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张双楼煤矿1.8 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1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张双楼煤矿1.8 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2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张双楼煤矿1.8 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张双楼煤矿1.8 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4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张双楼煤矿1.8 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国 矿 业 大 学 本科生毕业设计 全套图纸,加全套图纸,加 153893706 姓 名: 学 号: : 学 院: 矿业矿业工程学院工程学院 专 业: 采采矿矿工程工程 设计题目: 张张双楼煤双楼煤矿矿 1.8 Mt/a 新井新井设计设计 专 题: 深部巷道深部巷道锚锚杆支杆支护护技技术术 指导教师: 职 称: 教授教授 年 月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院 矿业矿业工程学院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 采采矿矿工程工程 04 级级 学生姓名 任任务务下下达达日日期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毕业论文日期:毕业论文日期: 年年 月月 日至日至 年年 月月 日日 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题目: 张张双楼煤双楼煤矿矿 1.8Mt/a 新井新井设计设计 毕业论文专题题目:毕业论文专题题目: 深部巷道深部巷道锚锚杆支杆支护护技技术术 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 院长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书 指导教师评语(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内容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工作态度 及工作量;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存在问题;是否同意答辩等):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论文评阅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语(选题的意义;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量的大小;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写作的规范程度;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存在问题;是否同意答辩等) : 成 绩: 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论文评阅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语(选题的意义;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综合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量的大小;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写作的规范程度;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存在问题;是否同意答辩等) : 成 绩: 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论文答辩及综合成绩 答 辩 情 况 回 答 问 题 提 出 问 题 正 确 基本 正确 有一 般性 错误 有原 则性 错误 没有 回答 答辩委员会评语及建议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学院领导小组综合评定成绩: 学院领导小组负责人: 年 月 日 摘摘 要要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设计部分、专题设计部分和翻译部分。 一般部分为张双楼矿 1.8 Mt/a 的新井设计。张双楼煤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境 内,东有沛屯铁路与陇海线相连,交通十分便利。井田走向(东西)长平均约 8.23 km,倾向(南北)长平均约 3.88 km,井田水平面积为 31.93 km2。主采煤层 一层,即 7 号煤层,平均倾角 8.9,厚约 5.0 m。井田工业储量为 226.69 Mt,可 采储量 156.51 Mt,矿井服务年限为 66.9 a。井田地质条件简单。表土层平均厚度 70 m;矿井正常涌水量为 320 m3/h,最大涌水量为 340 m3/h;煤层硬度系数 f=2.3,煤质牌号为气煤 44;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1.84 m3/min,属低瓦斯矿井; 煤层有自燃发火倾向,发火期 36 个月,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根据井田地质条件,提出四个技术上可行开拓方案。