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人学顾i j 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研究者甚众,成果显著,然而对于其中的官吏形 象研究较少。本人正是在导师的指点下,针对这一问题,继续对其探究。本文主 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主要分为三个 部分:评点研究,主要从封建道德伦理的角度阐发个人的见解,虽然看法独特, 见解深刻,但是太过零散;著作研究,多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它的反封建 意义的角度,评价聊斋志异中的官吏作品,未免过于狭隘,同时也过于简单 了;论文研究,进一步解析聊斋中官吏形象的意义,但是限亍篇幅的原因,这些 论文也仅仅是抓住一点,难以顾及其余,并没有完整的分析。本人正是抓住这一 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图进一步阐述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的特征,创作 特色以及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是探寻蒲松龄创作这些官吏作品的因由。清代初期战火不断, 统治者无暇顾及吏治问题,大量接收前明的官吏,造成了官吏队伍素质的整体下 降。蒲松龄作为一个下层文人,对于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引发了他对社会黑暗 的不满,对清明政治的呼唤。同时作为一个渴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实现士志于道 传统却又屡屡不得志的落魄书生,只好寄心事于笔端。 第三部分,由于聊斋志异中的官吏形象存在交叉的现象,本文只是笼统 的将聊斋志异中的官吏形象大致分为清官形象系列,贪官形象系列,酷吏形 象以及其他官吏形象,并简要分析了他们的内在特征。 第四部分,分析了聊斋志异中官吏形象创作的艺术特色。一是痛彻的感 情投入。蒲松龄是借鬼狐史写“垒块愁 ,字旱行间充满了他的真情实感,浩然 正气。二是寓言化的批判艺术。由于清廷的文化高压政策使得蒲松龄不敢明目张 胆的大肆暴露朝廷的黑暗,而采取了借阴间写阳世、借物写人和借梦写真的艺术 方法,达到了批判的目的。三是对比的写作手法。官吏形象塑造的虚实对比,叙 写的详略对比,作者的态度对比。 第五部分,系统分析了蒲松龄理想官吏形象创作的思想以及创作思想的渊 山东师范人学顾:j :学位论文 源。蒲松龄理想官吏塑造思想主要表现为任贤与能的选才观、仁者爱人的亲民观、 审思细查的狱讼观和法外复仇的思想。而这又是和儒家思想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儒家强调仁政爱民,选贤任能,反对暴政。蒲松龄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 第六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突出了蒲松龄官吏思想的现代性,以及官吏形 象塑造的突破意义,同时指出了蒲松龄官吏塑造的粗略,简单的缺点,评价了聊 斋志异官吏形象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官吏形象;创作思想 分类号:1 2 0 7 4 1 2 山东帅范人学硕。l :学位论文 a n a l y s i so ft h eo 所c i a l i m a g e si n 三励d 砌口j 2 砌纱f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a p p e a r a j l c eo f 三励d 劢口f 劢f 酊,m a n ys c h o l a r sh a v er e s e a r c h e di ta n dt h e 打 a c l l i e v e m e n t sw e r er e m a r k a b l e h o w e v e r ,t l l e r ea 1 ef e ws t u d i e sa b o u tt h eo 衢c i a l i m a g e si nm eb o o k w i lt h eh e l po fm ym t o r ,ic h o o s et h ep r o b l 锄t oc o n t i n u ei t s 洫q u 时1 1 1 i sm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0s i xp a n s : t h ef i r s tp a n ,删e wm er c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o 佑c i a li m a g c s t h er e s e a r c h e sc 锄 b ed i v i d c di 1 1 t ot 1 玳et y p e s :t l l es t u d yo fi ti i lq i n gd y n a s t y ,t l l e ye x p o u l l d e dt h e i r p 镪o n a lv i e w s ,m a i l l l y 丘-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f e u d a lm o r a l t h o u g ht h ev i e w sa r e s p e c i a la n dp r o f o u n d ,t o o 舳g m 饥t e d ;w o r k ss t u d i e da b o u ti te x p o s et h ed a d m e s so f 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锄ds