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余华小说传统与现代意识的融合.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余华的先锋作品之所以在上世纪8 0 年代独领风骚,而之后的温情回归之作 又依然成为文坛的华彩乐章,这不能不归功于余华善于将传统与现代意识融为 一体并渗透到整个创作之中。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将丰富的感情融入小说创 作,在紧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手法和创作精神的同时,又不失对传统文 学叙事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温情眷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叙事形式的新异,给最 初从事创作的余华强烈的冲击,而现代性的启蒙精神和存在主义思潮在其文本 中的浸润,又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民间立场和道家文化深深结合在一起。这种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构成了余华作品的独特景观,也由此让我们看到一个永远在 路上的独具个性的作家不倦的探索姿态。 关键词:传统;现代;民间;启蒙;道家精神;存在主义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a s o nw h yy uh u a sp i o n e e rw o r k so u t s h o n et h er e s ti nt h el9 8 0 sa n d l a t e rt h ew a r mo n e sa l es t i l lc a d e n z ai nl i t e r a t u r ec i r c l ei st h ef u s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a n dm o d e m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c r e a t i o n a sa na v a n t - g r a d ew r i t e r , y uh u am e l t e d p l e n t yp a s s i o n si n t oc r e a t i o n sa n dh a das e n t i m e n t a la t t a c h m e n tt ot h en a r r a t i v e f o r ma n ds p i r i t u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w e s t e r nm o d e r n i s m sa sw e l la s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n o v e l t yo fn a r r a t i v ef o r mo fw e s t e r nm o d e r n i s m sg a v e y uh u aas t r o n gi m p a c tw h e nh es t a r t e dt ow r i t e i nh i sw o r k s ,t h ee n l i g h t e n i n g s p i r i to fm o d e r n i t ya n d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t r e n da l ec o m b i n e dw i t hf o l ks t a n d p o i n ta n d t a o i s tc u l t u r e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a n d m o d e r n i t yi st h ed i s t i n c t i v el a n d s c a p eo fy uh u a sw o r k s f r o mw h i c hw ec a ns e ea u n i q u ew r i t e rw h oi su n t i r i n g l ye x p l o r i n g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l i a om e i l i n g 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 d i r e e t e db yp r o f z h a n gy u s h e n g k e yw o r d s :t r a d i t i o n ;m o d e r n i t y ;f o l k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t a o i s ts p i r i t ;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 l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引够扔期:嘶沙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姗徇痔象 签字日规厶辑1 7 - 月伽e 1 ), 导师签名( 手写) :;匕力肜 签字日期2 一d 释,力月二秒日 引言 引言 兄弟出版之前,余华可谓集评论界“万千宠爱于一身 。当然,即便兄 弟招致有的著名评论家如谢有顺等的强烈诟病,但力挺者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这充分说明,余华作品的形式内容、思想意蕴有其独有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人 们虽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兄弟作出极具学理性的中肯判断( 就像当年活 着刚发表时那样,评论界对其态度略显犹疑) ,但研究它的热情并不逊色于余 华以往的任何作品。这是余华作品充满魅力的证明。 纵观余华创作研究,可以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以1 9 8 6 年底创作的十八 岁出门远行为起始,到1 9 9 1 年创作的在细雨中呼喊,这段时期的创作被 概括为先锋创作;在细雨中呼喊后出现的作品,便是论者们界定的回归传统 的温情之作( 众多论者认为余华成熟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 8 0 年代的中篇小说创作,大抵都属于先锋之作;第二个时期是9 0 年代之后的 长篇小说,属于“向温暖、缓和、诗意转移的温情回归之作 ) 。