方案一:立井两水平开 采,暗斜井延深至-700 m 水平;方案二:立井两水平开采,立井延深至-700 m 水 平;方案三:立井两水平开采,暗斜井延伸至-820 m 水平;方案四:立井两水平 开采,立井井延伸至-820 m 水平。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方案一为最优方 案。将主采煤层划分为两个水平,一水平标高-450 m,二水平标高-700 m,因井 田走向大断层将井田分为南北两部分,井田南部为一水平服务范围,井田北部为 二水平服务范围。 设计首采区采用采区准备方式,工作面长度 223 m,采用一次采全高采煤法, 全部跨落法处理采空区。矿井采用“三八”制作业,两班生产,一班检修。生产 班每班 3 个循环,日进 6 个循环,循环进尺 0.6 m,日产量 5432.16 t。 大巷采用带式输送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 1.5 t 固定箱式矿车。主井装备一套 12 t 双箕斗和一套 12 t 单箕斗带平衡锤提煤,副井装备一对 3 t 矿车双层单车罐笼 带平衡锤担负辅助运输任务。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通风容易时期矿井总需 风量 4608 m3/min,矿井通风总阻力 2096 Pa,风阻 0.35 Ns2/m8,等积孔 2.03 m2,矿井通风容易。矿井通风困难时期矿井总风量 4608 m3/min,矿井通风总阻 力 2746 Pa,风阻 0.46 Ns2/m8,等积孔 1.74 m2,矿井通风中等困难。设计矿井的 吨煤成本 110 元/t。 专题部分题目是深井巷道锚杆支护技术。采用 MATLAB 7.1 矩阵实验软件来 进行有关图形的绘制。 翻译部分是一篇关于频率和锚固长度对超声波在锚杆中传播行为的影响的论 文,英文原文题目为:Effects of frequency and grouted length on the behavior of guided ultrasonic waves in rock bolts。 关键词:立井;上下山开采;大采高;单巷掘进;中央并列式 ABSTRACT This desig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general design, monographic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an academic paper. The general design is about a 1.8 Mt/a new underground mine design of Zhangshuanglou coal mine. Zhangshuanglou coal mine lies in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As Peitun railway run across the east part of the mining field connect to Longhai railway, the traffic is very convenient. Its about 8.23 km on the strike and 3.88 km on the dip,with the 31.93 km2 total horizontal area. The minable coal seam of this mine is only 7 with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5.0 m and an average dip of 8.9. The proved reserves of this coal mine are 226.69 Mt and the minable reserves are 156.51 Mt, with a mine life of 66.9 a.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mine is relatively simple. The normal mine inflow is 320 m3/h and the maximum mine inflow is 340 m3/h. It is bituminous coal 44 with low mine gas emission rate and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endency, and its a coal seam liable to explosion.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mine, I bring forward four available project in technology. The first is vertical shaft development with two mining levels and the extension of inclined shaft go to -700 m; thr second is vertical shaft development with two mining levels and the extension of vertical shaft go to -700 m; the third is vertical shaft development with two mining levels and the extension of inclined shaft go to -820 m; the last is vertical shaft development with two mining levels and the extension of vertical shaft go to -820 m. The first project is the best comparing with other three project