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生态旅游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到自然中去旅 游,并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损害。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热潮, 一方面给旅游地乃至整个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引发和加剧了 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生态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相关 学科的知识为理论依据,从其概念的产生演变入手,集中分析研究了目前在我国开展生 态旅游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矛盾和成因,并就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行研究 和探讨,全文共分三章。 引言介绍本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此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第一章阐述生态旅游产生的科学基础及其定义内涵。本文认为生态旅游产生的科学 背景是全新自然观的形成、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曰趋强 烈。生态旅游既是一种旅游产品,同时又承担着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责任。 第二章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包括三部分,一是对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 概况及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较强优势和良好前景的结 论;二是对目前存在的环境污染、生念破坏、资源退化的问题以及两种发展观之间、保 护与丌发之间、资源与客源之间、国民素质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深入分析: 三是就这一系列问题及矛盾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于观念、体制、宣传、科技、 法制等方面的根源。 第三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包括坚持 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总体要求;坚持整体协调性、生态性、公平性、知识性、广泛参 与性五项原则;提出更新观念,改革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法 制保障五个方面的战略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问题对策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a r t i c l e ,b a s e do i lt h et h e o r i e so f t o u r i s m ,e c o l o g y , e c o n o m i c s a n dt h es c i e n c eo f s y s t e m ,as e r i o u so f p r o b l e m s ,c o n f l i c t s a n dc a u s eo f t h ee c o - 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i nc h i n a a r e a n a l y z e d i nd e t a i l e sa n dt h er e l a t e ds o l u t i o ni sg i v e n t h e p r o g r e s s o f t h er e l a t e ds t u d i e sa n dt h es t a r t i n g p o i n tp u r p o s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 t h e m e t h o do f t h er e s e a r t ha r ee l a b o r a t e di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e c o t o u r i s me m e r g e n c e ,d e v e l o p i n g c o u r s ea n d i t sd e f i n i t i o na r ee x p o u n d e d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c o t o u r i s m ,i n c l u d i n gt h r e e p a r t s :s u p e r i o r i t ya n dp r o s p e c t ,p r o b l e m sa n d c o n f l i c t s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c a u s ea r ea n a l y z e d i n l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t h ec o m l t e r m e a s u r e sw h i c ha i m sa tt h ep r o b l e m sa n d c a r s e sa n a l y z e d i nt h ea b o v e c h a p t e r a r e a p p r o a c h e d t h r e ep a r t s a r e i n c l u d e d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i n t o t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i n c i p l e sa n d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k e y w o r d s :e c o - t o u r i s m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b l e m s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币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村判。与我一同t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马毁岛如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帅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 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立丝旦堑 日 期:! 