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自动化思维、自卑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自动化思维、自卑感及其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并深入探讨了大 学生的自动化思维、自卑感和应对方式三者的关系。旨在通过本研究让人们更加的了解 自动化思维和自卑,在生活中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同时为大学生的自动化思 维,自卑和应对方式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本研究在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翻译学校、石家庄学院等学校,采 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 900 名被试,利用自动化思维问卷(atq) 、fleming 和 courtney (1984 年)修订的自卑问卷、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三份问卷对所选被试进 行施测。并运用描述统计、多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有效数 据进行分析处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整体来讲,大学生的自动化思维出现的频率较低。大学生在自敬,社交能 力,学习能力,外表,体能方面体验到的自卑感水平也比较低。 2.是否独生主效应: 独生子女的负性自动思维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在体能方面体验到的自卑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3.性别主效应:男生的自动化思维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女生。 4.性别,是否独生,家庭所在地三个因素在自卑的自敬,社交信心,学习能力, 体能,外表维度上交互作用显著。 5.自卑感在自动化思维和应对方式的解决维度上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6.自卑感在自动化思维和应对方式的幻想维度上调节效应显著,低自卑与中度 自卑在自动化思维和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维度上调节效应显著, 同时中度自卑在自动化 思维和应对方式的退避维度上调节效应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 自卑 自动化思维 应对方式 iv abstract this study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utomatic thoughts, inferiority and coping styles,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se three aspects in detai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make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utomatic thoughts and inferiority, and can take a more active and effective coping styles in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utomatic thoughts, inferiority and coping styles. this study adopts randomly chester sampling to select 900 university students as subjects fro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ademy of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etc. and make use of 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 (atq), the revised inferiority questionnaire by fleming and courtney (1984 years),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of xiao jihua were administered to these students. and make use of the statistical method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o forth to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the effective data, then main conclusions were as the follow: 1. from the whole, the frequen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 is lower. the level of inferiority the students were experienced in self-respect, social skills, learning ability, appearance, physical aspects is also relatively low. 2. is it only-child main effect or not: the frequency of only-childs automatic though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n-only child. the level of inferiority in physical aspects were experienced by non-only child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nly-child. 3. gender main effect: the frequency of mens 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irls. 4. interaction among three factors of gender, whether the only-child or not, the family seat in the inferior dimensions of self-respect, social confidence, learning ability, physical fitness, appearance is significant. 5. inferiority play a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solving dimensions of automatic thoughts and coping styles. 