in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first level is at -450 m, The second level is at - 700 m, Because a major fault lies in the center of mine field, the mine field is divided into the north section and the south section, the south section is one level service scope, and the north section is two level service scope. Designed first mining district makes use of the method of preparation in mining area, the length of working face is 223 m, which uses fully-mechanized coal mining technology, and fully caving method to deal with goaf. The working system is “three- eight”,with two teams mining, and the other overhauling. Every mining team makes three working cycle, with six working cycle everyday. Advance of working cycle is 0.6 m, and quantity of 5432.16 ton coal is makedeveryday. Main roadway makes use of belt conveyor to transport coal resource, and mine car to be assistant transport. Main shaft makes use of skip to transport coal resource, when subsidiary shaft makes use of cage to be assistant transport. In the prophase of mining the mine makes use of centralized ventilation method,when in the evening of mining the mine makes use of areas ventilation method. At the easy time of mine ventilation, the total air quantity is 4608 m3 per minute, the total mine ventilation resistance is 2096 Pa, th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 is 0.355 Ns2/m8, equivalent orifice is 2.03 m2. At the difficult time of mine ventilation, the total air quantity is about 4608 m3 per minute, the total mine ventilation resistance is 2746 Pa, th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 is 0.465 Ns2/m8, equivalent orifice is 1.74 m2. The cost of the designed mine is 110 yuan per ton. The monographic study is bolting technology of deep well drawed by MATLAB 7.1. The translated academic paper is about effects of frequency and grouted length on the behavior of guided ultrasonic waves in rock bolts。 Keywords:shaft; up-dip and down-dip minging; large mining height; single thunnel drivage; centralized juxtapose ventilation. 目目 录录 一般设计部分一般设计部分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 1.1 矿区概述.1 1.2 井田地质特征.2 1.3 煤层特征.8 2 井田境界和储量井田境界和储量.11 2.1 井田境界.11 2.2 矿井工业储量.13 2.3 矿井可采储量.13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8 3.1 矿井工作制度.18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8 4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20 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20 4.2 矿井基本巷道.30 5 准备方式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采区巷道布置.42 5.1 煤层地质特征.42 5.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43 5.3 采区车场选型设计.46 6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50 6.1 采煤工艺方式.50 6.2 回采巷道布置.62 7 井下运输井下运输.66 7.1 概述.66 7.2 采区运输设备选择.69 7.3 大巷运输设备选择.70 8 矿井提升矿井提升.73 8.1 概述.73 8.2 主副井提升.73 9 矿井通风及安全矿井通风及安全.78 9.1 矿井通风系统选择.78 9.