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卢见曾在扬时期的文学活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鹱鬣跫交翡学位论文起我令入夜导筛摇导下避行靛研究工作及取褥 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戚其他机 构溅经发表或撰写过斡研究成暴。荚憩尉恚对本研究的启发帮瘊馓静贡簸均已_ 杰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蔷卜陕拉 日期:印7 ,r 护- ;p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辫游江嚣落大学有关镖叠、经弼学位论文豹麓定,瑟:学校畜投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黟印、缩 印或事曩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德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 媒 搴上发表、传播论文静全部或部分内容。绦密的学整论文在解密居遵守i 蹴协议。 磺究生签鬃:瑶涨 t 导施名擀瞵泐7 舻如 卢见曾在扬黠期的文学活动 中文摘要 扬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在乾隆年间极为繁盛,是当时 的经济中心之一。声觅曾曾两次出任扬州的盐运使,在任达十九年之久,和扬州 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扬州期耀,他的周围聚集了大量的名士,并以他为中心,举 行多次大型的诗文之会,留下了许多健话和作龋。由于在扬州的特殊经历,特别 是传秀这些活动的重要参与耆,声见磐本久也创 乍了较多粒佟晶。但至今为壹, 对于他在扬州时期的这些文学活动和创作却少有文章论及。鉴于此,本文试对仇 在扬熊时蘸文学活动帮翅雩# 逶雩亍深入戆探讨。文章主簧分为瑟部分: 一、绪论。简要介绍了卢见曾的生平、政绩及其政治抱负,这对他在扬州时 麓所避行的文学活动具有主导褴的 车嗣,并与他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急息相关。 另外,扼要地说明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窬和创瓶之处。 二、上篇。详细论述了卢见曾在扬州时期的交游状况。先怒总体分析了卢见 曾爱才惜的慧本性掺。这是键周围象有众多文人墨客敬直接滠霆。然螽援撂凌 有诗文中友人与他交往的密切与否,把友人群体分为核心交游圈和外嗣交游圈两 大类。孩心交游霸主要建箨些与艟诗传往来比较菝繁或交 主毙较密翅静友人,趣 括卢见曾的门生故旧、平时唱和宴游的书画诗人、以及在他府中校勘书籍的学糟 等;辨强交游鬻剐是捂交往较少静文久。以表格豹形式简单介缮这些入的生卒年 限、籍贯及与卢见曾的文学交往等。 三、下篇。全面介绍了卢觅曾在扬州时期主持的几次重大文学盛会,系统蚍 论述了他与友人们在这几次文学活动申款创作壤况。卢见曾磐先后鼹次篷饪搦 州,扬州是他官宦生渡中任期最长的地方,也鼹他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的地方, 繇以毽对搦矧黪感情 # 鬻涤辱。链在瑟翔主葑了a 次盛淀空毒誊瓣文学盛会,蒡秘 友人创作出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散见于i k t d 友人的诗集中。本文列举了参加 这冗次文学盛会豹著名诗人及像稍当时的作晶,并对德稍豁俸品逑行评价和分 析。本文同时对卢见曾本人在扬州时期的创作做了分析,因为这一时段的生活期 创 乍也最能体现他生平的思想态度。竣后探讨了她诗文静思想根源和艺本特短。 因、总结。卢见曾在扬州时所做的文学活动不仅对扬州当地文化、甚至是对 全国瓣文纯都有缀大懿揍裁 擘_ 霹l ,匿入对毽在扬鲻戆文学活动多有疆崇之潼。一 些与他相关的文化遗产保留至今,成为扬州麓至全国的一笔精神财富。 关键潺:声冤謦,赫髑,交游,文学攘会,强骞翻佟 2 s t u d yo nl uj i a n c e n g s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i e s a t t a c h e d t oy a n g z h o u a b s t r a c l r y a n g z h o uh a di t ss p e c i a ll o c a t i o na n dl i t e r a r ya t m o s p h e r ea n di tw a so n eo ft h e e c o n o m i c a lc a n t e r sd u r i n gq i a n l o n gd y n a s t y l uj i a n c a n gh a db e e na no f f i c i a li n y a n g z h o uf o r1 1y e a r s d u r i n gt h et i m e ,t h e r ew e r em a n yl i t e r a r yt a l e n t sa r o u n dh i m a n dh eh e l dm a n y1 i t e r a t i sp a r t i e s 1 e a v i n gag r e a tn u m b e ro fw o r k sa n ds t o r i e s a sa m a i np a r t i c i p a n to ft h e s ep a r t i e sa n d 、 d t ht h er e a s o no fh i ss p e c i a le x p e r i e n c ei n y a n g z h o u ,h eh i m s e l fa l s og a v eu ss o m ew o r