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 (2008-2009) (蓝皮书) 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 1 前言 . 1 总部经济聚集区及其建设条件分析 . 3 总部经济聚集区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13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要类型分析 . 20 政府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 25 我国主要城市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发展实证研究 . 28 我国城市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38 中国 35 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 . 43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3 前十名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分析与评述 . 48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分项排名与分析 . 67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排名与分析 . 91 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前言 总部经济聚集区是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具有高端性、知识性、关联性等特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区域总部经济的发展特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且对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许多中心城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探索建设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效。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推出的第四部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 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 (20082009),以 “ 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与发展 ” 为 主题。全书系统分析了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概念与特征、主要类型、建设模式及其对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积极影响,集中展示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区)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实践成果,并总结国内外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经验。全书分为综合篇、评价篇、理论篇及实践篇四个部分。 综合篇。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与发展报告,在研究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巴黎拉德芳斯、东京新宿、北京 CBD、上海陆家嘴等国内外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条件、主要特征、发展模式,以及政府在总部经济聚集 区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等重点问题,结合我国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城市(区)建设和提升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理论支撑。 评价篇。全国 35 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 2008),继续采用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等 6个一级指标, 16 个二级指标和 5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对我国 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与排序。 理论篇。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在总部经济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全篇立足于完善总部经 济理论体系,对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规律、总部经济与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与区域创新体系、地区总部聚集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以及总部聚集模式与企业合作发展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总部经济理论。 实践篇。集中反映了城市(区)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最新实践成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南京、成都、杭州、青岛等全国主要城市(区)各展所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在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建设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主要编撰者简介 赵弘 1962年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总部经济、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等。 赵弘研究员在中国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多年来对总部经济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研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总部经济,该成果先后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赵弘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以及南京、重庆和青岛相关总部经济战略规划等 10余项总部经济研究课题,主 编了 4部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发表了 30余篇总部经济学术论文。总部经济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积极反响,在实践中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成都、青岛等许多中心城市,都将总部经济作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战略,写入 “ 十一五 ” 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 总部经济聚集区及其建设条件分析 总部经济聚集区是在知识经济、信息化以及企业组织变革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总部经济聚集区具有一些和产业聚集区类似的特征,如空间的高度聚集性、竞争的共生性以及创新性等,同时,由于其本身聚 集的是企业总部,处于研发、营销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又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研究总部经济聚集区应该从研究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开始。 (一)产业集群与产业聚集区 产业集群与产业聚集区的形成 在交易成本足够低的前提下,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外部规模经济使多个同行业的企业共享当地的辅助性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劳动力供给与培训,从而实现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另外,外部范围经济又使集聚在特定区域内的单个企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从而进一 步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因此,产业集群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概念辨析: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一个词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一般包括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是一种聚集经济。根据对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在确定的研究对象上,产业集群与聚集经济并无多大区 别。实际上,在研究聚集经济的文献中,多数是以产业集群为具体研究内容的。两者的差异在于:产业集群强调产业关联,而产业集聚只是形态上的产业集中;聚集经济更加一般和抽象,产业集群是集聚经济的一种新的形式。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聚集经济与研究产业集群基本上用的是相同的方法。所以,在经济学家眼中,集群和聚集在经济意义上基本是一回事。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它便具有了收益递增和成本节约的特征,这都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向心力” ,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1999.,这种 “ 向心力 ” 不仅表现在规模收益递增和获得创新优势上,也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竞争力的上升,包括总成本的降低、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经营带来的生产、营销和决策等优势,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论述到,应对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客户价格谈判能力、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产业结构“ 五力模型 ” )时,企业的一般化战略为依托自身总成本领先优势、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经营制定防御战略。在对企业和产业层面的研究后,波特又进一步延伸至研究国家 竞争力,并提出了著名的 “ 钻石架构 ” 。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集群(见图 1)。 图 1克鲁格曼产业集群的双重循环集群模式 同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组织和市场结构之间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背后隐含着大量的制度规则,这些制度规则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产业集群产生路 径依赖和积累效应,从而进一步强化集聚(见图 2),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发的或政府推动等多种手段,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功能布局、结构层次和产业特色的工业聚集发展区或者产业群集,即产业聚集区。集聚区一旦形成就以其递增收益和路径依赖不断扩大自身规模,直至集群的边际收益与企业内的边际 “ 拥挤 ” 成本相等。 图 2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机制 产业集群与产业聚集区的经济学分析 产业集群与产业聚集区形成之后,一方面使区内企业获得规模收益递增和平均成本下降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深刻改变着企业的行为模式乃至组织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从“线性范式”逐步向更高形态的“网络范式”过渡,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和聚集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倍增。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外部性。首先,产业集群及其聚集区本身可以带来外部经济 ,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在集群内部能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提高了企业生产的灵活性。其次,产业集群及其聚集区形成后,使得技术创新由单个企业的 “ 线性范式 ” 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互动的“ 网络范式 ” ,这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技术领先作用,而且要通过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形成系统的波及途径和渗透效应,从而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局限,降低了创新活动的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 “ 线性范式 ” 。 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 开发 设计 中试 生产 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后,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并形成一个系统,最后导致 “ 网络范式 ” 的兴起。 ( 2)社会信任效应。当一个经济体内的主体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博弈时,在合适的制度安排下,这个经济体的信誉机制就比较稳固。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 2002年第 1期。考虑委托人的如下 “ 触发战略 ”(trigger strategy):我首先选择信任你;如果你不滥用我对你的信任,我将继续信任你;但一旦你滥用了我对你的信任,我将永远不再信任你。给定委托人的如上战略,如果代理人选择欺骗,他得到本期收入 10 个单位,以后每期的收入为 0,所以总期望 (贴现 )收入为 10单位。如果代理人选择不欺骗,他得到本期收入 5个单位,有 的概率在下期得到 5个单位的收入,有 2的概率在下下期得到 5个单位的收入,如此等等,总的期望 (贴现 )收入为:5+5+52+53+=51 - 因此,只要 51-10 ,即 ,不欺骗就是代理人的最优选 择。假定交易继续的概率 ,委托人的 “ 触发战略 ” 就确实是最优的,合作关系就可以建立,这就是重复博弈创造的信誉机制。在产业集群及其聚集区内,各个企业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之间比较了解,相互之间的博弈是长期的、重复性的,那么根据信誉机制的内在机理,集群内企业的 “ 机会主义 ” 倾向就会较小,违背交易合同的倾向也较小。同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因集群的存在而受益,使得集群内企业成为集群这种制度安排的既得利益者,为维护共同的长远利益,各企业往往会通过建立行会或商会等正式制度,或通过公认的 “ 行规 ” 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来 约束各企业的 “ 机会主义 ” 倾向,并在这种路径依赖下,进一步强化集群内的信誉机制。 ( 3)创新效应。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高额长期利润的源泉之一,然而技术创新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由于对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了解,同时企业本身也不一定完全拥有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种创新资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风险较大,技术创新的失败也将给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后果。可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会为市场风险所抑制。但在产业集群中,相关企业的集聚能够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 科的交叉和产业的融合,不断出现新产业和新产品。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经济地理 2001年第 5期。同时,在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联系密切、彼此了解,当大家面对共同技术创新可能带来的高额创新利润时,企业之间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就更大。这种联合是建立在资源与信任基础之上的联合。集群内企业彼此交往多,信任度高,企业之间通过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解决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种联合使得企业在面对技术创新风险时有了更强大的实力来面对(见图 3)。因此,产业集群通过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实现了自身安全功能并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图 3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强化和产业聚集区的扩张,一些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集群内地理方位的相似,给集群内一些企业提供了“搭便车”的空间,集群内利润的示范 效应会使企业选择“模仿式”发展,形成同类企业的高速增长与低水平、平面式分散发展并存,从而导致恶性的过度竞争局面,并形成“柠檬市场”。其次,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削弱了集群竞争能力,形成所谓的“拥挤效应”。