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论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pdf_第1页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pdf_第2页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pdf_第3页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pdf_第4页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化学专业论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 士 论 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 ab s t r act the c o m pos i t ion andc o n t e n t o f 此 优 g a n l cpol l u t a n t sins i l 仁5 抑p l e dfrom si x re pre s e n t at ive ar eas o f j i an g s u p r o v i 似 , and th e i r van atio n ru l e s al 0 n g withse aso nsand 1 盯 s werei nve st i g at e d in而s p a pe 叽 i n o rd e r top ro vi d e the b as i c d a t a and s u g g e st i o nsfor the in te g ra t i vcuse ofd r e d g edsi lt and the d re d gep r oj e cts fi rs d y,ana p p r o p ri 水 exlr a c t ion m e t h ed was c h o se nto e x t r a c t the poi 1 u i a n t s from th es i l t . 丁 七 e nq u a 】 i t a t i 姆 ana l y s i s , d as si fication an d g en e ra 1 q uan t i fi c ationofthe o rg 耐。 pou u ta n t s werem a d e by g c 舰5. s ec o n d l y,p o l 界 h 1 0 ri n a l e db i p h e n y l s ( s i mply n aj 的 e dp c b s ) , o ne o f t y p l c alp e r s i st e nt o r g a n , c p o l l u 住 旧 ts , w a sel ect ed for th e t e st i llg ai m. and the coni e n t 出 l d y 颐at i o n rule s o f pc b s int h e silt w e r e 介t e n n in edby g c . e c d . final lv, t r a n s 阮 耐esofo r g a n l c poll u t a n l s 玩si itbefo reanda ft e r n 0 ccul ation anddehyd r a t i on wereds1 e n n in ed andcon 1 p ar e dthe e x per l m ent re s ul t s i ndi c at edth at , th e so rts o f o 飞 面c 即l h l t an t s i n s i l t fromo l d c ana l( 2 season s ) , tai l ake ( 3 sc asons ) , l i an y u n h ar bo叹 4seasons ) , h e n g c aol u 几 v e 代 3 se as o ns), h o n gzel ake( 4s e a s o ns) , x i exin gh a r bor ( 3s e aso ns)were 4 8 ,1 04,1 2 7 , 7 8 , 9 5 , 6 7 re s pe ctiv el y.t 七 e c 0 n 1 e n t r a n g e ofp c bs d e 1 e rmin ed insil t ofs 认areaswereo. 67一 4 .4 7 n 留 9 ( l i a n y u n h 肛 bo r) , 1 . 3 5 4 . 1 4 n g/g 伪exi ng h ar bor) , 1 . 2 1 1 1 8 6 ng/g ( tai l ake ) , 1 . 4 6 7 .2 5n g/ g( hon g z el ak e) ,1 6 . 4 3 6 2 . 9 0n g/ g( o l dc anal ) , 0 2 3 一3 5 ing/g (he n g c ao l u 几v er) re s pec ti vel 丫the recov恻 o f e x l r a c t i o n m ethed was g l . 