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康德自由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康德自由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康德自由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康德自由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康德自由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众所周知,康德以其对知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的颠倒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 式革命”,康德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他晚年的一封书信中康德指出,他的哲学 的出发点是纯粹的二律背反,特别是“人有自由;以及相反地,人没有任何自由,在 人那里一切都是必然自然性”这个二律背反,把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使他转入 到对理性本身的批判。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背后,回响着一个对康德来 说更为重要的问题,即人的自由何以可能。对自由问题的思考是康德哲学的真正出发 点,其哲学体系就是为拯救自由的需要而建构的。 本文第一部分为康德自由理论的理论视域,康德对自由概念的界定和对以往自由 理论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这一过程揭示出哲学史上自由都是他律的、外在的,而真 正的自由应该是自律的、内在于人的理性之中的。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康德在他的三大 批判中对自由理论进行的逻辑论证和推演。他从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出发,划分理性的 两种功能,即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限制理性的认识能力的方式,突出了实践理性 的优先地位。本文第三部分通过对康德解决自由问题这一理论事实本身的分析,揭示 暗含在自由理论中的康德为重建形而上学的内在精神的努力,并阐明这一过程实现的 哲学意义上的哥自尼式革命。 康德批判了那种企图通过理性的认识能力超越有限性而通达自由境界的旧的形 而上学,重建了一种通过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而达到自由境界的新形而上学。而无论 是批判形而上学还是重建形而上学,康德都是为了自由这一崇高理想,都是为弘扬作 为理智世界中的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自由的发展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性过程, 自由问题是哲学史上一个亘古不变而又极具时代内容的问题。通过康德对自由的学理 论证和历史意义的分析,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康德对人的自由的思考有它自身的特有的 纯洁性,它才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永久魅力。 关键词:康德;自由;自由理论;哥白尼式革命 a b s t r a c t a se y e r y o n ek n o w s ,k a n th a da c c o m p l i s h e dac o p e r n i c a nr e v o l u t i o ni nt h e e p i s t e m o l o g yw i t hr e v e r s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o f t h ek n o w l e d g ea n d t h et a r g e t ,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i t i sv a r i o u s k a n tp o i n t e do u ti nal e t t e ri ni l i so l da g et h a tt h ed e p a r t u r eo fh i sp h i l o s o p h y w a sa n t i n o m yo f p u r er e a s o n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p e r s o nh a st h ef r e e d o m ;a n do nt h ec o n t r a r y , t h ep e r s o nh a v en of r e e d o m ,i nap e r s o ne v e r y t h i n ga l ea l la l li n e v i t a b l en a t u r e ”,t h i s c o n f i i c t i o nt u r n e dh i ma w a k e nf r o mt h es h a d o w d r e a mo ft h ea r b i t r a r yt h e o r y , m a d eh i m c h a n g eo v e rt o u d g et h e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r e a s o n t h e r ee c h oam o r ei m p o r t a n tp r o b l e mt o k a n t , n a m e l yw h yp e o p l e sf r e e d o mi sp o s s i b l eb e h i n dw h y i ti sp o s s i b l eo f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j u d g m e n t t h et h i n k i n go f f r e e d o mq u e s t i o ni sar e a ls t a r t i n gp o i n to f k a n t s p h i l o s o p h y , a n di t ss y s t e mo fp h i l o s o p h yi sb u i l ta n dc o n s t r u c t e df o rt h en e e do fr e s c u i n g t h ef r e e d o m 。