最后,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具有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虽然能够有效阻碍集群外企业的模仿,从而维持集群的竞争优势,但更多的情况是路径依赖降低了自身技术进步和组织变化的积极性,从而导致集群内企业宁可对过时的生产工艺墨守成规,也不愿放弃与现存技术连为一体的聚集经济利益,这使得产业集群内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造成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锁定和结构锁定,最终导致集群的衰落。聚集效应演变规律如图 4所示。 图 4聚集效应演变规律 (二)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概念、特征 总部经济认识的再深化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 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 -制造基地 ” 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概念由研究制造业而提出,但是总部经济理论不仅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行业。 总部经济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总部集群对城市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发展,通过规模效应、产业带动效应、知识外溢效应、学习效应等,加快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二,通过总部与制造基地 分离来实现不同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总部经济通过企业将总部与生产制造功能在空间上进行分离 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生产制造布局在欠发达地区 充分利用中心城市丰富的人才、信息、技术等战略资源优势和欠发达地区土地、能源、原材料、一般劳动力等常规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优势,实现企业功能链、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第三,中心城市通过“总部 -制造基地 ” 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总部经济虽然重点反映总部聚集对所在中心城市产生的集聚效应,但总部经济通过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的联系,也辐射带动生产制 造基地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两个区域的分工合作。并且,这种区域合作是基于市场机制的合作 总部经济以企业为载体,以区域资源差异为前提,以利益共享为基础,发展总部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共同发展。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形成、概念与特征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的网络化和模块化日益明显。模块是指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可以通过标准的界面结构与其他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化 新产业结构 的本质,东洋经济新报社, 2002。模块化系统具有的特点: (1)独立性,各个模块自身是可以独立运行的复杂系统,一定程度上可不依赖于主系统而单独成立。不同模块间主要是平行关系,也可以是串联关系,但并不依赖对方运行。 (2)统一性,整个系统存在着一个统一的组织设计原则,这个规则决定了各个模块在一起运行的共同环境。(3)标准化,不同模块间的信息交换必须是标准的,某个模块的内部变化不影响它与其他模块的联系。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网络化的集群结构中,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根据产品和业务的不同,组织形式也逐步走向模块化,并以模块为 单位编织成一个价值网。在价值网中企业的价值来自于由企业间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联结成的价值网。这个网络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个体之间的网络、组织层次的网络和组织之间的网络。在产业集群内,从纵向来看,单个企业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模块逐步走向集聚,进而形成总部模块,从横向来看,由于生产的网络范式 Sturgeon, T.,“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 A new American mod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 (3): 451-496.,不同企业间的不同模块的交流和竞争也日益频繁,从而形成产业集群中以企业模块为基础单位的 “ 网络栅格 ” 式的集聚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产业集群的 “ 向心力 ” 和“ 离心力 ” 离心力是产业集群和聚集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认为,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节约是产业集聚的重要 “ 向心力 ” ,并且这种 “ 向心力 ” 会在路径依赖和自我预期的作用下产生积累效应,从而形成 “ 中心 -外围 ” 的空间结构并强化这种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同时,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 “ 离心力 ” ,如某些生产要素的不 可移动性、集聚的外部不经济(拥挤)、地租的巨大区域差异等。的交互作用下,价值链又以模块为单位逐个分解与重构,最终根据区域比较优势,低端模块被剥离到工业园地,高端模块则被保留在集群内,并进一步向具有战略资源禀赋的区域集中,形成总部经济聚集区。 因此,总部经济聚集区是总部经济理论的实践,在产业融合、企业模块化的大背景下,它是产业集群内企业价值链的模块化重构,形成企业高端模块的空间聚合。这一空间区域具有战略资源优势,集聚了各种价值链高端要素,使之成为企业决策、营销、研发等高端部门的聚集发展区。总部经济聚集区同一般 产业聚集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两者都是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功能布局、结构层次和产业特色的产业群集;区别在于,一般产业聚集区是产业链的相关企业的聚集,而总部经济聚集区是企业决策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聚集(见表 1)。 表 1总部经济聚集区与一般制造业聚集区的比较聚集形态特征对比总部(经济)聚集区制造聚集区空间形态商务写字楼工厂中间消耗知识物质企业员工白领蓝领为主企业产出高端、无形有形产品企业间关系服务配套产品配套影响力极强有限 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1)企业总部集中。企业总部是承担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职能,占据企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这些高端部门在总部经济聚集区 “ 扎堆 ” 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向高端化和规模化。例如纽约的曼哈顿 CBD,在曼哈顿Downtown的华尔街,长 仅 公里,面积不足 1平方公里,在该区域内,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的总部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成为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和总部最集中的地区。 ( 2)高端要素聚集。作为企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聚集地,总部经济聚集区还具有非常密集的高端要素。尤其是人才、信息、金融等高端要素和战略资源都纷纷流向 “ 第四产业 ” 。还以曼哈顿 CBD 为例,纽约每年毕业的高校学生有 37万人,还有各国移民 56 万人,外商社团 220个;曼哈顿的华尔街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业的圣地,坐落于华尔街的纽约股票交易 所的交易额在 2007年就已高达 万亿美元,纽约始终是全美金融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另外,美国 6家最大会计公司中的 4家, 10 家最大咨询公司中的 6家都坐落于曼哈顿,使这里也成为世界信息和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纽约基金证券业对美国 GDP的贡献如图 5所示。 图 5纽约基金证券业占美国 GDP的比重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Economic Analysis), ( 3)服务体系发达。总部经济能够有效带动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企业总部具有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不同职能,这些职能的实现对相应的服务业产生强烈的市场需求,成为这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市场动力。不仅金融保险、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息技术、广告、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餐饮、快递、超市等传统服务业也得到了提升,总部聚集区成为城市服务业体系最完整的区 域。例如,举世闻名的伦敦金融城,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级的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中心。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伦敦金融城均设有总部。同时,世界 15大律师事务所的 5家事务所源于伦敦金融城,逾 60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在伦敦金融城设有办事处。纽约曼哈顿不仅是世界上商务服务业最发达的区域,也是生活服务配套最完善的区域,拥有 36 家百老汇剧院、 300家演出场所、 500 多家书店、400多家画廊、 273家夜总会式俱乐部、 万家饭店和酒吧,这些都为商务活动和企业高级员工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0( 4)产出效益突出。总部经济聚集区内, 企业既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中心城市发达的现代服务、密集的智力资源、便捷的通讯信息、敏捷快速的物流等资源优势,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基地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同时,企业总部聚集发展产生竞争效应、示范效应、溢出效应等,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提升和品牌影响力增强,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产出效率和收益能力。 ( 5)创新氛围活跃。总部作为企业的 “ 指挥控制中心 ” ,集中了研发、营销、战略管理、资本运营等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其核心就是自主创新,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内,企业的高端环 节互相交流,各项技术不断向周围扩展和渗透,同时,企业为了维持其集群共同利益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也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 (三)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的基本条件 从全球总部经济的发展看,纽约、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受到企业总部的青睐,吸引了大量企业总部特别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聚集。这些城市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何在,影响企业总部选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般来说,企业总部选址是基于多因素综合分析的决策,总部选址通常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待选地区的特征,这是选址决策的外部环境;二是企业采取的竞争策略。大多数企业 在考虑总部选址时,一般都要对待选地区的环境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评估。例如,摩托罗拉在设立研发中心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待选城市进行考察,即环境、人才供应和成本(见表 2)。 表 2摩托罗拉研发中心选址的考察因素 环境商业环境 工业圈 /现有商业 伙伴 邻近冲突 现有竞争者就业环境 劳动力市场 法律、社会和文化环境自然环境 人才供应正常人才供给 现有人才库专案人才供给专业人才供给 (撤资、关闭等) 成本人力成本 当地工资水平 消费水平操作成本 税收和补贴政策 设施 其他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委员会 (UNCTAD)从更为广泛的层面对跨国企业的选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选址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一是较高的国际化程度;二是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研究开发人员等; 三是较低的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四是优质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等基础设施;五是良好的业务支援服务,包括法律、会计、咨询和公共关系等;六是接近顾客,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公司更看重这一点。 在哥本哈根商学院战略管理和全球化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Globalization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的一份工作论文中,通过对来自欧洲和亚太地区 57家跨国公司的样本分析,列举出的影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选址的因素有 39 种之多。论文通过归纳总结,认为政府的 激励措施、低运营成本、低生活成本、良好的金融环境、有效的周边联系、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商业环境、通讯基础设施、劳资关系等 9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影响着跨国公司的总部选址。 John Holt, , Sidney , Torben Pedersen, Decision Factors Influencing MNEs Regional Headquarters Location Selection Strategies, SMG WP, 12/2006. 基于对企业总 部选址的实践观察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一个区域要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显著的区位优势 总部经济聚集区所在区域应当具备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总部的要求。企业总部的选址一般都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略要素的可获得性和成本。从成本的角度看,服务型生产企业需要将总部设立在更加便于和客户接触的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总部往往需要距离生产基地更近,以利于更好地进行采购、运输、生产环节技术调整等方面的良好管理,提高执行效率,控制成本;从战略要素的可获得 性看,总部经济聚集区或其所在城市应当已经具备一定的总部型企业的聚集基础,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优势和营销、咨询、人才等战略要素的聚集。 良好的基础设施 企业总部密集的区域信息的交换量非常大,而且其中很多都是跨国公司的国际交流,因而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如同轴电缆、光缆、交换机系统、传输装置、卫星天线等要求很高。同时,总部的商务活动密度和强度很高,因此对便捷的交通系统、发达的交通枢纽、成熟的物流公司、国际饭店设施、国际会展中心、休闲娱乐场所、购物广场等大型公共设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规模较大,而且还必须 具备较高的档次,甚至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无论是从单个企业总部选址的决策来看,还是考察已有的研究成果,人才因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总部最重要的资本就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高素质的人才和科研教育资源对于企业总部选址具有巨大的影响。香港之所以是众多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办事处首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足的教育投入保证了这个地区能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完善的专业服务体系 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务、物流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现代服务 业的集聚可以使地区总部享受外部经济效应。因此,区域内的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广告业、市场调查、会计、法律事务以及信息服务业的发育状况等为跨国公司所关注。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 GDP中所占比重都在 70%以上,例如,香港的服务业比重已占到 82%。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鼓励竞争的市场机制、完善的服务业体系是发展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必要条件之一。 良好的制度环境 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一旦实现总部与价值链低端部分的分离,运营成本就成为企业的主要成本之一,如果其总部所在的区域制度和法律不规范,市场 环境恶劣,那么无疑将大大提高企业运营的租金这里的租金主要是指由于制度和法律的不规范所带来的市场管理者的“寻租现象”,为了“买通”政府或使政府对法律和制度作出有利于企业的解释,企业不得不付出大量的“公关成本”,即租金,这部分成本是一种效率的损失,浪费了社会资源。和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因而,总部经济聚集区或其所在的中心城市应当拥有比较规范的市场制度,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便使企业对未来有较稳定的预期,同时,区域还应当对交易和行业领域的进入施行公开、透明的态度。 