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异曲”纪念品茶具设计.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异曲”纪念品茶具设计.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异曲”纪念品茶具设计.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异曲”纪念品茶具设计.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异曲”纪念品茶具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1 1 前言-1 2 2 课题选择和选择原因-1 3 3 正文-1 3.13.1 纪念品茶具市场调研-1 3.1.13.1.1 市场上的茶具分类调研-2 3.1.23.1.2 调查消费族群对不同材质不同类别的茶具的选择-11 3.1.33.1.3 徽州艺术文化特色的调查研究及其深入了解-14 3.1.43.1.4 陶瓷的制作工艺及步骤-14 3.1.53.1.5 混搭设计的潮流趋势-19 3.23.2 产品设计方案走向及定稿-21 3.2.13.2.1 设计构想概述-21 3.2.23.2.2 设计草图、方案走向-21 3.2.33.2.3 方案深入展示-28 3.2.43.2.4 方案确定及设计说明-31 3.2.53.2.5 结构尺寸图-32 3.2.63.2.6 人机分析-34 3.2.73.2.7 色彩方案分析-36 3.2.83.2.8 语义分析-37 3.2.93.2.9 材质属性分析及成型工艺详解-37 3.2.103.2.10 效果图:-42 3.33.3 设计表现和制作-42 3.3.13.3.1 模型制作过程:-42 3.3.23.3.2 模型效果图-47 3.3.33.3.3 展板-49 4 4 结束语-52 致谢-53 参考文献-54 插图来源-55 附录-56 1 1 调查问卷-56 2 2 产品三视图-60 1 1 前言前言 四年,结束在即,但却不仅止于此。人生中的这个断句,或是逗号,或是感 叹号,或是省略号豁然以对之,竟发觉或许我更想把它看做下一篇章的冒号。 这毕业前的最后一份答卷,无疑,完美是它最好的形容词!在这四年的求知路上, 关于设计、关于工业设计、关于产品设计、关于艺术,我想我都有了崭新的,并 且更深层次上的认知。每一位任课老师的谆谆教导都是我前行的强大力量,我想 我会竭尽所能的运用大学这四年所学习、所积累、所沉淀的一切能量来助我完成 这一份谢幕篇章。并且秉承着对设计的热情和创意的激情向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迈 进。 2 2 课题选择和选择原因课题选择和选择原因 课题选择:“异曲”纪念品茶具设计 选择原因:“烹茶尽具,酺已盖藏” ,这是汉代最早的对茶具的史实记载了。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茶具也必将如此,渗透于中国茶文化 当中,并且相得益彰。茶具从造型、材质上的多种多样,各类消费族群的喜好, 都是我想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因此茶具这一课题,俨然初步引发了我的设计兴趣, 并且我对这次的茶具设计有着另一番独具创新的想法,设计理念上的想法是我这 次想要做的设计突破,并且侧重于体现纪念品茶具的特色。 3 3 正文正文 3.13.1 纪念品茶具市场调研纪念品茶具市场调研 调研方式:走访各大茶具批发商;发放调查问卷;各大网站搜罗有关信息; 景德镇实地调研。 调研目的:更深层次的、更全面的了解现如今的茶具发展、茶具特色、茶具 分类等。 市场调研主要切入点: 市场上现有的茶具特色、分类 对产品的主要消费族群进行调查研究 徽州文化及艺术特色的了解 陶瓷的制作工艺、步骤(景德镇实地调研) 混搭设计的潮流趋势调研 3.1.1 市场上的茶具分类调研 现有的市场上,茶具不论是从造型还是材质上,都愈渐多元化,富于变化。 下面就从多方面着手分析。 从功能性考虑,大致分为普通家用茶具(配件简单,茶壶和杯子组成,用于 家庭日常喝水) ;功夫茶具(其中就涵盖瓷器茶具、紫砂茶具、玻璃茶具等这一 类的配件齐全的差距套组) ;概念型创意茶具(造型独具创新,有着突破性的设 计想法和理念,使得茶具更加具备时代感,更加前卫主流) 。 图 1 普通白瓷,家庭常用茶具 图 2 普通印花白瓷茶具 图 3 功夫茶具(紫砂) 图 4 功夫茶具(青瓷) 图 5 概念型创意茶具 图 6 概念型茶具 图 7 概念型茶具 各个种类的茶具林林总总,不同材质、不用造型、不同配件组合的茶具针对 每一个不同的消费族群。范围广但传达给消费群的信息特征明显。各类茶具都有 属于自己的圈子。 另外,从材质上区分的话,茶具大致分为:瓷器茶具(白瓷、青瓷、黑瓷) ; 紫砂茶具;玻璃茶具、漆器茶具;陶土茶具、竹木茶具。 (通过对这些类茶具的 市场调研,归总出大致几类材质的茶具,每一类材质的成型工艺和技术都是有区 别的,并且分别针对每一种材质的的原料进行的图解分析: 图 8 瓷器茶具 图 9 瓷器茶具 图 10 陶瓷泥(景德镇有名的高岭土) 图 11 陶瓷泥开模后的坯料 图 12 紫砂茶具 图 13 紫砂泥(炼制紫砂泥的过程) 图 14 紫砂泥(炼制好的紫砂泥块) 图 15 玻璃茶具 图 16 玻璃茶壶大致制作流程 图 17 漆器茶具 图 18 漆器茶具 图 19 制漆工人用古方法制漆,过滤漆 图 20 陶土茶具 图 21 陶土茶具 图 22 普通陶土砖块 图 23 不同颜色的陶土砖块 图 24 竹木茶具欣赏 茶具现有市场分类调研结果小结:自古至今的茶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资源和 文化底蕴。现在市面上常见的茶具大致分为以上六大类。每一种不同的材质具有 不同的属性。也具备不同的优缺点。 3.1.2 调查消费族群对不同材质不同类别的茶具的选择 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别、不同材质的茶具进行市场调查,得出基本结论: 瓷器茶具:针对瓷器茶具的调研,了解到有较大一部分年轻人以及家庭日常 使用的是瓷器茶具,价格适中,不吸水,不透气,并认为,瓷器茶具易清洗,适 合家庭简单招待客人使用,可冲泡各种不同的茶叶,不会造成串味的影响,使用 上也不需要太多。 紫砂茶具:紫砂茶具的使用群体主要则重于中老年以及注重生活品质的文人, 认为紫砂壶及紫砂茶具套组是优质生活的很重要一部分,品茶犹如品茗人生一般。 相对于瓷器的茶具来说,紫砂则上升了一个档次。 它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密,密度高,并且透气性能好, 不失原味亦不易变味。 能够吸收茶汁,致使茶壶本身都独具茶香。紫砂的冷热急变性能好,茶壶本 身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紫砂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烫手,还可以置于文 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受热而裂。紫砂壶是使用越久越光彩照人的茶具。 玻璃茶具:玻璃茶具质地透明,光泽夺目,成型工艺及外形可塑性较大。形 态各异,品茶饮酒兼用而受人青睐。许多女士为品花茶从而选择此类玻璃茶具, 尤其冲泡各类名优茶,茶汤的色泽鲜艳,叶芽朵朵,冲泡及品茗的过程都成了一 种动态的艺术欣赏,别有风趣。并且,物美价廉,也及其受年轻一族的消费者欢 迎。缺点则是:玻璃易碎,传热速度快,握持烫手。 漆器茶具:漆器茶具比较著名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脱胎茶具,都颇具艺 术特色,但是漆器茶具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也自然而然拥有比较少的消费群,这 类茶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偏重于漆器工艺品,不够实用。它的工艺多种多样, 形态多姿多彩,不断出现新工艺后,更加绚丽夺目。 陶土茶具:陶土茶具则有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手捏,随性捏制成型的茶具,陶 土粗糙,烧制后有斑驳的粗糙的手感,也别有一番韵味。造型随意多变、雅致, 色彩古朴真实,也常作为艺术摆设。选择此类茶具的不普遍,没有明显的消费群, 以消费者个人的审美态度决定。 竹木茶具:历史上,在广大农村,包括茶区,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 也属于价廉物美的行列,经济实惠,但现代人比较少用了,所以受众群也不是很 广,比较少的消费者会选择这款茶具,少数有独特想法的消费者需要竹木茶具。 然而,现在在我国的南方,如海南等地,也有用椰壳制作的茶壶和茶碗来泡茶, 经济实用,也是一件艺术欣赏品。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总结性分析:通过对消费者的针对性的发放调查问卷, 收到的回复大致如下:选择漆器茶具和竹木茶具的人数少之又少,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就缩小了进一步调查范围,可以详细询问缘由,以及选取各类材质的茶具的 理由及偏好。从发放调查问卷的消费族群的年龄、家庭成员情况等方面熟知大众 比较偏好于哪一类材质的茶具。 消费族群的年龄研调研 20-30 30-40 40-60 60 以上 20-30 30-40 40-60 60 以上 图 25 消费者年龄的调研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人数比例 1 消费者对以下四种常用的茶具的喜好程度调研 陶土茶具 瓷器茶具 紫砂茶具 玻璃茶具 图 26 消费者对茶具材质的喜好程度调研 外观 16.40 % 材质 27.20 % 创意 2.20% 价格 37.80% 收藏价值 10.40 % 图 27 消费者对茶具五方面性质作出对比性选择 消费族群选购调查小结:首先第一张图表显示出,时下年轻人不是很注重茶 文化以及茶艺文化的享受,小部分注重生活品质的女性有品花茶的习惯,30-40 岁的人群明显人数上有上升,并且年纪越往上升,品茶习惯的人数越多,说明中 老年消费者比较养成品茶的习惯。 