- , n l ef i r s tp a r to f t h i st e x ti s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a r e ao f t h ef r e e d o mt h e o r y , k a n td e f i n e d t h ec o n c e p to ff r e e d o ma n dc a r r i e do nt h eh i s t o r i c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f r e e d o mt h e o r yi nt h e p a s t t h i sp r o c e s sr e v e a lt h a tt h ef r e e d o mi nt h eh i s t o r yo fp h i l o s o p h yi sa l lh e t e r o n o m i c , b u tt h er e a if r e e d o ms h o u l db ea u t o n o m i c ,t h ei n t e r n a l i t yi si nt h ep e r s o n sr e a s o n t h e 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l o g i cp r o v e da n dd e d u c e do ff r e e d o mi nk a n t sc r i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h e p r o c e e d e df r o md u a l i s ma n da g n o s t i c i s m ,d i v i d e dt w ok i n d so ff u n c t i o n so fr e a s o n ,n a m e l y t h e o r yr e a s o na n dp r a c t i c er e a s o n , b yw a yo fl i m i t i n gr a t i o n a lc o g n i t i v ea b i l i t ya n ds t r e s s e d t h ep r e f e r e n t i a lp o s i t i o no fp r a c t i c er e a s o n t h et h i r d p a r tp a s s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t o r e s o l v et h ef r e e d o m ,a n n o u n c ea n di m p l yt h ei n h e r e n ts p i r i tt h r o u g hk a n t s e f f o r t st o r e c o n s t r u c tm e m p h y s i e s ,a n dc l a r i f yt h ec o p e r n i c a nr e v o l u t i o no nt h ep h i l o s o p h ym e a n i n g i n t l l i sc o u r s e k a n tc r i t i c i z et h es c h o o lm e t a p h y s i c s g e t t i n gl e a d i n gf r e e d o mo fr e a l m ,w h i c h a t t e m p ts u r m o u n tt h el i m i to fr a t i b n a f 晶g n i d v ea b i l i t y h er e b u i ) dan e wm e t a p h y s i c s 。 w h i c hc a r lr e a c h _ f r e e d o mo fr e a l mt h r o u g hr a t i o n a l * r e s t r i c t i o no fc o g n i t i v ea b i l i t y :n o m a t t e rc r i t i c i z et h es c h o o lm e t a p h y s i c so rr e b u i l dn e wm e t a p h y s i c s ,k a n ti sa l lf o rt h ei o 衄 i d e a lo ff r e e d o m ,a l lp e r s o n a l i t y ,d i g n i t ya n dv a l u eo ft h ep e r s o nw h or e g a r df o rc a r r y i n g f o r w a r da sr e a s o ni nt h ew o r l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f r e e d o mi sa l w a y sh a v en oh i s t o r i c p r o c e s so fe n d f r e e d o mi sp r e v i o u sf r o ma n c i e n tt i m e so nh i s t o r yo fp h i l o s o p h ya n d w h i c hi sc o n s t a n tb u th a v et h ea g e sm e f l 2 l s t h o u g ho u tk a n t a c a d e m i ct h e o r i e sa r g u m e n t o ft h ef r e e d o ma n dm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h i s t o r ym e a n i n g s ,w ec a l le a s i l yf e e lj u s tb e c a u s e k a n t st h i n k i n gi np e o p l e f r e e d o mh a v ep e c u l i a rp u r i t y ,t h ef r e e d o mt h e o r yh a su n i v e r s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p e r m a n e n tg l a m o u ra c r o s st i m ea n ds p a c e k e yw o r d :k a n t ;f r e e d o m ;f r e e d o mt h e o r y ;c o p e r n i c a nr e v o l u t i o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垂j 数 日期:翌堕:生! 