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诗词韵律.doc_第1页
浅说诗词韵律.doc_第2页
浅说诗词韵律.doc_第3页
浅说诗词韵律.doc_第4页
浅说诗词韵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说诗词韵律先说诗律我国诗歌源远流长,诗经、楚辞是我国最早的诗集。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五言、七言诗及乐府。五、七言诗都是汉代产生的诗体,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则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句句押韵。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到了齐梁时代,随着四声的发现,诗体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诗歌创作开始讲究平仄声律。这种诗体当时称之为永明体。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到了唐代,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后也仍然有按照古诗作法写诗的,即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这种诗称为“古体诗”,也叫“古风”。古体诗句数长短不限,也有四句、八句、几十句的,也押韵,但最大特点是不讲究平仄和对仗。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律诗都是八句,绝句都是四句,押韵一般只用平声韵,除有的句首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而且韵脚必须是同一韵部的字,不能用邻韵部的字。到了宋代,有人专门编写了供诗人们选字押韵的韵书。比较规范和沿用至今的就是专供诗人们写律诗和绝句的平水韵。近体诗除了严格押韵外,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平”即平水韵中的平声字,“仄”即平水韵中的上、去、入声字。讲究平仄,主要是为了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绝句、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五绝四式一、 仄起仄收式起句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二、 仄起平收式起句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三、 平起仄收式起句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四、 平起平收式起句平起平收平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注:打记号的为中性,即可平可仄。但切忌每句末尾连用三平或三仄,称三平调和三仄脚,是为出韵。另外,如不是中性字而错用了平仄,也为出韵。至于每个字是平或是仄,那就要像查字典一样地去查平水韵了,而不是随便想用什么字就用什么字,也不能用现代汉语的四声去套近体诗的平仄。当然,假如要用新声韵写近体诗也未尝不可,但需标明是新声韵,以免误导专业学生。 七绝四式一、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二、 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四、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律四式一、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二、 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关于平仄的规律一、 平仄的“粘”和“对”。 近体诗每两句组成一“联”,绝句有两联,分别叫做“首联”和“尾联”。律诗有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所谓“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所谓“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不合“粘”的规则叫“失粘”,不合“对”的规则叫“失对”。唐诗中有少数失粘的,但很少有失对的,宋代以后,就没有失粘失对的现象了。二、平仄的“拗”和“救”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并不是所有近体诗的每一个字都符合上面的规律,实际上近体诗中的有些字是可平可仄的。原本是平而用仄,原本为平,而用仄,这种违反平仄格律的情况叫“拗”。但“拗”了可以“救”。如何“拗”“救”,古人编了一个口诀,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七言近体诗的第一、三、五个字(五言则是第一、三个字,下同)平仄可以不论,第二、四、六个字(五言则是第二、四个字,下同)平仄必须分明。一般来说,近体诗的平仄是如此,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则又不完全是这样。(1)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第五个字必须是仄。如果改为“平”,整句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就成了“三平调”,这在近体诗中是绝不能允许的。(2)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第三个字必须平。如果改成了“仄”,全句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全句就只有一个“平”,这就叫“犯孤平”。但“孤平”可以“救”,就是把本句中的第五个字由仄变平。即“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字表示拗,第五字表示救。(3)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中,第六个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个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但要注意的是,本句七言的第三个字或五言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平。这种句式多用作尾联的出句上,应看做是正格。(4)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中,第六个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但其对句的第五个字就要用平(救)。全联就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5)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中,第五个字拗,也可以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即全联就成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关于对仗对仗和对偶、对称、对应、相对同意。对仗即诗词中的对偶。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诗词的对仗,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使之形成整齐均衡的语言美,给人以舒畅愉悦的感觉。对仗由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发展而来。它在诗词中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词对数词。除此而外,律诗中的对仗还要求: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中国的对联(对子),就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修辞上看,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既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所以特别工整。 在近体诗中,绝句一般不用对仗,它可以看作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但也可以一联用对仗或都用的,这可以看作是截取律诗一部分。近体诗的律句共有四联,除首联和尾联外,颔联和颈联也就是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当然,首联和尾联对仗也未尝不可。对仗的种类很多,有工对、宽对、自对和正对、反对、流水对,还有借对等等。律诗的对仗一般要求严整工稳,较少用宽对。宽对一般为对联采用。无论哪种对仗,切忌文字和内容的重复,而且在整首诗中也要求如此。再说说词律词产生于唐代,最初称“曲子词”,是一种民间创作,到了中唐时期,一些文人也开始创作词,经过五代到宋,词发展到极盛时期。词和近体诗的区别在于句子长短不一。尽管也有一些词的句子长短一律,但一般来说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故词又叫“长短句”。最初的词是为“曲子”(乐曲)填写的歌词,故称为“曲子词”。元稹乐府古题序中说“歌曲词调”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这很概括了词的特点。正因为是要“由乐定词”,所以歌词就要适应乐曲的变化,于是平仄的变化和句子的长短都与律诗不同。但后来词又逐渐脱离了音乐,这样它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就只是句子的长短和平仄的变化了。1、 关于词调、词牌和词谱 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各种词调本来有各种不同的声情(音乐形象),但由于词的乐谱早已失传,所以后来只能根据某一词牌的平仄。押韵以及这一词牌的多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来大致推知某些词调原来的声情了。如满江红、贺新郎、念奴娇等大致是慷慨激昂的,木兰花慢、满庭芳等大致是和婉愉悦的。随着词和音乐的脱离,后来创作的词,就不一定和词调的声情相一致了。如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媂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词牌本来是与词的内容相关的,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夫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后来词牌逐渐与词的内容相脱离,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下另注明题目,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或在词牌下作一小序,如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综上所述,词牌既与词的声情无关,又与词的内容无关,它所表示的就只在于句式、平仄和用韵的不同上了。于是有人就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供他人照着填写,所以创作词就叫做填词。比较通行的词谱有清朝万树编的词律和王奕清等奉康熙帝命编的钦定词谱。现代的有杨文生编写的词谱简编以及赵京占编写的诗词韵律合编等。另外,同一词牌还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满庭芳又名锁阳台, 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风敲竹等。同一词牌也还可以有不同的别体,如采桑子正格:“障泥油壁人归后,满园花阴。楼影沉沉。中有伤春一片心。闲穿绿树寻梅子,斜日笼明。团扇风轻。一径杨华不避人。”朱藻别格:“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2、 关于词的用韵词韵和诗韵不同,近体诗(特别是律诗)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科目,用韵有正是的规定,而词只是“诗余”,不曾有过正是规定的词韵。宋词的作者多半是根据宋代的实际语言用韵。宋元时有人曾把词韵加以归纳,但著作都已亡佚。清代,编词韵的人很多,最通行的是戈载的词林正韵,后来论词韵都以此为标准。但词林正韵的韵部与宋词用韵有相当大的出入。所以不能用词林正韵的韵部去套所有宋词的用韵。词的用韵有以下几种情况:(1) 一韵到底。或都是平声,或都是上去声韵。(2) 同部平仄互押。(3) 平仄换韵。 关于词的平仄 词的平仄跟近体诗的平仄不同,要求很严格,规定必平必仄,不能可平可仄,而且仄声有时还要分上、去、入。除用平仄相间的律句外,还相当多的用叠平叠仄的拗句。 关于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