k s b u t ,f e wa r t i c l e sh a st a l k e da b o u tt h e t h i n g sa b o v eu pt on o w , s ot h i sa r t i c l ew a n t st od i s c u s st h eq u e s t i o n t h e r ea r ef o u r p a r t sa sf o l l o w s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r e v i e w s b r i e f l yl uj i a n c e n g sl i f ea n di d e a sw h i c hd e c i d e dh i s a c t i o n si ny a n g z h o u t h e ni tt e l l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so f t h i sa r t i c l e t h e p r e c e d i n gs t a g em a i n l y n a r r a t e sl u j i a n c a n g s f r i e n d sw h oh a d s i n g i n g - a n d c r e a t i n g - p o e mw i mh i m f i r s t , t h ep a r ta n a l y z e sl uj i a n c e n g s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i st h a th el i k e dt h el i t e r a r yt a l e n t ss om u e l = li t st h em a i nr e a s o no fh i s h a v i n gs om a n yf r i e n d s t h e ni td i v i d e sh i sf r i e n d si n t om a i nf h e n d sc i r c l ea n d c o h l m o nf i i e n d sc i r c l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t h em a i nf i i e n d sc i r c l e i n c l u d e sh i ss t u d e n t sa n ds o m ep e r s o n st h a ta l w a y sg oo u t 、i mh i mo rl i v ei nh i s h o m et oh e t ph i mc h e c kt h ea n c i e n tb o o k s t h eo t h e rc i r c l e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 sh i s c o l u n l o nf r i e n d s a c t i v i t i e sw i t hh i mi ny a n g 吐o uw i t ha g r a p h t h el a s ts t a g eg i v e ss o m ee x a m p l e so ft h el i t e r a r yp a r t st h a th e l db yl uj i a n c e n g a n dd i s c o u r s e st h ew o r k st h a th ea n dh i sf h e n ( 1 sm a d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l uj i a n c e n gh a d h e l dap o s tt w i c ei ny a n g z h o u ,a n dy a n g z h o ua l s ow a st h ep l a c ew h e r eh eg o tt h e p e e k i nh i sl i f e ,s oh eh a dd e e p f e e l i n gt oy a n g z l l o u ,a n dh i sw o r k st h e r e 1 r e p r e s e n t e dh i sm a i ni d e a s t h el i t e r a t i sp a r t i e sh e l db yh i mi s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i n w h i c hh ea n dh i sf r i e n d sm a d em a n yl i t e r a r yw o r k st h a ta l ef o u n di nh i sf r i e n d s p o e t r yb o o k sn o w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k e sc o m m e n t so nt h e s ep o e m s i ta l s od i s c u s s e sl u j i a n c e n g sw o r k sw h i c hw a sm a d ei ny a n g z h o u ,a n da n a l y z e sh i si d e a sa n da e s t h e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si nt h e s ew o r k s t h ee p i l o g u et a l k sa b o u tt h eg r e a te f f e c t st h a tl uj i a n c e n g sa c t i v i t i e si n y a n g z h o uh a v ei m p o s e