1 % 川 8 % . p c b s we renot d e t e c ted i n the w a l e r 介 o lns i l t treat ed by fl o c c u l atio n 田 l d d e 】l y d ratio n . the co nt e ntand s o 引 比 o f o rg a l 1 1 c pol l utan ts i n t hes i l t werere l ated c l o s e l y t o t heh u m a n a c t i v i ty. the m o rehum an朗 t i v i tyarou ndthe ar e a , the h i ghe r d etec t i o n rate and c o n te nto f 0 r g a n i c 卯1 1 u ta n t s i n the s i l t . i n s u m m a ry ) ac c o rd i n g tothe re q u i re m e ni s fo r fa n n u s e s o f s i l t , t he pol 1 u t a 1 1 t c o nten t si nthe s i l t fro mth e ses i xarea s、 , e r el o w e r th an thc c o nt rol s la l l d a r d v alu e s . k . y w o rd s : s i l t ; d redg e ; o r g a n i c pol l u t a n t ; pol y c h l orin a l e d b i p h e n y l s ; g c jms ; c 一 e c d 声明 本学位论文是 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在 本学位论文中, 除了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部分外, 不包含其他人己 经发 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任何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 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学位论文做出的 贡献均 己 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 说明。 研 究 生 、蜂 蜘 彝 “ , 7 年 7 月 2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 明 南京理工大学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 子和纸质文档, 可以借阅 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可以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并授权其保存、 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 或全部内 容。 对 于保密论文,按保密的 有关 规定和程序处理。 研 究 生 跳片 盘 通 “ 叼年 叼 ” 9 日 硕 士论 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 绪论 我国 幅员辽阔, 江 河湖泊 纵横, 南方水网 河沟密集, 淤泥产生量大, 河 道淤积情 况十分 普遍。 一般来讲, 淤泥的 形成可分为自 然与人 工两种成因。 自 然成因 类型即 流 水搬 运作用形成的各种 淤泥。 人工成因淤泥即人类生 产或建设活动中形成的淤泥 川 。 河道淤积引 发了 一系列问 题: 灌溉、 排涝、 航运、 旅游等诸多功能的衰 落, 水 质反 复 受到 还 原 性 污 染 , 水 域 生 态 系 统 遭受 严 重 破 坏, 沿 岸 居 民 健 康也 受 到 影响 121 。 而 近 年 来随 着国民 经济的迅速发 展, 水利工 程己 列到了 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 加大清 淤挖沙 力度, 提高排灌、泄洪能 力已 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13 . 随 着社会的高度发 展, 一方面是社 会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 提高, 但另 一 方面生 产建设和生活的废 物排放也相应增加, 尤其是 港口、 航道的建 设和维护工程 会 产生 大量的疏浚淤泥。因 此为了 河道能够维持正常的泄洪能 力和保证内 陆航道的畅 通, 内陆 河道的 疏浚工程量也 非常可观。 另外, 为了 保证湖泊的水质及蓄洪能 力, 所 进行的 清淤工程也在增加 14) 。 由 于 疏浚 淤泥具有泥量大, 含水率较高, 组成成分复 杂, 容易 产生二次污染,若处置不当 将对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 影响 , 因 而对疏浚淤泥的处 理和处置 就成了 人们普遍关注的问 题151 。 然而,即 使处置得当, 疏浚 淤泥的 利用依 然 受其本身 所含有成分的影响, 尤其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所以, 淤泥成分的分析 检 测研究对于淤泥的利用以及疏浚工程的顺利进行就变得十分重要。 l l疏浚淤泥 l l i疏浚淤泥现状 所谓的清 淤疏浚, 是对河 道、 航道里的淤泥进行清除处理。 淤泥是以 含水铝硅 酸 盐为主的 各种矿物的混合 物, 是一种资源量丰富和可以大 规模开发利用的新类型矿 产 资源。相关资料表明,淤泥是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 天然空隙比大于等于 1 . 5 的粘性 土,是一种由有机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等组成的极其复杂的非均质体, 包括混 入生 活污水或工矿废水中的 泥沙、 纤维、 动植物残体等固体 颗粒及其凝固 的絮 状各种胶体、 有机质及其吸附的金属元素、 微生物、 病菌虫卵等物质的综合固体物质 【 目 由 于含有 病原菌、 寄生虫 佰日 ) 、重金属及其某些 难降 解的有机毒物, 淤泥具 有 较强的 污染性, 如果处 置不当 , 极可能广泛传播污染。 