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82 9.3 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86 9.4 选择矿井通风设备.95 9.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99 10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101 专题设计部分专题设计部分 1 引言引言.104 2 开采深度与巷道围岩的变形关系开采深度与巷道围岩的变形关系.104 2.1 中国的研究.104 2.2 德国的研究.105 2.3 前苏联的研究.106 3 深井巷道锚杆支护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深井巷道锚杆支护的关键理论与技术.107 3.1 深井巷道锚杆支护理论基础.107 3.2 深部巷道锚杆支护作用机理.108 3.3 深部巷道锚杆支护技术.113 4 工程实例工程实例.117 4.1 巷道地质及生产条件.117 4.2 地应力测量.118 4.3 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及计算机辅助设计.118 4.4 巷道支护设计.118 4.5 支护质量监测.120 4.6 支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126 5 结论结论.126 参考文献.128 翻译部分翻译部分 英文原文英文原文.130 中文译文中文译文.141 致谢致谢.149 一 般 部 分 中国矿业大学 2008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1 页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述 1.1.1 交通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 张双楼煤矿位于徐州市西北,距徐州市约 79 km,在江苏沛县安国镇境内, 东距大屯煤电公司 6.5 km,南距沛县城 16.5 km,东有沛屯铁路和陇海线相连, 矿区的徐沛公路北上山东,南达上海,交通甚为便利。 矿区(居民点)现状由张双楼、陈庄、高庄、梅庙、梅海子、油坊口、袁庄 七个自然村组成,居住总人口 3461 人,910 户。交通位置如图 1-1。 1.1.2 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 本井田地表属黄泛冲积平原,地面平坦,地面标高+35+39 m,地势西高东 低,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内东缘微山湖,有徐沛河,南有丰沛河京经杭大运河注 入微山湖。 1.1.3 矿区经济状况矿区经济状况 矿区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铸造、酿酒、缫丝、纺织、塑编、木材加工、机 械制造等八大工业体系,工业产品 100 余种。张双楼工业园区,形成了板皮加工、 塑料编织、铸造加工、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矿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有优质 成武 单县 金乡 山山 虞城 艾邑 砀山 萧县 徐州 邳县 大运河 枣庄 滕州 皇台 丰县 大屯 沛 县 微 山 湖 邵 阳 湖 张张双双楼楼矿矿 东东省省 河河 南南 省省 安安 徽徽 省省 江江 苏苏 省省 铁 路 湖 泊 公 路 省 界 河 流 城(县)市徐州 张双楼矿井交通位置图 图图 1-1 张双楼矿井交通位置图张双楼矿井交通位置图 中国矿业大学 2008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2 页 小麦、 “无公害水稻” 、 “高蛋白玉米”等粮食作物 7.4 万亩,芸豆 5000 亩,黄皮 洋葱 1000 亩、脱毒土豆 1000 亩、东北毛茄 1000 亩、越冬甘兰 1000 亩、大沙 河无籽西瓜 14000 亩、优质红富干苹果 4000 亩、桑园 5000 亩。有年出栏 300 万羽的肉鸭养殖基地、年出栏 150 万羽的合同鸡养殖基地、有大型的波尔山羊养 殖基地。 1.1.4 矿区电力供应矿区电力供应 矿井 110 kV 主电源引自沛县 220 kV 变电站,备用电源引自大屯 110 kV 变电 站,由 110 kV 线路送至距矿井 110 kV 变电站。 1.1.5 矿区的气候条件矿区的气候条件 本区属南温带黄淮区,气象具有长江流域的过渡性质,接近北方气候特点,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季有干旱及寒潮、霜冻等自然灾害,但四季分 明,气候温和。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811.7 mm,最大年降水量 1178.9 mm,最小年降水量 550 mm,降水多集中于 7、8、9 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 5070%,1、2、3 月份 为枯水季节。 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 1873.5 mm,年最小蒸发量 1273.9 mm。 气 温:年平均气温 13.8 ,最高气温 40.7 ,最低气温-21.3 。 主导风向:全年以东南,偏东风为最多,年平均风速 3.2 m/s。 本区属季节性大陆性气候。 1.1.6 地震地震 自公元 462 年以来,根据不完全统计,本区共记载有感地震 30 余次,其中 影响较大的有 1968 年 7 月 25 日山东莒县郯城 8.5 级地震,1937 年 8 月 1 日山东 菏泽 7 级地震等。 