do n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ee v e nt o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 h i sa c t i v i t i e s a l s oi n f l u e n c e dt h el a t t e r sw h oc a m et oy a n g z h o u t h eg r e a t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l u j i a n c e n gl e f ti ss t i l la ni m m e n s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w e a l t ht ou s k e yw o r d s :l uj i a n c e n g ,y a n g z h o u ,f r i e n d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l i t e r a t i sp a r t i e s , h i sw o r k s 4 绪论 卢见曾于乾隆元年( 1 7 3 6 年) 和乾隆十八年( 1 7 5 3 年) 两次在扬州任职两 淮盐运使期间,以一方大吏的身份组织文学活动,招揽名士,成一时之风气,对 扬州文学创作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扬州具有悠久的历史,禹贡中记载扬州为古九州之一。虽然彼时的扬州 包括的地域更为广阔,但扬州之名古已有之。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之交,又是产 盐之地,向来繁荣,至唐代时达全盛,经济在全国首屈一指。城市的繁荣吸引了 许多著名诗人来到扬州,杜牧、张祜、王建、徐凝等诗人留下的关于扬州的著名 诗句至今传诵,赋予扬州深厚的文化内涵。宋元时代,扬州的经济地位在兵火战 乱中一落千丈,再无昔f 1 之风光。至明代,因商业再度繁荣,扬州焕发生机,重 新成为全国性的大都市,并成为明代小说及话本中许多故事的发生地。在清兵入 关时,扬州又遭兵灾,几乎成为一座空城。清朝建立后,设盐运司于此,吸引了 大小盐商都到此聚居,他们带来的财富推动了扬州经济迅速发展。因此,经康熙、 雍正两朝的休养生息后,扬州衰而复盛。扬州的盐商大都喜好风雅,加上王渔洋、 孔尚任等文学泰斗又相继在此大力提倡风雅,因此名士云集,人文荟萃,形成了 浓厚的文化氛围。卢见曾在扬期间,由于他的个人因素加上扬州本身的文化积淀, 很快就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文人群体,包括专攻汉学的经学家、擅长吟咏的诗 人、书画皆绝的艺术家等,上有达官贵人,下有寒士文人。卢见曾在扬州主持过 几次文学盛举,最著名的是红桥修禊。他在平时公务之余时常与文人相聚唱和, 极一时文酒之盛,他也因此被称为“东南文坛盟主”。卢见曾留下的作品有雅 雨堂诗文集和出塞集等。卢见曾一生积极从事刻书活动,先后请人校刊的 有乾凿度、战国策、尚书大全、周易集解、经易考等三十 种书籍。所刊之书,校勘精细,刻印精美,堪称我国古籍中的善本,至今具有很 高的收藏价值。 卢见曾( 1 6 9 0 1 7 6 8 ) ,字抱孙,号澹园,又号雅雨,自号雅雨山人,山 东德州人,生于康熙二十九年( 1 6 9 0 年) ,康熙五十年( 1 7 1 1 年) 举人,并于康 熙六十年( 1 7 2 1 年) 考中进士。雍正三年( 1 7 2 5 年) ,出任四川洪雅县知县。四 年( 1 7 2 6 年) ,以丁忧归。九年( 1 7 3 1 年) ,补安徽蒙城县知县,迁六安州知州。 7 十二年( 1 7 3 4 年) 。调毫州知州。十三年( 1 7 3 5 年) ,擢江南江宁府知府。未逾 月,调安徽颍州,寻以荐擢江西饶九南道。乾隆元年( 1 7 3 6 年) ,擢两淮盐运使。 因淮商疾其整峻,中以蜚语,遂被吏议。五年( 1 7 4 0 年) ,奉诏戍台。九年( 1 7 4 4 年) ,起谪戍,补直隶滦州知州。逾年,擢永平府知府。十六年( 1 7 5 1 年) ,迁 长芦盐运使。十八年( 1 7 5 3 年) ,复调两淮盐运使。二十八年( 1 7 6 3 年) 致仕还 乡。三十年( 1 7 6 5 年) ,乾隆南巡时,路过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 后两准盐引案发,卢见曾入狱,卒于乾隆三十三年( 1 7 6 8 年) ,年七十八。三年 后,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洗冤昭雪。 卢见曾颇有经世之才。首先,他有很强的建功意识。他在雅江新政序中 道:“退而喜。以为邑虽小,可以行吾政也。”他不以洪雅县小而介意,一心想在 此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 卢见曾对治理水患也很有心得,是当时著名的治水能人。他每至一处上任, 都十分关注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治理了不少水患,使六安、颍州、永平等地方 的百姓受惠非浅。乾隆十八年( 1 7 5 3 年) 再任两淮熊运使时,“扬州地故濒海, 土薄水浅,沟道久湮,见曾醵赀浚之,扬城遂无水患”。1 卢见曾还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他宦游所至之地,本着“思惟报国, 莫如为国作人”的思想,大力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修建了许多书院,如雅江 书院、赓扬书院、敬胜书院、问津书院、安定书院等,对培养当地的后继人才做 出很大的贡献。 卢见曾的思想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美政与风流。他曾道:“未闻名士不风 流,几见通儒少美政”“1 ,认为美政和风流并举是最理想的人生状态。