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pdf_第1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pdf_第2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pdf_第3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pdf_第4页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工业化道路是一国推进本国工业化的途径和 办法的总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新世纪的头20年基本 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由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决定的,也是由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决定的,当代中国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首先对有关工业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回顾, 接着介绍了中国工业 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随后,对国外几种典型的工业化模式进行了简要回顾,进而 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以及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等进行了阐述, 对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的几种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并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提出了自己的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新型工业化;制度保障 ii abstract industrialization is a natural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is a country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ir ways and means of collectively. the 16th national party congress put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the new century, the first 20 years of basically achieving industrialization, taking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this is the historic task of modernizing chinas decision, but also by the worl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cision, contemporary china only take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productivity can be achieved leapfrog development,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were reviewed, and then o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n the foreign several typical pattern of industrialization a brief review and then to china taking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a new features such as industrialization was described, on taking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to deal with some of the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and china taking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o guarantee their superficial proposals. key words: china; new-industrialization; support system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题 工业化问题,尤其是新型工业化问题,是所有大国都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 更是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的百年 梦想。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 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 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走中 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 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由主要 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又主要依靠增加 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党 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阶段作出的 将载入史册有世界影响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一决策是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 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提出的, 是我国在全面总结传统工业化道路 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深刻洞察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 创新,是我国的现实选择,对推进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中国要想在 21 世纪成 功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现代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必须途径 工业化之路,而且必须走新兴工业化之路。因此,深入探讨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 路,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构建新型工业 化的制度保障,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2、中国新兴工业化之路需要制度保障来推进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重大转变, 是科学发展观的 具体体现,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国力。后发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和 现代化,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运用当代新科技改造、 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 发展。所以,人们希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 用。 总起来看,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既面临许多机遇,也有许多困难 和制约因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除了要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外,更需要通过政策 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起新型工业化的保障体系,以制度来保障我国新型工业化的 推进。 但是,信息化终归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实现发展模式 的转变仅有技术层面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政策引导、法律约束、制度 2 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全方位支持。事实上,我国过去之所以走上传统工业化 道路,不全是因为技术落后,还与传统体制下所形成的发展机制有关。发展机制往 往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各类发展主体(企业、 地方政府等)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为 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的选择。制度(体制)是经济活动中内在的核心要 素, 制度 (体制) 创新是经济活动中内生变量的核心。 经济活动中的一切创新 (包 括生产力的创新) ,都要依赖制度的创新来推动和促进。因此,制度创新是落后 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前提条件。发展中国家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创新,可以形成 制度上的后发优势,保持和增强技术上的后发优势,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坚 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为关键的是创造新型工业化战略所必须的有效制度安 排。虽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潜在的后发优势,但这种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 存在的可能优势。要将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变为现实的比较优势,必须具备一定的 条件。