本区属于华北地震区,据郯庐断裂 100 余公里,该断裂为一长期活动的断裂 带,亦为强地震带,郯城至新沂一带具有发生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1.2 井田地质特征 1.2.1 井田的地形,井田的勘探程度井田的地形,井田的勘探程度 本区位于华北陆台之东南部,在大地构造上处于鲁西穹折带(鲁西台凸)的 西侧,与徐蚌凹折带(徐州台凹)相邻。区内地形平坦,出露地层极少,仅在局 部地区有前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等地层零星出露。 区域地层在前震旦纪的结晶基底上沉积了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二 迭系、侏罗白垩系及新生代地层。 中国矿业大学 2008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3 页 在区域构造上位于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联结处(鲁西穹折带与徐蚌凹折带之 间) ,前者以一系列接近经向和纬向的断裂为主,间有宽缓的短轴褶皱,后者以 一系列北东向的紧密向斜、背斜相间而成。 本区的岩浆岩活动自老至新大致分为三期:即吕梁期花岗岩、燕山期中基性 岩侵入以及喜马拉雅期的玄武岩流,在煤系中以燕山期侵入体为主。综合地质柱 状图如图 1-2。 油脂半暗淡光泽、性脆易碎 1:500 古 生 界 二 迭 系 下 统 10.32 10.66 11.58 0.13 8.57 4.55 5.00 4.19 24.69 0.5 7.31 8.25 4.91 12.36 泥岩 砂泥岩 细泥岩 砂泥岩 煤 细泥岩 砂泥岩 煤 砂泥岩 细泥岩 煤 砂泥岩 细泥岩 砂泥岩 6号煤 7号煤 9号煤 岩性简述岩石名称 标志 层及 煤层 编号 柱状图层厚 组统系界 地层单位 山 西 组 (m) 灰至灰黑色、遇水变软 灰黑色、块状、泥质胶结 图图 1-2 综合地质柱状图综合地质柱状图 中国矿业大学 2008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4 页 井田从西向东共由 9 条勘探线控制,共打钻孔 74 个,其中有瓦斯钻孔 10 个, 煤层自燃勘探钻孔 5 个,地温勘探钻孔 10 个,井田南部及北部东半部分钻孔分 布均匀,是重点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基本查明了井田的煤层赋存情况、构造情 况、煤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 1.2.2 井田的地质构造、最主要的地质变动井田的地质构造、最主要的地质变动 井田内地层走向、倾向、倾角,褶曲、断层的总体发育规律等方面如下:区 内呈单斜构造,局部发育有次级背向斜,地层倾角变化不大,大致在 712 有一条 正断层,局部遭受岩浆侵入的影响,属中等。 本区地层属华北型,煤系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均为第四系或侏罗-白垩系所 覆盖。区内揭露的地层有奥陶系下统肖县组(未揭穿) 、马家沟组,奥陶系中统 阁庄组、八陡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和 下石盒子组,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侏罗-白垩系,第四系。现按地层生成顺序 叙述如下: 奥陶系下统肖县组() x 1 O 本区仅一个钻孔揭露,最大揭露厚度 125 m。岩性为灰灰白色微带肉红色白 云岩、灰质白云岩,夹灰黑色微晶灰岩、泥砾灰岩。 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 m 1 O 本区仅一个钻孔揭露,全组厚度约 198 m。岩性上部为灰色或成浅褐色隐晶 质灰岩夹薄层白云岩和含白云质灰岩;下部为似豹斑状灰岩,夹泥质条带,与下 伏肖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奥陶系中统阁庄组() g 2 O 本区仅个别钻孔揭露,全组厚约 113 m。岩性由浅灰、灰白或浅褐色微晶状 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薄层泥灰岩、灰岩组成,与下伏马家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奥陶系中统八陡组() b 2 O 本区仅个别钻孔揭露,全组厚约 25 m。由灰棕灰色厚层状质纯隐晶质灰岩 夹薄层灰绿色泥岩组成。与下伏阁庄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b 2 C 本区仅少数钻孔揭露,全组厚约 2038/29 m,为海陆交替相沉积。中、上部 主要由浅灰色致密状灰岩夹灰绿色、杂色泥岩而成。下部为绛紫色泥岩及褐黄色 铝土质泥岩,偶含薄层灰岩,底部为一层绛紫色铁质泥岩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八陡 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产状: Fusulinella bocki 薄克氏小纺锤蜓 Beedeina yangi 扬氏比德蜓 Pseudowedekindellina prodixa 伸长假魏特肯蜓 中国矿业大学 2008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5 页 Eostaffella quasiampla 似丰满始史塔夫蜓 Chonetes of carbonifera 石炭戟贝(相似种)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t 3 C 本区大多数钻孔揭露,全组厚约 145179/159 m,本组地层为海陆交互相沉 积,沉积旋回清晰,标志层明显。发育了薄-厚层灰岩十三层及十一层薄煤,其中: 一、四、十二灰是全区标志层。本组主要由灰色细、中粒砂岩,灰黑色泥岩,砂 泥岩、灰岩和煤组成。一、二灰为生物化学岩,常具方解石晶体,四灰最厚,平 均 8.21 m,且含燧石;十二灰中下部富含蜓科化石及燧石。