9 8 9 年第2 期。 方志远:明代的户 j 食盐和户口盐钞,江两师范大学学报1 9 8 6 年第3 期。 刘淼:明代盐业经济研究,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佐伯富:中国盐政史的研究,法律文社1 9 8 7 年9 月版。 傅汉思:中西盐业史比较研究,盐业史研究1 9 9 3 年第3 期。 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 新的学术刊物,比如盐文化研究和盐文化研究论丛。 一直以来,明代盐法是学者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所以,此方面的研究较细致、 深入。下面另文专述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开中法在明代盐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而研究开中法的论文特别多。孙晋 浩专门论述了开中法实施的原因、运行的特征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到明弘治时 期,开中法的运行就遭到破坏,出现了叶淇改制。对于开中法遭破坏的原因,学 者从多方面做了阐述。早期的学者将原因归结为盐法的破坏,即认为叶淇变法导 致的结果。之后,刘淼认为明代中期边方纳粮制的解体不在于叶淇变法,而在 于势要占窝卖窝营利。 对此观点,高春平撰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通过阐述 边方纳粮制内容,得出结论认为,开中法破坏的内在原因不是势要占中,而是商 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到明万历时期,盐法有一大变化,即袁世振纲法的推 行。卜永坚将两淮盐政之“纲法”视为一种商业里甲制度。因为开中法下的边商、 内商,都如同里甲制下的百姓一样,被政府以户口登记的形式束缚人身,强制服 役,而万历四十五年的纲法和定期审户口、制度徭役的里甲制度,在理念上和操 作上,也无分别。 为了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和缓解令人头疼的私盐问题,明政府 在少数地区推行了票盐法。刘淼教授在明代票盐的行销一文中阐述了明代票 盐实施的原因、实施的状况及其性质和地位。他将票盐定性为引盐制的补充,而 不是自由行销制度。 ( 二) 明代盐业的区域性研究 学界对明代长芦、山东、两浙、两淮、福建、河东六个都转运盐使司,以及 广东、海北、四川、云南黑盐井、云南白盐井、云南安宁盐井、云南五井等七个 盐课提举司都有过专门性的研究,成果亦不少。出于本文写作的需要,对长芦、 山东、两浙、河东、广东和云南等地区的盐业研究成果只做学术成果的罗列,而 不作详细的评述。其中有关长芦盐区的论文有明朝对天津盐业的管理( 张增 元,天津社会科学1 9 8 8 年5 期) 和试论明清长芦盐业经济重心的北移( 刘 孙晋浩:开中法的实施及其影响,晋阳学刊1 9 9 9 年第4 期。孙晋浩:明代开中法与盐商守支问 题,晋阳学刊2 0 0 0 年第6 期。 朱永庆:叶淇与明代的“开中纳粟”制度, 大公报经济周刊1 9 3 5 年3 月1 3 日第1 0 4 期; 王崇武:明代商屯制度,禹贡1 9 3 6 年第5 卷。 刘淼:明代势要占窝与边方纳粮制的解体,学术研究1 9 9 3 年3 期。 高春平:论明中期边方纳粮制的解体兼与刘淼先生商榷,学术研究1 9 9 6 年第9 期。 卜永坚:商业罩甲制度探讨1 6 1 7 年两淮盐政之“纲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 刘淼教授:明代票盐的行销,盐业史研究1 9 9 5 年第l 期。 