美政,是 为人父母官者,必须有所作为,为百姓谋福利;风流,是作为一个文人儒者,希 望可以和当世名士抵掌而谈,希望可以使所治之地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希望可以 留下一些足以名传千古的风流雅事。这种思想在他在扬州时期的文学活动中表现 得十分突出。 鉴于卢见曾在清初文坛的重要性,我认为应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但至今为 止,学术界对卢见曾在扬州的文学活动的研究很少,并未发现专门论文进行研究。 在林存阳的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一文中,作者着重讨论了卢见曾如何推动汉 学的发展:他的诗文集见证了他对汉学的关注;刊刻的雅雨堂藏书蕴含着他 对汉学的表彰;对惠栋和戴震等汉学大家的扶持中彰显出他对汉学的推崇。尚小 明在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一书中,用一章的内容对居于卢见曾幕府的学者做 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分析了他们的学术成就。张英基的卢见曾传奇赏析一文 t 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一北京:中牛书局,1 9 8 7 年1 1 月 f 2 i f 钟相点校浦史列传,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1 t 月 清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三永、l ,府书院碑记续修四库伞书本上海:上海古籍h ;版社2 0 0 2 4 1 清 卢见曾雅雨堂诗集卷上题朱浣桐副使小照续修四库全书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 0 0 2 8 则主要分析了卢见曾刊刻的旗亭记和玉尺楼两部传奇。文中介绍卢见曾 的生平、政绩、学术活动时提到了卢见曾的红桥修禊活动,但并未具体展开。曹 红江的卢见曾与乾嘉学派一文也主要是从卢见曾的幕府出发,在尚小明已有 的研究基础上更深一步,考证了卢见曾与惠栋、戴震、沈大成和王昶等汉学家的 密切关系,并对这些汉学家的著作和学术成就作出评论。丘良任的卢见曾及其 出塞图从书画鉴赏的角度介绍了卢见曾出塞图的由来。该文章还简单介绍 了卢见曾的友人,只是范围不广,仅限于在出塞图上题诗的友人。王桂云的 卢见曾与乾隆 一文介绍了卢见曾主要经历,说明金山志的由来。 综观以上关于卢见曾的论文,主要涉及他的两个方面:一是卢见曾的生平, 二是卢见曾的学人幕府,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对他小范围的友人群 体也有论及,但不全面,未能反映出他交游的广泛性,至于专门论述卢见曾在扬 州时期进行的文学活动的论文则基本没有。因此,我认为对卢见曾在扬州时的交 游情况、文学活动及其创作情况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采集前人成果的基 础上,对相关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以卢见曾两次在扬州期间所进行的文学 活动为主线贯穿。主要论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卢见曾在扬州时期的交游情况; 二是卢见曾在扬州举行的几次主要的文学盛会以及他自身的创作情况。希望本文 从这个角度对卢见曾所做的研究,能对学术界有所裨益。 9 上篇:卢见曾在扬时期交游考 清代中期扬卅i 的经济极为繁荣,是盐商富贾云集之处。清朝野史大观卷 十一称:“乾嘉年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由于当地官 员提倡文雅,文风浓厚,又有众多盐商的财力支持,文人在此的生活水平较高。 李兆洛跋储玉琴遗诗道:“邗上当雍j 下乾隆间,业鹾策者大抵操奇赢,拥厚 资,矜饰风雅以市重,一时操竽挟瑟、名一艺者寄食门下,无不乘车揭剑,各得 其意以去。”“1 因此许多文人士子都聚集于此,形成了扬州浓厚的文化气息。而 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又产生了更大的辐辏作用,吸引了更多的学者、艺术家、诗 人前来,聚集在盐运使卢见曾周围的文人群体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 卢见曾虽然是手握大权的地方大员,却与中下层文士倾心相投。当时有众多 的文人学者、艺术家、诗人在卢见曾的幕府中当幕僚,中下层人士占了绝大部分。 他的这些朋友中许多并不是扬州人,他们来到扬州,除了受扬州城市本身的文化 内涵以及当时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吸引之外,更多的是冲着卢见曾德高望重的名声 而来的。j 下如板桥与卢雅阿一文中所说:“宜海内文士,天下英奇,来归者 如晨风之郁北林,龙鱼之趋薮泽也。”嘲清入陈其元也道:“我朝爱客礼士者,惟 德州卢雅m 都转、苏州毕秋帆制府,一时士之奔趋其幕府者,如水赴壑,大都各 得其意以去。”嘲 卢见曾与文人相交只论学问,不问出身。扬州画舫录称“公两经转运, 座中皆天下士,而贫而工诗者,无不折节下交”。“1 因此,他被贬而第一次离开 扬州时,他的友人们不顾朝廷的猜忌以及当地盐商的敌视,大举为卢见曾送行, 并留下了稀世宏卷出塞图。门生夏之璜甚至不惜抛妻子、冒风沙陪他出塞。 这些都成为卢见曾美好人格的见证。 对于生活困苦的文士,卢见曾不遗余力地周济。