总部经济聚集区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 地位与作用 总部经济 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经济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透过税收贡献效应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种为所在地区带来丰厚的税收回报;透过产业乘数效应扩大所在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透过消费带动作用,刺激需求;透过劳动就业效应,不仅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提升就业结构,增加高智力就业;透过社会资本效应, 改善一个区域的形象,提升区域品牌。作为总部经济集中体现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它的高端性、知识性、关联性等特征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企业总部一般从事的是决策、管理、研发、营销等知识型劳动,具有占地面积小,单位面积的增加值、税收、就业等指标高,产出贡献大的特点,企业总部聚集发展,尤其是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形成,提高了中心城区经济的集约性,有利于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总部经济模式下,大城市不具备资源优势的生产制造环节大量迁离,使得中心城区突破了土 地、能源、水等常规资源的约束。同时,企业总部在聚集区内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的优势资源,使城市战略资源进一步聚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总部经济聚集区不仅依托于城市的战略资源,各种企业总部的集聚本身就形成了新的战略资源,这些都使得总部经济聚集区成为城市经济的制高点,主要体现在企业密度大、单位面积产生的 GDP和税收大大高于其他地区等方面。比如,北京商务中心区( CBD)面积不足 4平方公里,仅仅是朝阳区面积的 1%,却承担了朝阳区税收的 1/5,利用外资的 1/4,有 27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入 驻 CBD,全球 500强有 110家在CBD设有分支机构。 总部经济聚集区还具有明显的劳动就业效应和消费带动效应。首先,总部经济本身的发展能够带动所在区域劳动就业总量的提升和就业结构的改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形成,为所在区域提供了大量高技术就业岗位,促使高端人才向该区域流动,如东京新宿就集中了 30多万高素质就业人口。一方面,各类企业总部及其管理、营销、研发等高端职能部门为所在城市提供了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雇佣大量管理、营销和科研等高素质专业人才,总部经济聚集区成为所在城市不断吸纳高知识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 总部经济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了围绕企业总部经营活动的相关产业的就业。如围绕企业总部的需求,带动了金融、会计、信息、中介、咨询、法律、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住宅、交通、教育、餐饮等城市消费产业的发展,这些服务行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制造业更强,从而增加了更多服务业的劳动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城市的就业结构。 其次,总部经济聚集区对于所在城市的消费也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及保障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所必需的各种配套消费;二是企业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居住、 购物、交通、子女教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消费活动。 总之,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聚集区,它不仅和一般产业聚集区一样,具有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同时,还透过各种乘数效应,扩大了这种影响,因此才能在较小的区域内,形成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 GDP和税收贡献,也扩大和提升了城市就业和消费的规模和层次,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引擎 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空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心城区制造业不断迁离,造成城市的空心化,城市产业 更替与产业接续方兴未艾。各类企业总部在城市的特定区域聚集并形成总部经济聚集区,一方面发挥了中心城区的战略资源优势,促进了制造业向高端环节升级和延伸,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现代服务业需求,填补了制造业迁出后中心城区的产业空白,并且在聚集区内战略资源的支撑下,大大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 图 6传统制造业价值链构成 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主要是指生产型企业的经营重心由利润较低的生产制造环节转向产品研发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高端环节(见图 6)。制造业生产加工环节的高耗能、高污染以及劳动、土地资源的密集性,使得它在中心城区的发展受到巨大的约束,同时生产加工环节所需要的普通技术工人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使得生产制造工厂的外迁具有可行性,因此制造业的生产环节在成本驱动下迁往资源、土地和普通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城市郊区和工业区,而其 总部等价值链和功能链的高端环节则在中心城区不断聚集,尤其是向总部经济聚集区集聚。这些总部的聚集,又使不同业态的人才、知识、技术乃至资本得以共享,并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又进一步促使其他企业进入聚集区,从而提升产品的性能、强化企业的客户管理和流程管理、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整合各种战略资源,实现企业经营重心向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转移,从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图 7不同职能企业总部对服务业的需求中心城区的产业升级从广义上讲,应当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及其功能区划定后,不同功能区依据资源禀赋的产业定位得以实现。中心城区由于其战略资源丰富,最适合建成总部经济聚集区,而总部经济的发展则对现代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见图 7),这一方面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总部经济聚集区的集聚效应,使得现代服务业走向了集群化,这种集群化不仅表现为金 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行业的简单集聚,更表现为现代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的互动发展,进而实现二者的双赢。例如,纽约的曼哈顿以华尔街为中心形成金融带,是大银行、金融、保险等公司的聚集地;以第五大道为中心的商业区,则云集了世界顶级品牌和娱乐、餐饮等商业服务业。 2007年纽约 GDP的产业构成见图 8。 图 82007年纽约 GDP的产业构成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Economic Analysis), 总部经济聚集区内大量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集聚,不仅提升了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层次和整体服务水平,而且这些现代服务企业自身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随着产业内部分工的不断深化,许多企业总部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甚至核心业务都逐步外包给一些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将其 IT 系统整体外包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信息系统构架、 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服务内容,服务外包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 ITO)和业务流程外包( BPO),其中信息技术外包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约 60%。给惠普公司,实现了其 IT业务的整体外包,这样就使它能专心于核心业务的拓展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总部经济聚集区不仅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集聚,提升了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而且有利于形成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共赢发展的格局。 (三)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强劲支撑 总部经济聚集区归根结底是 一种创新性集群随着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大,创新政策研究中逐渐用创新集群( innovative cluster)来替代产业集群,集群在这里用作科技政策或创新政策的术语。实际上,所谓创新集群,是区别于低成本的产业集群(即低端集群)而言的,是指创新性的产业集群或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聚集区内大量企业总部及决策、研发、营销、结算等价值链高端功能环节的聚集,不仅带来了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知识源创新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 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 codified knowledge),可以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然发现,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而且由于企业总部之间高效率的互动,能够形成强大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企业家精神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内丰富的战略资源的催化下,这种效应能够转变成强大的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进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根据熊彼得的研究,创新主要分为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 资源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五种方式,总部经济聚集区从不同方面,以其独有的高端性为这些创新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总部经济聚集区为技术和工艺创新提供动力。在产业集群内,一些龙头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而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内,这种示范效应不仅促使本行业的提升,还通过聚集区内的“网络范式”和企业总部的乘数效应,实现了技术和工艺创新在不同行业间的整合,由此产生的技术扩散、成本节约和效益的提升(见图 9),能够促使聚集区内的企业总部不断创新,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这种创新的动力更加强劲。 图 9创新 -扩散 -创新周期 其次,总部经济聚集区为市场、资源和管理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现代产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不断走向融合,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及其强大的渗透力,打破了不同产业的边界,使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融合产业产业融合有多种定义,较 为流行的说法是:美国学者 Greenstein 和 Khanna从产业变动的角度认为,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日本学者植草益从动因的角度,把产业融合定义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 (green paper)认为,产业融合是指 “ 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 ” 。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内,产业融合的趋势则更为明显,这种融合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边缘产业,从而开辟新的市场,如机械仿生、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都是新 兴的边缘产业,同时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等也是一种新兴的资源。由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流程管理改造,如 ERP系统等,则带来了管理的革命。这些创新只有在总部经济尤其是聚集区透过企业总部间的业务、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互动和共享才能更容易实现。 (四)成为体现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城市的制高点,其空间的短缺是无法避免的瓶颈,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聚集区都采用了高层建筑的方式,发展楼宇经济,并因此伴生了很多城市地标。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其高层建筑的高度和数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屈指可数,这不仅代表了城市建设的水 平,也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见表 5)。 总部经济聚集区还具有特殊的品牌效应。区域品牌的构成主要包括 3个要素,陈柳钦:产业集群的创新、合作竞争和区域品牌分析,学说连线网,com/htm/jjlc/cyjj/2007-11-11- 一是具有鲜明的以地理特征、资源优势、人文历史渊源、自然风貌为底蕴的区域特性;二是具有代表一定产品属性、利益、价值观念、个性和文化的品牌内涵;三是区域内特定产业、产品所具有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和质量 表 5上海浦东新区部分地标建筑名称发展大厦 (Development Tower)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Oriental Pearl TV Tower)金茂大厦 (Jin Mao Tower)上海 东方艺术中心 (Shanghai Oriental Art Center)高度 239米 米 米 米楼层 461011488用途写字楼综合广播 /旅游综合文化娱乐模型图 水平、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程度等,应当与其品牌的影响力匹配,即具备相当的产业实力。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特征与区域品牌的构成要素是相吻合的,首先聚集区具有鲜明的总部企业空间聚集的特征,它的区域特性、建筑风格、地标等都成为一种标识;其次,总部经济聚集区价值观念和文化构成了品牌的内涵;最后,伴生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知识型、创意型经济高度发 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业态的聚集区使其影响力获得巨大的提升。同时,区域品牌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集群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高级形态,成为区域品牌最重要的载体。 (五)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劲带动作用 我国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世界银行 2007年的数据,我国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3表示比较平均; 表示相对合理;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已经达到 ,超过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城乡差距在 30年的改革开放后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拉大;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区域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见图 10),从人均 GDP看, 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 GDP为 29703元 /人,中部地区约为东部地区的 51%,西部地区仅为东部地区的44%。 图 10我国东部与中西部 GDP合计比较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总部经济是一种基于区域间发展水平和资源差异,以企业为载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区域间合作模式。它为不同区域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和利益的共同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企业总部的云集之地,为“总部 -制造基地 ”的模式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产业、资本和技术基础,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价值链高端,更推动了价值 链低端的提升。