这一划分, 无疑有助于读者明晰了然地看清余华作品精神特质的流变,然而,这种一刀切 割是否将余华创作简单化了,从而阻碍了我们如余华所言的“更加接近真实”。 为了更好地呈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笔者在此对余华先锋出击之前很少为 人提及的创作历程作一个简要的梳理。余华的处女作并非如多数论者所言的十 八岁出门远行,而是发表在西湖1 9 8 3 年第1 期头条的第一宿舍。该作 发表后,余华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发表了“威尼斯 牙齿店、鸽子, 鸽子、星星、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看海去、老师等 短篇小说,其中星星获得当年的北京文学奖。这一时期的作品并未收 到余华后来结集出版的任何集子里,余华本人曾对此解释过,认为这些只是稚 嫩的习作,还达不到收入集子的水准。然而,恰恰是这些稚嫩的作品,朦胧地 透射出了余华闯入文坛之后创作的审美倾向。众所周知,为余华做最初写作启 蒙的是汪曾祺的受戒和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这两部小说都属于那种 温馨之中又散发着特殊忧伤的唯美作品,缓慢的情节推进,精妙的细部描述, 淡淡的忧郁苦涩,以及字里行间中透射出来的人情美和人性美,都饱含着浓郁 。洪治刚:余华评传 m ,郑州大学出版社2 0 0 4 版,第9 l 页。 l 引言 的东方传统美学神韵。余华对它们的喜爱,印证了他在精神情感上和作品产生 了共鸣,也折射出了余华的审美意识。 即使余华的创作确如广为人知的定论十八岁出门远行到在细雨 中呼喊属于先锋也即现代派作品,在细雨中呼喊之后属于回归传统之作, 但其习作的审美意识在他的创作中始终余音缭绕,如同一个人的童年感受始终 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挥之不去的影响。余华对此曾做过相应的诠释:“我感觉到, 一个人的童年基本上抓住了一个人的一生。他的一生都跟着他的童年走。他后 来的所有一切都只是为了补充童年,或者说是补充他的生命。 对此或许可以 做如是解释:余华“星星 阶段这一早年创作期形成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意识对 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期的创作只是这些品质的延续和丰富。 笔者在本文中要论述的是:余华的审美倾向一直以来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 变化,只是呈现形式不同而已。他成熟期的创作始终融合着传统和现代的审美 气质。现代的气质已被多数论者论述,但传统意识却常在其“先锋”作品研究 中被忽略,尤其是对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论述得还很不充分。“余华好像迷上了 暴力 、“余华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冰渣子等断语似乎给余华研究贴上了权威性 标签,似乎他只是承接了西方现代派创作精神的冷酷绝望和叙事形式的变化万 千。其实不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的小说学课堂上对余华的作品曾作过如是介 绍:“我希望同学们注意一下余华,一开始的时候他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像烟雾一 样充满情感的而余华的细雨与呼喊和活着,尤其是活着使我非 常震动,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感情的作家。 的确如此,不管是先锋还 是回归之作,余华的作品都给人“充满情感 和“非常非常有感情的印象, 而充满温暖的感情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余华的作品虽 然常常氤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苦难、绝望等冷酷氛围里,但温暖的情韵始 终像黑暗中的一线薪火,倔强地抵御着寒冷与黑暗。 余华曾说,“我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我的祖辈们长眠于此,这才是左右我 写作的根本力量。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传统给了我生命和成长,而西方文学教会 了我工作的方法。”的确,余华的创作始终充溢着传统和现代意识,无论是叙 事形式还是精神意蕴,都融合着传统和现代文学中的精神资源。当然,这两种 洪治刚:余华评传 m ,郑州人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0 8 页。 。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m ,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0 0 页。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 m ,人民日报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2 7 - - 2 2 8 页。 2 引言 品质有其相互矛盾的一面,也常常彼此交叉会合,这也许就是“人类的经验都 是共通的 论断的印证吧。 3 第1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第1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但凡伟大的作家作品,都是复杂的精神存在,他们可能同时具备我们所说 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因素。余华的作品正是以 如此多元的特质享誉文坛。遍读余华的小说,给人一种越来越明晰的感觉就是 多种异质参杂其中,比如,传统形式与现代意识结合的叙事策略、写实性与象 征性的叙事手法、温情与冷酷结合的叙事态度等等。这些彼此冲突的结构意义 在余华的小说中是以怎样的叙事形式呈现出来的呢? 本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 行论述。 