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纳博科夫诗学问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作为一位出生在俄国,青少年时期在俄国度过的世界级大作家,弗拉基米 尔纳博科夫的全部创作,都深深地打上了俄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烙印。因 此,了解其创作中的俄罗斯文学精神是引导我们最终把握其全部创作的一把钥 匙。复调理论是俄国哲学家、文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 书中最早提出的。复调理论不单是小说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是巴赫金为对抗 独白社会权威话语和“人的物化 而开出的救世良方。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 纳博科夫的著作进行重新解读。纳博科夫一直在创作中自觉地探索各种叙述手 法和策略,其复调小说不仅代表了他傲视同侪的思想水准,还代表了他高超的叙 事技巧,使该小说具备了复调小说的审美色调。本文从三方面探讨了纳博科夫小 说的复调特征及其艺术效果。首先分析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对位主体与陀思妥耶 夫斯基小说中对位主体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第二章阐述纳博科夫小说的狂欢 化特征,第三章揭示纳博科夫小说语言的对话性。经由纳博科夫的实践,拓展 了复调小说的理论涵盖力,丰富了其形式与思想,并以此开启了美国黑色幽默 乃至欧洲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大门。 关键词:纳博科夫,复调,狂欢化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w o r l d c l a s sw r i t e rw h ow a sb o r ni nr u s s i aa n dw h o s ey o u t hs p e n t i nr u s s i a ,v l a d i m i rn a b o k o v sa l lc r e a t i o nh a db e e nd e e p l ym a r k e dw i t h t h eb r a n do fr u s s i a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 r e f o r e , i t i so n ek e y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s p i r i t i nt h er u s s i a n 1 i t e r a t u r eo fh i sc r e a t i v ew h i c hl e a d su st om a s t e rh i sa 1 1c r e a t i o n u l t i m a t e t h ep o l y p h o n i ct h e o r yw a st h ef i r s tp r e s e n t e db yt h er u s s i a n p h i l o s o p h e ra n d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w h o s en a m ew a sm i k h a i lb a k h t i ni nh i s s e m i n a lw o r kp r o b l e m so fd o s t o e v s k y sp o e t i c s t h ep o l y p h o n i ct h e o r y i sn o to n l yan o v e l i s t i ct h e o r y ,b u ta l s oak i n do fp h il o s o p h yw h i c hw a s ag o o dw a yf o rb a k h t i nt or e v o l ta g a i n s tt h e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s a y i n ga n d “h u m a nb e i n g s m a t e r i a li z i n g ”i nas o c i e t yo fm o n o l o g u e b yt a k i n gi t , t h i sp a p e ra i m st or e i n t e r p r e tv l a d i m i rn a b o k o v sw o r k s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p o l y p h o n i ct h e o r y n a b o k o v sn o v e l sb e i n ge x a m i n e d a saw h o l e ,t h er e a d e r sm a yf i n dt h a th eh a sb e e ne x p l o r i n gav a r i e t y o fn a r r a t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 h i sm o s tw o r k sa r eag r e a tp o l y p h o n i cn o v e l t h i sp a p e re x a m i n e st h en o v e l sp o l y p h o n i cf e a t u r e sa n da r t i s t i ce f f e c t s i nt e r m so ft h r e ea r e a sa b o u ts u b j e c t i v i t y ,d i a l o g i s ma n di n d e t e r m i n a c y f i r s t l y ,a n a l y z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n a b o k o v sa n dd o s t o e v s k y s p o l y p h o n i cn o v e l s p a r tt w oe x p o u n d e dt h ed