首先, 淤泥含水率极高, 除了 一部分自 然蒸 发到空气中外, 大部分将 渗入地表 土层, 并在雨 水的 冲刷下进入地表水 系统影响地下水, 淤泥中的污染物将随之进行传播; 其次,没有进行卫生化的淤泥进 入农田 会造成土壤、 农作物的 重金属等污染, 可能 直接威胁人类的 食物链; 第三, 淤 硕 士 论 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 泥散发恶臭, 可能影响相当大区 域特别是城市的 环境 状况161 。 因此, 淤泥必须得到及 时、科学及安全的处置. 我国 地域广阔, 河 湖众多, 淤泥产生量大. 据有关部门 调查统计, 仅湖泊、 河道 淤泥而言, 每年的清淤量可达7 0 00万tl 61 。 如何 妥善处理如此大量的淤 泥成为 环境、 水 利航道及其它有关部门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l淤泥的处置 从资 料文献上看,目 前, 世界范围内 常用的淤泥处置方 法有堆放、 填埋、 投海、 焚 烧及 农用等。 但是这些处置方 法有利有弊, 它们在解决了 淤泥出 路问 题的同 时, 也 带 来 了 各 种各 样的 问 题 16 一 叹 ( 1) 单纯堆放而不采取 其它 控制措施,一方面会占 用大量 土地, 另一方面会 由于雨水的冲刷又会产生二次污染, 而且其中有益成分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造成资源 的浪费。 ( 2 ) 淤泥填埋方法简单,费用低廉,但是填埋地基一般非常软弱,在后期开 发使用时需要花费昂贵的地基处理费用。 此外, 填埋施工往往出现泥水向围堰外部扩 散,引起二次污染。 ( 3 ) 海洋抛泥是利用海洋的自 净能力,但是该方法会直接造成渔场破坏,对 海洋环境产生极大的潜在影响,很多国家己经立法禁止。 ( 4 ) 淤泥焚烧是最彻 底的 污泥处置方法,它能使 有机物全部碳化, 杀死病原 体, 可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泥体积。但由于焚烧过程能耗高,消耗大量能源,运行成本 高。同时,淤泥焚烧会产生大量废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 5) 淤泥中 含有机质和植物生长 所需 要的各种微量元素, 如氮、 磷、 钾, 因此, 淤泥作为农肥用于农作物或园林既可改善土壤结构, 又能为作物提供养分。 但淤泥中 含有一定量的 重金属元素、 有毒有机污染物和病毒、 病原 菌、 寄生虫卵等有害物质, 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淤泥施于 农田, 会 对植物和动物, 并 通过食物链与生物链的传递而 对人类产生毒害作用。 综上所述, 淤 泥的处 置方法多种多样, 各个方 法有利 有弊,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因 此必须寻找适合我国国 情的 处理方法。 同时, 我国是个农 业大国, 土地资 源利用不 足, 加上 环境问 题、 人口问 题很严重, 这就决定了必须认真 考虑淤泥的资源化问题, 在安全、 可靠、 避免二 次污染的前提下将淤泥进行包括农业 利用在内的多途径利用。 硕 上 论 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 l i j 淤泥的农用资源化存在的问题 综合对比各 种淤泥的处置 方法可以 看出 , 淤泥农用 具有广阔的 发展前景, 虽然国 内 发展比 较慢, 但是这几年的数 据统计表明, 国内 淤泥的处置 还是以 农用为主, 各处 置技术所占 比例 如下171 : 农业利用占 44. 83%, 土地填 埋占 31. 03%, 无污 泥处置占 13一 79 % ,绿化占 3 一 45%, 焚烧占 3 . 45% ,与垃圾混合填 埋占 3 一 45%。虽 然淤泥农用有很大 的 优势及前景, 但是, 在我国 的淤泥的农用上依 然有以 下问 题需要 解决: ( 1) 疏 浚淤泥含水量 高, 体积庞大,且易 腐败发臭,不利于 运输和处置。 ( 2 )淤 泥所含的有害成分不能超过环境 所能 承受的 容量范围.由 于淤泥不仅接 纳了不同 成分的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淤 泥中除了 包含有 植物生 长发育所需的矿物盐 ( 如氮、 磷、 钾、 镁、 硫、 钙等基本元素) 和维持植物正 常生长用的多种微量 元素 ( 如 铁、 锰、 锌、 铜、 硼、 铝)以 及沙等无机成分, 而且还不可 避免 包含一些有害成分, 如 有机污 染物、 重金属以 及各种病原菌等11 010 l l 4淤泥的脱水处理 由于疏浚淤泥含水量高, 在综合利用前通常需要进行脱水处理。国外发达国家环 境意识特别强, 非常重视城市环保清淤和淤泥的脱水处理, 以及对脱水后淤泥的综合 利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产业。 国 外淤泥脱水方法大致有以 下几种 11 : 中固化 处理、 分 级压榨脱水、 移动式连续 脱水、高压脱水。 目前, 国内清淤 ( 疏浚吹填) 行业中对淤泥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采取堆泥场的方式, 具 体的 做法有11 : 铺设底滤料 层、 排水管网 施工、自 然脱水、水质处理排放。 