h o w si t ss i 印i f i c a i l t 卸t i f e u d a lv a l u e s b u tt l l e ya r et o on a 玎o w 锄ds i l n p l e ;t h e r ea r em a n ym e s i s e sa b o u ti t 、) l ,h i c h 缸曲e re x c a v a t em es i 印i f i c a i l c e o fm eo m c i a li m a g e si n 砌dz 妇fz 而fn b e c a u s eo f 也e1 i m i t a t i o n so fd i s c o u r s e , t h e s es h o r tt h e s i s e so n l y 黟a s po n ep o i n t ,r e g a r d l e s so ft h er e m a i n i n g s ,t h e r e f o r em e s e 弧l d yd on o ts h o wc o m p l e t e 锄a l y s i so fi t sm e a l l i n g s o ,i ti s s t i l ln e c e s s a wt 0 c o n t i n u ei n - d 印t he l u c i d a t i o n p a nt 、) l ,om a i n l ye x p l o r c st h ep o s s i b l ec a u s e so fc r e a t i n gm e s eo f f i c i a l s t h ew a r s w e r ec o n s t a n ta tm ee 砌yq i n g d ) ,1 1 a s t y ,s o1 1 l l e r sh a dn ot i m et om a n a g et h eo 伍c i a l s , 锄dn l e yh a dt 0a c c e p tm a n yo ft h ef o n n e rm i n go f f i c i a l s t h e s ec a u s e d 锄o v e r a n d e c l i n ei i lo 伍c i a lq u a l i t i e s p us o n 曾i n ge x p e r i e i l c e dm es u f f 舐n ga sac l a s so f l a b o r e r s a tt h es 锄et i m e ,p us o n 酉i n gd i dn o tr e a l i z em ei d e a lo fb e c o m i n g 孤 。岱c i a lt l l r o u 曲t a k i n gp a r ti 1 1e x 锄i n a t i o n s p us o n 西i n gw 嬲n o ts a t i s f i e dw i t ht h e d a r k n e s so fs o c i e t y c a l l i n gf o rb 甜e r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si nl l i sw o r k s p a nt h r e e ,嬲t l l eo 硒c a li m a g e si nt l l eb o o ke n j o y so n e0 rm o r ec h a r a 曲嘶s t i c s , o m c i a l si m a g e s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t y p e si l lg e n e r a l t l l e ya r e h o n e s ta j l du p r i g l l t o 伍c i a l ,c o r r u p to 伍c i a l ,t o n l h 惯a i l do t h e ro 衢c i a l 8 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r ea 1 1 a 1 ) r z e d p a r tf o u ra n a l y z e st h e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o 佑c i a lc r e a t i o ni n 妇oz 无口fz 五fn f i r s ti st h ef e e l i n g so f 鲥e p us o n 翻i n gw r o t eo u th i si r u l e rw o r l d ,m a d et 1 1 ew o r k 3 山东师范人学顾,i j 学位论文 f i l l e dw i 廿l1 l i sf e e l i n g s 锄da w e i n s p i r i n gr i 曲t e o u s n e s s s e c o n di sd c ha n dc o l o u r m l 嘶t i c i z i n ga n b e c a u s eo ft h eh i g l l h a n d e dc u l t l j r a lp o l i c e s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劬p u s o n 酉i n gd 鲫e dn o te x p o s em ed a r k n e s so fi m p e a lc o u r to p e n l y ,s oh ew r o t et h e y a n g w o r i db yt l l em e t a p h o ro f u n d e r w o r l d ,w r o t ef i g u r e sb yo b j e c t sa n dr e a l i t yb yd r e 锄s t oa c h i e v el l i s 翻t i c a lp u 印o s e