i o n y s i a nf e a t u r ei nn a b o k o v s n o v e l s p a r tt h r e er e v e a l e dt h ed i a l o g i c a ll a n g u a g ef e a t u r e si n h is n o v e l s b yn a b o k o v sp r a c t i c e ,i td e v e l o p e dt h ec o v e r a g ep o w e ro fp o l y p h o n y t h e o r y ,e n r i c h e di t sf o r m sa n di d e a a n db yt h i sm e a n s ,e n li g h t e n e d a m e r i c a nb l a c kh u m o u r a n de v e ne u r o p e a np o s t m o d e r n i s m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n a b o k o v ,p o l y p h o n y ,c a r n i v a li s m ,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3 勘乃日期:仞z 驴霉f 2 。目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砌步师签 伽| | 。f j 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绪论 纳博科夫研究综述 有关国内外纳博科夫研究现状的归纳总结工作已有几位研究者做过,如复旦大学李小均 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邱静娟博士都分别在各自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绪论部分进行了梳理,从俄 罗斯、西方( 美国) 、中国国内三个角度给予了客观清晰的说明。因此本文并不打算重复全面 描述纳氏研究状况的工作,而仅就与本文论题相关内容予以交待。 自2 0 世纪8 0 年代梅绍武先生率先翻译了纳搏科夫的短篇小说过客和1 9 8 1 年由上 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普宁至今,2 0 多年来中国读者已见到了纳博科夫的大部分作品。主 要包括:玛丽( m a r y ) ,王、后、杰克或译作贵人女人小人( k i n g ,q u e e n ,k n a v e ) 。 防守( t h ed e f e n s e ) ,眼睛( t h ee y e ) ,荣誉( g l o r y ) ,黑暗中的笑声( l a u g h t e r i nt h ed a r k ) ,绝望( d e s p a i r ) ,斩首之邀( i n v i t a t i o nt oab e h e a d i n g ) ,天赋( t h e g i f t )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t h er e a l 1 i f eo fs eb a s t i a nk n i g h t ) ,庶出的 标志( b e n ds i n i s t e r ) ,洛丽塔,( l o l i t a 台湾也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 普宁( p n i n ) , 微暗的火( p a l ef i r e ) ,阿达( a d a ) ,透明也译作梦锁危情( t r a n s p a r e n tt h i n g s ) , 魔法师( t h ee n c h a n t e r ) ,看那些小丑! ( l o o ka tt h eh a r l e q u i n s ! ) 说吧,记忆 ( s p e a k ,m e m o r y ;a n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r e v i s i t e d ) ,以及短篇小说集菲雅尔塔的春天。纳 博科夫对文学有着特立独行的观点与姿态,他的文学课讲稿也己译成中文:文学讲稿 ( l e c t u r e so nl i t e r a t u r e ) 讲稿( l e c t u r e so nd o nq u i x o t e ) 而l e c t u r e so n r u s s i a nl i t e r a t u r e 较为成熟的译本还未出版,相信它的问世将为纳博科夫研究提供强有力 的促进。出于严谨的态度纳博科夫每次面对采访都提前拿来问题,写好回答笔记,接受采访 时再逐字念出来。所以他的绝大部分采访都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也就使我们读到了纳博科夫 访谈录固执己见( s t r o n go p i n i o n s ) 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纳博科夫研究权威新西兰奥 克兰大学英语系教授布莱恩博伊德( b r i a nb o y d ) 著的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 v l a d i m i r n a b o k o v :t h er u s s i a ny e a r s ) 、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 ( v l a d i m i rn a b o k o v :t h ea m e r i c a n y e a r s ) 也已出版。翻译本身即是研究的成果,又有力地促进研究。 作为俄国流亡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纳博科夫的创作与俄国传统文化及文学传统的关系 很早就引起了包括俄国批评家在内的评论界的兴趣。首先是对纳氏作品是否具有“俄罗斯性修 i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的探讨,最早的声音来自2 0 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流亡文学圈,大家众说纷纭,贬斥者有之, 力捧者有之。在所有斥责声中领唱的是阿达莫维奇,他“认为纳博科夫对形式的注意就是无 视内容或缺乏深度。 