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pdf_第1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pdf_第2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pdf_第3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pdf_第4页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文献学专业论文)《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i 、 1 内容提要 马端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目录学家与历史学家,其父马廷鸾也是一位 知名的历史学家,在南宋时担任过史馆校勘、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右 丞相兼枢密使等,后来由于受到奸相贾似道的排挤,辞官回家。马端临也跟随父 亲回到了乐平老家。南宋灭亡后,马端临父子隐居家乡,专心治学。元朝时,马 端临婉言谢绝了其父旧同事留梦炎的推荐,不愿为官,在家乡一心治学。后来受 地方官之聘,马瑞临曾短期担任过慈湖书院、柯山书院山长和台州儒学教授。 马端临的学术思想与唐朝杜佑、宋朝郑樵是一脉相承的,在继承他们的基础 上又有所创新,他经过二十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著成了文献通考这部著作。 文献通考是一部关于我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极大成之作,共三百四十八卷, 二十四考,体例别致,史料丰富,详尽记载了我国古代典章制度演变的历史,是 马端l 临一生心血的结晶。 经籍考是其中的第十八考,是一部目录学著作。马端临在经籍考中 采用了文、献、考三者结合的方法来著录图书,这种编撰方法是集叙述、考订、 论断于一体。马端临将唐杜佑创立的典制体和宋郑樵提倡的会通之意在此书中有 机的结合起来,并且还采用了辑录体这种全新的著录方法,其特点是在每一部类 及每一书目下,不仅广泛辑录历代学者的评论,而且还发表自己的见解附在后面, 保存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古代的典章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本篇论文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文献学的角度,系统分析评价经籍考 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及历史地位。前人的研究多是对马端临本人或者对文献 通考整本巨著或者对其中一考的某个方面的研究。本文重点在于归纳总结经 籍考的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马端临;经籍考;文献;辑录体 - ,j q r 一, _ , t 龟 a b s t r a c t m ad u a n l i nw a sag r e a tc a t a l o g u eo fs c i e n t i s t sa n dh i s t o r i a n si no u rc o u n t r y h i s t o r y , h i sf a t h e rm at m g l u a nw a sa l s oaw e l l k n o w nh i s t o r i a n h es e r v e di nt h e 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o c c u p i e dt h eo f f i c i a lw h oc o l l m e dt h ep o s t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b u r e a u , e d i t e dt h e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c o u r t y a r d ,e x a m i n e dt h ef a c t u a lr e c o r d c o u r t y a r d ,h ew a sar i g h tp r i m em i n i s t e ra n ds h u m ie n v o ya n ds oo n a f t e r w a r d s , b e c a u s eo fd e c e i t f u lj i as i d a op u s h i n ga s i d e h er e s i g n e df r o mo f f i c ea n dw e n th o m e m ad u a n t i na l s of o l l o w e dh i sf a t h e rt or e t u r ny u e p i n gh o m e t o w n a f t e rd e s t r u c t i o n o f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f a t h e ra n ds o i ls e c l u d e d l yl i v e di nh o m e t o w na n d w h o l l ya b s o r b e dr e s e a r c h i ny u a nd y n a s t y , m ad u a n l i np o l i t e l yr e f u s e dl i u m e n g y a n s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 l i um e n g y a nw a sh i sf a t h e r so l dc o l l e a g u e m a d u a n l i nd i dn o th o p ef o rt h eo f f i c i a li ny u a nd y n a s t y , h eh e a r t e d l yr e s e a r c h e di nh i s h o m e t o w n a f t e r w a r d sh er e c e i v e dh i r i n go ft h el o c a lo f f i c i a l ,h e o c c u