t h et h i r di sm ea no fc o n t l 镯t :t h ec o n t r a u s to ff i 甜o n 锄dr e a l 咄t h ec o n t 删o fd e t a i l e dd e s 田p t i o n 锄db r i e fd e s 嘶p t i o n ,t h ec 0 a s to f 、 r r i t e r s a t t i n l d e s p a nf i v ei n v e s t i g a t e s 访e wo fc r e a t i n go 佑c i a l so fp 1 ls o n 百i n ga n dt h es o u r c eo f c r e a t i v ei d e 鹊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i tm a i n l yd 锄o n s t r a t e st t l ew r i t e r sa t t i t l l d eo fc h o o s i n g t l l eq u a l i f i e dp e o p l e ,t l l ec o n c 印to fl o v i n gp e o p l e ,m ec o n c 印to fc a u t i o u sm l eo fl a w 锄dm ec o n c 印to f - e v g eb e y o n dt l l el a w p us o n 翻i n gi n l l 嘶t e dt h ec o n 如c i a i li d e 弱 砌c hh i g l l l i g l l t st l l ep 0 1 i c yo f b e i l e v 0 1 c ea 1 1 ds e l e c t i o no faw o n h y p a r ts i xs u m m a r i z 懿t h em l lt e x t h i 曲l i g h t 1 ei d e ao fm o d e m i t ) ,o fp u s o n 舀i n g so 伍c i a li d e a sa n d 黟e a tb r e a k i n gt h r o u 曲s i 印i f i c a j l c eo fo 伍c i a lc r e a t i o n a tt l l es a m et i m e ,p o i n t0 u t l es h o r t a g e so ft h eo 伍c i a lc r e a t i o n 锄de v a l u a t et h e s i 盟i f i c 锄c eo fo 衔c i a l i m a g e si nt h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哆 k e yw o r d s :1 i a o z h a i z h i 妒;o 伍c i a l si m a g e s ;c r e a t i v et 1 1 i 1 1 l d n g c a t e 9 0 叫n l 蛐b e r :1 2 0 7 41 4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一 二( 注: 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 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夫藤款 导师擀之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堂撞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j 乏屯佼 签字日期:趴、) 1 年中月幻日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p 彳年垆月如日 f ,侈 忍 , ,吖 ,膨 厶化 吖 山东帅范人学硕i j 学位论义 绪论 聊斋志异自问世之后,风靡一时,以至于到了“人竞传写,远迩借求” 的地步。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 者众。乜3 直至今日依然长盛不衰,以至于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聊斋学。 纵观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其中对官吏形象的研究较少,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评点研究。道光三年( 1 8 2 3 ) 何守奇批点本问世。尽管其批语不多,但 为聊斋志异的评点开辟了一条道路。此后王士祯、但明伦、冯镇峦等分别作 了评点。他们评论的重点多是花妖狐媚,而何守奇、但明伦两位对官吏问题有着 更多的关注。作为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何守奇、但明伦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准绳, 从这一角度对官吏形象及其行为加以评点,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深刻的见。 解。比如但明伦在评点考城隍时,就指出了考城隍的特殊意义:“考城 隍,寓言也。自公卿以至牧令,皆当考之。考之何? 以仁孝之德,赏罚之公而已 矣。 他认为考试是选拔官吏的好办法,无论官员大小,一律考而选之。同时他 还对官员的职责提出看法。在王六郎篇中,当许欲辞别王六郎的时候说:“六 郎珍重! 勿劳远涉。君心仁义,自能造福一方,无庸故人嘱也。”但明伦在此评 道:“造福一方数语,临别赠言,方是君子之交。”其实何守奇、但明伦更关注的 是官吏的施政方式。考城隍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两句,但明伦认为:“有心无心,明慎用刑之道,不外乎是。”