4 绪论 洪升,河北大学学报2 0 0 5 年3 期) ;有关河东盐区的论文有明代解盐行销区 域之变迁( 孙晋浩,晋阳学刊2 0 0 3 年4 期) ;明代营口盐业研究( 王金令、 孙福海,辽宁师专学报1 9 9 9 年3 期) 一文是有关辽东盐区的;有关云南盐区的 论文有有关滇盐的诗歌及民谣随录( 董培林,盐业史研究1 9 9 1 年3 期) 和 明代云南出现过商屯吗? ( 明史食货志) “商屯说纠谬( 古永继,思 想战线2 0 0 5 年6 期) ;有关广东盐区的论文有明代广西盐法刍议( 覃延欢,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8 4 年1 期) 、明代广东盐业生产和盐课折银( 余永哲,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2 年第一期) 、明代海北盐课提举司的兴废及其原因 ( 张江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7 年3 期) 、明代广盐销售区域之变迁( 孙 晋浩,盐业史研究2 0 0 3 年3 期) 和明清时期潮州盐业初探( 周刑,盐业史 研究2 0 0 5 年1 期) ;明代两浙商盐的生产与流通( 蒋兆成,盐业史研究1 9 8 9 年3 期) 一文是研究两浙盐区的。 下面重点评述福建盐区和两淮盐区的研究状况。 l 、福建盐区。曾玲的明代前期的福建盐业经济是第一篇专门叙述福建 盐业、盐政的文章。它详细地阐述福建盐业的生产、运销的具体情况,并指出明 代前期的福建盐业经济具有浓厚的官营特征。回接着,她在明代中后期的福建 盐业经济一文中,通过对制盐技术的进步、盐课折银、商品经济的发展、灶户 和盐商同国家的斗争和私盐的泛滥等等方面加以论述,认为在明代中后期福建盐 业经济基本确立了向民营化转变的趋势。圆在明代福建盐运制度的变革一文 中,陈铿、赵建群指出明代福建盐运制度发生了两项变革:一是废袋包制为散 装船舱;二是打破每引4 0 0 斤或2 0 0 斤的旧制度、采用每引1 3 0 0 斤或1 0 0 0 斤的 新方法。接着,他们还从福建的造船业的迅速发展、抽掣搬运易于消溶、明政府 鼓励食盐运销、“引 的性质和作用的变法和福建盐商具有利薄弱小的特征等五 个方面解释了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日本学者桥本英一从文献资料中解读出 “依山 与“附海”有两种内涵:一是指从事盐斤制作的灶户“附海”是从 事制盐的灶户,“依山”是不是直接从事制盐,而是提供薪木的灶户;一是指行 盐商人使用的盐引。他通过考察“依山”与“附海”术语内涵的转变,来看明代 曾玲:明代前期的福建盐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8 6 年第4 期。 曾玲:明代中后期的福建盐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8 7 年第4 期。 陈铿、赵建群:明代福建盐运制度的变革,盐业史研究1 9 8 8 年第3 期。 5 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 后期福建盐政的变化情况。拙文从盐仓看明清福建盐业变迁,通过考察福建 盐区的盐仓,发现盐仓经历了两大变化:一是盐仓呈由兴到废的发展趋势;二是 盐仓修建主体由官府转变为盐商和部分灶民。这些变化表明,福建盐业经历了由 官方严格控制盐业向逐渐放松了对盐业的控制的转变,盐仓制度则因盐课改折盐 米、倭寇入侵烧毁盐仓,国家只是着眼于从盐业获得收入而无意于维护盐业的正 常运行等因素而遭遇了被废弃的命运。 2 、两淮盐区。两淮盐区是个十分重要的盐区,故而相较于其他盐区,它得 到了学者更多的关注。学者研究的领域涉及到诸多的方面。赵毅深入分析了淮盐 壅滞的内在原因,认为明王朝垄断盐政的专卖政策和管理机构才是根本原因。 王 振忠阐释了明清淮南盐业的发展对仪征民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张荣生关注的是 古代淮南盐区的盐民,认为宋以来淮南盐区盐民一直过着贫贱、悲苦的生活。