一方面,企业总部通过业务和服务的外包与承接不断拓展本行业的内涵,进一步提升总部价值;另一方面,还透过技术、工艺、流程的改造提升制造加工的水平,使价值链的低端部分也融入价值链,为提升传统制造加工业和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具有现实意义的道路。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要类型分析 总部经济 聚集区的分类 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交叉,有些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特点并不十分鲜明,但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仍然可以对总部经济聚集区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产业的构成,可将总部经济聚集区划分为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和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根据发展模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和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对国内外一些典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进行如下的梳理和归类(见表 6)。 表 6国内外部分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类别划分总部聚集区以产业划分以发展模式划分混合产业特色产业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纽约曼哈顿 巴黎拉德芳斯 伦敦金融城 卢森堡金融区 东京新宿 香港中环 法兰克福萨克森豪森 北京 CBD 中关村海淀园 上海陆家嘴 广州珠江新城 重庆解放碑 CBD (一)以产业划分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类型 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 集区 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业态一般较为复杂,聚集区内普遍具有几个甚至更多的支柱行业,同时还拥有众多的配套行业,形成一个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群簇。这类总部经济聚集区在产业上具有多元性,地域上具有多核性,功能上具有综合性,是大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等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高档商业、文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其总部的类型较为齐全,包括战略决策、研发、营销等多种职能的企业总部,它是城市的核心和超景观区域。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多元化产业的巨大需求下,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具体 来说,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多种产业的企业总部等高端环节聚集发展。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内的企业总部,不仅涉及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还聚集了一批大型制造业的企业总部、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高端环节。在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萌芽、产生阶段和增长趋同阶段,其产业结构的主要业态仍然是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总部。当该类总部经济聚集区由于结构锁定和路径依赖进入成熟和调整阶段后,在产业融合与分化的趋势下,其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以金融等为代表的现代服 务业开始逐步替代制造业,成为这类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导产业。 二是企业总部之间能够形成较好的合作与服务关系。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内的多种产业之间,彼此存在较高的产业关联,互补性较强,相互间能够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不同产业的企业总部间的业务往来也较为频繁。在发展中更容易形成合作和服务关系,产生并增强区域集聚效应,从而实现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互动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共赢发展。 三是聚集区内多个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对其他各种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推动区域内会计、法律、咨询、物流等现代服 务业,以及批发零售、餐饮、娱乐等一般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产业的多元性和区域内的多核性,也促使总部经济聚集区内部及周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东京的新宿,金融保险、不动产、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是新宿的主要行业,同时附近的秋叶原、银座等地还拥有娱乐、休闲、文化等各类配套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逐步形成了围绕总部经济聚集区内各种企业总部需求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独特业态。 在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一些问题。首先,要注重产业间的关联性。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不同产 业间相互融合、相互关联,在这类聚集区内选择主导产业要注重它和其他产业间的关联度,要选取具有较强产业带动性、关联性和产业链较长的一些产业作为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导产业。同时,随着聚集区的发展,主导产业的更替也要注意与其他产业的内在联系,注重与聚集区内基础产业的耦合,防止盲目追求高端产业。其次,要注重配套服务的完整性。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由于产业的多样性需求,决定了其配套服务和配套功能的多元化、完整性和综合性。因此,除了具备法律、会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外,生活性服务、娱乐休闲、居住等其他服务功能也需要 有所兼顾,以适应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中多样化的需求。第三,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是城市功能和总部功能组团式发展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聚集区的多核性特征。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完善每个组团的配套功能,重点开发建设组团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和搭建组团间的交通、信息纽带等配套设施,使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模式由同心圆式向多核的扇形模式转变。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是指以知识经济为基础衍生的某种业态的空间聚集和产业群簇。聚集区内一般只有一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主导产业,如金融业、研发 设计业、物流业等,并围绕该主导产业形成特色较为鲜明的现代服务业的集群。这种类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内的总部类型可以是单一的研发、营销等,也可以是综合性总部。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企业总部高度聚集。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导产业较为单一且优势显著,如金融业总部经济聚集区、高技术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临空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等。伦敦金融城、北京金融街和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都是典型的金融业总部经济聚集区。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附近的临空经济区,是较为典型的航空和物流业总部 经济聚集区,该聚集区以首都国际机场为核心,总规划面积 178平方公里,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其主导产业为以航空为主导的现代物流,目前聚集区内拥有各类现代物流企业超过 150家,投资总额 110亿元。 二是围绕特色产业企业总部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在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内,几乎可以找到该特色产业除了生产制造环节之外产业链内的所有环节,尤其是价值链高端部分。以伦敦金融城为例,金融城不仅拥有大量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前台机构,还拥有全球最大的金融交易所之一和期货市场等完善的资本交易市场,除此之外 ,全球知名的大型保险企业、基金等机构也遍布伦敦金融城。在金融机构的背后是大量的数据中心、灾备中心、银行卡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金融产业链。 三是特色产业总部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创新。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形成以后,由于区内各个企业总部分属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其业务往来频繁,从而形成了一个广泛的、高质量的、松散联结的网络,大量企业总部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在业务上合作的不断深入,将有利于各种思想、技术、信息甚至缄默知识传播的加快,能够大大促进该特色产业的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聚集区创新氛围 ,并由此使区内企业总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出现一定的模仿和同构化,使聚集区的发展走向成熟和稳定。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往往对区域资源有较高要求,如以研发设计业为主的聚集区,需要丰富的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作为支撑,以金融业为主的聚集区则需要大量的专业金融人才和管理人员。另外,承担某一特色功能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配套服务业,需要围绕该功能构建专业化较强的服务体系。一般来说,与该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核心功能关联度较高的行业发展较快,例如咨询、信息及研发服务在 研发设计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就非常迅速,而其他与研发业需求较远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甚至有些业态在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内是缺失的。同时,这类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区位选择,往往根据该特色产业及其对高端资源的需求不同而有所取舍,研发设计业聚集区往往布局在专业技术人才较集中的区域,金融业聚集区一般布局在市场、信息等发达的区域,物流业的聚集区则会选择在交通枢纽如机场、港口等重要交通节点布局。 第二,由于产业的相对单一性,其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更替,需要关注旧产业的路径依赖与新产业培育之间的关系。旧有产业 由于技术工艺陈旧、产品附加值低、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甚至对其若干环节进行淘汰和转换。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旧有产业环节在进行淘汰和置换过程中,往往会损失大量的财政税收,而新的产业环节的接续一方面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税源,从而使聚集区在转型期内的经济效益和财政收入出现较大的下滑。因此,如何保证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较为平稳地渡过转型期,平抑它的发展波动,是关系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壮大的重要问题。 (二)以发展模式划分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类型 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 市 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是指在开发建设中以市场力量为主导,这种聚集区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中主要依托的是历史的因素和市场的选择,是需求推动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多是一些老牌聚集区的形成方式,它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是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超前的建设造成浪费,滞后的建设则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由于市场自发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自发建设并发展壮大,开发企业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对商务区各类商务设施的需求市场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以此决定供给。在这一模式下,商务区各种商务设施的建设、供 给与商务设施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开发建设的商务设施一般较少存在闲置、浪费等问题,因此,其市场风险较小。 二是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到后期阶段,往往需要政府的规划引导,特别是聚集区的环境建设和功能完善等更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由于受企业行为的影响,在企业的成本效益核算中,往往产生一些负外部性,使总部经济聚集区出现布局不合理、环境及社会问题等拥挤效应。因此,在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后期,政府对于该类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功能提升、空间拓展以及释放拥挤效应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更好地推动 总部经济聚集区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香港的中环,中环 CBD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19世纪初,香港中环即是最早以商贸业务为主的发展地区,到 20世纪 50 年代,中环区的早期建筑物渐渐被一些新落成的总部大楼所取代,如汇丰银行、中国银行、中区政府合署和立法局大楼等。 20世纪 70年代到 80 年代,香港经济从制造业为主转为以金融服务为中心,市场对办公写字楼的需求大增,在之后的二三十年中,中环地区逐渐发展成为贸易、银行业务、商业交易、专业行政和文化活动的核心,成为香港 CBD的发源地,并最终 形成典型的综合性总部经济聚集区。 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 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是指聚集区的建设投资由政府主导,政府通过规划、投资、运营全面涉足聚集区的开发建设,引导聚集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核心是供给拉动型的聚集区发展模式。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市场主导型聚集区发展到后期,聚集区自身的发展与城市不相协调,公共设施供给渐渐滞后,周围环境也渐渐不适合人居,聚集区发展的拥挤成本渐渐超过了聚集的边际规模效益,使得许多中心城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聚集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的不和谐开始显现。政府的规划引导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能够为产业发展、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环境。这一环境不仅包括政府政策法规的完善和落实、市场行为的监管和政府办公效率等软环境,而且也包括各种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硬环境。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能够较好地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政府规划引导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空间布局一般较为合理,综合效益较高。政府规划引导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在建立之初就在规划中明晰了聚集区的发展思路、 重点产业、主导功能以及开发建设阶段等关键问题,并根据其产业和功能定位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划分功能分区,同时也能够为聚集区未来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预留足够的空间,使其能够很好地规避拥挤效应突出的发展阶段。 较为典型的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有巴黎的拉德芳斯和东京的新宿,两个聚集区都是在中心城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拥挤成本不断上升,逐步超过边际规模收益后,出现了聚集区的负效应,在政府力量介入之前,巴黎和东京的市中心都面临“空心化”的局面。