老龙舡户篇写 朱徽荫为无头冤案筹思废寝时,但明伦评道:“有念切斯民,勿徒羡公之遐迩欢 腾也。当法其骇异惨怛,筹思废寝,乃有得耳。 折狱篇末尾有但评:“果仁 爱,则无时无处不用心。心之所在,如镜高悬,物来自照;而又衡其轻重,发以 周详,使之自投,无可复遁,至犯人斯得,传为美谈。不知迟迟而发之时,费无 限心思,费无限筹划。伊古以来,岂有全不用心之神明哉! ”这些评点无不与官 吏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相联系。对于志同道合者,何守奇、但明伦不吝赞美之 词。在赵城虎篇,对于仁德的邑宰,何评:“虎义矣,岂亦宰之仁政有以使 之然与? 观其不加威怒于媪,而诺为捉虎,是岂俗吏所能? 宰庶几其不为赵城虎 山东师范人学顺l :学位论文 者。一在太原狱中,但明伦对孙县令杰出的才能很是欣赏:“此等吏才,其实 可爱。毫不隐讳地流露出喜爱之情。与此相对,何、但对违反封建道德,欺压 良善,贪赃枉法,施行苛政的贪酷之官大加挞伐。但明伦在司吏札篇未骂到: “以此等狂谬暴戾之夫而为官,吾不能辨其驴乎,牛乎,犬乎,抑豺狼乎,虎豹 乎? 即以刺中之名赠之亦可。”在冤狱篇末但明伦说:“独怪俨然为民父母者, 借彼谑辞,定斯疑狱,予以极刑之惨,加以不节之名。绝少端倪,凭何判断? 至 杀夫图妻娶,生虽自供;而凶具既须追求,伤痕尤当对比。纵谓血衣可证,亦既 搜诸其家而不可得矣,何以押之归告其母,母泣入室,且至移时,而乃取衣出付 乎? 即不暇究其衣之藏于何所,而是否死者之衣,并杀之而藏其衣者何故,死者 之尸又复有血衣者何故,是亦不可以思乎? 又况事隔多日,血痕之新旧,一望可 知:乃愦愦登堂,罔窥疑窦,诬人大辟,转瞬临刑。藉非圣帝明臧,周将军擒来 正犯,则戏言者死,杀人者生,李代桃僵,焉用此为民父母者哉! 潞令篇, 宋国英莅任百日,诛五十八人。对于如此恶毒行径,但骂日:“于为民父母之下, 而着威炎二字,闻之便当愧死。而反自鸣得意,不死何为? 何也说:“观其扬 扬得意数语,便非为民父母之言矣。不有冥诛,曷其有极乎? 何、但共同对残 暴的虎狼之官发出声讨。 除此之外,何、但还对政事之外官吏的性情进行评点。这些评点摆脱了道德 的严肃面目,多了一些风流倜傥的书生情怀。狐嫁女篇记载殷天官逸事,何 评点说:“假寐,曳翁,揖媪,写尚书倜傥如画,然要是有胆略耳。窃爵还爵, 并见尚书雅度。 叶生篇,丁公听说叶生落榜,招来安慰。但评:“此真知己, 惟场外乃能遇之。当涕零不已时,魂梦早随之去矣。 得遇伯乐j 下是书生们梦寐 以求的幸事。 然而在大多数的作品中官吏并不是蒲松龄描写的重点,何、但的评点中心也 不在于官吏,所以评点官吏的笔墨较少。加之评点本身的偶有感悟、随手书写的 特点,也造成有关官吏形象评点的零散、不成系统的缺点。 二、著作研究。首先是文学史研究。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论述 聊斋志异的政治思想时说:“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 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它们或揭露封建统 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 6 山东师范人学硕j j 学位论文 思想内容。一脚郭预衡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提到聊斋志异的政治批判, “聊斋志异中的很多作品直接或曲折地揭露和嘲讽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以 及帝王官绅的罪恶。如席方平、促织、梦狼、红玉等,而以席方平 揭露官府之黑暗,最为典型,最有深度。 n 1 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有 一段写到“蒲松龄没有将自己的小说创作局限于就个人的境遇而发,只写个人的 失意、落寞。在那个时代,官贪吏虐,乡绅为富不仁,压榨、欺凌百姓,是普遍 的现象。位贱家贫的蒲松龄,有一副关心世道、关怀民苦的热心肠,又秉性伉直, 勇于仗义执言。抒发公愤,刺贪刺虐,也成为聊斋志异的一大主题。啼1 然 后他们都举作品予以分析。诸如此类的文学史著作与之相似。可以看出文学史对 聊斋官吏形象的分析和研究大都着眼于聊斋的思想内容,把聊斋对 官吏的描写作为思想内容的一部分或批判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佐证,并未把官吏 形象作为主要研究目的。同时文学史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是提纲挈领的简要概 括,而不是长篇大论的系统研究。 目前还没有出现研究聊斋官吏形象的专著,但是在研究聊斋的其他著作中很 多作品都谈到了官吏问题。比如吴九成的聊斋美学,从美学角度分析了聊 斋志异的题材与主题,揭示了聊斋主题内涵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倾向的 鲜明性、功能的战斗性。辜美高先生的聊斋志异与蒲松龄分节论述了地方官 吏的贪婪残酷与昏庸无能,朝中权臣的徇私舞弊与荒淫骄奢,衙役的跋扈与恶霸 的横行,揭示了蒲松龄的政治理想。辜美高先生对于官吏腐败现象揭露的很深刻, 但是对于官吏形象的其他方面涉及的较少。张稔穰先生在聊斋志异艺术研究 的下编专列官绅批判小说和公案小说两章。张稔穰先生指出了官吏作品的类型, 即依靠个人智慧而非依靠非现实的力量破案的作品,依靠非现实的力量破案的作 品以及暴露问官断案荒唐的作品三类,分析了官吏作品的思想内容,“对官府、 官吏的批判,最重要的内容是暴露贪官污吏的贪婪、残忍、酷毒”,“还有一些作 品,批判、暴露了各级官吏的荒唐昏庸 ,“还有一部分作品,展示了满清入主中 原的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的镇压和蹂躏,嘲讽了官员中的丧失民族气节者 1 总结了官吏作品的艺术特点,最后对作品个案进行了分析。相比较而言,张稔穰 先生论述最为详尽。