1 1 旧瓶装新酒 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历经了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创作浪潮之后的中 国当代文学,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文学道路选择,一种受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 影响,努力开辟一条中国文学的现代派的道路;另一种则像汪曾祺、阿城、何 立伟等众多寻根派作家所追求的那样,寻找东方民族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势, 走一条民族化的道路。显然,以马原、残雪、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为 代表的一批作家,则是走现代派道路的代表。他们“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 现手法,描述现代人的孤独感和荒诞感,或揭示人的非理性的生存本质与生存 之烦对文学的文体形式与表现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从而酿成 了声势浩大,令人瞩目的先锋文学潮流。 圆 虽然同是先锋派,但余华和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作家的探索方向有所不 同,后者主要追求一种虚构的权力和文学语言的本体魅力,对创作的叙事形式 也更为刻意强调。比较而言,余华更为倾向文学精神探索,比其他先锋作家表 现出对传统更多的依恋,同时又将现代派精神一起融进自己的创作血液里。 余华后期的小说中的传统意识的存在已经不容置疑,在此要重点论述的是, 武新军:现代性与古典传统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 加,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第6 页。 。王爱松: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 m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6 页。 4 第1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余华前期先锋色彩浓厚的小说也具有浓郁的传统意识。不难发现,余华的先锋 小说在文学形式上的选择更多倾向“传统 ,而文学精神内容则是“现代 的。 从外在形式上看,余华前期的多数小说是对传统小说样式的模仿。帝王将相、 才子佳人、侠义公案便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余华通过这一传统文 学形式,以现代意识的目光关注现实、历史、人类的存在境遇以及人物内心深 处的精神状态,从而形成传统与现代意识相互交融的审美效果。十八岁出门远 行是流浪汉或游子题材文学样式的模仿,鲜血梅花套用的是流行武侠小说 形式,偶然事件和河边的错误是对侦探推理小说文学样式的模仿,古 典爱情和爱情故事是对经典才子佳人小说和现代爱情浪漫小说文学样式 的模仿。 传统小说的形式特征体现得最为显著的是鲜血梅花。为父复仇是中国传 统武侠小说的经典主题,鲜血梅花的情节也是在这一经典主题小说中延续而 来,譬如遵照母亲遗嘱,寻访神秘的江湖武林中人。另外还将名山、河流、古 寺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更甚的是,充满神秘色彩的梅花剑、黑针大侠化作武 器的黑发、能置人于死地的胭脂女的花粉,均不失成功武侠作品所应具备的超 凡的想象力。从形式看来,鲜血梅花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然而,从阮海 阔复仇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偶然性,以及作品中屡屡出现的核心词如渺小、虚 无、毫无目标等看来,这一合乎武侠小说叙事模式的小说与传统小说所传达的 精神意旨迥然不同,它表达的是现代派作品中习惯传达的思想意蕴和存在主题。 阮海阔没有丝毫武功,可他却不得不遵从母亲的安排去进行复仇行动。然而他 却不知道自己的仇人是谁、为什么要复仇。在这寻找仇人的旅程中,他的生命 充满着莫名的欲望,生命即在这欲望中得以延续。可在复仇即将实现的一刻, 却得知仇人已死于他人之手。在这里,阮海阔遇到的人和事都带有一种无目的 的合目的性。在冥冥之中,一个浑浑噩噩的人竟然实现了他的使命,人类存在中 的荒诞感亦由此即可管窥。 余华要表达的就是人的这种生存状态。如福柯所言,人的主体性只是一种幻 觉与虚构,“人只是近期的发明 ,而且“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滩上的一张 脸。 这大海就是非理性,而“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的产物,” 福柯:词与物e m ,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第5 0 6 页。 5 第l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余华通过这个夸张的故事,把人的被动性和非理性表现到了极端。在我们的生 命历程中,决定我们人生的往往是深不可测的偶然与宿命,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 略,然而余华却把它放大了,从而达到了一种“片面的深刻 。由此看来,这篇小 说虽然在形式具有传统的特征,可本质上却是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思考。 事实上,余华的许多小说都可以看成鲜血梅花的另一个版本。古典爱 情无论从取材,还是从情境的设置、语言的遣用方面,都是中国传统文学才 子佳人爱情故事的模式。从该作品中不难看见张生和莺莺彼此萌生爱慕时的情 形,也不难让人联想起柳永在雨霖铃中营造的意境。“小姐细袖摇曳,玉腕 低垂离去。那离去的身姿,使柳生募然想起白日里所见鱼儿扭动的妩媚。 “在 柏子的香味中,柳生嗅出了另一种淡雅的气息,那气息时隐时现,似真似假。 “柳生沉浸在假想的虚景中,听着窗外的点滴雨声,在这良辰美景里缓缓睡去。 圆爱情故事则是选用氓中始乱终弃的叙事手法,编织的是薄情男子和痴 心女子永劫轮回般的绝望故事。河边的错误和偶然事件模仿宋元说书人 话本的情节安排,营造一个弥漫着烟雾般的情境,悬念百出,然后撕开层层面 纱,直抵冲突真相。然而,话本小说的故事真相的呈现是干脆明晰的,而余华 的推理小说最后展现的真相却是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及充满荒诞意识。