无名灰上、九灰下赋 存 17 煤,十二灰下赋存 21 煤,但是不可采。底部以一层铝质泥岩与下伏本溪组 地层分界,呈整合接触。产状: Neuropteris ovata 卵脉羊齿 Taeniopteris 多脉带羊齿 Chonetes 石炭戟贝 Lengula sp 燕海扇 Schizodus sp 裂齿蛤 Schwagerina 希瓦格蜓 二迭系下统山西组() 1 1 P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整合于太原组地层之上,全组厚 93185/113 m。 本组地层属过渡相沉积,含煤 15 层,其中 7 煤为本区主采煤层。9 煤不可 采。下部偶含 5 煤或 6 煤。产状: Pecopteris kativenosa 厚脉栉羊齿 Pecopteris arcuata 弯脉栉羊齿 Sphenophyllum oblongifolium 长椭圆形楔叶 Alethopteris ascendens 细脉座延羊齿 Lingula sp 舌形贝 Rhacopteris bertrandii 烈扇羊齿 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1 2 P 本区揭露残留地层厚度 12175/101 m。上部由杂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间 夹薄层灰绿、绛紫色砂岩,内含大量铝土质和菱铁质鲕粒,下部由紫红、灰绿色 中粒砂岩为主,间夹杂色砂质泥岩及蛋青色薄层铝土质泥岩、砂泥岩组成,底部 为紫色或灰白色中粗粒含粒石英砂岩(奎山砂岩)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地层呈整 合接触。 侏罗白垩系(JK) 本区内揭露残留地层最大厚度 509 m,平均 290 m。上部由深灰、暗紫色泥 岩、砂泥岩夹砂岩组成。下部由绛紫色、紫红色砂泥岩、灰绿色细砂岩夹砾岩组 成。底部常有一层较厚的绛紫色、紫红色砾砂岩,砾石成份为石英岩、灰岩等, 中国矿业大学 2008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6 页 砾径 16 mm,厚度变化大,局部相当为砂泥岩或砂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 触。 第四系(Q) 为一套松散沉积物,由粘土、砂质粘土、细中粗砂及砂砾层组成。与下伏各 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 3080/70 m,其岩性特征: 上部:上段由棕黄、棕灰色粉砂夹薄层粘土,砂质粘土组成;下段由棕黄、 灰绿色粘土夹细、中粗砂层组成,粘土中常含砂姜,厚约 38 m。 中部:由灰白、灰绿、土黄色细中粗砂夹灰褐色粘土,砂质粘土组成,粘土 中常含砂姜及铁锰质结核,厚约 14.8 m。 下部:主要由灰白、灰绿及灰褐色粘土及铝质粘土组成,夹 25 层细中粗砂 透镜体,厚约 14.4 m。 底部常有一层砂砾层,砾石成份为石英、灰岩,粒径 24 cm,滚圆良好,充 填物为粘土及砂,厚约 2.8 m。 构造:张双楼井田是一个完整的地质构造单元,为一倾向 NW,走向略有变 化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在 712。 井田内自东向西发育的褶曲依次为:冯家向斜、后周田背斜。分述如下: 1、冯家向斜:位于 67 勘探线,轴向 NE42,两翼不对称,东翼地层倾角 12,西翼倾角 9.0,向斜往浅部仰起,往深部延展被 F1 断层切割,经三维地震 控制程度可靠。 2、后周田背斜:位于 23 勘探线,轴向与冯家向斜平等,两翼较对称,地 层倾角 8.8 左右,向斜往浅部仰起,往深部延展被 F1 断层水平扭动往 W 偏移, 经三维地震控制程度可靠。 3、断层 张双楼井田隶属于丰沛煤田,地质构造特征受区域构造运动所控制,丰沛煤 田构造特征(模式)是在特定环境中,由不同时期、不同方向张力的相继作用, 造成他们即继承又转化,即断陷又隆升的伸展构造格局。F1 正断层,走向近 EW 向,倾向 NS,倾角 4560,落差 4060 m,延展 9800 m,西部落差较大 60 m, 而东部落差较小 40 m,被 F1 断层切割,控制可靠。 岩浆岩侵入最高位为山西组 7 煤,其岩柱主要为闪煌斑岩,闪长岩、安山岩 等,其岩性、产状、分布范围及对煤层的影响以查明。 1.2.3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张双楼地区基岩含水层,包括煤系地层含水层和奥陶系灰岩水层均有隐伏露 头,即为第四系地层直接覆盖。虽然各含水层是来自大气降水入渗,且第四系第 一段砂岩层含水量较大,但第四系下部有一层厚达 14.4 m 的粘土隔水层段,底砾 层多为砂泥质充填,含水性小,故其顶部可视为弱水边界。 中国矿业大学 2008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7 页 本地区地下水为一个四周隔水,顶部弱透水的相对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区 内随着矿井排水,各含水层水位持续下降,说明都在消耗静储量,单元内部奥灰 水作为水库不断向煤系地层含水层补给。 含水层: 1、第四系砂岩或砂砾层空隙含水层。 第四系为一套松散的沉积物,井田内厚度 3080 m,平均 70 m,大体分为五 段,包括三个含水层,一个弱透水层和一个隔水层组,从上至下依次为: (1) 第一段砂层空隙潜水含水层组(含) 本段厚 619 m,平均为 17.6 m,主要由棕黄、棕灰色粉砂、粘土质砂夹薄层 粘土。砂质粘土组成。据水文孔抽水试验资料,水质为 HCO3K+Na 型,矿化度 为 0.750.84 g/l,富水性中等,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 (2) 第二段粘土。砂质粘土及砂层弱透水层组(透) 本段厚 9.815.4 m,平均为 10.4 m,主要由黄褐色,棕褐色及灰绿色粘土、 砂质粘土组成,常夹 26 层细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