翌点为 学位论文作者毕、k 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r 期 电话 m 口编 ;威7 i 割 丛擎j 1 9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j i k 是当今中国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 一经推出, 便在全国形成了新的旅游热点,各类森林游、冰雪游、海岛游、探险游吸引了大批中外 游客,在全国各地创下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就在生态旅游红红火火展丌的同时, 各类调查、评论、报告也不断地在各类媒体、干u 物上出现,警示人们:由于开展生态旅 游全国已有许多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旅游在为旅游市场 提供新卖点的同时也给生态旅游资源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作为可持续旅游方向的生 态旅游,其实践性受到了严重挑战,生态旅游影响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迫使我们要来思 考和解决生态旅游应向何处去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起源、在我国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细 致地剖析研究,以找到实践中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 策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旅游概念提出后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1 9 8 6 年,在墨西哥召 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专门讨论了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1 9 8 7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 w w f ) 对厄瓜多尔等5 个国家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于1 9 9 0 年出版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的 研究报告,对这些地区乃至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 9 9 6 年制订的实现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 1 世纪议程,在所确定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行动纲 领和方案的优先领域中,都体现出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主要有旅游研究期刊( a n n a l so ft o u r i s m r e s e a r c h ) 、旅游研究杂志( j o u r n a lo ft o u r i s ms t u d i e s ) 、旅游管理( t o u r i s m m a n a g e m e n t ) 等,对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生态旅游与自然资源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比 较深入地研究。由于研究内容多以国外的实践隋况为例,与国外的经济、社会、环境状 况相适应,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与我国国情尚有差距。 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兴起于9 0 年代初。1 9 9 4 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 c e t a ) , 1 9 9 5 年1 月在西双版纳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 旅游的倡议。回顾国内在生态旅游研究领域所作的诸多研究,可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关于生态旅游的分类,吴必虎从发展哲学、科学和旅游产品三个层次来界定生态旅游的 概念。王尔康、张延毅等把生态旅游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陈传康根据旅游活动场所的 差异,把生态旅游分为人工自然的亲近自然、次生自然的返回自然和天然“自然”的刚 归大自然3 个级别。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目前人们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护 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并据此提出一系列的规划原则、模式以及管理方案。孙根年依据自 然生态一经济开发对应关系,提出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的模式及开发程序。在生态旅 游地开发规划方面,刘家明等认为应注重景点及服务设施的建设设计与布局,充分考虑 社区居民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纵观现有的研究内容,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生态旅游的要 素组成以及区域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而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将生态 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对其在实践中所引发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即从生态旅游本身发展 的可持续性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政府、旅游经营者、 旅游者和研究者都有责任与义务自觉保护它,经过合理开发、适度利用、有效管理,实 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为当代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及人类的发 展提供平等的条件。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传入我国后,对它的概念、内涵和一些资源的开发 研究都有所发展,但对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相对较为零散和局限。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从其 概念的产生演变入手,集中分析研究目前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一系 列问题、矛盾和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生态旅游地政府、生态旅游经营者 对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一章、生态旅游概述 现代旅游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基数 的不断增加,经济的飞速增长,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 进程的普遍加快,以及各国教育事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等等,从多方面推动了旅游业的 产生与成长。在过去的四十年罩,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全球产值较大、吸纳 就业人数较多的产业类型,并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收入已经成为世界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旅游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旅游者的兴趣追求也发生了深刻转变。