6. the regulating effect of inferiority in the fantasy dimensions of automatic thoughts v and coping styles is marked. the regulating effect of low-inferiority and moderate-inferiority in the solving dimensions of automatic thoughts and coping styles is marke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gulating effect of moderate-inferiority in the backoff dimensions of automatic thoughts and coping styles is marked.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inferiority automatic thoughts coping styles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大学生自动化思维、自卑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是在 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一个特定的生长年龄段和生活环境之中。他 们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都趋于稳定,并开始接触社会,向成人转变,与中学生相比,他 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结交朋友,面对和处理更多问题。但大学生阅历浅、社 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因此易产生各种各样 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引起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在对大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自卑感给他们的学习和 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同时我们还发现大 学生的自卑感很多来源于早年经验中的不合理的想法。 自卑的大学生面对问题时更倾向 于采取自责、退避、幻想等的消极应对方式 2,问题得不到实质的解决,反而给个体带 来了更多的失败体验,导致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偏低,自卑感加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纵观以往研究自卑的文献, 也证明了个体的自动化思维是影响自卑的最本质的因素 之一 3。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认知过程的制约和影响的。内在的认 知可以解释和预见行为 4。相关研究指出个体的自动化思维水平越高,个体体验到的自 卑感就越强,就越不容易采取解决问题这一积极的应对方式 5。因此在对自卑大学生进 行咨询和治疗时,我们经常采用认知疗法矫正个体不合理,不适宜的自动思维,进而调 节情绪,改变行为。这一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鉴于三者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着力探讨大学生在自动思维,自卑,应对方式上的特 点,以及自卑在自动化思维以及应对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以求通过本研究找到一种方法 或者途径促进大学生采取更多成熟的应对方式来面对在生活以及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2 1 文献综述 1.1 自动化思维 1.1.1 自动化思维的概念 1.1.1 自动化思维的概念 自动化思维是 beck 对情绪障碍进行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核心。beck 认为自 动化思维是被动的出现在当事人意识流中的一些想法与意象6。 在生活中我们许多 判断、推理和思维看起来都是模糊、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出现的反应。个体常 常忽略思维过程中这些反应,但虽然个体没有对他们进行关注,他们仍旧形成了 固定的思维习惯被保存下来。如果个体自身没有能力或意识对这些错误的属于意 识范畴的认知观念不加以反省和批判,那么在特定情境下就会出现这种负性的自 动思维,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针对自动化思维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我国学 者姚树桥等认为自动思维是指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抑郁症患者出现的持续存在的、 不随 意的、自动的、常常伴有失落感的思维 7。吴志霞将负性自动思维解释为内容消极,常 和不良情绪联在一起的一种思维流。她认为自动思维存在于个体意识的边缘,其发生相 当简单迅速,似乎是自动出现的,而不是经过理性思考的结果,这种思维有时可以被人 们勉强意识到,但人们更多的是意识到由自身的自动思维所引起的情感反应 8。吴思廉 将自动思维归纳为一种与抑郁有关的在特殊的情境中出现的常常伴有失落感的消极思 维,其出现是自动的、不随意的、持续的 9。以上三位学者对自动化思维解释虽然不同, 但都是把自动化思维看成一种消极的,不受意识控制的思维。 查阅认知相关的书籍,发现自动化思维具有四个特点 10: 1、自动化思维看上去是自发的涌现的,然而其背后隐含的信念一旦被确认,自动 化思维也就变的可以预测了。 2、自动化思维常常是非常简洁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看到思维的结果,而不是 思维本身,常常被负性的自动思维束缚住前进的步伐。 3、人们所感到的情绪与自动思维的内容是有逻辑联系的。 4、自动思维通常以速记的形式出现,自动思维可以以于此形式,视觉形式或两种 形式同时出现。 结合以往学者的观点,我们把自动化思维定义为在特殊情境下产生的一种消极的, 不受意识控制的思想,观念。自动思维发生相当的迅速,简单。 3 1.1.2 与自动思维的相关的理论 1.1.2 与自动思维的相关的理论 1.1.2.1 自动思维 beck 认为认知过程决定了个体行为和情感, 并于 1976 年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该理论强调信念和思维是决定感觉和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不良行为或情感的产生来源 于不恰当的认知方式 11。 20 世纪 80 年代 beck 对其理论进一步的扩展进而提出了抑郁症 的社会一认知理论模型(见图 2)。 从童年时期开始,为了以一个连贯的方式组织的经历,以便进行功能适应。个体对 自我、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一定的信念。而核心信念是信念的最根本环节,是被全面概括 的,根深蒂固接受的关于自己和他人绝对论的,刻板的,普遍的观点。