建立相应的制度基础和政策保障,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坚持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重塑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 1.1.2 选题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 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那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特 色”在哪里,新型工业化的“新”又新在哪里?对此,学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权威 的定论。长期以来,一些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我国靠传统工业化之路实现工业化 是不可行的,也曾探索研究过“跨越式发展”、“集约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与资 本、技术密集型结合”、“可持续性”等措施,但这些都只是就工业化论工业化, 试图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的改善来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因此,从宏观战略高度提 出系统、 全面、 创新的思想, 从方法论的调整来解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问题, 对丰富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二、有利于探索和构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制度对经济发展 的作用至关重要,有经济学家甚至称其为“第一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是经济、社 会急剧变迁的过程,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制度也会发生变迁,我们需要积极进行 制度创新,使制度来保障和促进而不是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新型工 业化需要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 需要从多方面建设、完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充分的证明,制度变革和创 新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主要推动力。因而,构建一套符 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保障体系,对推进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保 持我国经济的有好又快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综述 就专著看,目前狭义的关于中国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的著作主要是以下几 部:一是原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编的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2003); 二是夏永祥的新型工业化与小康社会(2003);三是张一民的论中国新型工 业化与城市化(2004),该书就新型工业化特征方面,间接地从产业结构、利用 国内外两个市场、成为世界工厂等角度进行详细论述;四是赵国鸿的论中国新 型工业化道路(2005),主要是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贸易因素对中国新型工 业化道路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全书主线是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 化道路要达到目的的诊释,内容很丰富;五是叶连松、董云鹏等人编写的中国 特色工业化(2005),这本书从多个视角,深入地分析了影响中国新型工业化道 路的因素,并且具体详细地分析了能源和制造业在今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 位、 作用和发展路径。 六是翟书斌的 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2006 年) ,主要是对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内容和总体战略定位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框 架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 创造性地提出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构想与政策建 议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就论文看,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关于中国新型 工业化方面研究的论文应该说很多,从 2002 年 2 月到 2008 年 5 月,共计 2480 篇。概括总结可归纳为以下研究结论:林兆木 (2002)、吴振坤 (2003)等人认为,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有 4 点: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二是以科技进 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为中心的工业化,三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四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江小涓(2002)、 赵长茂(2002.12.2)、王廷惠(2003)等人认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在于:一是 “新”字体现在中国是在信息技术大发展时代推进工业化,二是“新”字体现在中国 是在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 三是“新”字体现在中国现在经济 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方面, 四是“新”字体现在中国的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 力的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这两个主要方面, 五是“新”字体现在创造实施 新型工业化战略必须的有效制度安排上, 六是“新”字体现在与发达国家传统工业 化的比较上,七是“新”字还体现在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道路的比较上。 吕政(2003)提出了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三项主要指标:一是以工业为主的 第二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二是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 成为就业主体,三是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李廉水(2003)则提出了中国新型工 业化的机遇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认为在知识经济下,市场竞争主要靠知识 生产率,竞争的手段越来越靠非价格方式,而知识经济的核心环节是技术创新。 陈佳贵等人(2003)则从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质”和国情“特质”的“同质化”经济 4 发展战略角度,对中国新型工业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所谓新型工业化 是与传统工业化相对而言的, 如果传统工业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农业 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转变的经济发展过程, 那么新型工业化就是在这个 转变过程中叠加了信息化过程;如果说传统工业化过程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 价的,那么新型工业化则注重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果传统工业化强调发展中国家 要学习发达国家以前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验, 新型工业化重视将工业化规律与本 国自然和制度条件有机相结合;如果说传统工业化强调在工业化进程中注重工业 数量的扩张, 而新型工业化过程则重视工业化过程中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工业 质量。总之,一个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可以认为是将经济多元结构转为一元结 构的“同质”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新型工业化战略是基于时代“特质”(如信息化) 和国情“特质”(如中国的人口资源)的“同质化”经济发展战略。吴敬琏(2005) 在论述中国工业化是否也要经历重化工业化过程时, 也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新型工 业化的看法。他认为,新型工业化的“新”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相对于第一 次产业革命后主要依靠资本和其它资源投入的早期工业化模式而言;第二重含义 的“新”,则是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指的是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引领经 济发展、改变世界面貌的主要角色,对于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来说,“新”就新 在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快第一重意义的“新型工业化”。 1.2.2 研究述评 从综合性、史料性著作方面看,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从 2001 年 起每年编写出版一卷的中国现代化报告 、英国的安格斯麦迪森(maddison, augus,2003)的世界经济千年史等著作都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研究提供了大量 详实的史料。综合地分析这些前沿的关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的文献,感觉 更多地还停留在对新型工业化目的性的解释,有的是从一个侧面提出影响因素, 如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等等,并且没有深入地从影响 机理层次分析其对新型工业化道路本质的规定性, 也还没有见到将各种影响因素 集中起来,全方位地、系统地研究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规定性的文献,也没 有就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提出系统性的政策建议。