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八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孝l 数 日 期:皿毕。坶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趟:生兰生 电话: 邮编: 引口 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正如叔本华所说, 关于这样一个重要、严肃而且困难的问题,7 雹生要地成为中世纪和全部哲学问题中之 一个。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把自由作为“整个大厦的拱心石”l lj 。叔 本华对于康德关于自在之物不可论证的观点,特别是康德关于自由的彼岸性的论点倍 加称赞。“在售由这观点上这里根本就是康德的哲学导向我的哲学以康德为宗所 从出的那一点”似j 。 “自由”是整个康德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对康德之后哲学的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郑听先生说过:“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 【3 】。自由在康德哲学中沿着这样的思路演进:康德对人的有限性有着深刻的理解, 而这一有限性从根本上来讲实即人的自由的有限性,其具体展开则为康德的整个批判 哲学体系。这构成了康德哲学中的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在认识论中,自由一方面表现 为“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体现出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表现为与自然因 果不同的自由因果的概念,这时的“自由”就是一个理念性概念,成为整个经验世界 得以可能的最后根据。康德通过理性批判为理性的诸功能“划界”,他以限制科学知 识的方式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留地盘,以此来解决人类理性如何在严格服从必然 自然法则的同时仍然能够保持自由的问题。 康德关于自由的思想代表着一切伟大的思想家对于人类自身的关心和警醒,正是 有像康德这样的思想家在关怀着人类,才会使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不断地纠正迷 失的方向。黑格尔这样评价康德的自由思想的影响:“人类被提升到一切哲学的顶峰, 这个顶峰高到令人头昏眼花的程度,但人类为什么这么晚才想到重视人类尊严、赞赏 人类可与一切神灵同等并列的自由能力呢? 哲学家们正在讨论人的这种尊严,民 众得学着去体会这种尊严,他们不会乞讨他们受践踏的权利。而是自己恢复重新占有 这种权利。” 4 j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类对物质财富的疯狂追求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环 境问题、普遍的道德失落和腐败现象,物质财富对人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压抑和精神家 园的失落。人的身心自由被严格局限在技术的需求之内,技术的进步是以人丧失自由 为代价的。不能没有道德自由,道德力量并不能创造奇迹,但它却驱动人们去行动, 正是由于人们的行为,才改变了文明的进程建设文明或毁灭文明。所以康德所说 的这种纯粹的自由对我们今天仍是有意义的。 一、康德自由理论的理论视域 “自由”是康德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事实上,早在写作学位论文时 ( 1 7 5 5 年) ,康德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只不过当时受卢梭的影响,使这一问题带 上了较多的社会色彩。在后来的三大批判中,“自由”概念更成为康德整个“批判哲 学”的中心和贯穿三大批判的一条主线,“尽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并未声称 已经建立起自由的实在性,但他确实宣称在先验观念论的基础上己经建立起自由的可 设想性,即它与自然的因果机制的相容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宣称己经展示 了自由的实在性,并且将自由概念刻画为“纯粹理性乃至思辩理性系统之总体建筑的 拱心石”。最后,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通过自然的合目的性概念,判断 力使得从自然概念的领域向自由概念的领域的转变成为可能。从根本上看,“康德的 批判哲学是一种自由的哲学- 5 1 。古留加也认为,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 这一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人的自由为什么是可能的? 自由 究竟在哪里? 正是自由问题的二律背反“人是自由”,以及相反,“没有任何自由, 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的必然性”【6 】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并使他转向 对理性自身的批判。因此,可以晚,“自由”在康德的整个哲学中居于枢纽性的地位。 康德对自由概念、自由理论的考察和论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由问题在康德 哲学中的异军突起既有它的逻辑可能性,亦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 一) 康德的自由 1 自由概念的界定 自由一词源于拉丁文l i b e r a s ,原意是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它在人们的日常用 语中使用频率最高。