其次,对于茶具的材质,在调研的时候发现其中四种比较受大众瞩目,就将 范围缩小的四种材质供调查对象选择,除了竹木茶具和漆器茶具以外,其中陶土 茶具选择的对象极少,基本认为茶具是品茗差艺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环节,陶土茶 具从造型工艺上相对略显粗糙;选择玻璃茶具的消费者极少,只是少部分注重生 活品质的女性在选择喝花茶的情况下会选择玻璃茶具,泡茶时比较美观;选择瓷 器茶具的相对比较多一些,这种材质比较大众,并且造型也比较丰富多变;然而 紫砂茶具占首选,这种材质属于较高档类茶具,以上介绍了该类茶具的优点,则 是消费群普遍将其定为首选的原因。 另外,在选择茶具的同时,相对于五种性质作对比,比较首要看重的是价格 和材质,另外造型外观占的比重不大,其次就是收藏价值和创意。叫大多数消费 者认为收藏价值和茶具价格及设计含义有直接关系,根据自己审美决定是否具有 收藏价值。 3.1.3 徽州艺术文化特色的调查研究及其深入了解 谈及徽州文化,则要了解徽州,它作为一个地域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尽 管千百年来,朝代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 徽州文化依稀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 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性系列性等他点,深切透露了东方 社会与文化之谜,涵盖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名剑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 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徽州文化的平民化、兼容性、乡土性、儒家化、扩张性特点,对当前传承、 弘扬传统文化颇有启示。 据了解,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 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 、徽菜、徽州 茶道、徽州方言等。 另外,大家熟知的黄梅戏,虽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但其发展兴盛时期则是在 安徽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并成就了一番气候。黄梅戏与黄山并称:“安徽二 黄” 。成为安徽省的骄傲,也成为徽州文化当中的一笔浓墨重彩。 调研小结:对于我的此次课题选择,其中也侧重了徽州文化纪念品的设计, 在熟知徽州文化的艺术特色之后,我更加具象的了解到徽州文化的神韵。徽州的 茶文化和戏剧文化对我这次的设计进展也是有很大推动作用。 3.1.4 陶瓷的制作工艺及步骤 (图 28-39 的 12 张图片为逐一步骤) 图 28 选用陶瓷专用泥土(此图为景德镇高岭土) 图 29 原料入口,进行搅拌,制成泥浆 图 30 通过管道输入泥浆进行过滤,制成干净的瓷用泥浆 图 31 将干净的瓷用泥浆压制成泥板 图 32 压制好的瓷用泥板 图 33 机器将泥板炼成泥条 图 34 机器切割泥条 图 35 取用泥条加以加工制坯 图 36 做好的坯料,晾干数天 图 37 作画,此图步骤为釉下彩,如需釉中彩或釉上彩,步骤有些许区别 图 38 喷釉 图 39 进窑炉烧制(12 小时以上) 此次去景德镇实地调研对我接下来进行设计步骤有相当大的帮助,了解每一 工序的意义和作用,每一工序的过程中任何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有可能出现的 意外,都将纳入我的接下来的设计考量中。 3.1.5 混搭设计的潮流趋势 设计在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流行语,不同的流行趋势与认可范围,但现代 社会,设计当中无论那种风格,趋势好似越来越离不开“混搭”的影子。“混搭” 是多种设计风格,设计元素,设计形态和文化恰当的结合与交融,最终达到在基 调,审美上的和谐统一,并非是杂乱无章的拼凑。 无论是中国元素,欧式元素,还是原生态元素,都凝结人们的某一方面的情 愫,混搭后的结果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就像模块拼图,不同的侧重点,和比 例关系会带来另一翻姿态和神韵。 图 40 木材与高分子塑料的混搭设计 图 41 玻璃材质与木材混搭 图 42 玻璃、竹木材、藤制材料及布艺混搭 混搭的设计风格无论是在建筑,家具用品还是服装设计中都有体现。混搭的 设计风格,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也被设计师采纳,用于设计领域中这只是一 种不同文化的衔接和融合。 “混搭”的形式绝非只有一种,不是泛泛的设计风格的混合,还包括形态, 甚至设计之外的文化。