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降低中心城区的拥挤成本及其负效应,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规划建设了全 新的中心城区。这两大聚集区都在政府的规划引领下,适度超前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注重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立体空间,大力发展地下交通和楼宇经济。其中,东京都政府在规划、建设、运营等一系列环节全面介入,通过规划建成了贯穿新宿车站东西两侧商业区的“都会地下步道”,地下商业空间面积达 11万平方米,其中商业街近 7000 米;而拉德芳斯则主要通过政府规划,大力引导新城区开发建设,一方面通过地下交通系统和区域快速铁路( RER)上下行隧道系统构建立体交通,另一方面通过城市风格的总体规划,使新旧城区的建筑风格衔接融合,使新城区的建 设更加具有巴黎特色。 政府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企业总部的聚集是一种市场行为,它不仅受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而且对总部聚集地一般也有特定的资源需求,如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商务环境等。一个城市或城区只有具备了企业总部所需的各种高端资源,才能吸引企业总部,建设 总部经济 聚集区。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市场在公共设施、外部性等方面会出现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与服务功能。政府要对其自身职能进行准确定位,主要是发挥引导而非主导作用,为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增强总部经济聚集区对各类企业总部的吸引力和服务支撑力。 (一)政府与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关系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引导。在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方 面,市场自发形成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也需要政府的引导,特别是在后期发展阶段,更加需要通过政府规划引导进一步完善聚集区的各种服务功能,加快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开发建设进程。例如,纽约的曼哈顿 CBD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及时通过规划对聚集区进行了功能分区,在中城依托中央公园形成高档住宅区和商业中心区,而在老城重点引导整治写字楼发展,进一步完善曼哈顿 CBD的公共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规划引导形成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也要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政府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强宏观规划和引导。在这两种建设发展模式 下,由于主导推动作用不同,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风险、空间结构、发展的协调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无论哪种模式,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根据我们的研究,一个区域要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显著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完善的公共和专业服务体系、良好的制度环境等。其中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制度环境等条件都与政府有着紧密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制订规划,加大对特定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引导、 调节企业总部在特定区域的聚集。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强市场开放度、加强管理,来维护市场秩序;也可以通过制定适当有效的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总部在总部经济聚集区落户,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二)政府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中承担的主要角色 在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应当是注重公共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总部经济聚集区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比较优势;加强组织管理和机制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具体来讲,政府应当主要承担以下角色。 通过规划引领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与外界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成熟和完善,以及经济社会效应的发挥,都需要政府规划的正确引领。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是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结合的结果,是加强政府引导、规范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大多数总部经济聚集区在市场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后,都需要一定的政府力量逐步介入到聚集区的发展和完善。政府一般能够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对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产业升级、功能定位 、建设标准、空间布局、公共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等进行新的定位和引导,从而有效降低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拥挤成本,提高其规模效益。 政府规划不能代替市场发展的力量,失去市场基础和动力的聚集区将失去生命力和活力,市场也不能脱离政府,否则其发展将逐渐走向无序,直至使聚集区走向衰落。而政府科学合理的规划则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增加新的变量,能够起到加速和调控总部经济聚集区形成和发展进程的作用,甚至可以拉平聚集收益曲线,延缓边际聚集收益与边际拥挤成本均衡点的出现,从而延长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寿命,提高其吸引力和发展活力。 通过制定 政策引导高端资源优化配置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的资源控制力、要素引导力和环境驾驭力是其他市场主体难以比拟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总部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端资源聚集与整合,实现优化配置。首先,政府通过制定有效的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适当改变区域企业所能获得的收益和所承担的成本,当政府的这些相关政策客观上起到增加企业总部在该地区的期望收入或降低企业总部在该区域的经济活动成本时,将能充分发挥本区域的比较优势,推动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兴起和发展。其次,政府可以透过调整 高校就业政策和户籍制度改革,间接调控高端人力资源的流向,从而支撑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透过技术市场的调控和专利制度的改革,调控技术成果及其利益的分配,为总部经济聚集区汇聚技术要素。第三,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总部经济聚集区提供完善的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同时,对于某些资源短板,还可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聚集有效的要素,从而消除短板效应。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有诸多体制和机制层面的障碍,深化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而在法律框 架内,政府的政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在解决诸多现实问题上具有巨大的优势。总之,政府在引导高端要素聚集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开发建设及其发展进程中,政府应当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积极整合各类高端要素,为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和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 通过公共设施的提供完善基础条件支撑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需要与之配套的硬环境,如智能化的写字楼、公寓、饭店、交通、通信和一系列配套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是城市经济系统的基础,同时也是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吸引总部入驻的主要条件。因此,建设 总部经济聚集区,不仅要加快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做到适度超前,以满足总部经济聚集区不断发展的特殊要求。 道路、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较大,离不开政府投入的支持。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文化教育设施、公共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等,对于总部经济聚集区增强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制订规划及通过对特定区域公共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社区、做好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来完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引导、调节企业总部向特 定区域聚集。 需要注意的是,总部经济是企业为适应激烈竞争而进行组织创新带来的新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就是高效性。随着一个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企业总部数量的增多,企业总部对各类公共设施的需求也会逐步增加,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坚持系统性、适度超前性等一般性原则的同时,充分考虑企业总部发展的特殊要求,要注重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备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尤其是总部经济聚集区基础设施的高效性,从而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通过软环境的营造提升为企业总部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软环境包括复杂的 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环境、政府服务、专业服务体系等。政府可以通过各种软环境的营造来提升为企业总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政府应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使企业可以在无歧视的、公平的环境中自由竞争。政府的角色是制定和完善平等的竞争规则,服务于企业,其作用不是取代市场机制,而是不断维护和增进市场的有效性。其次,要建立公正健全的法律环境。我国法规制度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而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又恰恰依据地域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实现了企业总部和制造环节在不同区域的分离,两区域间的 法规制度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总部和制造基地的联系纽带。因此,提供公正规范的法律环境,是推动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的重要助力。第三,建立完善的专业服务体系。重点围绕企业总部的需求,积极推进与企业总部相配套的金融、保险、法律、信息、咨询、会展、教育培训、现代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发展,不断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配套服务体系。第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可通过完善行业协会制度,发挥其市场监管、引导自律、培训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引导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优化整合,实现规模化、专业化、 规范化发展,同时搭建公共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的深度合作,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充分释放区域创新资源效能。 我国主要城市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发展实证研究 作为城市发展 总部经济 的重要空间载体,总部经济聚集区以其高端性、知识性、强关联性等特征,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 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动力。目前,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探索建设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全面展示这些城市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总结我国城市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经验,对于推动我国总部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京总部经济聚集区 北京总部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聚集,总部经济规模居全国前列。 一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国际总部资源是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北京有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42家,如 ABB、爱立信、摩托罗拉、三星等,其中经商务部认定的地区总部有 20 家,具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性质的投资性公司 153家,占全国投资性公司总数的 50以上。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一些职能性总部如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也成为重要的总部资源,北京有外资研发中心 239家。 二是国内企业集团总部等国内总部资源是总部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力量。北京聚集了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等在内的大型中央企业集团 160余家,其中金融企业集团41家。 2007年财富世界 500强,我国大陆有 22家企业入选,其中 18家总部设在北京。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长起一批本土性企业,如联想集团,除北京外联想还在上海浦东、广东惠阳等建立了现代化生产基地,并在墨西哥、印度、波兰等国外地区建立生产工厂。同时,从国内其他省市迁移过来的企业集团也成为北京总部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如经纬纺机总部从太原迁到北京,远大空调总部从长沙迁到北京,蓝星集团总部从兰州迁到北京,冰山集团总部从大连迁到北京等。 北京总部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初步形成了商务中心区( CBD)、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丰台总部基地等几大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成为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 空间载体。这些总部经济聚集区定位明确、特色突出,如 CBD定位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聚集地、金融街是金融总部聚集区、海淀园是以 IT 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总部及研发中心聚集区。 商务中心区( CBD)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 “ 在建国门至朝阳门、东二环路至东三环之间,开辟具有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业、文化和商务办公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商务中心区。 ” 目前, CBD已经成为促进朝阳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BD占地面积不到朝阳区总面积的 1%,但是 2007年 CBD企业入库区地税 收入 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区地税入库各项收入的 。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 CBD成为我国高档商务区的代名词,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为知名企业聚集的区域。截至 2007年 12月底,入驻 CBD区域的各类法人机构共计 4866家,其中世界 500强企业 117家,跨国公司 800多家,拥有经商务部或北京市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20 多家,外资投资性公司 88 家。