即使本人不能清 晰表达出自己的核心信念,但在他们会通过全身心的努力去守护这些信念,让他们看起 来是真实和正确的。 核心信念影响着中间信念, 中间信念是由态度、 假设和规则组成的。 人的假设有些时候是消极的、极端的、僵硬的,常通过功能失调性态度表现出来。日后 某种严峻的生活事件可能激活潜在功能失调性假设,这种假设一旦被激活,个体便会产 生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 12,在不被人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1.1.2.2 强迫性重复 一百多年前,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 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 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 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 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的现象也可以在每一个成人身上 4 存在,强迫性重复的特点和要害就是“不自觉”,它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很难看到它和 把握它。 1.1.2.3 定势 定势一词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 1889 年提出,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对其进 行改造后,形成的理论体系逐步趋向于完整,成为前苏联宣传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定势也叫心理定势或思维定势或心向, 是一种准备性的心理状态产生于过去经验的基础 上、控制影响着个体处理与之发生联系的情景和客体。即个人在行动之前的一种特殊调 整状态。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 13。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 个体碰到需要应用这种固定的倾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 通过定势可以快速的解决 问题。但是同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也有妨碍作用。当问题的解决需要变通的时候,定时 就会阻碍人们解决问题,将人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但事实是人们运用了不适 应的固定倾向来解决问题。 1.1.3 自动化思维的测量 1.1.3 自动化思维的测量 自动思维问卷 14(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hollon, 1980): atq 的编制,是对两个样本进行施测,编制出条目使用一个样本,条目筛选和交叉效度检验 使用一个样本。施测中让第一组被试不管语法修辞记录下他们的所有想法。从中去掉重 复和不可理解的陈述最后保留 100 个有用的条目,构成初表(atq-100),然后再用于第 二组受试。同时对他们加测 beck 抑郁问卷(bdi),minnesota 多项人格问卷,抑郁分卷 (mmpi-d)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施测完成后将第二组被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 156 名受试,一个亚组用于交叉效度检验,一个亚组用于筛选条目。根据 bdi 和 mmpi 量表所测结果将用于条目筛选的亚组,分成抑郁和非抑郁组。对 atq-100 的每一个条目 进行独立的分组 t 检验。筛选出 30 个条目。我们认为这些条目对抑郁与非抑郁被试有 很强的区分作用,最终的 atq-30 应用在第二亚组进行交叉效度检验,结果显示 atq-30 可以很好地区分开抑郁与非抑郁被试。聚合效度:原作者报告 atq-30 与 bdi、mmpi-d 有显著正相关。harrell而在效度方面,大学生组 bdi 的相关系数是 0.54,精神分裂症组是 0.60,抑郁症组是 0.75。说明聚合效度较好。 同时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抑郁大学生、非抑郁大学生等人群的 atq 得分差异显著;对 轻度抑郁(抑郁大学生)和重度抑郁(抑郁症病人)也有一定的区分能力,后者 atq 得分显 著高于前者,由此可见 atq 问卷的区分效度达到了要求 15。 1.1.4 国内外对自动化思维的研究 1.1.4 国内外对自动化思维的研究 1.1.4.1 国外关于自动思维的研究 ricke.ingram 等研究了早期母子接触与自动思维的关系, 结果表明相对于缺乏母爱 体验的被试,那些获得积极母爱体验的被试报告了更多的积极思维,并且较少报告消极 思维。他们认为自动思维可能会影响缺乏母爱个体的危险行为产生 16。hat1ceodaci 研 究了土耳其肥胖青少年与正常体重青少年的抑郁、 服从社会行为以及消极自动思维的频 率。结果表明肥胖组儿童服从行为和自动思维方面没有差异与体重正常组没有差异,但 是肥胖组儿童的抑郁水平高于正常组儿童在比体重正常组儿童 17。 pau1a.boelen 通过对 257 名丧亲成年人在积极自动思维问卷 dutch 版上的得分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 问卷的心理测量学特征。结果表明一种包括积极日常功能,积极自我评估,他人对自己 的评估,积极未来期盼和积极社会功能的五因素模型数据拟合良好 18。 1.1.4.2 国内关于自动思维的研究 钱少月和王金华就初中生自动思维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 scl-90 表现不好的异常组的自动思维频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的自动思维频度, 这一结果说 明在日常生活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其消极的想法和观念出现的也会少 19。郭文 斌,姚树桥等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对抑郁症患者的自动思维进行研究,发现病人组 与对照组的自动思维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0。吴志霞等的研究结果得出,在性别维度 上大学生消极自动思维的出现频率存在显著差异 21, 这一研究结果与郭文斌等人的研究 得出的结果一致。 6 1.2 自卑 1.2.1 自卑的概念 1.2.1 自卑的概念 1.2.1.1 国内学者的观点 人的本性是不满足。 自卑就是感到自己或者我们的事物不及别人的事物好时所产生 的不满足感 。黄曼娜认为自卑感是是一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感到羞怯、惭愧、萎 缩以至灰心丧气的复杂情感是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贬低的情感 22。 杜静认为自卑是一 种自我情感的表现形式,一种常常会发生的心理状态,个体的性格上出现缺陷个体才会 体验到自卑感,即人们是由于自身某种生理或心理上出现了缺陷导致对自我评价偏低, 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心理状态 23。