清稗类钞义侠类中有 卢雅雨馈胡西圪金一则: 1 1 清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六跋储玉琴遗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1 2 1 清 郑板桥板桥客书上海:学林 i 版社,2 0 0 2 年版p 3 0 2 川 清 陈其兀庸削笔记卷八c p - 毕二公之爱才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 州 清 李斗,扬州闻舫录卷十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p 2 2 9 1 0 山阴胡西姹素行诡激,落魄扬州时卢雅雨为运使,屡谒,不得见 至除夕,乃投诗云“莽莽乾坤岁又阑,萧萧白发老江干布金地暖迥春易, 列戟门高再拜难庾信生涯最萧瑟,孟郊诗骨剧清寒。自嫌七字香无力,封 上梅花阁下看。”卢见诗即呼驺往拜,馈金数笏 卢见曾与胡西姹素不相识,只是凭这一首诗,就折节相交并赠送银两,不是真正 爱才之人是绝对做不到的。卢见曾的幕宾中有很多学者比较穷困,如惠栋、戴震 等,卢见曾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安心钻研学问。吴敬梓一生贫穷, 写作儒林外史全凭卢见曾的支持,他最后一次来到扬州,就是来投靠卢见曾 的。吴敬梓死后,卢见曾慨然出资,料理了他的后事,并且安排好吴敬梓的家人 的生活,尽到了朋友最后的责任。 卢见曾的交游极广,本文将他的交游分成两大类,即核心交游圈和外围交游 圈。重点介绍来往密切的核心交游圈,简单介绍外围交游圈。 ( 一) 核心交游圈 卢见曾主持东南文坛,日接宾客,人数众多,其中的乏泛泛之交很可能只是 一两次的来往。但有一部分人与他关系十分密切,来往十分频繁,渗入了他日常 的生活中。就本人收集的这部分人现存的诗文集中,有很多作品都记载了与卢见 曾交往的事迹,再现了他们之自j 深厚的友谊。本文将这部分人归为卢见曾的核心 交游圈,其中主要包括三类:患难与共的门生故旧;宴游唱和的书画诗人;校勘 书籍的汉学学者。当然,这三种分类也不是绝对的,其中互有交叉,如有的既是 门生也是画家诗人,如高凤翰和李兹:有的学者既精学术又擅诗文,如杭世骏、 王昶,在此只作大致的分类。下文就一一加以论述。 1 、患难与共的门生故旧 卢见曾十分乐于提拔有才华的晚生后辈,如李苑、高风翰、夏之璜等三人就 曾深受其恩。民国德县志卷十人物志耆英称卢见曾“宏奖风流,发于 至性。如识秦殿撰于未遇,恤邵中丞于寒微,尤具卓识”。这类人在他周围就形 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与他的感情最为深厚,交往最为密切,他们之间往来的 诗文作品也就最具深情,读来令人感动。 高凤翰( 1 6 8 3 1 7 4 8 ) ,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胶州( 今山东胶县) 人。 乡园忆旧录谓其与卢见曾为生死之交,感情及其深厚。高凤翰能诗,善草画, 尤长山水,花卉。后右肱废,以左腕书更有奇趣。他作于康熙四十年( 1 7 0 1 年) 的卖菊翁传并墓铭言及自己1 9 岁时,拜在胶州著名诗画家李世锡的门下, 学习诗画。这对他一生的艺术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康熙五十年( 1 7 1 1 年) ,补博 士弟子员。雍正五年( 1 7 2 7 年) 冬,赴济南省试得中。次年秋,应贤良方正试 列一等,得授修职郎,赴任安徽歙县丞。雍正八年( 1 7 3 0 年) ,高风翰为时任六 安州牧卢见曾所赏。卢见曾称赞他:“工书画,尤豪于诗,酒酣耳热,挥洒烟云, 往往千言立就,文名籍甚,具经济才,则世罕知者。”正由于卢见曾的慧眼识 才,两人结下了友谊。乾隆元年( 1 7 3 6 年) ,卢见曾任两淮盐运使,高风翰还给 他寄了乌程酒,并代柬寄酒卢运使公诗日:“酒痕旧梦忆同游,止水幽兰那 可求? 收得乌程新楹子,依稀风味似陵州。“”可谓礼轻情重。乾隆二年( 1 7 3 7 ) , 卢见曾“盛选宾从,续会平山堂,追踪庐陵,人士竟传,得未曾有”。3 高风翰 正好因公去仪征,未得与会。卢见曾派使者三番四次地问讯。高凤翰感动之余, 于第二日补平山堂雅集诗二首。诗中把卢见曾比作宋代曾主扬州文坛盛事的 前贤欧阳修,并对卢见曾主持的雅集给予热情的赞美。后离风翰任泰州坝官时限 已满,应叙迁,卢见曾向有司极力推荐。适逢卢见曾受诬,高风翰也被牵连其中, 以是未得升迁。卢见曾高风翰诗题记中提到:“会仪征县缺出,具禀荐于两 台制府,复书尚称闻其才名,会有构于制府者,乃转以结党。为余,罪列风翰款”。 钱侍辰南阜研史年谱中亦载卢见曾因为同僚所忌及被淮商诬告而候勘羁扬, 高凤翰也被控为同党。乾隆三年( 1 7 3 8 ) ,高凤翰与匡松岑、陆音合作物外合 踪图,上有高风翰题跋并诗。乾隆五年( 1 7 4 0 ) ,卢见曾被遣出塞至军台效力, 高凤翰与张珩、叶芳林合作了雅雨山人出塞图,并首先在图上加跋。卢见曾 也在图上自题一诗,他的众多好友都是当时的名家,都在这幅图上留下了自己的 诗篇,使这幅图成为稀世之珍。离凤翰还有为雅雨山人题 、即日再 别雅雨公、闻鸡再送雅雨山人出塞等诗,皆表依依惜别之意。又作斯桐图 并诗以怀念卢见曾。后高凤翰归乡,生活同窘,不得已向已被召还、时任永平 府知府的卢见曾寄书求救。只可惜书刚寄到,卢见曾还未作答,一代才人高凤翰 就已逝去。卢见曾因作诗而哭之曰:“乞米鸿归笺正裁,俄闻决去岂胜哀。巫咸 不为刘黄下,县宰谁迎杜甫来? 落落清华兰社尽,堂堂著作玉楼开。年来衰老愁 伤逝,况是凋零仅剩才。”0 1 后高凤翰后人刊行了南阜山人诗集,卢见曾慨然 ”1 滴1 卢见曾南阜山人诗集序见高风翰著:高风翰诗集笺注孙龙骅笺注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 l ;版社1 9 9 3 年版p 1 6 “1 清j 高风翰礴风翰诗集笺沣孙龙骅笺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f 版社1 9 9 3 年版p 2 2 8 ” 清 岛风翰高风翰诗策笺注孙龙骅笺注,北京:北京师范人学j h 版社t 9 9 3 年版p 2 0 6 州r 清 高凤蝓高风翰诗集笔注,孙龙骅笺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舨p 2 7 9 ”1 清 卢见曾雅m 章诗集卷上哭南二两目续修州库争书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1 6 1 渍 卢见曾雅阿堂文集卷_ 二啸村近体诗选序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1 2 作序,高度赞扬高凤翰的才德,深情回忆故人之情。 