目前的混搭形式更多的在设计风格,形式上的融合,但未 来的混搭形式一定会向设计之外的,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思想,行为的深层次的 文化,哲学上靠拢。文化混搭风格是未来设计的汇流趋势,也必定会成为一种主 流趋势。w 混搭设计的中心就是“融合” , 元素融合在一起,凸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美妙。 3.1.6 初期调研总结 针对前期细致全面的市场调研,使我对接下来的设计进展有了初步的规划。 以茶具的造型和材质为切入点,进行着重考虑;徽州文化的体现则侧重于涵义及 神韵的表达。对茶具的细致调查以及消费的观察研究,了解到我的设计重心;对 徽州文化的领悟和陶瓷制作工艺的理解,使我更加明确了我的设计思路,完善了 设计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3.23.2 产品设计方案走向及定稿产品设计方案走向及定稿 3.2.1 设计构想概述 设计思路:设计主旨在于运用陶瓷的成型工艺的技巧达到两种材质结合的效 果。也就是营造出陶和瓷的结合。壶身呈现的是陶的质感,壶盖呈现的是白瓷的 质感;而杯子则通过外杯壁和内杯壁不同的材质质感来体现;运用黄梅戏的元素 赋予茶壶上,采用釉下彩的方式附着在茶具上;造型上有一定意义的突破。达到 更全面意义上的与徽州文化的神韵相得益彰的效果。 设计定位:具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茶具设计;混搭的设计风格;徽州文化的 艺术神韵与之结合。 3.2.2 设计草图、方案走向 (以下每款草图设计均有一个茶壶、一个茶叶罐、四个茶杯组成;杯子均为 外壁陶、内壁白瓷。整个壶体一部分为陶质感,一部分为白瓷质感,根据茶壶造 型有可能材质变化。有变化的会特别加注说明。手绘效果不甚理想,以文字概述 为准。 ) 图 43 草图方案一(壶身为陶的质感,壶盖和壶把手为白瓷) 图 44 草图方案二(整个壶身为白瓷质感,壶盖子为陶的质感) 图 45 草图方案三(壶身陶、壶盖白瓷) 图 46 草图方案四(壶身白瓷、壶盖陶) 图 47 草图方案五 (壶身白瓷、壶盖陶) 图 48 草图方案六(壶身陶、壶盖白瓷) 图 49 草图方案七(壶身白瓷、壶盖陶) 图 50 草图方案八(壶身陶、壶盖白瓷) 图 51 草图方案九(壶身陶、壶盖白瓷) 图 52 草图方案十(壶身陶、壶盖白瓷) 图 53 草图方案十一(壶身陶、壶盖白瓷) 图 54 草图方案十二(壶身为陶的质感,壶盖为白瓷) 最终选定可以进一步深入的方案为草图十一和草图十二,造型上有突破, 相比前面的设计方案较有设计感,能融入徽州文化特色。 在与导师沟通交流后,归纳总结出一下几点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介于营造视觉上的两种材质结合的反差感,最终选取壶身、壶嘴及壶盖 为陶的质感,仿紫砂的质感;盖子为白瓷;杯子外壁为仿紫砂质感,内 壁为白瓷质感。陶的面积占的比重较大,显得整套茶具的厚重感强,并 且有浓郁的古朴色彩,融入徽州文化的神韵也较容易体现,不会显得过 于浮夸和前卫,隐约营造出含蓄内敛的特立独行。 壶盖正立放置,草图方案十一当中的壶盖,侧放对于茶壶内的水位线有 限制,不够实用且不人机。 3.2.3 方案深入展示 根据导师的指导意见,进行简单的建模操作,出大致的效果图: 图 55 深入方案一(根据草图方案十一进行的建模,大致效果展示) 图 56 深入方案建模过程 图 57 深入方案二(根据草图方案十二进行的建模,大致效果) 图 58 深入方案二(根据草图方案十二进行的建模,大致效果) 图 59 深入方案三(根据深入方案二进行的小细节改动,壶把手部位改动) 图 60 深入方案三(根据深入方案二进行的小细节改动,壶把手部位改动) 3.2.4 方案确定及设计说明 最终确定方案: 图 61 确定方案效果图 设计说明: 一种新颖的设计趋势混搭设计,采用陶器和瓷器的结合设计。 茶具的新颖造型与茶具本身原汁原味的材质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突破 感。 运用安徽艺术文化特色中的黄梅戏元素,融汇到茶具设计当中。突 出表现该茶具的纪念收藏价值。 特异的多元化设计,是一项具有视觉冲击力及有研究意义的设计课题。 不仅仅局限于材质上的“混搭” ,拓展到设计风格及设计理念、元素等 的混搭设计。 通过这种新颖的设计创想,不仅增添产品的使用趣味性和设计突破感; 也从另一层面上加强了产品的收藏纪念价值。这种潜在于精神层面的设 计,会带来另一翻姿态和神韵。 3.2.5 结构尺寸图 图 62 茶壶顶视图 图 63 茶叶罐前视图 图 64 茶杯右视图 3.2.6 人机分析 图 65 人体手部尺寸分析图 图 66 人体手部活动舒适度分析图 图 67 人体手部活动舒适度分析图 图 68 手握茶壶实物图 根据西方男性手掌尺寸标准,得到手指厚度在 20mm 左右,手用力握紧物体 的最佳握物宽度在 32mm-45mm。茶壶把手的粗度符合人体手部活动的舒适度,并 且对于直径 12cm 的小茶壶来讲,不会对手的腕部造成较大负荷。并且,该茶壶 把手的角度和弧度,能够完全饱满的与手掌内壁贴合。不会造成手指的压迫感。 