人们日常用语中的“自由”概念,是与“限制一词相对立而言 的。说一个人是自由的,是指他有权对自己的言行作任何选择;反之,说一个人是不 自由的,是指他的选择权被限制支或剥夺了。这种“自由”概念或许更符合“自由” 一词的原生涵义。从语言学溯源的意义上看,在古代西方,“自由”的概念原本就是 指原始社会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生活。然而,这种原生形态的“自 由”概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与思想家们所说的“自出”概念无关的。因为,随 心所欲、我行我素,在大多数思想家的眼里,与其说是自由的表现,不如说是辅的 冲动。在思想家与学者们的著作中,人们对自由概念的理解与界定是千奇百怪、彼此 各异的。确如盂德斯鸩概括的:自由一词充满着歧义与含混。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由 的界定是林林总总的。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个人最大自由的规定有两个基本的要点,一是人的独立 性,一是对社会的超越性。人的独立性与超越性确实是人的自由所不可或缺的因素, 2 但德谟克旱特的见解充其量只能说是对人的自由的某些特点的现象性描述,而不能视 作是对人的自由的完满性界定。因为,人的自由并不仅仅表现于人的社会领域的活动 中,而是全面地表现在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历史、人和自身的关系中。而且, 超越性只是个人的社会自由的重要规定,但不是全部规定,况且个人也并不能无条件 地、任意地实现对社会的超越。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认为,自由是对善的认识。善即是一种理念,即普遍的东西, “通过理性中介,善成为至高无上的实体7 j 人达到了善的境界即意味着人进入到自 由的境界。券格拉底与柏拉图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自由的某一具体形式进行现象性描 述,而是试图对人的自由一般给予一个抽象与界定。但问题在于对普遍性的东话的把 握无论达到何种程度,人的自由充其量也不过是停留在精神领域里,并不能使人获得 实在的自由。 洛克说,所谓自由观念就是,“一个主因有一种能力按照自己心里的决定或思想, 实现或停顿一种动作”【8 。当一个人如果有一种能力,可以按照自己心里的选择和指 导,来思想或不思想,来运动或不运动,则他可以说是自由的。 按照洛克的理解,所谓自 封就是各人自己的言行由自己的心里作出选择、决定与 指导。强调人的目的、选择对于人的自由的意义,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合理性见解, 没有选择的自觉性与自主性,人的自由便无从谈起。然而,人如何才能作出自己的选 择与决定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 斯宾诺莎在谈到人有自由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凡是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 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就叫做自由。”1 9 斯宾诺莎对人的自由的理解 似乎有些抽象,但它的基本思想是明确的,人只有遵从自身本性的必然性的要求进行 生活与行动才能称之为自由。自由不过是被意识到了的必然。斯宾诺莎的必然性意指 向人自身的本性。 在康德之前对于自由概念理解的若干评论中,不同的人对自由一词中确实有不同 的理解。有人把它看成是人的独立性和超越性;有人把它理解成是人对自己的活动作 出主观选择的一种能力;有人把它视为自己活动权力的掌握与扩充;有人把它看成是 对物欲的满足;有人把它视为对必然性的认识,并按照这种认识去活动。一般说来、 主观主义者强调的是人对自己活动的能动的选择、客观主义者注重的是人对规律或必 然性的认识与服从,功利主义与感觉主义看重的是人的自由的效用价值,人本主义者 似乎更注意的是人本身的独立与尊严。 康德认为在认识的领域里,人的能动性充其量只能达到对自然必然性的认识与把 握,但人并不能达到自由,因为从根本上说自然的必然性是同人的自由相对立的。但 在道德领域中却可以有人的自由,只有在这个领域中人才能摆脱物欲的摆布而按照自 己的意志来思想和行动。他认为,在人的道德领域里,必须假设有一个摆脱感性世界 而依据理性世界法则决定自己意志的能力,即所谓自由因。丽理性世界的法则是什 么? 是“自律”。“自律”的核心即是“人是目的”。将人的自由理解成人摆脱物欲控 制的种能力,这即是康德对人的自由可能性的一种回答,也是康德对人的自由的一 种理解。应该说这种理解从自由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看是有启迪性的,它划清了生命本 能的冲动与人的自由的界限与幸福主义和功利主义者所理解的自由概念相比,康德的 理解确实较为崇高。康德对于自由问题的提出与考查与西方自由思想的历史轨迹是分 不开的。 2 自由思想的历史轨迹 自由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如哲学中的自由、政治中的自 由、经济中的自由等等,都带有各自特殊的意义。不论自由的意义有多少,有一点我 们是肯定的,即对自由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 展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 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1 0 o 卢梭的这旬名言道出了人类作为有限的存在在现实世界 中难以摆脱的悲剧性宿命。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束理性思维的闪光,也是整 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朵理性之花。无论是面对人的外部自然界,还是面对人自身 的世界,自由作为个神圣的字眼已开始出现在绝大多数哲学家研究的范围之内;更 为重要的进展还表现在:人的自由问题已开始进入人的理性的视野。 这时期自由思想的演进,第一个需要提及的哲学家应该是赫拉克利特。在有据 可查的资料中,赫拉克利特并没有直接论及人的自由问题。