p i e dt h e h e a d m a s t e ro ft h ec i h ua c a d e m ya n dk e s h a na c a d e m yi ns h o r t - t e r m , a n dt h e p r o f e s s o ro f t a i z h o ua c a d e m y m ad u a n l i na n dd uy o u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z h e n gq i a oo fs o n gd y n a s t yt h e i r 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w e r es a m e ,h ei n h e r i t e da n di n n o v a t e dt h e i rt h o u g h t a f t e rm o r e t h a n2 0y e a r s ,h ef i n i s h e dh i sb o o kw e nm a nt o n gk a o i tw a sar e g u l a t i o ns y s t e m a s p e c ts i d eb o o ki no u rc o u n t r yo na n c i e n tt i m e s t h i sb o o ki n c l u d e d3 4 8v o l u m e s ,2 4 p a r t s i t ss t y l ew a su n i q u e ,i th a dt h er i c h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t h i sb o o ke x h a u s t i v e l y r e c o r d e dt h eh i s t o r yo f r e g u l a t i o n ss y s t e me v o l v e di no u rc o u n t r ya n c i e n tt i m e s i tw a s 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o f m ad u a n l i n sl i f e t i m ee f f o r t , l i n g f ik a ow a s1 8 t hp a r t , i tw a sac a t a l o g u eo fb o o k s m ad u a n l i nu s e dw e n , x i a n , k a ot h r e eu n i o n st h em e t h o dt of i n i s hh i sb o o ki nr i n gj ik a o t h i sm e t h o d c o l l e c e dt h en a r r a t i o n , t h ee x a m i n a t i o n ,t h ej u d g m e n ti nab o d y m ad u a n l i nu s e d o r g a n i c a l l y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r e g u l m i o n ss t y l eo fd uy o ua n da d v o c a t o r yh u i t o n go f z h e n gq i a ni nh i sb o o kh ec r e a t e dj i l us y s t e m , t h i si sab r a n d - n e wd e s c r i p t i o n m e t h o d , 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w a sn o to n l yw i d e l yc o m p i l e da l l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 s c h o l a r sc o m m e n t a r y , b ma l s oe x p r e s s e do w no p i n i o nu n d e re a c hc a t e g o r ya n de a c h 薯 t , j b o o k l i s t i th a sp r e s e r v e dt h em a s s i v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a n dp r o v i d e dt h e r i c h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f o ru sw h e nw es t u d yt h ea n c i e n tr e g u l a t i o n ss y s t e m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a c a d e m i cs t l l d yo f t h e p r e d e c e s s o r , t h i s p a p e r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 a n da p p r a i s e s r i n g j tk a o st h e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 ,t h ea c a d e m i cv a l u e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s t a t u sf r o m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a n g l e m a n yp r e d e c e s s o r sr e s e a r c hw e r eo nm a d u a n l i no re n t i r ew e nx i a nt o n gk a oo rs o m ea s p e c tr e s e a r c h t h ep a p e r se m p h a s i s l i e si ns u m m a r i z et h ev a l u e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j i n g j ik a o k e y w o r d s :m r m a d u a n l i n :f i n g f ik a o ;l i t e r a t u r e ;j i l us y s t e m ! 