3.2.7 色彩方案分析 整套茶壶篇暖色调,壶身为仿紫砂的喷釉效果,壶盖为白瓷,壶盖上运用陶 瓷颜料进行釉下彩的描绘,黑料和黄料描绘梅花。与整套茶壶的色调相融合。前 期做模型的时期,在壶盖上进行青花的描绘,描绘的同样是梅花,颜色与整套茶 具的颜色不协调,因此,未采用。 图 69 青花壶盖的整套茶具 图 70 彩瓷描绘的梅花效果 3.2.8 语义分析 “异曲”一词,缘由来自我对这套茶具的理解。所谓“异” ,则是意义上的 “陶”与“瓷”的相结合的混搭设计,故名:“异” ;所谓“曲” ,则是因为这套 茶具运用了黄梅戏这一艺术文化特色的指引。徽州文化的体现,渗透于我设计的 纪念品茶具当中。由此一来,不同的艺术手法的表现,混搭设计的创想,营造出 真正意义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 3.2.9 材质属性分析及成型工艺详解 整套茶具均为瓷器所烧制而成,然而,壶身营造的紫砂效果,是进行的喷釉 效果,由于真正的紫砂与瓷的成型工艺大不相同,并且生产地也不同,如果进行 大批量生产则会有局限,提高了制作成本。所以,在这个设计上,考虑到实用性 的方面,则使用瓷器完成一套茶具的形态,运用另外的加工工艺使之具有想要达 到的艺术效果。 首先,简单介绍紫砂的成型过程: 紫砂,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 当时因 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 泥料内所含颗粒较 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 日久使用, 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 窑温:约 1150C;收缩比:约 11% 。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 图 71 紫砂壶加工工艺(步骤) 介绍瓷器的制作工艺及步骤: 开模具; 做坯料; 成型; 烘干(烘干的目的是排出模型中过多的水分,以利于注浆成形。注浆用 的石膏模型,其水分含量最大不应超过 19%,最小不低于 4%。自然烘干。 保持车间内温度在 2835C,相对湿度在 50%-70%); 清理(清理就是清除使用后模型上的泥、碱毛、灰土等杂质); 擦模(擦模又叫刷水,是模型处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保证产 品质量的关键。擦模未擦好,易出现塌、变形、裂等缺陷); 组装(组装是注浆前模型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把需要组装在一起的模 具部件,装卡牢固,塞严防浆口,准备注浆陶瓷干燥法及干燥设备); 晾干; 素烧; 釉下彩进行描绘; 施釉(透明釉) 高温烧制 12 小时、冷却。 原料:瓷器制作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瓷石和瓷土(高岭土)作坯。 温度:瓷器烧成温度比陶器高,多在 1300 度以上。 坚硬度和属性: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强度一般高于陶器,吸 水率小、气孔率小,用手轻轻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透明度:瓷器的胎体有透明、半透明的特点。 釉料:瓷器要施釉,单色釉施于胎体上一次高温烧成。由于彩绘工艺的加入, 会在施釉前后的胎上或高温烧成的釉胎上再施以彩绘,在胎釉上彩绘还需要二次 入窑, 经低温烧制,方可完成。 瓷器的化学稳定性好,硬度强。 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的区别: 釉上彩: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再入窑在 600-900C 之间进 行二次焙烧而成的品种。这种彩,因施在釉上,用手扪之,有凸起感觉。如釉上 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 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温低,着彩选料厂,因而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 以用于陈设器皿为佳。 图 72 釉上彩瓷盘 釉中彩: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也称高温快烧 颜料。