此 外,张荣生还关注了古代淮南通州盐区的教育事业,认为由于历代地方官吏和盐 区的开明绅士积极努力发展盐区的教育事业,所以盐区这片最缺乏教育的地区的 教育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2 1 世纪以来,学者对两淮盐区盐业利润及盐商的成本与收益较关注。林枫 的明代中后期的盐税以两淮盐利为例,探讨了明中后期开中制下的盐税,分 析了三商的经营成本及官盐销售量。汪崇簧对此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他对明清 两淮盐利做过个案研究,尤其是精辟地阐述了纲法推行后所带来的利润问题。他 指出,纲法的推行,造就了我国封建时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盐商集团,但 它并未改变朝廷垄断盐业资源的本质,反而是把商人的利益与朝廷利益绑在一 起,让商人每年滚纲认购新引,从而使朝廷的收益年年都有保障。在现实中,推 行纲法后,朝廷收益率明显高于盐商整体的商业利润率,而内商、水商的利润率 却都有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汪崇簧还提出了所谓盐商牟取暴利的提法不符合 史实的结论。 桥本英一:“依山”与“附海”明代后期的福建盐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 吕小琴、王f j 根:从盐仓看明清福建盐业变迁,福建论坛2 0 0 6 年第1 2 期。 赵毅:明代淮盐流通及管理机制,史学集刊1 9 9 1 年第2 期。 王振忠:明清淮南盐业与仪征民俗,盐业史研究1 9 9 4 年第4 期。 张荣生:古代淮南盐区的盐民生活,盐业史研究1 9 9 6 年第4 期。 张荣生:古代淮南通州盐区的教育事业,盐业史研究2 0 0 3 年第2 期。 林枫:叨代中后期的盐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0 年第2 期。 汪崇簧:明清两淮盐利各案研究,盐业史研究2 0 0 0 年第3 期。汪崇簧:明万历淮盐梳理中的两 个u 】题和利润分析,盐业史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汪崇簧:明清淮盐经营中的引窝、税费和利润, 安徽史学2 0 0 3 年第4 期。 6 绪论 第三节问题意识、写作思路与引用资料的情况 福建盐区和两淮盐区是边缘和核心的关系。从国家的角度看,明朝廷对这两 个盐区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是否会有所不同? 如果是的话,这些不同之处具体体现 在哪里? 从地方的角度看,该两盐区对明政府的政策与管理是否会有不同的反 应? 如果是的话,这些不同的反应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比较研究这两个典型 盐区,我们能否以盐业为切入点,来探讨明代盐业体制变革的动力与途径? 这些 问题构成了本文的问题意识。 本文共有三个部分。具体写作思路如下:第一部分,首先,比较明朝廷对福 建盐区和两淮盐区的管理方式。接着,列举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一是在盐官设 置上,明朝廷在两淮盐区选派监察御史和都御史监管盐业,而福建盐区则阙如; 二是在教育事业上,明朝廷在两淮盐区设有社学和商籍,而福建盐区未及;三是 在处理盐区疆界的变更问题上,明朝廷对两淮盐区和福建盐区采取不同的态度。 第二部分,首先指出福建盐区与两淮盐区对明朝廷政策的反应殊异。接着,列举 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在盐仓演变上,福建盐区表现出主动性,而两淮盐区则显 得被动;二是在制盐技术上,福建盐区选择了晒盐法而两淮盐区维持了煎盐法。 