其作品“有一种非俄国的西方风格一一防守是对当前法国模式的东 施效颦 这一派观点认为纳博科夫的作品徒有闪光的外表,实则空洞无物,是对俄国文学的 背弃,证实了流亡文学或苏联文学无法保持1 9 世纪俄罗斯文学的高度。与其相反,有论者认 为纳博科夫“是真正的俄罗斯作家,具有俄罗斯心灵典型的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圆就这一问 题让保尔萨特的论述值得一提,他在对绝望的法文译本评论时说纳博科夫如无根 的浮萍,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是战争和流亡的牺牲品但他有个秘密的精神之父,即陀思妥耶 夫斯基,他明显地沿用了陀氏的手法,却是为了对其嘲弄。 也就是说纳博科夫继承了俄罗斯 传统,却对其不信任,从而消解了它,滑向了“毫无意义”的后现代。 到2 0 世纪末,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纳博科夫作品回归祖国,俄国学术界日益关注这些 流浪归来的孩子,并逐渐承认她们与母亲的传承关系,a b 济洛切芙斯卡娅的弗纳博科 夫的艺术世界与1 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一书中,“作者把纳博科夫视为一名创新型的俄罗斯作 家,他的俄罗斯天性在创作中表现为全世界的同情心一“纳氏尽管主观上不接受陀思妥耶 夫斯基,作家还是发展了陀氏的传统,继承了他创作的存在主义哲学方向,涉及到陀氏提出 的一系列永恒的问题,与前辈一样,最终诉诸于道德解决,他继承了陀氏的幻想或神秘现实 主义,并创造了符合自己艺术观和个人风格的方法。”固 当然还有许多证据和论述说明纳博科夫的创作确实不仅吸收了西欧、美国的元素,而且 更是继承发展了俄国特别是古典和白银时代的文学传统。在众多论述中,我认为较有说服力 且切合实际的是纳博科夫从俄国大师们那里继承下来的对世界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小人物的 注视,对残酷现实的直面。 为文学讲稿撰写前言的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提请大家注意纳博科夫文学魔法背 后的深义。俄国学者认为“正是b 纳博科夫的创作保证了俄罗斯当代文学与2 0 世纪初文学 的连续性。而就其对俄罗斯文学的文体演变的影响程度来看,b 纳博科夫堪称是最现代、最 具美学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中国学者也由起初的新奇,对情色问题的争论趋向于成熟、 深入的研究。如黄铁池的“玻璃彩球中的蝶线 纳博科夫及其 解读( 外国文 。纳博科夫传( 俄罗斯时期) - f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8 月,布莱思博伊德著,刘佳林译第4 4 4 - - 4 4 5 页 曰h a r a n h ap e 3 h h k o b 1 o p 且o c t b3 m 1 4 f p b h t c k o 葫j 1 h t e p a t y p b i 一- b c 1 4 p 1 4 h ta h ) k e c 2 0 3 。j n o r m a np a g e ,e d ,v l a d i m i rn a b o k o v :t h ec r i t i c a lh e r i t a g e ,l o n d o n :1 9 8 2 ,p p 6 5 6 6 。邱静娟继承与超越纳博科夫俄语长篇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传统 o 符维阿格诺索夫主编,凌建候等译( 2 0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7 0 页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学评论2 0 0 2 年第2 期) 。汪小玲主编的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8 年) 。另有人涉及了纳搏科夫的时间意识,反讽、戏拟手法受俄国象征主义阿克梅派影响等。 在一次访谈中纳博科夫说:“我只是喜欢制作带有典雅谜底的谜语”囝,并且他认为“大 家总归是大魔法师 。 但毕竟纳博科夫是位善于并乐于制迷的“魔法师”,他离开还不久,他留给文学和评论界 的太多谜题远未解开。无论在主题、思想方面还是在形式、技巧方面,国内外对纳氏创作的 研究尚有许多空白。本文将是一个娱快的解谜的过程。 背景资料 提笔写下上面的标题,一阵铿锵华美的音乐在耳边晌起,如同颁奖礼上获奖者耀眼的出 场,跨越时空与三位大师齐聚一堂进行对话真是一种奢侈的幸福。这三颗世界文坛璀璨的巨 星都是历尽世间沧桑、饱经历史的风云变幻才最终锤炼而成的,幸福的人生各有各的幸福, 不幸的人生往往是相似的。回顾三位大师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其中很多相似之处,又各具 特色。 接受良好教育的童年和才华初露端倪的少年 1 8 2 1 年1 0 月3 0 日,费奥尔多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f y o d o rd o s t o e v s k i ) 出生于莫斯科一位医生家里,是家中次子。1 8 9 5 年1 1 月4 日,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 赫金( m i k h a i l o v i c hb a k h t i n ) 生于商贾之家,亦是次子。1 8 9 9 年4 月2 3 日( 也是莎士比 亚和普希金诞辰纪念日)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诺维奇纳博科夫( v l a d i m i r v l a d i m i m i r o v i c hn a b o k o v ) 生于历史悠久的贵族之家,是家中第一个活下来的孩子。 三者都从小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除了母语俄语之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作为一 名医生,精通拉丁语,并以近乎苛刻的方式教授给儿子,以确保语法和词汇的精准。相继遇 到的两位优秀的法语教师不仅教他法语语言,更向其引见了法国文学。巴赫金对外语的学习 几乎是研究式的,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学习掌握了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英语,并以拉 丁语为基础学习了意大利语。