1 1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吱燃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钟向辟 签字日期: 如6 年年月茸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撇;誊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喷磁鼬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针向群导师签名:产1 冱l 丰 签字日期:扣o6 年牟月工孓日 签字日期: 加。i 年华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邮编: 引言 i商 一、研究价值 文献通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典制体通史,为宋末元初的马端临 所著,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其中的第十八考经籍考是一部目录学著作。 唐宋时期,我国历史文献学达到繁荣,当时的文献学家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大 量的著作,包括目录学上的一些研究成果。马端l 临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上, 经过二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完成这部典制体通史文献通考,该书与唐杜佑 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合称“三通”;同时,这三本著作和后来的续 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清朝续文献通考合称为“十通”,可见其书在历史上的价值,其中的经籍 考更是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马端临在经籍考中既继承前人 又有所创新,他规定了“文献”的定义,采用了“文、献,考”三者结合的全 新的辑录体的著录方式,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会通”观点贯穿全书。马端 临还多次引用其父的观点,必要时自加按语,在书中有很多独创的见解,马端 临的史学思想也穿插在其中,这些为我们研究古代典籍和古人思想提供了很高 的价值。 二、研究概况 由于文献通考在我国历史文献上地位很高,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 价值较高的三部典制体通史之一,所以近来学者重视对其研究。前人的研究基 本上集中于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对作者本人马端临的研究。由于马端临出生世家,生活在宋末元初, 身历宋元两朝,两个朝代之间的相互交替使得马端临的一生也大起大落,充满 曲折,宋史、元史都没有为他立传,即使有的史书为他立传,也只是寥寥 数语。前人的研究基本集中于马端l 隘的生卒年、家世以及马端临的思想,如王 瑞明的论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五期) ,王炜民 的马端临卒年考( 浙江学刊,1 9 9 6 年第六期) ;来可泓的试论马端临的人 口思想( 学术月刊,1 9 9 7 年第三期) ;刘振华的马端临对中国古代目录学的 贡献( 山东师大学报,1 9 9 4 年第一期) 等。 第二,对文献通考这本巨著的整体研究。文献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 文献通考纤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十四考,内容丰富,保存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关于典章制度的方面的史料。 中国的典章制度历史悠久,典制史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马端临的文献 通考、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是学者们研究典制史时必不可少的资 料。这方面的研究基本集中于文献通考所体现的思想上。如周少川的( 文 献通考) 的经世致用思想( 蒙古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0 年第六期) ;周 征松的( 文献通考) 的价值略论( 山西师大学报,1 9 9 8 年第四期) ;吴长庚、 刘影春的马端i 瞄与( 文献通考) ( 上海师专学报,1 9 9 7 年第二期) 等。 第三,对文献通考其中某一考的专题研究。由于文献通考内容巨 大,涉及面广,很多学者的研究只限于其中的一考。如黄敏学的从 文献通 考乐考) 的编撰看马端临的音乐美学思想( 巢湖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六期) ; 尚红( 文献通考乐考) 述评(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九期) 。对经 籍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其中的辑录体著录方法的研究,对马端临的分类法 研究和对马端临解题的研究等。如杨寄林的评 文献通考经籍考) 辑录式 的解题( 史学史研究,2 0 0 3 年第一期) ;杨薇的说 文献通考经籍考) 的 史部解题( 史学史研究,2 0 0 0 年第一期) ;桂罗敏的( 文献通考经籍考) 分类法新探( 江苏图书馆学报,2 0 0 1 年第四期) 等。 三、内容结构 本篇论文是对经籍考的专题研究,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五章。第一章是 介绍作者马端临的生平情况和此书的成书过程,第二章是谈经籍考的文献 价值,分为五部分,分别为规定了“文献”的定义,在分类体系上的价值,辑 录体的著述方式及其意义,互著别裁的使用,保存的文献资料价值。