淤泥的远距离输送则通常采用接力排泥方式: 即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清淤设备进 行接力排泥, 淤泥堆放至地处城 郊偏 僻的 地方, 这种方 法要求堆泥场面积充足、 地基 渗透性强,采取自 然风干脱水方式,并 对淤泥进行 掩埋或转运,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种淤泥脱水的方法均脱水时间 长, 占 地面积大。 对于城市湖泊环境清淤, 因 场 地有限, 周边排泥 场地无法落实, 城市湖泊作为 人们休闲、 旅 游的活 动场所, 周围 亦 不容许淤泥长期堆 放,污染城市 环境。 该方法操作的 难度很大,脱水效果不很理想。 因 排泥场的 质量问 题,造成清淤设 备的 时常停机,影 响进度是很普遍的。 本课题组已在 疏浚淤泥的快 速脱水及絮凝药剂 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 取得了 一定的 进展,但尚未对淤泥中有机污染物进行研究。 1 .2 有机污染物 河流、 湖泊 底泥经常是污 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 化的载体、归宿和蓄积 库,因 此, 硕 士 论 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 在研究之前必需对淤泥中的 污染物有比 较深入的认识. 通常可以 将淤 泥中的 污染物分 为 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进而又可根据 其各自 有无毒性, 分别将 其各自 分为无毒 无机污染物和有毒无机污染 物以 及无毒有机污染物和 有毒有机污染物。 其中, 无毒无 机/ 有机污染 物包括 酸、 碱、盐等无机物和蛋白 质、油 类、 脂肪等有机物,它们一般 虽无生 物毒性, 但含量过高会对人类 或生态系 统产生不良 影响; 有毒无 机污染物主要 包括重金属污染物, 如 h g 、pb、 ni 等, 和无机阴离子 污染物, 如n q一 、 c n 一 、 f - 等; 有毒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 睛、 有机农药、 多氯联苯、 多 环芳 烃、 取代苯类化合物 等, 对 人 类 和 环 境的 毒 性及 危 害比 较 大 112 . 有毒有机污染物一般指通过它本身及其化 学组 成对生物生命或人体健 康造成危 险的 有机化合 物, 这类物质 一般具有一定的阐值,即 在一定浓度限度以 上均有毒性, 因 为它们含有 一些具 有危害 性的官能团, 会抑制或破坏生命 组织的 功能, 还有一些有 机物在低浓度范围内 也会对人体和生物体产生严重的 影响,有时甚 至是 不可逆的113 。 有毒有机污染物按其在环境中的降解速度的快慢, 又可分为易降解和难降解有毒 有机污染物。 有机农 药 ( 除 第一代有机氯农药外) 、 睛类化合物虽然 毒性大, 但容易 分解, 在环境中 残留 时间短, 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属于易降解的 有毒有机污染物; 而难降解的有毒有机污染物包括多环芳烃、二恶英、多氯联苯等结构相近的化合物, 它们在环境中 含量不高, 但是分布广, 更重要的是 它们性质十分稳 定, 在环境中很难 降解而造成长 期积累, 而且容易通过生物体和食物 链进行富集。 该类化合物在环境中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能够在 大气环境中长 距离 迁移, 并能沉积到 地球表面, 对人类健康 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 加 上化学稳定性强,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因此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 ersi stent 。 飞 耐c po u u 切 n t s ,简 称p o ps )l 41 . 它 们 在 环 境 中 降 解 缓 慢 、 滞 留 时 间 长, 可 在 水 体 、 土壤和底 泥等环境中 存留 数年时间; 因 其具有很强的亲 脂憎水性, 能沿着食物链传播, 在动物体内的 脂肪中 聚集, 可以 沿食物链逐级放大, 导 致低浓度存在于 大气、 水、 土 壤的 p o p s 物质通过食物链对处于最高营养级的 人类的健康 造成严重损害;p o ps 物 质因具 有半 挥发性, 使得它 们能够以 蒸汽形式存在或 者吸附 在大气颗粒 物上, 与常规 污染物不同,p o ps 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并在全球范围内长距离迁移。 l 2.1多环芳经 l z. l i 多 环 芳 烃 概 述 1121 多 环芳烃( pol yc yclicarom a t i c hydro c a r bon s , 以h s) 是 指分子中 两个以上的苯环连 接在一起的化合物, 两个以上的苯环连接在一起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非稠环型的, 苯环与苯环之间只由一个碳原子相连, 如联苯、 联三苯等;另一种是稠环型的,两个 硕 士论 文 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 碳原子为两个苯环所 共有, 如 蔡、 蕙、 菲等。 多环芳烃一般是指 稠环型化合物, 因此 确切的 称呼应称为稠 环芳 烃,国内 也常称为多环芳 烃, 缩写为p a h s 。 p a h s 多为无色或淡 黄色的 结晶,蒸汽压较低, 熔点和沸点较高,且 大多 为非极 性化合物,在 有机 溶剂中 具有较大的溶解度, 在水中 溶解度很小,约为0. 01叭 。 进 入环境以 后,难以 通过生物降解消除而形成长期 积累, 也可以 通过食物 链富 集浓缩, 在浮游生物体内可富 集数千倍。