他认为宇宙运动的过程服 从于严格的节奏和秩序,人是能够认识世界的规律与秩序的;人的智慧就在于认识自 然,听从自然的呼声,遵循自然的秩序行事。这样,这位主要看重自然规律的哲入还 是给西方早期哲学有关自由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某种启发性的作用。 德谟克里特是早期希腊哲学中著名的原子论者,他的原子论哲学认为世界上存在 着两种不同的必然性:外在的必然性与内在的必然性。社会的必然性是一种外在的必 然性,它是由人们之间的协议而形成的。他认为个人的最大自出在于他的内在必然性: 独立性,在于他能超越社会。个人的自由同社会的自由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德谟克 里特对必然性的理解中,我们还是依稀看到了他对人的自由的存在的某种肯定。 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史与自由思想发展史上,被称为智者的哲学家们和苏格拉底的 出现具有重要意义o - 在智者学派的哲学家中,普罗泰戈拉值得重视。这是因为,他是 古希腊首开入的问题专门哲学研究先河的哲学家,提出了一个今后世哲学家纷争不己 但又解脱不开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看重人的个体的感觉,主张用 人的感觉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这种一切听凭个人感觉来作判断的唯感觉主义思 潮,难免有招致个人主义、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泛滥的一面,但这个著名命题里面确 实蕴含着积极性的意义与内容。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人来说重要的不在于他有感觉、利欲和意见,而在于他具有 反思的能力,主张由意识作出决定。他将人的自由活动归结为意识的活动,将人的自 由的目的与自由的获得归结为达到普遍精神与达到普遍精神的认识,自由在苏格拉底 和智者学派那里仅具有自发的意义,受制于决定论,“无人自愿犯错”和“美的就是 4 知识”说明使德行完满所必需的是知识,把这种观点扩展开来就是人无需对罪过负责, 一切罪过在于人的理陛是否有缺陷。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地道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由观。 但意识的自由毕竟是人的自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自由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柏拉图也 反对在物质世界中去寻求事物的本原,主张在物质世界以外去寻求事物的本原:世界 上的万事万物,无不追求特定的目的,即力求达到善。人达到善的境界即意味着人的 自由。人要达到善与自由必须必须借助于自己的灵魂,人的灵魂必须参与观念世界, 否则不能达到人的善或自由。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理念世界,达到至善。人要达 到至善或自由,就必须超越人的感觉与意见,使灵魂中的激情与本能的情欲服从理性 的部分。在柏拉图的眼里,个人并不是自由的主体,自由的主体是国家,个人要达到 善或自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国家的利益之下。 亚里士多德对人的自由的理解与他关于合目的性的学说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的。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都有一种追求目的和理想的内在欲望。目的即是每 种事物的菩,亚里多德不满足于柏拉图那种善的理念只是共相的看法,他认为问题 的关键在于善的特点。善乃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东西,即是为了自身的原故而被追求的 东西。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是一个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的人。 在亚里士多德对人的自由的理解中潜伏着一个内在的矛盾:一方面,他肯定人在自己 的活动中存在着自我选择的可能性,人是自己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目的 是天赋的,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每一个仅靠自己的选择就能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第一次 意识到意志可以自由选择,他说“所以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也是依乎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有全力去做的事,也有权利不去做, 。这说明,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完全 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这样把自由理解成在多种可能的选择面前,人自己做出抉择随 意性,就是康德所说的消极的自由,只有把自由与必然联系起来,才能达到对自由的 积极意义的理解。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中,伊壁鸠鲁的自由观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与伦理学史 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伊壁鸠鲁似乎与古希腊早期的智者学派哲学家的自由观有着某 种程度的神交与接近。伊壁鸠鲁对人的自由问题的思考是以人的个体为本位的,其思 想的兴奋点只是哲学家个人的自由,只有获得内心宁静的人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在 他的思想深处只有这种自由才是最高的幸福。他认为原子运动的轨迹并非是直线均匀 的,而是存在着偏斜的可能性的,并认为正是由于这种偏斜的可能性才形成了世界上 的事物各自的特殊性。伊壁鸠鲁在按照自己的这个见解去思考入的活动时,不仅力图 证明人的自由的可能性的存在,而且其思想还包含有对自由主体的相对独立性的承 认。 同伊壁鸠鲁的自由观大致相似。