第三章是 谈经籍考的学术价值,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文、献、考”三者结合的编 撰方式,贯穿全书的“会通”思想,校勘及辑佚上的价值。第四章是谈经籍 考的地位和影响,最后是结语。 本篇论文的特点是系统总结了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 值,完整的论述了经籍考中所体现的思想倾向,并概括了它的历史地位和 影响,对研究经籍考的读者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 t 第一章文献通考的什者及其成书过程 第一章文献通考的作者及其成书过程 第一节文献通考的作者 文献通考作者为宋末元初的马端临。马端临字贵与,号竹洲,饶州( 今 江西) 乐平人,是我国历史上位伟大的目录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马端 临生于宋元之间,身历宋元两朝。 马端临的父亲马廷鸾是南宋后期宰相,在宋度宗朝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 “咸淳元年( 1 2 6 5 ) ,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丁 母忧。三年,同知枢密院事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五年,进参知政事兼 同知枢密院事,进右丞相兼枢密使。八年,九疏乞罢政。九年,依旧观文殿大 学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大使,上疏辞免,依旧职提举l 临安府洞霄宫”。 由于南宋政权建立在北宋之后的,宋高宗即畏惧金军南下侵吞江山,又担 心武将跋扈篡夺皇位,所以重用奸相。马廷鸾不肯符合奸相贾似道,“九疏乞罢 政”,被迫辞职,在乐平老家住了十七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1 2 8 9 年) 逝 世。“瀛国公即位,召不至。自罢相位,又十七年而薨。所著六经集传、语 孟会编、楚辞补记、洙泗裔编、读庄笔记、张氏祝氏皇极观物外篇 诸书”。 马廷鸾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有丰富的经验,而且家中藏书很多,这都为 马端l 临的学术修养准备了优良条件。马端临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在父亲的督 促下,自幼受到严格的国学教育,以精通朱子学的曹泾为师,他很早就显示出 了其过人的才华。他十九岁时以荫补承仕郎,二十岁时漕试第一,“咸淳( 1 2 6 5 - - 1 2 7 4 ) 中,漕试第一”。囝虽然马端临满腹经纶,但在其父辞相位0 2 7 3 年) 后,他也随父回原籍家居,专心治学,不再为官。1 2 7 9 年,南宋灭亡时,马端 临才2 5 岁,他在元朝统治下生活了将近5 0 余年。在元朝时,他不再赴考会试 和做官,专心读书著述,在家乡默默地从事学术研究。 马端临父子隐居家乡时,闭门读书写作,马端临先是协助父亲编写读史 旬编,以十年为一句,从帝尧至后周,马端临从治学方法到史料源流都得到父 o 宋史马廷鸾卷4 1 4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2 4 3 6 页 o 宋史马廷驾卷4 1 4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2 4 3 o 宋史马廷鸾卷4 1 4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2 4 3 o 四库全书总目史都卷8 1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第6 9 6 页 文献通考绎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亲不少教诲。马廷鸾的旧同事留梦炎降元后为元朝吏部尚书,曾邀请马端临父 子出仕,被他们婉言拒绝了。乐平县志载:“元召用宋丞相留梦炎为吏部尚 书,与廷鸾在宋同为朝,使求端l 临出身文书,以亲疾力辞之。”。在父亲去世后, 受地方官的推荐,马端临渐渐担任学官,曾出任过慈湖书院、柯山书院山长、 教授,以及台州路儒学教授等学职,但是他担任的时间都比较短,主要时间都 是在家乡隐居著书,“门第甚众,有所论辩,吐言如涌泉,闻者必有得而返。”圆 马端临作为一位儒学大师,在异族政权统治下,他主要是以传播儒学为己任。 马端临的学术思想,很多得力于其父马廷鸾。马廷鸾学问渊博,在南宋后 期累官至右丞相,多年的经邦治国使他对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典章经制 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这些学识,对年轻的马端临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多次引用其父的观点,即“先公日”。 马端临身历宋元两朝,在我国历史上两个朝代的交替时期一般都是最动乱、 最黑暗的时期。元朝为蒙古族所建,在民族矛盾的影响下,战乱更加频繁,人 民生活更加不安定,马端临的一生也大起大落,充满曲折。关于马端临,史书 中记载不是很多,宋史、元史均没有为他立传,即使有记载也只是寥寥数 语。一般的只能大致了解到他是宋末宰相马廷鸾之子,江西乐平人,关于其生 卒年月、享寿多少、著书时间等,都渺茫难以确定。 如四库全书总目卷8 1 载:“端临字贵与,江西乐平人,宋宰相廷鸾之 子也。成淳中,漕试第一。会廷鸾忤贾似道去国,端临因留侍养不与计偕。元 初起为柯山书院山长,后终于台州儒学教授。”o 大清一统志卷2 4 1 载:“马 端临字贵与,廷鸾仲子,博极群书,以荫补承事郎。宋亡隐居,教授乡里,远 近师之,所著有大学集传、多识录、文献通考等书。”回 王树名在史学史纲要中对马端临的生卒年进行了考证,他说:“按,县 志载马端临中漕试第一为年二十岁,选举志记其事为咸淳九年( 1 2 7 3 ) 癸酉 科,由此逆推二十年,则其生年当为宝停二年( 1 2 5 4 ) 。叙记称通考刻 。王树民中嗣史学史纲要马端临的年寿和( 文献通考) 的撰著) 中转引的乐平县志) 中华书局2 0 0 2 年第2 3 6 页 毒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马端临的年寿和( 文献通考) 的撰著) 中转引的乐平县恚 中华书局2 0 0 2 年第2 3 6 页 o 四库全书总日史部卷8 l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第6 9 6 页 o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原文及全文检索版卷2 4 1 上海人民出版杜,迪志文化出版有限 公司台作出版1 9 9 9 年第2 l 页 4 第章文献通考的千f 者及其成书过程 成于泰定元年( 1 3 2 4 ) ,而通考所载至治二年( 1 3 2 2 ) 六月发刻前之抄白 称:速为差委有俸人员,礼请马端临亲赍所著文献通考的本文籍,赴路誊 写校勘刊印施行。