即使如此,张先生的论述也只是统而论之,并没有将官吏形 象分类细论,更重要的在于张稔穰先生注重的是官吏小说整体的观照而不是官吏 7 山东师范人学硕1 :学位论文 形象个体的研究。其他著作对于聊斋官吏的分析与此类似,在此不再细述。 三、论文研究。关于聊斋官吏形象研究的论文基本围绕公案小说展开,这 方面的论文较多。例如张敦彦试论聊斋志异中公案小说的思想意义( 蒲松龄 研究1 9 9 4 年第3 期) ,宋山龙聊斋公案小说的进步倾向和艺术特色( 上海大 学学报1 9 9 9 年第1 期) ,皋于厚聊斋公案小说探微(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 9 9 9 年第3 期) ,高英的聊斋志异对封建法制的批判( 政法论丛1 9 9 9 年第6 期) ,郑春元的聊斋志异对浇薄世风的批判( 十堰技术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l 期) ,廖小华的略论聊斋志异对清初政治黑暗的批判及其历史价值( 龙岩师 专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贾学清的论聊斋志异所暴露的政治问题( 绥化师专 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李雯聊斋志异中的公案小说与蒲松龄的仁政思想( 蒲 松龄研究2 0 0 4 年第4 期) ,王璐谈聊斋志异中的公案小说( 安阳工学院学报 2 0 0 6 年第6 期) 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篇:皋于厚聊斋公案小说探微 详细分析了有关公案小说的思想内容,指出聊斋的许多公案作品揭露了官吏贪污 腐败,欺压良善,残酷暴虐,以及漠视人民的生命的共性,同时文章还分析了清 官的“仁”、“慎、“智”的特点。宋山龙聊斋公案小说的进步倾向和艺术特 色从语言、情节、人物、思想几个方面分析了聊斋公案小说的特色。王海燕的 聊斋公案狱讼小说与蒲松龄的民间情怀探讨了聊斋公案小说的发展进步:第 一小说类型多样化,内容广阔;第二实现了以事件为中心向以人物为中心转换; 第三冥公案小说皆有意创作,以托喻现实;第四塑造个人复仇者和侠客形象,集 中反映了官府的无能,最后揭露司法黑暗的根源。李雯聊斋志异中的公案小说 与蒲松龄的仁政思想通过对封建社会官场黑暗和吏治腐败的挞伐,对清官形象 的呕心塑造和大力褒扬,对封建司法制度的质疑与思考,分析了蒲松龄的仁政思 想。王璐谈聊斋志异中的公案小说从公案之思想,公案之人物,公案之创作 三方面分析了聊斋的公案小说。这些论文从不同方面较详细的分析了聊斋公案小 说,但是总感觉还不是很完善,他们仅仅把公案小说作为研究领域,把公案小说 中的官吏形象作为研究重点,而忽略了很多作品和很多官吏形象,无疑缩小了研 究范围,很有继续全面研究的必要。 由此看来,聊斋志异对官吏形象的研究还很不够,现有的研究还有很多 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与蓬勃发展的聊斋研究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有继续探究的 山东9 n i 范人学硕 :学位论义 必要。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官 吏形象和他们的思想特征和塑造的艺术特色,并力求探究蒲松龄塑造官吏形象的 思想观念及其思想渊源。 本文所研究的官吏概念尽量遵照当时的习惯。因为官与吏的概念自古以来是 不断变化的。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官:吏,事君也。 吏:治人者也。 辞 海里的解释是“官:旧称担任国家或政府职务的人员。为官。官府办事 的地方。旧指属于国家或政府的。器官。局限。姓。吏:旧时大小 官员的通称。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在辞源的解释是“官:官府。 官职,授予官职。官吏。取法。公有。对君主或尊长的敬称。器官, 官能。姓。“吏:古代百官的通称。汉朝以后始称位职低微的官员为吏。至明 清则称各衙署之房吏书办无俸禄而共事于官的人为吏。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 的意思是“官: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指 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公共的公用的。姓。吏:旧时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 员。旧时泛指官吏。”从这罩可以看出,随着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官”与“吏” 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变化。总体上说,官与吏在历史上内涵是交融的,到了明清之 际,仍然没有完全分开。但是对于狭隘的吏的概念,清代有了明晰的规定。清 会典卷十二记载:“设在官之人以治其房科之事日吏。凡京吏之别三:一日供 事,二日儒士,三日经承。外吏之别四:一日书吏,二日承差,三日典吏,四日 攒典。皆选于民而充之。役五年而更焉。非经制者,日贴写、日帮差,其滥者禁 之。 口1 本文所用“官”是指具有一定等级的公职人员,“吏指各衙署之房吏书 办无俸禄而共事于官的人。 9 山东师范人学硕i j 学位论文 第一章聊斋志异官吏作品创作的因素 蒲松龄不是官场中人,接触官吏的机会也不多,但是蒲松龄却以铁肩担道 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责任感,借助于文章,大胆揭露吏治腐败,思考吏治问题, 树立清官榜样,表达政治理想。而时代的变化、自身的经历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正是促成作者思考这一问题的主要诱因。 