李兹( 1 6 9 1 - 1 7 5 5 ) ,字啸村,安徽怀宁人。工诗,善山水,兼精翎毛花卉。尝至 扬州寓贺园,为卢画虹桥揽胜图,著名于时。他与卢见曾的相识缘于高凤翰。 卢见曾日:“余闻啸村诗名于胶州高西园风翰。时西园方以县丞试用于皖城。啸 村,皖人也。余为六安州牧,每至省,必与两君盘桓。”后卢见曾调任颍州, 李兹作和雅雨夫子自江宁调治颍州原韵作诗贺之。诗中“秣陵正说使君贤, 忽捧丹书又着鞭。京兆不妨官五日,大夫岂止岁三迁”“1 等句既赞扬了卢见曾历 任各地所拥有的清正官声也表达了自己美好的祝愿之情。卢见曾任两淮盐运使之 前,曾举荐李兹参加博学鸿词试,但因李兹之诗文不入学官之眼而未遂。卢见曾 作诗为其怀才不遇叹息。卢见曾遭诬被羁董子祠后,昔日的风光不再,门下萧条, 李茹却依然留在扬州,与卢见曾及高凤翰为伴。卢见曾后来动情地回忆道:“及 余被逮,西园亦挂弹章,啸村留扬不去,与余两人相依。后余徙塞外,啸村又时 时以诗相问讯。盖啸村之笃于友谊如此! ”啪可谓患难见真情也。卢见曾出塞前, 李兹题诗于高风翰所作之出塞图上相赠。之后,李兹不时打听好友消息。后 陪同卢见曾一起出塞的道人汪履之回转扬州,李兹从而得知卢见曾安好时,喜不 自胜,写下汪履之道入陪雅雨夫子出塞暂归,问讯无恙,即候兴居一诗,希 望卢见曾能早日离开边塞。乾隆十八年( 1 7 5 3 ) ,卢见曾再任两淮盐运使的消息 使李梵欣喜若狂,作雅雨夫子重莅淮南喜赋诗记之日:“别去旗亭十四年, 江南冀北两情牵。入关果见朝金阙,过海何殊驾铁船。传恐未真疑是梦,愿无难 遂莫非天? 广陵涛共平山月,正待秋高续旧缘。”“3 亦真亦幻,惊喜之情,溢于 言表。卢见曾再任扬州盐运使后,广接宾客,大举文宴,诗歌优游,李苑当然也 陪伴左右。虹桥修禊、平山堂宴集、邓尉山访梅,到处留下的足迹和诗篇,成为 他们深厚友谊的见证。乾隆二十年( 1 7 5 5 年) ,李兹于返乡途中逝世,卢见曾深 为悲痛,于是将亡友的诗编辑刊刻,成啸村近体诗三卷,并为之作序。榆 巢杂识中有卢雅阿培植后进一则再次为两人的友谊作证: 卢雅雨培植后进。李筋以诸生善诗,为先生所赏,延至署中。及兹卒, 先生归其丧于家,为置千金产,以育其妻子焉。后沈归愚宗伯选苑诗入别 裁集,皆先生之力也。然则先生之孙元不中进士者,不亦宜乎? “1 清 李菇啸村近体诗选卷k 和雅雨夫子自江宁调治颍州原韵作见卞孝萑主编扬州八怪诗文 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8 5 年版p 2 9 2 田 清! 卢见曾啸村近体诗选卷上啸村近体诗选序见卞孝萱主编扬州八怪诗文集南京:江 苏荚术出版社1 9 8 5 年版p 2 8 8 p 1 清 李蓖啸村近体诗选卷上雅雨夫子重莅淮南喜赋见卞孝黄主编扬州八怪诗文集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杜,1 9 8 5 年版p 3 0 0 h 清 赵慎畛 榆巢杂识上卷卢雅雨培植后进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年舨p 3 0 1 3 夏之璜,生卒年不详。原名畹,字湘人、宝传,别字襄宸,晚号考夫。卢见 曾任六安州牧时,十分赏识他的诗文,夏之璜因而以卢见曾为知己。卢见曾初任 两淮盐运使,被诬待勘扬州时,夏之璜事先不知,前去为他拜寿,后见他被贬出 塞,随即表示愿意随往。夏之璜在庚申秋从卢雅雨先生留别同学诸子中道: “乾隆丁巳先生转运两淮被劾,听部议于扬州,己未十月为先生五十诞辰,璜走 祝于董相祠,十二月乃有军台效力之命。一时慰籍者皆失色。窃念先生孑然万里, 心为之动。客间乃请从行,先生辞谢,意示未以为即真。正月璜归,密为治装, 潜告孔君体仁为绘负笈图,间以示一二知己。四月先生以书来讯,遂以负 笈图叙缄寄之。五月乃就道。予之志决然于绝域而不移者,盖所以报知己之恩, 亦不欲自欺其心云尔。”“3 清稗类钞义侠类也有夏湘人送卢雅雨出塞 一则记载此事。为报知己之恩,慨然允诺,万里随行,重义气,轻妻子,夏之璜 可谓大丈夫矣! 卢见曾深为感动,作诗出关谢夏徵士襄宸有“八月关河冻早 成,那堪负笈更从征。三微尚却连城聘,一诺偏轻万里行”等句,表达他于危难 中得见友人真情的深切感激之情。后卢见曾从塞外归来,再任两淮盐运使,夏之 璜却在乡闻隐居教书,耕读自娱,并未向卢见曾居功索报,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卢见曾卸任回乡,得知夏之璜的消息后,还作题夏襄宸拙谋图“诗以表对友 人的怀念之情。诗日: 青山宜杖水宜舟,傍舍沙田足精牛。白首一尊春色里,算来用拙是良谋。 豳风图上见分明,宛有伊人课晚耕。入夜鸣机听轧轧,还应唤起读书声。 当年塞外忆弯弓,跋扈飞扬意自雄。矍铄翁今乘歙段,心情可与少游回 诗中想象夏之璜在青山绿水中舟杖而行,与稚子童心为伴,耕织课读,过着恬淡 自如、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赞美了他不慕名利,超然世外的高人之姿。 2 、宴游唱和的书画诗人 清乾隆时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生逢盛世,描写扬州的繁华风流,描写 山水园林的清奇秀美,描写宾主之间把酒言欢的自得生活就成了卢见曾宴游时所 作的唱和之诗的主要内容。经常在他周围,陪他畅游的是以“扬 j h k 怪”为代表 的一批以诗画见称的文人。这类文人因卢见曾礼贤下士、爱好风雅而至。他们的 诗歌除了赞美自然风光,描写酒酣耳热的宾主相得之情景外,主要以歌颂卢见曾 主持扬州文坛的丰功伟绩为主。这类诗歌大多即景而作,需要诗人有相当的文学 功底,但除少量诗篇能有所阐发外,皆甚少新意。 