纳博科夫家族对孩子的教育有着自己的传统,几代人都是由法、 德、英、俄家庭教师教会地道语言的,到了弗拉基米尔这一代少了德语老师,但法语、英语 。纳博科夫固执己见,潘小松译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第1 8 页 上海三联书店。2 0 0 5 年4 月版5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的教育还是非常成功的,用纳博科夫自己的话来说“我的脑子说英语,我的心说俄语,我的 耳朵听法语”。 三个孩子都是在书香中长大的,特别是文学书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母亲是他的第一任 老师,还有他后来常常提到的莫斯科的奶妈常常以充满诗意的虚构手法给孩子们讲大智大勇 者奥斯特罗杜姆和民间诗歌中英雄人物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小就有机会观赏到俄国传 统建筑、民间绘画艺术品,领略民间戏剧的优美动人。母亲以圣经的故事教他读书识字。在 学校他爱上了法国文学,并迷上了普希金,他就读的学校是同普希金读过的皇村中学一样偏 重文学课程的。 巴赫金一家非常热爱读书,珍惜书籍,包括文学艺术类和科技类作品。在学校读书期间 他师从很多著名的语文学家、语言学家文艺学家和哲学家,以致他在大学选择了历史语文系。 纳博科夫对文学的兴趣可谓来自耳濡目染,母亲、家庭教师和父亲都常常以各国语言为孩子 朗读该国的文学经典著作。良好的启蒙教育使进入学校的纳博科夫在同龄孩子中卓尔不群。 自家的图书馆让纳博科夫少年时代就读了大量的古今名家名作。 亲人的遭遇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性格怪异,脾气暴躁,嗜酒、吝啬。这种性格使家庭罩上了浓厚 的阴影,贤良的母亲常遭父亲的猜忌和责难,三十五岁的母亲体质虚弱,死于肺病。母亲临 终的痛苦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有所表现。同时触痛少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是普希金 的逝世,他对哥哥说倘若不是给母亲守灵,他会为普希金穿丧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 的冷酷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基于某些未有定论的仇恨,几个农民杀死了这个残酷的地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弟弟妹妹便由近亲抚养成人。家史上如此悲惨的一页给陀氏的思想和创作 带来了很大影响。 1 9 1 5 年巴赫金的兄长尼古拉应征参军,中断学业( 之前也如弟弟是位优秀的学生) 和家 人的联系,命运艰难凄楚。经过无情的战争岁月年轻军官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成 了巴黎的俄国侨民,虽右手受重伤不能写字,但还是凭着毅力与天赋进入法国最有名的高等 学府索邦大学,后又拿到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俄国国内镇压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为保护亲人,他们停止了书信往来。2 0 世纪3 0 年代,巴赫金兄弟的父亲去世了。列宁格勒 。纳博科夫著固执己见,潘小松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8 :5 4 页 。 苏联 格罗斯曼著,王健夫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北京:外国文学出版杜1 9 8 7 年,8 月3 0 页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被封索期间,他们的母亲和妹妹于1 9 4 2 年牺牲了。成为伯明翰大学俄裔教授的尼古拉在苦闷 中死于心脏病( 1 9 5 0 年) 年仅5 6 岁。而我们的主人公巴赫金却没有哥哥的音讯。 由昔日舒适的贵族生活几经每况愈下的周折,纳博科夫全家于1 9 1 9 年4 月1 5 日夜里l l 点在枪声中乘“希望号 驶出了俄罗斯的港口。1 9 2 2 年3 月2 8 日晚上纳博科夫的父亲为救 同伴被沙俄右翼君主主义分子暗杀。从此,似乎超脱尘世的诗人笔下多了几分沉重,气质中 有了些爱恨交加的桀骜不驯,1 9 3 3 年1 月希特勒任总理,身居柏林的纳博科夫夫妇十分危险 ( 薇拉纳博科夫有犹太血统) ,于是不得不离开熟悉了的柏林,逃亡巴黎。而不久( 1 9 3 9 年) 纳博科夫的母亲病死异乡布拉格,由于经济拮据纳博科夫竟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葬礼 也未能出席。二战终于爆发了,与弗拉基米尔感情笃厚的弟弟死在了德国集中营里。在说 吧,记忆中饱含深情描绘的幸福之家就这样在政治与战争的飓风中飘散了。相伴终生的唯 有妻子薇拉。 漂泊 1 8 4 0 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热衷于宣传“一种解放斗争的思想,广泛传播一种新的宽宏大 量的学说,这种学说的使命就是废除农奴制和书报检查制度,消除不平等现象,消除压迫与 贫困”。他的武器是书面和口头语言。由于这个原因,1 8 4 9 年1 2 月2 2 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被 送上死刑刑场,在开枪之前被宣布改为流放,1 2 月2 4 日晚开始长途跋涉,被押解去西伯利 亚。随后被关在四面围着壕沟和土墙的鄂本斯克要塞,这是名符其实的“死屋”。在这里,陀 思妥耶夫斯基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服刑期满作家又被派往边防营防当兵。时乖命 蹇,他在西伯利亚度过了十年流放生活。经过婚姻的波折和短暂的旅行,1 8 6 7 年4 月1 4 日 作家离开俄国开始了旅居欧洲的生活,普法战争爆发后重回俄国。 1 9 2 8 年7 月和l1 月斯大林及其拥护者战胜了政治对手,加快工业化和集体化计划粗暴地 实施了,空前的大规模的镇压随之发生。1 9 2 8 年1 2 月2 4 日米巴赫金遭到逮捕,并搜走了 其家中的书籍、手稿、信札、照片。巴赫金被捕的原因与当时旨在复兴俄罗斯宗教的“复活” 小组有关,加之被认定与巴黎自俄有来往。