第一节时代因素的激荡 蒲松龄出生时正值明末清初,战争风起云涌的时候。蒲松龄在刀光剑影、血 雨腥风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耳闻了骇人听 闻的扬州十同、嘉定三屠,在战争的喧嚣中看着清朝逐步稳固下来。蒲松龄就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作了聊斋志异。 战争严重影响了清朝的吏治,反映在作品中就是贪官污吏的盛行。新兴政权 面临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如何选人用人以:隐定局面的问题,然而战争却使得统治者 无暇顾及这一问题。南北交锋,农民起义,三藩之乱,异族叛乱,烽烟四起,战 火纷飞,清朝前期基本是在战火中度过的。清廷为了筹集平叛的兵饷军需,加紧 了对农民的掠夺。农民除交纳正赋之外,还要“供兵供马,供应夫船米粮草豆 , 以至于到了“困于征输,颠仆道路,憔悴家室者,不知几何”1 的地步。而这一 任务的完成恰恰是依靠人民的父母官通过横征暴敛实现的。清朝政府为了满足战 争的需要还将能否按时足额完税作为官员升转的重要条件,因此某些官员为了升 迁,巧取豪夺,拼命勒索,并趁机谋取一己之利。这必将进一步激化官民矛盾, 恶化官民关系。蒲松龄在作品中描写了那么多的贪官酷吏与此不无关系。 常年不断的战争所耗费的庞大军费开支造成的财政严重支绌,使得统治者不 断裁扣衙门公费和实施低俸制。大清会典卷二一“文职官之俸”条记载了清 初的官俸:“一品( 大学士、总督) 岁支银一百八十两;二品( 河道总督、巡扰、 布政使) 一百五十两;三品( 按察使、盐运使) 一百三十两;四品( 内阁侍读学 l o 山东师范人学硕i :学位论文 士、道员、知府) 一百五两;五品( 各部院员外郎、同知、直隶州知州) 八十两; 六品( 内阁侍读、知州、州同) 六十两;七品( 按察司经历、知县) 四十五两; 八品( 县丞、县学教谕、训导) 四十两;正九品( 县主簿) 三十三两有奇;从九 品( 县知事) 、未入流三十一两有奇。 吲如此低的俸禄根本无法维持官员的基本 生活,有时候还要倒贴,像江苏巡抚张伯行“日用之物,一切取给于家,号称 “天下廉吏第一 的于成龙死后“周身布被一笥,中袍一袭,靴带二事。堂后米 暨盐数盅而已 。n 大多官员做不到这一点,为了生存不得不贪污受贿,巧取豪 夺。 清朝吏治败坏也与官员的录用制度有关。清朝统治者自入关后迅速席扫全 国,统治疆域急剧扩大,与此相对的是管理人才的极度缺乏。为了弥补空缺,清 朝把“前朝犯赃除名、流贼伪官一概录用”。这些人不顾地方荒芜,人民疾苦, 只知盘剥民财,营求升转,又利用朝廷要他们举荐人才的机会,引朋呼类,造成 整个官员队伍素质的下降。捐纳制度是败坏吏治的又一罪魁祸首。清初统治者为 了筹措军费及增加财政收入,笼络地主商人子弟,巩固新生政权,康熙十三年实 行捐纳制度。仅开始的三年内,输银捐知县就达五百余人,收银二百余万两。捐 纳制度虽使清廷得一时之利,却败坏了吏治和士风,使“官不安于末秩,士不安 于读书,众志纷然,群趋于利,欲其自爱,其可得也? 川川而且“彼辈以官为贸 易,略一侵吞钱粮,己逾原捐之数。明效输将,暗亏帑项。”陆陇其也说:“此辈 原系白丁,捐纳得官,其心惟思捞其本钱,何知有皇上之百姓。n 2 3 清廷和政府 官员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统治者也不是没有努力过。康熙自平定三藩以后,曾 为整治吏治、惩贪扬清花费了很多心血,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种势头自康熙 四十年代开始已经减弱。进入五十年代,更是日见败坏,吏治每况愈下。从历次 大计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一点。康熙二十二年卓异的官员5 3 人,贪酷的1 0 4 人, 不谨的2 9 3 人,罢软的4 5 人,年老的1 1 7 人,有疾的5 3 人,才力不及的8 9 人, 浮躁的4 3 人。以后各项人数基本呈现递减趋势,到康熙六十一年,卓异的1 6 人,贪酷的6 人,不谨的3 4 人,罢软的1 3 人,年老的4 1 人,有疾的3 3 人,才 力不及的2 8 人,浮躁的2 5 人。n 3 1 可以看出,早期康熙整饬吏治雷厉风行,后来 渐渐怠懈,完全成了虚应故事。这与康熙晚年满足于所取得的成就有关,也与 他宽容平稳思想严重有关,加之太子之争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此时已经无力整 山东师范大学硕t :学位论文 顿吏治了。号称康熙盛世的赫赫繁荣下,掩盖的其实是贪官污吏横行,人民欲哭 无泪的黑暗现实。 蒲松龄亲身感受了这一切,他用自己真实的笔触记录下了时代的声音。易宗 夔在新世说中说:“蒲松龄目击清初乱离时事,思欲假借狐鬼纂成一书,以 抒孤愤,而谂识者。川h 3 冯镇峦说:“此书多叙山左右及淄川县事,纪见闻也。时 亦及于他省。时代则详近世,略及明代。先生意在作文,镜花水月,虽不必泥于 事实,然时代人物,不尽凿空。川嘲都说明了聊斋志异与时代的密切关系。 时代因素不仅成为蒲松龄创作的大环境,也是聊斋志异中出现“官虎而吏狼 者,比比也”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人生经历的体悟 蒲松龄也算是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高曾祖蒲永祥虽未入县学,但“道德文 章为一时所重”,“晚年举耆德于乡”,县令曾登门造访。蒲松龄高祖蒲世广,是 县学廪善生员,“少聪慧,才冠当时”。蒲松龄高祖蒲继芳也是秀才。蒲松龄之祖 名生、讷,其弟生汶,字澄浦,明万历乙酉年举人,壬辰年进士,曾任玉田县知县。 蒲松龄的父亲蒲桀,字敏吾,“少年时苦学力文操童子业 ,也是有志于科举的, 但是二十多岁时,仍未中秀才。因家境贫寒,无力再读书应试,只得弃文经商。 然而他仍然不忘经史,“文效陶邓,器识超远 ,“宿儒无其渊博 。n 刚蒲松龄祖上 虽然没有出过什么名人,仅仅一人中过进士,而且居官也不过知县,但是耕读传 家的传统保留了下来。蒲松龄秉承家风,自幼苦读。