丘良任清代边寒诗人夏之璜及其 内蒙古大学学报1 9 8 5 年第二二期 【2 l 清j 卢见曾雅雨堂诗集卷下续修叫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j b 版社,2 0 0 2 年版 1 4 金农( 1 6 8 7 - 1 7 6 4 ) ,浙江仁和( 今杭州) 人。清代书画家。原名司农,字寿 门,又字吉金,号冬心先生,别号稽留山民等。清高宗实录记载他于乾隆元 年( 1 7 3 6 年) 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就而返,客扬州。乾隆十九年( 1 7 5 4 年) 夏,金农六十八岁,为卢见曾作金冬心花卉册,卷首有“拙画十二幅,奉呈 清赏”题字,并在每幅画上题跋。乾隆二十年( 1 7 5 5 年) 三月三日,卢见曾第 一次举行修禊虹桥活动,有金农、郑燮等参与。后一月,卢见曾与名流二十余人, 集红桥观芍药,金农诗先成:“看花都是白头人,爱惜风光爱惜身。到此百杯须 满饮,果然四月有余春。枝头红影初离雨,扇底狂香欲拂尘。知道使君诗第一, 明珠清玉比精神。”“1 卢见曾大喜,一座为之搁笔。金农老妻亡故,卢见曾见他 孤寂,准备为他再娶。金农谢绝朋友的好意,以诗明志:“蒲郎蒲郎须发古,四 月楚天清可数。南山之下石家女,与郎合作合媚妩。”“此生不愿新结婚,乱发蓬 头老瓦盆。莫道无人充供养,眼前香草是儿孙。”0 1 乾隆二十二年( 1 7 5 7 年) ,卢见曾再次修禊虹桥,金农亦参加。这是有史以 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禊,有七千余名士参加,成诗三百余卷。乾隆二十五年( 1 7 6 0 年) 五月,金农作奉和德州先生( 卢雅雨) 江氏水南花墅赏芍药原韵四首诗。 据扬州画舫录卷十二记载:“江家( 江鹤亭) 箭道,增构亭榭池沼,药栏花 径,名曰:水南花墅。乾隆己卯,芍药开并蒂一枝,庚辰开并蒂十二枝,枝皆五 色。卢转使为之绘图征诗。”。1 金农所做之诗应为次年依原韵而作。 郑燮( 1 6 9 3 - - 1 7 6 5 )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据王凤珠的郑板桥年 谱记载,他于乾隆元年( 1 7 3 6 年) 二三月间,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并于 本年五月参加殿试,中进士。乾隆四年( 1 7 3 9 年) ,郑燮与卢见曾结交,赠之以 送都转运卢公( 讳见曾) 诗,其中两首日: 扬州自古风流地,惟有当官不自怡。盐策米囊销岁月,崖花涧鸟避旌旗。 一从吏以三年谪,得赋淮南百首诗。昨把青鞋踏隋苑,壶浆献出野田儿。 尘埃吹去又生尘,汩尽英雄为要津。世外烟霞负渔钓,胸中宠利愧君臣 去毛折项葫芦熟,豁齿蓬头婢仆真。两世君家有清德,即今风雅继先民。“1 当时卢见曾已被贬,即将远赴边塞效力,而郑燮却毫不介意,依然在诗中对卢见 曾大加赞誉。乾隆五年( 1 7 4 0 年) ,卢见曾离扬出塞,扬州的好友纷纷送行,郑 燮也在其列。他在高风翰所绘的出塞图上题诗一首以送别友人。 f 1 1 蒋华刘永明等编著扬州八怪诗文集之冬心集拾遗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9 6 年版p 1 3 4 埘张郁n 月( 盛吐i 毋j 佛金农传卜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p 2 9 5 1 3 】张郁明扬州八性年谱金农年谱见f 孝营主编扬州八怪年谱,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9 0 年版p 2 5 6 h 清 郑攫送都转运卢公( 讳见曾) 见卞孝营主编扬州八怪诗文集,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8 5 年版p 1 7 9 1 5 乾隆十八年( 1 7 5 3 ) ,卢见曾再任两淮盐运使,为再度见到友人而高兴。他 的扬州杂诗之一道:“一代清华盛世饶,冶春高宴各分镳。风流甘j 歇烟花在, 又见诗人郑板桥。”。1 乾隆二十二年( 1 7 5 7 ) 上巳日,卢见曾主持红桥修禊,前 后有七千多人参与。郑燮共和八首,把活动推向了高潮。乾隆二十八年( 1 7 6 3 年) ,卢见曾虽已致仕,但未立即归去,在上巳节最后一次主持了红桥修禊活动, 依旧有许多文人参与。郑燮在这次的修禊中第一次遇见了当时的大才子袁枚。这 之后的一个月,卢见曾邀郑燮、金农、杭世骏等泛舟红桥。郑燮赋诗云:“今年 春色是何心,才见阳和又带阴。柳线碧从烟外染,桃花红向雨中深。笙歌宛转随 游船,灯火参差隔远林。佳境良辰拼一醉,任他杯酒渍衣襟。”诗人想到卢见曾 即将归乡,相聚之日不多,不禁在诗中透出淡淡的哀伤,只能趁此时尽情欢饮, 以慰来日之思。 余兆燕( 1 7 1 8 一约1 7 8 9 ) ,字钟越,一字棕亭,安徽全椒人。著有棕亭 古文钞十卷,骈体文钞八卷,诗钞十八卷,词钞七卷,总名国 子先生集。幼有神童之誉。工诗、古文、词。扬州许多名胜如吴园、清阴堂、 九峰园、大洪园、阆风堂等地的对联皆出于其手。王昶湖海诗传称他性不 耐静坐,多言笑,时人目为喜鹊。其游黄山诸作,奇崛可喜。兆燕工诗词,尤精 元人院曲。偶作旗亭画壁记,卢见曾爱而刻之。卢见曾在旗亭记序中道: “全椒兰皋生( 即会兆燕) 矜尚风雅,假馆真州,问诗于余。分韵之余,论及唐 集异记旗亭画壁一事,谓古今来贞奇侠烈逸于正史而收之说部者,不一而足, 类皆谱人传奇。双鬟信可儿能令吾党生色,被之管弦当不失雅奏,而惜乎元明以 来词人均为之及也! 兰皋唯唯而去。经年复游于扬,出所为旗亭记全本于箧 中。余爱其词之清隽,而病其头绪之繁,按以宫商亦有未尽协者。乃款之于西园, 与共商略。”。1 终成旗亭记传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还记载卢 见曾延他入署,委以往来应酬之文。现有的资料如棕亭骈体文钞卷五有代 卢雅雨都转少子与钱香树司寇纳币启,棕亭骈体文钞卷七祭蒋文恪公文 一文后注:“代卢雅雨都转作”等都可以说明此事。金兆燕的棕亭文钞卷六 载:“丙子丁丑间,余客仪征令署,得与方君竹楼时时觌面。竹楼爱作长短句, 余每侍声和之。词笺往来,一月几数十纸。嗣是,入运使幕十年,作教授十二年, 皆在扬州。”。