偶然 事件的陈河杀死江飘,到底是因为陈河通过通信洞察出江飘就是勾引自己妻 子的人,还是因为陈河自身的情感处境而产生对江飘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厌恶而 导致的,作者最后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马哲的秉公执法却要以自己装疯来 得以实现,这不能不说是精妙的“第2 2 条军规意味的现代小说样板。 许多读者认为余华的小说相比其他的先锋作家的小说更容易进入阅读,隔 的感觉更少。这不能不归功于余华“旧瓶装新酒”这一技巧的圆熟运用。“把具 有现代意味的内容纳入一个流行通俗的相对传统的小说之中时,现代内容变得 相对明朗了,通俗了,变得容易为读者所接受。通常的先锋文学与传统文学,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冷漠芥蒂被摧垮,先锋文学向传统文学作出让步,传统文学 也向先锋文学表示出妥协。 当然,双方并没有达到消弭一切裂隙,完全融入 对方的地步,他们仍然相互抵牾着。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常产生阅读期望 和结果的背离与冲突。古典爱情预设的情境是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可最后 国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0 0 页。 。余华:鲜血梅花 m ,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7 、3 l 页。 国王爱松: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 m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7 2 页。 6 第1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偏偏让读者看到的是掠食人肉的不堪场景;十八岁出门远行让读者期待的是 “我 初涉人世的惊奇和欣喜,最后看到的却是匪夷所思、荒诞不经的人和事。 期望的阅读感受与结果相互背离时,读者就获得与以往阅读经验中截然不同的 审美体验。它通过读者期望的受挫,引起读者对自身既定阅读经验的质疑与思 考。这种“期待视野”受阻的审美体验,构成了余华小说的独特魅力。 1 2 写实与象征 1 9 世纪之前的主流文学,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洋溢着质朴的现实 主义热情或浪漫主义情怀。许多论者将中国古代文学界定为以诗经和楚 辞为源头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若从时间的角度界定现代和传统, 约定俗成的说法便是将西方的1 8 世纪作为两者之间的分水岭,将1 8 世纪视为 高度成熟的现代性的发端时期。而文学中的现代性,如果表现为文学形式的革 命和文学精神的嬗变的现代主义文学,则是在2 0 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 展、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发生根本改变的背景下诞生的。“现代主义文学 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1 9 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受亚里斯多德的摹 仿说影响较大,尤其是1 9 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 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摹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 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1 9 世纪后期一些作家 开始感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 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 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被排挤了。于是,他们开始 反其道行之,抛弃传统文学观念对客观外在真实的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 世界的真实展示。之所以引用这一段长文,是因为它很客观地对传统和现代 的文学精神作了精准的区分。余华的小说正是这两者交融的产物。 1 9 8 9 年,作家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作了一次理论总结在上海文论发 表了一篇著名的理论宣言虚伪的作品。可以说该文就是对传统文学和现代文 学的特质进行的一次生动阐释。作家自称在1 9 8 6 年之前自己的所有思考都只是 在无数常识之间游荡,也就是说,1 9 8 6 年为其创作的第一个分水岭。然而从后 期的小说看来,余华并没有完全“背叛”过去,在精神上怎么也绕不过传统文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0 l 页。 7 第1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学中的现实主义的真实表现手法和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写实、传神、造境, 在中国艺术上是一线贯穿的。”这是宗白华先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所作的十 分精到的概括。余华的作品一直未脱离这种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首先表现在 作品的写实精神上。作家对此亦多次声称受惠于j i i 端康成擅长的“细部描写, 并且无论他之后写作的节奏多快,都很注重细部的描写,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表 明,作家创作的根基始终没有缺失过写实精神。 尽管余华多次明确表示日常经验的不真实,但是在下意识里,经验世界还 是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四月三日事件即是糅合了人物的日常真实经验与精 神主观经验构成的。潜意识、梦境、预期的精神活动与人物所处的真实的日常 经验世界时时发生联系。在这篇作品中,虚幻与真实世界经常相互重合,或者 恰恰相反。少年“我经常感觉到真实世界中的朋友们的行为与自己刚经历过 的睡梦中的情景完全一致,而有时又发现梦境中所出现的情境与日常经验世界 所发生之事相互背离。