巴赫金一直体弱受病痛折磨,就在他躺在医院的 病床上即不在场的情况下,当局判处他在集中营中服苦役,经其妻子百般努力申诉,改判流 放哈萨克斯坦的库斯塔奈五年,实际上巴赫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之久。 1 9 1 9 年4 月1 5 臼纳博科夫举家逃离俄国,从此开始流亡之路展转于欧洲和美国。纳博科 o 苏联 格罗斯曼著,王健夫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 9 8 7 年,8 月1 3 8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夫十分珍视他的俄国身份,珍惜俄语,作为俄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欧洲一直以“西林”作为笔 名( s i r i n ) ,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是一种神奇的天堂鸟,象征着俄国艺术的灵魂,也寄托了 作家对祖国的殷切思念。虽然事业发展越来越好,先后任教于韦尔斯利女子大学、康奈尔大 学、哈佛大学,洛丽塔之后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而纳博科夫却总是住在各种出租公寓或 旅馆。直到晚年,住在瑞士蒙特洛的1 9 世纪风格的五星级宾馆里。“托尔斯泰青年时代来过 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访问过这里,果戈里是在这附近开始写死魂灵。”也许对 于这位作家来说家园永远在故国俄罗斯。 选题依据 论文的论点说明 如前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赫金、纳博科夫在生平事迹上有着大体相近的倾向,这不 仅是时代历史社会的原因,而更是人的性格、秉赋、价值观在特定环境中做出相似选择与判 断的结果,面对生活的跌宕、集权的高压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他们共 同的选择。他们的作品中对祖国的眷恋深情交织着苦涩的幽怨。 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一书中首次正 式提出了“复调小说”的概念,当然在此之前有关对话性的对话理论巴赫金早有论述,但由 于历史的原因,未能及时发表,更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再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 1 9 6 3 ) 之后,巴赫金的理论才在俄国引起重视。整个理论界都承认戴在他头上的除了博士 头衔以外的各种桂冠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哲学家、符号学家、语言学家等等, 称他是俄罗斯的骄傲。西方世界也公认巴赫金为2 0 世纪最具魅力的文化名人之一。虽然我国 的巴赫金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刚刚起步,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中国学者赵一凡认为“巴 赫金研究在东西方的进展与影响,不仅是穿透意识形态壁障引起的单向激动,或者是跨越语 言文化藩篱被外人片面地加以接受。他,恰如巴赫金本人的对话哲学所愿,在国际间、话语 间、学科与派别之间广泛造就了复调性质的交流互动与杂语变异现象巴赫金确实发 挥了划时代的学术思想沟通与粘合作用 圆“不少学者在已逝的过去与未完成的当代之间划 出一个分水岭:巴赫金之后( a f t e rb a k h t i n ) 。西方正试图用巴赫金的思想来拯救当 代思想文化(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 内部枯竭的危机。解构之后还有什么? 借助于米 。纳博科夫著固执己见,潘小松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85 3 页 。赵一凡著,巴赫金研究在西方 ,载外国文学研究集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4 辑,7 7 页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哈伊尔巴赫金,活路还是有的 。如巴赫金一样,我们的两位作家也都具有明显的“边缘 性”站在分水岭上。处在现实主义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现代主义者奉为鼻祖,纳博科夫 则被认为是美国黑色幽默的始作俑者,是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度的典型作家。他们都 有着强烈的破坏欲,他们对旧秩序的颠覆与嘲笑在生前招来众多非议,身后却留给人们深刻 的启示。他们的追求有哪些共同之处,策略有多少相似之处? 巴赫金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 开这个谜团的钥匙。 理论框架、论旨和主要内容 通过对巴赫金对话理论、复调理论和狂欢理论及超语言学理论的学习,经过对纳博科 夫小说作品的文本细读发现纳博科夫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复调性,其思维有明显的狂欢化特征, 作品的主人公及相互关系是对话的而非独自的,更不是作者意志的传声筒,因而故事也有与 传统小说不同的特点,最终导致作品获得了“未完成性 ,这些特点是通过作家的观察视角和 思维方式导致的独特结构、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当然尤为重要的还有作家对主人公的 态度。 正是以上特征使得纳博科夫的创作继承了俄国文化传统,代表了俄国自由一派的声音 同时将这一精神带到了美国,为美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本文将分析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对位主体,包括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和以后设命题 统摄的各个对位故事间的关系,第二章论述了纳博科夫小说的狂欢化特征。第三章分析了复 调性语言特征对其自身及世界文学的意义。 本论文的难点、创新点和价值 首先,纳博科夫研究尚处于热潮,未经冷却沉淀,很多观念、争论尚未解决,有关本 论文的研究还没有出现。