随着人们环境 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旅游者开始追求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处。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生态旅游开始出现。 一、生态旅游产生的理论背景 一般说来,自然旅游和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可以被视为生态旅游。“生态旅 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 u c n )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 c e b a l l o sl a s c u r a i n ) 于1 9 8 3 年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是:( 1 ) 到自然中去旅游:( 2 ) 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损害【“。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全球的巨大反响,并迅速普及,其 内涵也不断得到发展补充。回顾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具有 深刻的哲学思想渊源、社会心理学背景以及生态学发展的科学基础。 ( 一) 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环境价值与权利的承认是生态旅游产生的自然 观前提。 人类最初对待自然是神化的崇拜,之后,随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 类开始将自然纳入到自己的技术框架中,自然成为人类的资源,只要通过人的努力,自 然便可以被人的主体性所统一,成为“人化”的自然。这种旅游是对“人化”自然的审 美,折射出人对自然的主宰。然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 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 。”当今的地球大 量物种灭绝,森林资源迅速减少,空气污染,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不得 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与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人类丌始认 识到是人类属于地球,而不是地球属于人类,自然环境拥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权利,人对 本色自然的审美成为可能。回归自然的旅游开始超越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 消费,发展成为生态旅游。这种旅游是人类从真正意义上对于自然的亲近,是保持着一 定距离,相互尊重各自异质性的亲近。 ( 二) 人类越来越强烈的生态需要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心理学背景。 生态需要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生态平衡关系的确立和生态平衡条件创建的 一种需要。生态环境直接提供给人类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和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自 1 然环境本身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关系也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现代 社会中城市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高效工作的环境和大量信息聚集交换的场所,但同时, 人们也被迫远离了质朴原始的大自然,陷入纷繁复杂的都市社会环境之中。长此以往, 人们对于和谐宁静的山岗,广袤无垠的旷原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接近的心理,对于自然的 向往和追求成了人类发自内心的迫切呼唤。生态旅游恰恰是一种有效满足或实现这种生 态需要的形式。 ( 三) 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是生态旅游产生和发展的科学知识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丌发利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使人类面 临很多生存问题,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生态学的研究意义。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包 括对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传递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稳定性和弹性的研究,为 科学合理的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旅游实践的规划开发过程中,生态因子、 种群分布规律、系统承载力等研究成果直接为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支持。有了生 态学的科技支持,人类就可以根据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以及在旅游过程中人 类对它的影响程度,来开发、规划、管理生态旅游。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与特征 ( 一) 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及行为本身都来自于发达国家。它于1 9 8 3 年首次被提出,在以 后的近二十年中被各种组织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赋予了许多种定义,其中较为典型的 主要有: 澳大利亚发展生态旅游国家战略对它的定义是:到大自然中去,将自然环境教育和 解释寓于其中,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3 j 。 菲律宾在国家生态旅游法中定义:生态旅游是在指定的自然环境内开展的低环 境影响、维护环境良好和群体参与的旅游活动,它可以促进参与者了解环境和接受环境 教育,对从事生态旅游的利益各方产生经济效益【4 】。 张延毅等人认为,“生态旅游是指对环境和旅游地文化有较小影响,有助于创造就 业机会,同时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 旅游活动”j 。” 这些定义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 础,回归大自然的活动,也就是生态旅游向游客提供了种旅游生态产品;二是强调生 态旅游应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责任。经过认真的思考探索并结合生态旅游 在实践中的表现,笔者认为从真正意义上来说,生态旅游定义的这两方面是互补的,仅 仅偏重前者的旅游无异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失去了生态旅游的本质特征;仅 仅偏重于后者则会使生态旅游问题变成旅游生态问题,因此,应该两者并重,不可偏废, 只有同时定义在两方面的生态旅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 二) 生态旅游的特征 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在旅游体验的丰富程度、旅游行为、旅游资源等 4 方面有很大区别。 