第三部分是结语与思考。本文研究发现,明政府对两淮盐区和福建盐区存在政策 上的差异,由此也导致该两盐区的不同管理走向。因行政效能不同,福建盐区受 政府政策钳制少,管理体现出主动性、变通性的特征;两淮盐区受政府政策钳制 严,管理体现出被动性、教条性。处于边缘地位的福建盐区起到分化明代盐业体 制的作用,而处于核心地位的两淮盐区则竭力维系明代盐业体制。笔者视福建盐 区是明代盐业体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正是此种薄弱环节有可能成为明代盐业 体制变革的突破口。传统盐业体制的变革无疑要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边缘盐区 应变性强,能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变化,并对此做出的变通性调整,这可 视为传统盐业体制变革的途径和动力来源之一。 本文所用史料以明清盐法志为主,辅以正史资料和私人文集。 笔者最早查阅的是有关明清时期福建盐区的盐法志,如江大鲲所撰的福建 运司志( 明万历四十一年本) 、周昌晋所撰的福建鹾政全书( 明天启七年本) 、 魏敬中总纂的福建通志( 道光九年) 、陈寿祺主编的福建通志( 同治十年 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 本) 、沈瑜庆等纂的福建通志( 民国二十七年本) 。然后再查找有关明清时期 两淮的盐法志,如朱廷立等所撰的盐法志( 浙江图书馆藏明嘉靖本) 、史絷和 张榘所撰的两淮盐法志( 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三十年本) 、王世球所撰的两 淮盐法志( 乾隆十三年刻本) 、单渠和沈襄琴等纂修的两淮盐法志( 嘉庆十 一年刊本) 、周庆云所编的盐法通志( 1 9 2 8 年鸿宝斋铅印本) 、王守基所著的 盐法议略(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 正史史料有:申时行等修、赵用贤等撰大明会典( 明万历本) ,陈仁锡所 撰皇明世法录( 明崇祯刻本) 和明史食货志。 明代私人文集有:宋应星所著的天公开物(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 , 李雯所著的蓼斋集( 顺治年间刻本) ,徐光启撰、王重民辑校的徐光启集 (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6 3 年) ,何乔远所撰、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所编的名 山藏(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9 3 年) ,何乔远所撰闽书( 福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1 9 9 5 年) ,顾炎武所撰天下郡国利病书( 据四部丛刊本影印,续修四库 全书第5 9 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 。 8 第一章明政府对福建盐区和两淮盐区的管理方式之比较 第一章明政府对福建盐区和两淮盐区的管理方式之比较 第一节福建盐区和两淮盐区:边缘与核心 从历史上看,两淮盐区和福建盐区对国家税收所作贡献相距甚远,前者远 大于后者,故而它们在国家盐业管理体系中所处地位也十分悬殊。 汉武帝时,盐铁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税源。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是在黄河流 域,食盐产地也主要分布在北方。