现实一种是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表现出作家对传统家 庭亲情图景缺席的冷静审视,结尾中山岗尸体的肢解是作家对自己曾经亲历的 一幕的再现:余华在宁波进修期间,曾碰上一件让他惊悸不已的事情。有一次, 医院里有个病人,下颚骨需要移植,里面有癌变,要将另外一个人的下颚骨装 进去。这时恰恰枪毙了一个年轻犯人,犯人被枪毙之后,尸体被送到医院隔壁 小学里一个油漆斑驳的乒乓球桌上,供所有的医生“各取所需 。这时,从上海 来的,从杭州来的,每位医生都手提工具,兴致勃勃地瓜分那具尸体中自己所 需要的器官。“什么挖心的、挖肝的,挖眼睛的,那帮人谈笑风生,挖惯了。我 回去以后三个月不想吃肉,很难受。这就是现实。 圆这些就是余华经验世界中 的真实,对他而言,现实一种中山岗兄弟相互之间的无情杀戮并不需要想象 力的运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已经目睹了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场景,他只是 用手中的摄像机无声地将其拍摄,然后剪切制作而已。 对于象征,余华在虚伪的作品中对贝瑞逊对象征的阐释作了这样的注 脚:“小说传达给我们的,不只是栩栩如生或者激动人心之类的价值。它应该是 象征的存在。而象征并不是某个人物或者某条河流在那里显示。一部优秀的小 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与世 。宗白华: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 j ,美学与意境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0 4 页。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 m ,人民日报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1 4 页。 8 第1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界打交道的象征。 由此看来,作家对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品质同样给予了高度 肯定和认同,也将成功运用象征视为检验一部作品“伟大”与否的重要方式。 象征手法的广泛使用源自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它用隐喻暗示的方式表 现内心“最高的真实”。这一追求最高真实的创作方法在余华读过卡夫卡的乡 村医生之后创作的第一部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得以实验,从而形 成了余华的重要创作观。 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常常同时渗透在余华的小说中。尤其 在他前期的小说中,真实的经验世界和主观的精神世界经常是双双重合的,很 多时候这种重合是以纵横交错的形式出现,如一九八六年中的历史老师和 疯子的两个世界:战栗中诗人和马兰对往事不同叙述产生多种可能性,他们 对1 2 年前的约定作出了三种回忆:诗人与马兰错过约会;诗人与美国遗产进行 约会而不是和马兰;诗人和马兰的约会。这三种约会的叙述都未能得到双方共 同证实,但1 2 年后两人再次约会的真实却是两人都没有怀疑的,连隐含作者也 不曾对此质疑。未能得到确切证实的事实,都存在多种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象征隐喻的叙事内涵。这种写实和象征的结合,形成了余 华叙事的一种独特模式。余华这类形态的作品“表面上经常只出现其中的一个 世界,而通过较为艺术的手法如背景的设置、作者隐退的叙述所造成的离间效 果、结构的循环所暗示的隐喻意味等,使之呈现为经验世界向精神世界移动, 精神世界向经验世界转化。删从表层结构来看,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 鲜血梅花、现实一种是写实主义作品,而在深层结构来看,这些作品无 处不洋溢着象征;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难逃劫数、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等作品的总体艺术效果虚幻朦胧,神秘莫测,然而故事情节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细节的真实性与丰富性、时间地点的精准性与明晰性,却有着鲜明的写实主义 特征。可以这么说,余华这些小说在创作方法的表现上融合了传统现实主义和 象征主义两者的优长。传统现实主义在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倡导社会改 良等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因其本身的特点而有时导致意义过于实指,使 其缺乏更深广的启示性和丰富性。象征主义则避免了现实主义此类缺陷,并对 其加以反拨和修正。象征主义以外界存在的某种具体事物当作标记和符号,表 现隐含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在意义表现方面, 。余华:虚伪的作品 j ,一 :海文论,1 9 8 9 年第5 期。 雪王爱松: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 m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7 6 页。 9 第1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象征主义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然而这种多义性和模糊性也有其弊端,容易使 文本意境滑入隐蔽晦涩而难得其解。余华在创作中将这两种创作手法融合起来, 使其小说获得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明晰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又获得了现代派象 征主义的超越客观现实的丰富意蕴,这就使得他的作品避去了先锋派其他作家 一味追求隐喻象征而导致的难以让读者进入阅读的缺陷,形成了可读性强而又 意蕴深远的文本特色。 1 3 冷酷与温情 言余华先锋小说,必言冷酷;言其回归之作,必言温情。冷酷和温情这两 种截然迥异的叙事态度,难道真的在余华的作品中呈割裂状态吗? 细读余华前 后创作,不难发现:在他冷酷的先锋作品中深藏着一缕温情之光,而在温情的 回归之作后面,冷酷也如影随形。 