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文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的构建置于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中 国与世界的整体坐标上进行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以阐释理论、分析史实、服务 现实、面向未来的思路,综合运用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采 5 用系统的、比较的观点,从六个方面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安排提供了一个基 本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的方法论原则和可供选择的模式。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分析西方主要国家工 业化的背景、特点和内容,剖析了其成功历程的要核,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提供 有益的启示。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本国的工业化之路,从纵向的视角来审视中国 工业化所走过的历程,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制度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制度分析是近年来国内外社会科学 研究极为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制度分析的理论及方法论内核在于从一个整体 的、相互联系的、辨证发展的历史的视角研究制度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历史、 文化等因素的互动作用。在本文研究中,把制度分析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从制度 的功能和作用来研究如何构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保障机制。同时,运用了经济学 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工业化内涵的阐释以及所要解决的困境,从而引出制度保障 的方法论原则。 1.4 研究的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的内容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在分析选题背景、选题意义、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新型工业化相关理论概述。阐释了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传统工 业化面临的困境、新型工业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新型工业化产生的特点。 第三章:对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踪和实践透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关于经济与制度、制度与工业化的关系的相关理论入手, 剖析了主要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实践历程、 后发展国家工业化的特点和成功经验以 及对中国工业化的启示意义。 第四章:中国新型工业化需处理好几个关系。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处理 好与信息化、城市化、地区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等几 个重要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了适当阐述和分析。 第五章:中国新型工业化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从理念创新、职能转换、法 律制度、所有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外部保障等六个方面对中国新型工业化 的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 6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对中国新型工业化和制度保障等基本概念作了比较科学、比较准确的界 定。 (2)立足中国国情,运用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原理、社会学等研究的新成果, 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保障的基本问题,体现了多学科 的交叉研究,拓展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研究的新领域。 (3)将制度保障引入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设,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 制度保障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较为科学的建构范式。 7 第 2 章 新型工业化相关理论概述 2.1 传统工业化面临的困境 存在严重失业现象的工业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更 多关注的是通过机械化和自动化把手工小生产转变为机器大生产, 更多采取的是 节约劳动力的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和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以 获得更多利润,比较忽视就业问题,使得工业化的就业效应低,往往会形成庞大 的产业后备军,长期存在较严重的失业现象,既不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又使 得失业者难以取得收入,改善生活。 城乡差别扩大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也是农民非农化、农村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伴侣。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城 市化,但是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曾经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最 突出的是扩大了城乡差别,引起了农村经济的衰败,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出现 过多种“城市病”。尽管这些问题在工业化的后期,特别是在实现了发达的工业化 以后,有的己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得到了缓解,但毕竟走了一定的弯路, 付出过相当大的代价。 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重化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和支柱,而重化工 业是资源消耗型、污染严重型的产业。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一般会加大工业生产 成本。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更加注重工业包括重化工业的增长和降低生 产成本,往往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直到出现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资 源短缺、能源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的时候,才引起高度重视,政府才采 取坚决措施治理环境、保护资源,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 路,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 2.2 新型工业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2.2.1 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局势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 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和最明显的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 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 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 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 年世界经济展望.1997 8 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 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 全球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化方式的转换。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 说,经济全球化为工业化提供了新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利用最有利的资源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它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 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这对于我国弥补国内资本、技 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利用后发优势以及迅速实现产业优化、技术进步,推进工业 化进程都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我国要以加入wto为契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完全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通过开放市场来解决经 济转轨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2.2.2 知识经济的内在需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 识化、信息化时代,这是我国进行工业化的重要时代背景。