是其书刊板用时二年。叙记在十一年之后( 元统二年, 1 3 3 4 ) 方言时端临既没,可知其逝世在此十一年之间,享寿应在七十岁以上, 八十岁以内,虽不能得其确数,而不失为约略可掘者。”o 由上可知,马端临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完成巨著文献通考,在元成宗大德 十一年( 1 3 0 7 ) 全书告成,元仁宗延佑五年( 1 3 1 8 ) ,道士王寿衍推荐于朝,元 英宗至治二年( 1 3 2 2 ) ,官家为之刊行,马端临还曾亲往校勘,后卒于家,即卒 于1 3 2 4 年,享年七十左右。 马端临作为一位儒学家,以学习、传授及写书传播儒学,谱写经世致用的 典章经制为己任,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写成文献通考这部巨著,他也 成为我国儒学经世致用的典章经制大师。马端临的著作除文献通考外,还 有义根守墨三卷、大学集传一卷、多识录一百五十三卷等,今皆不 存。 第二节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成书过程 文献通考尤其是经籍考的完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及马端临的个 人努力是分不开的。马端临生活的时代是宋元交替的乱世时期,战乱频繁,百 姓生活困苦,马端临在兵荒马乱中隐居家乡,专心治学,希望在浩如烟海的古 代典籍中搜寻治国安民的方法,他在前人著述的基础上有继承,更有超越,为 我们留下了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成书条件有以下几 点。 一、我国优良的目录学的传统 第一,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十分悠久,我国在历史上一直重视书籍的作 用。 汉书中记载“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 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 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几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马端临的年寿和( 文献通考) 的撰著中华书局2 0 0 2 年第2 3 6 页 。班固汉书艺文志 卷3 0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1 7 0 l 页 5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乎每一朝代建立后都大收书籍并且进行整理。 旧唐书中对书籍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书籍的价值更加得到了肯定。“夫 经籍者,开物成务,垂教作程,圣哲之能事,帝王之达典。而去圣已久,开凿 遂多。苟不剖析条源,甄明科部,则先贤遗事,而卒代而不闻,大国经书,遂 终年而空泯。使学者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杖追日,莫闻名目, 岂详家代? 不亦劳乎! 不亦弊乎! 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览录而 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睿思威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 古人之心,以传后柬,不其愈已! ” 我国古代不仅重视书籍,而且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文献的整理工作,出现 了司马迁、刘向、刘歆、斑固、郑玄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献学家,到唐朝时流 传下来大量的文献著作。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颜师古汉书注、唐官修 隋书经籍志、刘知己史通等。宋朝时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文献学的发 展达到了繁荣,宋史艺文志日:“宋有天下,先后三百余年。考其治化之 污隆,风气之离合,虽不足以拟伦三代,然其时君汲汲于道艺,辅治之臣莫不 以经术为先务,学士缙绅先生,谈道德性命之学,不绝于口,岂不彬彬乎进于 周之文哉! ”o 第二,宋朝文献学的繁荣。 宋朝时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政治、经济的发展促 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为文献的著述、编辑、整理带来了极大便利。宋朝时 我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发展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宋朝官府藏书极其丰富。“削平诸国,收其图籍,及下诏遣使购求散亡。”国 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时,藏书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万九千一百四十二卷。 仁、英两朝时,藏书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神、哲、徽、钦 四朝时,藏书一千九百六部,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九卷。靖康之变后,高宗时“搜 访遗缺,屡优献书之赏”,o 得书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宁宗时得书一万四千 九百四十二卷。“经、史、子、集四类,大凡为书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万九千 。