在家乡与李希梅、王鹿瞻、 张历友昆仲等交游,成立郢中诗社,定期聚会,切磋砥砺,作诗遣兴。康熙三年, 蒲松龄在李希梅家,一起闻鸡起舞,挑灯夜读,希望能够奋志青云。顺治十五年, 蒲松龄十九岁,参加县府道童子试,连中三个第一。出师大捷的成功无疑给了蒲 松龄以巨大的鼓舞。同时邑人的成功无形中也激发了蒲松龄前进的动力。好友毕 公权“幼号圣童,九岁能文 ,康熙十七年中举。密友袁藩,康熙癸卯年以第一 名中举人。淄川文士的领袖人物唐梦赉是顺治六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高 珩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转刑部 右侍郎。前辈、同侪的成功,使得蒲松龄艳羡不已,而“君已成名我尚贱”的悲 1 2 山东帅范人学坝i j 学位论文 下处境激励着蒲松龄更加发奋图强。然而造化弄人,在以后的岁月中蒲松龄并没 有一帆风顺,反而屡战屡败。康熙二十九年,蒲松龄尽管已是五十一岁的年纪, 但是他却仍然不能忘情于进取。乡试之期又临,他催促老伴为他打点行装,一向 贤惠随和的妻子却不以为然。述刘氏行实记载了这件事情:“先是,五十余犹 不忘进取。刘氏止之日:君勿须复而! 倘命应显通,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 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 松龄善其言。 7 1 蒲松龄知道老伴说的是对的,可 是他怎么可能甘心呢? 已经走上科举这座独木桥的蒲松龄此时进退两难,不得不 将一生都紧紧绑缚在科举之上。康熙四十九年正月,蒲松龄被荐为乡饮宾介时抚 今追昔,慷慨良多,作诗自嘲:“忆昔狂歌共夕晨,相期矫首跃龙津,谁知一事 无成就,共作白头会上人。川蚓科举失利恐怕是他一生的伤痛,到老都未能释怀。 蒲松龄之所以屡战屡败与自身有关,也与腐朽的科举有关。选材不公,贿赂 公行,科举丑闻时有发生。顺治十四年、康熙三十八年、康熙五十五年,多次曝 出考官徇私舞弊的大案。蒲松龄抱着美好的愿望在科举世界里苦苦挣扎来了一辈 子,深谙其中委屈:有卖官鬻爵者,有不学无术者,还有公然索贿者。他清楚地 看到清代科举弊端,但是又无可奈何。他在司文郎、考弊司、素秋、于 去恶、局诈、贾奉雉等作品中描绘了一批昏庸无能、不学无术的考官群像, 故意丑化他们的形象以发泄胸中的不满。作者面对自己一生苦苦追求的科举梦 想,悲痛欲绝地喊道:“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 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蒲松龄作为科举考试的长期参与者 和见证者,他对科举制度的切身感受,非一般人所能及。这也为他刻画科场官 吏形象打下了生活基础。 蒲松龄虽然一生奋志功名,但是一直都未能摆脱农村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 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私塾教师生涯。蒲松龄3 0 多岁时, 四个孩子陆续出生,家境极其艰难,到了“家徒四壁妇愁贫”的地步,有时不得 不卖文为生,替别人写文章挣几个小钱。不仅如此,蒲松龄还必须忍受蠹吏催租 要税的催逼,否则也难逃敲比之刑。蒲松龄曾在诗中描写了自己的贫困,“不向 首阳忧妇子,犹虞秋税费艰辛 ,“完得官粮新谷尽,来年依旧是凶年。蒲松龄 站在下层人民当中,亲身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并且身处统治集团之外,更清楚 的看到康熙盛世下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一年的作幕生涯,使他有机会 1 3 山东师范入学硕 j 学位论文 踏入公门,广泛接触各类官吏,熟悉了官府的种种黑暗内幕。从他代孙蕙写给上 级的信中,可以寻找到当时政治黑暗的蛛丝马迹。如拟请拨补驿站上巡抚书, 信中谈到驿站的经费不足,就因为官吏的敲诈勒索,那些“意外飞差”,本来是 “不用夫马 的,“亦多为需索,以便按其数目,折而入之腰橐,稍拂其意,呵 骂不啻奴仆 。又如十一月十七日与淮安( 知府) 王克巩,信中向知府呈述了 一群恶徒借知府之势,“怒如虎狼 ,“目无王法 的情况。又示劝民息讼以 警刁风的文告中写到:“公门之中,魍魉魑魅,智者难除,每一票出,未与被 告见面,先要原告尽情,不则呵骂责难,无所不至,其中苦状,备难阐述,到得 一口气伸,而自己之人品家私,已萧索殆尽矣。 n 钔这次作幕经历虽然时间并不 长,但是对他了解官场大有裨益,对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梅女、 促织、潞令、成仙等作品中,蒲松龄对贪官污吏淋漓尽致的描绘,正是 他对从生活中得来的鲜活体验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 第三节士志于道的传统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一直以“道”的承担者自居,尤其在深受儒家思 想影响的士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余英时先生曾经在士与中国文化中说: “先秦诸学派无论思想怎样不同,但在表现以道自任的精神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 的。啪1 儒家宗师孔子首先为中国的士阶层赋予了这样的社会责任:“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办重乎? 死而后己,不办远乎? ( 论 语泰伯) 并且还身体力行,明知“吾道不行 ,但为天下苍生计,仍坚持不懈, 带着弟子到处宣传儒家思想。亚圣孟子也对士提出“自任以天下之重”,即以忧 国忧民为任的要求,号召士子们具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大胸怀。