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经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并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就经济和 科技发展水平而言, 我国的工业化阶段同发达国家的信息化阶段落后了一个历史 阶段;但是信息化时代也给我国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因此我国必须同时完成 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任务,也就是说要一步跨过发达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由不发 达的工业化社会直接进入信息化社会, 或者说是不经过由不发达工业化过渡到发 达工业化, 再实现信息化的发展顺序, 同时进入发达的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新的时代背景和任务决定了我国必须把握历史机遇, 走一条不同于以往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2.3 我国的国情的现实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己经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中,但与此同时, 限制经济发展的因素正日益显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低级化、虚高度化和效益 低下突出;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不可再生资源消耗过度,因此,经济发展受 环境限制与资源匾乏的“瓶颈”制约越来越明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多斯 d(.l、meadwos)在 1972 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增 长极限论”,认为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 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 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 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该书在研究世界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 资源消耗五种因果关系后得出以下结论:如果维持现有人口增长率和资源消耗率 不变,则由于粮食短缺或者由于资源枯竭,或者由于污染严重,世界将会产生非 9 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而防止这一结果的出路就在于经济零增长。 尽管麦 多斯的结论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所提的问题却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十六大提 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 已经从战略的高度将生态环境问题摆在我们的面 前。国民经济要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将工业经济发展思想向生态工业发展转 变,是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有之路。 2.3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3.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如何理解工业化这一概念的问题, 因为对工业化的合理定 义是发展中国家选择正确的工业化道路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工业化战略的制定和 实施,但是到目前为止,在有关的经济学和经济史学著作中,对工业化概念的表 述似乎并不十分明确,或者说还没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所以有必要对工业化概念 的认识进行简要的回顾, 以下所列举的是工业化的众多定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 种: 1955年刘易斯(wi11inal.a.lweis)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分为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和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的二元经济。 经 济的发展依赖于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 而劳动万从农村流向城市, 满足这种扩张。 随着现代工业逐步扩大,传统农业相对缩小,经济结构也逐步由二元转为一元。 刘易斯只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忽视了农业部门的发展。1961年,拉尼斯 和费景汉把刘易斯模式推进了一步,揭示了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关 系,重视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强调了人口增长对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形成了刘易 斯一拉尼斯一费模式。 张培刚认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本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 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是社会生产力的一场 带有阶段性的变化。”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在消耗较少资源带来较少环境污染条件下取 得良好效益的并能发挥人力资本优势的工业化。 何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 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 怎样理解这一概念的含义?我 的理解这一概念涵盖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大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是指加快 麦多斯等.增长的极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ml.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国家经贸委综合司.专家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0 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使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 是工业经济活动,从投入到产出,从生产到流通,从微观经济管理到宏观经济管 理,尽可能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把 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二是经济效益好,是指各个生产和 流通中的各个经济主体,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所消耗 的投入又比较低,以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 创新、组织创新等不断提高这一比值;三是资源消耗低,是指各个经济主体通过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四是环境污染少,就是 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减少经济 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做到经济发展而又山川秀美;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就是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 才,同时又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做到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加就业,一举二得。 2.3.2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 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 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从而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顺应新形势, 新型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工业化。就是使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工业经济活动,从投入 到产出,从生产到流通,尽可能引用到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提高科学技术在经 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并通过技术 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就是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 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建立在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做到经济发展而环境又得到 保护,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在发达国家实现工 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的国情 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相对比较低,我们就是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劳 动力人员众多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 充分利用工业化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又着眼于扩大就业,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 11 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4 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 2.4.1 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 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特别是水资源、耕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短缺以及利用效 率低的问题,己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的大问题。