1 在旅游者的体验方面,大众旅游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季节性强,人流聚集度 高。生态旅游线路相对零散不确定,方式多样,如登山、下海、探险、野营等,在欣赏 自然的同时,能够融入自然,具有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 2 在旅游的行为方面,大众旅游以满足游客的娱乐享受需要为目标,为旅游者提 供消费层次的服务,内容单一化、标准化。生态旅游则更多地给旅游者提供生态服务, 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满足旅游者的要求。旅游者在获得自然美景享受的同时,可获得更 多的生态知识、生态体验。 3 在旅游资源方面,大众旅游主要以资源所具有的奇、特、荚来吸引游客,包括 城 丁、主题公园、人工景观等。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一切具有生态美又能开发利用产生效 益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少量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另外,由于生态旅游资源的 原生性很强,往往不可遗置、更新,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破坏,生态旅游资源还具有 保护的需要。 第二章、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起始于9 0 年代。1 9 9 5 年在西双版纳召 开了全国第一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标志着对生态旅游的全面重视。我国具有良好的生态 旅游资源,到2 0 0 0 年底,森林公园己近1 0 0 0 个,平均年接待游客5 0 0 0 万人次,创造 1 0 亿元人民币。据预测,到2 0 2 0 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每年将有2 1 亿 人前来参观、访问和交流h 。届时,生态旅游将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目前,虽然我国生态旅游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但从长远来看,从资源、客源 以及其它环境条件来看,我国的优势明显,发展生态旅游大有潜力可挖,发展前景良好。 具体表现如下: ( 一) 资源优势 我国南北地跨纬度近5 0 度,东西径向跨度6 0 多度,地理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 气候多样,江、河、湖、泉、溪、涧不计其数,其中有1 5 0 0 多条流域面积超过1 0 0 0 平 方公里的河流,2 8 0 0 个面积在1 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我国还有大量丰富的生物种 类和生物群落类型,其中,高等植物近3 万种,占世界总量的1 0 ,居第三位,蕨类植 物2 6 0 0 多种,苔藓类植物2 1 0 0 余种。我国的动物资源也很丰富,计有兽类4 1 4 种,鸟 类1 1 7 5 种,两栖类1 9 6 种,爬行类3 1 5 种,鱼类2 1 0 0 种,其中有许多为我国所特有f 】。 就陆地生态系统而言,我国几乎拥有除赤道雨林之外的所有北半球植被类型。如此丰富 的生态资源分布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等处, 成为生态旅游极佳的游赏对象。截止2 0 0 2 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 然保护区1 7 5 7 个,总面积达1 3 2 9 4 5 万公顷【8 】。 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在我国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 独具民族特色的生产、信仰、文化、社交、礼仪、节庆、民居、饮食、婚恋、丧葬、宗 教等人文生态也是生态旅游良好的资源。 ( 二) 客源优势 我国拥有良好的境内、外客源市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居民家庭条件的好转, 国内旅游日趋旺盛。据统计,2 0 0 4 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 1 2 亿人次,其中相当部分 是到自然文化生态集中的旅游地进行旅游,由此可见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巨大p 】。另据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1 9 9 8 年底对全国1 0 0 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在8 2 个正式开办旅游的保护区中,年旅游人次在l o 万以上的已达1 2 个“。 ( 三) 其它优势条件 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除了需要资源、客源优势之外,良好的外部社会条件也必不可 少。在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上至国家旅游 6 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中科院,下至各地区省市人民政府、旅游丌发管理单 位,都对我国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支持,对具体的生态旅游项目倾注了巨 大的热情。这些关注与藿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传统、社会基础条件,共同为生态旅游 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述的资源、客源和其它优势条件显示,中国的生态旅游必将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态需求的趋强,将有效的拓宽国内外客源市场,越来越多的游客将加 入到生态旅游的行列中来,倡导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生态旅游在整个旅游业中的地位将日 益显要。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尽管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国民总体环境意识的淡漠, 有关管理法规的不健全,政府财力物力的限制以及观念、体制缺陷的存在,致使我国的 牛态旅游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矛盾和严峻挑战。其中,有些是以往开展传统 大众旅游所造成的,有些是在目前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产生的,有些问题甚至较为严 重,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展,所有这些,从总体上形成生态旅游发展中潜在 的和现实的问题。 ( 一)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生态旅游丌发规划的不合理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开展生态旅游要面临一系列过去造成的和正在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污染源 上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旅游供给方和旅游需求方。 旅游供给方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开发建设过程和旅游经营过程中。一是由于 缺乏有关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在开发中布局不当、规划不合理,遇山开山,遇 水架桥等等,直接导致经营管理的矛盾问题。