颜料的溶剂成分不含铅或含铅量少,按釉上彩的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 1100-1260C 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 ,釉面软件包化熔 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 彩的效果,并解决了陶瓷画面铅的溶出问题 图 73 釉中彩观音瓶 釉下彩: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 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 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 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 经过 1340C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色泽光润耐酸 碱无铅毒。但因高温烧成,适应的色料不多,颜色变化极难掌握。仍待继续研究。 釉下彩主要有青花、玲珑、釉下五彩和刻划花等。 图 74 釉下彩 3.2.10 效果图: 图 75 效果图 3.33.3 设计表现和制设计表现和制作作 3.3.1 模型制作过程: 图 76 坯料成型,晾干 图 77 擦模过程(给模具抹水,除去空气及杂质,以免烧制过程中炸裂) 图 78 晒干(为了加速干燥,放置太阳下晒,时间允许最好是阴干) 图 79 喷釉过程(更好的是施釉,将模具放置桶装釉当中浸泡) 图 80 喷釉完成,晾干 图 81 釉下彩绘画 图 82 釉下彩完成绘画 图 83 壶盖进行施釉 图 84 等待进窑炉烧制 12 小时 3.3.2 模型效果图 图 85 模型实景图 图 86 模型实景图 图 87 模型实景图 3.3.3 展板 4 4 结束语结束语 和以往每次的作业流程一样,概括性的语句来做结束语。但又,不同于以往 的任何一次作业结束语,我想,这也许在多年后回想时,是一份具有时代意义的 作业了,能做的也只有用最认真最真诚的态度对待没字每句,包括结束语! 从设计构想到设计改进,再一步步深入,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每一步骤 都极其重要,自从学习设计以来,从来都觉得设计者的人生是丰富的,是绚丽的, 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设计者的思维就应该是发散性的;设计者就是时刻 的头脑风暴;设计者的想法最有资格天马行空。 这四年当中,我学会设计,学会系统的设计,学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思维来 思考每一个小问题。这些都像武装自己的武器,戒备着,成为自己前进的能量。 告诉自己,这不仅仅是一个单方面的训练,是一项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切都 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并不断加紧步伐,继续前行,是一直都要做的! 致谢致谢 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 xx 老师的悉心指导。在这几个月的创作 中不断的给予我意见和建议。不断的创作,不断的改进,这次毕业设计的创作途 中,老师的陪伴和细致的引导,使我的设计思路不断拓展,一起挖掘创新的能量, 使得这次的毕业设计在创作起来,丰富且很有激情。很感谢老师赋予给学生这种 设计氛围。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感谢大学给予我谆谆教导的所有任课老师,每 一门学科都是我人生道路上很重要的一课,我一定会好好积淀着,并学以致用。 感谢曾经风雨同舟的每一位同学的帮助,谢谢你们!感谢景德镇的 x 老师和 x 师 傅,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 在此向 xxxx 艺术设计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 勤栽培。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佘彦焱.中国历代茶具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 2陈淞贤.中国传统陶瓷研究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3丁玉兰.人体工程学图解-设计中的人体因素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3. 4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胡光华.中国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李葆年.塑造基础与陶瓷雕塑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 8左汉中、李智勇.中国青花瓷画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9甘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毕业作品集M.北京:清华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