唐安史之乱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 南移,淮盐在国家税收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也随之日趋重要。宋史食 货志中说到:“唐乾元初,第五琦为盐铁使,变盐法;刘晏代之,天下 之赋,盐利居半。”又说:“( 宋时) 国家鬻海之利,以三分为率,淮东居其二。” 到明代,淮盐的地位得到进步巩固。明会典中记载:“淮盐居天下之半。 由上可知,两淮盐区极为国家所倚重。 与之比较,闽盐在宋代才开始起步。到了明代,尽管闽盐区的发展达到了一 定的规模,页:9 但与全国其他盐区,特别是两淮盐区相比较,它仍只能算是个小盐区。闽盐更多 的是满足本省的消费,自给自足的倾向性很明显,因而向来不为朝廷所重视。 下面通过一些数据对明代各盐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比较,希望能 更清晰、直观地展现出两淮盐区和福建盐区在明全国盐区中的地位,以及两者 之间的主次关系。 明朝沿袭前朝旧制,实行盐的专卖制度,在全国各地设置了长芦、山东、两 浙、两淮、福建、河东等六个都转运盐使司,以及广东、海北、四川、云南黑盐 井、云南白盐井、云南安宁盐井、云南五井等七个盐课提举司。下面是六个都转 运盐使司和七个盐课提举司的基本情况。 宋史卷1 8 2 ,食货志下,盐中。 大明会典卷3 2 ,户部1 9 ,盐课一。 9 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 表1 :六个都转运盐使司的基本情况一览表 两淮两浙长芦山东河东福建 泰州、淮嘉兴、松沧州、青州蓼莱、滨乐东场、西水口、黄 分司名安、通州江、宁绍、场、中场崎、黄港 温台 盐场个数3 03 5 2 4 1 9不详7 ( 个) 南直隶的南直隶的北直隶:河 山东:直隶 陕西的西福建省全 应天、宁松江、苏 南的彰德、徐、邳、宿 安、汉中、境 国、太平、州、常州、卫辉二府三州;河南延安、风翔 扬州、凤镇江、徽州开封府四府;河南 阳、庐州、五府及广的归德、怀 行安庆、池德州;江西庆、汝宁、 盐州、淮安府的广信府南阳五府 区 及滁州;江及汝州:山 域西、湖广二 西的平阳、 布政司:河潞安二府 南的河南、及泽、沁、 汝宁、南阳辽三州 三府及陈 州 岁办大引3 5 22 2 0 26 3 l1 4 3 31 5 21 0 4 5 额( 万) 输边 甘肃、延甘肃、延宣府、大辽东及山宣府、大同无需 绥、宁夏、绥、宁夏、同、蓟州西神池诸 宣府、大固原、山西堡 同、辽东、神池诸堡 固原、山西 神池诸堡 上供光禄寺、神无需郊庙百神无需无需无需 宫监和内祭祀、内府 宫监羞膳及百 官有司 岁入太仓 6 0 1 41 250 42 2 银( 万两) 资料来源:王雷鸣:历代食货志注释( 第四册) ,农业出版社1 9 9 1 年。 1 0 第一章 明政府对福建盐区和两淮盐区的管理方式之比较 表2 :七个盐课提举司的基本情况一览表 提举司名盐场个数岁办大引额行盐区域 解银 ( 万) 广东1 4 4 6 8 广州、肇庆、惠州、韶州、岁解太仓盐课银 南雄、潮州六府 1 1 万两 海北 1 52 7 广东的雷州、高州、廉州、 琼州四府;湖广的贵阳、 郴二州;广西的桂林、柳 州、梧州、浔州、庆远、 平乐、太平、思明、镇安 十府,田、龙、泗城、奉 议、利五州 四j i i 1 72 8 2 四川的成都、叙州、顺庆、岁解陕西镇盐课银 保宁、夔州五府,潼川、 7 1 万两 嘉定、广安、雅、广元五 州县 云南黑盐井 31 7 8 盐行境内 岁解太仓盐课银 云南白盐井 l3 5 万两 云南安宁盐 1 井 云南五井 7 资料来源:王雷鸣:历代食货志注释( 第四册) ,农业出版社1 9 9 1 年。 根据以上数据,从盐场数目的多寡、行盐区域的广狭,以及岁办盐课、上供、 输边等情况来看,两淮盐区可被视为一个核心盐区,而福建盐区则可被看作是一 个边缘盐区,即两者是核心和边缘的关系。 