二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工程 污染成为供给污染的另一的重要内容。三是在经营过程中,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三废” 不经处理进入景区,而系统的自净能力又不能在短期内将它们消化,于是最终形成环境 污染。旅游需求方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则主要发生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 如超负荷游客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拥挤、混乱和噪音;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对旅游对象 的破坏、践踏、猎捕等等。 这些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和固体垃圾的 堆积等。 ( 1 ) 大气污染一方面是跨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在旅游地范 围内,旅游业的发展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由于游客的大量聚集以及景区内旅 游设施燃烧煤炭,大量释放各类有害有毒气体,造成局部污染严重,甚至形成酸阿,毁 坏植被,污染土壤和水质,俯视破坏人文生态景观等等。在开办旅游的保护区中有3 存在空气污染问题,这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危及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和持续利用 ”“。许多优秀的溶洞一经发现就匆忙施工开放,洞口开得过大过长,洞内洞外空气对流 加剧,同时由于缺乏对游客流量的有效控制,过多的游客进入洞内,他们呼出的二氧化 碳气体加速了洞内沉淀物的氧化,破坏了岩溶洞内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内景观过快过早 的老化。 ( 2 ) 水体污染日益加剧是生态旅游的又一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对旅游资源的不 当开发,使得许多旅游地地貌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二是水位的f 降, 水体富营养化情况严重,导致大量水文景观消失或退化。这些严重影响了旅游地的环境 质量和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 ( 3 ) 固体垃圾的污染主要是由于景区设施的不完备以及旅游者素质不高所造成的。一 些旅游服务行业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便堆积、散布于景区之 中,长此以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峨眉山风景区每年产生的固体垃圾达4 8 0 0 多吨,其中绝大部分都未加处理便直接排入景区的溪流之中,造成了严重的固体垃圾污 染。另一方面,一些旅游者生态意识较差,随处乱扔塑料瓶、塑料袋、易拉罐和各种废 物,在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各种垃圾随处可见,就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也已出现 了固体垃圾污染。 ( 4 ) 造成噪音和视觉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粗放经营,低水平开发,各类施工过多过 滥。例如,在景区内大兴土木,修建各类旅游设施,如索道、宾馆、饭店,一方面造成 景区内噪声震天,另一方面与环境景观不和谐的建筑设施又严重污染了视觉景观。景区 内短时间过多游客聚集形成人声鼎沸,喧若闹市的现象频繁出现是造成此类污染的另一 重要原因。 总之,林林种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严重障碍,制约着生态旅游的进 一步发展。 2 生态旅游活动的频繁开展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严重 生态破坏也就是生态资源破坏,从总体上来说,生态资源总是客观的处于变化之中, 变化的动因一种是来自生态资源之间或生态资源内部的相互作用,如各类自然灾难、环 境变化等;另一种则是来自于人类活动的直接间接影响,其中旅游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 内容影响着生态旅游资源的存在,这种影响既有正面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大量负面作用。 事实上,在目前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中,有很多是负效应大于正效应,旅游资源的生态 系统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一些地区由于进行旅游开发而导致稀有动植物的灭绝,甚 至生态系统的退化,例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山顶冻原地带,由于游客猛增,同时又缺少 必要保护,乱捕滥杀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惜品种濒临灭绝。另外, 由于旅游地人口压力,对资源过分开采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世界物种灭绝速度比原来 的自然过程加快了约i 0 0 0 倍旧。 3 大量已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呈现出退化趋势 我国是一个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但长期以来,由于旅游开发及其它原因所引 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使得旅游资源部分在改变,总体在恶化,大量已开发的呈 现出退化的趋势。 ( 1 ) 生态旅游的重要对象天然林正在减少。例如,由于不合理的乱砍滥伐及其它开 发,拥有得天独厚生态旅游资源的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林面积由1 9 5 2 年的1 0 5 万公顷 下降到1 9 9 6 年的3 0 万公顷,天然林占森林总面积的比率由9 9 下降到2 6 n ”。 ( 2 ) 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是生态旅游资源退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我国是生物多样性 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 0 0 0 0 种,占世界1 0 ,其中属于中国特有的高等植物 有1 7 3 0 0 种,但现在已有近2 0 0 个特有种数量锐减,有些已经灭绝。在濒危野生动植物 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 4 0 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有1 5 6 种【l q 。如此大规模的生 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引起了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下降。 ( 3 ) 水土流失导致一些景点的消失。例如天山天池长期以来由于四周山林植被受到 严重破坏,夏季的暴雨和洪水将沙石冲入天池之中,使得天池以每年2 0 0 平方米的速度 缩小。专家预测,照此速度8 0 年后天池将和罗布泊一样不复存在“。 ( 4 ) 旅游地的城市化倾向。开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是旅游地原始古朴的自然人文条件, 而目前发生在许多地方的城市化倾向正从另一个方面标志着生态旅游资源的退化。