斯多葛派的哲学家们也是以人的个体为本位,将 其考察的视线聚焦于人的个体自由上。但他们的基本思想即是:根据自然,根据理性 而生活是一种职责。因为自然按其本性来说是有着规律和秩序的,这种规律和秩序按 其内容是合理的;而人的灵魂在本质上是世界理性的一个同质部分,所以与自然协调 一致的生活必然也适合于人性,适合于人的基本特性。自由的基础是自然规律与秩序, 自由的实质是对自然规律与秩序的服从。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是命中注定。意志虽然能 够自由选择,但并不能选择善恶,行善是由于幸运,作恶是由于不幸。按照这种理论, 从逻辑上讲,自由选择并不能成为人们应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充分理由。实际上,也 就在理性的永恒形式和普遍必然性之下取消了人的自由与尊严。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原则注定其无法真正从形而上的层面上对人的自由问题做出 合理解答,但这并非意味着希腊人完全没有自由精神。按照尼采的理解,酒神精神正 是自由的体现与象征,然而,希腊哲学的内在的总体精神却是代表理性思辨的日神精 神,趋向知识与科学的乐观主义的思辨力量将自由远远抛开。自由与希腊理性思维原 则的冲突使得自由的意义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获得了全新的内容。 基督教哲学有不同于希腊形式的生活和思维原则,这就是超验的启示和信仰。奥 古斯丁第一个对自由问题著书立说,他在论自由意志一书中专门讨论人在伦理活 动中的自由。他认为“人如果没有自由意志,则将不会有公正的惩罚和奖赏。然而, 赏罚的公正来自上帝的善。因此,上帝必赋予人自f h 的意志”【l “,但同时他又认为自 原罪后人的意志已经被罪恶污染,人们要获得拯救就必须相信上帝并向上帝忏悔自己 的罪行。这样严格的宗教决定论似乎抬高了上帝的地位,却把人看成了木偶。相对于 奥古斯丁而言,托马斯更重视理性对自由意志的重要作用j 他认为自由意志依据的是 偶然理性,不过理性总是引导人们向善,人间的善恶也由上帝前定。这种论断的结果 是取消了人的责任,并把责任推给了上帝。托马斯更明确地承认,向往自由是人作为 人的特点。他认为人既具有理智的灵魂,也具有自由的意志,人不仅能对自己的行为 作出选择,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行动负责。阿奎那在谈到人的自由问题时,其终极目标 是为了维护上帝的地位和意志。在阿奎那的思想深处,上帝犹如一个看不见的幽灵在 起决定作用。他虽然一方面承认人有自由的可能,但另一方面则强调人的这种自由实 际上是服从上帝的。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自身,上帝都以人觉察不到的方式存 在并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这样,从表面上看人似乎是自己自由的主体,实际上不过 是按上帝的意志行事的奴隶,只有上帝才是自由的真正主体。 无疑,基督教哲学在自然必然性之外开辟了一个超验的信伸领域领域反映了人的 本性要求。因为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他不但追求经验层面上的自由,为了达到 一种完满性,他还需要一个终极价值领域。但是,基督教哲学并没有完全将自由归为 人的本质,它仍允许了他律的存在。并且这种将信仰改造成知识真理的企图在价值判 断领域之内是难以实现的。自由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人作为人存在,自由是他不 可分割的属性。对自由理论发震熨的考察表明,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理智健全且不偏激 的思想家对此都不存怀疑,人是自由的存在物几乎是作为一个无可怀疑的真理被思想 家们以不同的方式所肯定。像奥古斯丁、阿奎那等那样极端的神学思想家也不得不谨 慎地为人的自由留下地盘。对基督教哲学自由观念的批判成了近代哲学家们反思“是 否有任何一种意义上的自由存在”的出发点。白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的自由问题不 仅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而且逐渐地理脱了神学的束缚,回到了人类理性思 维的怀抱。 ( 二) 康德自由理论的建构前提 1 近代自由理论的逻辑展开 近代随着科技的发鼹,科学思维方式被贯彻到一切领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 及人本身均被看作科学的认识对象,应用自然群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认识、分析、归纳 和研究。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具体有限的事物作为认识对象的科学领域的确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但当它追问价值领域的问题诸如人的自由问题时,不能不陷入困境。这必然 会引发哲学家对科学理性的限度进行怀疑和审视,并对人的自由问题重新进行追间。 对历史文化传统不断进行回溯显示了理性的自主性的追求与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出现 了一种内在的连接。自由理论只有在这时才作为被研究的对象以理论形式浮出水面。 自笛卡尔开始的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不但高扬理性,同时也正是从理性出发 来建构自己的自由观。他们在对自由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他们在不同的意义上强调了“上帝”的作用。在他们看来,保存了“上帝”的位置, 也就为人类的“神性”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前提,从而也为人类可能存在的自由提供了 前提。 笛卡尔在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沉思中始终想解决这样一个矛盾:既然“上帝” 是万能的创造者,并且如果上帝是善良的,那么为什么作为被创造者的人类在做出判 断时常常步入歧途呢? 他认为,人的意志自由是一个清楚明白的概念,不容怀疑。理 性对意志自由具有优先性,“我向某个方面倾斜的越多,我的选择就越自由,而这种 倾斜或者是由于我清楚地理解了真善之理所指明的道路,或者是由于我内心深处思想 中神赋的禀性”【1 3 。