同时, CBD还聚集了 150多家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及办事机构,以及 200多家中外律师、会计师、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CBD已成为北京乃至全 国世界 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最集中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北京 CBD是全北京乃至全国商务、服务资源最集中的区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 CBD的高档商务写字楼占全市总量的 70%,北京白领的 65%,海归高层经理人员的 80%,跨国公司驻中国代表处的 65%和北京代表处的 95%,北京最好的十大写字楼的全部,北京最好的十大宾馆中的八家,北京最好的十家餐饮企业中的八家,最大的十家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八家,所有最大咨询公司和几乎所有最主要的市场研究公司。 北京 CBD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展示出经济质量高度集约、产业结构高端发展、辐 射带动能力强、经济发展国际化等特征。 2007年,北京 CBD的 70 座商务楼宇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创造税收 871元,年度每平方米税收超过 1000元的楼宇有 20 座。其中,华艺写字楼、嘉都大厦、国贸中心、嘉里中心、汉威大厦等九座楼宇每平方米税收贡献均超过 3000元。 2007年度,企业数超过 100家的 30座楼宇共创造税收收入 47 亿元。 在产业发展上, CBD形成了以高端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以国际金融业为龙头、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是外资金融机构聚集,国际金融业发达。目前, CBD已有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蒙特利尔 银行、巴西银行、德国商业银行、法国安盛保险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意大利商业银行等百余家金融机构。 CBD外资银行数已占北京市外资银行总数的 80%左右,北京综合竞争力排名前 10 名的中外资银行中有 7家都已入驻 CBD。北京 CBD国际金融总部功能区的聚集效应正在得到加强。二是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 CBD的重要产业。中央电视台将在近期内进驻 CBD,同时 CBD还聚集了北京广播影视集团及其所辖的歌华集团、歌华有线网络、北京电视台、北京电台、北京信报、房地产报等一批文化传媒业巨头,以及 90的外国驻 京新闻机构。 CBD具有毗邻使馆区的优越地理位置,且传统上就是北京跨国公司聚集的区域。近年来, CBD和北京市政府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做了大量的努力。北京市针对跨国公司,实行了“ 首问负责,一次告知,有函必复,不得苛求,规范服务,高效热情,公开透明,依法行政 ” 的工作标准和 “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 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利用一年一度的朝阳商务节,搭建招商平台,不断提升 CBD的文化魅力和品牌效应。 CBD未来将主要通过国贸三期、北京财富中心和中央电视台新台三个含金量高的项目,进一步拓展空间和提升自身的发展层 次。 金融街 北京金融街位于长安街北侧,是我国金融资产最密集的区域。金融街中心区是一个以金融办公为主,集办公、公寓、酒店、休闲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组群,占地 34 公顷,总建筑面积 141万平方米。金融街功能定位是,确立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集聚效应,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把金融街逐步建设成为资金最密集、市场最活跃、资讯最发达、环境最优美的国家级金融决策监管中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支付结算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并着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经过 10 多年的开发建设,金融街逐渐发展成为典型的金融业总部 经济聚集区。目前,金融街集中了几乎所有国有金融机构的总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 11家全国性、地区性银行总部或地区总部, 110多家股份制银行、证券、保险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以及纽约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瑞士银行、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美国道富银行等 2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同时,金融街还拥有 80多家中央直属企业,包括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长江电力、中国电力投资公司等, 2007年进入财富全球经济 500 强的 22家中国企业中,有 8家总部在西城区,有 7家设在金融街。 金融街还 聚集了众多以企业总部为服务对象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各类中介结构,会展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也得到长足发展,金融服务产业链已初步形成。金融街企业中有 559家从事第三产业,占区域单位总数的 95,第三产业的营业收入和利税总额都占到区域总额的 99以上。金融街占地面积仅 1平方公里, 2007年实现三级税收 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 。金融街以西城区 1/33的土地贡献了全区1/4的税收,成为西城区经济实力的标志区和示范区。随着金融政策的放开,尤其是人民币业务的完全开放,金融街未来将主要 致力于自身的国际化,凭借其金融监管机构众多、中央企业等高端客户众多和区内就业人群收入较高等优势大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入驻,提升金融街的国际化程度,发挥金融街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北京市政府已经原则批准了金融街的拓展方案,西扩工程将以原规划面积平方公里为基础,向东、西、南拓展约 平方公里,核心区将拓展到 平方公里。随着金融街西扩工程的逐步推进,将有效解决金融街现有空间的 “ 拥挤 ” 问题,更好地弥补现有金融街配套设施的不足,为北京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新的空间载体。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 中关 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以北大、清华、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规划占地面积 217平方公里。历经 20 余年的发展,目前在园企业总数突破 1万余家,经济总量在全国 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名列前茅。联想、方正、同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是以 IT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企业总部及研发总部聚集区。目前,海淀园有世界 500强企业分支机构 113家,其中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有 50余家,包括微软、 IBM、甲骨文、 SAP(思爱普)、赛 门铁克、 EMC等世界最知名的软件企业、信息服务业企业。信息存储领军企业 EMC落户海淀,海淀区人民政府网站, 2007 年 11月 8日。此外,海淀园还有国内大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 70余家。 IT 产业已成为海淀园的主导产业,拥有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用友、大唐电信、港湾网络等一批知名企业总部。依托中关村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总部的发展,园区各类配套服务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服务业的规模、实力不断扩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也逐步显现。 首先,带动了创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中关村计算机服务、软件、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 推广服务以及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等五大创新型服务业成长较快, 2006年实现总收入 亿元,占整个园区总收入的 31%。软件、动漫游戏、电子商务、移动增值服务等成为中关村服务业发展的主导领域,涌现出用友、联众、当当网、空中网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有力地推动园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以海淀图书城地区为中心,向周边文化创意产业带辐射。基地聚集了新浪、百度、腾讯等百余家创意企业, 2006年基地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超过了 40亿元。 其次,金融、法律、中介等现代服务业 也得到较快发展。中关村西区不仅是高科技企业、大型企业集团总部、高科技产业管理机构的聚集地,还聚集了一批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如国民人寿保险、花旗银行北京分行、中国银行海淀支行总部、中智外企服务中心、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等。 此外,中关村的购物中心、星级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目前已建成 20万平方米的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集合了大型超市、百货店、精品店、电影院、美食餐饮等不同服务业态,为入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 “ 一站式 ” 的购物及休闲功能,满足 了区域 “ 综合性购物休闲 ” 的需求。 目前,面对技术创新日趋活跃、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都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的新机遇,海淀园正在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二次创业”,充分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中关村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以“中关村创造”塑造中关村品牌,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逐步走向产业链创新和品牌创新。 丰台总部基地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项目总占地面积约 60 公顷,规划建设 500栋企业总部楼,自 2003年 6月开工建设以来,目前 303栋总 部大楼已全部竣工,总建筑面积达 1万平方米的 21个总部会所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近 4000平方米的员工餐厅、员工公寓以及超市、办公超市投入运营。目前,总部基地全部总部楼的入驻率已经超过 80%,聚集了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航天时代、建龙钢铁、中牧股份等 200多家企业和企业总部,领域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科技行业。 丰台总部经济的发展实践,一方面使单一的企业总部聚集在一个平台上加强了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内在的聚集效应,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另一方面,企业总部集群与丰台科技园的支持、服务产生协同 效应,园区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及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使企业总部更好的发挥决策作用,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发展壮大,从而构成了对企业的强大区域吸引力。 此外,北京(望京)电子城西区、顺义临空经济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二环交通商务区等新的总部经济聚集区正在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 电子城西区。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聚集发展,是电子城西区的主要特色。目前,园区已入驻各类企业 600余家, 2007年园区实现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 亿元,出口创汇 亿美元,上缴各种税金 亿元。电子城西区总部经济发展初具规模,总部聚集特征明显。一方面,园区聚集了摩托罗拉、爱立信、安捷伦、北电网络、索尼爱立信、朗讯、三星等 10 余家移动通讯类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总部,被媒体称为 “ 望京现象 ” 。另一方面,园区拥有双鹤药业、中材国际、金汉王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总部,大唐电信也签署了入园意向。 顺义临空经济区。以首都机场为核心,以空港工业区、空港物流基地等 6个功能组团为依托,初步形成了以航空产业、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会展业为代表的临空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临空经济区集聚了国航货运、中航油、德国汉莎等一批国内外航空公司,航空 及相关企业达 158 家。同时,还有松下、索爱、 JVC、 TNT、空中客车、日本邮船等 30家世界 500强企业和 550余家中外企业。 2006年临空经济区实现增加值 亿元,占北京 GDP的 。近 5年来,临空经济区增加值年均增长 35%左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税收年均增长在 50%左右,也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到 2007年 7月底,开发区入区企业 2259家,其中三资企业 517家,内资企业 1742家;累计吸引投资 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 亿美元,占。开发区 拥有诺基亚、 GE、施耐德、松下电工、中芯国际、 Bayer等 80 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其中世界 500强 40余家。 2006年开发区平均每公顷土地吸引投资 1009万美元,创造工业产值 亿元,实现税收 694万元。 东二环交通商务区。近几年,东二环商务区以总部企业入驻为特征的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明显。目前,商务区入驻了中国石油、中海石油、北京移动、国华电力、中铁物流、中青旅等 10余家大型企业总部,涵盖了能源、电信、金融、旅游等支柱产业,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 2007年底,入驻东二 环交通商务区的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 3741个,实现增加值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33,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二)上海总部经济聚集区 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其总部经济的发展也异常迅速。处于从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阶段的上海,大力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功能,总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截至 2007 年底,上海已聚集了 300 多家上市公司总部, 18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 244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以及 8家中央大企业总部和 100多家中央大企业地区总部、重要生产基地或营运部门和 31家 “ 民营 企业 500强 ” 企业总部。这些对信息、商务、研发环境有类似要求的总部企业通常集聚发展,形成了一批总部经济相对集聚的区域,包括陆家嘴、徐家汇、静安区、浦东新区等总部经济聚集区已渐趋成熟。其中,陆家嘴是专门的金融总部区,徐家汇是上海起步较早的总部楼宇区,静安区则以南京西路跨国公司总部区蜚声国内,浦东新区则以民营企业上海总部的聚集为特色。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陆家嘴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为内环线所环绕,该区规划用地 平方公里,建筑面积 400万平方米。在建设方面,采用国际一流的城市规划进行建设,除已建成的浦东国际机场和正在建设的外高桥深水港等,在区内建造的楼宇( 8层以上或总高 24 米以上)达399幢,其中 229幢建成使用,以高 468米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居世界第三高度的 88 层的金茂大厦为代表的高楼群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城区的新景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有 83家中外金融机构,其中外资金融机构 42 家;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黄金期货交易所、房地产交易中心、煤炭、粮食、石油等六大要素市场已迁入区内;近 300家有影响的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如西门子、斯米克、阿尔卡特、汤臣、宝钢等进驻陆家嘴。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我国少数以“金融贸易区”命 名的开发区,将建成我国乃至亚洲、世界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主要发展金融、贸易、商业、房地产、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具备优越的区位优势、特定的功能优势和一定的政策优势。 同时,陆家嘴具有独特的开发建设目标,即经济上,它将是上海流量经济流量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指一个地区以相应的平台和条件,吸引区外的物资、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要素集聚其中 ;并在该地区重组、整合和运作,进而带动各产业部门的发展;再以由此形成并倍增的经济能量向周边乃至更远的地区辐射。