例 如,自然生念环境良好的旅游胜地九寨沟内出现了水泥、瓷砖、卫星接收器等城市化事 物1 。 ( 二) 现存的各类矛盾 生态旅游的发展面临的大量资源环境问题,根植于现存的各类矛盾之中,即人们在 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不同发展观之间,以及保护与开发、资源与客源、 国民素质与环境要求等诸多矛盾之中。 1 基于生态旅游经济功能的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矛盾 这两种发展观对于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导向,从而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从某 种意义上说,这对矛盾也是其它几对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种发展观认为( 1 ) 开展旅游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动力 从大处说是为国家建设提供资金,从小处说是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地区 经济;( 2 ) 生态旅游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3 ) 发展生态旅游,地方政 府应起到主导作用,身兼事业发展者、市场监督者、行业指导者、开发推动者、业务经 营者和资源投资者等多重角色;( 4 ) 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取利益,要在超常规发展战略下, 大范围大面积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了如下表现:( 1 ) 经济目标成为压倒 一切的主要目标,而发展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保护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在政策决 策中处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 2 ) 经济利益趋势政府机构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采取放 任态度,开发时不顾市场和资源条件而进行过度开发,忽略项目本身对地区、土地、环 境和其它社会要素的影响;( 3 ) 文化粗俗化,许多地区原本古朴的文化和民俗风情变得 过度商业化:( 4 ) 生态旅游与资源的依赖关系受到挑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生态旅 游资源构成较大的威胁。 第二种发展观则认为:( 1 ) 旅游发展的出发点不仅仅是经济目标,而是应该自觉充分 的将其具有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四大功能结合起来,从更广泛的范围和角度审视 旅游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贬低和忽略经济的主导作用;( 2 ) 发展生态旅游不能以牺 牲长远的资源价值为代价:( 3 ) 消费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渐体现出生态和文化的 q 需求;( 4 ) 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已成为潮流。 比较两种发展观,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在社会性的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旅游才是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由于两者的出发点和衡量标准的差异,前者的现实性与短期性 同后者的先进性和长期性之间有着较为深刻而又亟待解决的矛盾。 2 保护环境与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矛盾 生态旅游认为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强调开发与保护须同时交叉进行。但在实践 操作中,要做到两者的和谐并进并非易事,稍有不慎便会因过分开发而导致保护失效, 或者是过分保护而阻碍开发的进行。 在实践中,任何形式的开发或多或少都是对已有系统状态的破坏。首先,任何一个 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要成为生态旅游产品就必须经过设计、规划、建设的过程, 就必须保证旅游目的地的能源、水、食物和日用品的供应,保证道路交通等基本设施的 建设。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改变着生态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其次,丌发的破坏 作用还表现在开发后经营管理不善对资源的破坏。 而保护是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和维护资源的固有特性,即自然性、原始性、独特性, 在可能的范围内保持各类动、植物资源生命周期的持续性,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直接损 害生态环境的问题。但是,在实旖防止旅游开发破坏生态的种种方案对策的过程中,往 往又极易出现因片面强调保护而阻碍、制约旅游开发的现象。因此,生态旅游开发与生 态保护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如何妥善解决这对矛盾,是生态旅游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 课题。 3 生态旅游资源的有限存在、限制开发与客源的迅速增长的矛盾 目前,可以用来开展生态旅游的资源主要有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森林 公园、海洋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次生林等等,从总体上看这些资源数量 有限。并且,在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区中,只有部分生态条件较好,环境系统相对稳 定的区域适合开展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在一些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生态组成相对简单的 区域只能小规模少量接待游客。这样,从开发规模上,资源又受到自身自然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无限制的容纳、接待游客。 然而,与此相对的是,渴望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享受大自然美景,增长知识的人 却越来越多。1 9 9 9 年中国生态环境旅游年,仅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就吸引国际国内游客 9 4 0 万人次“。如此庞大的旅游大军与相对有限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控制规模的开发规 划要求之间,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消化、解决的矛盾。 4 国民素质与生态旅游发展要求的矛盾 生态旅游是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形式,它的健康、持续发展依赖于旅游主体即旅 游者、经营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素质的提高及环境意识的增强。