论及冷酷与温情,不得不论及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和中国古典小说不同的叙 事态度。2 0 世纪初,西方的现代派小说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从卡夫卡 的变形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到萨特的禁 闭和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运用象征、隐喻、意识流、呓语等手法,展 现人类精神家园的失却、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冷漠和悲凉以及世界的荒诞不经。 这些作品以一种超然冷漠的口吻,将人类世界的异化和荒原状态呈现出来。作 家们在文本中不仅叙事口吻冷静,更让人不堪忍受的是,人类的浑浊无聊、仓 皇困顿而又无路可走的精神面貌被撕裂开来,几乎不容读者攫取一丝一毫的亮 色,整个文本世界犹如笼罩在一片阴沉的天空下。相比较2 0 世纪的现代派小说, 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态度可谓大相径庭。自唐传奇这一成熟的小说形式出现始, 到中国现代文学终,中国的文学主流叙事模式基本上是历经磨难然后花好月圆, 叙述的基调通常是明朗的,哪怕是叙述一个悲惨的故事,也总让人相信好人必 好报、恶人必遭惩,总给人看到光明和希望。这种叙事态度饱含着作者对日常 经验世界的乐观感情,对生命和生活充满真诚的热爱,以及对正义美好人心的 直接期许和呼唤。这是一种纯洁温暖的感情,一种给人希望和力量的感情。这 种感情是传统文学的主要基调。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美学思想也 对情感有一以贯之的强调: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美和善的结合; 王充的论衡突出体现的是“真、善、美 相结合的文艺观和美学观;严羽 1 0 第1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的沧浪诗话强调“诗者,吟咏性情也;李贽主张“童心说”、公安三袁提 倡“性灵说”、王夫之强调文学创作是“心之元生的体现。由此看来,中国传 统的文艺观有一种赤诚的情感,这种情感或浓烈或冲淡,在历代文学创作中延 绵不绝地传承。 余华在结集出版的两册文学随笔谈和数次创作访谈中,几乎很少提及中国 传统文学对他的影响,被他如数家珍的通常是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马 尔克斯等西方作家。然而,他自己怎么也不会忘却,最初给他文学滋养的是川 端康成。作为“新感觉派圣手 的川端康成,他的创作虽然带有现代派的强烈 印记,但是从字里行间却能看出他难以割舍的东方情绪,一种充满淡淡哀愁与 温暖的东方审美情绪。伊豆的舞女书写的是主人公和一伙江湖艺人结伴游历 的故事,作品中的人物心地善良,情感淳朴,待人热诚,使“我”体会到人情 的温暖。尤其是那个小舞女,使“我内心萌发一缕柔情。恰恰是这篇小说, 给了开始学习写作的余华最初的震撼。在余华最初开始创作的时候,川端康成 几乎成了余华最为崇拜的偶像。“在余华看来,川端康成虽然也有苦难,却少了 一种直露的倾诉意味,而是呈现出一种非常温暖的审美情韵。 后来,在一次 偶遇中,余华又迎来了一次不同体验的震撼,那就是结识了卡夫卡的作品。卡 夫卡的作品像一把手术刀,切除了余华当时创作中所遇的“疑难杂症”。于是, 余华开始了“无我”的叙事语调,对故事进行冷酷的讲述,从而开创了他“零 度情感”的写作生涯。之所以在这里要简单介绍两位作家对余华的影响,是因 为他们的作品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态度,而余华在历经习作阶段之后, 将这两种品质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从而形成了“冷酷与温情”相结合的叙事策 略。 “温暖的审美情韵”一直成为余华不自觉的审美追求,这点最初明显浅切 地体现在习作阶段的作品中。竹女中的鱼儿、竹女、和婆婆,虽然生活充满 辛酸苦难,但他们之间朴实美好、相互关爱的心怀一直温暖着彼此的心灵。竹 女在年幼的时候被因生活困顿无法养活自己的生父寄留在湖岸边以捕鱼为生的 一户穷人家里。生活异常困顿窘迫,而这家人对竹女却一直关怀备至,乃至在 最后成了鱼儿媳妇之后还能让她奢侈地享受到婆婆每次从集上偷偷买给她一人 吃的一串豆腐干。竹女在这户人家里得到了满怀的幸福,而竹女也对婆婆充满 了尊爱和温情。在这个阶段的作品中,温情是以独立的叙事态度出现的,在他 。洪治刚:余华评传 m ,郑州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3 页。 1 1 第l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的成熟创作开始后,冷酷与温情才得以完整地融合。这一融合是余华在精心提 炼后自觉追求的结果。对此,余华在一次访谈中曾这样总结:“我以为一个作家 要保持两种激情,一个是冷酷,你必须把人物放在某一位置,虽然你于心不忍。 有时候我很难受,但作品要求我这样做。另一个是作家要充满了感情,你要爱 你笔下所有的人,特别是主人公,你必须深深地爱着他,这样的作家才能写出 激动人心的作品。 山作家发表这一见解是在1 9 9 6 年,其时他己走过了上世纪 8 0 年代的先锋创作和9 0 年代的温情回归。作家的这番言说,无疑是对自己文 学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主旨进行了一番有力的阐释。 如果说余华在习作阶段的创作是以温情为底色,那么在后来残酷的先锋作 品里,温情亦如星星之火隐现其中,而在1 9 9 0 年以后的回归之作中,生活的暴 力依然主宰着人物的命运。 最初展露余华冷酷美学意识的是现实一种。在这部作品中,余华将暴力 始作俑者安置在三岁的小孩皮皮身上。皮皮在毫无主动意识的情况下将堂弟摔 死,于是报复性的暴力活动在失控状态下疯狂地衍生:山峰踢死皮皮、山岗杀 死山峰、山峰妻子借法律之手将山岗枪毙然后将其尸体肢解一连串的死亡, 给整篇小说涂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血腥色彩,一幕幕冷酷可怖的场景让人不寒而 栗。除了兄弟间的相互残杀外,在文本中处于背景道具角色的母亲形象也给人 阴森恐怖之感。母亲对于儿孙们的死亡毫无痛苦意识可言,她只是关心自己的 骨头是不是发霉了,麻木冷漠之情给人一种难以自制的惊惧感。难逃劫数中, 为了获得情感保障的新婚妻子露珠将丈夫东山施以剧毒导致其毁容,而被愤恨 冲昏了头脑的东山即以打死露珠来宣泄仇恨接踵而至的暴力、死亡、血腥 的场景下,作者冷酷而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人性罪恶的一面,让人从心底感到一 股彻骨之寒。