通过高效、有序和规范的流动, 各要素实现其价值,并且通过循环不断的流动,要素流量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达到该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的载体和平台;产业上,该区将是高端产业聚集的区域。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和学习伦敦金融城的经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功能不断完善,在国际金融服务、国际专业服务、国际化运营管理、国际化市场信息服务、国际化旅游会展等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徐家汇总部经济楼宇区 近年来,徐汇区总部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劲引擎。目前,徐汇区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 18家,占全市的 ,在中心城区排名第一;投资性公司 16家,占全市的 ,居中心城区第二;外资研发中心 14家,占全市的 ,居中心城区第一。总部经济成为徐汇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劲引擎, 2008 年 7月 8日。徐家汇作为上海重要的商业商务区,是上海重点扶持的 16家总部经济基地之一,也是徐汇区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徐家汇地区约有30多栋高端 商务楼宇,是徐汇区商务楼宇最集中的地区,有各类入驻企业 3000 多家。徐家汇的总部经济以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和大型民营企业总部为发展重点,仅美罗城就聚集了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百胜公司、美国微软公司、瑞表公司等多家世界 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今后,徐汇区将进一步加强规划,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和商务楼宇周边配套设施,为入驻的各类企业总部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 张江高科技园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 1992年 7月,是上海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到 2007年底,园区累计注册企业 5359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 业 306家,国家级或市级研发机构 108家。张江高科技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为三大主导产业,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总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园区有国内外各类研发机构 200多家,包括罗氏全球研发中心、 GE 中国研发中心等著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高性能集成电路(上海)设计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中兴通讯、 TCL等一批国内著名企业研发中心。 (三)广州总部经济聚集区 广州市作为我国较早开放的城市以及传统的南中国经济中心,其总部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的优势,近年来,广州市 总部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据统计,美国财富杂志“ 2006年世界 500强 ” 企业中,已经有 151家企业在广州投资,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投资总额累计达 亿美元。同时,广州还聚集了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广东电力集团、广东中烟工业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广东分行等一批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或地区总部。目前,广州总部经济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形成了环市东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天河北 -体育中心商务区等几个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 环市东中央商务区 广州市越秀区较早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也是总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2007年占整个越秀区企业总数不到 1%的 310家总部企业,实现了近 3000亿元营业收入,占全区的 ,拉动全区经济增长 个百分点。环市东中央商务区,是越秀区总部经济发展最为集中和成熟的区域,初步具备商务功能集中、总部企业聚集、配套设施完善等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基本特征。目前,环市东中央商务区有各类总部企业 130多家,占全区总部企业的 40以上,有世界 500强企业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 30多家。商务区的总部经济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大批境内外金融机构也集聚于此,淘金路短短 200 米距离内,就有包括中国四大国有银 行,以及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瑞士银行、荷兰银行等近 20家银行设立的营业点。 这里还是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的时尚风向标,拥有著名的塔尖消费金三角,即友谊商店、丽柏广场和世贸新天地。友谊商店聚焦中端品牌,现拥有国际著名品牌 153个,其中一线品牌 49 个;丽柏广场定位高档消费,引进了 15 家国际高端品牌,堪与香港置地广场媲美;世贸新天地则以蕉叶、怡景西餐厅、日本料理、咖啡吧等多元化因素增加了餐饮娱乐等休闲功能,为环市东总部经济聚集区提供了雄厚的商务配套服务基础。 环市东中央商务区的定位和功能也有独特的特点。越秀区拟将环市 东国际中心商务区建成“休闲商务区”和“电子化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主题性总部大厦,引导服装设计、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总部集聚,还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引导产业链的完善与延伸,推进总部经济向纵深发展。 珠江新城 珠江新城位于广州新城中轴线上,东至华南快速干线,西连广州老城区,南临珠江,与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 琶洲会展中心隔江相望,北至黄埔大道,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是广州市 21 世纪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域和广州市区域性金融中心所在地。珠江新城积极实施总部经济 战略,以跨国公司、高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企业为重点,努力成为天河区乃至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 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占地约 140万平方米,共有 39 栋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 460万平方米,规划就业人口约 18 万人,区内有广州歌剧院、广州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超高双塔和新电视塔等标志性建筑以及 4个超五星级酒店等标志性建筑。据统计,全球 500强已有 31 家在珠江新城落户,还有 150余家全国知名企业在这里设立了总部型分支机构,区内金融、现代服务、商务会所、酒店、地铁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比较齐全, 成为广州发展总部经济最具活力的聚集区之一。 广州总部经济聚集区是在市域范围统一规划的,其以珠三角乃至亚太地区的视野统筹谋划,注重市域总部经济聚集区的良性互动竞争以及广州与深圳、香港的错位发展。广州市政府提出打造“双核多点”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模式,以天河区珠江新城和越秀区环市东为双核,依托天河体育中心、环市东、沙面三大板块推动总部经济良性发展,注重与深圳和香港的错位发展,谋划港深穗亚太最具活力的总部经济圈带。 (四)重庆总部经济聚集区 重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西南重镇,同时作为直辖市在西南地区拥有极高的政治经 济地位。重庆是西部对企业总部较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在全力打造“一圈两翼”的城市新格局中,提出要着力发展总部经济。重庆主城区以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国内大型企业总部或西南地区总部为重点,带动贸易、金融、保险、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解放碑 CBD作为重庆市最重要的商业街之一,是重庆的窗口和象征,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重庆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总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重庆解放碑 CBD面积 平方公里,位于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渝中区,包括解放碑周边的小什字、沧白路、和平路等以及朝天门地区的 平方公里。截至 2007年底,解放碑全年销售总额、社会零售总额分别达到 270亿和 130亿元。解放碑 CBD区域内有各类企业机构 3000多户。全区 118家总部企业中,有 59家位于解放碑 CBD,其中金融保险类总部企业占 ,经营性总部企业占 ,中介机构占 2。同时,入驻解放碑 CBD的世界 500 强企业有 38家,分支机构 47 家,分别占重庆全市的 56和 48。此外,这里还集中了人民银行重庆营业部、重庆银监局、重庆证监局、重庆保监局等在渝的金融决策和监管机构,汇集了 90以上的驻渝外资银行、商业银行 分行和所有的政策性银行的分行,云集了 3/4的保险机构、证券法人机构,以及重庆一半的证券营业部。 解放碑 CBD高端商务楼宇贡献率大,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到 2007年 6月,平方公里的解放碑 CBD硬核区域内,已建成商务楼宇 388幢,总建筑面积 659万平方米,包括世贸中心、大都会商厦、国贸中心等。仅大都会商厦,就汇集了西门子、英特尔、 IBM、微软等世界 500强机构近 30 个。企业总部的聚集也提升了商务楼宇的产出总量,从税收贡献看, 2006年解放碑 CBD总部企业实现区级税收 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的1/5。 重庆解放碑 CBD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引导解放碑中心商务区向现代化中央商务区转变;远期目标是成为长江中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区域性国际化商务中心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重庆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完善 “ 三大功能 ” 系统、创新 “ 四大产业 ” 、增强 “ 四中心 ” 服务功能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通过强化政策支持系统,建立总部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总部企业的挂牌保护制度和信息沟通机制。另外,解放碑 CBD 还将文化与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文化传播建立解放碑的品牌,树立 “ 大文化 ” 战略观念,把文化与产业相结合,充分挖掘 “ 巴渝历史文化 ” ,大力发展 “ 商旅文化 ” ,大力弘扬 “ 抗战文化 ” ,大力推广 “ 饮食文化 ” ,把悠久的巴渝文化转化为丰富的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发展的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五)武汉总部经济聚集区 武汉地处我国中部要冲,是华中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素来有“九省通衢”之称。近年来,武汉市总部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拥有总部性质的大企业、大集团 100多家,其中包括武汉本土企业、外省迁入总部和跨国公司在武汉设立的地区总部等。武汉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城区之间功能的协调和差异,初步形成了武昌公司总部区 、王家墩 CBD、汉正街商业区等总部经济发展较好的聚集区。 武昌公司总部区 2003年 7月规划建设的武昌公司总部区,以洪山广场为核心,以中南路、中北路为主线,以武珞路、八一路、民主路和中山北路为横轴,面积约 5平方公里范围为核心区。经过五年多的建设,武昌区 总部经济发展初见成效,为企业总部构建了聚集平台。武昌公司总部区以金融业、高新科技产业、中介咨询业、文化传媒业和商贸娱乐业等五大优势产业为发展重点,并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 2007年底,武昌公司总部区已集聚了各类规模企业3300余家,其中世界 500强企业区域总 部或分支机构 17家,国内 500强企业及民营企业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 25家。近年来,中铁十一局从襄樊迁至武昌;全国民营企业 500强之一的联谊集团从孝感迁至武昌;联想集团、神州数码、法国阿尔斯通在此设立华中区总部;美国百安居、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先后开店营业;华夏银行武汉分行、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浦发银行武汉分行等金融保险企业也纷至沓来。 武昌公司总部区在空间拓展和挖掘文化底蕴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促进总部区内商务楼宇开发建设、土地储备和规划控制(武重、武锅、武车等大型企业拟外迁,已纳入总部区规划),包装 、策划和推介了世纪广场、龙源广场、科技大厦等一批专业楼宇和科技楼宇,不断拓展总部经济发展空间。其次,根据武昌 1780多年的建城历史和文化旅游景点多的特点,在武汉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拟投资 50多亿元改造武昌古城,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已开始实施首义文化区建设、武昌火车站重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充分挖掘武昌文化底蕴,彰显武昌个性魅力,使武昌古城 “ 旧貌换新颜 ” 。通过空间资源的拓展与城市文化的挖掘,不断提升武昌总部区的品牌价值与区域竞争力。 王家墩 CBD 武汉王家墩 CBD,位于武汉市 汉口主城区中心,规划区域范围为青年路和常青路以西、建设大道以北、汉西路以东、发展大道以南,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王家墩 CBD位于城市快速干道、轨道交通及机场高速路的结合点,其中地铁二号线(计划 2010 年通车)、三号线穿越 CBD核心区;武汉市 T型路网主轴也将 CBD和城市其他功能区连接起来。 武汉 CBD核心区占地 平方公里,建设规模约 400 万平方米,预测 2019年在 CBD工作和居住的人口规模将达到 15 万 20万人左右。根据综合规划,武汉 CBD将成为以银行、保险、证券等投资公司、集团总部办公为主,辅之以法 律、会计、信息、咨询策划、广告等中介服务业,汇聚会展、零售、酒店、居住等功能的华中现代服务业中心。 王家墩 CBD起步较晚,在武昌总部区以建科研文化产业中心为主,优先引进世界 500强、中国 500强等大企业入驻,而盘龙城总部区则以 “ 第一企业社区 ” 为核心,主要为国内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总部平台已在武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王家墩 CBD更加注重错位发展和自身定位,根据武汉市其他总部聚集区的功能、产业定位,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定位于建设现代商贸金融中心为主,与其他城区各有侧重,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 我国城市总部经济 聚集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 总部经济 聚集区的发展非常迅猛,全国主要中心城市都建立了相应的载体,有些如北京商务中心区( CBD)、上海陆家嘴等逐步跻身于世界知名总部经济聚集区行列。但从总体上看,层次不高,发展不均衡,以及影响力、辐射力较弱等,仍是当前我国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 矛盾和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总部经济的认识偏差 首先,对总部经济的认识不完整,重视总部而轻视制造基地,或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火车头”的路径依赖下,片面重视制造基地而轻视总部。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企业总部具有决策、科研、营销、投资等多种战略功能,是企业发展的大脑,也是现代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企业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的催生地,总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企业总部,中心城市应以其战略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引进各类企业总部;同时,任何经济形态都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 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总部经济聚集区及其所在的中心城市需要广阔的制造业腹地, “ 总部 -制造基地 ”不仅是一种区域合作模式,也是我国避免在国际分工中被边缘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路径。 其次,片面追求总部地产建设的短期效益。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纷繁复杂,我国经济面临 30年来最为严峻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不可持续的。在我国的 GDP构成中,投资和进出口净额的占比高达 6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高达 (见图 11),居民消费不足 40%,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 GDP构成中居 民消费占比在 70%左右。 