田淑娟、郑廷跃认为自卑是一种自惭形秽的情 绪体验来源于过多的自我否定 24。周祥等认为自卑是消极自我评价的个体主观感受25。 张继如认为自卑是一种自我情绪体验的形式,是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 在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的过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 26。汪 道之认为自卑感人人都有, 是由于个体过多地自我否定从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的情绪 体验。主要来源于心理消极的暗示,汪道之认为只有当自卑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 行时,才能将他归之为心理疾病 27。程葵认为自卑是一种来源于自我评价过低的心理感 受,其在心理学上又称为自我否定 28。 1.2.1.2 国外学者的观点 melaniej.v.fenneh 认为:自卑的中心是自我否定的信念。 个体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评 价与别人对你的认知和评价是有差异的。 自我的评价是基于自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 所发展起来的。如果你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事件大多是积极的和肯定性的,你也很认 可他的积极性,那么你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也许更多的倾向于积极和肯定。反之,如果 你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经历的事件大部分是消极性的和具有损害性的, 并且你认可他的消 极, 屈服于这种消极事件, 那么你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更多的可能倾向于否定和贬低 29。 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 30, 自卑是一种常见的 现象。 自卑感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具备的无论现实还是虚拟的条件以及自己在各方面的表 现感到不满,对自己持一个消极的态度,感到自我的存在价值缺乏重要性,在应付环境 生活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感,也不敢肯定自己想做的事。这些都属于是正常现象,源于幼 儿期形成的对成人的依赖的延续。自卑对个体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消极作用,积极方 面是个体因自卑感发觉到自己的欠缺而力求补偿,力求超越,成为通往成功必备的一种 7 动力。但是,如若自卑感过重,将不利于人格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不适 当的过度补偿使人得不偿失;其二当自卑感严重到转移成为自卑情结时,人们会脱离现 实,造成生活适应性困难 31。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我们把自卑定义为:个人在特定情境 下体验到的一种羞怯,惭愧的情感,并且伴有对自我的评价偏低,怀疑自我的能力,甚 至自我价值感严重缺乏。 1.2.2 自卑的理论 1.2.2 自卑的理论 1.2.2.1 埃里克森的成长阶段 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个体由出生到衰亡经历八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个体都 有需要完成的任务。这八个阶段分别是:一、婴儿期(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获得基 本信任克服基本不信任;二、童年期(从第十八个月到三四岁)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感 和羞耻感;三、学前期(从四岁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四、学前早期(从六 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五、青春期, (青少年期)获得同一感而克服 同一性混乱;六、成年早期(从 18 岁到 30 岁)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七、成年期 (壮年期、中年期)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八、 (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 感的阶段 32。其中在获的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第四阶段,此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 能力正在日渐的发展。 儿童的主要社会生活环境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 活动范围扩大了 很多,学习也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在这一阶段儿童最重要的是体验通过努力完成一项 任务时产生勤奋感。埃里克森认为,如果这种勤奋不能发展,会使他们对自己能否成为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产生怀疑,对自我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 1.2.2.2 弗洛伊德关于自卑的理论 弗洛伊德依据性心理的发展特点将个体出生后到性成熟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口欲期,第二阶段是肛欲期,第三阶段是性器期,第四阶段是潜伏期, 第五阶段是生殖期 33。 弗洛伊德认为女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发现自己身体构造与男孩子不同。这种觉察 会刺激她产生强烈的潜意识反应,认为自己身上有某个重要部分被偷去了,因为自身的 缺陷,陷入自卑之中。在第三阶段,开始关注自己的性器官的时候,这种自卑的感觉越 加强烈, 希望可以通过与父亲生一个孩子这个方法来补偿自身的缺陷, 出现了恋父情结。 而男性在第三阶段,爱慕着自己的母亲,与父亲形成对立,由于能力上的悬殊,此时父 亲对于男孩来说是强大的。与父亲对立的男孩一直担心被自己的父亲阉割。自身能力上 8 的欠缺,形成了男孩的自卑 34。 1.2.2.3 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们在追求更加优越的地位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 的心理体验。阿德勒对于自卑,最初的理解主要局限在生理机制。他认为儿童主观上的 自卑感常常是由生理上的缺陷引起,带有依附、服从、软弱的品质,这种自卑任其发展 下去儿童就会成长为弱者。相反,如果其带有侵略性、自由、勇敢、充满活力的品质, 发展下去儿童就有可能成功。