然而,尽管在这残酷血腥的暴力下,温情的火花仍隐约可见。即 便在以暴力著称的一九八六年与现实一种中,仍然可以寻得一缕温情 之光:一九八六年中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文革的迫害后发疯,导致他对自己表 演了一场惨不忍睹的自戕之戏。与此同时,疯子已经再婚的、曾经的妻子因疯 子的出现而惊恐不安,甚至几近精神分裂,她因此而常常“怕光 、“怕任何响 声 ,并经常发出“毛骨悚然的惊叫声。在现实一种中,踢死皮皮的山峰、 整死山峰的山岗都没有复仇后的快感,甚至陷入痛苦的精神折磨中。于是山峰 踢死皮皮后“糊涂了,可他为何这样做? 这又使他无法弄清他更加头昏目 。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 j ,作家,1 9 9 6 年第3 期。 1 2 第l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眩。”疯子的妻子没有因为丈夫的发疯导致自己对丈夫的漠视而心安理得,她 也在经受一种痛苦的煎熬,山峰山岗也并不因报复成功那一刻获得满足感,而 是惶惑而不知所措,他们所经受的内心的痛苦折磨说明他们还存有一丝微弱的 人性良知。在余华新近发表的长篇小说兄弟中,残酷和温情这两种叙事态 度依然交融其中。小说的精神主调仍然充满残酷血腥,但作品中充溢的真诚质 朴的爱情、毫无血缘关系的兄弟之情、人与人之间的无私帮助之情等,也足以 给人以温暖和安慰。显然,“作家在完成暴力展现的同时并没忘记对人性的拷问 与反思,作家分明让我们看到了那冰天雪地、残酷血腥中的温情火花,尽管 它那样弱小,乃至为冷酷掩蔽,令人难以发现,但它毕竟给人以安慰、以希望, 让我们看到一颗对人性充满思考的彷徨的求索魂灵。 先锋创作阶段的余华“血管里流淌的是冰渣子”,在1 9 9 0 年代创作风格转 型之后,人们惊呼从先锋阵营中“胜利大逃亡”的余华已经披上了“温情脉脉” 的面纱,他已经不再像往昔那样将书写的笔锋指向人类的阴暗与丑恶,已经失 却了批判的锋芒与热情。然而,虽然余华在1 9 9 0 年代的长篇小说创作中给予了 人物更多的正常人性的温暖展示,让福贵、许三观们的生命享受到更多现实生 活的人伦快乐,但在享受人间温情的同时,暴力却同样施虐于福贵和许三观们。 所不同的是,在1 9 8 0 年代的先锋作品中,残酷是作家显性的叙事态度,而温情 则隐匿其中。但在1 9 9 0 年代以后的作品中则反其道行之。余华这一创作追求的 微妙改变可以在他自己后来的阐释中得以说明:“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我的视野 稍微开阔一点,不仅仅为了去暴露那些阴暗的东西,而是为了去注意更多的人 是怎么生活的,可是问题是他们的生活也不幸。 的确,在细雨中呼喊、活 着、许三观卖血记乃至新作兄弟,均充满着浓郁的人间真情。在细雨 中呼喊的孙光林虽然生活在亲情缺失的冷漠家庭里,但同样也感受着来自苏 宇、国庆、小青等小伙伴的友爱之情;活着中的福贵则拥有妻子家珍至死不 渝的相守与依恋;许三观在艰难面对生活苦难时也不忘给予他人良善的援 助然而,余华在展现温情的人文关怀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残酷。 这种残酷源自于人类不可避免的生活暴力。由此看来,“残酷 在余华后期作品 中并没有消失,还将我们引向更深重的残酷和绝望! 福贵、许三观是和多数人 。余华:现实一种 m ,上海文艺 j 版社2 0 0 4 版,第3 4 页。 圆杜贵斌:在“残酷温情间”求索论余华小说中人性的探索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 0 0 8 年 第3 期。 固余华: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 j ,当代作家评论,2 0 0 2 年第5 期。 1 3 第1 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叙事艺术 一样属于完全正常的人,并非如余华先锋作品中有些人物那样失去正常人性理 智,然而他们却经受着生活带来的更为深重的苦难和折磨。 芸芸众生并非能如海德格尔所言的“诗意地栖居”,残酷是生活的本质。然 而,不管人类在现实中如何挣扎着生存,心中总怀有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憧憬。 生活的暴力越残酷,苦难越深重,心中对真善美的渴求就愈加强烈。因此,我 们在余华残酷的作品里能读到温情,而在温情的篇章中能感觉到冷酷,在寒冷 与温情的交融中真实感受着作家那颗游弋着的求索灵魂。可以说,“大量暴力阐 述烘托的就是人类向往真善美的情结。现实对真善美的暴力越强大,心中对真 善美的追求就越迫切,从而,那以悲怆为主导的张力就越巨大。余华作品中 残酷血腥的暴力描写与闪烁着人性光泽的温情叙述的相互交融,便使得这种张 力彰显得愈发明显。 杜贵斌:在“残酷温情间”求索论余华小说中人性的探索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 0 0 8 年 第3 期。 1 4 第2 章民间视阈与启蒙品质 第2 章民间视阈与启蒙品质 上世纪9 0 年代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中,“民间”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 关注,并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从而展开了一系列论争。争鸣的焦点在 于提倡民间是否意味着放弃启蒙,是否走向民间就意味着放弃五四新文化提倡 的启蒙精神。 从表面上看,民间与启蒙的关系是对立的。以启蒙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民间 实际上一直处于传统封建野蛮落后愚昧的状态中,是需要现代知识分子来启蒙 的。启蒙,就是拿了现代西方先进的文明思想武器来开启民众的心智,提高民众 的素质,这是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然而在上世纪8 0 、9 0 年代中,民间与启蒙 这两种看似背离的立场品质在一些中国当代作家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有 些先锋派作家的作品甚至将它们进行了饶有意味的融合,余华的作品就是圆熟 融合这两者品质的有力代表。在余华的笔下,广阔的民间世界既充斥着黑暗与 蒙昧,同时又闪烁着人性光辉。在传统巨大的惯性与惰性之中,余华发现了民 间世界中潜藏着的同启蒙相一致的现代因子。批判与启蒙、传统与现代在余华 的笔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使得余华的作品既带有鲜明的现代主义风格,但 同时又处处透露出中国特有的对人性的关怀与救赎。 