它要求经营管理者具有较 高的环境意识和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开发和经营管理;要 求旅游者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己任,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学习更多的生态知识、自然科 学知识,更好的提高生存质量;要求当地居民更主动、更有意识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并尽可能从文化的层次,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然而,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国民受 1 0 教育水平不高,素质偏低,环境意识落后。表现在经营管理者方面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淡 薄、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匮乏、短视化行为较为普遍、低级粗糙商业化景观泛滥、对资源 实施掠夺式开发利用;表现在旅游者方面则是环境意识薄弱,自觉维护旅游地环境的保 护观念还未全面形成,随地践踏破坏植被、乱丢乱抛垃圾,以捕食珍稀动植物为荣等; 表现在当地居民方面则是对资源价值熟视无睹,滥砍滥伐,围捕、贩卖珍稀动植物资源, 缺乏对资源的保护意识。 由此可见,目前国民素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是生态旅游发展 矛盾中亟待解决的主体性因素。 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其它矛盾,如地区和景区之间经济发展目标不一致的矛盾;规 划适宜与执行不力之间的矛盾等等。虽然与上述矛盾相比并不占主导地位,但也影响、 制约着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问题的成因分析 导致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以上诸多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 留下来的,也有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传统观念的误导带来对生态旅游认识的偏差 生态旅游在中国发展较晚,因此旅游界、理论界、政府部门的一些决策者以及部分 游客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很多观念较为陈旧甚至错误,由此也引发了许 多方面、许多层次上的问题。 1 “低投入高产出”的误导 传统的观念把旅游列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认为它投入少、见效快、产出高,是低 成本高产出的行业。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旅游业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同时还过早的 背上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包袱。一些地区甚至提出以旅游为地区经济的发展龙 头,让旅游支撑地方财政收入支出的大头,这样,势必将经济目标列为发展旅游的唯一 目标,淡薄保护的目标,旅游收入中的绝大多数成为政府财政收入,而政府财政对资源 的保护性投资少之又少,生态旅游因此而缺乏健康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在这种观念 的指导下,经营管理者的投入意识薄弱,进而导致开发的盲目与粗放,使得开发在较低 水平徘徊,不能适应生念旅游发展的要求。 形成这一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在进行旅游成本核算时没有把旅游资源消耗, 尤其是没有将其中的环境资源消耗纳入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 只有将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资源经济损失纳入到成本之中,才能真正反映客 观的资源环境消耗。 2 “生态旅游无污染”误导 与工业农业相比而言,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只不过是到自然界中走走,进行一些 观光学习,因此一般认为它不会像工业一样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在这种观念的指导卜- , 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最资源特性于不顾,甚至不顾环境条件承受的可能与 否,旨目上马生态旅游项目,导致部分生态旅游项目在治理污染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 宏观上缺乏准备,总体e 表现为对污染的治理缺乏力度和有效途径。 事实上,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后果和环境效应进行考察并稍作分析便不难看出,作为 一种产业,只要有游客到来,就免不了吃、喝、拉、撒,也就必须有相应的设施,同时 也会产生垃圾。由此产生的生活“三废”和营建生活设施产生的工业废物,如不加以科 学的处理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且这种污染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威胁影响并不低于工业 污染对环境的作用。 3 “非耗竭性消费”的误导 它表现为人们对生态旅游过程的理解有偏差,即人们一般认为生态旅游的过程不需 要直接消耗生物资源,主要是欣赏而已,并且欣赏的对象主要是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生 境具有客观的稳定性,而生物则具有生存繁殖能力,破坏了、损失了可以再生,因此大 自然的旅游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是非耗竭性消费。在这 种观念的指导下,生态旅游资源被无限制的开发利用、肆意挥霍,置环境承载力于不顾, 并且忽略对资源的保护,致使许多旅游地人满为患,大大超过了环境的实际承载量。 从表面上看,个别的生态旅游行为本身对资源的影响是非耗竭性的。但是由前面的 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项产业,生态旅游对于资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充分认识到 生态旅游对资源的影响以及消耗的客观存在,并进一步从根本上更新观念,发挥人类保 护资源的能力,才能对生态旅游资源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非耗竭性消费”,并且这种非 耗竭性也是人类自己创造并维护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 二) 体制、机制的缺陷严重妨碍对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 目前,在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体制、机制缺陷,主 要包括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机制相互交织所引致的诸多弊端。 1 经济体制不合理。首先表现在产权方面,区域资源的所有权模糊直接导致保护 不力,资源破坏严重。其次表现为资源开发中的外部经济与成本核算之间脱钩。目前, 由于经济体制、机制的问题,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的外部经济并未由旅游开发经营者 来承担,而是由当地居民来承担,这就使得污染责任人的收入虚增。同时,受利益驱动, 经营者会继续置环境污染的恶果于度外,不断加大不合理开发力度,也就是说,这种成 本的流失在实践中鼓励了旅游开发经营者的不合理行为,引起市场失效。第三表现为旅 游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目前生态旅游的一级收入是旅游经营管理者直接获得的门票收 入,以及景区餐饮、住宿、娱乐及其它商业活动的收入。