刘啕旧唐书经籍志 卷4 6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1 9 6 5 页 。脱脱i 宋史艺文志卷2 0 2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5 0 3 1 页 。脱脱宋史艺文志卷2 0 2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5 0 3 2 页 。脱脱宋史艺文志 卷2 0 2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5 0 3 2 页 6 第一章文献通考的作名及其成书过程 九百七十二卷”,囝如此巨大的藏书促进了宋朝史学的繁荣,为经籍考的撰 写提供了条件。 宋朝重视国史艺文志,编撰了大量的官修史书。如吕夷简编修的太祖、太 宗、真宗三朝固史艺文志;王 编修的仁宗、英宗两朝国史艺文志; 李焘编修的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艺文志和南宋高宗、孝宗、 光宗、宁宗的四朝国史艺文志。并且,类书在宋朝也取得很大发展。如官 修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私修的有王应麟的玉海、 章如愚山堂考索等。这些书为马端临的经籍考提供了良好的资料柬源。 经籍考是一部目录学著作,我国目录学发展悠久,编制目录的工作在 北宋得到空前的发展,这些为经籍考的产生奠立了雄厚的学术基础。我国 古典目录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官簿有别录、七略、中经 新簿等,史志有汉志、隋志,新旧唐志等,私录有七志、七录 等。宋朝时发展更加迅速,如真宗朝的官修有咸平馆阁图籍目录、景德太 清楼四部书目、( 祥符) 龙图阁书目、祥符宝文统录等,规模最大的为仁 宗庆历时修的崇文总目。私修有尤袤遂初堂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的玉海、困学纪闻 等。所有这些书目不仅记载了当时的公私藏书,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对图书著 录、类例、序论、解题、附注、按语都进行了深层探索,创造积累了很多成功 的经验和大量的成果。虽然到元朝时,有的书已经残缺不全,但都直接或间接 为马端临所借鉴和采纳。 第三,宋朝出现了郑樵、欧阳修、司马光、吴缜、朱熹等一大批的文献学 家,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文献体例丰富。宋朝在学术文化上的繁荣为马端临写 文献通考积累了大批材料,经籍考就是辑录众书而成。 二、文献通考的成书过程 文献通考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 1 3 0 7 ) ,起因于道士王寿衍的推荐, 他在进文献通考表中说:“臣于延佑四年( 1 3 1 7 ) 七月恭奉圣旨,给赐驿传, 令寿衍寻访道行之士者。臣窃谓野有遗贤,非弓旌而莫致朝能信道必简册之是, 稽爰竭愚衷用于圣德钦。惟皇帝陛下励精图治、虚己待人、一视同仁,若神尧 。脱脱宋史艺文志 卷2 0 2 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5 0 3 4 页 7 文献通考鲐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之御下九功,惟叙体大禹之塌中,阴阳顺而风雨时,礼乐兴而刑罚中,是皆陛 下本乎清净,臻兹太平下至飞潜动植之微,均被鼓舞甄陶之化,使指所及虽趋 尧之言必询人才之难,由杞梓之朽弗弃,是以采儒流之著述,庶几益圣主之谋 献。臣伏睹饶州路乐平州儒人马端临,乃故宋丞相廷鸾之子,尝著述文献通 考三百四十八卷,总二十四类,其书与唐杜佑通典相为出入,杜书肇自 隆古以至唐之天宝( 7 4 2 7 5 6 ) ,今马氏所著,天宝以前者,视杜氏加祥焉,天 宝以后至宋宁宗( 1 1 9 5 1 2 0 8 ) 者,又足以补杜氏之缺。其二十四类,类各有 考,一日田赋,二日钱币,三日户口,四日职役,五目征榷,六日市籴,七日 土贡,八日国用,九日选举,十日学校,十一日职官,十- - e l 郊社,十三日宗 庙,十四日王礼,十五日乐,十六日兵,十七日刑,十八日经籍,十九臼帝系, 二十日封建,二十一日象纬,二十二日物异,二十三日舆地,二十四日四裔。 其议论则本诸经史而可据,其制度则会之典礼而可行,思惟所作之勤劳恐致斯 文之隐没,谨誊书于楮墨,远近达于蓬莱,幸垂乙夜之观,快睹五星之聚。臣 寿衍冒犯天威无任战兢惶悝屏营之至,臣寿衍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延佑 六年( 1 3 1 7 ) 四月日,弘文辅道粹德真人臣王寿衍上表。”o 仁宗延佑五年( 1 3 1 8 ) ,文献通考被王寿衍访得后献之于朝。至治二年 ( 1 3 2 2 ) ,官家为之刊行,至泰定元年( 1 3 2 4 ) 刊成,马端临还亲自校勘。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抄白中详细记载了此书的成书过程,指明编写此书 用了二十余年,他说:“延佑五年( 1 3 1 8 ) 十二月十八日,准弘文辅道粹德真人 关寻访至饶州路,据本路儒学状,申准本路杨教授关该,窃见本路乐平州儒人 马端临,前宋宰相碧梧先生之子,知前代之典章,识当世之体要,以所见 闻,著为成书,名曰文献通考,凡二十四类,三百四十八卷,天文、地理、 礼、乐、兵、刑、财用、贡赋、官职、选举、学校、经籍、郊祀、封建、户口、 征役之属。凡于治道有关者,无不彪分汇列,井井有条。治国安民特举而措之 耳,此可谓济世之儒有用之学,其书本儒用心二十余年,卷帙繁多,非可卒致。 今先将所定序目一本缴连前去,蚤为转申上司,令人缮写成帙,校勘完备,官 为镂板,以广其传,非惟不负本儒平生所学,抑且于世教有所补益,关请施 o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献通考原文及全文检索版进文献通考表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 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 9 9 9 年第1 2 页 8 第一章文献通考的仃者及复成书过程 行。”o 顺帝后至元五年( 1 3 3 9 ) 三月,于谦校定此书并且写了叙记,说明了文 献通考的刊印流传。他说“鄱人宰相子马端临,述文献通考于家,泰定 元年( 1 3 2 4 ) 江浙省雕,置于西湖书院。越十有一年,予由太史氏出,统学南 邦,因莅杭,阅究其文,或讹或逸,版成有焉。