其在 环境中虽含 量不高 ,但分布很广, 水体、 土壤、 水底质等是其主要归宿。 1 .2. l z 多 环 芳 烃 的 来 源1151 自 然 环境中多 环芳烃的 含量极 微, 主要来源于森 林火 灾和火山 爆发。 在人类的生 产和生活 环境中, 煤矿、 木柴、 烟叶以 及汽油、 柴油、 重油 等各种石油馏分 燃烧, 烹 调油烟, 以及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污染。 此外, 煤的汽化和液化过程、 石油的裂解过程均可产生多环芳烃。 食品中也 含有一定量的 多环芳 烃, 其主要 来源为, 在食品的加工 过程中, 特别 在 烟 熏 、 火 烤 或 烘 焦 过 程 中 滴 在 表 面 的 油 脂也 能 热 聚 产 生 苯 并 la花 , 有 人 认 为 这 是 烤 制 食品中苯并a花的 主要来源。 贮存过程中 包装纸, 含有不纯的油脂 浸出 溶剂提取的油 脂中含有 一定 量的多 环芳烃; 在沥表路上凉晒粮食被沥青污染。 大 气、 水和土壤等 环 境中的多环芳烃可以使粮食、水果和蔬菜受到污染。 1 .2. i j多 环 芳 烃的 危 害 115 ,li 多 环芳烃类化合物中 含有很多致癌和致突变的种类, 还含有多 种促进 致癌的 物 质,它能够通过大气、 饮水、 饮食及吸烟等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多环芳烃对人 体的主要危害部位是呼吸道和皮肤。 人们长期处于多环芳烃污染的环境中, 可引起急 性或慢性伤害。常见症状有日 光性皮炎、 痊疮型皮炎、 毛囊炎 及洗状生物等。 多 环芳烃落在植物叶片 上会堵塞叶片呼吸孔, 使其变色, 萎缩, 卷曲, 直至 脱落, 影响 植物的正常生长 和结果。 例如: 受多 环芳 烃污染的大豆叶片发红, 离 植掉落, 使 果荚很小或不结粒。 多 环芳烃对动物的 致癌作用也早已 被试验所证实。 动物试验证明: 多环芳 烃对小 白鼠有全身反应,如果同时受日光作用,可加快小白鼠死亡。 当多环芳烃质量浓度为 0. olm 叭 时, 小白鼠 条件反 射活动有显著 变化。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致癌性 pah s 及其衍生物的数目已超出数百种,是分布 最广的的环境致 癌物。 研究表明,pahs 本身并 无直接毒性,其进入 机体后 经过代谢 活化和呈 现致 癌作用的。 一般说来, p a h s 随 着苯环数量增加,其水 溶性 越低, 脂溶 性 越 强 , 环境 滞留 时 间 越 长 , 毒 性 致 癌 性 越 强 【 ,6 。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空气、土壤、水体及生物体等都受到了pah s 的污 染, 作为一种全 球性的 环境污染物, 因 其分 布广、 稳定性强、 生物富集率高、 致癌性 5 硕 士 论 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 强, 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极 大的 威胁, 已引 起各国 环境科学家的极大关 注美国 环保 局在80年代把 16种未 带分支的r a h s 确定为 环境中的 优先污染物,中国也 把p a h s 列入环境污染的黑名 单中。 因 此, 国内 外 对p a h s 的 研究己 成热点,并 取得了 许多 有 价 值 的 成 果 i 卜 191 . l 2. 2二恶英 1 .2. 2. 1二恶英概 述114 洲 二恶英实际 上是一个简 称, 它指的并不 是一种单一物质, 而 是结构和性质都很相 似的包 含众多同 类物或异构体的两 大类有机化合物, 全称分别叫多氯二苯 一 对一 并二恶 英( p o l界 hi o ri nate d d ibe nzo, 一 d io x ins ,简 称p c d d s ) 和 多 氯 二 苯 并 吠 喃( p o l界 川 o ri n a t e d di ben z o 一加 m n s , 简称p c d f s), 共2 10种同 类物, 我国的 环境标准中 把它们统称为二 恶英类。分子结构如图 1 . 1 : cl x x =1 8 p cdj 弓 x = 1 8 p cdf , 图1 . i pcd 氏 与陀d fs分子结构式 每个苯环上可以 取代 1 一 4个氯原子, 存在众多的 异构体/ 同 类物, 其中p c d d s 有 75种异构体/ 同 类物,p c d fs有 135 种异构伽 同 类物。 这类物质非常稳定,熔点 高, 极难溶于水,可以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是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所以非常容 易在生物体内 积累。 自 然界的微生 物和水解作用对二恶英的分 子结构影响 较小, 因此, 环境中 的二恶英很难自 然降 解消除。 1 2. 2. 2二恶英的毒性 及危害11 枷1 二恶英是一 类持 久性有机污染物(p o ps) , 在环境中 持久存在并不断富集。 一旦 摄 入生物体就很 难分 解或排出 , 会随 食物链不断传递和积累放 大。 人类处于食物链的 顶 端,是此类污染的最后集结地。 二恶英又是一 类剧毒物质, 大量的 动物实验表明 很低浓度的二恶英就对 动物表 现 出致死效应。 人体暴露 在含有p c d d s 和p c d fs的环境中, 可引起皮肤痊疮、 头痛、 失 聪、 忧郁、 失眠等 症, 并 可能 导致染色体损伤、 心力衰竭、 癌症等。 其最大 危险是 具 有不可逆的致畸、 致癌、 致突变毒性。