2 1 “民间刀和“启蒙刀的概念内涵 “民间与“启蒙,文学创作上的这两个概念,有着怎样的不同立场和精 神特质呢? 在此首先对这两个概念作一个简要的厘定,从而阐明两者不同的文 学立场和精神特质是如何与传统和现代气质休戚相关的。 关于美学概念的“民间,目前学界有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描述,一是学 者张清华的概说:“民间是一个文学空间、一种艺术风尚、一种美学风范与 格调,它是文学最早的范本,是一切文人写作的源头。”由此概说推及中国古 代文学,如上古神话、诗经、魏晋玄学色彩的文学、南北朝民歌、世说新语、 张清华:民间理念的流变与当代文学中的三种民间美学形态 j ,文艺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 1 5 第2 章民间视阈与启蒙品质 金瓶梅、阅微草堂笔记,这些取材于民间的“街谈巷议”的文学的确形成 了自己特定的文学空间、艺术风尚、美学风范与格调,从而形成了区别于庙堂 文学的一股文学之流,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种描述来自 学者陈思和,他在民间的沉浮和民间的还原中对民间的特点进行了如 下概括:“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 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主 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余华 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这一概说进行了对应的阐释河边的错误、死 亡叙事和世事如烟、在细雨中呼喊等对民间藏污纳垢形态的书写;活 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对自由自在性和温暖善意的民间品质的书写。 这些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从民间资源中提取出来的精神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便 是对“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融在一起”的民间特性的表现。 如果说“民间”一词具有中国传统本土的特性,那么“启蒙 一词便是西 学东渐的现代性结果。虽然张光芒在启蒙论中带着强烈的民族感情辩言: “中国传统思想资源是对中国近现代启蒙的启蒙。 但从严复、康有为、梁启 超、鲁迅、胡适等对启蒙的阐释看来,他们还是颇受西学启蒙思想的熏陶,并 以介绍西方启蒙为突破口,从而打开中国学人的现代性思维。严复通过翻译天 演论,对其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意译加上按语的方法,有选择、有取舍、 有评论、有改造,根据现实,张扬了原本是赫胥黎反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 激发中国人的斗志,实现救亡图存的启蒙意愿。康有为通过大同书,批判中 国的专制主义和纲常名教,宣扬西方启蒙运动提倡的平等、博爱思想,提倡人 人平等、天下为公。鲁迅则在摩罗诗力说中系统介绍、评论了欧洲近代的 “摩罗”诗派,以此借异邦之新声,力图疗救国民,呼唤中国的“精神界之战士”, 并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思想,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 蒙意义。 不管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学人将启蒙资源追溯于西方还是本土,都很难 绕开康德在1 7 8 4 年对柏林月刊中提出的“什么是启蒙”的回答:“启蒙运动 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的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 。陈思和:民间的沉浮: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 j ,上海文学,1 9 9 4 年第l 期, 第7 4 页。 。张光芒:启蒙论m ,上海三联书店2 0 0 2 年版,第5 页。 1 6 第2 章民间视阈与启蒙品质 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 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信心去加以运用时,这种不成熟的状态就是自己所加 之于自己的了。”在这篇文章中,康德提出自己的担忧,他担心的不是一个人 理智的缺少,而是勇气的缺席。近两个世纪后,福柯也同样对启蒙作出了回答。 有论者认为他是在康德“启蒙说的基础上对启蒙加以阐释:“独立运用自己理 智的启蒙,是人类进入成熟状态的开端。启蒙就是批判的时代,而启蒙时代的 人因为具有这种批判的理智,因为对于权威和成见的怀疑,同以前一切时代的 人相比,都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气质。启蒙的这个特点,这个启蒙气质,被福 柯看成是现代的,他从这一新的启蒙的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杭州二手房买卖的合同范例
- 二零二五司机雇佣协议
- 二零二五饭堂伙食承包经营合同
- 事业单位聘用员工协议书二零二五年
- 渔业承包合同书范例
- 二零二五五保老人入敬老院协议合同书范例
- 二零二五股权协议转让合同
- 健身预售合同样本
- 新编-会员卡管理制度
- 小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表单一整套
- T-CSUS 69-2024 智慧水务技术标准
- 幼升小简历男孩模版
- 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因素及对策
- 人教版高二英语-选择性必修2第二册-Unit4-Reading-and-Thinking-课件
-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
- GPS施工放样测量记录表
- DBJ∕T45-099-2020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龙湖地产]薪酬体系报告(全部图表说明)
- 主动脉夹层护理查房-PPT课件
- 零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