这种自由观中认为意志受“真善之理”或“神赋的禀性”决定的 思想被斯宾诺莎所继承发展。 斯宾诺莎认为,人作为单个有限物是由神性的必然性所决定的,作为有限之物的 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意志自由。他认为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决定的,自我保全规律是自 然界所固有的永恒规律,人对自由的追求,正是人受到自然界的自我保全规律支配的 表现。不过他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提出了理性自由的观念。他说“遵循理性的指导而生 活,他们可以成为自由人,而享受幸福生活”【j “,如果人们通过理性认识了必然性, 拥有了恰当的观念,人们就可以不为情感所控制,并且可以驾驭情感,主动地行动, 达到自由。斯宾诺莎的自由观是一种内省式的自由观,自由体现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 消极顺应。他主张应以人的自由为准绳,对一切科学进行衡量,凡是偏离了这一目的 的一切科学都应废止。 菜布尼茨在坚持斯宾诺莎关于自由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认为人的行 为主要是由占支配地位的有理性的“单子”决定的,“当人们讨论意志自由或意志主 宰问题时,他所问的不是人是否能做他想做的,而是他的意志本身是否具有足够的独 立性。旧”唯理论认为从经验的来的知识不可靠,往往会使人犯错误,从而造成人的 自由的丧失。因此,人的自由的获得只能依赖于天赋理性。但是,这种缺乏感性经验 基础的理性是不能给予现实生活中的人以真正自由的。休谟把理性看作是关于观念关 系的推理和关于事实的推理,理性在对意志的作用上不可能与欲望或情感争夺优先 权,理性在指导行为方面不可能有自由,“所谓自由只是指可以照意志的决定来行为 或不行为的一种能力” 1 “。休谟是在怀疑论的立场上否认意志自由和理性自由的。 对西方自由观历史发展轨迹的考察表明,人类对自身自由奥秘的探索经历了一个 长期艰苦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少富有启迪性的见解, 留下了一大笔优秀的思想成果,这些见解与思想成果无疑是康德自由观的理论前提与 思想来源。尽管许多哲学家都对意志自由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但几乎所有哲学家都在 一定意义上保留了自由观念。这也预示着,随着哲学新变革的到来,自由理论的逻辑 进程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自由理论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哲学体系中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他们意识 到自由观念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更重要地还是个本体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道 德学上的问题,更重要地还与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德国古典哲学将西方传统哲学 的两大精神上升到了典型的高度,其一是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精神;其二是为自由而 自由的实践精神。正是在康德这里,自由才上升到如日中天的地位。在康德看来,近 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家们之所以在自由问题上进展缓慢,总的来说他们只是从既定 的经验出发来论证自由,而自由要远远超出既定的东西之上。他不满意斯宾诺莎以及 与自己处于相同时代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在自由问题上的宿命论倾向,开辟了一 路从主体性原则去认识和解决人的自由问题的新思路。康德之所以在自由问题上取得 了伟大成就,就在于他突破了以前的哲学家们只从既定的一切出发的形而上学的思维 方式,继而在思想领域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而在康的自由理论的形成过程中, 休谟与卢梭的学说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独断论迷梦的唤醒与超越 休谟对启蒙运动中狭隘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关乎根本的是对实体本体的态度,从怀 疑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出发,在他看来,知识不具有通常人所假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仅是我们所能感知的;除了印象知觉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之外,我们 什么都不能认识。而唯理论所断言的有关实体及其存在问题,超出了人的认识能力范 围,本质上只是一种主观的“虚构”。他还认为,灵魂、实体和上帝同样不存在。人 心除了显现印象之外,它的活动性就是一系列思想之流。另外,关于超越我们的意识, 在我们之外的上帝观念更是如此,它只是我们想象的产物。康德分析休谟的这哟息想 时说:“在原因概念中假定一个单纯主观的必然性概念,也就是习惯,来取代必然性 的含义,以便否定理性的一切有关上帝、自由和不朽的判断”【l ”,休谟不仅消解了唯 理论关于从天赋的理性概念出发进行逻辑推论就能获得关于经验对象的具有普遍必 然性的知识的观点,还否定了经验论关于从具体、个别的感觉印象中通过经验归纳所 获得的关于经验事实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观点,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对传统的 理性形而上学权威的信仰被摧毁了。可以说,休谟的怀疑论给予了传统统形而上学的 独断论以毁灭性的打击,促使人们对于人性重新加以思考。惟其如此,康德才说休谟 慷醒了他“独断论的迷梦”,从丽展开了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批判,休谟的工作为康德 重新建构理性自由观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此同时,休谟对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分 启发了康德在超验的价值领域寻觅自由的可能。 