时端临既没,厥婿杨玄长教于 东湖,乃俾造厥嗣志仁,询取先文,用正斯失。至则就俾玄偕西湖长方员率学 者正之,逾年而讫。将图正于梓,未谐。又逾年,中书遣太常陈氏来访求典籍 于兹,行中书以其事惟予是任,乃克遂旧图,俾儒士叶森董正梓工,且足于不 逮,必予复省功乃已,幸获底于备可观。乌乎! 考之述,继世而成,历代而 行,俞十年而征,又三年而明,匪易匪轻,可戒于德之不恒。”口 马端临在父亲的辛勤培育下,史学造诣精深,他的文献通考虽然是在 杜佑通典、郑樵通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书中破旧了旧有的体例,创 立了新的篇目,而且全书取材精审,史实确凿;内容充实,史料丰富;层次井 然,议论精辟。经籍考是文献通考中的第十八考,这部辑录体解题目录 的开山名著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影响深远,价值很大。 o ( 景f - p 文渊阁四库全书文献通考原文及全文检索版抄白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合作出版1 9 9 9 年第l 一2 页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献通考原文及全文检索版叙记上海人民出版社迪恚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合作出版1 9 9 9 年第1 页 9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第二章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 马端临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同时也是文献学家,在文献学上 有很大的成就,下面分析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规定了“文献”的定义 文献在我国起源很早,历史悠久,但直到马端临撰写文献通考时,才 出现了以“文献”给书命名。文献,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但在中国的古代, 其涵义似乎还没有多大的变化。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就是孔子在八佾中所说的“夏礼,吾能 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注包日征成也,杞宋二国 名,夏殷之后夏殷之礼,吾能税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注郑日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 才不足故也”。o 孔子所说的文献,是指礼乐制度的制作和对它的阐述,这是文 献一词出现的最早涵义。 汉书艺文志中称图书为篇籍,“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 书之路”。o 隋书经籍志则称图书为经籍,“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 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 这些都没有用文献一词来涵盖文字载体,说明文献仅仅是指对制度、尤其是礼 乐制度的阐述。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规定了文献的含义。他说“凡叙事,则本之 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 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 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 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 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命其书曰文献通考,为 o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论语注疏 原文及全文检索版卷3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台作出版1 9 9 9 年第8 页 o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前汉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版卷3 0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合作出版1 9 9 9 年第1 页 o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隋书原文及全文检索版卷3 2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 作出版1 9 9 9 年第9 页 l o ;p,“。,#一p#。i妒 第二章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 f - - j - 十有四,为卷三百四十有八,而每门著述之成规,考订之新意,各以小序 详之”。他强调的是,信而有征的经史百家、传记之书,可以订典故得失、证 史传是非的臣僚奏疏及先儒评论,所有这些都可称得上是文献。马端临所阐述 的文献概念是指经过鉴别的经史百家传记之书和有助于治事之言论。“自序谓引 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日文 献通考。”。马端临在我国历史上是首先用“文献”来给书命名的,自此以后, “文献”也就成了记录文字载体的资料,也逐步出现了用“文献”来给书命名。 第二节在分类体系上的价值 我国的目录学起源也很早,在目录学史上关于图书分类的方法,从汉至唐 宋,一直都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我们可以从元史新编中大致了解目录的 分类沿革。“自刘予骏校理秘文,分群书为六略,曰:六艺者经部也;诗赋者集 部也;诸子、兵书、术数、方技皆子部也;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 太史公书汉着纪则入之春秋类,古封禅群祀、封禅仪对,汉封禅群祀入礼 类,高祖传、孝文传入之儒家类。