一些重要资源长 期依赖进口,特别是石油资源严重不足,对国家经济安全极为不利。我国生态环 境恶化的趋势也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为此,我们要充分考虑 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 耗和环境污染, 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据分析,造成我国资源短缺,浪 费严重, 生态破坏加剧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型的经济增 长方式,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利用率低。解决这一 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行和实施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预防污染的 产生和排放。 2.4.2 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结合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引擎”。当今世界,信息技 术迅猛发展,己经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产业蓬勃兴起。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己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 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信息 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我国尽快实现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 了新的机遇。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 质基础,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不断深化。因此,脱离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不是 现代化的工业化,不能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忽视工业化,离开了工业化 的信息化,则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二者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所以说,新型 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是先实现工业化, 后进人信息化阶段。我国在工业化上面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现实国情和世界竞 争态势决定了我国必须将工业化和信息化一起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们必 须克服后发的劣势,利用后发的优势,采取务实的工业化战略,吸取发达国家的 经验教训,加快工业化的步伐。 12 2.4.3 区域化和全球化并存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 区域化是一个与全球化并行不悖同样值得关注的客 观大趋势。目前,世界经济结构在全球化浪潮下早已呈现“斑块状”格局,不仅发 展中国家而且发达国家都在竞相拓展周边国家地区市场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来 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一般而言,经济区域化是指社会经济 生活中在邻近国家和地区间或是制度和意识形态接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亦或是 资源依赖性和产业结构相近的国家和地区间,在彼此互利基础上发生的生产、流 通、投资和消费的合作和由此产生的产业融合。 2.4.4 持续发展和结构跨越式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近 30 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告别的短缺时代,整体发展水 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是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效益低下,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我国竞争力的提高。实施结构 调整, 不仅是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也是应对国际挑战的需要。 优化产业结构, 既要调整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提高高新技术在产业中的比重; 同时也要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使之与当代世界科 技发展的总水平相当。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现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2.4.5 技术密集和人力资源充分发挥 我国过去的工业化走的是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道路,主要依靠物质资本 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而非通过提高投入要素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随着 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达到一定界限后,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率趋于下降,这必然影响 到工业化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 要素生产率,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在工业化过 程中重视增加劳动力就业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才能重视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 化,才能尊重劳动者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才能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优 先发展教育不断提升人的素质,才能依靠国民的主体(农民)来推进工业化,才 能让尽可能多的国民分享工业化的成果。 13 第 3 章 对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踪和实践透视 3.1 对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踪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常常使用“制度”这一概念。 从他们使用这一概念的 场合来看,制度是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整体的社会制度包括经 济基础及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在一定历史阶段,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是复杂 多样的,与之相应的制度也是复杂多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有 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制度,是具体化的生产关系,其功能在于通过生产、分配、交 换和消费方面的制度安排,使生产机制、分配机制、交换机制和消费机制有效运 行,以确保经济循环系统的顺利实现。而且,马克思通过对工业革命及工业化生 产的历史考察,科学论证了工业化的历史前提和历史发展过程,剖析了从工厂手 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内在转换机制,对工业革命生产过程进行了理论与实证阐 释,从制度方面说明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途径,揭示了工业化产生和发展的历 史必然性。 3.1.2 古典主义关于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述 以瓦尔拉斯和马歇尔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学家对工业化进行静态分析和比较 静态分析,重点论证了市场机制如何优化配置资源,探讨了制度和机制在经济发 展中的关系。而“大推进”理论,则是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一罗丹 p(.n.rosnestein 一 rdomo)于 1943 年在东欧和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一文中提 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解决贫困,失业和收入不均等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工 业,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是以快于富裕地区的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停滞地区的收 入,从而使世界各个地区的收入分配较为均等的唯一办法”。 该理论的核心是全 面的、大规模的在各个工业部门投入资本,以“初始投资”的“大推动”,获得整个 工业部门全面、迅猛的发展,这是一种极端的平衡增长战略。 3.1.3 新制度经济学派关于制度及其功能和制度变迁理论论述 20 世纪中叶以后,新制度经济学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新制度经济学派认 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规则体系和组织体系,决定了人们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 们在政治、经济或者社会方面发生交易的激励结构,因而“制度至关重要”,没有 适当的制度,任何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科斯,1992) 。 薛家骥.