对于核心盐区和边缘盐区,明朝廷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是否会有所不同? 如果 有不同的话,这些不同之处具体体现在哪里? 下文将阐述这些问题。 第二节在盐官设置上,明朝廷在两淮盐区选派监察御史和都御史 监管盐业,而福建盐区则阚如 ( 一)明代盐官设置的基本情况 明代盐官可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总催、监领、职掌和催办。总催、监领 这两个级分别设有户部尚书、左右侍郎、郎中、主事、都御使、左右副都御使、 l l 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 监察御使、给事中、御使等官职,这些官职是由中央官员担任的。职掌和催办这 两个级别则分别设有都转运盐使、同知、副使、判官、经历、知事、提举、副提 举、场大使、副使、批验所大使、巡检、场仓大使,这些官职是由地方官员担任 的。下列两个表格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明代盐官的设置情况。 表3 :明代盐务机构体系一览表 盐务分工级别职官 总领第一级户部尚书、左右侍郎、郎中、主事 监领第二级都御使、左右副都御使、监察御使、给事中、御使 职掌第三级都转运盐使、同知、副使、判官、经历、知事、提举、副提 举 催办第四级场大使、副使、批验所大使、巡检、场仓大使 资料来源:( 明) 朱廷立等撰:盐法志,浙江图书馆藏明嘉靖本。 表4 :明代盐官之官秩一览表 盐官、盐吏官秩盐官、盐吏官秩 户部尚书正二品经历司经历 从七品 左、右侍郎正三品经历司知事从八品 郎中正五品提举司副提举正六品 主事正六品场仓大使未入流 都御使正二品盐课司大使未入流 左、右副都御使正三品盐课司副使未入流 监察御使正七品批验所大使未入流 运使从三品巡检司巡检未入流 同知从四品广盈库大使末入流 副使从五品提举司提举从五品 判官从六品 资料来源:( 明) 朱廷立等撰:盐法志,浙江图书馆藏明嘉靖本。 每一级别的盐官所负的责任各不相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其中总催和监领 对盐业产生的影响较大。下面简要阐述一些盐官的基本职责。 监察御使的职责主要可概括为:考察盐业政策的得失、监督下属盐官的言行、 督促缉私、监理河道、考核下属盐官。即“察盐策之政令;监临司使;平惠商灶; 凡盗煮私鬻阻坏盐法者,则督令官军捕扑之;盐粮发运自充济距留都河渠兼理之, 无使雍滞;诸司之事有所兴革,咸请于御史审允之而后行;御史乃视其成、校其 1 2 第一章明政府对福建盐区和两淮盐区的管理方式之比较 功、状殿最、参其德、量其材艺而荐纠之,以奉行其制命焉”。 运使作为地方最高盐官,盐业生产、运销的事务都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具体 是:“摄盐策之政令;率其僚属八十一人以办其职;务给引符表商盐;督程课; 杜私贩;听讼狱;会计盈缩;平准贸易;出入以修其储贡;亭民阽于水旱流亡, 则赈恤之,俾无失业:凡兴革之事由于所属者,咸质正于运司,运司乃议于同知, 参于副使,白于御史,而后宣布于治境焉”。其中一般有同知、运副协助处理事 务。 运判的职责是负责分司的任务。“治分司盐策之政令;督诸场使促程课;理 积逋;岁巡季以稽其课之多寡、官之勤惰而惩劝之;凡驵侩侵渔顽圯族者,则治 之以法;而又以时检校巡司,杜缉私贩;凡灶情、商隐、土蔽、官邪得于亲闻者, 悉达之于总司,而入告于御史焉”。 巡检的职责是:“盘诘盐引之政令;凡商盐赴掣,各候验于桥坝下,查无私 夹,乃籍其舟次,以上于使司而放之行;其有犯禁私鬻者,则举其货,系其人, 以候所司之究敫;月终各以所获之绩比较于所隶分司,分司季终则以其绩之有无 多寡,诣于御史而行赏罚焉。 ( 二) 在盐官设置上两淮盐区与福建盐区的不同之处 从盐官设置上看,两淮盐区盐务工作的开展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步骤,福建 盐区则没有。