1 他在卢见曾幕的这十年中,随卢见曾赏玩风月,吟咏唱和,留下 了许多诗篇,如棕亭诗钞卷五有读戴遂堂先生与钱香树司寇卢雅雨都转平 山堂登高之作次韵二首,棕亭诗钞卷八有昭文官署寄卢雅雨都转四首、 呈卢雅雨都转、送卢雅雨都转归德州四首等。两人交情之深厚也由此可见 嘲 清 卢见曾雅雨堂诗集卷上续修四库幸书本卜海:上海古籍出敝杜2 0 0 2 年版 川赵景深张增儿编方志著录- 几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p 2 9 3 【2 j 清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二旃亭融序续修叫库全书本卜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舨 埘 清j 金兆燕棕亭文钞卷六续修p q 库全书本【: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 1 6 一斑。 鲍皋( 1 7 0 8 一1 7 6 5 ) ,字步江,号海门,丹徒人,著有海门诗钞。幼时 曾在采石矶太白楼上题词,时人惊赞其才。他一生爱诗,未赴科考,后与张曾、 余京并称“京口三逸”。年轻时曾在扬州,与卢见曾有诗文往来。卢见曾曾在署 衙宴请鲍皋、蒋湘帆、刘耕南等人,鲍皋赋诗运使卢公招同蒋丈湘帆刘君耕南 署斋宴集记之曰:“宫阁花时细雨来,使君招泛竹根杯。石经白虎千秋业,文 笔雕龙一代才。社日篇栊迟旧燕,江城驿骑到新梅。野人霈醉应无借,泥泞须容 上马回。”后又与卢见曾一同到江园观赏芍药,留诗运使卢公招同江园赏芍 药三首。 董元度( 1 7 1 2 1 7 8 7 ) ,字曲江,别号寄庐,平原人。年少时便以擅写春柳 诗闻名。乾隆十七年( 1 7 5 2 年) 进士,后任东昌府教授。他性情洒脱,不喜欢 受人约束。入翰林作官后,乞假南游,来往苏扬之间,长期寄居于卢见曾官署中, 写有许多与卢见曾互相酬唱的诗歌。他有上雅雨丈一诗云:“树帜群推大雅 宗,别裁伪体障川东。邗江自营繁华会,官阁依然淡泊风。几树琼花生笔底,二 分明月贮胸中。平山坛坫吾乡事,王后卢前两巨公。”嘲高度赞扬了卢见曾的名 士风度,淡泊胸怀。他经常与卢见曾一起游玩赋诗,宿金山、题小照、赋聚会, 留下许多诗篇。卢见曾因盐引案被捕入狱而死后,董元度还以诗怀念,作闻雅 雨卢丈葬有日矣述德抒情以当薤露诗。其中两首云: 清望才名五十秋,一官宦海几沉浮。朱幡到处风盈袖,紫塞生还雪满头 持节承恩重转运,抽簪退老已林邛。研朱空衍义文易,数定天年不自由。 平山客散选楼荒,小子亲承翰墨场。千里清流争赴海,片辞宏奖早升堂。 春风拂座无寒士,官阁摊书发古香。为问邗江风雅席,谁堪俎豆配渔洋。跏 诗句清新,情感深切,回忆了卢见曾的清正官声和他被诬出塞的经历,回忆卢见 曾主持扬州文坛十余年,皆能平易近人,终成一代文坛盟主,为后人所怀念。卢 见曾第二次入狱后,极少有友人的诗作再写到他,有避嫌之意。董元度此诗则从 卢见曾的品行、政绩、文风等各个方面对他高度赞扬,诗人的高尚品格也可从中 略见一斑。 3 、校勘书籍的汉学学者 卢见曾的幕府是清中期有名的学人幕府,聚集着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不仅 清 鲍皋海门诗抄卷七清宣统3 年( 1 9 1 1 年) 刻本 【2 l 清 窀元度旧雨草堂诗集卷二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杜,2 0 0 0 年版 埘蛸】董元度旧雨草堂诗集卷二见四库未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汽车专用接插件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合掌机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程控交换机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电瓶三轮车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升降速度表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胶管钢丝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无可锻性铸铁管子附件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生产设备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跑步服务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农村姐弟分地合同样本
- 2015-2024年十年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4 曲线运动(解析版)
- 幼儿园食堂原材料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电化学储能电站巡视检查、故障处理表格汇编
- GB/T 25085.1-2024道路车辆汽车电缆第1部分:术语和设计指南
- 2024新版《药品管理法》培训课件
- 2024-2030年版中国物流包装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运作模式分析报告
- 国际机场交通标志导向方案
- 2024年大学生电子版三方协议书模板
- 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操作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
- 安踏组织架构分析
- 2024新版(闽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单词带音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