由生理机制引起的自卑可能会导致个体从生理进行补偿: 一种情况是集中所有力量发展功能欠佳的器官; 另一种情况是转而发展其他器官的机能 进而以其他器官的优势技能来弥补有缺陷欠缺的机能。 后来阿德勒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而我们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 感。我们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她仍会努 力摆脱这种紧张感,只是他采取的方法不能使他有所进益。自卑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通 往成功的道路,因为只有我们发现了自己所处的地位是自我希望加以改进的,我们才能 促使自己更加的努力。例如科学的兴起正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结果 35。 1.2.3 对自卑的测量1.2.3 对自卑的测量 对自卑测量主要是fleming和courtney修订的自卑感量表, 又称缺陷感量表 (fis) 。 1984 年对其进行了第二次修订。修订后的量表由自敬,社交信心,学业能力,外表和体 能这五个维度构成,分别表示个体在这五个维度上体验到的自卑感强度,五个维度的总 分相加表示个体整体体验到自卑感强度。此量表采用 7 点评分,共 33 个条目。量表得 分越低表示体验到的自卑感强度越弱,得分越高表示体验到的自卑感强度越强。其 cronbach 系数为 0.92,目前尚未重测信度资料 36。 由于国外的一些研究经常把低自尊做为自卑感来研究,因此,自卑的测量,也可应 用自尊量表。自尊调查表(sei)最初是为儿童设计的,后来由 ryden 修订后使用于成 人。sei 所有条目皆取自 rogers 及 dymond 和 coopersmith 的研究,然后请 5 位心理学 家将所取进行分类,以此来反映自尊水平的高低。sei 量表共有 50 个条目,每一条目都 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叙述,要求被试着以“像我”或“不像我”来回答。回答是得 1 分, 意味着高自尊,回答否得 0 分,意味着低自尊。1968 年 j.b.taylor 及 reitz 报告劈半 信度系数为 0.90,重测相关系数为 0.88 37。 自尊量表(ses)最初由 rosenberg 编制,由季益富、于欣 1993 年翻译并修订为中 文版。 ses 常被用来评定青少年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 ses 由 10 个条目组成, 9 分四级评分,1 表示非常符合、2 表示符合、3 表示不符合、4 表示很不符合。被试的得 分越高, 自尊程度越高。 1984 年 dobson 和 fleming 报告的 ses 的 cronbach 系数分别为 0.77 和 0.88 38。 1.2.4 国内外对自卑的研究 1.2.4 国内外对自卑的研究 1.2.4.1 国内对自卑研究的现状 查阅关于自卑的文献我们发现,关于自卑的研究,国内外大多关注于自卑的成因, 自卑的危害,以及如何去克服自卑,多以综述性的文章为主。 国内关于自卑的研究, 比较要有代表性的主要是: 黄曼娜应用 flmeing 和 cuortenay 的自卑感量表在中学生范围内进行施测, 结果显示中学女生的自卑感显著高于中学男生 39。东北师范大学的李天鹰、张雅旭应用 herbertsornesno 的自卑测验,测量了高师生 的自卑心理,结果显示,高师生的自卑感高者所占比例较高,文科生的自卑感显著的高 于理科生 40。张海钟通过开放式问卷对 802 名高师专科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高师专科生 的自卑来源因子主要有:形体自卑太矮;学习自卑;社交自卑;爱情自卑; 家庭自卑;个性自卑 41。王丽秋也通过开放式问卷对 755 个涉及自卑的青少年进行调 查和分析,发现青少年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 7 个方面:即身体自卑;学习自卑;家庭自 卑;手淫自卑;能力自卑;异性自卑;父母自卑 42。蒋俊梅凭主观经验对大学生自卑产 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了,主要包含 8 个方面分别是生理、个人条件、能力、个性、挫折或 失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人消极反馈,童年经历。针对这八方面原因提出了克服自 卑的 8 条措施和建议 43。而韩启发针对一例社交自卑的大学生进行分析和治疗,应用咨 询技巧,消除大学生的自卑,增强自信 44。周详、王淑兰,主要分析女生自卑的成因, 主要来自社会评价的扭曲、自我知觉障碍、消极的人格特征及自我成长中的缺损 45。 1.2.4.2 国外对自卑研究的现状 steele 认为, 自卑者由于不能确定自我的评价, 也不能确定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的准 确性,因此不能轻易对他人做出准确的判断。showers 认为,自卑者没有确定的自我图 示,对自己的了解不够,往往看到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会看到比优点更多的缺点。这种倾 向加剧了个体的脆弱性,使其陷入自卑中无法自拔。snadra hein 认为自卑情绪是判断 是否抑郁的其中一个标准 46。eilath 认为自卑会对社会认知的一些判断产生偏向47。 tashakkori,abbas, thompson,1989 年对抑郁者的性别、自我感觉与自贬(eslf 一 abasmeet)进行了因素分析研究。 发现自贬(eslf 一 baasmeet)作为抑郁的经常会出现 的一种现象,并非在自我信念的所有方面都会发生。它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在抑郁和自 10 卑之间起中介的作用,自卑和抑郁相互关系在性别上出现差异,女性自卑与抑郁的关系 比男性更密切,并且女性相较于男性在自我信念的很多方面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贬低倾 向。 1.3 应对方式 1.3.1 应对含义 1.3.1 应对含义 应对(coping)又称应付。stone 和 neale 认为应对是在应激的要求个体进行的有意 识努力 48。 folk man 独生子女的应对方式以消极防御机制居多。 而就性别差异而言,张林、车文博等研究发现,女生的应对方式比男生更积极 67,而肖 计划对 587 名青少年的研究却发现,女生的应对方式更消极 68。杨俊茹、张磊等也有类 似发现 69。江光荣也发现,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70。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 看出:我国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情境时,总体上以积极应对为主,当然也有一些人采用比 较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之间以及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女生的 应对方式存在差异。 1.4 问题的提出 综上所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抑郁患者的自动化思维对其的影响,但生存在社会上 的每一个人都会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自动化思维, 进而影响他们的情绪以及他们对事物 的反应,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纵观以往的文献,发现自动化思维形成自卑的其中一 个最主要的因素,对成熟的应对方式有消极的作用。 