具体来说,两个盐区都有总催、职掌和催办这三个等级,但两淮盐 区还有监领这一等级,而福建盐区则缺如。朝廷会派监察御史和都御史去两淮加 强管理盐业事务,而这种情况在福建盐区几乎很少发生。福建鹾政志中的记 载,“国初,于天下省直置运盐司六,而御史专督盐课者四:长芦、河东、淮浙 外,皆以巡按监察御史兼之 ; 春明梦余录卷三五中有记载,“福建无巡差, 以行无远地”。固当然福建盐区也并非从来没有过派遣御史。明史食货志中 有这么一条史料,“正德二年,两淮派都御史王琼,福建、两浙派都御史张宪督 理盐法”。下面是两淮盐区都御史和监察御史派遣情况: ( 明) 史絷、张榘攥:两淮盐法志卷2 ,秩官志,第1 6 5 页。 ( 明) 史絷、张榘攥:两淮盐法志卷2 ,秩官志,第1 6 5 1 6 6 页。 ( 明) 史絷、张榘攥:两淮盐法志卷2 ,秩官志,第1 6 5 - 1 6 6 页。 ( 明) 史絷、张榘攥:两淮盐法志卷2 ,秩官志,第1 6 6 页。 ( 明) 周昌晋:福建鹾政全书,上卷。盐官,第7 6 7 页。 ( 清)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 5 。 1 3 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 表5 :明代两淮都御史派遣情况一览表 朝代人数( 个) 正统3 景泰5 天顺 6 成化1 9 弘治1 7 正德 1 4 嘉靖2 4 资料来源:( 明) 朱廷立等撰:盐法志,浙江图书馆藏明嘉靖本。其中嘉靖时期的数字,著者未明确 说出,而是说,“嘉靖间凡若而人”,2 4 人仅是著者所列出的人数。 表6 :明代万历前两淮监察御史派遣情况一览表 朝代职官人名 正统元年侍郎、( 中官御使)何文渊 正统十四年副都御史 耿九筹 成化中都御史( 中官)高明 孝宗户部侍郎( 兼都御史)李嗣 弘治十四年 都御史王瑕 正德二年都御史 王琼 正德十年刑部侍郎 蓝章 嘉靖七年副都御史 王绅 嘉靖三十九年副都御史鄢懋卿 隆庆二年副都御史庞尚鹏 资料来源:( 明) 史絷,张榘攥:两淮盐法志,嘉靖三一t 。年本;( 明) 陈子龙j 经世文编北京: 中华书局,1 9 6 7 年。 从两淮盐区和福建盐区在盐官设置上的不同可知:两淮盐区的地位高于福 建盐区,朝廷对作为核心盐区的两淮盐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在教育事业上, 朝廷是否对经营两淮盐业的盐商们的利益也更为眷顾呢? 下文将阐述这一问题。 1 4 第一章明政府对福建盐区和两淮盐区的管理方式之比较 第三节在教育事业上,明政府在两淮盐区设有社学与商籍, 福建盐区则未设商籍 ( 一) 社学 洪武八年,规定乡里三十五家置一学,名“社学”。因而,早在洪武年间, 明政府就在两淮盐区开设社学。但是,到了弘治二年,因为年代久远失修,这些 社学屋舍也就逐渐倒塌了。时任两淮运司判官的徐鹏举晓谕淮南十场:重新修葺 社学、挑选各盐场中有学行者教习灶户子弟。其社学规制:中为讲堂,左右为翼 舍,后为憩室,室旁为庖,前为# b f - j ,而缭之以周垣。当年,两淮运司副使万某 响应徐鹏举,首先在金沙场设立社学,“于本场( 金沙场) 公馆西隙地,委 本场大使陈忠、副使苏能创建社学1 所,盖正厅3 间、厨房3 间、门楼1 座”。 弘治十三年( 1 5 0 0 年) ,巡盐御史史载德在两淮诸场遍置社学。两淮盐区教 育事业自此始具规模。此后兴废不定。 “照得扬州地方,守支商人子孙相继,殆且千余。煎办灶户阊巷遥连,不下 数万。诵读无闻,科甲罕见,以致商非冒支则有私贩,而廉耻灭存,灶非拖课则 隐丁,而鞭扑罔顾。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四方之众,岂无颖拔特教之? 不设 养之无素也。况朝廷选士以科、取士以文,倘得一士焉,大而辅理、参赞尧舜其 君;小而守郡、今邑唐虞其民。则区区课免斗斤之征,又安足恤哉? 