可能引起发育初期胎儿的死亡、 器官结构的破 坏以 及对器官的 永久性伤害, 或发育 迟缓、 生殖缺陷; 它可以 通过干扰生 殖系统和内 分泌系 统的 激素分泌, 造成男性的精子数 减少、 精子 质量下降、 皋丸发育中 断、 永久 硕 士 论 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 性性功能障碍、 性别的自 我认知障 碍等; 造成女性 子宫 癌变畸形、 乳腺癌等; 还可能 造成儿童的免疫能力、 智力和运动能力的 永久性障 碍, 比 如多动症、 痴呆、 免疫功能 低下等。 二恶英有多种异 构体, 各异构体的毒性与 所含氯原子的 数量及氯原子在苯 环上 取 代位置有很大关系。 含 有13个氯原子的异 构体被认 为无明 显毒性; 含48个氯原子的 化 合 物 有 毒 , 其 中 毒 性 最 强 的 是 2, 3 ,7, 8 一 四 氯 二 苯 并 二 恶 英 类 (2, 3 ,7,8 一 t c d d), 分 子 结 构 如图1 .2: cl 丫 与/ 呼丫c , c l 尹 气勺沪 产 、 、 0 / 决粉 /、c l tcdd 图1 2 tcd d 分子结构 式 其毒性以 半致死量 ( l d , 。 ) 表示, 比 氰化钾要毒 约 1 00倍,比 砒霜毒9 00倍。 二恶英危害的另一 个特点是它的长期 性和隐匿 性, 在表现出 明显的症状 之前有一 个漫长的潜伏过程, 它影响的可能是人类的子孙后代。因此,有科学家甚至担心, 人 类的进化是否将会被这类物质终止。 l 2. 2 3 二恶英的来源 二恶英基本上不会天然生成, 也没有人为的进行工业生产, 它是工业化过程的副 产物。 除了 科学工作者以 科研为目的 而进行 少量合成 之外, 环境中的二恶英 类来源主 要 有以 下 几 种 11 ,: ( 1) 城市生活 垃圾、固体 废弃物 ( 含废 弃塑料) 的 共同 焚烧,由 于不完全燃 烧产 生大量二恶英是其主要污染来源。 (2) 在生产杀 虫剂、 防腐剂、除 草剂和油 漆添加剂等化 工过程中, 包括某些农 药和化学品的生产,二恶英往往作为副产品和杂质的形式存在其中。 ( 3) 在纸浆 和造纸工业的 氯气漂白 过程中 也可以 产生二 恶英类,并随 废水或废 气排放出来。 ( 4 ) 此外, 使用含氯清除剂时汽车尾气 也可产生微量二 恶英。 另 外, 还存在 其它一些二恶英类排放源, 如燃煤电 站、 金属冶炼、 含铅汽油的使 用、森林火灾以及吸烟等,是环境二恶英类的次要来源。 1 3多氯联苯 多 氯 联 苯 (p of yc hi orinate d hi phe ny ls , 以 下 简 称p c bs) 是 一 类 人 工 合 成 的 有 机 氯 化物, 同时也是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 一 121 1 。由 于 p c b s 化学性能稳定,在环 境 中降解缓慢, 而且具有高脂溶性, 尽管己 经被禁止生 产和使用, 但其对环境和人类的 7 硕士论文 几 个 典 型 区 域 淤 泥 中 有机 污 染 物 的 初 步 分 析 影响依然普遍 存在, 而且危害很大。 1 3 . 1多氯联苯概述 p c bs 是由 一 类人工合成的有机氯化物, 它是以 联苯为原 料, 在金 属催化作 用下, 高温下苯环上与碳原 子相连接的氢原子被氯 不同 程度取代的氯代芳 烃。18 81年由 德 国 科学家h . schmidt和g . sch ul s 在试验室内 合成出 来【221, 1 9 29 年 美国 第一个将其实 现商业生产。 根据氯原子取代个数和取代 位置的 不同, p c b s 的结构各式各 样, 其同 系物分子结构 共有2 10种之多23, 迄今为 止,己 经人工合成2 09种之多 1 24。 p c bs分 子式可表示为clz hi断 c i 。 ,结 构如图1 . 3 : c m 丫一 、 了 飞产 n 图1 . 3 pcb s 分子结构式 关于p c b s 的 命名, 现在看到最多的只是 其对应的lupac 代码125 , 如p c b 一7 7 、 p c b 一 1 18等, 美国 开始生产时其 产品英文名为a ro c l or 。 在2 0 世纪中 期, pcb s 有着 广泛的工业化 应用, 其大多以 混合物形式存 在, 商品 名称有氯化三 联苯、 多氯化联 苯 等。 不同 的多氯联苯混合 物之间 一般是用四 位数字来区分的, 以提 供每一种混合物的 特定信息。 一般来讲, 前两位 数字表示 联苯 分子中 的碳原子数目 , 后两位数字表示多 氯联苯混合中的 氯元素质量分数。 例如: 氯化三联苯 1 2 42, 就表示联 苯分 子中 的碳 原子数目是12,混合物中氯原子质量分数是42%。需要说明的一点,这种惯例的一 个 例 外 是 氯 化 三联 苯10 16 , 其 混 合物 中 氯 原 子 质 量 分 数 则 是41% 1261 。 pcb s 为流动的油 状液体或白 色结晶固体 或非结晶 性树脂,沸点为3 40一 3 75, 不溶于水, 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相对密 度( 水 = 1) 1 .44/3 0 。 虽 然p c b s 同 族体比 较多, 但其分子结构和无力化学性质都很接近。pc b s 因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比热大、不 可燃、 增塑能力强、 绝缘 性好和高介电 常数等优点, 曾 被广泛 用于热交换剂、 增塑剂、 变压器和电容器内的 绝缘介质等重要的化工 领域【 2 7 周。 1 3 .2多氯 联苯的 危害 及污染现状 pcb s 化学结构和性质极为 稳定, 具有持久性,在自 然环境条 件下很难降解或 代 谢, 即使在很苛刻的高 温下它仍能存在一定时 间, 尤其是在 土壤中,半衰期可以达 40 年 之 久 11 91 。 