关于纵观以往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自卑感进行深入探讨的较少,从教育学角度 对自卑感进行经验总结的较多,其中大多数文章的内容都集中在自卑感的表现、成因以 及克服策略上。另外,这些资料中从经验或理论方面探讨自卑感的较多,而进行实验或 调查研究的较少,大多数都停留在一种经验推测的水平上。 但仍有研究者证明自卑(低自尊)对应对方式产生影响,降低了个体运用成熟应对方式 的频率。 鉴于三者的密切关系因此本文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自动 化思维与自卑,应对方式之间的状况,以及三者的关系。促使,加强大学生以成熟的应 对方式来面对在生活以及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 1.4.1 研究假设 1.4.1 研究假设 1,自动化思维影响着个体的自卑体验和应对方式的选择 2,一定程度的自卑对成熟的应对方式起积极的作用 3, 自卑影响着自动化思维和应对方式之间关系,在自动化思维和应对方式 13 直接起中介和调节的作用 1.4.2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意义 1.4.2.1 理论意义 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探讨自动化思维,自卑和应对方式三者的内在关系。为研究大 学生自卑感积累资料。 1.4.2.2 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的探讨,在揭示自动化思维,自卑和应对方式的内在关系的同时,为心理 和教育领域中有关大学生自动化思维,自卑感和应对方式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发,同时 还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自动化思维,自卑感。并有效地矫 正自己不适应的自动化思维,调节自己的自卑体验,以更成熟和恰当的应对方式来面对 生活。 14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2.1.1 研究对象2.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在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外国语翻译学校, 中医学校,石家庄学院五所院校发放问卷 900 份,回收 743 份,回收率 82.6%,其中有 效问卷 676 份有效率 91.0%。被试的具体情况见表 2.1 表 2.1 被试的具体分布情况 变量 类别 人数 比例 变量 类别 人数 比例 男 224 33.1% 性别 女 452 66.9% 城市 63 9.3% 县城 250 37.0% 家庭所在地 农村 365 53.6% 独生 171 25.3% 是否独生 非独生 505 74.7% 2.1.2 研究工具 2.1.2 研究工具 2.2.2.1 自动化思维量表 本文采用的是 hollon nonselecti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biases in comparatie judgments of object and concep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december 2002.ol.131,iss,4:538. 48stone.a.a.neale, j.m.:new measure of daily coping: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4, 46:892906. 49folklman,s.&lazarus.r.s.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cognitive appraisal,coping and coping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vol.50(s):9921003. 50haan,n.coping and defending:processes of self-environment organization.newyork:academic press l997. 51compas b.e.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problems,progress,and potenti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l):87127. 52肖计划.应付与应付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4):181183. 545556李恒.大学生、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 d.2007,5. 5765folkman s.et al.(1986a).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coping,and encounter outcomes .journal of 47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ys.vol50(5):9921003. 58沈晓红,姜乾金.医学应对方式问卷中文版 701 例测试报告j.中国行为医学 杂志,2000(1):1820。 59刘贤臣,刘连启,李传琦,马登岱,赵贵芳,杨杰,孙良民.青少年应激性生 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4648. 60姜乾金,黄丽,卢杭生.生活事件、情绪、应对与心身症状探讨j.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1996(4):164168。 61holahan, c.j., &moos, r.h.personal and contextual determinants of cop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52):946955。 62.kobasa s.c.stressful life events,personality,and health : an inquiry into hard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ytandsocialpsyehology.1979,vol 37(1):111。 63.parkes,katharine r.,coping,negative affectivity,and the work environment:additive and interactive predictors of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vol 75(4),aug 1990.pp.3994090 64aldwin, c., folkman, 5., schaefer, c., coyne, j.c.&lazarus, r.s.