图 11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比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7。 由于投资对 GDP的驱动作用,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 GDP的增长,在各种经济活动中以投资为首要取向,在总部经济尤其是聚集区建设中片面强调总部地产的投资和建设,忽视了构建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的基本环境,使得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演变为政府推动 GDP的政绩工程。 规划与政策引领不够 首先,缺乏统一规划,每个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聚集区都有一定规模,相互间的差异定位、协调发展不够。各中心城市中除北京朝阳商务中心区和金融街以及上海的 徐家汇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其他主要城市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缺乏特色和功能定位,不同聚集区间存在同质化和低层次竞争,往往多家聚集区争抢同一个总部资源,浪费了中心城市稀缺的土地资源,聚集区间功能的趋同使城市发展难以实现功能区的分化和整合,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方税收分成议价机制的缺失,阻碍了区域经济以“总部 -制造基地 ” 的模式互动发展。在中心城市各总部经济聚集区同质化竞争的同时,由于我国行政区划与地缘经济的矛盾,各地在建设税源经济的驱动下,非常看重地方税收,当企业被拆分为总部和生产基地后,其税收的归 属及其分成成为谈判的焦点,而议价机制的缺失,使得各地难以在税收问题上取得共识,中心城区的制造业 “ 迁不出、落不下 ” ,成为我国 “ 总部 -制造基地 ”模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也进一步挤压了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空间。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相关配套功能不够完备 总部经济聚集区是企业总部云集的空间区域,各种类型的企业总部对现代服务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根据我们前文的研究,总部依其功能的不同,对不同的现代服务业产生需求,如战略决策功能需要信息传输与处理、决策咨询等服务;投资运营功能需要银行、证券等金融服务及会计、法律、 中介等商务服务;研发设计功能需要专业技术服务;营销功能需要市场调查、物流等服务。当一个特定地区的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其对应的企业总部类型时,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将受到阻碍,甚至迁离。我国大部分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尚难以满足企业总部的需求,尤其是金融、物流、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层次较低,业务种类单一,难以适应企业总部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例如,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商业银行领域,尤其是网点的布设,存贷的服务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但是,在目前总部企业最需要的投行领域,则刚刚起步,企业证券 的承销、兼并收购等活动大多只能寻求外资金融机构,这些都大大制约了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成长。 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不顾阶段性的要求,盲目追求高端化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规律,根据其业态的发展,分为以零售业为主的萌芽阶段、中心商业与商务办公平衡的成长阶段和以商务办公为主的成熟阶段。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发建设的重点也是不同的。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的一些著名商务区处于商务办公为主的成熟阶段,其发展重点在于如何降低拥挤成本、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聚集区的品牌建设和完善商务配套功能等。而我国大多数城 市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处于以商贸零售业为主的萌芽阶段,其发展重点在于中心商业的提升和商务空间的开发建设。而我国有些城市和地区忽视自身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盲目追求高端商务,希望跨过成长阶段一蹴而就,这种倾向使得部分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陷入了大搞总部地产、盲目发展高端行业的误区,最终只能演变为低层次的重复建设,浪费了中心城区的宝贵空间。 根据我们对国内外著名总部经济聚集区的调查和研究,绝大多数聚集区从萌芽到成熟的周期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例如纽约的曼哈顿前后历经 170年的发展历程,即使政府色彩最浓厚的东京新宿和 巴黎拉德芳斯,也分别经历了 28年和 34年的建设(见图 12)。 图 12世界著名总部聚集区开发建设周期 (二)相关对策 尊重市场规律,根据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阶段强化规划引领 总部经济聚集区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其开发建设也必须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市场自发形成的聚集区就充分体现了市场规律的重要性,即使是政府规划引导建设的,也不能不顾市场需求而盲目开发建设,例如,在拉德芳斯开发过程中成立的EPAD即是尊重市场规律的体现,这一机构既保证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又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达到了二者之间较好的平 衡。 同时,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周期往往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一个长期的滚动开发建设过程,因此,注重聚集区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进行科学性、超前性、综合性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明确聚集区定位、引导聚集区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在政府规划引导聚集区建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东京新宿在建设初期通过规划提出了明确的定位,即分担中心区压力,建设城市副中心。围绕这一定位,按照商务区进行规划,区域建设取得了稳步发展。而在自发形成商务区的中后期发展过程中,政府规划引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纽约曼哈 顿 CBD 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及时通过规划对商务区进行了功能分区,在中城依托中央公园形成高档住宅区和商业中心区,而在老城重点引导整治写字楼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曼哈顿 CBD的公共环境。 建立健全地方税收分成议价机制 地方税收分成要分两种情况予以讨论,第一种是同质地区间的税收分成,第二种是行政级别较高的地区与行政级别较低的地区的税收分成。显然第一种分成是一种横向税收竞争, Zodrow和 Mieszkowski 在 1986年提出标准税收竞争模型,其基本假设是:资本要素总供给不变、只对资本要素征税、资本 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参与竞争的各地方同质。其分析过程同标准税收竞争模型,主要针对同类地区争夺同一总部资源的博弈过程;第二种分成是纵向税收竞争,这种税收分成不仅涉及分成比例,还涉及转移支付等问题,是较为复杂的博弈过程,主要针对 “ 总部 -制造基地 ” 模式的实现路径,近年来理论界对这种税收分成给予了较高的关注。 首先,同质地区的竞争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所面对的总部资源的去留主要取决于哪个地区的税收返还或奖励较高。面临这种决策约束,地区间的博弈策略理所当然地选择尽最大可能地降低实际税率,在一个极端 的情况下,这个博弈必将成为“零和博弈”,即两个地区对该总部资源的实际税率均为“零”,因此,地方间的税收博弈变成了“中性”的策略,即这种税收竞争对于能否争取到总部资源没有任何作用,总部资源的选址策略并未受到任何影响,同时它却享受到了两个地区的零税率。要改变这个博弈过程,就要使博弈的性质改变或者推翻博弈过程。如果我们要将博弈的性质改变,那么可以使该博弈的假设条件发生松动或变化,比如,我们将“同质地区”变为“差异化地区”,这种差异化的实现手段是多样的,可以选择产业定位的差异、环境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等,一旦“同质地 区”实现了差异化,则整个博弈过程就发生了改变,总部资源会根据差异选择适合的地区,同时,不同地区也因此获得了特殊定位所带来的范围经济;如果我们要将博弈推翻,则应改变博弈的性质,即把非合作博弈变为合作博弈,即建立地区间的税收分成议价机制,如果两个地区都采取中性的税收策略,即都没有任何税收优惠,那么总部资源的选址与零税收下的策略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这个博弈无论是否合作,即只要地区间采取相同的税收策略,则无论策略如何,总部资源的选址都是一样的。但是,显然在议价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合作博弈,使得 两个地区都没有因招商策略而损失任何税收。 其次,“总部 -生产基地 ” 模式的纵向税收竞争,这种博弈远比第一种博弈复杂得多。在横向税收竞争中,由于资本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因此最终博弈的结果是要么均衡税率较低,要么均衡税率不变,而在纵向税收竞争中,总部资源只会在该行政区域内流动,即要么从行政级别低的区域到级别高的区域,要么反过来流动,但无论怎样流动,都不会离开该行政区域,因此这里的总部资源实质上是不可流动的,在这一条件的假设下,级别高的区域在给定一个分成比例的前提下,级别低的区域税收必然减少,假设它的政府职责并未因此 相应的减少,那么它必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实际税率,比如通过各种名目进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甚至乱收费。因此,这种税收竞争的均衡税率往往是越来越高,最终破坏该行政区域的投资环境。如果通过税收分成议价机制,修正这个博弈,那么就有可能使均衡税率接近或达到帕累托最优,这个议价机制的关键在于 “ 生产基地 ” 剥离到级别较低的区域时,税收的迁入比例及兑现方式,迁入比例应以迁入地为接纳 “ 生产基地 ” 而提供的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等各种投入为计提的参考,而兑现方式应当现期兑现,这是由我国的官员考核制度所决定的,在一任官员的任期内,应当将 税收按一定比例计入迁入地,以实现该地官员的考核需求,尽量减少迁入地的抵触。 完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 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总部经济聚集区聚集“人气”并保持持久活力的重要因素。在国外商务区开发建设中出现的夜晚“死城”现象归根到底是因其功能设计仅仅注重了办公,忽略了商业和娱乐等综合功能。而成功的案例也恰恰是因其有效地实现了聚集区应有的复合功能。例如,纽约曼哈顿中城洛克菲勒中心是由 19栋建筑共同围合起的城市的绿洲,形成集办公、商业及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商务办公设施。巴黎拉德芳斯区域内也拥有欧洲最大的购 物中心,总面积超过 10 万平方米。纵使在面积狭小的东京新宿,也很强调高档商业设施建设,其地下商业空间面积就达到 11万平方米。 居住功能也是聚集区需要具备的功能之一。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周边大型居住社区的形成。纽约曼哈顿 CBD 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在纽约中央商务区周围,存在着面积巨大而且按照人群划分的若干个 “ 大社区 ” ,其中,上东区居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撑着整个纽约曼哈顿区经济发展。然而,聚集区住宅建设应做到适度,以防止住宅面积过大而挤压了商务土地空间。例如拉德芳斯先期开发的 250公顷土地中 ,其住宅及公园区 总面积也被限定在 90 公顷,既保证了该区域的居住功能,又没有冲淡其商务功能,从而优化了整个区域的投资环境。 完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各项配套设施,首先,要明确总部经济聚集区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城市经济的制高点或某类产业发展的聚集地,它应当具备商务办公、商业、居住和娱乐休闲、文化传播等多元功能,其中核心的功能是商务办公。其次,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协调各种功能占地的比例,既要为聚集区汇聚必要的人气、积淀必要的文化底蕴,也不能冲淡其商务办公的核心功能。最后,在商务楼宇开 发建设中,预留一定空间,为今后聚集区的转型与升级留下回旋余地,宁缺毋滥,改变以往“占地填空”式的短视行为,在拿不准方向、摆不正地位的时候,宁可暂缓开发建设,也不可重复建设或胡乱开发。总之,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开发建设,尤其是其功能的体现,需要本着“统筹考虑、预留空间、比例协调”的原则扎实、协调的推进。 根据地方产业基础选择总部资源,增强企业的根植性与归属感 不少地区在引进总部资源方面大多予以非常优惠的政策,如对入驻的企业总部给予税收减免、财政奖励等。总的来看,这种招商方式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一定的成效,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总部入驻。但从长期看,单纯依靠政策优惠的招商发展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助于提高企业总部的根植性,较易出现“引进来,留不住”的现象,一旦其他地区的优惠额度更大,则企业必定迁离该聚集区,转投他处。现代企业的竞争更加突出对产业链的整合与控制,总部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对产业链的强劲控制力。因此,企业总部入驻总部经济聚集区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该地区是否具有相应完善的产业基础和配套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具备一定技术力量的产业基础以及相对完善的配套服务等,都能够给企业总部的发展提供广阔产业 腹地和产业链延伸空间,为提升企业在该区域的根植性提供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立足本地区的产业基础,选择具有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的企业总部为发展重点,以实现产业基础与企业总部所属领域的耦合,这是提高企业总部根植性和归属感的关键。这样,也有助于提升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区域品牌和价值,形成区域特色产业文化,从而提升入驻企业的核心价值,使企业品牌的扩张与区域品牌的塑造实现互动发展,进一步增强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 中国 35 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 能力评价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城市 总部经济 发展能力评价,是按照总部经济内涵及发展条件设计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专家评价系统计算指标权重,以我国正式出版的统计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评价报告采用的是 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统计年 鉴以及各城市 2007年统计年鉴等发布的 2006年度的统计数据。运用 IMD 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对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除拉萨外)和计划单列市共 35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排序。 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评价过程如图 1所示。 图 1城市总部经济发展 能力评价过程 通过对纽约、新加坡、香港和北京、上海等国际性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实践与资源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我们发现,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一般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巴西总统大选前瞻:政治格局与影响
- 掌握Zemax:2024年光学系统创新实践教程
-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 彩虹色的花绘本故事
-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电学同步专题点拨与强化专题2电路的识别连接与设计专项突破含解析
-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11.1走进微观提高练习新版沪科版
- 统考版2025届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课时提能练4必修1Unit4Earthquakes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春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单元综合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全新升级!2024版SA20培训教程深度解读
- 2024年新课件:《圆柱的认识》在小学数学中的趣味探索
- 气排球记录方法五人制2017年5月9日
- 信用管理师(三级)理论考试题库(300题)
- 医学创新与科学研究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 社会体育导论教学教案
- 厂房物业管理服务合同
- 新生适应性成长小组计划书
- 08SS523建筑小区塑料排水检查井
-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案例 课件
- 父亲去世讣告范文(通用12篇)
- 人教版八年级上Unit 2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A(Grammar Focus-3c)
- 导读工作总结优秀范文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