在 通 常 情 况 下p c b s 不 与 酸 、 碱、 氧 化 剂 等 化 学 物 质 发 生 反 应 , 极 难 溶于水, 但对脂肪具有很强的亲和 性,极易 在生物体的脂肪内富 集113 10 硕 士 论 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 自19 6 6 年瑞典科学家dr. je 首次 提出p c b s 具有在食物链中生物 蓄积和富集 的能力,并且 容易 长期储存在哺乳 动物的 脂肪组织内 的研究结论129 1 ,19 68年日 本发 生了震惊世界的 “ 米糠油 ” 事件,16 0 0 人误食p c b s 污染的 米糠油而中毒, 造成22人 死亡后, p c bs 问 题引 起了 各国 的关注,并随 后对p c b s 进行了 多方面的研究。 p c bs对生物体 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1 301 一般表现在皮肤、肝、肺、 血脂、 心血管、 神 经系 统、 免疫系统、胃 肠系统、 泌尿系统及某些内分泌功能。 在2 09种p c b s 的同 族 体中, 不同的同 族体引起的生 物效应存在着差异,与 p c d d /f 5 具 有相同的 毒性机理, 可能是 通过ah受体传 递的。 毒理学家通过长期的 研究表明, 单邻位或无邻位氯 代的 共平面p c b 同 族体 ( d i o x i 仆 l i kep c b s , 称为 类二恶英p c b s ) , 其生态环境毒性是不能 忽 略 的 13 ,1 . p c bs对实 验室动物引发一 系列毒性和生化效应, 不同 工业p c bs 的l c s 。 剂量范 围 从6 0 0 x l o 一 6 到3 0 0 0 0 x l o 一 6 ( 注: 原文献未写明单 位, 下同) , 喂食户 四c l o r l 2 4 2 和 1 254 的l c 犯 分别为8. 6xl0一 6 和6. 7xl0 一 6 , 多数p c b s 引发的毒性实验效 应己 经被 证 实 132 1. 除 此 之 外 , p c bs还 具 有 致 癌 、 致 畸 、 致 突 变 等 毒 理 效 应 网以 及 在 环 境 中 半 挥 发性和远距离迁移的能 力1 川, 对环境和人 类的生 存和发展构成了 很大的威胁. p c b s 的商业生 产始于1 9 2 9 年, 尽管19 77年以 后各国陆续停止生产和使用, 但其 对 环境和人类的 影响依 然存在。 据推算全世界累计 p c b s 总 产量大于15 0 万吨 ( 不包括 前 苏联) ,其中78% 的 p c b s 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环 境中并 导致污染126 1 . 我国 环境受p c b s 污染较为严重,且 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污 染事件,有些地方p c b s 的 含量已 接近或 高 于 全 球 近 岸 表 层 沉 积 物中 p c bs的 含 量 范 围 (0.2 4 00m 留 9) 的 最 高 值 135 】。 有 许 多 地 方 沉积物中p c b s 含量 在50s oon g/ g 范围之内,已受 到了中等 至严重 程度的 p c b s 污染 i36 i j .3 多氯联苯的控制标准及处理 鉴于p c b s 对 全球环境及整个人类的 污染 及危害如此严重及巨 大, 严重 危害着生 物及人 类的生 存, 所以 针对p c b s 出台相关的 控制标准并且对p c b s 的 污染 废弃物开 发及采取相应有效的处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最早是美国1 9 83年 5 月登记 的 法规首先对该类废 水进行了 分级。 根据水污染控制 条例, p c b s 包括各种异 构体、 水合 物以 及上述物质的溶液或混合剂倘若排放 ( 溢出、 渗漏) 则都可定为有害 物质, 同 时对废水排 放也 提出 要求。 1983年7 月 登记的 法规认为 p c b s 属于其它有毒污染物,对此,美国国家环保局要求建立p c b s 的排放限值和预处 理方法。日 本在1982年12月 登记的法规规定废水 排放标准为0 . oo3 m g/ l ( p c bs总量)o 欧洲共同 体在19 83年1 月登 记的 法规对饮用水规定了 最高允许浓度、 指标水平:最高 允 许 浓 度 0 . l p g/ l ( 每 种 物 质 分 开 ) 、 。 .5 侧l( 总 量 ) , 对 于多 氯 联 苯 和 多 氯 三 联 苯 类 则 9 硕 士 论 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 规 定 了 分 析 、 测 定的 要 求。 原 苏 联 规 定 地 面 水 最 高 允 许 浓 度为 1 .o m 岁 l 1371 . 我国1991年发布了 含多氯联苯 ( p c b s) 水质、土壤污染控制值规定:p c b s 水 质 污 染 控 制 值 是 0. o 03m 叭 ; p c b s 土 壤 污 染 控 制 值分 别 是 50m g/kg( 一 级 : 土 壤中 p c bs浓 度 介 于 50 一 s oom 叭9 范围 内 , 禁 止 做 工 农 业 生 产 使 用 , 有 条 件的 地 方 应 进 行 处 理 处 置 ) 和 s oom 叭9 ( 二 级 : 土 壤 中 p c bs 浓 度 在 s oom g/kg 以 上, 严 禁各 种 使 用, 必 须 进行处置 ) . 在上述章节中己 经阐述了p c b s 的生 产历史以 及其在 环境中的 残留, 对一些局部 地区己 经造成了严重污染, 超出了 各国相应的 控制标准, 对人类及环境的危害尤为巨 大, 因 此 必 需 对 其 进 行 处 理 。 现 在 实 行的 治 理 方 法 晰 2 刀 可 以 大 体 分为 物 理 法 ( 包 括 封 存 法、 掩 埋 法 、 溶 剂 萃 取 法 和 原 位 波 尔 法 ) 、 化学 法 ( 主 要 有 焚 烧 法、 碱 催 化 讲 解 法、 金属还原法、 氢化法、 氧化氯化法等) 、 微生物降解 法和其它方法。 其中 , 微生物降 解方法11 01 是一 个比 较经济和前沿的 方法, 但是微生 物降 解比较缓慢, 一般认 为细菌降 解的 快慢与氯 化程度成反比 , 加上p c b s 本身就不易被降 解,目 前还没有一种很成熟 的 生物技术可以用于 p c bs的实际 应用处 理。 