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发展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年.138 14 舒尔茨(twschulz)在 1968 年发表的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 一文中,对制度的含义以及制度功能的经济表征作了概述。舒尔茨认为,制度是 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涉及法律秩序、制度安排 以及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正是因为制度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由此带来的便 是制度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所发挥的种种功能,舒尔茨指出,制度是某些服务的供 给者,它提供的经济方面的服务,可以归纳为 4 点:一是用于降低交易费用,二 是用于影响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 三是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的联 系,四是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在此基础上,舒尔茨把制度 视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的供给者,也就是说,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具有 经济价值的服务。 诺思(douglas north)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从制度演进的历史角 度谈到制度的功能。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框架,它 们确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者更确切的说, 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诺思, 1983) ;“在整个历史中人类设计出什么制度以创造秩序和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 与经济学的标准约束一起,它们规定了选择集,决定了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由 此决定了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率与可行性(诺思,1991) 。”在这里,诺思实际上 是将制度的功能视为创造秩序和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此外,诺思还通过对新古 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历史反论,揭示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诺思认为,人 们经常所论及的投资的增加、劳动投入量的扩大、技术进步等因素,并不是经济 增长的原因, “它们乃是增长”, 即它们本身就是增长; 而真正决定增长的是制度, 一种能够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用诺思的话 讲,就是“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刺激结构,随着该结构的演进,它规划了经济 朝着增长、停滞或者衰退变化的方向”(诺思,1991)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 “在经济发展中,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诺思和托马斯,1973) 。 3.2 中外工业化进程的实践透视 3.2.1 主要西方国家工业化实践透视 1.英国工业化的时代背景、特点和经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进工业化的国 家,开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 1718 世纪,当时技 术起点低、国际开放程度低、市场制度还处于摸索当中。工业化主要由其社会自 身不断产生有利于工业化的因素推动实现的,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既无外来压力, 也无政府指导的条件下,自发的产生和进行,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因此形成 了一些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工业化从农业和农村起步;工业化始终伴随着 商业化和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推进;工业化与技术进步紧密相随。经过 15 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的工业化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奠定了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 的地位。其经验有:一是国家为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相 对稳定了政局,有利于工业化的推进;二是工业化提供了较好的产权制度和交易 制度,使英国成为较彻底的自由贸易政策实施国;三是为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政 策环境, 如实行较消极的财政政策、 稳定的货币政策和自由放任的产业发展政策。 2.美国工业化的时代背景、特点和经验。美国推进工业化主要是在 1920 世纪。到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美国便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与英 国共同开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英国相比,美国推进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已明显 不同:全球开放程度已有显著提高;市场制度和宪政制度比较完善;出现了“第 二次工业革命。”由此而产生了一些与之相适应的特点:一是产业协调发展,产 业结构升级;二是产业聚集的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三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 进。美国工业化的基本经验有:一是实行土地私有制、发明专利制和灵活的贸易 制度;二是重视教育、技术和人才,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三 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又注重政府的调空作用,使得工业化进程健康有序 的推进。 3.日本工业化的时代背景、特点和经验。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进工 业化进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日本推进工业化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有:发 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使得日本在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方面受益很多;全球 开发程度大大提高,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市场制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主要特 点有:一是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二是主导产业明显,机械、化学和金属行业成为 绝对主导产业;三是技术引进和转化始终伴随着工业化。日本政府的工业化成效 显著,其成功的基本经验有:一是发挥后发优势,实行明确的产业政策,鼓励企 业的大型化;二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刺激产业投 资,加速资本形成;三是实行出口导向政策,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四是十分重视 教育、人才和技术,为经济发展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2.2 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实践透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认为,所谓发展国家,是指在发动工业化和进入 工业化时代这一问题上,发动(进入)时间相对较为滞后的国家。以此概念为标 准, 本文所说的后发展国家主要指工业化进程起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或第二次世 界大战之后的国家。其主要代表有“亚洲四小龙”和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这 些国家的工业化基础都十分薄弱,面临的时代背景也异常复杂。但通过出口导向 型政策以及稳步升级产业结构,工业化进程大大加速,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 程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国家,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工 业化之路, 对后发展国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这些国家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 16 首先开发国内需求,实现“进口替代战略”,在此战略中逐渐实现国家工业化体系 的完善和实力的增强。在国内市场基本满足后,需求结构变化又为产业结构升级 提出了要求,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适应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开始实施“出口 导向型“战略,出口大幅增加又加速了工业化。 。而且,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也起 了很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但制定了正确的符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大力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通过改革创造有利于工业化的环境,如注重利用外资 和引进技术、改革企业组织以及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等,为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提供了强大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