是时,固无四部之名,而史家亦未别为一类 也。晋苟勖撰中经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犹先于史,至李充为 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而 经、史、子、集之次始定。厥后王亮、谢出、任防、殷钧撰书目皆循四部之名, 虽王俭、阮孝绪析而为七,祖咀别而为五。然隋唐以来志、经籍、艺文者大率 用李充部叙而已。”o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四部分类法始见于李充,隋书经籍志是 更加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地位。下面分析一下隋志中分类 方法,其书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史部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 地理、谱系、薄录;子部分为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 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部:楚辞、别集、总集;集部中附道经分为经戒、 服饵、房中、符录,附佛经分为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献通考 原文及全文检索版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合作出版1 9 9 9 年第4 页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卷8 1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第6 9 6 页 。魏源元史新编艺文 序江苏广陵刻印杜1 9 9 0 年第3 2 4 页 l l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这一分类法成为我国以后目录学家 编制目录、类分群书的典范,从此以后四部分类法居于图书分类领域中的正统 地位。一直到现在,仍将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籍按经、史、予、集四分法来 分类。 隋书经籍志的著录图书的方法是先总述经籍的发展史,再到经、史、 子、集四大类,对于每一大类,是先列出各小类之书,然后同小类的加以总结, 最后在每一大类后再总结一下。如卷3 2 史部薄录载:“七略别录二十卷刘向撰, 七略七卷刘歆撰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湮灭不可 复知。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韩、毛二诗,亦皆相类。汉时刘 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自是之 后,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己。博览之士,疾其浑漫,故王俭作七志,阮 孝绪作七录,并皆别行。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矣。其先代目录,亦多散 亡。今总其见存,编为簿录篇。凡史之所记,八百一十七部,一莴三千二百六 十四卷。通计亡书,合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今开其事类, 凡十三种,别为史部。”o 隋书经籍志的著录图书的方法直接影响了宋朝文献学的著录方法。 宋朝文献学的繁荣促进了目录学的发展,并走向了成熟。这一时期我国目录学 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书目数量繁富、体例完备。宋代的目录学有不同于其它时 代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为我国古代目录学的 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崇文总目是这一时期官修目录的代表,宋朝时的崇文总目在前代 奠定四分法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分类体系。据钱东垣等辑录 的崇文总目我们可以看出分类的大体情况,全书四十五类,经部:易、书、 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小学等九类;史部:正史、编年、实录、杂 史、伪史、职官、仪注、刑法、地理、氏族、岁时、传记、目录等十三类;子 部: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兵家、类 书、算术、艺术、医书、卜筮、天文占书、历数、五行、道书、释书等二十类; 集部:总集、别集、文史等三类。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隋书 原文及全文检索版卷3 2 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 作出版1 9 9 9 年第3 6 页 1 2 第二章文献通考纾籍考的文献价值 虽然四部分类法占主体地位,但其它的分类方法如七分法、五分法等依然 存在。如郑樵通志艺文略的十二分法、王应麟玉海艺文的二十一 分法,而马端临的经籍考采用了四分法。我们可以从这三部同时期的目录 书中的分类来看马端临的分类体系上的贡献。 通志艺文略成书最早,宋郑樵编撰。郑樵在书中采用的是十二分法, 经类第一,礼类第二,乐类第三,小学类第四,史类第五,诸子类第六,天文 类第七,五行类第八,艺术类第九,医方类第十,类书类第十一,文集类第十 二。每类中又分小类,小类中又分种。例如经类,即又分易、书、诗、 春秋、春秋外传国语、孝经、论语、尔雅、经解共九小类,而 每小类中又分种,如易类,即又分古易、石经、章句、传、注、集注、疏、 论说、类例、谱、考证、数、图、音、谶纬、拟易共十六种。 郑樵在艺文略中分类图书,先分大类,再分小类,小类中再分种,这 可以说是我国分类学史上的首创。 他在通志总序中阐明了他的分类原则,他说:“学术之苟且,由源流 之不分。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易虽一书,而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