为此仰经历 司抄案呈堂:即拘商、灶子弟择日赴院,八岁以上十二以下,在择质、赋清秀者 发社学,责令读书。其十三以上十八以下,则考试学通文理者,发运司另行作养。 以后社学有进者则发运司,有成者则呈提举或府或州或县,量居便宜收充生员以备 乡荐;其学无进益者,系商则发生理,系灶则发煎办。切不许朦胧呈送。娼优奸盗 之家有玷作兴及清狡猾奸诈之辈以幸影射,务图悠久之谋,勿饴分外之弊”。 以上是巡盐御史史载德的奏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史载德很重视两 淮诸场社学的建设,因为他认为社学可以起到教化商、灶及其子弟的作用,所以 他试图通过兴办社学来改善盐区、各盐场的社会风气。其次,商、灶子弟接受社 转自张荣生:古代淮南通州盐区的教育事业,盐业史研究2 0 0 3 年第2 期,第1 8 - 1 9 页。 ( 明) 史絷、张榘攥:两淮盐法志,卷5 ,法制志,第2 2 0 页。 1 5 明代政策在福建、两淮盐区的效应之比较研究 学教育应具备的条件有:年龄在八到十八岁、容貌气质要“质、赋清秀”。再次, 被挑选中的商、灶子弟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后,视成绩做出“收充生员以备乡荐 和遣返的处理。最后,严厉杜绝舞弊冒充的现象发生。 下面是两淮盐运司的回文:“今蒙案仰作养商灶,但作养人才须求居止善地, 今运司原无储养书院。及照三十场盐课司,有原立科学尚存可居者,有年久倾颓 不勘者,又有原未创立者,若不从宜处置,实效难臻。合吾运司设立书院一所, 估计基地、房屋、工料、匠价,求情无碍,官铁如法。盖造专一,作养天下商人 俊秀子弟。其各场社学可居者仍旧颓坏者修葺,未设者创立,悉行通、泰、淮三 分司,一体施行。本司仍预先拘集商人子弟择日送院拣选,三分司亦预备选集灶 民子弟,勘以作养者听候本院按临择选,仍仰各慎选学行兼优、勘为师范之人, 以典其事,不许滥收无学不正之人,有负作养至意。” 从回文中可知,根据巡盐御史史载德于两淮诸场遍置社学的晓谕,运司决定 各场建修社学外,还在运司设立书院一所。 运使毕亨负责了具体的筹划工作。“合吾,比照前例,本司建立儒学一所, 合用工料于本司碍官钱内支用,师、生员名寄膳门,库夫视府为额,岁用俸廪, 将灶民该纳税粮定拨本学,上纳支给,春秋释奠,考课则随地。 下面是各盐场社学兴建的具体情况。因受到史料的局限,下面只列举两淮运 司通州分司十场的情况。 角斜场:明弘治二年( 1 4 8 9 年) ,泰州分司判官徐鹏举创建社学1 所,在本 场盐课司东。有正房3 间,厨房l 间,门楼1 座。建校工程由场大使张景廉董工。 天启年间,移建于盐课司西。有正房9 楹,门楼l 座,基址东西长3 6 丈,南北 长5 5 丈。天启五年( 1 6 2 5 年) 泰州分司判官徐光国允本场士民之请,祀范、张、 胡三贤于敷教堂中。有社田2 区,一在官河南,一在旧河南,共5 0 亩。有社店 1 家,计有店面3 间,房7 间,俱在东台场泰州分司西街南市口。 丰利场:明弘治十三年( 1 5 0 0 年) ,巡盐御史史载德于本场公馆东隙地,委 本场大使刘洪创建社学l 所,盖正厅3 间、门楼l 座。嘉靖三年( 1 5 2 4 ) ,如皋 知县梁乔升改大圣院,建社学4 楹,取名“敦风”。 掘港场:明弘治十三年( 1 5 0 0 年) ,巡盐御史史载德乃于本场公馆东隙地, ( 明) 史絷、张榘攥: 两淮盐法志卷5 ,法制志,第2 2 0 页。 ( 明) 史絷、张榘攥:两淮盐法志卷5 ,法制志,第2 2 0 页。 1 6 第一章明政府对福建盐区和两淮盐区的管理方式之比较 委本场副使黄宏良创建社学1 所,盖正厅3 间,厨房2 间,门楼l 座。嘉靖三年 ( 1 5 2 4 年) ,如皋知县梁乔升改侍僧,建社学4 楹,取名“回谰”。万历十五年 ( 1 5 8 7 年) ,知县刘贞一改建。万历四十五年( 1 6 1 7 年) ,掘港守备赵千驷设掘 港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