另一 位儒家大师苟子在继承孔孟仁义之道的同时,对士子的社会作用进一步作了具体 阐述:“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 苟子儒孝)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 “士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为他们终身追求的目标,而且 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也愈显示出它的力量。楚国的屈原“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 ,感叹“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汉代李膺“高自标持, 1 4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陈藩、范滂则“有澄清天下之志。西晋的刘琨当 国家危难之际,舍身救国,在与卢谌书将一篇忧国之情写得感人泪下:“负 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李白的慷慨高歌和杜甫的浅吟 低唱,风格虽然不同,但都是他们欲挽狂澜于既倒的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仁者 情怀的表达。宋代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的宽广情怀,成为历代读书人崇尚的目标。在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等居于乱世的文人身上,这一点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他们的英雄气概几乎成为 不屈的民族精神的缩影。明末东林党人为国为民“事事关心 ,以及顾炎武的“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直至清末的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无不是这种儒家精神的延续、传承。乜妇 蒲松龄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自然而然的承担了传承千年的士的责任, 因而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情怀。早在青年时代,他就表示要“为圣人徒,怀君子泽, 继承先生的仁人之心,以道自任;追寻贤者的流风余韵,安邦济世。并借一首咏 史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良马非不骏,盐贩非不呜;美玉非不贵,抱璞为 世轻。高士卧隆中,畴乃知其名? 从容起南阳,谈笑魏吴惊。男儿事农桑,后世 有何称? 川2 2 3 孙蕙曾问他“可仿古时何人”,他更明确的回答“重门洞豁见中藏, 意气轩轩更发扬。他日勋名上麟阁,风规雅似郭汾阳。一田3 由此可见蒲松龄参加 科举的目的没有局限于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而是施展自己的济世之才,勇敢承 担起士志于道的历史责任。 积极应试是中国古代贫贱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自顺治十五年, 蒲松龄应章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入泮。其后,总是逢闱必进,直到年近花甲 还未死心。据张稔穰先生推测蒲松龄在六十六岁时仍然参加了乙酉科的考试,在 以后的著作,找不到参加乡试的迹象了,大概至此之后,才真正“不复闱战 。 但是七十多岁按例补为贡生时,他还不顾年迈参加了考贡。可见到老蒲松龄对功 名依然不能释怀。我们常常批判这是科举对一个读书人的无情戕害,但从另一方 面也反映出蒲松龄对实现“士志于道 的历史责任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蒲松龄关心人民疾苦,是与中国士人传统的入世精神一脉相承。他在许多诗 歌里描写了人民的困苦,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像忧荒、饿人、离乱、纪 灾自订篇、纪灾后篇等,吴组缃称赞说:“体察描摹靡不至,惊神泣鬼直无前! ”乜钔 山东师范人学硕j :学位论文 特别是在南游之后,蒲松龄随着生活的艰难,入世的加深,对下层人民的苦难越 来越有深切的感受,对百姓的感情越来越真挚。这不仅促使他写了许多这方面的 诗文,还对聊斋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聊斋后来暴露官府豪绅相互勾结,残害 人民的作品不断增多,与作者思想的变化是有很大关系的。面对官虎而吏狼者比 比皆是的现实,蒲松龄以聊斋志异工具,对不平的社会、苦难的人生、江河 日下的世风深刻揭露,大加嘲讽。他不单纯地想揭露社会的黑暗,而是想挽救混 沌的世界,担负起“再使风俗淳”的重任,正像王培苟在乡园忆旧录卷一所 说:“嬉笑怒骂皆具救世婆心,非以口笔取一时之快也。 他不仅通过以“异史氏 日”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书生意气,还亲自写过一篇循良政要为治世者出谋划 策。这样一篇充满美好愿望的济世救民的政治措施,尽管没有人采用, 但是蒲 松龄已经尽力做到了一个“士”所应做的一切。 1 6 山东师范人学硕i :学位论文 第二章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的基本分类 聊斋志异涉及官吏的作品很多。据粗略统计有1 6 0 篇之多,涉及到的官 吏更是形形色色。有直接描写的,有间接描写的,有精心刻画的,有轻描淡写的, 从古到今,从阴间到阳世,几乎无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