(1980).ways of coping :a process measure .paper pres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6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 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5(1):711. 6788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5,28(1):3641. 68肖计划等.587 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5,3:100102. 69杨俊茹,张磊等.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学院学报, 2005,5(3):7477. 70江光荣, 王铭 .中国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11(3):180184. 71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 2004,36(5):614620. 7273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 48 2005,37(2):268274. 74何晓飞.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05. 75曹锐. 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社会性别视角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 2009,12:2325. 76李亚员.认知图式,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抑郁关系研究d.吉林:东 北师范大学,2006. 77艾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880蒙家宏.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5. 79 刘剑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45): 2124. 81838691钱铭怡,苏彦捷,李宏.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5,8:54104. 82张文新。独生与非独生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 1998,4:5659. 84同济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学教研室.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体格和智力发育的 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管理,1987,2(2):3538. 85 景怀斌.独生、 非独生子女若干社会性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论丛,1997,6:147154. 87曲秀燕.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康素质的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6,6(28):2930. 8990傅静.从性别歧视的角度简析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 2009,3:8689. 49 附 录 附录一:基本情况附录一:基本情况 亲爱的同学: 您好,这是一个有关自动化思维及应对方式的调查,调查结果用于科研所用。本问 卷分三部分,主要是了解一下大家的一些想法,每个人的想法和看法都有其独特性,因 此答案是没有对错的,本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法,您只要放心如实回答就可以了。谢谢 您的合作。 1. 是否独生子女: 性别: 年龄: 年级: 2. 家庭所在地:( 省会大城市、 地区、县级中小城市、 农村) 3. 父亲的文化程度: 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 4. 母亲的文化程度: 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 文盲 5. 父亲的职业: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公务员 商人 无业 6. 母亲的职业: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公务员 商人 无业 7. 家庭平均月收入:1000 元以下 10003000 元 30005000 元 5000 元以上 50 附录二:自卑量表附录二:自卑量表 指导语: 填答时, 请您看清楚每句话的意思, 然后在相应的数字上打(1 代表从不, 2 小部分是,3 部分是,4 大部分是,5 总是),以代表该句话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兰州外语职业学院《语言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运动处方》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材料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泰山学院《运动辅项(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脑梗取栓护理查房
- 无创溶斑培训大纲
- 2025合同履行争议中的法律问题
- 2025金融衍生品与配套人民币借款合同书
- 物业管理条例培训
- 2025年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70题)
- 2025年形势与政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二讲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激光雷达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二次联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育教学融合
- 产品设计研发费用统计表
- 202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 2024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中级)真题及答案
- 2023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实践案例
- 政治-湖南省长郡二十校联盟2025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长郡二十校一联)试题和答案
- 骨干教师培训与示范课实施计划
- 《建筑工程施工索赔与应对策略》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