但是它作为 一种较为经济、环保的转化 p c b s 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应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l 4. 1关于 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 研究 现状 疏浚淤泥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潜在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世界上许多 国家都 在大力发展淤泥处置和利用的各种技 术, 目 前, 国内各 项疏浚工程产生的疏浚 淤泥量 在不断 的增加, 所以 对淤泥的研究刻 不容缓。 综合 几种常 规的 淤泥处置技术, 可以看出 在国内 淤泥的 农业利用是比较符合 现阶段国 情的 方法, 但是淤泥中 含的有害 成分,特别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却限制了淤泥的大规模资源化利用。 在我国 淤泥的 利用问 题上缺乏一套 较为 完善的污泥土 地利用技术规范, 目 前, 主 要 采用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 b 巧 618 一1 9 9 5) 和 农用污泥中污染 物控制标准 ( g b 428 4 - 名 4) 作为衡 量疏浚 底泥的 污染程度 和土地利用可行性指 标。 在可查阅的文献 报道中, 都 更侧重 于研究 农用淤泥中 重金属, 而对农用淤 泥中 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较少, 这种现状不利于淤泥土地利用的规范 化管理和土壤生态 环境的 保护。 根据可以 查阅的文献, 1 9 8 9 年, 方宇 翘等【38为了 拟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底 泥污染及 分类标准, 通过动态模拟底泥的释放试验, 以 底泥释放 至流动水相的边界环 境为研究 对象, 控制地面水水质标准的 环境基准为基础, 应用底泥释放模式, 拟订出了 上海 地 区的底泥分类标准如表1 . 1 ,并按 照其拟订的标准 对上海、苏州河市区段底泥作了评 价。 硕士论文几个典型区域淤泥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步分析 表1 1底泥分类标准依据 p 刀 、类型 基准、 生物基准 ( 致死率) 环境基准 ( 我国地面水 标准) 未污染底泥污染底泥重污染底泥 1 0 % ro 5 0% 三级标准 20 04 年, 阎 波 等 【30 为 研 究 河 流 底 泥 的 污 染 状 况 及 其 污 染 物 在 环 境中 的 迁 移、 转 化 和归宿,根据垣河监测断面功能区划、纳污状况等因素,选取4 个断面取样来研究垣 河水体 地表水及底泥有 机物污染状况。 泥样用二氯甲 烷经索氏 提取、 净化、 浓缩, 最 后用g c 八 d s 检测分析, 在对样品中 主要的有机物的定量上 采用内 标法, 选择色谱纯的 正十八烷、 2 一 甲 基蕙和1 , 2 一 二氯苯 作为内 标物分别对与其性质相 近的 物质进行定量分 析。 研究结果发现: ( 1) 底泥各断面有机污染物以 苯系物、 正构烷烃、多环 芳烃、 醛酮类种类数量最多, 含量以 苯系物、磷酸醋、酞酸醋为主; ( 2) 地表水定 量结果 表明各断面酞酸酷、正构烷烃、苯系物含量较高; ( 3) 在底泥各断面中,未检出苯 胺、 硝基苯、 哇琳等杂环化合物, 而在 地表水中 这几类有机物检出较多, 说明 这些物 质的分配系数小,不易被底泥吸附。 周雯等【40为了 研究某水源地河流的污染 状况, 以 便为 该水源地饮 用水风险评价以 及政府部门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及相关建议, 通过采集了某水源地河流底泥样品并将其 分丰、平、枯三 季进行研究, 经过自 动索氏 提取和g c 从5 分析,以 菲一 d 10为内 标 物,共定量检出 约50种半挥发性 有机污染物, 浓度范围为。 乃 01 0 . 13m g 瓜 9 。有机 物种类主要包括 取代苯类、 取代酚 类、 醚类、 醋类、多 环芳烃类和 其它一 些有机物, 其中有毒的污染 物主要为多环芳 烃类。 其目的为了 解水源地底 泥中 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水平,了解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为深化加强饮用水的专项整治、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l 4. 2 p c b : 的 研究现状 淤泥中含有的有机物种类繁多且复杂,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存在着比较大的困 难。 在农 用污泥控制标准中 最受关注、控制限值最小的物质是 p c b s , 它对环境的影 响和危害主要取决其稳定的化学性质。 对环境中 存在的p c b s 的监 控和分析研究一直以 来都是 环境污 染分析的一大主 题, 目 前主要采用气相色 谱一电 子捕获监测器 ( g c 一 e c d ) 或者气相色谱 / 质谱 联用来 分析测定p c b s , 而在使用的 标准品 上, 主要有141 】 :( 1) 户 lr o c l or 标准品,采用 对比实 际样品和标准样品的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