休谟在他的人性论第二卷论述道德并非理性的对象时提出了事实与价值的关 系问题。他指出,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应该限于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性,道德 不能像几何学或代数学那样有其确实性,关于人生的意义世界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 解答和说明。这就给康德关于人的意义世界的自由h - j 题由必然事实领域提升到超验 的价值领域以重要的启示。 对康德来说,他只能接受休谟对理性的批判精神,而不能i 刊惹其得出的结论,休 谟的怀疑论否定了科学知识的普遍性,而康德对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是深信不疑的。 休谟的怀疑论使他要做的工作在通过的理性的批判限定理性的理论使用的同时,肯定 理性的实践运用并重新确立理性的权威。同时,休谟基于极端的感觉论立场,排除了 一切先天原则的可能性,消解了人的主体性自由;而康德认为,休谟在从我们按照规 律而确定的不必然性推论到这条规律本身的不必然性时,是犯了错误的。相反,康德 要证明经验蔚知识的可能性,从面高扬人的主体性自由。休谟虽然承认人有心理能力 的自由,但他却把自然因果性原理推广于说明意志活动,而康德则认为,自由与自然 因果性原理是不相容的,意志活动只能用自由因果性来说明。 3 人性论思想的批判与扬弃 对于康德的自由理论来说,卢梭的影响是积极性的和建设性的。康德曾坦言是卢 梭使他发现了人性固有原理:自由即自主。卢梭说;“唯有道德的自由才是人类成为 自己的主人;因为至于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制定的 法律,爿是自由” 18 o 卢梭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体现为对人类文明的质疑。他认为, 科学和理性使人类丧失了自由,迷失了本性。他进而拓宽了对理性的理解,并肯定存 在一个为科学知识无法涉及的,只对人的情感开放的道德与宗教的领域。然而,恰恰 在内在自由领域,卢梭放弃了自由的自主性质,他将自由理解为真实的内心感受,将 “良心”视为自由的原则,自由就等个人的内心感觉,把自由归结为自然而否定意志 的作用。康德进一步认为,导致卢梭泯灭自主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混淆了自然、自 由与理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德认为自由的状态更多地与伦理道德和审美活动相联系。 卢梭将设想的人性完满的“自然状态”放在人类历史不可恢复的过去;康德则设想一 个理想的“目的王国”放在无限遥远的未来。康德认为道德律令应该具有先天性、普 遍性和纯粹性的品格,而不应从人性和情感中导出。先天道德律令与良心相比,其普 遍必然性超越了个体的主观限度,由主观必然达到客观必然。人应当而且能够以具普 遍的道德法则自主地去行动,这才是人的自由。 康德区别于卢梭将自由归结为自然,他将自由归结于理性。自由与自然区别甚至 是对立,在经验自然界毫无自由可言。只有在物自体世界,人的道德律不受自然干扰 才会对人的行为下命令,在道德实践中体现出巨大的实践力量。总之,休谟和卢梭对 传统理性主义的质疑深深影响了康德的自由理论。但康德对理性和自由的理解完全超 越了休谟和卢梭。康德批判理性的目的不是要否定理性,而是要在实现理性和自由统 一的基础上重建理性的权威。在康德看来,理性和自由悖论的出现源于传统理性主义 者没有真正理解理性的内涵。他们所谓的理性充其量只是感性和知性。康德要把理性 二重化为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其目的是要限制思辨理性的滥用,即以知性来说明自 由、灵魂不死和上帝等理念的做法,同时又要肯定理性的自由本性,即主体具有超越 现象界而追求本体的倾向以及道德上的自我决断能力。正是通过康德对休谟的批判和 对卢梭的超越,自由理论在康德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才逐渐得以确立。 ( 三) 自由理论核心地位的确立 康德立足于人的本性,从两个层面上追问了自由的本性,首先,康德的三大批判 从先验的层面上探求了自由的可能性和实在性,其次,在一系列历史、政治哲学著作 中,康德又探寻了人在经验层面上实现外在自由的可能途径。康德的三大批判及其一 系列著作建构了一个庞大的自由理论的体系。这一体系既确证了一科学理性思维方式 从本体论角度最终解决自由问题的不可能性,又确证了人在超必然性知识的道德价值 领域追寻自由的可能性;既追问了先验层面上的内在自由的可能性和实在性,又顾及 到从经验层面上探寻实现个人外在自由的途径:强调了人之自由的实现既需要内在道 德法则的约束,又需要外在完善法律的强制。康德拯救了自由,将自由安置在本体界, 摆脱了现象晃铁一般机械必然性的支配,进而将人的主动性凸显出来,人在自然面前 不再消极无为,被动反映对象,而是积极地建构对象,是对象符合思想范踌。人嚣对 自身,不再对上帝惟命是从,丽是全力承担起属_ y - 自己的责任,做真己真蕾的主人。 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为人的存在找到了根据,人作为本体的人,作为漫智,才是真正 的自我。 康德对于自由的追问方式是独特的。他的自由观表明,对于自由的追问应顾及到 自由的两个层面,。即自然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由于康德自由理论是以对理性的坚定 信念和为拯救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因而他更关注的人的内在自 由。人应当把自我不仅仅是交付给自然事实的存在,而更应把自我交付给价值存在, 人的意志决定不应受事实存在的支配,而应以价值存在为根据。因为科学理性是现实 的有限理性,不足以充当人类生存的价值基础。康德的自由观意味着,要获得自由, 不仅要研究“头上灿烂的星空”,更要认识“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以二元论的方式把人的自由从感性世界中剥离出来,把有理性的人看成自由 的主体。自由第一次对于人而言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或者说入的本质就在于是自由 的主体。 康德自由理论的逻辑建构 ( 一) 自由在逻辑上的可能性 1 自然之因与自由之因 在康德对先验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