其次,巴赫金的理论在国内外还有很多争议,准确理解运用有些难 度。第三,陀思妥耶夫斯基、巴赫金、纳博科夫的作品的阅读量大,理解把握的难度也较大, 由于国内研究只占相关研究的小部分,所以还须了解大量外国研究情况,很多内容只有英文、 俄文版,需要坚定的毅力支撑。 然而相信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可以说三位大师的交集部分是个“富矿 ,让我常常处于 。夏忠宪著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1 1 月3 页 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欣欣然若有所得的快乐中。而且研究过程真的如同对话,本文提出的“创新点 ,只想与大师 和朋友们交流以求进步。首先提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与纳博科夫的作品之间不是套用的关系 更不可能削足适履,而是一种相互印证。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研究总结出了 复调理论,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然而如若没有巴赫金的工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的复 调性并不会因此消失,只有可能若隐若现,让人们或视而不见,或有所感觉却莫可名状。 作为与巴赫金同时代的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颇有微词,认为:“他是个先知,是个 哗众取宠的记者,是个马虎的喜剧家。我承认他写的某些场面,某些幽默笔触特别有趣。不 过他写的敏感的谋杀者、富于灵魂的妓女真叫人忍受不了。很难说他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学 习,更不能臆断他自觉运用了复调对话理论。但纳博科夫对陀氏的熟悉是肯定的,在俄 罗斯文字讲稿里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专章,讲得十分有见地。可以说纳博科夫采用的创作方 法、思维方式有着它本身的记忆,客观上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属于同样的质地,同时时代又赋 予它新的色彩。这正是复调小说的开放性所应有之意。运用巴赫金的理论让我们更深刻地理 解纳博科夫,对纳博科夫小说复调性的解读也更加印证了巴赫金理论的适应性、普遍性和生 命力 。并同时解释了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路径问题。 。纳博科夫著固执己见,潘小松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 9 9 82 月4 5 页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对位主体 第一章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对位主体 本文题目延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的说法,是基于两者强烈个性同时具有 的浑然天成的可比性。,“诗学一词是译自俄语的f 103 t1 4ka ,一般用于指文学作品结 构、审美手段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纳博科夫作品正是在艺术形式的独特性这一点上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切。道生万物,却 各不相同,因此这种相切并不影响各自的艺术独创性。正如巴赫金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 苏格拉底、梅尼普体的继承,却不是说他们可以互相代替或掩盖。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前言中即提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出一种全 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即“复调型”,并因而“创造出了世界的一种新的艺术模式”。这是一种 “原则性的创新”。这种全新的小说体裁的突出特点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 声音和意识( 实指一个人的全部思想观念,一个意识常常代表一个人) ,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 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 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圆巴赫金本人也承认“复调”的说法只是一个现象的类比, 音乐中超出单声部便会出现一系列新现象,小说的结构方法超出独自统一体也会出现许多质 变。欧洲传统的小说多属“独白型”,其中作者的意志高高在上,统领一切,我们能够听到其 中的“主旋律”,作品中的对话不是复调意义上的对话,即不是真正的争论,而是作者的有意 安排,最终从属于他的终结性的观念。而复调小说却克服了这一点丽获得基其本质特征:各 种声音各自独立,虽然形成事件,却不融合,也因此不会导出统一的结论,也就不会完成。 音乐中形成复调的主体是各种独立的声音,但毕竟音乐与文学构成的材质不同,构成文 学作品( 本文主要探讨小说) 中对位关系的主体是哪些呢? 巴赫金总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 品中的对位主体主要主人公的意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所说的“人身上的人”。这里要强 调指出,不是人们一般认为的“思想”,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多是思想家,但巴 赫金认为此处思想只是表现主人公意识的“试金石”,只有在对话交际的边缘上才可以看到思 想。既然主人公的意识是独立的,是非相对的,那么自然对话关系不仅存在于主人公之间也 存在于主人公与作者之间,自然可以引申出作者与读者之间和读者与主人公之间,其中每个 参与对话者都是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主体,彼此是平等的关系。 