在收入的二级分配上政府财 政获得景区收入的主要部分,而景区本身的建设、保护资金投入却少之又少,这直接导 致景区开发保护资金的不足,影响着景区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进而成为造成旅游资源 衰退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 2 管理体制低效率。旅游资源是国家所有,但其实地开发利用大都是当地政府的 行为,而在地方政府管理中,条块分割严重,资源保护由自然保护管理部门负责,具体 的开发经营由旅游部门负责,污染治理则由环境部门解决,结果是旅游管理部门只管旅 游开发,环保部门只考虑污染治理,林业部门只负责林木管理,自然保护管理部门只强 调保护,彼此之间缺少协调机制,严重妨碍了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造成信息交流不畅, 1 2 责任推诿,区域规划与旅游规划脱节等问题。其次表现为政令不通。由于执法渠道不畅 或是执法手段不严,往往是有法不依,有令不行,许多活动实际一l 处于自由状态,缺乏 规范约束和管理。第三是政策失误严重,包括决策的综合性差。在制定生态旅游发展政 策及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时对资源环境缺乏考虑或者说缺乏充分的考虑。这样使得大量对 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开发、浪费使用行为成为了合情合理的客观存在,以至于最终造 成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一连串的开发经营管理问题。 ( 三) 宣传教育不足造成广大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和生态旅游者环境意识较差 一方面表现为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环境意识的教育、生态科学知识的传授、可持续 发展思想的倡导等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表现为缺少对广大成年旅游者进行环境意识宣 传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是造成广大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和生态旅游者环境意识较差的一个 重要原因。目前,对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思想的教育有所增强,但对于大学生及生态旅游 从业人员、成年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教育还远远不够。而这部分人的社会活动性强,他们 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都远远大于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中小学生。旅游区规划开发的决 策者、旅游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是开展旅游活动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态 旅游开发管理、经营水平的高低。而在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 教育的人少之又少,另外,生态旅游区导游的生态教育问题尤其突出,大量导游没有经 过生态、环境的专门培训。 ( 四) 科技发展与生态旅游的实践衔接不够紧密导致生态旅游环境负荷失控、破坏 扩大、补偿修复困难 科技发展对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并贯穿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 过程之中。然而,目日u 应用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与生态旅游的实践衔接不够紧密, 开发规划理论尚不够连贯紧密,环境容量的测定手段还不完善、环境监控与保护技术滞 后、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尚在探索,这些从多方面导致了规划决策的不合理,环境负荷的 失控,环境破坏的扩大,环境补偿修复困难等问题。 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不能及时到达实践前沿是科技支撑不力的另一种表现。当今的 知识经济社会,开发经营活动的科技含量与活动发展的生命力息息相关,但是,目前许 多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停留在理论层次,滞留在学术机构内,未能及时转化为实 践手段;或者是研究和实践脱节,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等等,这也使得目前生态 旅游的发展面临经营管理和资源利用的矛盾问题。 ( 五)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出台方面较为滞后,使得生态旅游开发规 划及管理的各项指标没有可以适用的法律依据 开展生态旅游无论是规划开发还是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有力保障。目前, 我困虽然也制定了一些与旅游密切关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 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但具体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 管理,却缺乏相关事宜的法律制度的约束条款,尤其在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 度出台方而较为滞后。现有的法律法规多数只适用于绝对保护区,而缺乏针对开展生念 旅游区域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这就使得旅游开发规划的各项工作以及管理的各项指 13 标要求没有可以适用的法律依据。 法制不健全的另一个表现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法律失效。缺乏法律的有效制 约与规范,生态旅游的开展只能过分依靠人的素质的提高,但是,单纯依靠人自觉遵循 科学规范进行实践行为,其实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期望,结果必然是各为其利,失去生态 旅游的本来面目,并引发一系列问题。 1 4 - 第三章、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但 如何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如何实施其健康持续发展,则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与环境保护水平,充分发挥社 会团体、旅游职能部门、宣传媒体的作用,在更新认识的基础上大力创新,调整理顺体 制、机制,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总原则下,保持自然旅 游资源的持续利用;遵循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原则,逐步展开,在积累经验、了 解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再推广;有效利用各种科学手段进行合理开发,建立起良好的生态 旅游经济体系、社会体系、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将这一重要的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结 合起来,取得最佳的经济、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