d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摹诗学问题白春仁、颅亚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8 年7 月2 4 页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8 年7 月2 9 页 9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对位主体 人类的认识是由浅入深地递进,巴赫金一生也对其理论不断补充、完善,并始终希望听 到他人的声音,以使复调理论保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后来的论者发现了巴赫金对托尔斯泰 复杂矛盾的态度,便总结出在巴赫金论述中呼之欲出的一个概念结构复调,认为结构要 素是复调多声部中必不可少的。由此把托尔斯泰的三死看成另一种形式的复调,“它不是 靠人物之间的对话、思想的直接对立形成的,而是依靠作品的结构使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成为 不同的声音,构成互为对立互为补足的复调形式,靠后设命题的一致,奏出一个和声 。这 样我们便可以以“对位”取代狭义的“对话 作为复调小说的特征,该理论因而更具理论涵 盖力,摆脱了对话、非对话之间非此即彼的空洞争论。回 在此意义上纳博科夫的小说有着典型的复调性,并代表了复调小说在现代发展的新高度。 这种继承与发展首先体现在对位主体方面。 1 1纳博科夫作品中的主人公及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 纳博科夫笔下的人物形象是难以概括的。以往我们常听说于连( 红与黑) 是法国复辟 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性格是“红与黑”的结合;简爱独立而自尊, 是新形女性的代表;安娜勇于追求,卡死宁刻板、虚伪、僵化、缺乏生命意识这些都是 被巴赫金归为典型独白型小说的主人公,他们的形象是作者一手塑造出来的,作为成功的艺 术人物形象,他们也都有着各自的自我意识,只是这种自我意识是被表现出来的( 通过语言、 行动、外貌等等) ,作者常选取适于其典型性格、身份的材料来装扮他的主人公,甚至直接告 诉读者这个人如何又如何。若我们读过纳博科夫的小说,人物形象也会给我们深刻印象,但 很难清晰地总结出来。很多文章会说赫尔曼( 绝望) 是妄想症患者,亨伯特亨伯特是性 心理变态的杀人犯,普宁是滑稽可怜的小丑可是真正读过作品的人恐怕要问是这样吗? 这样说对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纳博科夫描绘人物不同于以往作家从外部社会环 境、因果关系、外貌、言语、行动特征着手,而是直接描写人物的意识,外部的种种因素都 是人物意识的客体材料,而人或者说他的意识成了真正的主体,一切都发生在人物的意识里, 因此作者留给读者进入作品的通道也就不同了。从前我们像坐在电影院里的观众,最多是3 d 电影院里的观众,尽可能体会故事和环境、事件、情节。读纳博科夫的小说我们是直接进入 人物意识层去“体演”主人公的意识,我们看到的世界首先是主人公意识到的世界,我们读 洛丽塔不是看到一个专爱小女孩的中年男子,而是站在这样一个男人的视角去看世界、 看别人。 e - i 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 9 9 4 年1 0 月版,1 8 5 页 g 参见涂险峰复调理论的局限与复调小说发展的现代维度 1 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对位主体 这就是纳博科夫手法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同于其他作家极鲜明的一处,即不注重交 待“他是谁? ”的问题,而注重他怎样看这个世界,怎样看待自己。也就是巴赫金所说“重 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公心目中是什么,他在自己心目中是什 么。也就是说纳博科夫写的不是生活,不是人物形象,这都是主人公自我意识的对象,而 作家观察描绘的是收纳了这些内容的主人公的自我意识。 在绝望中赫尔曼自称自己既是个画家,又是个模特儿,对自己的外表太熟悉了。当 他偶然遇见菲利克斯,便立即发现了他与自己的相似。详尽地描述了镜子里的自己与眼前的 乞丐般的菲利克斯是多么地一样,并引进很多事例加以证明。以致后面当他计划谋杀菲利克 斯以骗取保险金,再做为菲利克斯重娶妻子之时,我们最多觉得他疯狂、残忍、自私,却并 不怀疑其计划的可行性,或者猜测他若失败,大概只会因为他妻子演得不好,可是故事到了 结尾,警察那么轻易知道了真相,而且赫尔曼愤怒地发现: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认为他和那流 浪汉相像! 读者,你被愚弄了吗? 没有啊,赫尔曼是多么真诚啊! 我们相信了他,因为本应 看到的外部现实进入主人公的意识发生了变形,赫尔曼视而不见的,我们也就不得见。其实 违法骗取保险金的故事在通俗文学里多得很,纳博科夫并未给故事添加新意,变化的是观察 角度与描写的对象,在此重要的不是“讲了什么”,而是“怎么讲的”。 主人公的现实只有一个,呈现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由主人公的意识呈现它 就变成了另一种真实,我们以常规的看法来看,这种真实是不可靠的了,它不能给我们传统 文学中给读者的主人公形象,更不能回答“他是谁”的问题。还是以肖像为例,纳博科夫作 品中主人公的肖像总是不可靠,他从不直接出面确切地告诉我们他长什么样。眼睛中“我” 述说的“我的形象”总在变化,玛蒂尔达所说的她丈夫的形象跟“我”心中的那个男人的样 子根本对不上茬。洛丽塔中亨伯特亨伯特反复描述自己欧洲优雅绅士的外表,可显然在 别人眼里远不是那么回事,洛丽塔迷恋的编剧奎尔蒂在亨伯特的眼里是有着多毛胸堂的半兽 的矮胖子;在两人扭打的一段亨伯特又把他连同自己一起的丑态展示了番。纳博科夫笔下 包括肖像在内的外部特征并不是完成人物形象的工具,而只是意识的材料,这些现实因而低 于主人公的层次,不能说明主人公,不能解释主人公的作为与面目。 巴赫金称“陀思妥耶夫斯基好像是实现了一场小规模的哥白尼式变革,把作者对主人公 的确定的最终的评价,变成了主人公自我意识的一个内容”。 纳博科夫处于陀思要耶夫斯基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颜亚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8 年7 月8 2 页 。同上8 5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对位主体 之后如同我们处于哥白尼之后,我们没有每天想着哥白尼,却知道地球与太阳的运动模式, 纳博科夫没有刻意效法陀思要耶夫斯基,可他一定明白了小说也可以这样写。陀思妥耶夫斯 基出现前后的文学是不同的,就像金钢石与石墨,都是炭原子组成,可结构不同,就有了截 然不同的质地。纳博科夫的小说中作者、叙述者同他们的观点,对主人公的看法全都被纳入 主公的意识里。纳博科夫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对的不仅是书中营造的世界,而是把整个世界包 括作者作为意识的对象,在小说微暗的火中前言之后是谢德在生命的最后2 0 天里写的一 首四章的的同名长诗共9 9 9 行。其后就是更加冗长甚至不无牵强附会的金波特的评注,这评 注绝对有过度解释的嫌疑。以金波特的学识一定是了解评注这种文体的,他这样做,不仅嘲 弄了已往的评注,也不禁让人联想到作者纳科夫所译的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 整个译本有4 卷,2 0 0 0 多页,除去2 0 8 页的译诗本身,其余全是纳博科夫作的注释! 译者的 才华过于横溢,漫过了作品本应承载的重量。早有多位论者认为两者之间有明显的戏拟关系, 我想这至少是种互文性的现象。 巴赫金论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与主人公的意识进行对话的是另外一个人的意 识,或全部他人意识构成的客观世界。后来在其他著作中巴赫金认为托尔斯泰式的复调 另一种复调,是面向读者的,纳博科夫作品是兼而有之。 首先典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复调寻找的是一种特殊的人物作为主人公,他们“是以 进行意识活动为主的人物,其全部生活内容集中于一种纯粹的功能认识自己和世界 。 “纳博科夫哲学第一个假设是,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是世界上唯一真实的事物,是一切 神秘之物中最神秘的一种 纳博科夫笔下的主人公不仅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更有着强烈 的自我认识的欲望,有些甚至终其一生的行为都是为了认识自己,认识在这个世界中的自己。 眼睛的男主人公: 即便睡着了,我也没有停止审视自己,对自己的生存一点也弄不明白,又越来越着迷于 千万不能停止对自己的认识这样一种想法,而且对所有单纯的人一一职员呀,革命者呀,店 老板呀一一羡慕不已,因为他们全都信心十足、兢兢业业地干着自己不起眼的工作。我可没 有那种外壳。o 其他作品中的人物也是如此,所谓职业、身份、地位,要么模糊不清,要么直接为心灵 意识探索提供方便,设一个最合适又最无关紧要的说法。赫尔曼的生意、工作都不用分心去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8 年7 月8 6 页 口布莱恩博伊德纳博科夫传( 俄罗斯时期) 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8 月,刘佳林译3 8 7 页 国纳博科夫眼睛蒲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8 年1 月4 页 1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对位主体 打理,亨伯特有体面的职业却几乎不用工作且有花不完的钱,休珀森( 透明) 为工作要 去见r 先生,可是你知道这无关紧要。到了斩首之邀辛辛纳特斯c 直接就被投在了监 狱里,他的工作任务就是思考,思考自己和这世界。职业、身份在纳博科夫作品中无足轻重, 因为同相貌一样,一旦被吸收进人物的视野,这些便失去了传统小说中对人物界定,说明的 作用,它成了只为思考提供方便的假设。人是意识的主体而不再是各种品格和特征符号化了 的职业身份的载体。 正因为主人公不再能承载足以确定他的种种“规定,纳博科夫塑造的主人公本质上是人 的意识,人活着意识就不会完结,不会定下来,这一时的自我意识很可能被下一刻的自我意 识否定掉或取代。大家最熟悉的亨伯特先生就是如此,如果你是第一遍读这本书,可能时常 会以为,亨伯特少年时代爱上小伙伴阿娜贝尔,后来缕缕尝试与年龄适当的女生交往,还结 了婚,可以过一种正常的生活,最多在暗地里有些双重的想法,可是他的努力全都一一被自 己推翻,他越来越拿自己的欲望无可奈何。天赋的主人公费奥多尔在流亡生涯中认识生活, 探索自我,在他的回忆中记录的正是自我意识中这一探索的过程,也是不断更迭前进的,不 能停在某一点上给予定论。当一切能说明或定论主人公的东西成为主人公意识的材料时,主 人公就相对独立而自由了,作者无法在外部确定他。 独白小说有时也写到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然而这种自我意识不能突破作者为人物设定的 框架,要符合他预定的身份、性格,为典型形象添砖加瓦。纳博科夫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学九年级上册2.频率与概率教学设计及反思
- 2025内蒙古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社会化招聘1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学校延迟退休协议书
- 造价委托合同协议
- 桩基清包合同协议
- 投资民宿合同协议
- 项目试用合同协议
- 贴片组装合同协议
- 租客续签合同协议
- 水稻认养合同协议
- 医务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 人教版(2024版)七上数学第二单元:有理数的运算大单元教学设计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富源学校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5G-Advanced 网络技术演进白皮书
- 港口道路与堆场施工规范
- 创意设计工作室合伙合同
- 居家托养合同范本
- 劳务班组施工合同范本(2024版)
-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 血透导管滑脱应急预案
- 肺栓塞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